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再生的臺灣精神:林央敏的族群.地方.宗教書寫

蓮花再生的臺灣精神:林央敏的族群.地方.宗教書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雅儒
圖書標籤:
  • 臺灣史
  • 族群研究
  • 地方研究
  • 宗教研究
  • 林央敏
  • 文化認同
  • 臺灣精神
  • 蓮花
  • 書寫
  • 社會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齣身嘉義太保的林央敏,為臺灣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傢、臺語文學理論建構者與臺灣民族運動推動者。他以《胭脂淚》為臺語文學留下第一部史詩作品,亦是臺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詩篇,另以《菩提相思經》立下最大部的臺語小說長篇裏程碑。〈毋通嫌臺灣〉一詩經歷改編傳唱,更是一代臺灣人認同的代錶作。

  臺灣文學青年學者楊雅儒,長年研究臺灣小說中的宗教主題,以林央敏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生命經驗、文學作品、文學理論與宗教哲思,透過縝密的文本分析與訪談,剖析林央敏如何透過創作與評論,譜寫臺灣麵對的苦難與尋求再生之路。本書為其數篇林央敏文學研究之集結,藉由族群歷史、宗教修辭、地方觀察等麵嚮,呈現林央敏的長短篇創作與文學、文化評論的思考與內涵,發掘其中宛如蓮花再生哪吒的臺灣精神。

  ◎「火金姑颱語文學基金」贊助齣版
 
臺灣文學史的滄桑迴響:從殖民地經驗到後現代反思 本書旨在爬梳二十世紀以來,臺灣文學發展的複雜光譜,探討其如何迴應時代劇變、政權更迭以及全球化衝擊。我們將聚焦於那些深刻描繪臺灣人集體記憶、文化認同建構與土地情感繫結的文學實踐,而非僅止於單一作者或特定主題的探討。全書結構依循時間軸線與核心議題的演變,力求呈現一幅立體而多聲部的臺灣文學圖景。 第一部:日治時期與現代性啟濛(約 1920s–1945) 此階段是臺灣文學的奠基期,亦是其「原罪」的起點——殖民體製下的雙重語言睏境與文化尋根焦慮。本部分深入分析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勃興,探討知識分子如何藉由白話文運動與「大眾化」思潮,試圖擺脫漢詩傳統的桎梏,同時抵抗國傢(日本)的文化同化政策。 重點將放在幾個關鍵麵嚮:首先,「鄉土文學」的萌芽與其矛盾性。這批作傢在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如何處理與鄉土的疏離感,以及如何在日語與漢語之間進行艱難的文化轉譯。我們將比較林獻堂、賴和、楊逵等作傢的創作策略,觀察他們如何透過小說、新詩或戲劇,在體製允許的邊緣,暗藏對社會不公的批判。 其次,「知識分子的使命與絕境」。殖民地知識分子麵臨的抉擇是:是選擇同化以獲取晉升機會,還是堅守文化主體性而遭受邊緣化?本章節會細緻考察戰前臺灣文學作品中浮現的「失語」、「漂泊」與「文化自覺」等母題,這些特質深刻地烙印在後來的臺灣文學基因之中。特別關注日治末期,隨著戰火逼近,文學如何從社會批判轉嚮更內斂、更傾嚮存在主義式的掙紮。 第二部:戰後轉型與威權體製的夾縫(約 1945–1970s 初期) 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文學經歷瞭一場劇烈的「語言斷裂」與「意識形態重塑」。本部分剖析戰後初期文學場域的重組,以及「中國」敘事對臺灣本土經驗的壓抑。 我們將詳細檢視「中國古典文學的再輸入與其副作用」。在美援與反共基調下,文學教育強調的是「民族文學」的典範,這使得本土作傢的聲音一度被邊緣化。然而,文學並未完全噤聲,反而發展齣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 一是「大陸流亡文學」的餘緒,這些作傢承載著對失落故土的緬懷,其書寫雖具有高度的文學技巧,卻與臺灣的現實產生隔閡。 二是「左翼的潛流與禁錮」。儘管白色恐怖高壓,仍有作傢試圖以現實主義筆觸描寫底層生活與階級矛盾,例如早期眷村文學與部分社會寫實作品。這些作品在戒嚴體製下,往往必須經過嚴苛的自我審查或被強力審查,其真實意圖往往隱晦麯摺。本章節特別關注早期「政治小說」的創作手法,如何以寓言或隱喻的方式對抗僵化的政治語言。 第三部:鄉土文學論戰與本土意識的覺醒(約 1970s 中期–1980s) 臺灣文學史上最關鍵的轉捩點之一,即是 1970 年代中期爆發的「鄉土文學論戰」。本部分聚焦於此一論戰的學理根源、政治意涵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論戰的雙麵性:本章節區分瞭以王拓、陳映真為代錶的社會寫實取嚮,與當時官方所倡導的「健康寫實」之間的張力。論戰的核心問題在於:文學是否應當「為誰書寫」,以及「鄉土」的意象究竟是政治動員的工具,還是文化認同的錨點? 「臺灣意識」的浮現:論戰不僅是文學路線之爭,更是對「臺灣是誰」這一核心問題的集體叩問。我們將分析在論戰的激盪下,作傢們如何將目光從宏大的國傢敘事轉嚮日常的、具體的臺灣生命經驗——小鎮風光、庶民的辛酸、傳統習俗的韌性。這一階段,文學開始扮演起「建構臺灣主體性」的先鋒角色,為後來的政治民主化積蓄瞭文化能量。 第四部:解嚴後的多元爆發與後殖民反思(約 1990s 至今) 隨著政治環境的鬆動,臺灣文學進入瞭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時期,同時也迎來瞭對自身歷史的深度批判。 語言與形式的解放:解嚴後,作傢們掙脫瞭意識形態的束縛,開始大膽實驗各種文學形式。本章節探討後現代主義手法在臺灣的運用,包括拼貼、戲仿、多聲部敘事,以及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同時,臺語、客語、原住民語文學的復興與發展,成為挑戰國語文學霸權的重要力量。我們將分析這些非主流語言的書寫如何重新連結被割裂的記憶與文化根源。 跨國界與身份的流動:全球化和移民議題也開始深刻影響文學創作。本部分關注「身體性、性別政治與酷兒書寫」的崛起,探討作傢如何以更私密、更具體的身體經驗來挑戰既有的社會規範和性別框架。此外,探討臺灣作傢在國際文學場域中的位置變化,以及他們如何運用自身的「多重邊緣」經驗,來批判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結構。 歷史重寫與記憶的修復:最後,本章節將聚焦於當代作傢如何處理 20 世紀臺灣留下的歷史傷痕——包括二二八事件、政治迫害、日本殖民的遺產等。文學不再僅是紀錄,而是主動參與「歷史修復」的過程,探討記憶的不可靠性、集體遺忘的機製,以及如何透過文學想象力,為那些失聲的群體創造一個發聲的空間。 總結而言,本書試圖描繪的,是一部充滿張力、不斷自我修正的文學史。它不再將臺灣文學視為單一民族國傢的附庸,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在殖民、威權、民主轉型等多重壓力下,持續進行文化認同協商的複雜場域。這部文學史的精彩之處,正源於其不斷麵對和處理自身歷史的矛盾與斷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雅儒


  三重人,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中央大學中文係博士,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關懷臺灣文學與宗教發生的各種關係,撰有《人之初‧國之史:21世紀臺灣小說的宗教修辭與終極關懷》(翰蘆,2016),閤著《南瓜變馬車──應用文故事指導書》(五南,2018)。

圖書目錄

導 言 一個睡地圖,毋咁嫌臺灣的作傢林央敏

第一章 「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文學實踐:短篇小說與評論
一、成為世界公民之前
二、錶述「反威權」的幾種寫法
三、「提倡臺灣話文」的論評與創作實踐
四、終極關懷猶在「此岸」

第二章 寫予臺灣的浪漫歌詩:《胭脂淚》
一、詩與史
二、臺版「紅樓夢」
三、見證臺灣苦難史

第三章 宗教修辭下的二二八敘事――論陳燁《玫瑰船長》與林央敏《菩提相思經》
一、續寫或重寫?
二、同為「記憶之書」
三、「懺悔」策略的延伸
四、宗教做為救贖的可能
五、結語

第四章 流亡者之歌:論《菩提相思經》與〈無上瑜伽劫〉中佛典轉用與歷史書寫
一、流亡者之懺情錄/路:《菩提相思經》
二、藉佛典思想闡釋記憶/公義/愛情
三、魔考通關之於主角與作者的意義:〈無上瑜珈劫〉
四、結語

第五章 從嘉義到桃園而尖石:林央敏的地方書寫與臺語文實踐
一、地方感知與知識生產
二、鄉愁與使命的所在:水牛厝
三、轉大人的傢:中壢/龜山/內壢
四、隱居樂活:尖石鄉農居
五、結語:「睡地圖的人」仍在文學路上

附錄一 臺灣荷馬――林央敏訪談錄
附錄二 移居和社會參與――林央敏地方活動大事紀

全書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76484
  • 叢書係列:颱灣文學研究係列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5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言

一個睡地圖,毋咁嫌臺灣的作傢林央敏


  1980年代以降,齣身嘉義太保水牛厝的射手座林央敏先生(1955.12.19 ∼)在文壇崛起,較他稍年長五歲同世代作傢有齣自雲林,寫過《筍農林金樹》、《大學女生莊南安》的林雙不,而與他年齡相近的宋澤萊、李昂、嚮陽等,在臺灣文學座標上均屬於關切土地人文、臺灣文化,以犀利的小說或詩歌揭櫫時代特色與社會問題的創作者。

  林央敏初以〈第一封信〉(1982)受注目而正式進入文壇,1984年齣版第一本詩集《睡地圖的人》,當時作品以浪漫唯美的詩歌居多,明顯帶有古典詩詞影響之跡,相信讀者多半對他這些詩句風格已經比較陌生:「你已活自上古中古,也活在今朝明日,銀河有你,愛琴海有你,洛水和華清池的波上 你立過,從魏宮唐宮走到民國的青溪。」(〈望荷〉)「太子丹在老遠老遠醞釀著,燕國到民國/一個憤怒,是國族的脾氣/哼嗬一欠,生命韆萬……」(〈風蕭蕭兮〉)不過,同一本詩集,仍然可見作者內在的「叛逆」之聲,以及試圖與社會日常接軌,舉凡:〈自由〉、〈夜市〉、〈街頭〉、〈珍味〉等。

  後來其新詩、散文、劇本、小說相繼齣版:《第一封信》(1985)、《霧夜的燈塔》(1986)、《不該遺忘的故事》(1986)、《惜別的海岸》(1987)、《大統領韆鞦》(1988)、《胭脂淚》(2002)、《寶島歌王葉啟田人生實錄》(2002)、《陰陽世間》(2004)、《希望的世紀》(2005)、《蔣總統萬歲瞭》(2005)、《斷悲腸》(2009)、《菩提相思經》(2011)。

  他來不及趕上1977 年到1978 年鄉土文學論戰席捲臺灣的風浪,直到美麗島事件後,聽著美國之音播放「時事經緯」節目,讀瞭「風雨之聲」的小冊子,纔開始關心民主政治、人權議題,後來他寫瞭不少激切的評論,誠如:《臺灣民族的齣路》(1988)、《臺灣人的蓮花再生》(1988),也關切臺語文的教育、書寫,撰寫瞭《臺語文化釘根書》(1997)、《臺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2012)等。他大量投入臺語文創作應是1987 年左右,令人印象鮮明的是其〈毋通嫌臺灣〉:

  咱若愛祖先
  請你毋通嫌颱灣
  土地雖然有較隘
  阿爸的汗,阿母的血
  沃落鄉土滿四界

  咱若愛囝孫
  請你毋通嫌颱灣
  也有田園也有山
  果籽的甜,五穀的芳
  予咱後代食袂空

  咱若愛故鄉
  請你毋通嫌颱灣
  雖然討趁無輕鬆
  認真拍拚,前途有望
  咱的幸福袂輸人

  原為詩歌,後來被譜上不同版本歌麯,因而它也以「歌詞」獲得「新時代心聲」歌詞創作獎的首獎,方耀乾就曾比對過詩歌版與歌謠版的歌詞,詩歌版明顯強調抵抗殖民的意圖。雖然歌詞部分相對柔軟,但解嚴後的1988年,這首歌仍一度被禁止播放與歌唱。1987年,《臺灣新文化》發行至第11 期(1987.8)時,林央敏先生正式加入成為社務委員,在此前後,他的臺灣意識越來越鮮明,也常發錶批評政治的言論,因而被「約談」或作品遭查禁的頻率也增加。舉凡:1984 年曾受調查局安插在教育局的教師思想警察人二室單位約談;1987 年12 月應其母校輔仁大學草原文學社之邀與「統派」人士辯論兼演講「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但演講前一刻鐘輔大訓導處接獲情治單位指示,禁止他上臺發言;另有評論集《臺灣民族的齣路》被查禁⋯⋯迴顧其來時路,這些驚險刺激並未阻止他繼續持筆創作,反而讓他更大量地參與推廣臺語文的活動,擔任過臺語文推展協會會長、《茄苳》臺文月刊社社長、番薯詩社同仁、《颱灣新文學》編委、《颱灣文藝》編委、靜宜大學中文係兼任講師、臺文戰線社長、臺灣筆會理事、海翁臺語文教育協會常務理事等。

  為瞭讓臺語文書寫更得以實踐,他曾編過《簡明臺語字典》、《TD臺語電腦字典查閱係統》、《TD使用手冊》等工具性語言專書與軟體;也主編過《語言文化與民族國傢》、《臺語詩一甲子》、《臺語散文一紀年》、《臺語詩一世紀》。此外,由於他1979 年以降就在桃園生活,因而近年來,響應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他也編選過《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桃園文學百年選》,這肯定也是吃力的工作,因為在網羅桃園齣生的作傢與真正著眼桃園生活日常的作品之間未必一緻,如何揀擇勢必不易。

  擔任過特教老師的林央敏,五十歲時毅然退休,雖曾有好友相勸應該為瞭退休金多待幾年,他卻錶示領月退雖然閤法,卻是不義的,由此也可見其「性格」。而我初次拜訪林央敏先生,是在2012 年,當時,我正為瞭博士論文的撰寫,探討21 世紀藉重宗教修辭譜寫身世認知的臺灣小說,為瞭《胭脂淚》、《菩提相思經》的書寫問題,前往林央敏先生內壢的住傢訪談。一個下午的時間,對於初次見麵的我,他很親切地迴應我許多問題,結束訪談後,更因擔心我交通不便,特地驅車載我到車站,途中,他又興奮地分享接下來想書寫的篇章。那之後,直到我畢業改寫博士論文為《人之初.國之史:二十一世紀臺灣小說之宗教修辭與終極關懷》(臺北:翰蘆圖書,2016)齣版,都和林央敏先生斷斷續續地保持聯繫,他時常鼓勵我的研究方嚮,而多年來,我又陸續寫瞭幾篇與他著作相關的小論文。2021 年,因緣於「2021 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跨境閩南.文化連結:金門與桃園視角的全球過程與移民記憶」國際研討會,與林央敏先生重逢,在他鼓舞之下,我決定將這幾年的觀察討論集結成這本書。其實,就這本書的篇章主題,無法盡論林央敏的書寫議題,但也大抵能勾勒齣他對臺灣歷史文化、政治、族群、宗教、語言的關懷。

  這本書定名為《蓮花再生的臺灣精神:林央敏的族群.地方.宗教書寫》,除瞭呼應其曾齣版的《臺灣人的蓮花再生》,亦盼標顯齣作者在短篇小說、評論、長篇小說的創作如何譜寫臺灣麵對的苦難與尋求再生之路,而副標則彰顯本書所關注的幾個嚮度。

  架構上,第一章「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文學實踐,討論其短篇小說與評論,改寫自曾發錶於《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第54 期(2014.10)的〈「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文學實踐─論林央敏小說藝術與終極關懷〉一文。聚焦於林央敏在文化活動參與、臺語文論述以及短篇創作,討論他自許成為世界公民以前應當追求的自我認同。

  第二章「寫予臺灣的浪漫歌詩」,處理林央敏長篇史詩《胭脂淚》怎樣以天上人間、前世今生的架構,從男女主角的愛情勾畫齣清國時期至二二八以降的臺灣故事。

  第三章「宗教修辭下的二二八敘事──論陳燁《玫瑰船長》與林央敏《菩提相思經》」,本文曾發錶於《第18 屆颱灣文學傢牛津獎暨鍾逸人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真理大學,2014),頁159-176。本次集結成書稍事修改,主要觀察林央敏與陳燁同在21世紀問世的書寫二二八之作,一者藉鏡佛教修辭,一者挪用基督宗教資源,就二書的書寫策略對照比較。

  第四章著重宗教修辭的觀察,「流亡者之歌──論《菩提相思經》與〈無上瑜伽劫〉中佛典轉用與歷史書寫」中關於《菩提相思經》部分,主要取自筆者《人之

  初.國之史:二十一世紀臺灣小說之宗教修辭與終極關懷》第三章第一節內容,增添近年林央敏續筆發錶〈無上瑜伽劫〉的部分,探討其續寫的意義。

  第五章「從嘉義到桃園而尖石:林央敏的地方書寫與臺語文實踐」,則發錶於「2021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跨境閩南.文化連結:金門與桃園視角的全球過程與移民記憶」國際研討會,也收錄於《「2021 年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齣版,2022.4)。該文乃從地方空間視角切入,以林央敏的遷徙足跡,觀察其生命經驗與創作的交互影響。

  附錄一為曾發錶於《臺文戰線》的「臺灣荷馬─林央敏訪談錄」,附錄二則為第五章原附錄錶格,如今增補獨立成章,供讀者綜覽參考。

  如今,林央敏先生彷彿頑童歡欣地嘗試在新竹尖石深山的隱居生活,盡情體驗深山的各種手作日常,也不時滑迴市區參加文友活動,偶爾在臉書上以極短篇分享生活與身心感受、迴應時事,如此自在樂活的歲月靜好,或許比起再寫什麼巨作來得更重要。然而,做為臺灣文學研究學者,集結這些篇章成書,總是期盼見證某個世代的作傢曾經奮勇、曾經艱辛拓墾、曾經以筆追尋個人救贖、乃至為臺灣寫下故事的精神,林央敏是其一。放眼文壇縱橫,這種緊握手中之筆要見證些什麼、傳承些什麼、開創些什麼的生存之勇氣,往往是我在閱讀臺灣文學作品時,深感可貴、感動之處;對於自己而言,也經由本次集結迴顧,發現若乾需要修正的論述觀點,故也一併更新。

  最後,感謝補助此書齣版的火金姑臺語文學基金,促成此因緣的林央敏先生、前衛齣版社林文欽社長、以及提供編輯建議的鄭清鴻主編。

2022.5.10 楊雅儒,臺大臺文所國青研究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的裝幀似乎採用瞭某種傳統的線裝或半線裝的工藝(或者說呈現齣那種風格),這在當代的齣版品中已屬少見。這種對於「製作工藝」的堅持,其實也摺射齣對知識傳承的一種態度——這不隻是一本可以快速消費的讀物,它更像是一件值得典藏的文化物件。我拿起書本,輕輕地拍瞭拍書脊,那種紮實的迴饋感,讓人對內容的「重量」產生瞭更高的期待。閱讀的過程,不單是資訊的獲取,也是一種儀式感。當書籍本身就帶有如此的儀式感時,讀者自然會放慢腳步,更細緻地品味文字間的意涵,而非急著趕進度。這種對「物」的尊重,反映瞭對「言」的珍視。

评分

從排版細節來看,字體選用非常考究,是那種既清晰易讀,又帶有古典韻味的宋體或明體,行間距和邊界留白都恰到好處,沒有過度擁擠的壓迫感。這使得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負擔明顯減輕許多。這說明編輯團隊在實際的閱讀體驗優化上,投入瞭大量的時間。對於我這種經常在睡前閱讀的讀者來說,舒適的版麵設計至關重要。如果排版雜亂,即使內容再精采,也很容易讓人產生放棄的念頭。書頁的紙質似乎選用瞭略帶米黃色的紙張,對於保護視力的考量也體現齣來瞭。總體而言,這是一本「讀起來舒服」的書,讓人在沉浸於內容的同時,也能享受到物理上的愉悅。

评分

這本書的封皮設計,初看之下,就給我一種濃厚的歷史感與文化底蘊,那種油墨暈染開來的質感,彷彿能聞到舊書頁的氣息。我特別欣賞它在視覺上所傳達的意境,那種沉靜卻又蘊含力量的氣質,讓人忍不住想翻開內頁,一探究竟。雖然我還沒細讀內容,但光是從外觀的選材與排版,就能感受到齣版者對「臺灣精神」這主題的敬重與用心。特別是那個「蓮花再生」的意象,簡潔卻充滿哲思,讓我聯想到生命力的韌性與循環不息的臺灣歷史脈絡。這種設計上的用心,往往預示著內文的紮實與深度,它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商業設計,而是真正貼閤文本核心精神的一種視覺語言。我想,任何對臺灣文化史、或者對本土知識分子寫作風格有興趣的讀者,都會被這封麵所吸引,它成功地在第一時間就建立起一種嚴肅且引人入勝的閱讀預期。

评分

翻閱書頁時,偶爾會發現一些插圖或歷史照片(如果有的話,我猜測是有的),這些視覺輔助材料的選擇,似乎都經過瞭精挑細選,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文本論述的有力註解。它們或許捕捉瞭某個歷史時刻的氛圍,或是呈現瞭某個被遺忘的地域景觀,為抽象的理論論述提供瞭具體的錨點。一個好的非虛構寫作,必然是「可感」的,而這些視覺元素正是強化瞭這種「可感性」。即使隻是快速翻閱,這些穿插在文字中的圖像,也像是一麵麵小小的窗戶,讓人窺見作者所描繪的那個精神世界的一角,激發讀者停下來,仔細推敲文字背後的歷史重量。

评分

收到書後,首先感受到的是紙張的觸感,非常厚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這點在現在許多輕薄的印刷品中顯得格外珍貴。我習慣性地翻閱目錄,雖然具體章節標題現在記憶有些模糊,但那種結構安排的邏輯性非常清晰,看得齣作者在組織論述時,是經過深思熟慮,層層遞進的。它不像一般學術論著那樣僵硬,而是帶著一種散文式的流暢感,卻又不失嚴謹的考據。這讓人感覺作者並非高高在上地說教,而是以一個親歷者的角度,溫和地引領讀者進入他所關注的那些複雜的社會現象與文化場域。這種平衡的拿捏,對於非專業讀者的我來說,是非常友善的,它提供瞭一個進入深度議題的溫暖入口,而非一堵難以攀越的知識高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