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纂箋

詩經纂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宗陽
圖書標籤:
  • 詩經
  • 經學
  • 注疏
  • 古代文學
  • 經典
  • 文化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歌
  • 注釋
  • 文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詩經纂箋》,顧名思義,擷取各傢之精英,攄發己見,引古注,附今釋,俾注釋詮證更簡明,如孔穎達《五經正義》詮釋鄭玄《五經注》。注釋必須言之有據,不遊談無根。詩義義旨,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筆者以本身的體驗、經驗,暨古今社會狀況、古注今釋,博採眾議,集思廣益,抒發己見,必須言之有據,理無虛發。

 
《漢魏六朝樂府詩研究》 作者: 張懷瑾 齣版社: 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 2023年11月 ISBN: 978-7-101-16878-2 --- 內容簡介 《漢魏六朝樂府詩研究》是一部深入剖析漢魏六朝時期樂府詩發展脈絡、體製演變及其文學史地位的專著。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文學賞析,從文獻學、詩歌理論及社會文化史的宏觀視角,對這一時期具有獨特風格和深遠影響的樂府詩群體進行係統性的梳理與闡發。 本書共分七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由宏觀的歷史背景過渡到微觀的文本細讀。 第一部分:樂府製度的嬗變與文體基礎 本章首先追溯樂府的起源,重點闡述漢代樂府官署的設立、職能及其採詩的製度化過程。詳細比對瞭漢樂府與先秦《詩經》在採集方式、歌詠內容和功能上的異同。接著,重點探討樂府製度自漢末魏晉間的逐漸瓦解與轉化,分析宮廷雅樂衰落如何直接影響到樂府詩的生命力,並探討民間“相和歌”和士人擬作的興起,為後續的文學風格轉變奠定文體基礎。 特別關注瞭曹植、曹丕等人對漢樂府舊題的繼承與創新,指齣他們如何將原本服務於教化和典禮的樂府體裁,轉化為抒發個人情誌和時代感慨的文學形式。 第二部分:建安風骨的確立與樂府精神的重塑 此部分聚焦於建安文學的黃金時代,集中探討瞭“建安風骨”在樂府詩中的具體體現。張懷瑾教授認為,建安樂府標誌著中國古典詩歌史上一次重要的精神覺醒。麵對漢室傾頹、戰亂頻仍的社會現實,詩人們通過樂府的舊題,寄託瞭對逝去盛世的追懷和對當下功業的渴望。 本書對比分析瞭《飲馬長城窟行》、《陌上桑》等經典篇目,揭示瞭建安詩人在語言風格上對質樸、蒼涼、慷慨的追求。研究指齣,建安詩人利用樂府體裁的敘事性和戲劇性,成功塑造瞭充滿生命力的英雄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民間悲歌,從根本上拓寬瞭樂府詩的錶現領域。 第三部分:正始玄學與西晉清逸之風的交融 進入魏晉之際,隨著玄學的興盛和政治格局的轉變,樂府詩的創作風格產生瞭顯著的分化。本章細緻考察瞭正始年間詩人的風格轉嚮。作者指齣,在玄學清談的氛圍下,部分詩人開始傾嚮於對生命哲理的探討,以及對隱逸生活境界的營造。 本書側重分析瞭西晉時期,尤其是在宮廷宴樂和士族日常生活中,樂府詩如何被用來描繪精緻的感官享受和對人生無常的敏感捕捉。通過對西晉宮廷樂府的文獻殘存情況的梳理,探討瞭“清”與“美”如何取代瞭建安的“悲”與“壯”,成為這一時期樂府美學的主流傾嚮。 第四部分:永嘉之亂與南渡文學的地域性主題 永嘉南渡是中國歷史的轉捩點,對文學產生瞭劇烈的衝擊。第四部分將樂府詩的演變與地理環境和族群遷徙緊密結閤。作者指齣,南渡文人在江南新環境中,其樂府創作一方麵承載瞭對中原故土的深沉思念(懷舊主題),另一方麵也展現瞭對江南風物和新興社會生活(如遊宴、別離)的細膩描摹。 本書專門闢章討論瞭江南民間歌謠對文人創作的影響,分析瞭永明體詩歌在格律上的早期雛形,如何滲透到樂府的句法結構之中,標誌著詩歌形式與內容結閤的新階段。 第五部分:南朝樂府的文人化與形式的極緻化 南朝時期是樂府詩發展的另一個高峰,也是其最終脫離“樂歌”本質,徹底轉化為純粹“文學”的關鍵階段。本章重點探討瞭宋齊梁陳四朝的宮廷樂府與私傢樂府。作者詳細分析瞭鮑照等詩人如何以高度成熟的技巧,對樂府舊題進行“翻新”和“美化”。 本書提齣瞭一個核心觀點:南朝樂府的成就,在於對物象描寫的極緻化和情感錶達的層次化。詩人們精於雕琢詞藻,追求音律和諧,使得樂府詩在藝術形式上達到瞭空前的精緻。同時,也探討瞭這種過度的形式追求如何為隋唐律詩的成熟積蓄瞭能量。 第六部分:樂府詩的敘事結構與戲劇性探究 樂府詩因其取材於民間故事和歷史事件,具有天然的敘事優勢。《詩經》的“賦比興”傳統,在漢魏六朝樂府中得到瞭延續和發展。本章從敘事學角度,分析瞭樂府詩在塑造人物、安排情節和設置場景方麵的獨特技巧。 重點分析瞭詩歌如何通過白描手法和對話體,營造齣強烈的戲劇張力。例如,對《孔雀東南飛》這類長篇敘事詩(雖非傳統樂府舊題,但承襲其精神)的結構分析,揭示瞭詩人在宏大敘事中對細節的精準把握。 第七部分:文學史定位與後世影響 最後一部分,總結瞭漢魏六朝樂府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裏程碑意義。本書論證瞭樂府詩是連接《詩經》和唐代新樂府運動的橋樑,它不僅保存瞭古代的社會生活記錄,更重要的是,它確立瞭詩歌反映現實、介入社會的精神傳統。 深入探討瞭樂府的遺產如何被唐代詩人繼承,特別是杜甫的“三吏三別”如何被視為樂府精神在盛唐的輝煌復興。同時,本書也對比瞭樂府詩與駢文、近體詩在文學功能上的區別與互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立體、全麵的樂府詩研究視角。 --- 本書特點: 1. 文獻考證嚴謹: 廣泛徵引《樂府詩集》、《玉臺新詠》及各類魏晉誌怪小說中附載的詩歌材料,進行細緻的文獻比對。 2. 理論視角創新: 結閤符號學、敘事學等當代研究方法,對古典文本進行深入解構,避免落入傳統的“風骨論”窠臼。 3. 脈絡清晰: 依據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將樂府詩的演變劃分為四個關鍵階段進行精確闡釋,便於讀者掌握其歷史動態。 本書適閤中國文學史研究者、古典詩歌愛好者,以及對漢魏六朝社會文化史感興趣的讀者深入研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宗陽


  生於一九四五年,卒於二○一六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學士、碩士班、博士。曾獲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木鐸獎、第二十五屆中興文藝獎。歷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文學院院長、國文係所主任、《孔孟月刊》總編輯、教育部國中小九年一貫語文領域召集人、中國修辭學會第一、二任理事長、中國經學研究會第三、四任理事長,及中國修辭學會榮譽理事長、國際儒學聯閤會理事。著有《陳騤文則新論》、《莊子之文學》(此書榮獲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劉勰文心雕龍與經學》、《文心雕龍探賾》、《修辭學探微》、《應用修辭學》、《國文文法》、《文法與修辭探驪》、《詩經纂箋》等十七本書。

 

圖書目錄

陳序 1
研究中國文學必讀《詩經》(代序) 5
例言 7
周南 1
一 關雎 1
二 葛覃 6
三 捲耳 10
四 樛木 14
五 螽斯 16
六 桃夭 18
七 兔罝 21
八 芣苢 24
九 漢廣 27
十 汝墳 30
十一 麟之趾 32
召南 35
一 鵲巢 35
二 采蘩 38
三 草蟲 40
四 采蘋 43
六 行露 49
七 羔羊 52
八 殷其靁 54
九 摽有梅 57
十 小星 59
十一 江有汜 61
十二 野有死麕 64
十三 何彼襛矣 67
十四 騶虞 70
邶 73
一 柏舟 73
二 綠衣 78
三 燕燕 81
四 日月 84
五 終風 87
六 擊鼓 90
七 凱風 93
八 雄雉 96
九 匏有苦葉 99
十 榖風 102
十一 式微 107
十二 旄丘 109
十三 簡兮 112
十四 泉水 115
十五 北門 119
十六 北風 122
十七 靜女 125
十八 新臺 127
十九 二子乘舟 130
鄘 133
一 柏舟 133
二 牆有茨 135
三 君子偕老 138
四 桑中 142
五 鶉之奔奔 145
六 定之方中 147
七 蝃蝀 151
八 相鼠 154
九 乾旄 156
十 載馳 159
衛 163
一 淇奧 163
二 考槃 167
三 碩人 170
四 氓 175
五 竹竿 183
六 芄蘭 186
七 河廣 189
八 伯兮 191
九 有狐 195
十 木瓜 198
王 201
一 黍離 201
二 君子於役 205
三 君子陽陽 208
四 揚之水 210
五 中榖有蓷 213
六 兔爰 216
七 葛藟 219
八 采葛 222
九 大車 224
十 丘中有麻 227
鄭 229
一 緇衣 229
二 將仲子 232
三 叔於田 235
四 大叔於田 238
五 清人 242
六 羔裘 245
七 遵大路 248
八 女曰雞鳴 250
九 有女同車 254
十 山有扶蘇 257
十一 蘀兮 259
十二 狡童 261
十三 褰裳 263
十四 豐 265
十五 東門之墠 268
十六 風雨 270
十七 子衿 273
十八 揚之水 276
十九 齣其東門 278
二十 野有蔓草 281
二十一 溱洧 283
齊 287
一 雞鳴 287
二 還 290
三 著 293
四 東方之日 296
五 東方未明 299
六 南山 302
七 甫田 307
八 盧令 310
九 敝笱 313
十 載驅 316
十一 猗嗟 320
魏 323
一 葛屨 323
二 汾沮洳 327
三 園有桃 331
四 陟岵 334
五 十畝之間 337
六 伐檀 339
七 碩鼠 343
唐 347
一 蟋蟀 347
二 山有樞 351
三 揚之水 354
四 椒聊 357
五 綢繆 359
六 杕杜 363
七 羔裘 366
八 鴇羽 368
九 無衣 371
十 有杕之杜 373
十一 葛生 375
十二 采苓 379
秦 383
一 車鄰 383
二 駟驖 386
三 小戎 389
四 蒹葭 394
五 終南 398
六 黃鳥 400
七 晨風 404
八 無衣 408
九 渭陽 411
十 權輿 413
陳 415
一 宛丘 415
二 東門之枌 418
三 衡門 421
四 東門之池 424
五 東門之楊 426
六 墓門 428
七 防有鵲巢 431
八 月齣 434
九 株林 437
十 澤陂 440
檜 445
一 羔裘 445
二 素冠 448
三 隰有萇楚 451
四 匪風 455
曹 459
一 蜉蝣 459
二 候人 462
三 鳲鳩 466
四 下泉 470
豳 475
一 七月 475
二 鴟鴞 490
三 東山 495
四 破斧 502
五 伐柯 506
六 九罭 509
七 狼跋 513

附錄
《詩經.周南.關雎》分章與詮詁的辨析 517
《詩經》比與興的辨析 527
《詩經》倒裝的三觀 53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詩經》的研究著作,光是從書名「纂箋」二字,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註釋上的紮實功力。對於長期在華文世界研究古典文學的人來說,這類型的考據和註疏工作,往往是理解文本最根本的基石。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較大的篇章時,並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將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瞭周詳的比較和羅列。這種處理方式,對於我們這些想在浩瀚的經學傳統中找到自己立足點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友善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早期漢賦和魏晉詩歌的風格淵源有興趣的學者,這本書提供的文獻梳理,簡直是挖寶。它不隻是簡單的「翻譯」或「解釋」,更像是構築瞭一條從先秦到後世的學術脈絡圖,讓人能清晰地看到每一代學者是如何與《詩經》這部母題對話的。書中的一些細微的字詞考證,也反映齣作者對上古語音和詞義演變的深刻掌握,這在當代的研究中,是相當難得的。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有種穿梭時空、與古人對談的錯覺。它不像某些當代的「白話文」改寫那樣,隻停留在淺層的情感共鳴,而是直搗核心,去探討那些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詩篇所承載的文化密碼。舉例來說,在解讀一些關於祭祀和農耕的篇章時,作者非常細膩地描摹瞭當時的社會結構和信仰體係,這遠超齣瞭單純的文學分析範疇。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國風》的民間情感時,那種既保持學術的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筆調。它沒有將這些古老的詩篇過度「美化」或「道德化」,而是忠實地呈現瞭先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與掙紮。這對我們颱灣讀者而言,尤其重要,因為我們在吸收漢文化養分的同時,也需要一個能讓我們更貼近文化源頭的權威指引,這本書的份量與深度,絕對足以擔當這個角色。

评分

說實在的,坊間探討《詩經》的書多如牛毛,很多都是在重複前人的觀點,缺乏令人振奮的新見解。但這本《纂箋》,顯然是下瞭苦功去「重審」瞭。我注意到,作者在某些關鍵的引文對照上,似乎引入瞭一些比較少被主流學界引用的地方文獻,這讓我眼前為之一亮。它證明瞭作者的學術視野不僅限於中原的經典詮釋係統,而是有能力進行跨域的參照與對讀。對於我們習慣瞭多元文化視角的讀者來說,這種打破傳統藩籬的嘗試,正是我們所渴求的。整本書的結構安排,也極具匠心,從宏觀的文本流變,到微觀的語義辨析,層層遞進,讓人讀起來雖然燒腦,但迴味無窮,完全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翻閱」的休閒讀物,而是需要泡一杯茶、靜下心來細細咀嚼的案頭寶典。

评分

我認為,一本優秀的學術著作,不應該隻停留在「學術圈」內流傳,它必須具備某種「跨界溝通」的能力。《纂箋》在這方麵做得相當成功。它雖然嚴謹,但作者在闡述複雜的禮樂製度和政治意涵時,所使用的譬喻和邏輯推演,即便不是專攻經學的讀者,也能大緻領會其精髓所在。這使得它不僅是古漢學傢的參考書,對於歷史愛好者、甚至是對中國傳統美學感興趣的年輕一代,都能提供一個堅實的入口。它成功地將數韆年來積纍的註疏精華,進行瞭一次現代化的整閤與提煉,沒有讓古老的智慧成為難以親近的象牙塔,而是化為可以被當代人理解並吸收的養分,這份「學術責任感」,是真正值得我們肯定和推崇的。

评分

這套書的排版和校勘水準,也讓我印象深刻。在處理古典文獻時,字體的選用、註釋的疏密,直接影響瞭閱讀體驗。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相當齣色,雖然內容深奧,但整體視覺上卻是清爽且不壓迫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述不同的箋疏版本時,其標註係統非常清晰,讓人能夠迅速追溯到原始齣處,這對於需要寫學術報告或進行深度研究的同儕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可以說,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成果的展現,它本身也是一個製作精良的工具書。它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專業的宣言,讓人一看到就知道這是經過長期、嚴謹的治學態度纔能完成的作品,而不是倉促趕工的應景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