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方言音變現象的共時與歷時研究

閩東方言音變現象的共時與歷時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佳倫
圖書標籤:
  • 閩東方言
  • 音變
  • 共時研究
  • 曆時研究
  • 語言學
  • 方言學
  • 閩東語
  • 語音學
  • 語言演變
  • 福建語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主要運用結構分析、方言比較、世代差異對比等方法,析論閩東方言「韻變現象」、「聲母同化」及「-u-、-y-混同」三大音韻變異現象。本書既從共時層麵進行單一方言點語音係統的內部結構分析;並在共時分析的基礎之上,比較不同方言點變化趨嚮、結構擴散的差異,從而推論歷史演變過程;此外,也從歷時層麵進行跨世代的量化比較,以統計方法檢驗是否確實具有世代差異的歷時變動,進而對比不同區域的變動差異性。本書兼從共時與歷時的研究角度,同時注意語言、歷史與社會等多元因素,深刻地呈現更為立體的音變研究。
《聲韻探微:漢語方言的音變軌跡與係統構建》 圖書簡介 一、 緒論:方言學的時代課題與研究範式轉移 本書立足於當代漢語語言學的核心議題,聚焦於漢語方言的音韻係統,旨在超越傳統方言地理學的描述範疇,深入探討音變的內在驅動力、規律性及其歷史演化路徑。本書繼承瞭二十世紀以來方言學的紮實積纍,同時積極吸納瞭歷史語言學、音係學、社會語言學的前沿理論視角,構建瞭一個分析漢語方言音變現象的綜閤性研究框架。 全書共分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從宏觀的理論建構到微觀的個案分析,力求全麵勾勒齣漢語方言音韻變化的複雜圖景。我們相信,對特定方言群體音變的深入剖析,不僅能為該方言的歷史層級重建提供關鍵證據,更能為理解漢語音韻係統的整體變遷提供一個微觀的觀察窗口。 二、 基礎理論與方法論:音變研究的理論基石 本書的理論基石建立在區分“共時狀態”與“歷時進程”的基礎之上。我們認為,對任何一個特定方言的音韻係統進行描述,必須首先精確界定其共時結構——即在某一特定時間點上,該係統的音位、音位變體及其分佈規則。這要求我們運用嚴格的音位分析方法,區分哪些是係統內部的對立(如聲母、韻母、聲調的對立),哪些是語境製約下的變異。 然而,單純的共時描寫無法解釋係統的“為什麼”和“如何演變”。因此,本書重點引入瞭音變的機製分析。我們探討瞭主要的音變類型,包括:同化、異化、脫落、增補、重組、音位轉移(chain shift)等。特別關注瞭語義透明度(transparency)、語音阻力(phonetic resistance)以及社會因素(如語言接觸、規範化壓力)在驅動音變中的作用。通過引入“音變潛能”(mutational potential)的概念,我們試圖量化描述一個音韻係統在當前共時狀態下,哪些變異更可能被社會群體接納並最終固化為新的係統規則。 三、 漢語方言的音韻係統類型學考察 在方法論的指導下,本書對漢語方言的音韻係統進行瞭廣泛的類型學梳理。我們將考察的重點放在那些具有顯著音韻特徵、能夠揭示特定演化路徑的方言群體。 1. 聲母係統的演變路徑: 深入分析瞭中古漢語的塞音、塞擦音、擦音係統在不同方言中的分化。重點關注瞭送氣對立的保留與喪失,以及舌尖音與舌麵前音的齶化(palatalization)現象。例如,在部分官話方言中觀察到的尖團閤流現象,其歷史根源與當代的社會地理分佈差異,被視為一個經典的歷時重組案例。同時,對部分閩語群體中保留的濁塞音/濁擦音的音位特徵及其與中古漢語的對應關係,進行瞭詳盡的考察。 2. 韻部結構的重組與擴展: 韻母係統被視為方言區別度最高的要素之一。本書重點剖析瞭中古漢語的入聲(check syllables)在各方言中的歸屬問題,包括其完全消失、與陽平/陽去閤併、或保留為獨立的聲調類別等不同結局。此外,對韻尾的演變,特別是鼻音韻尾(-m, -n, -ŋ)的分化與歸併,展示瞭語音清晰度與係統簡化之間的持續張力。 3. 聲調係統的動態變化: 聲調不僅是區分詞義的工具,也是音變活動的活躍區域。我們探討瞭聲調的數量增減、連讀變調(tone sandhi)的複雜規則,以及聲調的語法化現象。特別是探討瞭某些方言中,聲調如何從單純的音高特徵轉變為音位要素,以及在特定語境下,連讀變調如何反過來影響單字調的共時呈現。 四、 歷時重構與層次對應 本書的重要貢獻之一在於運用嚴格的層次對應法(correspondence set analysis),對特定音變的歷史層次進行排序。我們並不滿足於簡單地建立中古漢語與某一現代方言之間的對應錶,而是試圖揭示中間階段的過渡音係。 通過對異讀、古籍註疏以及歷史文獻中反映的語音現象的綜閤考量,我們嘗試重構齣導緻當前音韻格局的關鍵轉摺點(tipping points)。例如,在分析某一聲母的演變時,我們可能需要區分齣兩個或三個獨立的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基於語音環境的自然弱化,第二階段是受到鄰近方言接觸影響的外部因素導緻的加速變化,以及第三階段是係統內為維持對比度而進行的重新劃分。這種層次分析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在同一方言區內,不同詞彙層次的語音錶現會呈現齣明顯的差異。 五、 音變的社會與地理驅動力 現代方言學強調,音變從來不是孤立的語音現象,而是植根於社會結構之中。本書將音變的歷時研究與社會語言學的觀察成果相結閤。 我們探討瞭傳播模型:音變是如何在空間中擴散的?是呈波浪狀擴散(wave model),還是呈跳躍式傳播(leapfrog model)?這取決於社群間的聯繫強度、社會階層結構以及語言態度。 此外,語言接觸被視為強大的音變催化劑。本書分析瞭語言邊界地帶的過渡音係(transitional phonologies),展示瞭不同方言群體間的語音藉用和相互影響是如何在共時層麵上留下曆時的印記。對規範化語言的態度也極為關鍵,當一個方言群體麵臨被主流語言同化的壓力時,其內部音變往往呈現齣加速化或反嚮固化的趨勢。 六、 結語:未來研究的展望 本書總結瞭漢語方言音變研究在理論和方法論上的當前成就,同時也指齣瞭未來研究的幾個重要方嚮,包括:更深入地將聲學數據融入歷史音變的機製分析;利用大規模社會語言學調查數據來驗證宏觀音變規律在微觀社群中的實施情況;以及在計算語言學的框架下,建立更精確的音變預測模型。我們希望本書能為方言學界提供一套紮實、細緻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以應對未來漢語音韻學研究的諸多挑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杜佳倫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專長為漢語音韻學、漢語方言學、歷史語言學、音變研究。現職為國立中山大學中文係副教授。杜佳倫長期關注閩語歷史層次、詞源探究、閩東方言音韻等學術課題,著有專書《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以及發錶多篇學術論文。近年來緻力於將語文教學與研究延伸至社會實踐,尤其重視臺灣閩南語的書寫應用與創意,並拓展語言風格學的析論,從語言角度具體探討布袋戲語言、臺語流行歌詞的美學特色。

圖書目錄

吳序 吳瑞文 I
鞦榖序 鞦榖裕幸 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 閩東方言的三大音變現象 1
二 閩東方言音韻研究脈絡 2
第二節 相關研究迴顧 5
一 韻變現象的分析研究 5
二 聲母同化現象的分析研究 10
三 -u-、-y-混同現象的分析研究 13
第三節 反思補充及研究目的 15
第四節 語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7
一 語料來源 17
二 研究方法 19
第五節 本書析論架構 26

第二章 閩東方言的地理分布與音韻特點 29
第一節 閩東方言的地理分布與南、北片音韻特點 29
一 南片方言的音韻特點 30
二 北片方言的音韻特點 39
第二節 馬祖閩東話的基本音係與特點 51
一 聲母係統 53
二 韻母係統 56
三 聲調係統 61
第三節 馬來西亞閩東話的基本音係與特點 65
一 詩巫閩東話(閩清腔)基本音係 65
二 愛大華閩東話(古田腔)基本音係 76
第四節 小結:閩東方言的音韻特點 86

第三章 從方言比較析論韻變現象 91
第一節 閩東方言的韻變現象 91
第二節 閩東北片方言的韻變比較 92
一 高元音韻腹 97
二 下降複元音及三閤元音 108
三 上升複元音 113
第三節 閩東南片方言的韻變比較 121
一 高元音韻腹 121
二 下降複元音及三閤元音 125
三 上升複元音 129
第四節 韻變的時間層次與結構擴散 133
一 北片方言的韻母結構與韻變趨嚮 133
二 南片方言的韻母結構與韻變趨嚮 136
三 北片方言韻變規律的時間層次 138
四 南片與北片的韻變比較 142
第五節 小結 146

第四章 從世代差異析論韻變現象 149
第一節 閩東南片馬祖話韻變現象的世代差異分析 149
一 研究說明 149
二 韻腹為下降複元音的陰聲韻 151
三 韻腹為下降複元音的陽、入聲韻 158
四 三閤元音 162
五 小結:馬祖話的高化韻變與結構擴散 165
第二節 閩東北片福安話韻變現象的世代差異分析 166
一 研究說明 166
二 韻腹為高元音之韻母的調查結果 171
三 小結:福安話由箇讀擴展至連讀的低化韻變 177
第三節 東馬詩巫閩東話韻變現象的世代差異分析 178
一 研究說明 178
二 詩巫閩清腔世代差異錶現 181
三 詩巫古田腔世代差異錶現 189
四 閩清腔與古田腔的比較 197
第四節 韻變現象世代變動的思考與討論 204
一 韻變的趨嚮、動因與結構擴散 206
二 優勢語言的接觸影響 219
第五節 小結 225

第五章 三處海外閩東方言的聲母同化現象 229
第一節 閩東方言聲母同化現象的語音變異 229
第二節 馬祖閩東話聲母同化的條件限製與世代差異 234
一 馬祖話聲母同化共時規律 234
二 馬祖話聲母同化現象的條件限製 239
三 世代差異錶現 251
第三節 東馬詩巫閩東話聲母同化的世代差異 261
一 詩巫閩清腔世代差異錶現 263
二 詩巫古田腔世代差異錶現 272
三 閩清腔與古田腔的比較 280
第四節 西馬愛大華閩東話聲母同化的世代差異 286
一 愛大華古田腔世代差異錶現 288
二 愛大華古田腔與實兆遠福清腔的比較 298
第五節 聲母同化現象的世代變動 301
一 馬祖、詩巫、愛大華整體錶現的比較 301
二 馬祖、詩巫、愛大華世代變動的比較 303
三 影響世代變動的原因 308

第六章 -u-、-y-混同現象的歷時比較分析 311
第一節 介音-u-、-y-混同現象的比較分析 311
一 陰聲韻 312
二 陽聲韻 317
三 入聲韻 327
第二節 閩東北片主要元音-u-、-y-混同現象的比較分析 333
一 陽聲韻 334
二 入聲韻 343
三 陰聲韻 345
第三節 音韻結構動因、演變趨嚮與結構擴散 347
一 介音-u-、-y-混同音變的結構互動 347
二 主要元音-u-、-y-混同音變的結構互動 351
第四節 層次競爭啟動結構重整的可能性 354
一 閩東山攝三等閤口韻*uon、*yon 的層次競爭355
二 閩東通攝三等韻*uN、*yN的層次競爭 357
三 -u-、-y-混同音變的「動因」與「運作」359
第五節 小結 361

第七章 結 論 363
第一節 本書重要研究成果 363
一 韻變動因的多方討論 363
二 聲母同化的世代差異與方言比較 365
三 -u-、-y-混同的歷史比較 366
四 馬來西亞閩東話的調查分析 368
第二節 音變性質的重新思辨 370
一 結構分析所反映的共時變異、結構擴散與語音條件 370
二 歷史比較所反映的方言差異、歷史演變與推論侷限 372
三 世代對比所反映的共時差異、歷時音變與複雜因素 373
四 音變的多重性質374
第三節 後續研究方嚮 376

後記 我的學術起點,閩東方言 379
參考文獻383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787623
  • 叢書係列:語言文字叢書
  • 規格:平裝 / 406頁 / 17 x 23 x 2.0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閩東方言的著作,我立刻聯想到瞭颱灣本土語言的保存睏境。雖然主題是閩東,但那種麵對快速社會變遷下,傳統語音如何流失與轉變的議題,是共通的。作者在處理歷時演變的部分,著實展現瞭深厚的功力。它不是簡單地將現代的音位對應到古代的讀音,而是細膩地勾勒齣語音在歷史長廊中,受到社會結構、遷徙,甚至於接觸其他語言(如官話)影響後所產生的各種「非線性」變化。這種處理方式,讓我意識到語言的演變從來都不是一條筆直的道路,它充滿瞭妥協、藉用與偶然性。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追溯某些特定音素演變路徑時,那種偵探解謎般的嚴謹態度。它不是假設性地推論,而是透過大量的例證和比較分析,一步步建構齣一個相對可信的歷史模型。這種對「時間」的處理,讓整本書的厚度暴增,也讓讀者深刻體會到,我們今天所說的任何一個音,都承載著數百年甚至上韆年的歷史重量。這本書在方法論上的紮實,足以成為後續研究本土其他閩語分支的藉鏡,它提醒我們,研究語言史,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對細節的極緻尊重。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它在「比較」維度上的處理。當作者在分析閩東語的某些特有音變時,他們經常會迴溯到上古漢語,或與鄰近的閩南語、贛語進行對照。這種橫嚮與縱嚮交織的研究視野,使得原本看似孤立的閩東方言現象,突然擁有瞭更廣闊的歷史背景和地理關聯性。它不再是一個孤島,而是整個漢語族群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節點。特別是當它指齣某些看似「創新」的音變,實際上在其他漢語方言中也有類似的影子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非常棒。這本書不隻研究閩東本身,它其實是在描繪漢語方言演化的一塊重要拼圖。對於像我這樣,雖然不專精於語言學,但對於「華夏文化傳承」抱持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紮實的、基於科學證據的視角,來理解我們的語言是如何在韆年流轉中,保持其核心特徵的同時,又不斷地自我修正和重塑。它讓我對「中國語言學」這個宏大概念,有瞭更具體、更細微的認識,也更珍惜每一個方言所蘊含的獨特智慧。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資料呈現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典範。我對語言學研究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圖錶和音標的複雜度會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關於閩東方言的書,在視覺傳達上做得很齣色。特別是當作者討論到某些複雜的聲調或韻尾的變異時,他們往往會輔以非常清晰的音位圖或錶格,讓那些抽象的語言學概念變得具象化。對於我這種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這些視覺輔助工具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更值得稱讚的是,書中引用的材料非常豐富,似乎涵蓋瞭閩東地區不同縣市,甚至於鄉鎮級別的語料。這顯示齣作者在田野工作上的投入是多麼巨大。每一條音變規則的提齣,都有其堅實的語料作為後盾,而不是空中樓閣式的臆測。這種「以實證為王」的寫作風格,讓讀者在閱讀時能感受到一種無比的可靠性。它成功地將嚴謹的學術研究,轉化成瞭一部可以被廣泛閱讀的語言文化觀察誌,這點在學術齣版界是非常難得的成就。

评分

從一個對語言社會學略感興趣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處理音變時,似乎不經意間觸及瞭社會分層與語言地位的議題。雖然它主要聚焦在純粹的語音學和音韻學分析上,但當我們看到某些「標準化」的音變趨勢,或是某些邊緣地區的語音如何被「同化」的過程時,很難不聯想到社會權力結構的影響。例如,當某個音在主要城鎮中發生瞭特定的簡化或轉移,而偏遠山區的音卻被保留下來時,這背後隱含的意義是什麼?是經濟活動的影響,還是文化上的強勢主導?這本書雖然可能沒有直接著墨於此,但它提供瞭極佳的數據基礎,讓關心語言社會學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延伸思考。它像是提供瞭一把精密的解剖刀,讓我們可以切開閩東語係的錶麵,去看清其內部結構的張力與流動性。這種深層次的啟發性,遠遠超齣瞭單純的語言描述範疇,它讓人開始思考:語言的「純潔性」與「變異性」之間,究竟該如何平衡?而這種平衡,往往由社會力量來決定。

评分

這本關於閩東方言音變的書,真是讓我這個在颱北長大的年輕人感到耳目一新。我從小聽著國語、颱語(閩南語)長大,對於「方言」的認知,通常停留在電視上偶爾齣現的客傢話或是南部腔調,對閩東語的瞭解幾乎是零。所以,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時,第一個感受就是「哇,原來颱灣以外,我們自己的語言世界還有這麼多層次!」書中對於音變現象的探討,不隻是冷冰冰的語言學術語堆砌,而是像在拼湊一幅失落已久的歷史地圖。作者似乎花瞭非常多的心力去田野調查,把那些散落在閩東各地的細微語音差異,像蒐集寶石一樣仔細地記錄下來。特別是它處理共時現象時,那種橫切麵的描繪,讓人可以很直觀地理解在同一個時間點上,不同地區的閩東語是如何共存又相互影響的。這對於習慣於單一標準語境下的我來說,是一種很震撼的體驗,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平時所認為的「標準」,其實也是一種在特定時空下被塑造齣來的「共時狀態」罷瞭。書中對於語音的描述,雖然偶爾會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術語,但整體而言,作者的行文邏輯非常清晰,彷彿引導著讀者,從一個完全陌生的語音世界,一步步走入其複雜卻又迷人的內在結構中。這本書不僅僅是給語言學傢看的,對於任何對颱灣在地文化或語言發展有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扇極佳的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