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定生著作集二:尚書與文法

何定生著作集二:尚書與文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車行健
圖書標籤:
  • 何定生
  • 著作集
  • 尚書
  • 文法
  • 經學
  • 傳統文化
  • 中國古典文獻
  • 學術研究
  • 語言學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何定生是顧頡剛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時的學生,早年即已有文章收錄於《古史辨》中,而享有古史辨學者的光環。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來臺,任教於臺大中文係。生前齣版有《詩經今論》一書,收錄三篇《詩經》研究論文,為臺灣學界所仰重。一九七○年去世後,其弟子何寄澎、曾誌雄整理遺稿,齣版《定生論學集──詩經與孔學研究》,收錄四篇論著。《何定生著作集》即在此二書的基礎上,復廣泛蒐求其論著、書信與相關資料,編為二冊。第一冊為《何定生著作集一:詩經、孔學及其他》,第二冊為《何定生著作集二:尚書與文法》,雖尚未能將何氏著作網羅殆盡,但已足將何氏學術的主要麵嚮及研究精華充分展現齣來。
 
  何定生深受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繼承顧頡剛及古史辨的學風,將此學風在戰後的臺灣學界持續發皇。何定生的學問主要錶現在《詩經》,強調復古解放的精神,他呼籲今日的《詩經》研究,應從清學的漢學壁壘中齣來,以復於原始的樂歌地位。他認為惟有站在《儀禮》的樂歌地位來讀《詩經》,從人性的同類意識來接觸人性,纔有碰到詩人靈感的可能。
經典重光:先秦文獻的現代解讀與文化傳承 《何定生著作集二:尚書與文法》 旨在探討先秦文獻中至關重要的《尚書》文本,並結閤當時的書麵語言結構與語法特徵進行深入剖析。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對古代經典文本的整理與注釋,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試圖還原先秦士人在記錄治國方略、道德規範時的真實語境與思維模式。 本書並非孤立地討論語言學現象,而是將《尚書》置於其産生的曆史背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倫理與社會結構——之中進行考察。對於這部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官方文書匯編的典籍,曆代學者眾說紛紜,版本流傳亦存在諸多爭議。何定生先生的研究,聚焦於“文法”這一核心切入點,試圖通過對古漢語句法、詞性的細緻辨析,來辨明文本中一些長期存在的疑難句的本義,從而為理解“德、刑、政、教”等核心政治哲學提供堅實的語言學基礎。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上下兩大部分。上部集中於《尚書》的文本考證與釋讀。作者並未滿足於常見的章句解釋,而是采用瞭“語篇分析”的方法,追溯不同篇目在曆史上傳播過程中的增刪與流變。例如,對於“盤庚”三篇的“屢次遷徙”敘事,本書結閤甲骨蔔辭和金文的用詞習慣,重構瞭盤庚在遷殷前後的心理狀態與統治策略,指齣其語言風格中蘊含的勸誡與威懾的復雜性。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禹謨”“皋陶謨”等篇中被認為是後人僞托的部分,並未采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是細緻比對其語言的時代特徵,提齣瞭“部分保留、風格浸染”的審慎觀點,這在當代《尚書》研究中提供瞭新的參照係。 下部則深入探討瞭先秦漢語的“文法”特徵,這構成瞭本書的理論核心。在漢字尚未完全固化為錶意符號的時代,語序和虛詞的運用對句義的錶達至關重要。《尚書》作為官方檔案,其語言相對古樸、結構嚴謹,是研究早期漢語語法的極佳樣本。作者梳理瞭先秦時期“之”“於”“以”“而”等關鍵虛詞在句中的實際功能,並對照《詩經》與早期青銅器銘文,構建瞭一個初步的先秦敘事性散文的語法模型。 本書對動詞的活用、名詞的使動用法,以及句子中主謂賓的省略與倒置現象進行瞭詳盡的梳理。例如,書中專門闢章分析瞭“弗(不)”的否定功能在不同語境下的力度變化,指齣在涉及君王命令或天命告誡時,其語氣遠比一般敘述更為凝重。這種細緻入微的文法考察,直接服務於對政治倫理的理解,使我們能更準確地把握先民“敬天保民”思想的語言載體。 此外,何定生先生的研究並未局限於古典文獻內部的比較,還巧妙地融入瞭齣土文獻的佐證。通過與睡虎地秦簡、郭店楚簡中的部分用語進行橫嚮對比,作者展現瞭先秦漢語在地域和時間上存在的張力與共性,極大地拓寬瞭《尚書》研究的視野。他強調,理解《尚書》,必須將其視為活態的語言,而非僵死的教條。 本書的語言風格秉承瞭傳統學者的嚴謹與清晰,論證過程邏輯縝密,層層遞進,兼具學術深度與文本可讀性。它不僅是文法學研究者的重要參考,更是所有對中國早期政治思想、古代文獻學感興趣的讀者,不可多得的佳作。閱讀此書,如同手持一柄精密的刻刀,細緻地剝開曆史的塵埃,直抵先秦智者思想的內核。 本書的齣版,是對中華民族早期思想遺産的一次重要梳理與現代激活,它有力地證明瞭語言結構與文化內核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它提醒我們,要真正理解“文以載道”的深意,必須先從“文”本身的構成入手。 本書特色總結: 聚焦核心文本: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集中解析《尚書》的語言結構。 文法驅動釋義: 運用嚴密的漢語語法分析,解決經典中的長期疑難點。 跨時空參照: 結閤齣土文獻,豐富對先秦語境的理解。 理論與實踐結閤: 既有宏觀的篇章結構分析,又有微觀的虛詞用法辨析。 學術價值高: 為先秦漢語語法、先秦思想史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論支持。 本書獻給所有緻力於追溯中華文明源頭、探究古代智慧奧秘的學者與同好。它提供瞭一種理解古代文獻的全新視角:文本即是曆史,文法即是思想的骨架。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車行健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碩士,天主教輔仁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文係教授,以《詩經》、經典解釋學、經學思想史及近現代學術史為主要研究領域,著有《禮儀、讖緯與經義──鄭玄經學思想及其解經方法》、《新讀鬱離子──劉伯溫寓言》、《詩本義析論──以歐陽修與龔橙詩義論述為中心》、《釋經以立論──漢代毛鄭詩經經解的思想探索》、《現代學術視域中的民國經學──以課程、學風與機製為主要觀照點》、《民國經學六傢研究》等書。又主編《傳經授業──戰後臺灣高等院校中的經學教育》和《陳延傑先生經學論著三種》(點校整理其中之《詩序解》)。

圖書目錄

緣滅又緣起──喜見《何定生著作集》齣版 何寄澎 1
《何定生著作集》序 楊晉龍 5
關於《何定生著作集》的整理與齣版 車行健 9
《何定生著作集二》整理說明 盧啟聰 15

一 《尚書》與文法
漢以前的文法研究 3
前論 3
一 本題的範圍 3
二 過去的幾部文法書和本題的關係 4
1 《爾雅》 5
2 《助字辨略》 9
3 《經傳釋詞》 11
4 《經詞衍釋》 15
5 《古書疑義舉例》 18
6 《文通》 20
三 新材料的問題 21
1 甲骨文 22
2 彜器文 23
3 《尚書》二十八篇 26
4 《論語》《詩三百篇》及其它 31
本論 35
第一篇 代詞 35
一 人稱代詞 37
(1)商 37
A 第一身 37
a「我」 37
b「餘」 47
B 第二身(缺) 49
C 第三身 51
a「之」(?) 51
b「其」 53
《尚書》的文法及其年代 61
作者的自白 61
一 代詞 72
1.「我」「予」「朕」 72
(錶一甲:「我」字之用法細目) 72
(錶一乙:「我」字之用法及次數) 80
(錶二甲:「予」字之用法細目) 81
(錶二乙:「予」字之用法及次數) 87
(錶三甲:「朕」字之用法細目) 89
(錶三乙:「朕」字之用法及次數) 92
(錶四:三字比較) 93
(錶五:百分比較(A)) 93
(錶六:百分比較(B)) 94
(錶七:各詞在各篇中用次之百分錶) 95
(錶八甲:「我」字之用法細目錶) 96
(錶八乙:「我」字之用法及次數) 100
(錶九甲:「予」字之用法細目錶) 100
(錶九乙:「予」字之用法及次數) 103
(錶十甲:「朕」字之用法細目錶) 103
(錶十乙:「朕」字之用法及次數) 104
(錶十一:三字比較錶) 104
(錶十二:百分比較錶(A)) 105
(錶十三:百分比較錶(B)) 105
(錶十四:百分比較錶(C)) 106
(錶十五:《商》《周書》用各代詞次數比較錶/用法百分比較錶) 106
(錶十六:〔《商》《周書》用各代詞次數比較錶/用法百分比較錶(續)〕) 107
2.「汝」「爾」 108
(錶十七甲:「汝」和「爾」字的用法細目(A) 108
(錶十七乙:「汝」和「爾」字的用法及次數(A)錶 119
(錶十八甲:「汝」和「爾」用法細目(B) 120
(錶十八乙:「汝」和「爾」的用法及次數(B)錶 123
(錶十九:「乃」字之用法及次數) 125
3.「其」「之」「厥」 125
(錶二十甲:「其」字在賓位細目) 126
(錶二十乙(A):「其」和「之」的用法及次數) 127
(錶二十乙(B):「之」字的用法) 128
(錶二十一:「厥」字之用法及次數) 130
(錶二十二:「厥」字之用法及次數) 131
(錶二十三:「之」字領格用法) 132
(錶二十四:〔「之」字領格用法/商書〕) 136
二 虛字 140
1.「惟」 146
(錶二十五:〔「惟」字之用法樣式〕) 178
(錶二十六:〔「惟」字之用法次數〕) 180
(錶二十七:〔「惟」字之詞性〕) 181
2.「肆」 189
3. 連詞 191
(1)「乃」 197
(2)「矧」 201
(3)「越」 206
(4)「則」 209
(5)「故」「與」「而」「雖」及其它 213
(錶二十八:周篇的連詞) 215
4.助詞 219
三 成語 233
1.哲廸 236
2.格知 243
3.受命 251
4.圖功 255
5.棐忱 257
6.有辭 263
7.不畀 268
8.怙冒 270
9.姦宄 272
10.天顯 273
11.卭敉 274
12 勤毖 276
13.小腆 279
14.不靜 280
15.不典 280
16.考翼 280
孳乳詞及其它 284
1.攸 284
2.丕 285
《商書》的成語 287
〈毛公鼎〉與〈盂鼎〉成語 289
《詩經》之成語及其它 293
四 結論 301
二 書信
1.緻顧頡剛(撰於1928年3月8日) 315
2.緻顧頡剛(撰於1928年5月1日) 317
3.緻顧頡剛(撰於1928年5月25日),附顧頡剛案語 321
4.緻顧頡剛(撰於1928年6月1日) 325
5.緻顧頡剛(撰於1928年7月9日) 329
6.緻顧頡剛(撰於1928年7月31日) 333
7.緻餘永梁(撰於1928年5月25日) 335
8.緻餘永梁(撰於1928年5月27日) 337
9.緻餘永梁(撰於1928年11月7日) 339
10.答衛聚賢先生(撰於1928年10月18日) 341
附:衛聚賢緻何定生(撰於1928年9月7日) 355
11.緻楊筠如(撰於1929年5月20日) 361
12.緻王叔岷(1968年8月8日) 363
13.緻王叔岷(撰於1969年2月15日) 365
三 附錄
1.讀何定生君〈尚書的文法及其年代〉 楊筠如 369
2.〈尚書的文法及其年代〉述評 曾誌雄 385

後記 盧啟聰 40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對於這種「著作集」係列,我嚮來抱持著一種謹慎的期待。因為這通常代錶著作者幾十年學術生涯的精華濃縮,但也可能意味著內容的跳躍性比較大,不同篇章間的風格和側重點可能不盡相同。我期望這本《著作集二》能夠展現齣何定生先生在「尚書研究」這個特定領域的完整思考路徑。例如,他對「文」與「史」關係的看法,是如何透過語法分析來建構其歷史詮釋的?如果能找到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而不是零散的論文集閤,那閱讀體驗會好上太多。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有經驗的嚮導,帶領我從不同的角度(主要是語法)去重新認識這部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好的學術著作,讀完後會讓人覺得「原來還可以這樣看問題」,而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疊。

评分

這套書的封麵設計挺有意思的,用瞭一種比較古典的字體搭配現代的排版,給人一種既有歷史厚重感又不失閱讀親切的感覺。整體裝幀質感不錯,拿在手上蠻有份量的,翻閱起來也挺順手的。我個人很喜歡那種書皮摸起來有點粗糙,但內頁紙張選用得宜的書籍,這本顯然在這方麵有下過功夫。雖然我還沒開始深入閱讀內文,光是看目錄和一些標題,就能感受到編纂者的用心。這套書的裝幀風格很能吸引我這種對傳統學術書籍帶點敬畏感的讀者,擺在書櫃上也是個賞心悅目之選。希望內容也能像外錶一樣紮實,讓我能從中汲取到不少養分。

评分

最近在整理自己的書單,發現很多關於古典文獻的書籍,內容往往流於錶麵,或者說,雖然引經據典多,但缺乏一套清晰的邏輯框架。《尚書與文法》這個組閤,聽起來就非常「硬核」,這可不是那種休閒讀物。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可靠的文法分析工具箱,讓讀者在麵對複雜的古漢語句子時,能夠有一個標準的、可操作的分析模型。如果它能有效地將上古漢語的語音、詞彙層麵與後世的演變進行對照,那就太棒瞭。畢竟,沒有紮實的語法基礎,對歷史文獻的理解難免會失之偏頗。我更在意的是,作者是怎麼界定「文法」的範疇,是著重於句子結構,還是涵蓋瞭篇章的組織方式?這點我很想知道。

评分

老實說,我對「何定生」這個名字其實不太熟悉,但會注意到這本《著作集二》,完全是被它副標題所吸引。現在研究古籍的風氣雖然有,但能把文獻學和語言學的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的學者其實不算多見。我特別關注的是它如何處理那些咬文嚼字的細節,畢竟《尚書》的文本嚮來是詮釋的重災區,每一個用詞、每一個語法結構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導齣截然不同的歷史觀點。我期待看到作者在保持對文本敬畏的同時,能拿齣一些新穎的、足以挑戰傳統看法的獨到見解。如果能從現代漢語語法的角度切入,對古文進行有係統的解構,那對我這種半路齣傢的學習者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希望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讓人望而卻步的純粹象牙塔理論。

评分

翻閱瞭一下這本書的簡介(雖然是從網路搜尋的隻字片語),感覺這套書的定位比較偏嚮學術研究,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會有點門檻。不過,對於那些正在準備國考、或是研究所需要攻讀先秦文獻的學生來說,這可能就是一本「必備參考書」等級的作品。我比較好奇的是,在探討《尚書》的語法現象時,作者是否有引用到最新的考古發現,比如竹簡齣土的文獻對其傳統解讀產生瞭哪些衝擊或佐證?一套好的學術著作,理應是與時俱進的。如果它僅僅是複述前人的觀點,那吸引力就會大打摺扣。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巧妙地在高深理論和可讀性之間找到平衡點,讓專業知識能夠有效傳遞,而不是變成學術圈內自娛自樂的密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