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海洋文化研究生論壇論文集

2022海洋文化研究生論壇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智雄
圖書標籤:
  • 海洋文化
  • 研究生論文
  • 學術會議
  • 2022年
  • 海洋研究
  • 文化研究
  • 學術齣版
  • 海洋政策
  • 海洋經濟
  • 藍色經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是全國第一本以海洋文化為主題,並以研究生為主體的會議論文集,書中收錄現今學界新秀研究海洋文化的心血結晶。所有文章皆經學者專傢審查通過,橫跨文學、史學、社會科學等學術領域,涵蓋瞭文本意象、語言文化、人口移動、地方產業、文創設計、觀光治理、海洋休閒、能源政策等研究主題,麵嚮廣闊,內容豐富,不僅是現今學子跨領域研究成果的首次匯聚,同時更展現瞭兼容並蓄、涵納百川的海洋文化內涵與精神,值得有誌學習者細加琢磨領略。
滄海拾遺:20世紀中國早期海外探險與文化交流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究20世紀初期(約1900年至1937年間)中國知識分子、商人及政府官員群體,在特定曆史背景下,於海外世界(主要集中於東南亞、南洋群島、北美及歐洲部分地區)所進行的係統性探險、考察、文化交流與初步近代化實踐的學術專著。它旨在超越傳統的政治史或外交史敘事,聚焦於個體經驗、民間動員以及文化認知的轉型過程,勾勒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走齣去”的復雜圖景。 第一部分:背景與動因:帝國黃昏下的新視野 本書首先梳理瞭清末民初中國在麵臨空前“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結構。傳統“天朝上國”觀念的崩塌,與“救亡圖存”的迫切需求,共同催生瞭對海外世界進行實地考察的熱情。 第一章:觀念的嬗變與“格物緻知”的轉嚮 本章詳細分析瞭早期西方地理學和民族學知識傳入中國後,如何與本土儒傢經世緻用思想發生碰撞。重點考察瞭魏源《海國圖誌》思想遺産在民初知識分子中的繼承與批判性發展。探討瞭“實地考察”作為一種新的認知範式,如何取代瞭傳統的文獻研究,成為知識精英理解世界的首要路徑。考察瞭清末新政中派遣的考察團(如考察憲政、考察教育),及其對海外“模範”的偏好與誤讀。 第二章:商業資本與民間網絡的先驅 不同於政府主導的官方考察,本書著重發掘瞭早期華商、會黨及其地方精英在推動民間“走齣去”中的作用。分析瞭早期在南洋建立的同鄉會、商幫組織(如廣府人、福建人、客傢人)如何從傳統的移民互助,逐漸演變為收集海外情報、進行早期市場調研的非正式網絡。特彆關注瞭上海、廣州等沿海通商口岸,作為人纔和資本流動的齣發點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二部分:考察的路徑與空間:地理學的重構 本書將考察活動細化為幾種主要的路徑和空間類型,展現瞭早期中國“走齣去”的空間實踐是如何構建新的地理認知。 第三章:南洋:近岸的試驗田與“他者”的再認識 南洋地區因其地理鄰近性和早期華人聚居的深度,成為早期考察的熱點。本章剖析瞭考察團(包括教育傢、實業傢和記者)對馬來亞、荷屬東印度等地所做的專門考察。研究發現,早期考察對南洋的描述,往往在“血緣認同”與“現代化榜樣”之間搖擺不定。一部分人視南洋為華人通過實業可以迅速緻富的“新大陸”,另一部分人則警惕於殖民地體係下的種族等級製度。重點分析瞭對橡膠種植園、锡礦開采及現代都市如新加坡、檳城的觀察記錄。 第四章:歐美:現代性的鏡像與製度的移植睏境 針對英美法等地的考察,本書側重於製度性知識的輸入。考察瞭留學生群體在考察過程中的知識篩選機製。例如,對美國工業化模式的推崇,往往忽略瞭其背後的社會衝突;對德國法製體係的引入,則在實踐中遭遇瞭本土政治生態的巨大阻力。本章通過比較考察報告中對工廠管理、銀行體係、現代教育設施的描述,揭示瞭中國知識分子在選擇“學習對象”時的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衝突。 第五章:邊疆的視野:對西藏、濛古及東北的“嚮內海外”考察 這一章節探討瞭一個重要的現象:許多知識分子在“嚮外”考察的同時,也對中國內部的“邊疆”進行瞭具有現代地理學意義的實地考察。這些考察活動,旨在將這些地區納入現代國傢的地理認知版圖,並評估其在國傢安全和資源開發中的潛力。分析瞭探險傢、軍事人員以及早期地理學會成員對這些地區的測繪、資源調查以及民族誌記錄,這標誌著中國地理學和人類學的現代化開端。 第三部分:文化的載體與成果的轉化 考察的最終目的在於知識的轉化和對國內社會的乾預。本部分關注考察成果如何通過不同的媒介傳播,並試圖影響國傢的現代化方嚮。 第六章:遊記的譜係:知識的媒介化與讀者的想象 本書對20世紀初期湧現的大量遊記、考察報告、書信集進行瞭文本細讀。研究發現,遊記不再是傳統的山水描摹,而是承載著強烈的社會批判與改良訴求。通過分析不同版本遊記的增刪改寫,探討瞭知識分子如何根據國內政治氣候調整其海外觀察的側重點。特彆關注瞭早期女性考察者(如康慨珍)的視角,她們對海外教育、傢庭結構等議題的關注,提供瞭不同於男性精英的社會觀察。 第七章:實業救國與海外經驗的迴流 考察不僅是紙麵上的理論,更是對實業救國的實踐摸索。本章分析瞭數位具有海外考察背景的企業傢(如範旭東、張謇的後繼者)如何將海外學到的先進技術、管理模式和資本運作經驗應用於國內的輕工業、礦業和金融業。重點研究瞭海外考察中對農業技術、水利工程的關注,及其在國內特定區域(如華北平原)的落地嘗試與失敗案例,揭示瞭技術移植的“水土不服”問題。 第八章:超越“他者”:近代中國對“世界性”的自覺 本書最後總結瞭早期海外考察在文化史上的深遠意義。通過主動的、係統性的海外考察,中國知識精英開始從一個被動接受西方影響的客體,轉變為一個主動觀察、比較和選擇的現代主體。這種“世界性”的自覺,為後續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乃至國民政府的現代化路徑選擇,奠定瞭重要的認知基礎,標誌著中國真正意義上參與到全球知識體係的構建之中。 結語:未竟的探險 本書認為,20世紀初的海外考察活動,雖然在國傢層麵並未立即産生立竿見影的政治或經濟效果,但它在知識結構、文化認知和個體經驗層麵上,完成瞭對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根本性重塑。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從被忽視的文本和檔案中,重構瞭這一代人對現代世界的“初印象”與艱難的探索曆程。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吳智雄
 
  現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同教育中心特聘教授兼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長。曾獲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研究績優教師、學術優良教師等獎項,以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獎助,也曾多次獲得科技部特殊優秀人纔獎勵,主持過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十餘件。獲有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傑齣教學、校級教學優良教師等獎項,主持過教育部及中文能力測驗中心等計畫,編著過大學國文課程教材,也曾任各種寫作測驗閱捲委員、徵文比賽評審,偶有散文及古典詩創作。

圖書目錄

主編序 吳智雄 1
日治時期古典詩中的八鬥子書寫 陳虹彣 1
論古典詩中的基隆嶼意象 洪金財 25
古典詩中的基隆仙洞書寫 鈕暄棋 55
論林建隆《藍水印》之意象意旨與寫作手法 林慶彥 77
從俗語探討颱南溪南沿海四區常民文化的特色與演變 張雯玲 109
臺灣閩南語歌謠中的情感意涵和漁村文化 陳琬琳 155
明代福建至琉球針路的文圖史料考察 林素嫻 185
十七世紀明朝遺民之兩支:朝鮮皇朝遺民與越南明鄉人之係統比較 徐源翊 223
臺灣煤礦文化保存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
──以猴硐礦工文史館為例 林亭宜 253
基隆地區火誘網漁法及其相關文創商品設計 蔡憶如 277
以跨域治理觀點探討疫情後馬祖離島觀光發展 趙昱絜 305
休閒水肺潛水風險因素之探討
──以東北角龍洞灣為例 張馨雲、遊啟弘、葉怡矜 337
臺灣海域海難救助體係與對策之研究
──以德翔臺北貨櫃輪為例 施偉政 361
影響臺灣民眾對政府能源政策態度之因子
──教育程度、族群、年齡以及政黨認同之分析 林亦謙 397
2022 海洋文化研究生論壇議程 42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787166
  • 叢書係列:學術論文集叢書
  • 規格:平裝 / 440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每次看到「論壇論文集」這種標題,心裡就會默默打個摺扣,總覺得這類書籍像是學術成果的「清倉大拍賣」,內容的品質跟主題的連貫性很難掌握。不過,既然是「研究生」等級的論壇,或許能帶來一些比較不受主流學術框架束縛的、充滿衝勁的新觀點。我比較在意的點在於,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處理颱灣海域特有的複雜性?例如,麵對中國大陸日益擴張的海洋主張,這些年輕學者們在討論「海洋主權」或「共同資源管理」時,是用怎樣的理論框架去承接這份敏感性?是避而不談,還是勇敢地提齣瞭新的倫理或治理模式?如果隻是停留在純粹的文化描寫,那可能就會顯得有點軟弱無力瞭。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範疇內,如何與政策製定者對話,畢竟,如果研究隻是關在象牙塔裡,那再好的洞見也難以發揮影響力。尤其在當前全球氣候變遷的大背景下,海洋生態的快速惡化,對我們沿海聚落的生活衝擊是實打實的,論文集如果能觸及到這些「急迫性議題」,並提齣具體的研究方法或個案分析,那肯定會讓我對這本書颳目相看。

评分

購買這類論文集,說穿瞭就是一種「賭注」。賭的是,這群尚未定型的研究新血,是否能捕捉到時代的脈動,而不是重複前人已經論證過無數次的觀點。我希望這本書中,能有一篇專門針對「海洋觀光業的過度開發」進行深入批判。現今太多地方政府急於將海岸線「主題樂園化」,卻犧牲瞭生態的脆弱性與在地的文化紋理。如果論文集裡有學者能運用嚴謹的量化或質化方法,去衡量這種開發對在地居民生活滿意度、或是對特定海洋生物棲地的實質影響,並提齣一套可行的、兼顧經濟與保育的替代方案,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極高瞭。畢竟,研究的最終目的不就是希望社會能夠變得更好嗎?如果它能提供決策者參考的具體數據和堅實論據,來抵擋那些隻看短線利益的開發壓力,那麼這本論文集,即使內容生硬,也絕對值得我們颱灣社會去正視與收藏。

评分

這本《2022海洋文化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的齣版時機,我覺得蠻微妙的。剛過完兩年,迴頭看2022年的研究,剛好可以捕捉到疫情對海洋學術研究活動的影響尾聲,以及後疫情時代各領域的初步復甦樣貌。我對那些探討「數位典藏」或「線上策展」如何保存瀕危海洋傳統技藝的論文,會抱持極高的期待。颱灣許多傳統的漁法、祭典儀式,隨著老一輩的凋零,其實正麵臨嚴重的失傳危機,過去總覺得要親身到場、要長期蹲點田野纔行,但現在或許有新的數位工具可以補足這塊的缺憾。再者,我想知道的是,這些跨校的研究生們,在討論「文化」時,是否足夠「在地化」?有沒有哪一篇能真正深入到某個特定漁港(比如說,澎湖的傳統船隻修復、或是東海岸阿美族的海祭儀式變遷)進行紮實的田野調查,而不是空泛地談論「海洋精神」?如果是後者,那坦白講,吸引力就沒那麼大瞭。這種論文集很容易流於各校係教授的「指導方嚮」的複製品,我真誠期盼能看到那些「齣乎意料」的、挑戰既有觀點的研究成果,展現齣年輕人特有的銳利與批判性。

评分

這本《2022海洋文化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光是聽名字就讓人聯想到一堆學術味濃厚的字眼,但說真的,我最近翻閱的幾本學術專書,有些真的是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中間夾雜的術語多到讓人需要隨時查字典,希望這本論文集在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點。我個人對海洋文化這個主題是抱持著高度興趣的,畢竟我們颱灣四麵環海,海洋對我們的生活、經濟、甚至精神層麵都有著難以言喻的影響力,如果能看到年輕一輩的研究者,用更貼近現代社會脈絡的視角來剖析這些議題,那絕對是收穫良多。特別是對於像我這種非本科齣身,但又熱愛這片海域的讀者來說,能夠透過這些精華的研討會論文,快速掌握當前學術界對於漁業轉型、海洋觀光衝擊、或是原住民海洋知識傳承等麵嚮的最新觀察,那本書的價值就不可同日而語瞭。我期待看到一些不是老生常談的論點,也許是從文化人類學、或是傳播學的角度切入,去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海洋記憶」。總之,學術會議的論文集,內容往往比較零散,但若能選齣最具代錶性、最具啟發性的幾篇,整理成冊,對我們這些想提升自己海洋素養的普通人來說,就是一份很棒的入門磚瞭。

评分

從排版和裝幀設計的角度來看,這種學術論文集的實用價值,往往跟它的印刷品質成反比。如果內頁排版太過擁擠,字級太小,對於需要經常翻閱參考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種摺磨。我假設這本書在書籍設計上應該是走比較樸實的學術風格,但如果內含的圖錶和地圖資訊豐富,那或許可以彌補版麵單調的缺憾。特別是對於海洋地理或生態相關的論文,沒有清晰的地圖輔助,光看文字描述,簡直是霧裡看花。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在「文化論述」之外,有沒有涉及「海洋文學」或「海洋影視作品分析」的部分?例如,探討近年來颱灣獨立製片或網路影集如何挪用海洋意象來建構颱灣的集體認同。這類跨領域的討論,通常在學術圈內更能激發齣有趣的火花,因為它直接麵對的是大眾的文化消費習慣。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跨越「學術界」與「流行文化」之間的對話平颱,那它就不再隻是一堆給畢業生看的文獻集閤,而是成為一份可以被廣泛討論的文化觀察報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