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語言Ⅱ

南島語言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樂思
圖書標籤:
  • 南島語係
  • 語言學
  • 颱灣原住民族語言
  • 菲律賓語係
  • 馬來語係
  • 語言演變
  • 比較語言學
  • 歷史語言學
  • 南島語族
  • 語言類型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認識颱灣原住民族各族群的語言
瞭解印度洋、太平洋國傢語言狀況
送給南島語言學界的珍貴禮物

  白樂思(Robert Blust)教授是國際知名南島語言學權威學者,《南島語言》專書是近年來南島語言學極為重要的論著。白樂思教授著作等身,備受推崇,本書是他集大成的論著。

  南島語言北起颱灣,南至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復活節島,地理分布最廣,佔全球約三分之二的麵積,共有一韆多種語言,總人口已超過四億三韆萬。南太平洋的上萬個島嶼,語言和方言的分布錯綜複雜,相關的調查研究報告散見於世界各地,白樂思教授都钜細靡遺的敘述說明。

  2009 年本書首次正式齣版,而後作者又陸續修訂補充,於 2013 年推齣電子版。本譯著由六位南島語專業的學者李壬癸、張永利、李佩容、葉美利、黃慧娟、鄧芳青分工翻譯並補充註釋。

  這是第一本由單一作者執筆,試圖描述整個龐大南島語族的著作,不管在廣度與深度都很難有其他書可以超越,在南島語族 1250 個語言中,本書所提及的語言就有 812 個,在內容方麵則是涵蓋瞭南島語族的環境及文化介紹,南島民族所居住的各個地理區塊都有涉及,並有語言結構的介紹(包括語音、音韻、構詞、句法等)、關於南島語研究的發展史、原始南島語音韻構擬、分群的假說等重新評估,作者亦提齣其看法。

本書特色

  對於首次接觸南島語的讀者:提供全麵的介紹和深度的內容。

  對於本身從事南島語研究的學者:本書幫助讀者能從中理解其所研究的語言在龐大的語族中所處的位置,並檢視其所研究的語言結構在廣大語族中的獨特性或其與其他語言的共通性。

  對於非從事南島語研究的學者,特別是從事歷史語言研究的讀者:本書以實例說明一個語族的親屬關係如何建立,如何構擬原始語言,在當中所需要考量的細節,以及在過程中,不同學者對於相關現象的解釋及論證。
 
探尋失落的印記:古代文明的符號與哲思 一部關於人類早期文明符號係統、宗教觀念與宇宙觀的深度研究 本書深入挖掘瞭人類文明早期階段,那些隱藏在岩畫、陶器銘文和早期文字雛形中的復雜符號體係。我們不再將這些視為簡單的裝飾或原始的圖畫,而是將其置於人類認知發展的宏大敘事中進行考察。全書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早期人類如何通過視覺符號來構建對世界的理解、組織社會結構,並傳達超越日常經驗的神秘知識。 --- 第一章:混沌初開的視覺語言——史前符號的譜係學考察 本章聚焦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符號遺産。我們以歐洲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岩洞群為主要案例,但同時也引入瞭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夢境”(Dreaming)藝術,以提供一個更具全球視野的視角。 關鍵議題: 1. 共時性與二元對立: 分析為何在不同地理區域的洞穴藝術中,反復齣現“公牛/野牛”與“馬/鹿”的成對形象。這是否預示著早期人類對性彆、生命與死亡、秩序與混沌等核心二元概念的早期哲學思考? 2. 抽象符號的演化: 詳細梳理“點”、“綫”、“之”字形(Chevron)和“手印”等基礎幾何符號,追蹤它們如何從簡單的標記演變為更復雜的敘事元素,甚至可能包含對特定天文事件的記錄。 3. 技術與儀式: 探討繪製工具(如礦物顔料的采集、吹管技術)的復雜性,論證洞穴深處的創作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結構化的、具有儀式性的知識傳遞過程,而非隨意的藝術錶達。 --- 第二章:泥土上的低語——美索不達米亞早期行政與神話交織的印章藝術 從宏大的洞穴壁畫轉嚮近東地區蘇美爾和阿卡德文明的興起,本章聚焦於滾筒印章(Cylinder Seals)這一精微的藝術形式。滾筒印章不僅是財産和身份的標記,更是早期神學和政治權力的微縮模型。 關鍵議題: 1. 權力的微縮化: 探討滾筒印章的“無限敘事”特性——當它在濕潤的泥闆上滾動時,一個封閉的場景如何轉化為連續不斷的、象徵性的畫麵流。分析早期王朝時期,諸神形象如何被嵌入到王權敘事的框架中。 2. 神祇譜係的視覺代碼: 深入分析早期泥闆文書(如楔形文字的雛形)中描繪的祭司王、神祇的等級和他們所處的特定環境(如神廟的祭壇、灌溉係統的場景)。探討早期的“神權政治”是如何通過視覺符號得到鞏固和傳播的。 3. 洪水敘事的原型: 通過分析烏魯剋時期晚期的印章,追溯與後世《吉爾伽美什史詩》中洪水主題相關的視覺元素,探究人類對自然災難的集體記憶是如何被轉化為宗教教條的。 --- 第三章:尼羅河的階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宇宙觀基礎 本章聚焦於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起源與結構,強調文字本身作為一種對宇宙秩序的模仿和再現。 關鍵議題: 1. “馬阿特”(Ma'at)的視覺體現: 探討“真理、秩序、平衡”的核心概念——馬阿特,如何通過象形文字的布局、神祇的站姿(如阿努比斯稱量心髒的場景)以及建築的幾何結構來物化和固化。 2. 聖書體與多重意義: 分析象形文字中“錶音、錶意、限定詞”的復雜互動。例如,一個單一的圖形如何能同時代錶一個聲音、一個具體的物體,以及一個抽象的概念群,揭示其高度的認知密度。 3. “生命之匙”的密碼學: 詳細解讀安卡(Ankh)符號的結構,探討其被賦予的“生命力”、“永恒性”等概念,以及它如何在宗教儀式和法老王權中扮演瞭關鍵的媒介角色。 --- 第四章:綫條與迷宮——早期文字係統中的空間哲學 本章超越瞭具體文明的界限,轉而探討早期文字(包括但不限於早期的漢字源頭,如甲骨文的雛形)在二維平麵上組織信息的方式,以及這種組織方式如何反映瞭早期人類對空間的理解。 關鍵議題: 1. 垂直性與等級秩序: 比較不同早期書寫係統(如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中文字的排列方嚮(自上而下、自左嚮右、或環繞式)。論證書寫方嚮的選擇,往往直接映射瞭社會或宇宙的等級結構。 2. “方”與“圓”的張力: 分析早期城邦規劃圖、祭祀圖騰中,矩形(代錶人類/世俗領域)與圓形(代錶天空/神聖領域)的並置與衝突,探討這種幾何母題在早期世界觀構建中的基礎地位。 3. 書寫媒介對思維的影響: 對比陶土(堅固、不可磨滅)、莎草紙(流動、易逝)和甲骨(短暫、刺穿)等不同媒介對早期知識傳播和思維定勢的影響。 --- 第五章:跨越大陸的共鳴——神話結構與符號的同源性 本章試圖在不同大陸、不同文化背景下,尋找那些似乎獨立發展,卻又在核心主題上驚人相似的符號與敘事結構。 關鍵議題: 1. 世界之樹/生命之軸的普遍性: 考察從北歐的伊格德拉修到瑪雅的宇宙樹,乃至早期部落神話中連接“天、地、人”的垂直軸綫符號。探討這種結構是否源於人類對重力、日齣日落等基礎天文現象的共同認知。 2. 創世神話中的“分離”母題: 分析不同文化中,世界如何從原始的“水/混沌”中分離齣來(如中國盤古開天、埃及努特與伽布的分離)。探討這種“分離”動作本身,是否是所有復雜文明的邏輯起點。 3. 原型與心理投射: 引入榮格的“原型”概念,嘗試解釋為何某些符號(如蛇、太陽、眼睛)在不同的文化中,即便功能不同,其核心的情感或心理負載卻高度一緻。 --- 第六章:從記事到哲學——符號係統的“去物質化”進程 本書的最後部分,著眼於早期符號係統如何嚮更抽象、更純粹的哲學和數學係統過渡。 關鍵議題: 1. 數字的誕生與神性: 探討早期數字係統(如巴比倫的六十進製、瑪雅的二十進製)最初是如何與祭祀周期或天文觀測緊密結閤的。數字如何從“計數”行為,蛻變為描述宇宙規律的工具。 2. 文字的“去圖像化”: 分析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在演變過程中,為瞭追求書寫效率而逐漸犧牲其圖像可讀性的過程。這一“抽象化”過程,標誌著人類開始將符號視為一種脫離實體世界的工具。 3. 終極追問:符號的邊界: 總結性地探討,在這些早期符號體係中,人類是否成功地記錄下瞭那些無法言喻的、關於存在意義的終極思考?或者說,符號係統的建立,本身就是人類試圖劃定“可理解”與“不可理解”邊界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本書旨在為研究古代符號、早期宗教和認知史的學者提供一個跨學科的、嚴謹的分析框架,引導讀者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覺遺産,發現其中蘊含的深邃哲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樂思(Robert Blust)


  白樂思教授是南島語學界最具權威的學者之一, 1967 年自夏威夷大學獲得人類學學士學位,之後改攻讀語言學, 1974 年取得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在進入夏威夷大學任教之前,亦曾服務於澳洲國立大學以及荷蘭萊登大學。自 1969 迄今發錶超過 200 篇的期刊論文、七本專書,以及 29 篇關於南島語研究專書的書評,專長研究領域涵蓋語音學、構詞學、原始語言構擬、分群假說以及語言與文化等方麵的議題,是為多產的著作傢,其所發錶文章的質與量,可說當今無人能及。其所親自調查過的南島語共有 100 種,區域涵蓋颱灣、菲律賓、婆羅洲、東南亞大陸、蘇門答臘、爪哇-峇厘、蘇拉維西、東印尼、麥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調查時數從 6 小時到 450 小時不等。其中,白樂思教授所調查過的颱灣南島語包括:邵語、噶瑪蘭語、巴宰語、阿美語、排灣語以及賽夏語,其中整理齣版的邵語辭典,內容精深、詞彙豐富,為颱灣南島語詞典中的曠世巨作之一。

  此外,白樂思教授於 2010 年開始與 Stephen Trussel 閤作建置南島語比較辭典(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Dictionary, www.trussel2.com/ACD),共有兩萬多筆構擬的原始形式(proto forms),這是截至目前為止最龐大的南島語研究計畫,也是白樂思教授書寫本書第八章及第九章時的基礎。白樂思教授者對於整個南島語的認識,在當今世代下幾乎無人能齣乎其右,本書可謂是作者數十年研究的精華。

譯者簡介

李壬癸


  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永利

  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佩容

  英國艾塞剋斯大學描述語言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係教授。

葉美利

  颱灣師範大學英語所博士,現任清華大學颱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黃慧娟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語言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鄧芳青

  澳洲國立大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圖書目錄

4 語音係統
4.0 介紹  
4.1 音位庫(Phoneme inventories)  
4.2 詞素結構(音段組閤限製 phonotactics)
4.3 音韻規律(Phonological processes)  
4.4 換位(Metathesis)  
4.5 共謀現象(Conspiracies)  
4.6 偶然互補(Accidental Complementation)  
4.7 雙重互補(Double Complementation)  
4.8 自由變異(Free variation)  
 
5 詞彙
5.0 導論 
5.1 數詞與數詞係統  
5.2 數詞類別詞 
5.3 顏色詞  
5.4 指示詞,方位詞,方嚮詞  
5.5 代名詞  
5.6 隱喻  
5.7 語言名稱與問候語  
5.8 語意演變  
5.9 詞對現象  
5.10 詞彙演變  
5.11 語言古生物學  
 
6 構詞
6.0 簡介  
6.1 構詞類型    
6.2 次詞素(Submorphemes)  
6.3 成詞的重要詞綴   
6.4 環綴  
6.5 元音交替(Ablaut)  
6.6 超音段構詞  
6.7 零形構詞:詞基為命令式  
6.8 刪減構詞(Subtractive morphology)  
6.9 重疊 
6.10 三疊  
6.11 複閤  
6.12 構詞變化  
 
7 句法
7.0 導論  
7.1 語態係統  
7.2 作格語言變賓格語言還是賓格語言變作格語言?  
7.3 詞序  
7.4 否定詞  
7.5 領屬結構  
7.6 詞類  
7.7 趨嚮詞  
7.8 命令式  
7.9 疑問句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3918
  • 規格:平裝 / 680頁 / 17 x 23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到結構安排,這本書的章節劃分確實有獨到之處。它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死闆地按照主題往下走,而是帶有一種音樂般的起承轉閤。每一章節的結尾,總會巧妙地呼應到下一個段落的開端,形成一種巧妙的環狀結構,讓人讀完一頁就想立刻翻到下一頁去探索。這種設計對於維持讀者的專注度非常有幫助,特別是麵對如此厚重的文本,能夠保持閱讀的動力,實屬不易。我特別喜歡作者在不同章節間穿插的小註釋或引言,它們像是散落在地圖上的座標點,雖然獨立存在,卻又共同構築瞭整體的宏觀視野。這顯示瞭作者在全局觀上的佈局是多麼深遠,絕對不是隨筆寫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這種結構美學,讓讀書的體驗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颱灣本土文學的讀者角度來看,這本書在語言的運用上,展現瞭驚人的在地細膩度。它使用的詞彙、句法結構,以及某些特定情境下的語氣描摹,都讓我有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和「真實感」。那種獨特的島嶼氣息,不需要過多的說明,光是透過文字的選擇,就已經撲麵而來。這不是那種刻意去「本土化」的寫法,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齣來的,彷彿是作者將自己浸潤在某種特定文化脈絡中許久之後,纔能達到的境界。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這種語言韻味的人來說,閱讀時的代入感極強,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重塑齣那些熟悉的場景和對話方式。這種對母語精髓的精準捕捉,是許多外來作品難以企及的,也是這本書最讓我激賞的一點,讓人感覺到作者對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與深厚情感。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是讓人眼睛一亮,從封麵材質的選用到內頁的排版,都看得齣齣版者的用心。尤其是那個霧麵的觸感,拿在手上的時候,會有一種沉靜又溫暖的感覺,很適閤在一個悠閒的午後,泡杯茶,慢慢翻閱。書脊上的字體選用也很有意思,雖然是比較傳統的風格,但搭配上整體的設計,卻不會顯得老氣,反而增添瞭一份歷史的厚重感。光是這樣靜靜地把它放在書櫃上,就覺得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我很欣賞這種對實體書細節的堅持,在這個電子書盛行的時代,一本能讓人願意動手去觸摸、去感受的書,它的價值就已經不隻是內容本身瞭。翻開內頁,紙張的選用也很講究,不會反光刺眼,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下來眼睛也不容易疲勞。整體來說,從外觀到觸感,這本書都散發齣一種讓人想珍藏的氣質,確實是近年來少見的佳作。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給我的感受是極其豐富且多麵嚮的。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隻有單一的情感輸齣,而是像一場感官的盛宴。有時候,文字會讓你感到心潮澎湃,幾乎要為書中人物的遭遇落淚;但下一秒,作者又會用極其冷靜、近乎客觀的筆調來分析當下的情境,讓你從情緒的漩渦中抽離齣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這種在「感性」與「理性」之間的來迴擺盪,正是這本書最迷人之處。它不要求讀者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不斷地拋齣問題,引導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互動性,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書,而是在與一位極富智慧的導師進行一場長達數百頁的深度對話,每次闔上書本,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世界,收穫頗豐。

评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實在太高明瞭。它不是那種一開始就丟齣大量資訊,讓你暈頭轉嚮的寫法,而是像一位老練的說書人,緩緩地、有條不紊地將讀者帶入情境。在情節的鋪陳上,作者展現瞭極佳的剋製力,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點到為止,留下足夠的懸念,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尤其是一些場景的描寫,那種氛圍感營造得非常成功,我彷彿能聞到空氣中的味道,聽到細微的聲響。這種高水準的文字功力,讓閱讀的過程變成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它讓人深刻體會到,好的故事,不隻需要紮實的內容,更需要精準的敘事技巧來引導讀者。這本書的故事線雖然可能盤根錯節,但透過作者流暢的筆觸,絲毫不會讓人感到混亂,反而覺得層次分明,迴味無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