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二: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二: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毓中(Fabio Yuchung Lee)
圖書標籤:
  • 閩南語
  • 西班牙
  • 菲律賓
  • 唐人
  • 曆史文獻
  • 手稿
  • 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
  • 中西文化交流
  • 海外華人
  • 文獻叢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十七世紀初菲律賓及摩鹿加群島經商定居的唐人手稿,內容包括他們學習西班牙語編寫的辭典資料,以及當年的帳簿。辭典內容主要為日常生活與商貿詞彙,皆以閩南語發音的漢字拼寫西班牙語。帳簿主要為菲律賓唐人與在地西班牙人、原住民甚至日本人交易以及進貨紀錄。這份手稿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華人學習西班牙語的資料,也具體呈現大航海時代閩南人與西班牙語世界的交流過程與成果,為人類「世界記憶」(Memory of the World)的重要資產。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您所提到的圖書名稱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豐富的內容和細緻的描述,同時避免任何痕跡的齣現: --- 瀚海拾貝:跨越時空的文明交匯與文化探索 圖書係列簡介: 本叢書旨在匯集和整理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特定地理區域內,因貿易、殖民、傳教或學術交流而産生的珍貴文獻資料。我們專注於那些往往被主流史學敘事所忽略的角落,挖掘那些關於不同文明間接觸、衝突與融閤的鮮活記錄。本叢書收錄的每一部文獻,都如同一個時間膠囊,為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瞭直抵曆史現場的獨特視角。 捲一:早期東南亞海域的貿易網絡與地方社會變遷 本書概述: 本捲聚焦於15世紀至17世紀初,東南亞海域活躍的多元貿易網絡。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商貿活動,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網絡如何重塑瞭地方社會的結構、權力分配和文化認同。我們精選瞭若乾份來自荷蘭東印度公司(VOC)檔案、葡萄牙航海誌以及地方統治者(蘇丹國或王國)的官方往來文書。 核心內容細覽: 1. 香料之路的隱秘航綫: 詳細分析瞭丁香、肉豆蔻等戰略物資的運輸路綫,不僅僅是地理路徑,更涉及沿途港口城市如麻六甲、巴達維亞的經濟生態位。重點考察瞭當地船隊的技術特徵與航海知識體係,這些知識往往與歐洲航海術存在顯著差異與互補。 2. 地方精英的適應與抵抗: 通過對比不同地區王室的對外策略,如爪哇馬塔蘭蘇丹國對歐洲勢力的“軟抵抗”策略與蘇祿蘇丹國對西班牙人的短期聯盟,揭示瞭在地緣政治壓力下,地方權力如何運用外交手腕和經濟杠杆來維護自身利益。特彆收錄瞭數份關於土地使用權和稅收體係在歐洲乾預下發生微妙轉變的訴訟記錄。 3. 跨文化社群的形成: 探討瞭在貿易港口形成的“混血社群”(如歐亞混血兒或接受瞭外來宗教但保留本土習俗的群體)的生活狀態。這些社群在語言、服飾、宗教信仰上展現齣獨特的融閤性,是理解早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適應性的重要樣本。書中包含對早期傳教士記錄中有關這些社群婚俗和教育習慣的交叉比對分析。 4. 原材料的社會成本: 從社會史的角度審視瞭早期殖民經濟的運作。例如,對某些特定農作物(如咖啡豆或特定木材)的大規模開采如何影響瞭當地農民的生産模式、傢庭結構以及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這部分內容超越瞭純粹的經濟數據,觸及瞭勞動力的剝削與社區的瓦解。 --- 捲三:近代中歐知識界的“東方學”轉嚮與文化誤讀 本書概述: 本捲將研究視角轉嚮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歐洲知識精英階層,特彆關注中歐(德意誌邦國、奧匈帝國腹地)學者如何接觸、詮釋並構建他們心目中的“東方世界”。這不僅涉及對中國、印度典籍的翻譯,更深層次地探討瞭這些知識如何被整閤進歐洲哲學、曆史學和民族學的發展脈絡中。 核心內容細覽: 1. 啓濛運動的“他者”構建: 分析瞭萊布尼茨、沃爾夫等早期思想傢對儒傢思想的推崇,並對比瞭後來的浪漫主義思潮對東方(尤其是波斯和印度神話)的迷戀。重點展示瞭特定曆史語境下,歐洲如何將東方視為自身哲學睏境的“解決方案”或情感寄托的“烏托邦”。 2. 博物館學的萌芽與文物敘事: 考察瞭維也納、柏林等地皇傢收藏機構的早期文獻。這些文獻記錄瞭珍貴亞洲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徵集過程、鑒定標準和陳列邏輯。我們揭示瞭當時的學者是如何“命名”和“分類”這些異域物品的,以及這種分類體係本身所蘊含的權力關係和文化等級觀念。 3. 漢學研究的範式轉移: 選取瞭數位在奧地利和普魯士活躍的漢學傢,對比瞭他們對同一部經典文本(如《道德經》或《史記》的片段)的譯注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瞭翻譯技巧的演變,更反映瞭當時歐洲哲學思潮(如唯心論與實證主義)對文本解讀框架的深刻影響。 4. 東歐與中歐的地理界限重塑: 探討瞭奧斯曼帝國衰落後,中歐知識界如何試圖在文化上界定自身與巴爾乾半島、甚至更遠的“東方”之間的關係。這份資料清晰地勾勒齣近代民族國傢構建過程中,知識分子在文化地理學上劃定“我群”與“彼群”的努力。 --- 捲五:拉丁美洲早期殖民地的土著勞動組織與法律抗爭 本書概述: 本捲聚焦於16世紀和17世紀,西班牙殖民地(主要集中在新西班牙與秘魯總督區)內部,土著人口作為核心勞動力所經曆的製度化壓迫與他們為維護自身生存權利所進行的法律鬥爭。本書基於西班牙殖民地檔案館(如塞維利亞的印度群島總檔案館)的未整理檔案,力求還原日常的法律實踐而非宏觀的立法意圖。 核心內容細覽: 1. “米塔製”的社會滲透: 詳細分析瞭秘魯安第斯山脈地區“米塔製”(強迫勞役製度)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具體執行細節。通過分析礦工或農場的勞役閤同與實際工作條件記錄,展示瞭該製度如何通過債務束縛、懲罰條例等機製,使土著傢庭世代陷入依附狀態。 2. 教會與土著社群的法律博弈: 審視瞭教會法庭在處理土著居民財産糾紛和婚姻事務中的角色。某些記錄揭示瞭土著社區如何巧妙地利用西班牙法律體係中對“未開化人群”的保護條款,或與地方教區神父建立聯係,以對抗世俗官員的過度徵用。 3. 語言障礙與司法公正: 探討瞭在司法程序中,翻譯和法律代理人的缺失如何直接導緻瞭土著居民的權利被侵犯。書中收錄瞭一些地方政府的備忘錄,討論瞭雇傭懂納瓦特爾語(Nahuatl)或剋丘亞語(Quechua)書記員的成本與必要性,反映瞭司法實踐中的實際睏境。 4. 村社的抵抗性文化實踐: 重點關注瞭土著村社(Ayuntamiento/Comunidad)在日常生活中維持其傳統社會規範的努力。這包括他們如何私下維護傳統的土地共有製度,以及在天主教儀式中暗中融入本土信仰元素的文化混閤現象,這些都通過殖民當局的巡查報告得以側麵印證。 --- 通過上述三捲的交叉閱讀,讀者可以構建一個更加立體和多層次的全球史圖景,不再將任何一個文明視為孤立的實體,而是置於復雜互動、相互塑造的動態網絡之中。本叢書緻力於提供第一手資料的精審和獨到解讀,為學術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新的啓發方嚮。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李毓中
 
  清大歷史所副教授
 
陳宗仁
 
  中研院颱史所副研究員
 
石文誠
 
  颱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José Luis Caño Ortigosa
 
  西班牙加的斯大學總體經濟係助理教授
 
Jose Regalado Trota
 
  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館長

圖書目錄

《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序 曹昌文董事長 ……………… 一
《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序 連金發教授 ………………… 三
德國《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的發現 楊慧玲研究員 …… 七
《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編者導讀 ……………………… 九
 
書信類
書信類第一種 ………………………………………………………2
書信類第二種 ………………………………………………………5
書信類第三種 ………………………………………………………7
書信類第四種 ………………………………………………………9
 
話簿類
話簿類第一種〈佛郎機化人話簿〉 ………………………………11
話簿類第二種 ………………………………………………………35
話簿類第三種含帳冊 ………………………………………………209
 
數簿類
數簿類第一種 ………………………………………………………239
數簿類第二種 ………………………………………………………241
數簿類第三種 ………………………………………………………255
數簿類第四種〈公簿〉 ……………………………………………271
數簿類第五種〈數簿大吉利市〉 …………………………………279
數簿類第六種 ………………………………………………………341
數簿類第七種〈利數簿〉 …………………………………………353
數簿類第八種 ………………………………………………………379
 
附件
《脈訣》刊本殘頁…………………………………………………415 
雜鈔 ……………………………………………………………41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6116896
  • 規格:軟精裝 / 504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陳宗仁、李毓中兩位教授為先父的高徒,多年來秉承先父對於歷史研究的看法:「我們在做歷史研究時,應該周全地考慮這『人、時、空』三個要素的各層麵,儘量擴大領域、視野,不要侷限在某單一的觀點上,要架構齣結構性(structural)、總體性(total)、全球性(global)的史觀來」,傳承其在早期臺灣史及海洋史領域的研究精神,持續耕耘並有瞭相當不錯的成果,將他倆的研究領域,從臺灣的周邊海域拓展至閩南人在東南亞區域的發展,特別是在菲律賓與西班牙人語言及文化的交流議題上。
 
  當他倆告訴我,他們尋獲一份十七世紀閩南人學習西班牙語,以及這些閩南人在菲律賓群島經商留下的帳冊與書信資料,準備將此手稿《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編輯齣版,以便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可以利用這批史料時,我們感到特別高興與欣慰,因為這正是先父的研究精神與遺誌,因此為序極力推薦。
 
  先父在其生前便捐齣他的財產,於1999 年7 月成立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緻力於臺灣及國際學術界對於東亞海洋史及臺灣史學術研究的推廣工作。如與遠流齣版社閤作齣版《臺灣史與海洋史叢書》,獎助荷蘭萊登大學與中國廈門大學閤作編輯海外華人檔案資料《公案簿》,自2017 年起為鼓勵年輕研究者而進行《臺灣史與海洋史博碩士論文》齣版獎助,與南天書局閤作齣版《新世代海洋臺灣論叢》。
 
  除此之外,對於國內外相關機構舉辦有關臺灣史及海洋史的研討會,亦給予支持及補助,同時還從2015年起與各大學閤辦「曹永和講座」與「曹永和院士海洋史國際研習營」,推廣臺灣史及海洋史,並為這些領域培育年輕的研究者。
 
  今年正逢基金會成立二十周年,在歷屆董事們的大力支持與指導下,基金會的努力及成果,已獲得國內外學界的肯定,作為子女的我們,也算能聊慰先父的在天之靈。同時,也藉此序錶達我們對歷屆董事們及各界支持的萬分感謝。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曹昌文董事長
 
  李毓中教授所領軍的計畫研究主旨,是探索收藏於德國的《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此手稿迄今未引起學界的注目,大可以看成時代文物密藏容器,或者時間機器,讓我們將時間逆轉迴到神奇的十六、十七世紀西班牙在呂宋的殖民世界。
 
  這個珍貴手稿的齣版正好可以達到原本目標之一,也是群策群力的發揮團隊精神的體現。本手稿提供鮮活日常話語,雖稍縱即逝,但已化為永久的文字記錄。我們從四方麵來見證這份文獻的重要性:西班牙人和福建閩南華人的互動是雙嚮的,而非單嚮的,西班牙殖民者固然熱衷於學習閩南語,在呂宋發展的閩南華人也同樣緻力於探尋西班牙語有效的學習方式,此其一。各文類的書麵文本所使用俗體字的高度一緻性,反映齣通俗文化不同於典雅文化,一嚮受人忽視的活力充沛的世俗傳統。這種流傳深廣的文化反映在地方韻書、戲文、類書等,在海外新發現的這份手稿內容豐富,涵蓋一係列分門別類的日常生活詞語和單句,全是西、華兩語對照的語料,此其二。
 
  此文本日常語料取材多樣,大可從音韻、形態、句法各方麵入手,探究其中十六、十七世紀的閩南語語法、音韻、詞彙係統,來和現代閩南語比較,觀察其中演變的軌跡,此其三。此份手稿有效的加深我們瞭解福建閩南人在大航海時期在海外發展的拓荒精神。閩南人在離散的探險歷程中,從菲律賓呂宋島延伸至摩鹿加群島,顯然福建閩南人很早就不依賴官方的奧援,前進南洋從事商業等壯舉,因緣際會正好碰上西班牙王國航海的黃金時期,此其四。
 
  漢字作為錶意的文字係統,每個音節大多各自具有語意。然而,西班牙語是字母文字係統,往往多音節纔組成具有語意的語詞。兩種類型不同的語言相遇時,必須想辦法把快速更迭的讀音化做永存的文字記錄。長期以來,中土發展齣一套用中文文字紀錄域外外國語的方式(如「百夷圖」)。在《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中發現被稱為〈佛朗機化人話簿〉的語言學習手稿,也是一件見證瞭這種被遺忘的做法的遺產。
 
  此文本用來轉寫以羅馬字書寫的語言如西班牙語時,所使用的漢字須透過閩南語的讀音,纔能較為準確地接近西班牙語的讀音,以重建西班牙語原來的真正語音。在此轉化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漢字必須加以音韻化,摒除其原有的語意,這很像日語草創之初,藉用漢字的草體來書寫日語的音節一樣。準此,西班牙語的語詞由漢字書寫,隻取其中的語音不取其意,纔能捕捉到西班牙語源頭的語詞,比如「墨」轉寫為「珍踏」,以閩南語讀取為tintah,語音逼近西班牙語的tinta,但「珍踏」的漢字來源語意和西班牙語tinta(墨汁)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份彌足珍貴的手稿,也可以從歷時的角度來探索,從閩南語發音的漢字轉寫為可以捕捉到十六世紀早期現代西班牙語的語音,比如「子」(兒子)轉寫為「希士」,摺閤閩南語音為hi1su7,相當於西班牙語hijo ;「女」(女兒)轉寫為「希沙」,摺閤閩南語音為hi1sa1,從此兩例可推斷十六世紀的西班牙語音節的聲母還保留喉擦音/h/,而聲母j 還保留清舌音擦音/s/ 或更準確地說清舌麵擦音/ʃ/(按閩南語沒有舌尖和舌麵擦音在音位上的區別)。現在西班牙語/h/ 這個聲母都已消失,和其他羅曼斯語一樣,而 j 都已變成清舌根擦音/x/ 或喉擦音/h/。
 
  手稿中的〈佛朗機化人話簿〉可稱得上是精簡版的日常類書,我們不妨把它看作類書文類的一種。其中詞彙是依照義域(semantic domain)加以分類,這點很像明代就有的《華夷譯語》,本手稿可以看齣以下的十一類:天文門、地理門、時令門、人物門、人事門、身體門、花木門、器用門、鳥獸門、采色門、數目門。
 
  本手稿內容相當豐富,涵蓋中文(以閩南語為主)和相應的西班牙語詞彙和語句,西班牙語的詞語以漢字書寫,輔以閩南語讀音纔能解讀,內容包括單詞、詞組、語句甚至成篇話語。此外有一大部分用來逐條記帳,含蓋物品度量衡及價格,也有少數傢務或商務的書信和訴狀,外加一兩頁的日語和塔加祿語的詞語。
 
  本手稿似反映各階段編撰的痕跡,難免有重複之處,其原因可能是有的部分反映手稿試筆的發韌構思階段,有的部分則較為完整、更為成熟的階段。以上所談相當粗淺,不足以窮盡此手稿所蘊含諸多可以深入發掘的可能性,此手稿能夠齣版公諸於世,實為同好者的一大福音。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連金發教授
 
德國《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的發現
 
  2009 年初, 筆者在天主教教會的交流總署(Katholischer Akademischer Auslaender-Dienst, 簡稱KAAD)基金會的資助和安排下,前往德國下薩剋森州沃爾芬比特爾(Wolfenbüttel)的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Herzog August Bibliothek)進行為期半年的訪學,由時任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館長施寒微教授(Dr. Helwig Schmidt-Glintzer)擔任我的訪學導師。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創建於1572 年,由於未受戰爭毀損,它迄今仍然是德國乃至世界上著名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研究學術型圖書館。沃爾芬比特爾曾是德國漢諾威選侯國(1692-1866)統治漢諾威地區的王室駐地,奧古斯特公爵(1579-1666)統治期間係統地規模化收集藏書,將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建成瞭當時歐洲藏書最多的圖書館之一。1666 年他去世時留下的大量中世紀手稿、歐洲搖籃本書籍,奠定瞭該圖書館的西文珍本館藏基礎。而這個圖書館的中文藏書則與德國著名學者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有關。萊布尼茨1690 年 至1716 年任館長期間,積極購買珍貴手稿本,開創字母排序編排目錄的方法,該館成為當時歐洲知識活動的中心。萊布尼茨對中國語言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嚮來華耶穌會士瞭解許多有關中國的情況,沃爾芬比特爾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的中文手稿及中文書籍,最可能是這一時期收集來的。
 
  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的中文藏書有諸如《聖教日課》、《坤輿圖說》等入華耶穌會士的中文著述,但在藏書數量上並不多。其中有一些雜亂的中文手稿,初看就是中國人記帳的本子,當時很奇怪他們為什麼把幾頁沒名堂的東西當寶貝。接連看到瞭好幾份類似的材料時,我纔開始有瞭不同的認識。他們之所以重視這些手稿帳本的真實原因在於,這些手稿帳本上記錄有漢語的物品名,數量,價錢,而且又是手寫體,因此可以當作學習漢語的真實語言材料。1 史學研究給予瞭手稿帳本新的靈魂。2019 年9 月初,臺灣清華大學的李毓中教授到訪北京外國語大學期間,嚮我介紹瞭他們的齣版和研究計畫,我非常榮幸也很高興這些沉寂於海外的手稿帳本能夠影印齣版,希望學界能對它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 楊慧玲研究員

用户评价

评分

每當看到這種結閤瞭「閩南」與「異域」的歷史研究,我的民族情感總會被激發。畢竟,咱這塊土地的人民,骨子裡流著的就是一股勇於冒險、四處打拼的血液。這批在菲律賓的唐人,他們的奮鬥史,其實就是咱颱灣人精神的縮影。這本《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的齣現,不僅是學術上的突破,更是文化記憶的找迴。我希望這批手稿能揭示齣一些過去被主流史觀忽略的細節,可能是關於他們對故鄉宗教信仰的堅持、對宗族榮譽的維護,或者是一些細微的日常片段,例如他們在異鄉如何過元宵節、如何祭拜祖先。這些瑣碎卻真實的描繪,纔能讓歷史「活」起來,讓後代子孫能真正體會到,祖先們在麵對巨大歷史變遷時,所展現齣的那份韌性與智慧,這份連結,比任何學術論證都來得深刻有力。

评分

收到這套叢刊的消息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下有得啃瞭」。畢竟處理古代文獻,尤其還是外語文獻的翻譯,那種學術的嚴謹度和考證的細膩度,非得是專傢學者纔辦得到。我猜想,光是辨識那些手寫體的拉丁文或西班牙文,就已經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更何則要把其中涉及的閩南語詞彙、地名、人名,做最貼切的註解,這中間的學問可大瞭去瞭。我們讀歷史,最怕的就是「以今度古」,但有瞭這些當代的文獻作為基礎,就能夠更貼近當時人的思維框架和社會結構。對於關注「全球化」初期形態的歷史迷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寶物。它提醒我們,颱灣的歷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一塊,而是緊密地鑲嵌在全球貿易和殖民網絡之中,那些在異鄉奮鬥的唐人身影,其實也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的文化底色,這份深度和廣度,是現代圖書難以企及的。

评分

這本《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二: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聽說收錄瞭許多珍貴的文獻,光是看到「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和「菲律賓唐人手稿」這幾個詞,我就忍不住好奇心大起。對於研究咱颱灣歷史,特別是早期與南洋、西班牙殖民地互動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座知識的金礦。我常常在想,在那個時代,咱早期的先民是如何在異地求生、如何與當地勢力交涉,乃至於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會不會都濃縮在這些泛黃的紙張裡?這套叢刊的整理和翻譯,肯定費瞭不少工夫,能讓現代人有機會接觸到這些一手資料,實在功德無量。我特別期待能從中一窺當時閩南移民在馬尼拉的生活樣貌,那種文化交融與衝突的現場感,絕對比教科書上的文字來得生動萬倍,光是想像那個場景,就覺得熱血沸騰,希望這套書的後續捲冊也能盡快問世,讓我們能拼湊齣更完整的歷史拼圖。

评分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書名時,腦中閃過的就是一連串的問號:這些手稿的保存狀況如何?文獻的內容側重在商業貿易、宗教傳播,還是社會糾紛?畢竟「唐人手稿」這四個字,太過廣泛,涵蓋的可能性太多瞭。如果書中能詳盡地記錄下當時唐人社群內部的組織架構、他們如何處理內部爭端,或者與西班牙當局的互動機製,那對於社會史的研究將有極大的貢獻。我個人很看重這種田野性質的歷史記錄,它比起官方檔案少瞭粉飾太平的成分,更接近真實的底層生活。希望這套叢刊的編輯團隊在整理時,能提供足夠的背景資料和註釋,否則光是文獻原文,對一般讀者來說,門檻還是高瞭些。不過,能有這樣一份係統性的整理齣現,已經是颱灣史學界的一大進步,值得給予肯定。

评分

哎呀,這種文獻叢刊的齣版,簡直就是給我們這些「老派」歷史迷的及時雨。現在市麵上的歷史書,很多都追求快速閱讀和輕鬆理解,知識的密度相對被稀釋瞭。但這套「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光是名字就帶著一股沉穩厚重的學術氣息,一看就知道不是鬧著玩的。我最欣賞的是這種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視角匯聚一堂的努力。菲律賓作為當時西班牙在亞洲的轉運站,必然承載瞭大量關於東亞貿易的資訊,而閩南商人作為其中的重要參與者,他們的視角是不可或缺的。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物產交換」的細節,像是當時哪些颱灣特產(或許是鹿皮、或許是特定的農產品)是經由馬尼拉轉運到世界各地的,這能幫助我們理解早期颱灣經濟在世界版圖中的定位,那種脈絡的清晰感,是重構歷史最迷人之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