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爾剋-杜英諾哀歌(全譯本及評析)

裏爾剋-杜英諾哀歌(全譯本及評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錯
圖書標籤:
  • 裏爾剋
  • 杜伊諾哀歌
  • 詩歌
  • 哲學
  • 存在主義
  • 現代主義
  • 文學
  • 譯本
  • 評論
  • 德國文學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假若我呼喊,誰在天使的階位

會聽到我?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李歐梵、王德威聯名推薦★

 

《杜英諾哀歌》(Duino Elegies)共10首,第1首起於1912年裏爾剋在杜英諾城堡獨居時。裏爾剋曾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及憂鬱癥無法寫作,拒絕讀報,自我孤絕,停筆10年,在慕尼黑等待戰爭結束。直到1922年初在瑞士的穆佐城堡(Chȃteau de Muzot)神思勃發,短短數天,《杜英諾哀歌》全部完成。

 

《杜英諾哀歌》及《給奧菲厄斯十四行》這兩部作品也是裏爾剋一生中最重要及富影響力的創作。在《杜英諾哀歌》裡所處理的題材是:人的睏局及其提升超越之道,由閉塞的世界導嚮開放世界之過程。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的、不包含《裏爾剋-杜英諾哀歌(全譯本及評析)》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旨在模仿專業書籍的寫作風格: --- 《流動的邊界:二十世紀早期歐洲現代性中的哲學與藝術轉型》 作者: 赫爾穆特·馮·格拉夫 譯者: 陳思遠 齣版社: 文匯學林 內容簡介 一、 跨越世紀的思潮湧動與知識重構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初期,歐洲大陸在政治劇變、科學革命和文化斷裂的背景下,哲學思辨與藝術創作如何同步經曆深刻的結構性轉型。這是一個“舊世界”瓦解與“新世界”萌芽的交匯點,知識分子們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重新審視主體性、實在性以及人類在時間與空間中的位置。本書並非簡單地梳理一係列思想傢的觀點,而是緻力於揭示在宏大曆史敘事之下,那些微妙的、相互滲透的知識邊界是如何被重新劃定與模糊化的過程。 我們聚焦於一係列關鍵議題的交織:從鬍塞爾的現象學如何試圖為經驗奠定堅實的還原基礎,到海德格爾對“在世存在”的追問如何將傳統形而上學導嚮對“存在本身”的根本性反思;同時,我們考察瞭邏輯實證主義的興起,它試圖用語言的精確性來界定知識的有效範圍,這與包豪斯運動在空間美學上追求的純粹功能性有著驚人的結構相似性。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現代性的核心焦慮不在於“失去意義”,而在於“意義的瞬時性與流變性”。哲學傢們試圖在純粹的意識結構或語言邏輯中捕捉不變的本質,而藝術傢們則轉嚮內在的非理性衝動或對瞬間的捕捉,試圖在運動與解構中尋找新的確定性。這兩種看似對立的努力,實則共同指嚮瞭對既有“穩定結構”的質疑。 二、 藝術領域的斷裂與重塑:從立體主義到抽象錶現 在藝術史的敘事中,二十世紀初常被簡化為一係列“主義”的羅列,但本書試圖穿透這些標簽,探究背後的本體論轉嚮。立體主義,尤其是布拉剋的工作,不再是簡單地描繪對象,而是對“觀看行為”本身的分析,它揭示瞭我們對三維實體的認知是如何被無數個視角碎片所建構起來的。這與柏格森對“時間”的非勻質、非綫性的理解——“綿延”(Durée)——形成瞭奇妙的共鳴。 我們詳細探討瞭早期康定斯基和馬列維奇如何通過對色彩和幾何形式的“去再現化”,完成瞭從“描摹世界”到“建構世界”的飛躍。這不是對自然主義的簡單否定,而是對藝術媒介自身潛能的發現:畫布不再是通往另一世界的窗戶,而是自身的實在場域。這種對“純粹形式”的追求,與當時的邏輯學中對符號係統的公理化努力,構成瞭同一智力氣候下的雙重迴響。 三、 空間、身體與記憶的重塑 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分析“身體”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領域中的位置變化。隨著現代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個體的體驗空間被重新定義。在文學領域,普魯斯特對“非自願記憶”的探索,挑戰瞭傳統綫性時間觀對主體經驗的約束,揭示瞭記憶如何通過感官的偶然觸發,將過去與現在無縫地疊閤在一起,這與當時物理學中對“觀察者效應”的探討遙相呼應。 在建築和城市規劃層麵,格羅皮烏斯和勒·柯布西耶的理想,試圖通過理性的幾何形式和標準化材料,創造一種普遍適用、消除階級差異的“新人類居所”。然而,本書也批判性地指齣,這種對“普遍性”的追求,恰恰忽視瞭具體的人類情感和曆史語境的偶然性,為後來的異化問題埋下瞭伏筆。 四、 知識的整閤與方法論:追溯“知識的場域” 《流動的邊界》的方法論核心在於“領域間性研究”(Inter-domainal Study)。我們避免將哲學、藝術和科學視為孤立的學科,而是通過對關鍵術語(如“結構”、“場域”、“瞬間”、“還原”)在不同文本中的語義漂移進行追蹤,重建二十世紀初歐洲知識體係的內在聯係網絡。 我們探討瞭例如,在維也納學派的經驗論框架下,“可觀察性”如何成為真理的檢驗標準;而在野獸派畫傢和錶現主義劇作傢那裏,“情感的強度”卻取代瞭客觀性,成為衡量藝術價值的唯一尺度。本書認為,這兩種看似極端的立場,實際上都是對啓濛運動以來“理性至上論”的內部瓦解所做齣的迴應。 最終,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廣闊的、跨學科的視角,理解那個復雜而迷人的時代——一個所有既定邊界都在被質疑、被測試、最終被流動性所取代的時代。它清晰地展示瞭現代性是如何在思維的深處和藝術的錶層,同時展開其顛覆性的工程。 --- 適閤讀者: 哲學史、藝術史、文化研究、二十世紀歐洲思想史、現象學與存在主義研究的專業人士及深入學習者。 關鍵詞: 現象學、包豪斯、立體主義、綿延、形而上學、知識場域、身體性、現代性瓦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錯
作者簡介
萊納.瑪利亞.裏爾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生於布拉格,逝於瑞士。被譽為繼歌德之後,再度將德語詩歌推嚮高峰的詩人,發掘瞭德語的音樂性及可塑性。除瞭創作德語詩歌外,還撰寫小說、劇本以及一些雜文和法語詩歌,其書信集也是裏爾剋文學作品的重要部分。
他的詩對19世紀末的詩歌裁體和風格以及歐洲頹廢派文學都有深厚的影響。他開發瞭一種新的抒情語言,將個人置入群體之中,凸顯其孤獨、迷失、矛盾與終究的迴歸。詩作不僅反映瞭現代式的憂鬱,也協助我們踏上一條走齣憂鬱的神奇道路。

譯者/評析者簡介
張錯,本名張振翱,客籍惠陽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知名詩人、學者、評論傢。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係及比較文學係榮譽正教授,颱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榮譽講座教授。
曾獲時報文學獎詩首獎、國傢文藝獎。著作六十餘種,包括中西文學研究、藝術文化評論。近著有《蓪草與畫布:19世紀外貿畫與中國畫派》(藝術傢齣版社,2017)、《遠洋外貿瓷》(藝術傢齣版社,2019)、《沉船外貿瓷》(藝術傢齣版社,2021)。

相關著作:《裏爾剋-給奧菲厄斯十四行(上、下捲全譯本及評析)》

圖書目錄

前言:純粹的矛盾

第1首(1912.1寫於意大利的亞得裏亞海岸,杜英諾城堡)

第2首(寫於杜英諾,緊接第一首而寫)

第3首(1912始於杜英諾,同年完成於巴黎)

第4首(完成於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5.11.22-23)

第5首——獻給高歷女士Hertha Koenig(寫於1922.2.14穆佐)

第6首(始於1912.11-12西班牙,1914巴黎續寫,1922完成於穆佐)

第7首(1922.2.7撰寫於穆佐)

第8首(獻給Rudolf Kassner,1922.2.7-8寫於穆佐)

第9首(完成於1922.2.9穆佐,包括兩片段寫於1912-1913)

第10首(寫於1922.2.11穆佐;開首12行寫於1912杜英諾)

唯一與我患難與共的隻有詩──讀裏爾剋《杜英諾哀歌》/蕭義玲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83469
  • 叢書係列:Neo Reading
  • 規格:平裝 / 144頁 / 21 x 14.8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圖書試讀

 

〔前言〕純粹的矛盾

 

裏爾剋曾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及憂鬱癥無法寫作,拒絕讀報,自我孤絕,停筆10年,在慕尼黑等待戰爭結束,直到1922年初在瑞士的穆佐城堡(Château de Muzot)神思勃發,短短數天,《杜英諾哀歌》全部完成,同時也在這期間完成《給奧菲厄斯十四行》上捲25首十四行詩(成書時是26 首)。在寫給愛侶莎樂美(Lou Andreas Salome)的一封信劄裡,提到:「還有,想想看,另一方麵(於風雨前一口氣《給奧菲厄斯十四行》25首紀念維拉逝世)⋯⋯」也就是說,1922年初裏爾剋在穆佐城堡除瞭一口氣完成大部分已有存稿的10首哀歌,同時也在這期間寫下25首十四行,詩人描述當時撰寫情況,十四行是因紀念少女舞蹈傢維拉之死,觸發而成。

1912到1922年的10年間,裏爾剋在歐洲各地譬如西班牙、巴黎、慕尼黑等地斷續撰寫哀歌片段,直到1922年在穆佐完成第十首哀歌,於1923年同時分別齣版《杜英諾哀歌》及《給奧菲厄斯十四行》,所以後來各種譯本多分別註明每首哀歌撰寫的時間和地點。

1911年10月鼕天,裏爾剋到瑞士的杜英諾城堡探望瑪莉郡主(Princess Marie von Thurn und Taxis-Hohenlohe),郡主於12月中旬離開杜英諾,直到翌年4月纔迴來。在這四個月中,裏爾剋單獨留在堡內。有天,他收到一封頗為麻煩應付的信函,必須立即作一謹慎答覆,為瞭安排思緒,便走到城堡的外棱牆往來踱步,外邊是浪捲百尺海浪,忽地驀然停步,好像風浪中聽到第一首的首句:

 

假若我呼喊,誰在天使的階位

會聽到我?

 

他拿起隨身筆記本寫下這句子,知道是神祇在給他說話,跟著迴到房間寫好那封信,當天黃昏,完成哀歌第一首,並於1912年1月21日寄給郡主。不久又繼續完成第2首,並且告訴她,去年鼕季已著手寫好其他哀歌,隻除瞭第3、10,可能第9首。但據後來考據,郡主在她著作《追憶裏爾剋》(Erinnerungen an Rainer Maria Rilke, [Memories of Rainer Maria Rilke], Copenhagen, 1932)這種說法未可盡信。

倒是他寫給莎樂美的信內有提到「我走齣外麵,把手掌貼在小繆佐城堡牆上,拍打如一隻蒼老巨獸,它一直保護及交托這一切給我」:

 

露,親愛的露,現在:

這時刻,星期六,2月11號6點鐘完成第10首最後的哀歌,我放下筆。這首(即使本來就注定是最後一首)在杜英諾開始就寫著:「終有一日,讓我擺脫驚怖幻象/嚮讚許的天使們唱齣喜悅頌歌!⋯⋯」雖然我曾讀給妳聽,但現今僅開首的十二行存留下來,所有其他都是新撰,對,非常,非常棒!試想想,我居然能一直被允許存活下來,韆辛萬苦,奇蹟,神的恩典──全在幾天內完成。那時的杜英諾哀歌就像一陣狂風暴雨,我整個人成為剪剪裁裁的布料,韆修萬改,飲食皆忘。

還有,想想看,另一方麵(於風雨前一口氣《給奧菲厄斯十四行》25首紀念維拉逝世)內提到那匹馬,妳是記得的,前蹄鎖著栓腳圈不覊快樂的白馬,在夕陽掩影伏爾加河旁田野,朝著我們飛奔而來。我在詩內把牠寫為奉獻給奧菲厄斯答謝神恩的還願供品。時間為何?今朝為何?這麼許多年後,牠從心底發齣的喜悅跳躍激盪我的胸懷。

同樣,事情相繼而來⋯⋯

我走齣外麵,把手掌貼在小繆佐城堡牆上,拍打如一隻蒼老巨獸,它一直保護及交托這一切給我。

 

德國文學學者萊許曼(J. B. Leishman)及英國詩人斯彭德(Stephen Spender)閤譯的英譯本《哀歌》內指齣,閱讀裏爾剋的睏難可分作者與讀者兩方麵。作者方麵,由於詩人要極力錶達的乃是生命內在(internal)一種神祕經驗的探討與發見,更非一般語言局限所能敘說,但又不能不說,隻好藉助「外在同等物」(external equivalent)的世間生死事物、自然現象、宗教、神話、藉喻說齣不能說齣的種種。而讀者閱讀方麵,則要去把外在同等物轉化為內在非語言的經驗,以便進入靈光一閃、內外閤一的領悟。為瞭增益人神共存的內涵,他喜用西方基督教的天使神祇,又極力否認乃是來自基督教義,甚至有意連接嚮伊斯蘭教的天使,其情可憫。

裏爾剋詩作在二次大戰後歐美現代主義的興起聲譽鵲起,《十四行》與《哀歌》與艾略特(T.S. Eliot)、梵樂希(Paul Valery)詩作齊名,惟在詩壇的遭遇命運卻同龐德(Ezra Pound)相似。龐德是美國人,但替法西斯廣播宣傳,一代宗師聲名敗壞,戰後被美國政府起訴,不為猶太學者所喜。美國學府大多為猶太學者把持,不喜德文係,有意無意阻礙德文係的發展或甚至關閉。裏爾剋齣生於當年奧匈帝國波希米亞(今日捷剋的布拉格),用德文寫作,但不是德國人,並未納入德國文學範疇。真是幸與不幸,未為猶太學者所忌。也因此詩人馮至(1905-1993)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撰寫博論時,本應有意選研裏爾剋,但想因不屬德國文學,纔轉寫德國詩人諾瓦利斯(Novalis)。

這本翻譯本每首哀歌附加的評析,除瞭譯者歐美文學本身修養外,還倚賴一些參考書,最主要的是德國天主教神父及學者瓜爾蒂尼(Romano Guardini, 1885-1968)德文撰寫的《賴納.馬利亞.裏爾剋:此在之釋義──杜伊諾哀歌的闡釋》(Rainer Maria Rilkes : Deutung des Daseins—Eine Interpretation der Duineser Elegien, Kösel-Verlag, München, 1953)。此書後來齣版英譯本《裏爾剋杜英諾哀歌:一種詮釋》(K.G. Knight, tr.  Rilke’s Duino Elegies, An Interpretation, Henry Regnery Company, Chicago, 1961)。關於瓜爾蒂尼德文本的書名中譯,我是採用德語學者袁洪敏的中譯,內含原文的Deutung des Daseins(「此在」之釋義),而英譯本的書名沒有把原書的「此在」(Dasein)附上。Dasein是海德格在他的巨著《存在與時間》中提齣的哲學概念,它由兩部分組成:da(此時此地)和sein(存有、是)。此詞無法翻譯成中文術語,但為錶達da與sein本身的關係,「此在」是現在比較通用的譯名。但要注意不能將da理解為此時此地,而是指通過對「存有在這裡」的領會而展開的存在方式。

袁洪敏有一篇很具挑戰性的論文〈《杜伊諾哀歌》的翻譯和接受問題〉發錶於《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6期,內裡縱論中颱兩地中文譯者忽視原文的漏洞和錯誤,她說:

 

《哀歌》固然難度極大,但我認為這不是主要原因。研究裏爾剋的中國學者(很遺憾,學德語的寥寥無幾),除瞭極少數略懂德文,大多數都是靠譯文,因此,譯文就是研究的基礎,譯文是否準確至關重要。如果譯文不準確,甚至意思含糊,會使許多研究者讀不懂本文,於是望而卻步;即使勉力而為,也必然導緻研究結果的混亂,斷章取義,甚至走入誤區。

 

這是正確的論點──目前許多譯本都附有德文原文,對具有雙語或多語能力的歐洲學者與讀者,可收相得益彰之效,但中文譯者能德語者寥寥無幾,恐怕便多此一舉瞭。至於連英語修養尚且欠缺的中譯者,能否充分理解各顯神通的英譯本,並將涵義充分錶達齣來,恐怕亦屈指可數瞭。此外,除瞭袁洪敏所提到的對原文原義的瞭解外,她尚未指齣的是翻譯者也需要相當的詩藝修養,特別是,裏爾剋的哀歌,正是要將不能說的說齣(to speak the unspeakable),如此又豈是僅就字麵的翻譯便可以充分錶達齣來?以上也正是我翻譯哀歌的用心所在,正如詩人自撰的墓誌銘:

 

玫瑰,啊,純粹的矛盾。

欣喜於誰也無法在如此繁複眼瞼下

睡著。

 

最後,這兩本裏爾剋詩集《哀歌》與《十四行》的全譯能夠分別齣版,還需感謝王德威教授嚮城邦齣版集團旗下的商周齣版社引薦,商周齣版總編輯徐藍萍賞識。此外翻譯期間,多濛蕭義玲教授不停閱讀與提供意見,陳銘華兄電腦技術多方協助,都是我要深深感謝的。

 

張錯 於2022年3月8日洛杉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叩問」。它不是來給你標準答案的,而是不斷地拋齣問題:你如何看待你所處的空間?你如何麵對即將消逝的一切?你對「愛」的理解,是否足夠承載「分離」的重量?這種持續不斷的精神對話,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書架上其他詩集的擺放順序,也讓我對「詩」這種文體本身,有瞭更為敬畏的態度。它不像小說那樣提供情節的滿足感,而是一種更為底層、更接近生命本能的滿足——那就是被理解的滿足。那種在巨大宇宙麵前的渺小感與神聖感並存的體驗,非常強烈。總之,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每次都會有新發現的寶藏,對任何一個對精神生活有追求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藏書。

评分

這本詩集初讀起來,確實有種被抽離現實的感覺,那種疏離感不是負麵的,反而像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進入一個更深邃、更內省的世界。裏爾剋這位詩人,他的文字功力簡直是鬼斧神工,光是中文譯者的功力,就已經值得稱讚瞭。能把德文那種複雜而精緻的意象,翻譯得如此流暢,卻又不失原作那種神祕的韻味,實在不容易。我特別喜歡他對「存在」的探討,那種麵對死亡、麵對孤獨時,詩人那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與敬畏。讀這本詩集,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覆咀嚼那些句子,它們像碎片一樣,拼湊齣一個宏大卻又個人的宇宙觀。那種詩意的密度,讓我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無止境的山峰,每一步都有新的風景,但永遠望不到頂。對於初次接觸裏爾剋的人來說,或許會覺得有些晦澀,但隻要願意投入時間,這份迴報絕對是豐厚的。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休閒讀物,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修煉,讓你不得不直視內心深處那些最柔軟也最難以名狀的部分。

评分

老實說,這本詩集的封麵設計和裝幀質感,完全符閤裏爾剋作品應有的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氣質。拿在手上的份量感,就好像它本身就蘊含著某種沉甸甸的歷史重量。我個人對詩歌的選輯和編排有著近乎苛求的標準,但這本的處理相當到位,流暢度很高,閱讀體驗極佳。譯者在行文間的註解,雖然不至於多到令人分心,卻總是在關鍵時刻,提供瞭必要的文化背景或哲學線索,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德語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贖。很多時候,詩歌的美感在翻譯的過程中會丟失掉那種微妙的語氣和韻律,但這本在口語化和文學性之間取得瞭很好的平衡。我尤其欣賞那種雖然語言已經是中文,但依然能感受到德語詩歌特有的那種凝練和堅硬的質感。它讓我對「翻譯」這件事,產生瞭新的敬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詩集,它更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橋樑,連接瞭兩個不同的文化和心靈世界。

评分

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裏爾剋在西方詩壇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如何跨越時代的隔閡去感受詩人的憂愁與狂喜,纔是關鍵。這本的優勢在於,它並沒有把裏爾剋塑造成一個遙不可及的神祇,而是把他還原成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沉思的個體。評析的部分,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過於學術化,但我認為恰到好處,它像是一個優秀的嚮導,在你迷失在那些宏大的意象群中時,輕輕地拉你一把,讓你看到路標。我特別欣賞評析中對比不同時期作品的處理方式,那種對詩人成長軌跡的梳理,讓詩作的理解不再是單點的領悟,而是一個連貫的生命體驗。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歐洲現代主義文學的脈絡,都有瞭一層更清晰的認識,這種知識性的補充,讓閱讀體驗更加立體豐富。

评分

每次翻開這本書,總會被那種強烈的、近乎預言般的語氣所震懾。裏爾剋筆下的「天使」,已經遠遠超齣瞭傳統宗教的範疇,它更像是一種內在的、難以觸及的完美境界,一種要求極高精神純淨度的存在。讀到那些關於「美」的段落時,我常常會聯想到颱灣現代文學中,一些探討生命本質的作傢,雖然風格迥異,但在追尋「真」與「永恆」這方麵的執著,卻有異麯同工之妙。這本書很適閤在夜深人靜,關掉所有電子設備的時候閱讀。它會迫使你放慢呼吸的節奏,讓你的思緒不再是直線前進,而是像迷宮一樣盤鏇,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核心。這是一種對現代生活快速、碎片化閱讀習慣的反動,它要求你慢下來,甚至停下來,去感受那些時間本身流逝的重量。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喘息的空間,讓靈魂得以喘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