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選文:一場哲學與心靈的對話(3版)

《莊子》選文:一場哲學與心靈的對話(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孝維
圖書標籤:
  • 莊子
  • 道傢
  • 哲學
  • 心靈成長
  • 古典文學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選文
  • 內省
  • 人生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全書的選文分成三個麵嚮:一、自我篇──從個人談起,省思人在大自然中的定位,看到人的有限性和思想的框框,並強調養身修心的重要性。二、人我篇──建立人際和諧關係,看清衝突的本質,並覺察躲在欲望背後的危險,去除心機計算,揭露假仁假義,著重內在德性修為,保有內心平靜。三、物我篇──強調人與環境共存共榮,欣賞自然但不佔有,瞭解萬物皆有用,體察生命之美,找迴初心,以及學習無待的人生。

  人生的旅途中,無法盼得天色常藍、花香常漫,更何況現在生態環境改變、天候趨勢難測,策略不斷推陳齣新,對於被要求快速應變的現代人來說,多感受到身體的緊繃、心理的壓力,及對未來的不安全感。莊子寓言中的哲思,無疑提供瞭安頓身心之道,縱使外頭是狂風暴雨,若能以自然平常之心麵對,內心就能也無風雨也無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自在超然的心境便是帖良方妙藥,現在讓我們來趟不一樣的心靈療癒之旅吧!
 
《天人閤一: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源流與演繹》 探尋古老的智慧,重塑當代的視野 書籍簡介 在當今世界,環境危機已成為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剋利斯之劍。從氣候變遷到生物多樣性銳減,我們無不感受到現代文明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麵對這一嚴峻挑戰,重新迴溯人類思想史,尋找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古老智慧,顯得尤為迫切。《天人閤一: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源流與演繹》便是一部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哲學精髓的專著。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自先秦至魏晉南北朝,中國思想史上關於「天」、「人」、「地」之間關係的演變脈絡,特別聚焦於「天人閤一」這一核心概念如何從樸素的宇宙觀,逐漸演化為一套深刻的倫理指導和生活實踐。這不僅是對歷史文獻的整理與考據,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哲學對話,旨在為當代生態睏境提供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啟示。 --- 第一部分:先秦奠基——從巫術觀念到理性反思 第一章:早期宇宙圖景:天地生成與萬物一體 本書的開篇,追溯至上古時期的原始信仰與巫術思維。在人類文明的初期,自然力量(天、地、雷、電)被賦予神性,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一種直觀的、充滿敬畏的關係。我們考察《尚書》、《山海經》中對自然景觀的描摹,以及「祭天祀地」儀式的演變,揭示瞭早期華夏民族對宇宙秩序的樸素認知——天地並非外在的客體,而是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 第二章:諸子百傢對「道」與「氣」的探討:自然法則的確立 進入春鞦戰國,思想的勃發催生瞭對世界本源的深刻追問。 儒傢:禮樂教化中的「順天應時」:本書細緻分析瞭孔子和孟子在政治倫理中對「天命」和「性善」的論述。儒傢雖以人倫為核心,但「仁民而愛物」的觀念,實則內含瞭對生命普遍尊重的倫理基礎。特別是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的哲學路徑,將個體精神的完善與宇宙規律的體察緊密聯繫起來。 道傢:無為而治的生態極緻:老莊思想是全書的重點之一。莊子的「齊物論」徹底消解瞭人類中心主義的偏見,將人與萬物置於同一平等的審視維度之下。我們深入探討瞭「道法自然」的內涵——「自然」並非指粗糙的自然界,而是指事物自身運行的規律。這種「不乾預」的智慧,是古代生態思想中最具前瞻性的部分。 墨傢與名傢:器物觀與邏輯邊界:雖然墨傢以實用主義著稱,但其「節用」、「非樂」的思想,體現瞭對資源的節製觀念。名傢則通過對「同」與「異」的辯證,間接確立瞭劃分人類與非人類世界的邏輯基礎,為後世的批判提供瞭思想工具。 --- 第二部分:漢唐轉嚮——從天人感應到術數應驗 第三章:漢代的新綜閤: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 漢代以後,隨著大一統帝國的建立,政治哲學對宇宙觀提齣瞭新的要求。本書重點分析瞭董仲舒如何將黃老學派的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傢思想熔鑄一爐,創建瞭影響深遠的「天人感應」體係。 此時的「天人閤一」帶有瞭強烈的政治倫理色彩:君王若失德,上天必降異象(如地震、彗星)予以警示。這雖然在客觀上確立瞭統治者必須順應自然規律的道德約束,但也使得自然界被工具化、符號化,成為統治的媒介。我們將辨析,這種「感應」在保障社會穩定的同時,是否也限製瞭對自然本體價值的純粹探求。 第四章:魏晉玄學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魏晉時期,社會動盪促使知識分子轉嚮內心世界的探索。玄學的興起,標誌著「天人閤一」思想的一次深刻的個體化轉嚮。 本書詳細闡述瞭「竹林七賢」及後來的王弼、何晏等人,如何從對外在秩序的依附,轉嚮對個體生命精神自由的追求。他們通過對《老子》、《易經》的重新闡釋,強調「名教與自然」的對立與和諧。在玄學的視野中,「天」更多地指涉瞭超越性的精神境界,個體的「悟道」成為與天地精神相通的最高成就。這種心靈上的超越,為後世禪宗的「明心見性」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 第三部分:生態倫理的深層意涵與當代啟示 第五章:農耕文明下的「時令」與「節氣」:具體的生態實踐 除瞭形而上的哲學思辨,本書還考察瞭「天人閤一」在農耕社會中的具體體現。二十四節氣的確立,是中國人對太陽運動規律最精確的掌握和最順應自然的體現。每一時令的農事活動,都體現瞭一種精細的、非掠奪性的生態智慧。我們探討瞭古代水利係統的建設、林木保護的禁令,以及在文學藝術中對季節變化的細膩描摹,證明瞭這種和諧並非口號,而是數韆年來生活方式的沉澱。 第六章:超越二元對立:重構當代生態倫理 結語部分,本書總結瞭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三大特點:整體性(萬物相連)、內在性(和諧源於內心修養)、非目的性(尊重自然本身的目的)。 麵對當代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態危機,我們主張,重新挖掘和詮釋道傢「虛靜」、儒傢「仁愛」的精神內涵,可以為當代生態倫理提供一條不同於西方功利主義和二元對立思維的替代路徑。這要求我們從「人定勝天」的徵服心態,轉變為「與萬物共生」的謙卑姿態,尋求科技發展與心靈安寧的平衡點。 --- 本書特色: 1. 跨學科整閤: 首次將哲學史、宗教史、社會史與生態思想進行係統性交叉研究。 2. 文本細讀: 依賴《道德經》、《莊子》、《易傳》、《中庸》等核心文本,進行精準的術語辨析。 3. 視角革新: 將古代思想置於當代生態語境下進行詮釋,強調其現實價值而非僅僅是歷史陳述。 《天人閤一: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源流與演繹》是哲學研究者、歷史學傢、環境倫理學學者,以及所有關心人類與自然未來關係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它引導我們迴望文明的源頭,以古老的智慧,照亮未來的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孝維


  學歷:
  淡江大學中文係
  The University of Hull, U.K. 心理諮商博士

  任職:
  亞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諮商中心主任

  專長:
  壓力管理、情緒心理學、閱讀治療、老莊哲學
 

圖書目錄

第一篇 自我篇──放遠人生眼界
單元一 化解自大的習性
寓言1:望洋興嘆〈鞦水〉
寓言2:井底之蛙〈鞦水〉
寓言3:以管窺天〈鞦水〉
寓言4:無知的麻雀〈逍遙遊〉
寓言5:長壽的椿樹〈逍遙遊〉
寓言6:傲慢的陽子居〈寓言〉
寓言7:最大與最小〈鞦水〉
單元二 跳齣成見的框框
寓言1:沉魚之美〈齊物論〉
寓言2:越人紋身〈逍遙遊〉
寓言3:屠龍之技〈列禦寇〉
寓言4:言外之意〈鞦水〉
寓言5:輪扁斲輪〈天道〉
寓言6:物無貴賤〈鞦水〉
寓言7:師心自用〈人間世〉
寓言8:夢裡夢外〈齊物論〉
寓言9:存而不議〈齊物論〉
單元三 消除勞頓的心神
寓言1:吾生也有涯〈養生主〉
寓言2:羊不見瞭〈駢拇〉
寓言3:善待身體〈至樂〉
寓言4:沉迷外物失去真我〈齊物論〉
寓言5:惠施耗盡精神〈德充符〉
寓言6:討厭足跡的人〈漁父〉
寓言7:不陷入物欲中〈應帝王〉
寓言8:不繫之舟〈列禦寇〉
單元四 瞭悟生死的執迷
寓言1:麗姬後悔哭泣〈齊物論〉
寓言2:善生善死〈大宗師〉
寓言3:莊子夢見骷髏〈至樂〉
寓言4:把生死交付自然〈大宗師〉
寓言5:化腐朽為神奇〈知北遊〉
寓言6:命運的變化〈至樂〉
寓言7:超越生死〈至樂〉
寓言8:臨屍而歌〈大宗師〉
寓言9:鼓盆而歌〈至樂〉
寓言10:老子死瞭〈養生主〉
寓言11:以天地為棺槨〈列禦寇〉
寓言12:生死大事〈大宗師》
寓言13:薪火相傳〈養生主〉
單元五 安頓身心的修為
寓言1:何謂心齋〈人間世〉
寓言2:何謂坐忘〈大宗師〉
寓言3:鬼斧神工〈達生〉
寓言4:黏蟬的駝背老人〈達生〉
寓言5: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人間世〉
寓言6:鑑於止水〈德充符〉
寓言7:真人深呼吸〈大宗師〉
寓言8:吾喪我〈齊物論〉
寓言9:朝徹見獨〈大宗師〉

第二篇 人我篇──簡單就是幸福
單元六 拋開名利的枷鎖
寓言1:螳螂捕蟬〈山木〉
寓言2:鴟鴞食腐鼠〈鞦水〉
寓言3:愛炫耀的猴子〈徐無鬼〉
寓言4:神巫給壺子看相〈應帝王〉
寓言5:隨珠彈雀〈讓王〉
寓言6:唇亡齒寒〈胠篋〉
寓言7:泥塗之龜〈鞦水〉
寓言8:獻祭的豬〈達生〉
寓言9:什麼是福氣〈徐無鬼〉
寓言10:籠中雞〈養生主〉
單元七 省思世俗的規範
寓言1:盜亦有道〈胠篋〉
寓言2:竊國的大盜〈胠篋〉
寓言3:伯夷為仁義殉身〈駢拇〉
寓言4:子貢乘坐大馬車〈讓王〉
寓言5:莊周貸粟〈外物〉
寓言6:抱甕灌園〈天地〉
寓言7:不言之教〈德充符〉
寓言8:有美德的跛腳人〈德充符〉
寓言9:內在精神重於外在形體〈德充符〉
寓言10:用愛行孝〈天運〉
寓言11:至仁無偏愛〈庚桑楚〉
單元八 釋放負嚮的情緒
寓言1:好辯者的情緒〈齊物論〉
寓言2:不射之射〈田子方〉
寓言3:不怕水的船夫〈達生〉
寓言4:朝三暮四〈齊物論〉
寓言5:桓公遇見鬼〈達生〉
寓言6:纔全德不形〈德充符〉
寓言7:人是無情的〈德充符〉
寓言8:情緒釋放〈齊物論〉
寓言9:至人用心若鏡〈應帝王〉
寓言10:飲冰解熱〈人間世〉
寓言11:無牽掛的人
單元九 破解衝突的矛盾
寓言1:入則鳴,不入則止〈人間世〉
寓言2:不會叫的鵝〈山木〉
寓言3:隱居不隱居〈達生〉
寓言4:林迴棄韆金之璧〈山木〉
寓言5:甘井先竭〈山木〉
寓言6:越俎代庖〈逍遙遊〉
寓言7:申徒嘉責子產〈德充符〉
寓言8:虛心則無禍害〈山木〉
寓言9:木雞養成〈達生〉
單元十 發展適性的纔能
寓言1:螳臂擋車〈人間世〉
寓言2:養虎的人〈人間世〉
寓言3:愛馬的人〈人間世〉
寓言4:匠石與郢人〈徐無鬼〉
寓言5:邯鄲學步〈鞦水〉
寓言6:東施效顰〈天運〉
寓言7:人盡其纔〈應帝王〉
寓言8:探索新領域〈庚桑楚〉
寓言9:自適其適〈駢拇〉
寓言10:學習的階段〈寓言〉
單元十一 臻至無為的社會
寓言1:蝸牛觸角上的兩國〈則陽〉
寓言2:涉海鑿河〈應帝王〉
寓言3:治理天下的方法〈應帝王〉
寓言4:明王之治〈應帝王〉
寓言5:無為而治〈天道〉
寓言6:不強求〈人間世〉
寓言7:害民的禍根〈徐無鬼〉
寓言8:管仲生病〈徐無鬼〉
寓言9:無為則俞俞〈天道〉

第三篇 物我篇──自然的生活美學
單元十二 拒絕人為的破壞
寓言1:鴨腳不夠長〈駢拇〉
寓言2:以鳥養鳥〈至樂〉
寓言3:絡馬首,穿牛鼻〈鞦水〉
寓言4:渾沌之死〈應帝王〉
寓言5:伯樂馴馬〈馬蹄〉
寓言6:相濡以沫〈大宗師〉
單元十三 順應自然的變化
寓言1:攖寧〈大宗師〉
寓言2:庖丁解牛〈養生主〉
寓言3:安之若命〈德充符〉
寓言4:安時處順〈大宗師〉
寓言5:子桑為何貧窮〈大宗師〉
寓言6:孔子被圍睏〈鞦水〉
寓言7:外化而內不化〈知北遊〉
寓言8:昏君亂臣的時代〈山木〉
寓言9:生存條件的依賴〈齊物論〉
寓言10:隱士的齣現〈繕性〉
單元十四 創造多元的價值
寓言1:無用的大葫蘆〈逍遙遊〉
寓言2:不龜手之藥〈逍遙遊〉
寓言3:大而無用的樗樹〈逍遙遊〉
寓言4:不材之木〈人間世〉
寓言5:無用之用〈外物〉
寓言6:有用之用〈人間世〉
寓言7:燕子在屋簷下築巢〈山木〉
寓言8:有得就有失〈山木〉
寓言9:啟動天生的本能〈鞦水〉
單元十五 傾聽造物的天籟
寓言1:天籟〈齊物論〉
寓言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遊〉
寓言3:無莊之美〈大宗師〉
寓言4:安知魚樂〈鞦水〉
寓言5:莊周夢蝶〈齊物論〉
寓言6:不用隱居江海就有閒情〈刻意〉
寓言7:忘適之適〈達生〉
寓言8:真心的談笑〈徐無鬼〉
單元十六 活齣逍遙的人生
寓言1:鯤鵬之變〈逍遙遊〉
寓言2:姑射山之神人〈逍遙遊〉
寓言3:何謂至人〈齊物論〉
寓言4:何謂真人〈大宗師〉
寓言5:如何得道〈知北遊〉
寓言6:天下馬〈徐無鬼〉
寓言7:活在道中〈大宗師〉
寓言8:無所待〈逍遙遊〉

附錄──莊子成語舉隅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434806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3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在古代經典中,有關個人身心探索方麵,《莊子》堪稱是鞭闢入裡、發人深省的佳作,小至個人睏境,大至天人關係,篇篇寓意深遠,尤其在高度物質追求的現今社會,更是提供反思的好題材。經典是跨時空,歷久彌新,為何經典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呢?又帶給現代人什麼啟發與應用?在價值觀混淆,功利掛帥的社會,許多人到瞭身心失調後纔悔不當初,不可不慎!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我們可以藉由閱讀《莊子》來反思生命真義,放慢生活步調,體悟自然之道,逍遙樂活做自己。我們無須做今之古人,但若能用這現有的寶貴智慧來滋養心靈與檢視失衡生活,何樂而不為?

  本書寫作旨在「活化經典」,將艱深的莊子文學轉譯成淺顯易懂的白話文,緻力於義理闡述與現代應用,故訓詁考證略少。為瞭將文言版《莊子》還原齣生動活潑的寓言故事,其中難免有筆者個人的延伸詮釋,但原則上不失經典原意。本書字義解讀主要依據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黃錦鋐《莊子讀本》、《傅佩榮解讀莊子》、張默生《莊子新釋》、郭慶藩《莊子集釋》,感謝國學大師們的精湛研究,細心考證,使後學得以進入莊子精神世界,窺其堂奧。莊子思想其實是一個整體,歸根結底,各個概念間是相通的,環環相扣,但為瞭方便論述說明,將書中寓言分成以下三個麵嚮:一、自我篇──從個人談起,說明人在大自然中的定位,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很渺小,看到人的有限性和思想的框框,並強調養生修心的重要性。二、人我篇──著重與人建立和諧關係,看清衝突的本質,並覺察躲在欲望背後的危險,去除心機計算,揭露假仁假義,重視內在德性修為,保有內心平靜。三、物我篇──強調人與環境共存共榮,欣賞自然但不佔有及破壞,瞭解萬物皆有用,體察生命之美,以及學習無待的人生。

  本書之體例是將原文編排於首,其次為生難字詞注釋,接著為譯文,最後的現代省思部分是筆者的延伸想法,著眼於現代生活的連結,作為反思的題材,藉由讀後心得之分享,盼能拋磚引玉,使讀者對莊子寓言也有自己的觸動及體悟,不隻是作者的文章,也是讀者自己生命的再現,側重讀者中心的詮釋與發想。本書中,寓言名稱的訂定以成語為優先,旨在讓莘莘學子能加深對莊子成語的認識,對於無成語典故的寓言,則盡量以生動淺白的口語用字來命名,以達經典生活化之效。此外,為瞭提升閱讀時的趣味感與生動性,文中多處輔以插畫,盼能激發讀者之想像,以圖還原文本,也開啟右腦圖像化記憶,留下更深遠的影響。由於篇幅考量,實難網羅所有寓言,各單元僅摘選若乾則代錶性寓言來闡述主題深義,知微見著,藉此傳達逆境中生活達人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颱灣現在很多哲學書的齣版,都趨嚮於做成「快速上手」的指南,希望讀者在最短時間內抓到重點。但這本《莊子》選文,它給我的感覺是「慢慢品味」。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成為莊子」,而是在提供一個空間,讓你「體驗」莊子的世界觀。我記得有一次,剛好工作上遇到一個瓶頸,心情很煩躁,隨手翻到其中關於「相對性」的論述,那種「萬物齊一」的觀點,一下子讓我感覺到自己鑽牛角尖的狹隘。這本書的魅力就在這裡,它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讓你跳齣來看自己。 書裡的選文安排,我覺得很適閤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它不會強迫你一次消化太複雜的概念,而是透過不同的寓言故事,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開莊子對自由、對規範、對生死的看法。對於像我這種非哲學科班齣身的人來說,它成功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卻沒有犧牲掉原典的精髓。它的結構安排,有點像是精選的散文集,每一篇獨立來看都有其趣味,串起來讀,又會發現彼此間的哲理是相互呼應的。這讓我常常在讀完一篇後,會停下來,靜靜地看著窗外發呆,思考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執著到底算不算一迴事。

评分

從颱灣齣版業的角度來看,能夠將這麼深奧的道傢思想,用如此現代且具有美感的編輯方式呈現齣來,實在難得。我注意到這本選文集在選材上的取捨非常精準,它似乎是站在一個「現代人如何與經典對話」的角度來重新編排的。它沒有過度地去「現代化」莊子的語言,而是透過精準的輔助文字,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思維,拉迴我們日常的體驗中。這種平衡感做得非常好,既尊重瞭原典的古奧,又照顧到瞭現代讀者的接受度。 特別是關於「精神自由」的部分,選文的編排讓我對「道」有瞭更直觀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隻能被談論的形上概念,而是與我們每一次呼吸、每一個選擇都息息相關的實踐。對於許多在職場上追求成功、卻感到內在空虛的年輕人來說,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不同的參照係——即真正的成功,或許不是外在的佔有,而是內在的解放。這種反思的深度,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過一般市麵上的勵誌書籍,它提供的是一種思維的升級,而非膚淺的安慰劑。

评分

這本《莊子》選文集,真的是近幾年來在颱灣讀書圈裡,討論度蠻高的一本經典入門。我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大學圖書館的書櫃裡,那時候剛接觸哲學,覺得《莊子》這名字聽起來很玄妙,但又有點敬而遠之。直到拿到這第三版,它的排版和註解方式,真的讓我這個半吊子讀者感到非常友善。書裡收錄的文章挑選得很有層次,不像有些選本隻是把名篇羅列齣來,這本的編輯思路很明顯,是想引導讀者一步步進入莊子的思想世界。比如說,它會把「齊物論」和「逍遙遊」放在前後呼應的位置,不會讓讀者一開始就被那些天馬行空的譬喻給嚇跑。 我特別欣賞它在翻譯和註釋上的用心。畢竟是先秦古文,白話文的轉譯是關鍵。有些翻譯版本過於學術化,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但這本的譯文,用詞上很貼近現代人能理解的語境,同時又不失原文的詩意和哲理深度。更棒的是,它在一些關鍵的詞彙和典故旁邊,都有很詳盡的白話解釋,讓我不用頻繁地在字典和參考書之間來迴切換。這樣做的好處是,閱讀的流暢性大大提升,心神可以更專注在莊子那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對生命本質的叩問上。它讓我覺得,原來哲學不是高高在上的學問,而是可以隨時在茶餘飯後,跟自己的心靈進行的一場對話。

评分

這本的排版設計,真的是讓眼睛很舒服。在颱灣的齣版市場上,很多古籍的再版,常常是為瞭節省成本,把字體縮小,行距壓緊,讀起來很吃力。但這本《莊子》選文的版麵設計,字體大小適中,留白拿捏得很好,閱讀時不會有壓迫感。更重要的是,它在重要的句子旁,有時會用比較特殊的字體或顏色標註,這讓讀者在掃描文本時,能迅速捕捉到作者的重點所在,不用在密密麻麻的文字堆裡迷失方嚮。 我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生活感到有點「卡住」的朋友。不是說它有什麼神奇的「心靈雞湯」效果,而是莊子提供的觀點,總是一種清新的空氣。當你被世俗的價值觀束縛太久,總覺得人生必須要照著某個劇本走時,莊子的「無用之用」、「順其自然」,就像一陣風吹過,把那些塵埃吹散瞭。它沒有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但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態度,一種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保持內心平靜的可能。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直接灌輸的理論來得更深刻、更持久。

评分

這本選文集在學術界和一般讀者之間,成功地搭起瞭一座橋樑。我認識幾位大學的文哲教授,他們私下都對這本選文的選材和註釋給予肯定,認為它在學術的嚴謹性和普及性之間找到瞭絕佳的平衡點。對於我們這些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偶爾想停下來思考「人為什麼活著」這個終極問題的讀者來說,它就像是隨身攜帶的一麵鏡子。 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或許是它不斷提醒我們放下對「確定性」的執著。在一個資訊爆炸、變化快速的年代,人們總想抓住點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但莊子卻教我們擁抱「變化」與「不確定性」。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像是流動的水,讀起來讓人感到舒暢,不會有硬邦邦的理論壓迫感。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因為我們自己的人生閱歷在變,對莊子文字的解讀自然也隨之深化。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而是一本需要時時翻閱,與人生境遇相互印證的夥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