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序
想不到,這本關於德勒茲的小書,能夠得到華語讀者的厚愛,幾年內又能夠再次重印,心裡十分感恩。同時亦非常感謝三民書局繼續支持,以及哲學編輯的關顧,讓事情得以順利進展。
上次再版序裡,曾提過想要為小書增補章節,慚愧的是想法沒有兌現,我不敢在這裡談及什麼增補了。書籍自有它的生命歷程,儘管誕生時並不完整周全,未許不能發揮延展本身有限的能量。也許,正如德勒茲在《電影一:運動影像》(Cinma 1: L''image-mourvement) 中說,「電影本身已經盡善盡美了」,毋須再添加任何示意系統或意識形態。運動影像既是外在世界的物理現實,也是意識裡的心理現實,對德勒茲而言,兩者根本沒有界線。影像本身已是一種意識,並非隸屬他人的意識,有其獨特的自主性和物質性。如是這般,書籍何嘗不是一樣?
電影,在德勒茲兩部電影巨著裡,不是符號,不是再現。運動影像沒有什麼零件、元素,可以拆開來分析,因為電影的根源就是運動影像,不是影像與運動的兩者關係,而電影完全能創造自我運動的影像。德勒茲這種以物體內在性為中心的說法,顛覆了過去以剖析意識形態作主導的電影評論,亦啟迪了當代電影理論偏向談身體、感覺、感官的走向。有人認為,這種德勒茲式的轉向,甚至打開了新唯物主義、物導向本體論、生機活力論等發展軌道。
當然,這本小書未有探究這方面的議題。但我始終以為,電影是無法擺脫符號、承載意識形態等再現功能的。影像除了是我們內裡的心理意識,也同時在展現著外在世界。運動影像曾經令我們相信行動,相信行動可以改變世界。然而,歷史變遷,時移勢逆,以行動改變世界的能動性,彷彿驟然消失了,我們淪為了無奈地看著世界裡種種不公義與恐怖的觀者。德勒茲寫成了《電影二:時間影像》(Cinma 2:L''image-temps),似乎是要確認世界在影像中業已喪失了行動。但這並非沒有希望,時間影像正是要重建人對世界的信念,重建人與人之間
的連繫,即使狀況仍是脆弱、偶然的,而這已是我們能夠共同擁有及分擔的了。
不知怎樣,這一刻想著德勒茲,腦海出現的影像,卻是巨大風力發電器的風車在慢慢轉動。因為德勒茲屢次論及斯賓諾沙時,都引述前人形容斯賓諾沙的作品,既像一陣氣流湧動卻又是和風輕輕。要在這個困難年代讀出德勒茲對自身的重要性,或許,我們要視之為一種可再生能量的資源,永續地為我們吹著絲絲涼風,讓我們平心靜氣又自信地面對難關。
羅貴祥
二○二○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