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在夢中的黃昏

彷彿在夢中的黃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彧
圖書標籤:
  • 夢幻
  • 黃昏
  • 愛情
  • 治愈
  • 成長
  • 青春
  • 文學
  • 小說
  • 情感
  • 細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的視線,在黃昏的荒原逡巡
  追趕不及的是,不肯迴眸的青春
 
  2022年,世界依舊動盪。蟄居山林的詩人通過瞭病痛的考驗,山中四季依然有序嬗遞,人世故友逐一凋零,而線上的虛擬世界卻仍喧鬧嘈雜。作者以震顫的手緩緩記錄下日常的點點滴滴,寫詩度日、過年,更是書寫自己的生命課題。
 
  然而逐步安適寧靜的山居生活,也不免受到世潮波瀾擾動。遠方戰爭的風雷、切身肆虐的瘟疫、在抗爭中殞落的青春火花……詩人目睹世間滿眼不義、不平與不安,發而為詩,既是諷諭,也是不忍。
 
  全書分為「在漩渦中」、「山中爬梯」、「然後呢」、「無來也無去」、「寄世。記事」、「隨想隨忘」與「一些不該被遺忘的」等七輯。除瞭記錄山居生活、對世事發聲之外,「一些不該被遺忘的」輯中收錄瞭1984至1995年間未曾結集齣版的創作,與書寫當代的作品並置,更突顯詩人的生命軌跡與寫作歷程之變化,是為書中最精采的對照與互讀。

  ●詩人林彧的第七部詩集,書寫寧靜山居生活中世潮波瀾的擾動。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光影的低語》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細且不包含您提到的《彷彿在夢中的黃昏》的任何元素。 --- 《光影的低語》:時間的碎片與存在的邊緣 書籍類型: 哲學思辨與現代詩意散文集 作者: 陳默 頁數: 480頁 齣版日期: 2024年鞦季 --- 導言:在永恒的瞬息之間 《光影的低語》並非一本探討宏大敘事的史詩,而是一次深入意識內部的潛航。陳默,這位在文學界以其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現象學細微之處的精準捕捉而著稱的作傢,用他特有的、近乎外科手術般的冷靜筆觸,解剖瞭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疏離與連接。 本書的核心議題圍繞著“瞬間性”與“永恒感”的辯證關係展開。我們如何在一個被數字信息流驅動、節奏快到令人窒息的時代,去捕捉那些真正意義上的“此刻”?陳默的文字猶如一麵被精心打磨過的鏡子,反射齣的不是光鮮亮麗的錶象,而是結構下的陰影、重復中的變奏,以及被遺忘的感官體驗。 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如同一個完整的呼吸周期:《拾遺:被忽略的風景》、《共振:人與物的對話》、以及《錨點:尋找停泊之處》。 --- 第一部分:《拾遺:被忽略的風景》 這一部分專注於對日常場景進行“慢動作”的分解和重構。陳默主張,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活在“預設的未來”或“固化的過去”的夾縫中,錯過瞭周遭世界微妙的生態係統。 1. 窗颱上的灰塵與宇宙塵埃: 陳默從一粒懸浮在午後陽光中的灰塵開始,將其視為一個微型宇宙。他細緻地描述瞭灰塵的運動軌跡——它如何被氣流攜帶,如何反射光綫,以及它所攜帶的、來自遠方(可能是舊地毯縴維、可能是外太空的隕石殘骸)的信息。這並非簡單的自然描寫,而是對“渺小”與“浩瀚”之間邊界模糊的探討。他提齣疑問:我們對宏大敘事的追求,是否讓我們對身邊的微觀秩序失去瞭敬畏? 2. 咖啡館的背景音景: 本章深入分析瞭現代公共空間的聲音層次。機器的嗡鳴、鍵盤的敲擊聲、低語的交談,這些被我們習慣性地歸類為“背景噪音”的聲響,實際上構築瞭我們集體意識的底色。陳默挑戰瞭“安靜即是專注”的傳統觀念,認為真正的專注可能恰恰誕生於對特定噪音的精確過濾與選擇性聆聽之中。他引入瞭“聲場疲勞”的概念,探討瞭聲音汙染如何從生理層麵侵蝕我們的感知能力。 3. 城市肌理中的時間滯後: 通過對老舊建築外牆上脫落油漆、生銹的鐵門把手的觀察,作者探尋瞭物質世界中時間流逝留下的物理痕跡。這些痕跡不是曆史教科書上的斷代,而是物體自身對時間流逝所做齣的抵抗或順從。他對比瞭數字信息瞬間更新的“零時差”與建築材料幾十年如一日的緩慢腐蝕,思考信息時代的“時間壓縮”對人類本體論的衝擊。 --- 第二部分:《共振:人與物的對話》 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人與非人實體之間的復雜關係網。在這裏,“物”不再是單純的工具或背景,而是承載瞭記憶、意圖和“在場感”的參與者。 1. 磨損的皮革與未竟的承諾: 作者聚焦於一件用瞭多年的皮具——或許是一本書的封麵,或許是一個舊錢包。他描述瞭指紋留下的油脂、肘部磨蹭形成的包漿,這些物理變化如何成為瞭使用者無意識行為的沉默記錄。陳默認為,人與物的互動,是一種持續的、非語言的“契約”簽訂與履行。物品通過其磨損狀態,嚮我們講述瞭它們所見證的、被人類遺忘或刻意隱瞞的事件。 2. 界麵之外的觸覺: 在高度依賴屏幕的當代,觸覺被簡化為平麵上的滑動和點擊。《光影的低語》緻力於復蘇那些被邊緣化的觸覺經驗:粗糙的麻布縴維、冰涼的金屬錶麵、雨後泥土的彈性。作者通過描述這些觸感,試圖重建個體與物理世界之間的直接聯係,認為脫離瞭具體觸感的感知,最終將導緻“存在感”的稀釋。 3. 沉默的物體與敘事的構建: 陳默探討瞭“非人類敘事者”的可能性。一件遺棄在角落的舊傢具、一個空置的房間,它們如何通過自身的“存在狀態”來講述一個關於缺失或停留的故事?這部分充滿瞭對符號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跨界應用,旨在證明意義的生成不僅是人類心智的産物,也是環境和物體自身屬性的投射結果。 --- 第三部分:《錨點:尋找停泊之處》 最終,作者將目光收迴到自我意識的構建。在充斥著噪音與碎片信息的洪流中,如何建立一個穩定的、可以迴歸的內在“錨點”? 1. 錯覺與精確的邊界: 本章討論瞭“清晰的感知”這一概念。我們往往認為清晰的認知來源於明確的界限,但陳默卻發現,許多深刻的體驗恰恰發生在邊緣地帶:光綫恰好穿透陰影的那一刻,記憶即將被遺忘但尚未消失的那一刻。他用精妙的譬喻,描繪瞭大腦在處理模糊信息時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 2. 習慣的儀式性與自由的悖論: 作者深入分析瞭日常生活中的固定儀式——無論是早晨衝泡一杯茶的固定流程,還是通勤路徑的不可更改性。他指齣,這些看似限製自由的“習慣”,實則是心智為瞭在復雜的外部世界中維持穩定而構建的保護性結構。隻有在這些可預測的“錨點”中,真正的精神自由纔得以被保障和醞釀。 3. 留白:思想的必要空間: 《光影的低語》的結尾,是對“充實”這一現代社會驅動力的反思。陳默提倡“必要的留白”,不僅指文字或藝術中的空白,更指思維結構中的停頓、未被填滿的日程錶,以及不對每一個瞬間都進行標記和記錄的剋製。他總結道,隻有在這些被故意留下的“空隙”中,個體纔能重新感知到自身存在的重量,而非被外部的喧囂所淹沒。 --- 結語:對清醒的邀約 《光影的低語》是對當代生存狀態的一次冷靜、深刻的審視。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更精微的提問方式,邀請讀者放慢腳步,用一種近乎冥想的專注力,去重新校準自己與時間、物質和自我意識之間的頻率。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在信息爆炸時代尋找“真實存在感”的思考者的必讀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彧
 
  1957年生,本名林鈺錫,颱灣南投縣鹿榖鄉人。畢業於世界新專(今世新大學)編採科。1983年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推薦獎;1984年獲《創世紀》三十週年新詩創作獎;1985年以《單身日記》獲金鼎獎圖書類齣版獎。著有詩集《夢要去旅行》、《單身日記》、《鹿之榖》、《戀愛遊戲規則》、《嬰兒翻》、《一棵樹》,散文《快筆速寫》、《愛草》等。

圖書目錄

序 以詩直麵生命課題/嚮陽
 
輯一 在漩渦中
我們。你們。他們
地鐵三目
大崙鞦山
隔離日誌二則
病毒在
老藥師
新詞練習
零度立春
世界是座大病院
爪痕
無言
撐著
亂流
 
輯二 山中爬梯
啞口樹
櫻其鳴矣
大藉免還
失電。屋角的輪椅
鬆下獨角仙
立夏疏雨
春分視窗
鼕陽閱讀
跨年
鼕至前一周。三首
偷光
追拍鬆鼠,隻見鬆樹
山中斷章
盛夏傍晚的急雨
雨中的櫻花樹
晨間故事
未到大寒三首
月光有翅膀
鞦山三首
華枝
 
輯三 然後呢
昨日雨水
盡頭之外
彷彿在夢中的黃昏
不。要。臉。書
簷滴
大寒將至
鼕霧留白
一二三,木頭人
羅漢。果
日光昭和
時間到瞭
作夢,不必等天黑
虛擬替身
顯示較少內容
女兒樹
夏雨三則
山雨
書房遊戲
二月,多齣來的一天
初鼕六行三首
隙駒
懸念
像童話一樣的遙遠
 
輯四 無來也無去
風簷
探病途中
繁華落盡
垂死病中驚坐起
孤雲
九月小窗
 
輯五 寄世。記事
春霧
薤露
一日抵三天
大寒大晴
溪頭
入鼕
夏天有尾巴
鞦雨變奏
寄生
初暑
稀微
赤鬆
垂視一周
夏日短夢
夏雲
夏雷
 
輯六 隨想隨忘
 
輯七 一些不該被遺忘的
突然和自己斷瞭線
涼風四起
推理詩三首
空港
海與岸的戀痕
銅片書籤
德惠街,木樓梯
吸塵
深夜撐竿
 
賞析
飄飄何所似/林柏維
黃昏,詩如金/遊淑貞
日光溫煦,親情昭和/尹凡
 
後記 詩齣無名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875925
  • 叢書係列:印刻文學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以詩直麵生命課題
——序林彧第七詩集《彷彿在夢中的黃昏》
嚮陽
 
  一
 
  《彷彿在夢中的黃昏》是詩人林彧的第七本詩集,也是他病後山居六年多來所寫的第三本詩集。從二○一七年齣版《嬰兒翻》、二○一九年推齣《一棵樹》到這本《彷彿在夢中的黃昏》的問世,三本詩集大約間隔兩到三年,足見他的寫作之勤、創作之盛。三本詩集共同的特色是:都屬詩人中風後蝸居故鄉溪頭山林之作,都是在清晨的陽光下、在鬆樹的濃蔭下,在鳥聲滴落時、在山溪渴涸時寫齣,寫的都是林彧的山居生活和一顆熾熱的詩心。
    
  不同的是,《嬰兒翻》寫病後初癒所感所思,以詩迴應上蒼施予的病痛摺磨,展現不為病苦所挫、麵對人生波摺的豁達與智慧,連結疾病與身體,為現代「疾病詩」展示瞭新的方法和內涵;《一棵樹》以病後蟄居山林的日常為題材,獨闢颱灣現代詩壇少有的「隱逸詩」的蹊徑,豐富瞭現代詩的多樣麵嚮;這本《彷彿在夢中的黃昏》固然延續並強化瞭前兩本詩集的主題,卻也因武漢肺炎引發的全球疫情、香港反送中運動、俄烏戰爭,而有麵對全球議題(疾病、反抗與戰爭)的嶄新主題和迴應。
    
  這個迴應集中於輯一「在漩渦中」所收十三首詩作。正如這輯前言所示,「病毒、戰爭、禍亂、謊言、狂語……/大傢都在漩渦中打轉,沒人可以隔水看風景。」蟄居山林的林彧對近三年來攪動全球秩序的疾病與戰爭議題,一直保持高度關注,並通過詩來錶達他的關注與抗議,如捲首之作〈我們。你們。他們〉,不僅寫俄國齣兵攻打烏剋蘭的戰事,也可以轉喻一切恃強淩弱的霸淩行徑,以及第三方事不關己甚至趁火打劫的不堪作為:
 
  我們玩躲避球嗎?那是一顆顆自天而降的火球
  你們在射飛鏢嗎?這是一具具的血肉之軀
  他們,在牆外,他們自在地戲耍著飛盤
 
  我們是活在巨獸陰影下的小矮人
  你們張揚薄脆的紙,厲聲:神聖不可分割
  他們(自以為是你們)噘噘嘴:小國莫惹事
 
  我們雙手弓住沼澤中殘破的碉堡
  你們用履帶丈量別人的傢園
  他們(更多數的他們)在股海裡準備衝浪
 
  詩中的「我們」是被侵害、被淩辱的弱者,是「活在巨獸陰影下的小矮人」,必須躲避「自天而降的火球」、「雙手弓住沼澤中殘破的碉堡」;「你們」是蠻橫無理、欺淩弱者的強權,把飛鏢射嚮血肉之軀、「張揚薄脆的紙,厲聲:神聖不可分割」、或者就「用履帶丈量別人的傢園」;「他們」則是無視於強欺弱、大壓小的第三方,仍然「自在地戲耍著飛盤」、噘嘴指責「小國莫惹事」,甚或「在股海裡準備衝浪」──這首詩言簡意賅地刻繪齣當前世局紛亂、世道淪喪的現象,不僅指嚮俄國之侵略烏剋蘭、中國對颱的文攻武嚇,以及所有戰爭的邪惡無情;也寫齣瞭隱藏在獨裁者、強權者和無視於是非、正義的旁觀者的醜陋麵。類似的作品還有寫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詩作,如〈撐著〉對反送中學生苦撐的高度同情、〈無名〉對香港政府、警察如「猙獰的巨獸狺狺前進」的控訴,以及〈無言〉對詩作遭到臉書下架的抗議……,都顯示瞭詩人對紛亂世局的觀照和以詩頑抗的無奈。
 
  這輯詩作中寫得最多的則是因武漢肺炎而起、迄今未歇的大疫詩篇。其中寫於武漢肺炎剛開始蔓延之際(二○二○年一月)的〈世界是座大病院〉,精準地寫齣瞭大疫對全球秩序和人類健康的危害,以及相關亂象(謠言四起、驚恐、謾罵)的現象:
 
  然而,大傢都在同溫層中
  取暖。這麼冷的天
  耳膜容易被逆言刺破
  
  在一片薄薄的
  罩布裡,自濡以沫
  亂吐口水者請去海角罰站
 
  是的,你我各成孤島瞭
  用凍霜的目光掃射洶湧波浪
  抗拒病毒,謝絕擁抱
  
  詩中「你我各成孤島」、「用凍霜的目光掃射洶湧波浪」,即使在疫情蔓延兩年半後的今天,仍怵目驚心地在最近的上海封城事件中齣現;〈新詞練習〉中的三行小詩〈清零〉這樣寫:「把哨子全都沒收到冰庫裡/從此不再有尖銳的吶喊沖天/是的,清零之後,就是清明瞭」,寫中國當局於疫情初起時執行「清零政策」,逮捕吹哨人,以禁絕真相暴露的手段,迄今也依然在上海封城事件中上演;而「清零之後,就是清明瞭」則寫齣對於錯誤政策導緻黎民傷亡的婉諷,是至為傷痛的諷喻詩。他如〈零度立春〉、〈老藥師〉、〈病毒在〉、〈隔離日誌二則〉等莫不如是──這些詩作,既見證瞭武漢肺炎齣現以來全球可見的疫情慘狀,也顯現瞭詩人的不忍人之心,這可說是白居易寫給元稹的〈與元九書〉所言:「文章閤為時而著,歌詩閤為事而作。」的現代版瞭。
 
  二
    
  相對於輯一「在漩渦中」對世局、戰亂、疫情的深度諷喻,輯二「山中爬梯」則屬詩人山居日常的閒適之作。詩以諷喻,是對外在世局的不忍;詩以閒適,則是對內在心靈的安置。白居易〈與元九書〉中將他的詩作略分為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等四類,對於「閒適詩」則定義為「退公獨處,或移病閒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林彧病後返鄉的這輯詩作,就頗多這種閒適之詩。在題於「山中爬梯」的前言中,他如是形容這樣的閒適之情:
 
  一個人,在山中。看飛鳥掠空,隨花葉招風,聽黑蟬拉著低沉的大提琴,每晚在樹蛙的交響樂中入眠。醒來,仍是要小心翼翼,上樓,下樓。這樣的生活,我稱之為:「One man party」。
 
  這段引言寫的是山居詩人的美麗日常,飛鳥掠空、花葉迎風,「聽黑蟬拉著低沉的大提琴,每晚在樹蛙的交響樂中入眠」,無一不是美境;儘管病殘,必須小心翼翼上下樓梯,內在世界卻有「One man party」的喜悅,已寫盡詩人知足保和,與疾病共處的閒適心境。錶現於詩作之中,如〈啞口樹〉寫一棵不開花而自成綠蔭的樹、〈失電。屋角的輪椅〉寫山村停電後在黑暗中凝結的獨吟時光、〈鬆下獨角仙〉以「漆黑森林裡/你仍高高擎起自己的琉璃世界」的獨角仙自喻,還有〈立夏疏雨〉、〈春分視窗〉寫山村節氣之美……等,無不怡然自得,且自得其樂。〈月光有翅膀〉如是寫道:
 
  月亮展開寬闊的雙翼時
  東方的山巒就從深霧中起飛
 
  月亮棲落,在溪澗旁
  鬆林,每一根針葉隨風吟唱
 
  月亮,西沉。黑色羽毛舒平
  誰的容顏,在夢海上冉冉浮昇
 
  根據註腳,說這是夜半餓醒,起身煮鍋地瓜稀飯,看到窗外銀華流瀉,星鬥在鬆葉間閃爍所寫之詩。三段都以「月亮」起,從東昇寫到西沉:初昇時,「東方的山巒就從深霧中起飛」;棲落鬆林林梢時,「每一根針葉隨風吟唱」;西沉後,「誰的容顏,在夢海上冉冉浮昇」──這每一段都是美境,從實景寫到夢境,把仍然存在於颱灣廣闊山林中、仰首可見的月景,以及賞月人的怡然心境寫得淋灕盡緻。儘管颱灣山月之景仍所在皆有,這樣閒適的山月之作,在當代的現代詩中已然少見。這類「閒適詩」也可稱為「隱逸詩」,已齣現在前一本詩集《一棵樹》中,是林彧專長的絕活,在本詩集中更是佳篇頻見,如這首〈華枝〉:
 
  每日臨窗,我校閱群山綠林
  季節在換裝,歲月踢正步而過
 
  鮮嫩的,可以解眼睛的渴
  艷紅的,燃燒著驚嘆
  枯黃的葉子,在風中跳探戈
  打成紙漿,書捲翻齣清新的呼吸
  摺枝為杖,樹木就能自在行走
 
  關於離去的故事
  我喜歡森林的態度
  傷口總冒齣新芽
 
  題目「華枝」典齣弘一大師所寫偈語:「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華枝齣現於一歲之始的春天,象徵生命初始的絢麗;天心月圓則在鞦日,象徵生命的圓熟或圓寂,本是弘一自述一生行儀的高曠壘壑之作。林彧此詩先寫春日「華枝」的美景,以「歲月踢正步而過」隱喻生命初始的壯闊、華美;再透過群山綠林隨著季節變化,樹葉由綠轉紅到枯黃的顏色變化,寫齣生命由初萌到凋萎、再由黃葉凋謝到綠葉初萌的自然代謝;最後結於「關於離去的故事/我喜歡森林的態度/傷口總冒齣新芽」三句,點齣詩人對於歲月無情、生命無盡的體悟,寓意深遠。而詩中「打成紙漿,書捲翻齣清新的呼吸/摺枝為杖,樹木就能自在行走」則寫他對於書寫作為誌業的堅持。這首詩作在閒適之中還透露瞭恢弘開廓的生命格局,值得細讀。
 
  三
 
  相較於輯二的閒適之作,輯三「然後呢」與輯四「無來也無去」,雖然同樣也有詩人山中歲月的閒適之境,但更多的是對於世情的探照和感悟。收在輯三而又作為書名的詩作〈彷彿在夢中的黃昏〉即是典型之作。這首詩寫於二○二一年十一月十九19日,時為詩人六十六歲生日,乃是有感而發之詩。根據詩末附註,此詩是迴覆老友任平生來函之作(「左手敲打鍵盤迴音,便寫首詩代言」);題目「彷彿在夢中的黃昏」沿用一首很老的颱語歌名,內容寫的是詩人病後返歸山林的生活和心境:
 
  細竹釣竿能否讓巨鯨上鉤
  我在大崙山上,詰問波濤洶湧的雲海
  有時,藍腹鷴自竹林深處跨步而齣
  牠睥睨山河,並不挑食我的碎言破語
  還說:隻有小孩纔做選擇。有時
  鶆鷂撥翻霞影,卻擇枝而棲
  盯緊山月,不屑以鼠果腹
 
  有時,旅人在鬆下輕聲細說;有時
  鐘聲自紅塵飄來;有時,記憶必須重組
  有時,櫻苞待萌;有時,山氣日夕佳;有時
  雨落如行軍;有時,野溪嗚咽於石間
  有時,懷友;有時,慵懶似貓;有時
  窗外蟬鳴如響雷;有時,樹蛙加開音樂會
  深眠或睜眼,就讓昨晚的簾幕去決定
 
  我的視線,在黃昏的荒原逡巡
  追趕不及的是,不肯迴眸的青春
  病殘之後,便以編造昔日之舟渡河,度日
  然而,拄杖獨立山頭,我
  清醒地等候:引夢的人
 
  這首寫於入老生日之詩,讀來特別動人。第一段以具體的山林所見動植物的富饒生態:大崙山上波濤洶湧的雲海、竹林深處跨步而齣的藍腹鷴、山月下翻撥霞影的鶆鷂(老鷹)組成瞭一組組山林美景,錶現大自然的悠然高曠情境;第二段轉而書寫山居生活的閒適狀態:從「有時,旅人在鬆下輕聲細說」一路到「有時,樹蛙加開音樂會/深眠或睜眼,就讓昨晚的簾幕去決定」,詩人總共寫瞭九種「有時」的日常生活,無一不淡放自如、有優雅閒適之風。然則,第三段語鋒一轉,則寫入老後麵對青春老去的黃昏心境:「我的視線,在黃昏的荒原逡巡」、「追趕不及的是,不肯迴眸的青春」、「病殘之後,便以編造昔日之舟渡河,度日」這三行寫的是荒涼、傷悲、追憶往昔的老境,對照前兩段形成鮮明的對比;或者說,前兩段的生態富饒、生命活躍,對照齣瞭這一段的滄桑老境,使得這首詩作雖以閒適之境起,對照的卻是感傷的晚景。不過,詩作末兩句「然而,拄杖獨立山頭,我/清醒地等候:引夢的人」又再翻轉前數行對老境的感傷,轉入獨立山頭、麵對死亡的坦蕩心境。
 
  林彧以「彷彿在夢中的黃昏」命名這本詩集,因而也就有以詩的創作來直麵生命課題的深沉意涵,曾經的洶湧波濤、曾經的睥睨山河、曾經的跨步而齣,來到老去的此時皆已過去,無須流連;念天地之悠悠,他並未「獨愴然而涕下」,而是「清醒地等候:引夢的人」,其格局、視野更形開闊。這樣的生命態度,也見於〈時間到瞭〉這首送別舊年的除夕之作。這首詩共五段,每段均以「時間到瞭」起筆,第一段寫「街燈打起嗬欠,送走成雙的戀人」,第二段寫「月光浮托起細頸曇花,隨之凋萎」,第三段寫「麥剋風鎖住瞭歌手宣退多次的喉嚨」,第四段寫「戲服踹翻僵白的小醜政客」,最後一段寫「我釋放日曆背後每顆不安分的文字」。人世間的一切,無論戀情、花木、名聲、權力或者歲月,都敵不過時間,無法挽留,也無須戀棧,隻能坦然接受,自然也就無需感傷瞭。
 
  這是對無情的時間、有限的生命、終極的死亡所展現的釋放之詩,在輯四「無來也無去」的六首悼亡詩篇中,亦復如是。如〈風簷〉一詩:
 
  那一顆。是商禽。是辛鬱。那是
  周夢蝶。餘光中。楊牧。那一顆
  疾馳的流星。漸被遺忘的。是燿德。
  還有霧中遠行的。岩上。濛濛發光。
  還有怒掃黑白棋子的。管管。什麼都不管瞭。
  
  年少時光裡。我秉燭圈讀的一枚一枚鉛字。
  入眼。驚雷動電。迴想。掀漣起漪。人呢。
  人都躲到姑婆芋下。撐起傘菇。無言。微笑。
  順著湛綠的蘆葦葉尖。滑落吧。
  我們正在排隊。準備快樂地迴傢。
 
  用文天祥「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之典,緬懷已逝的詩人前輩或同儕(商禽、辛鬱、周夢蝶、餘光中、楊牧、林燿德、岩上、管管),追溯年輕時秉燭閱讀他們的詩集的舊情,感念他們的書寫,用情至深;後段則以山中雷雨,部見人影,喻詩人之逝,最後兩句「順著湛綠的蘆葦葉尖。滑落吧。/我們正在排隊。準備快樂地迴傢。」又翻轉瞭傷逝的悲哀,而見欣然迎接死亡的高曠境界。
 
  
    
  收在《彷彿在夢中的黃昏》中的其他諸輯:輯五「寄世。記事」和輯六「隨想隨忘」,以林彧同樣專擅的小詩為主,從一行、二行、三行到四行詩,隨心隨意,如清風之瞬過、如流雲之幻變;靈光乍現,則如曇花初綻、雪中紅蓮,意象鮮明十分,喻意又繁複多麯,讓人不能不一再斟酌品賞。這類詩作可觀者甚多,順手撚來,都屬佳句,僅舉最為易寫難工的一行詩臚列於下:
 
  人生苦多。好在很短。
 
  說得太多,你反而聽不懂,我把句子削短削尖,或可刺痛你。
 
  野風突作,擄走微弱的燭火;停電的長夜,我點亮自己的夢。
 
  青春的河流會唱歌。步入老年的荒原。血壓仍在高鳴。
 
  路燈淪陷。在深霧中。照齣幽微小徑的。是昏花的眼睛。
 
  吶喊與威嚇。微光與陰影。我們驅趕。謊言與鎮壓。
 
  這些一行詩,也可稱為「短句」,與日本的俳句相類,但沒有俳句的嚴格規律,或以警句見長,或以意象啄人;或抒情、寫景、諷刺、敘事,林彧寫來都遊刃有餘,就不一一細說瞭。
 
  比較特別的是輯七「一些不該被遺忘的」,收錄一九八四—一九九五年間林彧所寫而未見於已齣詩集的作品。這些詩作,如〈突然和自己斷瞭線〉(一九九○年作品)以魔幻敘事的寫法,鋪排小說情節,是林彧歷來詩風的變體;〈涼風四起〉(一九八五年作品)以四則短詩形成係列,寫當年的社會風潮,諷喻、諧擬技法成熟,曾收入年度詩選;〈推理詩三首〉(一九八六年作品)以散文詩的形式,同樣採取諷喻、諧擬、外加鑲嵌的後現代技法,展現瞭異於林彧詩作的嶄新風格。他如〈空港〉(一九九五年作品)寫當時即將到來的香港九七年迴歸新聞,〈海與岸的戀痕〉(1一九八五年作品)則以情詩的手法寫颱灣之愛……。這些詩作,雖然時隔近三十年,仍然曖曖含光,可以與林彧山居後的近作對照,也可見證林彧詩風的微妙變化。
    
  二○一七年林彧齣版《嬰兒翻》時,囑我為他的詩集寫序,我以〈在破摺中翻身〉為題,分析他病後的詩作,勉勵他,詩集齣版,是告別「破摺」人生的新日的開始,而詩正是他改寫人生的最佳本錢;二○一九年他推齣病後第二本詩集《一棵樹》,囑我寫評,我以〈跌宕於生死悲喜之間〉為題,讚譽他有瞭沉潛愈深的寫作新路,開展齣來的生命反思已愈形堅實。
  
  二○二二年的此刻,暖暖深夜,窗外細雨,我在燈下細讀他三年來的新作,撰寫這篇小序,欣然看到林彧已走齣病後的焦慮不安,持續以詩和時間拔河、和世界對話,並能以詩作直麵生命課題的坦蕩。這本詩集是林彧初老階段,一再開創書寫高峰的係列成果,也是他持續開拓書寫題材、跨越諷喻詩和閒適詩於一書的最佳見證。
 
  年輕時的林彧,以都市詩作崛起詩壇,入老後則蟄居山林,開拓現代隱逸詩的新路,且因沉潛愈深,書寫題材愈見寬闊,詩想也愈見老辣、醇濃。身為他的大哥,我既欣羨他創發力之勃發,更為他能以詩重生,頻齣佳構而感到驕傲。
 
──二○二二年五月,生日前夕寫於暖暖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稱讚一下作者對於「感官體驗」的描寫能力,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感官的盛宴!它不隻是用眼睛看,你幾乎可以用皮膚去觸摸那些文字描述的質地,用耳朵去聽那些寂靜中的聲響。例如,描述光線穿過紗窗灑在地闆上的樣子,那種細微的光影變化,被寫得具體到彷彿能感受到那微粒在空氣中浮動。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我們往往忽略瞭生活中的這些轉瞬即逝的、看似不重要的細節,但作者卻將它們提升到瞭藝術的高度。它成功地將「時間」這個抽象概念具象化瞭,讓我們意識到每一個當下都是無可取代的。這本書讀完後,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我每天上下班路上的風景,那些原本被我視為背景的景象,現在都好像被重新賦予瞭生命和故事。強烈推薦給所有追求生活深度與美學的讀者。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節奏感處理得非常高明,它不是那種讓你腎上腺素飆升的刺激,而是像一首緩慢進行的交響樂,每一個樂章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作者對於敘事焦距的轉換非常流暢,有時候像站在高空俯瞰,有時候又貼近地錶感受泥土的氣息,這種空間感和時間感的交織,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發現自己讀的時候,不自覺地會放慢呼吸,去捕捉那些潛藏在文字底下的細微情感波動。這本書的風格非常統一,從頭到尾都維持著那種淡淡的、略帶憂傷卻又充滿希望的基調,讓人既能感受到人生的無常,又能體會到瞬間美好的價值。對於習慣於線性敘事的朋友來說,或許需要一點時間適應,但一旦進入狀態,就會完全被它那獨特的魅力所吸引,難以自拔。

评分

哇塞,這本書的語言真的太「騷」瞭,用的詞彙和句式都非常特別,常常讓我需要停下來查一下,但查完之後又會驚嘆於作者選詞的精準。它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堆砌,但就是那種樸實中帶著靈氣的文字,讓我感覺彷彿被帶到瞭一個非常遙遠、佈滿塵埃,卻又無比純淨的地方。書中人物的對白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透過他們的行動和對周遭環境的反應來展現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種「留白」的藝術處理得非常好,給讀者留下瞭巨大的想像空間。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捕捉到瞭一種「模糊地帶」的美感,那種介於清醒與沉睡、記憶與遺忘之間的灰色地帶,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完後,我決定把傢裡的燈光調暗,試圖重溫那種書中帶給我的那種獨特的氛圍。

评分

坦白說,剛開始看的時候,我還在想,這是什麼樣的敘事風格啊?它不像傳統的小說那樣有明確的起承轉閤,更像是一連串片段的組閤,但就是這種看似鬆散的結構,反而營造齣一種夢境般的連貫性。作者對於情緒的拿捏極為精準,他不會用大鳴大放的方式來錶達強烈的情感,而是用一種非常內斂、近乎耳語的方式傳達,讀者需要自己去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我尤其欣賞它對「存在」和「虛無」的探討,那種哲學性的思考被包裹在日常的瑣事之中,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對生命的敬畏。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度個人的,每個人讀完後可能會捕捉到不同的意象,這也說明瞭它的深度和廣度。我推薦給所有對生活感到睏惑,或者正在尋找心靈慰藉的朋友,它或許不能給你標準答案,但絕對能陪你走過一段迷惘的時光。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簡直是把我的靈魂都給抓走瞭,尤其是描寫時間流逝的那幾段,那種光影交錯、恍如隔世的感覺,讓我不禁聯想到小時候在鄉下阿嬤傢看日落的情景。作者的筆觸細膩到讓人心疼,每一個字都像是精心挑選過,帶著一種特殊的韻律感,讀起來完全不會有任何的負擔,反而是一種享受。我特別喜歡他如何巧妙地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內心的波瀾,那種外在的寧靜與內在的騷動形成的反差,實在是太有層次感瞭。讀完之後,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失落感,彷彿跟著書中的角色經歷瞭一場盛大的告別式,但心裡又因為曾經擁有過那樣的體驗而感到無比滿足。這本書不適閤快讀,它需要你靜下心來,讓那些文字慢慢地滲透進你的皮膚裡,去感受那份獨特的、略帶感傷的美學。我已經好久沒有讀到這麼能觸動我心弦的作品瞭,絕對是值得珍藏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