波特萊爾,你做瞭什麼?:臺灣詩學散文詩選

波特萊爾,你做瞭什麼?:臺灣詩學散文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寧靜海
圖書標籤:
  • 波特萊爾
  • 臺灣詩學
  • 散文詩
  • 詩選
  • 文學
  • 翻譯
  • 現代詩
  • 臺灣文學
  • 法國文學
  • 博德萊爾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散文詩,讓詩的語言有瞭更自由的錶現舞臺、更敞亮的舒展空間、更多麵的情感幻想,它需要縝密的心思去架構,以散文的筆觸處理詩語言的細節,碰撞齣顏色豐富的火花。

  法國詩人波特萊爾認為散文詩這種形式「足以適應靈魂的抒情性的動盪,夢幻的波動和意識的驚跳」,一語道齣瞭散文詩的主要藝術特徵。

  本書收錄跨越12年(2010~2022)彙編臺灣詩學之散文詩獎、facebook詩論壇之主題式散文詩競寫,以及詩社同仁所寫的散文詩等優秀作品,共202首,區分三輯:

  【輯一】彼岸‧此岸:臺灣詩學詩創作獎‧散文詩獎作品78首
  【輯二】印象‧寫實:臺灣詩學‧散文詩主題式競寫作品80首
  【輯三】距離‧代入: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同仁作品44首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自創社以來一路鼓吹詩的多元發展,希望這樣一本散文詩選專書的齣版,能為每一位參與創作的愛詩人留下值得珍藏的印記。期盼讀者從心認識散文詩、遇見波特萊爾,看見不一樣的文學煙火,大傢一同吹響詩號、鼓動詩潮、詩創不懈。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跨越12年(2010~2022)彙編臺灣詩學之散文詩獎、facebook詩論壇之主題式散文詩競寫,以及詩社同仁所寫的散文詩等優秀作品,共202首。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自創社以來一路鼓吹詩的多元發展,期盼讀者從心認識散文詩、遇見波特萊爾,看見不一樣的文學煙火,大傢一同吹響詩號、鼓動詩潮、詩創不懈。
《島嶼的呼吸與思想的迴響:當代臺灣散文詩的探索與建構》 書籍簡介 《島嶼的呼吸與思想的迴響:當代臺灣散文詩的探索與建構》是一部深度剖析臺灣當代散文詩發展脈絡、美學特徵與文化意涵的學術研究與評論集。本書旨在跳脫傳統詩歌分類的刻闆框架,聚焦於散文詩這種介於詩與散文之間的獨特文體,探討它如何在臺灣這塊充滿歷史張力與文化多元的土地上,發展齣獨樹一幟的聲音與麵貌。全書以嚴謹的文獻爬梳、細膩的文本分析,結閤臺灣社會變遷的宏大背景,勾勒齣一個立體且層次豐富的散文詩地景。 第一部:散文詩的定義邊界與臺灣定位 本書的開篇確立瞭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論。我們首先探討瞭「散文詩」(Prose Poem)在西方文學史上的淵源,從波德萊爾、雷諾的試驗,到其進入亞洲語境後的在地化轉譯問題。特別是對於「散文詩」與「詩化散文」、「現代主義短篇小說」之間界線的模糊性,進行瞭細緻的辨析。 在臺灣脈絡下,散文詩的發展並非單一路徑。本書梳理瞭從戰後初期,受現代主義與超現實主義思潮影響,詩人們如何藉由散文詩的形式,規避審查的嚴苛,同時嘗試在抒情與敘事之間尋求平衡。這一階段的文本往往帶有強烈的隱喻性與象徵色彩,成為時代精神難以言說部分的載體。我們分析瞭早期重要的文學期刊,如《藍星》、《創世紀》等對此文體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指齣散文詩在當時並未被視為主流的「純詩」形式,其邊緣性恰恰成就瞭其探索性。 第二部:時代的迴響與身體的書寫 進入解嚴前後,臺灣社會經歷瞭劇烈的轉型:民主化進程、本土意識的勃興,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衝擊。散文詩因其形式的自由與語氣的親近性,成為許多作傢錶達複雜情感的理想工具。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批判性與記憶的重構」。我們深入分析瞭那些以散文詩為載體,處理集體創傷、歷史遺忘與政治壓迫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採取瞭「非線性敘事」和「碎片化結構」,試圖重組破碎的記憶圖景。例如,對於鄉土記憶的追尋,如何透過意象的層層堆疊,從具體的田園風景過渡到抽象的文化根源;或是在書寫都市經驗時,如何捕捉現代生活中的疏離感與異化狀態。 同時,本書也關注「身體書寫」的興起。隨著性別意識的覺醒和身體政治的討論升溫,許多散文詩開始直麵慾望、疾病、衰老與死亡。這些文本的語言風格趨於直白、私密,甚至帶有強烈的肉體感,挑戰瞭傳統詩歌中過於崇高或唯美的錶達方式。通過對特定意象群(如水、土、光影、物件)的文本細讀,我們揭示瞭詩人如何將主體經驗錨定於具體的物質世界。 第三部:美學的轉嚮與跨媒介的實驗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臺灣散文詩的美學範疇進一步拓寬。本書的第三部分探討瞭當代散文詩如何應對數位時代的資訊洪流與快速變遷的審美趣味。 一個顯著的趨勢是「靜默與在場」的追求。麵對喧囂的社會,部分詩人轉而嚮內觀照,以極簡的句法和長段落的沉思,營造齣近似冥想的閱讀體驗。這些作品強調「呼吸的節奏」而非傳統的格律,詩行與詩行之間的留白,成為意義的生成場域。本書分析瞭這種「慢閱讀」的策略,如何抵抗速食文化對深度思考的侵蝕。 另一個重要的麵嚮是「跨媒介的滲透」。散文詩作為邊界模糊的文體,更容易與視覺藝術、攝影、甚至音樂產生對話。本書考察瞭部分散文詩集在設計上如何體現其文本特質,以及詩人們如何運用電影般的濛太奇手法、場景轉換,來構建其敘事空間。這不僅是形式上的模仿,更是對當代感知經驗的文學迴應。我們討論瞭「非虛構」元素的進入,當詩人將真實的生活記錄或田野觀察融入散文詩時,如何重新定義瞭「詩性」的邊界。 第四部:散文詩的未來形構 在結論部分,本書總結瞭臺灣散文詩在過去數十年中展現的強大生命力與適應性。它不僅是文學史上的過渡形式,更是一種深具臺灣在地特性的錶達工具。它承載瞭現代化的焦慮、殖民歷史的陰影、本土身份的建構,以及個體在快速變遷中尋求立足點的努力。 本書認為,臺灣散文詩的未來將會更加多元化,它將持續在「抒情」與「敘事」、「具象」與「抽象」、「聲音」與「書寫」之間保持動態張力。它既是哲學沉思的容器,也是社會觀察的顯微鏡。通過對這一獨特文體的深入挖掘,《島嶼的呼吸與思想的迴響》試圖為讀者提供一把鑰匙,以進入理解當代臺灣文學深層結構與文化心靈風景的關鍵途徑。這部著作不僅是對既有文本的整理,更是對未來詩歌錶達方式的一種前瞻性探索。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寧靜海


  窩居在離海很近的地方。私以為詩需要靈魂,一種態度的錶達,絕非耽美的煽情或不知所雲的抽象。日常喜於透過詩的書寫與閱讀感受生活,愛自己的一切。齣版過詩集,作品散見於報章詩刊,現為臺灣詩學、野薑花詩社同仁。

漫漁

  臺北市人,輔仁大學畢業後赴英美研讀語言學,長居香港,斜槓的語文教師/文創小農/寫作人/貓奴。現任臺灣詩學同仁、野薑花詩社同仁及版主。曾獲第六屆臺灣詩學散文詩創作首獎、時報文學獎、臺中文學獎、乾坤詩獎等。
 

圖書目錄

【總序】李瑞騰/二○二二,不忘初心

【推薦序】陳巍仁/何其精緻的阿米巴宇宙

▍輯一 彼岸‧此岸
2010年第一屆臺灣詩學詩創作獎:散文詩獎
鮮 聖/〈紅窗花〉
鮮 聖/〈紅燈籠〉
鮮 聖/〈紅蘋果〉
連展毅/〈夜孃〉
連展毅/〈治病〉
連展毅/〈泡麵〉
蘇傢立/〈鍵盤裡看不見的貓兒〉
蘇傢立/〈螢幕中盼望浮上的魚〉
蘇傢立/〈躺在桌麵總被掌握的老鼠〉
邱彥哲/〈你離開之1〉
邱彥哲/〈你離開之2〉
邱彥哲/〈你離開之3〉
洛 盞/〈末班車〉
洛 盞/〈即景〉
洛 盞/〈車逝〉

2018年第五屆臺灣詩學詩創作獎:散文詩獎
【首獎】
林念慈/〈迴頭是岸〉
林念慈/〈人權宣言〉
林念慈/〈浪漫的邀約〉

【優等獎】
瀋宗霖/〈藥〉
瀋宗霖/〈拔罐〉
瀋宗霖/〈澡〉

【佳作】
吳添楷/〈草食男〉
吳添楷/〈沙發馬鈴薯〉
吳添楷/〈蜜蜜甜心派〉
李嘉華/〈跳高〉
李嘉華/〈拼圖〉
李嘉華/〈生火〉
曾國評/〈查無此人〉:之一〈空間〉
曾國評/〈查無此人〉:之二〈書蟲〉
曾國評/〈查無此人〉:之三〈傘〉
黃承達/ 〈緻 日星鑄字行〉
黃承達/〈觸碰〉
黃承達/〈看〉
簡美玲/〈古剎〉
簡美玲/〈逐路〉
簡美玲/〈獨目人〉

2020年第六屆臺灣詩學詩創作獎:散文詩獎
【首獎】
李佩琳/〈淡齣〉
李佩琳/〈別意〉
李佩琳/〈臣服〉

【優等獎】
林瑞麟/〈作品〉
林瑞麟/〈作者〉
林瑞麟/〈讀者〉

【佳作】
招曉華/〈守護者〉
招曉華/〈紅磚牆〉
招曉華/〈愧〉
林瑞和/〈發光的筷子〉
林瑞和/〈小巴上的乘客〉
林瑞和/〈心靈導師〉
Qorqios/〈政治的散文詩可能嗎?〉
Qorqios/〈憎怨的散文詩可能嗎?〉
Qorqios/〈蘿莉控散文詩可能嗎?〉
邱逸華/〈遺憾練習〉
邱逸華/〈死透以後〉
邱逸華/〈幸福的預設〉
右 京/〈殺器:鞦水奪命箭〉
右 京/〈殺器:音速斬愛刀〉
右 京/〈殺器:悠久碎骨鎚〉

2022年第七屆臺灣詩學詩創作獎:散文詩獎
【首獎】
馬明傑/〈唱歌的小女孩〉
馬明傑/〈潛水〉
馬明傑/〈熱帶樹林〉

【優等獎】
李文靜/〈檢查結果〉
李文靜/〈歸途〉
李文靜/〈寫詩和沒有寫詩的一天〉

【佳作】
招曉華/〈世界的裂痕〉
招曉華/〈沒有影子的人〉
招曉華/〈流動的字〉
廖雪玲/〈續航力〉
廖雪玲/〈Delete〉
廖雪玲/〈寒流〉
謝美智/〈剪髮記〉
謝美智/〈獸的身世〉
謝美智/〈先知〉
鄭委晉/〈車站紀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
鄭委晉/〈車站紀事的第二封電子郵件〉
鄭委晉/〈車站紀事的第三封電子郵件〉
鄭澤榆/〈浮遊衊視的眼〉
鄭澤榆/〈拐彎凶險的脊椎〉
鄭澤榆/〈內捲成癮的痔〉

▍輯二 印象‧寫實
2020第一迴散文詩競寫主題:動物
【優勝】
邱逸華/〈鯤鵬〉
語 凡/〈進化論〉
語 凡/〈遊行的蝶〉
漫 漁/〈捕夢之網〉
林瑞麟/〈我隻是轉貼他的憂傷〉
邱逸華/〈伊莉莎白項圈〉
無 花/〈夜盲癥〉
澤 榆/〈龜心〉
忍 星/〈針和蜜〉
簡 玲/〈秘密〉

【佳作】
邱逸華/〈我的寵物〉
李瘦馬/〈狗〉
澤 榆/〈獸驚〉
鬍淑娟/〈駝〉
李瘦馬/〈蝴蝶〉
語 凡/〈獨居的軟體動物〉
澤 榆/〈送北極兄〉
謝 情/〈貓〉
吳添楷/〈變色龍〉
任 念/〈黑白〉

2020第二迴散文詩競寫主題:夢
【優勝】
無 花/〈催眠術〉
漫 漁/〈脫線〉
邱逸華/〈隱身於夢的空洞〉
簡 玲/〈薪火〉
林佩姬/〈夢見父親〉
鬍淑娟/〈光療〉
澤 榆/〈破〉
蒼 僕/〈夢的距離〉
謝 情/〈雪之初〉
明 傑/〈囈〉

【佳作】
聽 雨/〈隻有你纔能穿上我的寂寞〉
銀 子/〈雨〉
忍 星/〈老油條與小燒餅〉
語 凡/〈繩索〉
謝祥昇/〈逝〉
桑 青/〈自閉的夢〉
緣 希/〈漂洋過海〉
蔡知臻/〈遊牧詩心〉
安 垣/〈廢行〉
李瘦馬/〈撿到一個夢〉

2021年第一迴閤散文詩競寫主題:植物
【優勝】
邱逸華/〈倒株的木瓜樹〉
聽 雨/〈無情的乳膠〉
李黎茗/〈芥菜罈子〉
無 花/〈盆栽與乾燥花〉
語 凡/〈樹之死生〉
無 花/〈天使之花〉
蒼 僕/〈幽篁〉
王之詩/〈狼尾蒿〉
謝祥昇/〈厭惡白色的菟絲子〉
紅 紅/〈他的菜〉

【佳作】
紅 紅/〈鮮花〉
林佩姬/〈過貓〉
忍 星/〈凝神的蘆葦〉
姚於玲/〈紫荊花〉
邱逸華/〈牡丹花下〉
吳添楷/〈仙人掌的詠嘆調〉
慢 鵝/〈棄蘭〉
餘伯伯/〈鹿角蕨〉
林佩姬/〈鼕蟲夏草〉
明 傑/〈落地生根〉

2021年第二迴閤散文詩競寫主題:新聞
【優勝】
無 花/〈蘋果咬一口〉
無 花/〈降旗〉
林佩姬/〈彩虹旗〉
謝美智/〈土石流〉
方蘊葶/〈白色怪獸〉
謝美智/〈以一雙夢翅飛越邁阿密的風雲〉
無 花/〈破口〉
紅 紅/〈新疆的顏色〉
綠 喵/〈喚〉
邱逸華/〈象一場原因不明的流浪〉

【佳作】
聽 雨/〈棲息萬佛塔下的白鴿〉
姚於玲/〈陽光下的蘋果〉
淼 留/〈一個醒不來,的夢〉
林佩姬/〈曾經荼靡〉
聽 雨/〈黑色日常〉
林佩姬/〈我在望安孵夢〉
紅 紅/〈旺角侏羅紀〉
紅 紅/〈好狗〉
林宜蓁/〈北極〉
歐陽學謙/〈登峰造極〉

▍輯三 距離‧代入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同仁作品
方 群/〈流星群〉
方 群/〈過北京十剎海酒吧一條街〉
王羅蜜多/〈金身〉(臺語詩)
王羅蜜多/〈烏狗〉(臺語詩)
白 靈/〈流動的臉〉
白 靈/〈鈉〉
嚮 明/〈黑暗的一部份〉
嚮 明/〈求教〉
硃 天/〈被愛著〉
硃 天/〈迴聲般傾訴〉
李瑞騰/〈靈飛經〉
李瑞騰/〈髮〉
李飛鵬/〈絃樂社音樂演奏會偶記〉
郭至卿/〈餘生〉
郭至卿/〈膨脹的風〉
陳政彥/〈鬆鼠〉
陳政彥/〈舔〉
陳徵蔚/〈烏剋蘭仍在〉
陳徵蔚/〈平行宇宙〉
曾美玲/〈奔馳〉
曾美玲/〈圍牆〉
黃 裏/〈2018月全食/火星大衝〉
黃 裏/〈在被窩裡流齣的眼淚〉
楊宗翰/〈看夜景〉
楊宗翰/〈吊鐘〉
解昆樺/〈牆麵‧麵具〉
解昆樺/〈父親的火舌〉
寧靜海/〈魚。腥〉
寧靜海/〈帶我走〉
寧靜海/〈把耳朵叫醒〉
漫 漁/〈親密敵人〉
漫 漁/〈一個和溫度無關的故事〉
蕓 朵/〈紫藤〉
蕓 朵/〈藏〉
蕭 蕭/〈聖人一再迴頭〉
蕭 蕭/〈西螺大橋下〉
離畢華/〈空物替代〉
離畢華/〈春上弦〉
蘇紹連/〈石頭的身世〉
蘇紹連/〈捕蜂捉影〉
蘇傢立/〈後現代贖罪券〉
蘇傢立/〈最壞的人〉
靈 歌/〈三個夢〉
靈 歌/〈小心願〉

【編後】寧靜海、漫漁/ 〈不一樣的煙火〉──遇見散文詩、遇見波特萊爾

【附錄一】

【附錄二】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87159
  • 叢書係列:臺灣詩學散文詩叢
  • 規格:平裝 / 268頁 / 14.8 x 21 x 1.3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總序

二○二二,不忘初心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瞭,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傢長西傢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錶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瞭。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瞭一個詩刊《臺灣詩學季刊》(齣瞭四十期),後來多發展齣《吹鼓吹詩論壇》,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臺灣詩學學刊》。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臺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緻力於圖書齣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係列、詩論叢等,今年又增設「臺灣詩學散文詩叢」。迄今為止總計已齣版超過百本瞭。

  根據白靈提供的資料,二○二二年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有八本書齣版(另有蘇紹連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二本),包括截句詩係、同仁詩叢、臺灣詩學論叢、散文詩叢等,略述如下:

  本社推行截句幾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紮根,也更日常化、生活化瞭,今年隻有一本漫漁的《剪風的聲音──漫漁截句選集》,我們很難視此為由盛轉衰,從詩社詩刊推動詩運的角度,這很正常,今年新設散文詩叢,顯示詩社推動散文詩的一點成果。

  「散文詩」既非詩化散文,也不是散文化的詩,它將散文和詩融裁成體,一般來說,以事為主體,人物動作構成詩意流動,極難界定。這一兩年,臺灣詩學季刊除鼓勵散文詩創作以外,特重解讀、批評和係統理論的建立,如寧靜海和漫漁主編《波特萊爾,你做瞭什麼?──臺灣詩學散文詩選》、陳政彥《七情七縱──臺灣詩學散文詩解讀》、孟樊《用散文打拍子》三書,謹提供詩壇和學界參考。

  「同仁詩叢」有李瑞騰《阿疼說》,選自臉書,作者說他原無意寫詩,但寫著寫著竟寫成瞭這冊「類詩集」,可以好好討論一下詩的邊界。詩人曾美玲,二○一九年纔齣版她的第八本詩集《未來狂想麯》,很快又有瞭《春天,你爽約嗎》,包含「晨起聽巴哈」等八輯,其中作為書名的「春天,你爽約嗎」一輯,全寫疫情;「點燈」一輯則寫更多的災難。語含悲憫,有普世情懷。

  「臺灣詩學論叢」有二本:張皓棠《噪音:夏宇詩歌的媒介想像》、塗書瑋《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為本社所辦第七屆現代詩學研究獎的得獎之作,有理論基礎,有架構及論述能力。新一代的臺灣詩學論者,值得期待。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裏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遝,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旦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齣來,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臺灣詩學季刊社將不忘初心,不執著於一端,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

推薦序

何其精緻的阿米巴宇宙
/陳巍仁(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助理教授)


  為瞭呼應這本難得閤集的書名,也為瞭嚮已不須收在此集子中的先驅緻敬,我便採用瞭讀畢後心中最先冒起的念頭,作為本文的的囊括。〈阿米巴弟弟〉是我極愛的商禽散文詩,兼具瞭神祕與生活感,甚至較〈躍場〉等名作更直印我心。阿米巴是種單細胞原生生物,具備隨需要改變形體之特徵,亦即所謂「變形蟲」。商禽此詩象徵意義分析者眾多,此處不多贅述,我所獨愛與一眼即受吸引的核心,就是其理直氣壯、無所不可的化變賦形,「我奇怪人有一個這樣的弟弟『是既乾淨又髒的?』像一隻手,浣熊的,我想其掌心一定像穿山甲的前爪。一個人有個阿米巴弟弟既像浣熊又像穿山甲,而我在夜半的街頭有數十個影子。」在商禽眼中,這弟弟又「簡直是一隻嗥月的獸」。

  散文詩的宿命,來自於其命名,甚至可稱為言靈。打從波特萊爾開始,散文詩便注定瞭無從歸屬的特質。最早波氏會將自己的分行詩作改寫為散文,企圖瓦解韻律句式等諸多限製,去其皮相,以單純敘述,迴歸最原始,驅動其下筆之詩意。五十首小散文詩閤為《巴黎的憂鬱》,則是獨一無二、雜陳多味的雞尾酒,讓品嘗過的人難以忘懷,亦從此在文學史中佔瞭一席之地。須特別強調的是,波特萊爾散文詩,挑戰的乃是西方「韻文」與「非韻文」之界線,思維素材本可選配各種形式,然而若某些一嚮被認為適用於韻文的內容,被以看來礙眼、違和的語言敘述方式呈現,這種「不適感」就是新美學的發生點。因此,當波氏散文詩大剌剌地展示巴黎的髒臭腐朽、市井對話耳語之粗俗不堪,原以詩目之的讀者自不免受到冒犯,然而當批評風過,想像退去,在書中屹立不搖的卻是一座更加真實的巴黎,花都的繁複與永恆之美,即使用反嚮驗證亦能得齣,商禽所言「既乾淨又髒」,如同洗滌食物的浣熊或深刨地土之穿山甲,兩種特徵並存而無礙,從世上第一部散文詩集起就是如此瞭。

  用動物來比喻散文詩,其實非常直觀而鞭闢,我想,具備分類係統的植物或所有生物亦然,本集中收錄的散文詩競寫主題,或可看齣這一線脈絡。對散文詩的感受,可以說像鯨魚、像蝙蝠,甚至可說是卵胎生鴨嘴獸、兼具動植物特性的海葵等等,散文詩一開始是跨界,但再過來就是「變形」,以其無所不像為標誌,這時,就可以稍微討論一下令人煩惱的文類四分法係統瞭。

  簡而言之,散文詩所對應的本是西方韻散二分法,然而為推動華文白話文運動,在上世紀初,文學界便融閤中外古今經驗,快速而具任務性的發展齣詩、散文、小說、戲劇的四分法係統。每種文類為瞭彼此義界,以及在內部分齣高低,美學標準也經密集且大量討論而成形,這便造就瞭種錯覺,彷彿文類畛域是種先驗或自然存在,現今散文詩的種種矛盾,就是從四分法係統中計較而生。詩一旦不加分行,標點完整,句句語義邏輯相續,當如何與散文區分?若此中具有明確情節,又如何與小說區分?種種對話、場景甚至舞臺效果,又怎言與戲劇無關?於是散文詩竟無一處可供安頓,看它像什麼,它就是什麼,而且越看越像。無論佳作有多少,或縱然是源自波特萊爾的謬思,在四分法中也無位置。這種變形,其實並不受歡迎,如對月而嚎之狼人,終歸是異獸之屬。

……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閱這部作品時,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結構的瓦解與重塑」的藝術企圖。它打破瞭傳統詩歌的嚴謹格律,擁抱瞭散文的敘事流動性,卻又在流動之中保持著詩歌的凝練與節奏感。這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模糊地帶,恰恰反映瞭臺灣當代文化身份的焦慮與探索。我們既不完全屬於過去的某種單一框架,也仍在摸索如何定義眼前的複雜現實。選集中那些跳躍性的場景轉換,破碎的記憶片段,以及不斷重複齣現的象徵符號,都營造齣一種迷離的、後現代的氛圍。它要求讀者必須積極參與到文本的建構中去,不能隻是被動地接受訊息,而是要自己去連結那些看似不相關的點,拼湊齣屬於自己的理解。這種閱讀的挑戰性,恰恰是它最迷人之處,它讓文學不再是單嚮的灌輸,而是一次雙嚮的、充滿張力的心靈對話。

评分

最讓我感到共鳴的,是那份揮之不去的「青春的騷動與幻滅感」。書裡描繪的年輕靈魂,他們對理想的熱忱,對體製的質疑,以及最終不得不與現實妥協的無奈,簡直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縮影。那些在夏天午後獨自騎車穿過空曠街道的場景,那種對未來既憧憬又恐懼的心情,被詩人們捕捉得絲絲入扣。這裡的「詩」已經不再是吟風弄月,而是直麵生活中的虛偽與掙紮,用近乎殘酷的清醒,去揭示那些被社會規範刻意遮掩的部分。這種誠實,雖然有時讀來讓人感到刺痛,卻也帶來一種強烈的釋放感——原來不隻是我一個人這麼想、這麼感受。這使得整本選集具有一種超越時代的療癒性,它肯定瞭人在麵對睏境時的掙紮的價值,讓讀者感受到自己並非孤立無援地承載著這些複雜的情緒。

评分

這本選集一開篇就帶著一股濃鬱的時代氣息,彷彿能聞到空氣中瀰漫的濕熱與不安,那些詩句裡的意象,像是從老舊的眷村照片裡掙脫齣來,帶著斑駁的色彩和說不完的故事。讀著讀著,我忍不住會想起小時候在巷口聽過的那些颱語老歌,鏇律或許有些滄桑,但情感卻是真摯得讓人心頭一緊。詩人們捕捉到瞭那個特定時空下,臺灣人特有的那種既掙紮又堅韌的生命姿態。他們筆下的風景,不隻是地理上的山川河流,更是心靈深處的褶皺與紋理,那些關於「根」的追問、關於「離散」的喟嘆,都化作一句句凝鍊而有力的詩行,像是一把把精巧的鑰匙,試圖開啟我們對自身歷史記憶的鎖頭。這種書寫,不是高高在上的評論,而是貼著土地的呼吸,用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語言,去觸碰最深層的集體潛意識。每一篇散文詩,都像是一塊小小的琥珀,封存著某個稍縱即逝的瞬間,讓人反覆摩挲,試圖從中讀齣更多 الزمن留下的訊息。

评分

從整體編排來看,這本選集在語言的選擇上展現齣高度的「節製中的爆發力」。它們大多不使用過於華麗或晦澀的辭藻,而是選擇最貼近臺灣人日常語言習慣的詞彙,但正是這種看似平淡的語言,在關鍵時刻,通過精準的句讀安排和意象的突襲,產生齣巨大的情感衝擊。比如,某幾篇作品中對「光線」的描寫,時而是清晨帶著霧氣的微光,時而是霓虹燈下扭麯的暗影,每一次對光的描寫都承載著不同的心理重量,讓讀者對環境的感知立刻被拉高到一個更銳利的層次。這種不事雕琢卻極富張力的文字風格,證明瞭真正的文學力量不在於詞彙的堆砌,而在於對情感核心的精準捕捉與提煉。閱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觀察角度似乎被微妙地調整瞭,對身邊事物的敏感度也提升瞭許多,彷彿被施瞭一種低調卻持久的魔咒。

评分

讓我驚豔的是,這本選集在處理「日常瑣碎」與「宏大敘事」之間的轉換,顯得極為老練而自然。它不像某些文學作品那樣,刻意地將詩歌拉高到哲學的殿堂,而是安靜地蹲下身子,從一碗麵線、一場午後雷陣雨,或是市場裡嘈雜的叫賣聲中,提煉齣足以撼動人心的力量。這種敘事手法,讓讀者在熟悉的場景中猛然警醒,原來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子裡,早已蘊藏瞭如此豐富的詩意與矛盾。特別是其中幾篇描寫人際關係變遷的片段,那種欲言又止、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愫,簡直是臺灣社會特有的人情味體現——錶麵熱絡,內心卻有著難以言喻的疏離感。詩人們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但更難得的是他們那份對「人」的深切關懷,使得整本選集讀起來,並非冰冷的文學鑑賞,而更像是一場與老朋友的深夜促膝長談,有時幽默,有時瀋重,但總歸是真誠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