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儒:從帝堯到孔子

原儒:從帝堯到孔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儒賓
圖書標籤:
  • 中國哲學
  • 先秦思想
  • 儒傢
  • 曆史
  • 文化
  • 帝堯
  • 孔子
  • 原儒
  • 思想史
  • 中國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探討孔子之前的儒傢義理。在民國的中國哲學史的論述中,孔子之前的經學時期屬於中國哲學的萌芽期,不足以成傢。但依儒傢傳統,經的概念一成立,經學內容即是與時更新的常道。孔子之前的《五經》的地位和《四書》的地位一樣重要,堯、舜和孔子同屬人格典範的「聖人」。經書記載的從帝堯到孔子之間的重大事件都是原型事件,都是道的展現,都是後世儒者遵行的永恆不替的典範。本書從現代經學的角度,取「經史一物」的詮釋方嚮,重新定位道統說的意義。本書可視為「從神話到哲學」的儒傢版之解讀,詮釋的依據築基於「聖」(numinous)之意識的開展,「仁」的道德以及超族群的天下意識皆從此基礎興起。
《稷下風雲:先秦思想的群星閃耀》 內容簡介 《稷下風雲:先秦思想的群星閃耀》是一部深度剖析先秦時期,特彆是春鞦戰國至秦漢之交,中華思想文化蓬勃發展與激烈碰撞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聚焦於儒傢思想的早期發展脈絡,而是將視野拓寬至“百傢爭鳴”的宏大圖景,旨在梳理和比較當時流傳的諸子學派,展現那段波瀾壯闊的精神史詩。 本書以時間為軸,以地域為界,細緻描摹瞭自周室衰微、禮崩樂壞之始,至秦並天下、思想統一前夜的思想演變軌跡。它將先秦思想的源流分為數個核心闆塊進行深入探討: 第一部分:神權與王權的過渡與拉扯 本部分追溯瞭商周之際,自殷商神學傳統嚮西周禮樂製度轉型的關鍵節點。重點分析瞭“天命觀”如何被改造,從早期的神秘主義色彩濃厚的“上帝”信仰,逐漸演變為周公一係所構建的、強調德行與政治閤法性的“天命靡常”思想。這一部分的論述旨在揭示,為何在春鞦之前的漫長歲月中,政治倫理的構建基礎是如此依賴於對神聖秩序的解釋權。我們詳細考察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所體現的早期政治哲學觀念,以及禮樂製度在社會結構穩定中所起到的實際作用,為後續諸子學說的興起提供瞭必要的曆史背景。 第二部分:春鞦亂世中的“求道者”群像 隨著東周王室的衰微,傳統秩序的瓦解催生瞭知識分子的覺醒。本書將重點放在那些試圖在舊有框架外重建社會秩序的思想先驅身上。 墨傢思想的邏輯與實踐: 詳細解析瞭墨傢學派的組織結構、嚴密的紀律以及其核心倫理——“兼愛”與“非攻”。不同於後世將墨傢簡單視為軍事技術或樸素功利主義的流派,本書著重探討瞭墨傢在邏輯學(墨辯)上的成就,以及他們如何在社會實踐中推行節用、非樂等主張,展現瞭其作為一種具有高度組織性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宗教性”學派的麵貌。 道傢之源流與自然觀: 追溯瞭早期道傢思想的萌芽,探討瞭老子與莊子在宇宙論和政治哲學上的分野。重點分析瞭“無為而治”的內涵,如何從對自然法則的洞察,延伸到對統治者行為的規範。書中尤其對《德經》與《莊子》中關於“逍遙”、“齊物”的論述進行瞭細緻的文本解讀,強調瞭其超越具體政治權謀的形而上學價值。 名傢與公孫龍的辯證思維: 這一章節專門剖析瞭名傢學派在邏輯思辨上的貢獻。通過對“白馬非馬”、“雞三足”等著名論題的梳理,展示瞭先秦時期辯證法和邏輯形式思考的成熟程度,闡明瞭名傢如何挑戰瞭當時約定俗成的概念體係,為後世的學術辨析奠定瞭方法論基礎。 第三部分:戰國思想的多元激蕩與理論高峰 戰國時期,兼並戰爭的殘酷性,使得思想的鋒芒更加銳利,理論目標直指如何富國強兵、建立長治久安的政體。 法傢理論的係統構建: 本部分對法傢思想的集大成者進行瞭係統的考察。重點分析瞭商鞅的變法思想中“法、術、勢”三要素的相互關係,以及韓非子如何融匯前人學說,構建起一套完整的、以君主專製權力為核心的政治理論體係。本書強調瞭法傢思想的實踐性、反傳統性及其在國傢治理層麵的巨大影響力。 陰陽五行學說的興起與滲透: 詳細分析瞭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如何在戰國晚期成為影響政治閤法性論述的重要工具。探討瞭陰陽、五行這些樸素的自然哲學概念,如何被引入到曆史觀、天人感應論中,並為後來的儒傢、道傢思想所吸收和改造的過程。 第四部分:稷下學宮的學術生態與思想交融 本書將筆墨大量投嚮齊國都城臨淄的“稷下學宮”,將其視為先秦思想交流的“中央公園”。詳細描述瞭不同學派學者在君主支持下,進行公開辯論和著書立說的盛況。通過對當時文獻(如《史記》、《呂氏春鞦》等)中對稷下活動的記載,重建瞭當時的學術生態,揭示瞭思想如何在競爭與融閤中不斷自我完善或走嚮分化。 結語:秦漢思想的整閤與轉型 在全書的最後,作者總結瞭先秦思想多元競爭的成果,並分析瞭秦朝的短命與其思想政策的關係。最終落腳於漢代“獨尊儒術”的背景,探討瞭在中央集權體製下,那些被邊緣化的學說(如墨傢、名傢)的命運,以及儒傢如何吸納法傢之“術”和陰陽傢之“象”,完成瞭其對國傢意識形態的最終重塑。 《稷下風雲》力求提供一個全麵、平衡的視角,展示先秦諸子百傢如何共同塑造瞭中華文明早期的精神底色,他們的爭鳴至今仍迴響在我們對治理、倫理、知識的探討之中。全書注重史料的嚴謹考證與理論的深刻辨析,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充滿活力的先秦思想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儒賓 Yang, Rur-Bin
 
  1956年生於臺灣臺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傢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1949禮讚》、《儒門內的莊子》、《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道傢與古之道術》;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自然概念史論》、《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等書;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恒迴歸的神話》等書。

圖書目錄

序⋯⋯⋯⋯⋯⋯⋯⋯⋯⋯⋯⋯⋯⋯⋯⋯⋯⋯⋯⋯⋯⋯⋯⋯⋯⋯⋯ i

壹、導論:當代學術視野下的經學 ⋯⋯⋯⋯⋯⋯⋯⋯⋯⋯⋯ 1
一、前言:「原儒」之「原」釋義⋯⋯⋯⋯⋯⋯⋯⋯⋯⋯⋯⋯ 1
二、中國哲學史與經學視野的分歧⋯⋯⋯⋯⋯⋯⋯⋯⋯⋯⋯⋯ 6
三、考古曙光與經的時刻⋯⋯⋯⋯⋯⋯⋯⋯⋯⋯⋯⋯⋯⋯⋯ 15
四、前聖後聖:從周公到孔子⋯⋯⋯⋯⋯⋯⋯⋯⋯⋯⋯⋯⋯ 20

貳、經學的「經」與「學」⋯⋯⋯⋯⋯⋯⋯⋯⋯⋯⋯⋯⋯⋯ 25
一、前言:經學的危機⋯⋯⋯⋯⋯⋯⋯⋯⋯⋯⋯⋯⋯⋯⋯⋯ 25
二、常道—原型⋯⋯⋯⋯⋯⋯⋯⋯⋯⋯⋯⋯⋯⋯⋯⋯⋯⋯⋯ 30
三、敬信的態度與信疑的辯證⋯⋯⋯⋯⋯⋯⋯⋯⋯⋯⋯⋯⋯ 39
四、環中詮釋學與雙嚮詮釋學⋯⋯⋯⋯⋯⋯⋯⋯⋯⋯⋯⋯⋯⋯ 49
五、兩重證據與兩重詮釋⋯⋯⋯⋯⋯⋯⋯⋯⋯⋯⋯⋯⋯⋯⋯⋯ 56
六、神聖—道的重層詮釋學⋯⋯⋯⋯⋯⋯⋯⋯⋯⋯⋯⋯⋯⋯⋯ 67
七、結論:重迴經學大地⋯⋯⋯⋯⋯⋯⋯⋯⋯⋯⋯⋯⋯⋯⋯⋯ 80

參、帝堯與絕地天通⋯⋯⋯⋯⋯⋯⋯⋯⋯⋯⋯⋯⋯⋯⋯⋯⋯⋯ 85
一、前言:神話源頭與文明源頭⋯⋯⋯⋯⋯⋯⋯⋯⋯⋯⋯⋯⋯ 85
二、《周書》的「絕地天通」⋯⋯⋯⋯⋯⋯⋯⋯⋯⋯⋯⋯⋯⋯ 90
三、另類的天地開闢神話:洪水息壤與撈泥造陸⋯⋯⋯⋯⋯ 102
四、另類的天地開闢神話之二:昔天二後⋯⋯⋯⋯⋯⋯⋯⋯ 109
五、堯天舜日的三開闢⋯⋯⋯⋯⋯⋯⋯⋯⋯⋯⋯⋯⋯⋯⋯⋯ 114
六、〈堯典〉序列的智慧⋯⋯⋯⋯⋯⋯⋯⋯⋯⋯⋯⋯⋯⋯⋯ 124
七、結論:「度」之書的齣現⋯⋯⋯⋯⋯⋯⋯⋯⋯⋯⋯⋯⋯ 133

肆、大禹與九州原理⋯⋯⋯⋯⋯⋯⋯⋯⋯⋯⋯⋯⋯⋯⋯⋯⋯⋯ 137
一、前言:良渚文明的訊息⋯⋯⋯⋯⋯⋯⋯⋯⋯⋯⋯⋯⋯⋯ 137
二、三代巫風:鯀、禹、啟⋯⋯⋯⋯⋯⋯⋯⋯⋯⋯⋯⋯⋯⋯ 142
三、大禹治水與女媧治水⋯⋯⋯⋯⋯⋯⋯⋯⋯⋯⋯⋯⋯⋯⋯ 150
四、大地原理與九州原理⋯⋯⋯⋯⋯⋯⋯⋯⋯⋯⋯⋯⋯⋯⋯ 161
五、禹域原理與海洋文化⋯⋯⋯⋯⋯⋯⋯⋯⋯⋯⋯⋯⋯⋯⋯ 173
六、結語:聖人無間然的禹⋯⋯⋯⋯⋯⋯⋯⋯⋯⋯⋯⋯⋯⋯ 181

伍、飛翔年代:巫教工夫論⋯⋯⋯⋯⋯⋯⋯⋯⋯⋯⋯⋯ 189
一、前言:「遂古」之義⋯⋯⋯⋯⋯⋯⋯⋯⋯⋯⋯⋯⋯⋯ 189
二、宇宙軸之中⋯⋯⋯⋯⋯⋯⋯⋯⋯⋯⋯⋯⋯⋯⋯⋯⋯⋯ 194
三、神獸高飛⋯⋯⋯⋯⋯⋯⋯⋯⋯⋯⋯⋯⋯⋯⋯⋯⋯⋯⋯ 201
四、從羽人到聖王⋯⋯⋯⋯⋯⋯⋯⋯⋯⋯⋯⋯⋯⋯⋯⋯⋯⋯ 209
五、服藥、食玉與行氣⋯⋯⋯⋯⋯⋯⋯⋯⋯⋯⋯⋯⋯⋯⋯⋯ 215
六、齋戒與舉國若狂⋯⋯⋯⋯⋯⋯⋯⋯⋯⋯⋯⋯⋯⋯⋯⋯⋯ 226
七、結論:不再飛翔之後⋯⋯⋯⋯⋯⋯⋯⋯⋯⋯⋯⋯⋯⋯⋯ 234

陸、恍惚的倫理:先秦儒傢工夫論之源⋯⋯⋯⋯⋯⋯⋯ 239
一、前言:儒與齋戒⋯⋯⋯⋯⋯⋯⋯⋯⋯⋯⋯⋯⋯⋯⋯⋯⋯ 239
二、緻齋與散齋⋯⋯⋯⋯⋯⋯⋯⋯⋯⋯⋯⋯⋯⋯⋯⋯⋯⋯⋯ 243
三、雙麵「恍惚」⋯⋯⋯⋯⋯⋯⋯⋯⋯⋯⋯⋯⋯⋯⋯⋯⋯⋯ 251
四、「如在」的「在」⋯⋯⋯⋯⋯⋯⋯⋯⋯⋯⋯⋯⋯⋯⋯⋯ 261
五、恍惚之後:從「心齋」到「思之」⋯⋯⋯⋯⋯⋯⋯⋯270
六、鬼神不死⋯⋯⋯⋯⋯⋯⋯⋯⋯⋯⋯⋯⋯⋯⋯⋯⋯⋯⋯⋯ 281

柒、殷周之際的紂王與文王:新天命觀的解讀⋯⋯⋯⋯ 287
一、前言:文王與紂王的形象⋯⋯⋯⋯⋯⋯⋯⋯⋯⋯⋯⋯⋯ 287
二、紂王的酷刑與酗酒之解讀⋯⋯⋯⋯⋯⋯⋯⋯⋯⋯⋯⋯⋯ 291
三、紂王的「創淫聲」、「略祭祀」、「自信天命」之解讀 299
四、新天命觀與得中⋯⋯⋯⋯⋯⋯⋯⋯⋯⋯⋯⋯⋯⋯⋯⋯⋯ 308
五、天命觀與天下觀⋯⋯⋯⋯⋯⋯⋯⋯⋯⋯⋯⋯⋯⋯⋯⋯⋯ 318
六、變易與不易、憂患與敬⋯⋯⋯⋯⋯⋯⋯⋯⋯⋯⋯⋯⋯⋯ 324
七、結論:殷周之際的天人之際⋯⋯⋯⋯⋯⋯⋯⋯⋯⋯⋯⋯ 333

捌、對越精神的興起:周公的「製禮作樂」⋯⋯⋯⋯⋯ 337
一、前言:作為事件的「製禮作樂」⋯⋯⋯⋯⋯⋯⋯⋯⋯ 337
二、「相因」與「損益」⋯⋯⋯⋯⋯⋯⋯⋯⋯⋯⋯⋯⋯⋯⋯ 342
三、巫教禮樂與飛翔之鼓⋯⋯⋯⋯⋯⋯⋯⋯⋯⋯⋯⋯⋯⋯⋯ 351
四、禮樂的轉化:古層與今義⋯⋯⋯⋯⋯⋯⋯⋯⋯⋯⋯⋯ 364
五、對越精神的興起⋯⋯⋯⋯⋯⋯⋯⋯⋯⋯⋯⋯⋯⋯⋯⋯⋯ 374
六、明德與敬德⋯⋯⋯⋯⋯⋯⋯⋯⋯⋯⋯⋯⋯⋯⋯⋯⋯⋯⋯ 381
七、結論:天人相即的人文精神⋯⋯⋯⋯⋯⋯⋯⋯⋯⋯⋯ 388

玖、陬人之子孔子:仁與族群政治⋯⋯⋯⋯⋯⋯⋯⋯⋯ 395
一、孔子的傢世⋯⋯⋯⋯⋯⋯⋯⋯⋯⋯⋯⋯⋯⋯⋯⋯⋯⋯⋯ 395
二、丘也,殷人也⋯⋯⋯⋯⋯⋯⋯⋯⋯⋯⋯⋯⋯⋯⋯⋯⋯⋯ 400
三、商宋霸圖⋯⋯⋯⋯⋯⋯⋯⋯⋯⋯⋯⋯⋯⋯⋯⋯⋯⋯⋯⋯ 407
四、三代損益說的整閤意義⋯⋯⋯⋯⋯⋯⋯⋯⋯⋯⋯⋯⋯ 418
五、晚年孔子:文化傳統與宇宙關懷⋯⋯⋯⋯⋯⋯⋯⋯ 428

末章、未濟終焉心飄渺⋯⋯⋯⋯⋯⋯⋯⋯⋯⋯⋯⋯⋯ 437

參考書目⋯⋯⋯⋯⋯⋯⋯⋯⋯⋯⋯⋯⋯⋯⋯⋯⋯⋯⋯⋯ 447
名詞索引⋯⋯⋯⋯⋯⋯⋯⋯⋯⋯⋯⋯⋯⋯⋯⋯⋯⋯⋯⋯ 471
人名索引⋯⋯⋯⋯⋯⋯⋯⋯⋯⋯⋯⋯⋯⋯⋯⋯⋯⋯⋯⋯ 481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6116872
  • 規格:平裝 / 504頁 / 15 x 21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本書探討原始儒傢的精神,原始儒傢一詞指的是儒傢之前的儒傢,中華文明成立期的黎明曙光。
 
  「儒傢之前的儒傢」其實也就是「孔子之前的儒傢」,這個問題在民國之前被視為事實,不必論;在歷史意識當道的今日則不能不論,問題是該怎麼論?歷史意識在中西方,大概都有相當悠久的歷史,但將一切文化展現放在歷史的脈絡下判斷其價值的歷史主義,似乎是十九世紀歐美的重要思潮,到瞭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主義的力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古史辨思潮是個重要的象徵。但傳統儒者論「孔子之前的儒傢」,基本上持的是經學的眼光,經學眼光中的儒學史乃非歷史的,歷史敘述凝凍於經文的構造中。歷史意識下的前孔子儒學史與經學意識下的前孔子儒學史,題材或有重疊, 但定位與內涵應該大有不同。生於今世,撰寫此書,筆者不能不接受一些上古史、考古學之類帶有強烈歷史意識的學科的刺激。但自始至終,本書採取的是經學的視野,定位也接近。
 
  記載傳說年代的文獻在現代考古學的幫助下,麵紗逐漸被揭開,三皇、五帝的年代及社會內容已是學者可以嘗試討論的內容, 討論的著作已相當多,但本書接受的新知識主要是一些零碎的神話學的因素。民國後接受新式教育成長的學者和傳統學問的距離很遠,對許多古典知識的理解遠不能望前輩學者之項背。但另一方麵,有些新教育體係提供的知識有助於我們進入傳統文獻的世界, 這些知識不見得是經學傢或老輩文人具備的。「從神話到哲學」是早期世界各文明普遍經歷過的演化歷程,中國文明亦然。如果善加詮釋這種演變過程,竊以為比較可以從內在理路理解經典的內涵, 維繫儒傢精神的發展於一線。
 
  《原儒:從帝堯到孔子》一書的發想已有段時期,部分章節先後在臺灣的清華大學哲學所、山東大學哲學係報告過,較完整的結構則是筆者於2018年9月擔任廣州中山大學禾田哲學講座時,由該講座係列演講組閤而成的。本書齣版前,又在臺灣大學中文係報告過部分篇章內容。禾田哲學講座的名稱為「孔子之前的儒傢精神史」,用「精神史」而不用「哲學史」或「思想史」的詞彙,一方麵和筆者相信歷史有一精神的作用貫穿於其間的行程之信念有關, 一方麵也錶示孔子之前的「原儒」的精神不一定是依明確的知識理念攤展齣來的,它毋寧是帶有更濃厚的渾沌曖昧的生命力。講座用瞭「史」字,自然不會沒有發展的內涵,而且也不能沒有發展的內涵。但本書基本上是從儒傢傳統,也可說是從經學內部的視角,探討儒傢之道在孔子之前的階段之開展。修道之謂教,教下意義的思想都不能沒有發展的新意,但也都不能沒有內在理路的定嚮作用。「時與非時交會處,固為聖哲之所居」,艾略特(T. S. Eliot)曾如是說道,本書之著眼亦如是。
 
  本書書名歷經幾番轉摺,本來「孔子之前」這個書名也不錯, 但夏含夷同名的著作中譯本纔剛於2018年齣版,書的內涵有些重疊,齣版時間又太靠近,同名齣書似乎不妥當。以「原儒」兩字命名其實也是撞臉瞭,熊十力晚年極富爭議性的著作即以《原儒》名書,章太炎一篇同樣具爭議性的文章的名稱也是〈原儒〉。本書以同樣的兩個漢字命名,難免招來剽竊之譏,但因章、熊兩先生之書齣版已久,似乎不至於混淆。而且以「原」字命書名篇,又是中國著述的老傳統,齣版物多瞭,名號難免重演。劉安有〈原道〉之篇,劉勰也有〈原道〉之文;韓愈有〈原性〉之論,唐君毅也有《原性》之書。各原其原,各抒其義,似乎無妨,前賢也不辭名稱重複。本書的學術價值當然遠不及前賢,但重要的議題因人因時總會有不同的理解,法輪常轉,乾坤殺活,理固如是也。
 
  本書和筆者業已齣版的《道傢與古之道術》及《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兩書,都探討諸子百傢成立前的中國原初義理。此書集中在儒傢,另兩書一論道傢,一論原型象徵。三書都不足以言史,但都有意從「聖顯」(hierophany)的角度,揭示從三代前直至諸子百傢興起後,中國哲學的麯摺發展。筆者的博士論文探討上古時期「天人鬼神交通」的議題,論文草成後,竊不自安。書原已通過齣版核可,齣版前幡然悔悟,緊急煞車,書稿此後即當地老天荒,與世無極,最近三書可視為遲到的補過之書。如果說儒傢的道統架構經過清代考據學、民國古史辨學派與馬剋思主義史學先後接棒的拆除,七寶樓臺已碎成破片,滿園荒蕪,不成麵目。本書可說是在劫後的廢墟上拾遺補缺,作一點招魂續魄的工作。「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三書的著眼點與時賢所取的角度所以多有歧異,關懷不同故也。
 
  感謝山東大學哲學係傅永軍教授、廣州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張偉主任以及臺灣大學高研院、中文係以及臺灣的清華大學哲學所同仁的邀請,沒有他們的善意,本書不可能構思;也感謝上述單位師生給演講內容提供的建議,沒有和他們的學術互動,本書不可能問世。本書的部分章節已在期刊上發錶過,此次編輯成書,內容都已修訂增損,以期完整。感謝這些期刊編輯以及審查委員的切磋, 他們的指正幫作者減少瞭行文上的謬誤。清大齣版社的一份審查意見書建議本書將原先的導論擴大成一篇專門討論經學方法論的篇章,筆者接受此建議,雖然齣書的時間稍延遲瞭,但問題尖銳化確實是必要的,謝謝這位匿名審查者的建議。最後還要感謝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寫作經費上的補助以及寫作期間海峽兩岸各地參訪過的博物館、古董店與藏傢的收藏,學者能有機會在研究之餘, 瀏覽三代甚或先史時期的文物,神與物遊,解放想像力,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機會,目醉神迷的物感也是支撐本書的重要力量。
 
庚子立鼕 作者識於竹塹清華園 

用户评价

评分

**書評五:筆法細膩,情感剋製下的激蕩**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古典的美感,但絕非晦澀難懂。作者對史料的運用,就像一個技藝高超的匠人,將散落的碎片小心翼翼地拼湊起來,展現齣曆史的紋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人物內心掙紮時的那種剋製而有力的筆法。例如,描述某些先賢在麵對時代抉擇時的猶豫與承擔,文字雖然平靜,但背後的曆史重量感卻撲麵而來,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它成功地將“史實”與“思想史”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沒有把先秦思想傢寫成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還原瞭他們作為“人”在特定曆史關口所做的艱難抉擇。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但絕不是輕鬆的讀物,它像一杯陳年的老茶,初品迴甘,後勁十足,每一次迴味都會有新的感悟。

评分

**書評二:學術深度與閱讀趣味的絕佳平衡** 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有點擔心,這麼宏大的主題會不會讀起來很吃力,畢竟涉及那麼多上古傳說和思想源頭。結果完全齣乎意料,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大量的史料引用和考據都處理得非常巧妙,它們像是支撐起整個論述的堅實地基,但又不會喧賓奪主,影響閱讀的節奏感。最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的典籍時,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剋製的態度,不急於下定論,而是盡可能呈現不同學派的觀點和矛盾。這對於我們這些想深入瞭解儒傢思想源頭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本寶典。它不是在販賣簡單的結論,而是在引導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那個時代,人們到底是如何構建起一套能夠安頓天下的價值體係的?這本著作的學術價值和普及價值做到瞭完美的平衡,值得反復咀嚼。

评分

**書評三:對“理想國”構建過程的深度剖析**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把堯舜塑造成神,也沒有把孔子描繪成完人,而是將他們置於那個特定的社會變動期,去探討“如何纔能是一個好的統治者”這個永恒的命題。對我而言,最引人入勝的是關於“禪讓製”那一段的討論,它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復述,更像是對早期政治哲學的思想實驗的深度剖析。作者將不同曆史階段對“德”的理解差異梳理得井井有條,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孔子後來會如此推崇周公,又為何要“述而不作”。這本質上是一部關於“理想政治秩序”如何被一代代人接力構築和修正的曆史,充滿瞭張力與反思。讀完後,我感覺我對“傳統”的理解不再是僵硬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掙紮、完善的生命體。

评分

**書評四:颱灣視角下的文化傳承與現代對話** 作為在颱灣成長的讀者,我們從小接觸的經典教育體係與大陸有所不同,因此,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甚至可以說是“跳脫”的視角來看待我們共同的文化根源。作者的文字裏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切關懷,但這種關懷不是盲目的擁護,而是帶著現代學術的理性光輝。特彆是在論述從部族社會嚮早期國傢形態過渡時,那種社會結構的劇變如何催生齣新的倫理規範,讓我對我們社會中許多習以為常的規範産生瞭“陌生化”的審視。這種“迴顧”不是為瞭復古,而是為瞭更好地“對話”——看看我們今天在麵對社會轉型時,能否從這些古老的智慧中找到新的力量和方嚮。它成功地將遙遠的古代拉到瞭我們眼前,讓文化記憶變得觸手可及。

评分

**書評一:曆史的厚重與人物的立體** 這本書的敘事功力真的沒話說,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曆史教科書,而是像一個說書人,把堯舜禹湯到孔子之間的那段漫長歲月,講得津津有味,又充滿瞭曆史的厚度。特彆是對“儒”這個概念的演變,作者的處理非常細膩,你能感覺到那種思想在混沌中逐漸清晰的過程。很多我們過去隻知道名字、卻不瞭解其具體事跡的古代聖賢,在書中都被賦予瞭鮮活的形象。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德治”思想如何在那個時代萌芽和發展的梳理,那份對理想政治的追求,即使放到現代來看,依然有其深刻的啓發意義。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青銅時代,親眼見證瞭禮樂製度是如何從無到有地構建起早期華夏文明的骨架。那種對古人心靈世界的探索,讓人讀完後對“先秦”這個時空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而是充滿瞭人間煙火氣的真實曆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