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道明
圖書標籤:
  • 紀錄片
  • 曆史
  • 美學
  • 製作
  • 倫理
  • 電影研究
  • 影像學
  • 傳播學
  • 媒體研究
  • 非虛構電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為國內第一本全方位解讀紀錄片的專書,除瞭探索紀錄片的真實與虛構,還將帶您重新發現紀錄片的侷限與力量。

  【歷史】
  從19世紀的攝影術一路談到近年來的動畫紀錄片,以及因為電腦與網路科技快速發展與普及化而齣現的互動式紀錄片,以豐富的圖文實例建立起紀錄片的百年史觀。

  【美學】
  除瞭介紹真實電影、直接電影等十餘種片型的獨特美學,還以跨類型紀錄片、歷史紀錄片、偽紀錄片、紀錄劇為分析對象,探索紀錄片的核心議題:真實與虛構。

  【製作】
  針對紀錄片創作的幾個麵嚮做理論或概念上的討論,包括為什麼要透過紀錄片來錶達意見?怎麼建構論點?如何說好一個故事?剪輯、旁白、音樂的使用方式會產生什麼效果?觀眾與紀錄片創作者間的默契是什麼?觀眾能否讀齣創作者的意圖?紀錄片是否會影響觀眾的認知與行動?

  【倫理】
  從實務角度來深入討論紀錄片常見的倫理議題,例如紀錄片創作者要對被攝者負起何種責任?隱私權與言論自由如何取捨?重建場麵會遇到什麼倫理問題?紀錄片風格與美學如何影響倫理?什麼是攝影機凝視的倫理?受害者紀錄片、自傳式紀錄片、政府宣傳紀錄片的倫理又是什麼?
  修訂三版新增全新第七章〈隨筆式紀錄片:隨筆電影、自傳體(個人)紀錄片、前衛電影〉,討論的是1960 年代之後,原本被視為是紀錄片倒退發展、自我耽溺,用來自我錶達的「隨筆式電影」,但到瞭21 世紀,這種紀錄片卻在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儼然是獨立紀錄片成為主流後的一種紀錄片類型。

  【書末收錄】國內外人物介紹與名詞解釋

好評推薦

  吳文光(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導演):

  「什麼樣的一個平臺上,可以做到『紀錄片作者不僅僅隻是一個槍手』,『理論者也不僅僅隻是扮演員警』?這本書展開瞭這些話題,也推進瞭這些話題的思考。」

  張釗維(CNEX基金會製作總監、紀錄片導演):
  「從不假裝知之、也不假裝不知,到審視客體、反求諸己,再到穿透人物與事件的錶麵、追求更深層次的真實,在這三個層層遞進的正直意義上,我看到李老師這本書,在此時此刻齣版的深切意義。」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部未命名書籍的詳細簡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到的《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中的任何內容,並且力求語言自然、信息詳實。 --- 《光影的秘境:探尋敘事結構與視覺符號的編織藝術》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敘事藝術的底層邏輯及其在現代媒體語境下的演變,重點關注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結構和精心挑選的視覺符號,來構建引人入勝、富有深意的作品。我們不再將敘事視為綫性的故事講述,而視之為一種復雜的編織過程,其中時間、空間、人物動機與符號意義相互交織,共同塑造觀眾的感知體驗。 第一部分:結構的原型與變異 本捲首先迴溯瞭經典敘事結構,從亞裏士多德的“開端、中段、結局”到約瑟夫·坎貝爾的“英雄之旅”的哲學根源。然而,本書的核心在於批判性地審視這些既有模型在麵對當代復雜性時的局限性。我們探討瞭非綫性敘事(Non-linear Narrative)的興起——例如循環敘事、碎片化敘事以及多重時間綫交錯的敘事手法——如何反映瞭後現代社會對確定性和單一真理的質疑。 書中詳細分析瞭“延遲滿足”的敘事策略,即如何通過對關鍵信息和情感高潮的故意保留,來維持敘事張力。我們引入瞭“結構密度”的概念,用以衡量單位時間內容納的信息量和情感衝擊力。通過對多部經典電影、文學作品以及舞颱劇的案例剖析,展示瞭不同文化背景下,觀眾對結構復雜性的接受度和偏好差異。例如,探討瞭東亞敘事中“留白”與“間隙”在結構中所扮演的積極作用,而非僅僅是情節的缺失。 第二部分:視覺語言的潛颱詞 本書將視覺元素視為與文字同等重要的“符號語言”,而非僅僅是故事的附庸。我們聚焦於光影、構圖、色彩心理學以及運動軌跡在無聲傳達信息中的力量。 光影的哲學: 我們詳細區分瞭不同光綫設計如何塑造場景的氛圍和角色的內心世界。從倫勃朗式的對比照明(Chiaroscuro)如何暗示道德的模糊性,到高調照明(High-key)在構建理想化或極簡環境中的應用。本書特彆關注“陰影的敘事功能”,即陰影如何成為角色未說齣口的欲望或恐懼的具象化。 構圖的張力: 構圖不僅僅是美學安排,它更是一種權力關係和心理狀態的隱喻。書中分析瞭三分法、對角綫構圖、失衡構圖在引導觀眾目光和製造不安感方麵的作用。我們深入研究瞭景深的使用——前景、中景和背景元素之間的層次關係——如何構建多層次的觀眾解讀空間,迫使觀眾主動參與到意義的構建中。 色彩的語境化: 色彩分析不再停留在簡單的象徵意義(如紅色代錶激情或危險)。本書強調色彩在特定文化和曆史語境下的“遷移性”。例如,某種特定色調的藍光,在19世紀末的歐洲藝術中可能代錶憂鬱,但在當代科幻作品中卻可能象徵著冰冷的理性。書中附有詳盡的調色闆分析案例,解釋瞭如何通過色彩的飽和度、明度和對比度來控製觀眾的情緒麯綫。 第三部分:人物的深度挖掘:動機、內在衝突與外顯行為的裂隙 成功的敘事依賴於可信且具有復雜性的角色。本書超越瞭對角色原型(Archetype)的簡單羅列,轉而探究角色的“內在驅動力”與“外在錶現”之間的裂隙。 動機的層次性: 我們主張角色動機必須是多層次的:錶層欲望(角色自己聲稱的)、潛意識需求(心理學驅動的)和外部壓力(環境或社會強加的)。角色是否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驅動力,是區分平庸角色與深刻角色的關鍵。 內在衝突的具象化: 內在衝突(Internal Conflict)是角色成長的熔爐。本書探討瞭如何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抉擇點”(Crux Points)來迫使角色麵對其核心矛盾。這些抉擇點往往是高風險、低清晰度的情境,迫使角色展現其真實價值取嚮。我們還分析瞭“非傳統英雄”的崛起,他們往往是道德上有缺陷、目標模糊的角色,他們的吸引力恰恰源於其真實的人性弱點。 身體語言與非語言綫索: 身體姿態、習慣性動作(Tics)以及眼神交流的微小變化,構成瞭敘事中“未被言說的對話”。書中結閤行為科學的觀察,指導創作者如何通過精確的身體語言來暗示角色的隱藏議程或情緒波動,從而在不依賴對白的情況下推動情節發展。 第四部分:媒介的邊界與未來形態 最後一部分將視野投嚮媒介自身的特性如何重塑敘事體驗。本書探討瞭不同媒介(如劇場、長篇小說、短視頻、沉浸式體驗)如何對結構密度、符號加載和時間感知提齣獨特要求。 我們研究瞭“互動性敘事”的崛起,分析瞭觀眾選擇點對既有敘事弧綫造成的結構性挑戰。重點考察瞭如何平衡觀眾的自主權與創作者對最終主題的把控。此外,本書還觸及瞭數字時代背景下,長篇敘事如何適應碎片化消費習慣,以及“序列化敘事”如何在單元劇集(Episodic Series)中維持跨季度的結構連貫性。 《光影的秘境》旨在為所有熱衷於深度分析敘事和視覺藝術的讀者提供一個工具箱,一套解析復雜作品、並啓發自身創作的係統性框架。它鼓勵讀者超越錶麵的情節,去觸碰潛藏在光影與結構深處的、關於人類經驗的永恒主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道明


  學歷/
  美國天普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係藝術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係學士

  現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係名譽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兼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製作)碩士課程主任

  經歷/
  光啟社特聘導演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係影劇組專任副教授
  多麵嚮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創所所長暨科技藝術研究所閤聘副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係教授
  法國龐畢度中心「真實電影節」(Cinéma du Réel)、韓國光州國際影展、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伊朗伊斯法罕兒童與青少年國際影展之國際競賽及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澳門製造」單元評審委員
  國內各種電影競賽(金馬獎、金穗獎、臺北電影獎、臺灣地方誌影展、中時晚報非商業影片獎、優良電影劇本、短片輔導金等)之評審
  國傢科學委員會、新聞局、國傢電影資料館、檔案管理局等機構之影音數位化研究案主持人

  學術研究專長/
  電影編劇與導演、電影歷史與美學、紀錄片歷史與美學、動畫歷史與美學、數位電影科技、影音數位化與數位典藏等領域

  劇情片作品/
  《失路人》(共同監製,2020)
  《春花夢露》(製片,1995/獲東京影展銀櫻花獎、入圍溫哥華與多倫多影展)
  《吹鼓吹》(導演,1988/入選倫敦影展及華盛頓特區影展)

  紀錄片作品/
  《排灣人撒古流:15年後》(監製,2012/入圍臺北電影節臺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製作總監,2006,公共電視)
  《離鄉背井去打工》(2003/入圍香港電影節人道獎紀錄片競賽、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競賽、臺北電影節市民影展競賽、南方影展競賽)
  《末代頭目》(1999/入選香港電影節)
  《排灣人撒古流》(1996/獲臺北電影節特別獎,入選香港電影節、新加坡電影節、法國民族誌影展與美國瑪格麗特.密德影展)
  《人民的聲音》(1991/獲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入圍日本山形影展)
  《殺戮戰場的邊緣》(1986/獲亞太影展最佳短片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最佳紀錄片導演獎)

  專書著作/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aiwan Cinema(《臺灣電影歷史辭典》,2013)
  《一個電影作傢的誕生:但漢章紀念文集》(編著,1991)
  《薩雅吉‧雷的電影》(編譯,1988)
  《導演的電影藝術》(譯,1978)

 

圖書目錄

修訂三版序:紀錄片做為一個錶現/再現媒體,正在新世紀進行一次華麗的轉型
修訂二版序:臺灣紀錄片的發展、展望寄語
初版推薦序:隔岸觀「火」……吳文光
初版推薦序:紀錄者的正直……張釗維
代 序:記錄我與紀錄片的一段緣

Chapter1 歐美紀錄片的發展簡史
前 言
電影發明以前
單純記錄真實事物的紀實片
新聞片類型的齣現
旅遊片的盛行
紀錄片的齣現
維爾托夫與真理電影
編纂電影的齣現
城市交響麯
格裏爾生與英國紀錄片運動
宣傳紀錄片的崛起
戰爭宣傳片時期
戲劇紀錄片的齣現
電影紀錄片的沒落與電視紀錄片的興起
自由電影運動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背景
真實電影
直接電影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比較
人類學(民族誌)電影
反身性紀錄片
社區紀錄片
探索式紀錄片
基進的紀錄片
個人紀錄片的齣現
實驗紀錄片大行其道的時期
動畫紀錄片
紀錄片的新發展方嚮

Chapter2 什麼是紀錄片
前 言
紀錄片的定義
紀錄片的種類
觀眾如何閱讀紀錄片
紀錄片創作者與觀眾間的契約關係

Chapter3 紀錄片創作實務概論
為何要製作紀錄片
紀錄片的製作過程
紀錄片的結構
剪 輯
旁 白
音 樂
紀錄片的風格
紀錄片與觀眾
寫實風格與觀眾對議題的認知
紀錄片創作者與觀眾間的默契

Chapter4 紀錄片的製作倫理
前 言
紀錄片製作倫理的發展
隱私權與紀錄片創作者對被拍攝者的責任
同意拍攝的議題
利益剝削的議題
受害者紀錄片的議題
言論自由或保護隱私權
倫理與美學
攝影機凝視的倫理規範
電影風格形式與製作倫理
自傳體(個人)紀錄片的倫理問題
政府宣傳紀錄片的倫理問題
紀錄片重建場麵的倫理問題
紀錄片創作者的專業倫理準則
創作者與觀眾間的倫理關係
結 論

Chapter5 歷史紀錄片的製作
前 言
紀錄片與歷史書寫
歷史紀錄片的模式
重建作為呈現歷史的一種方法
《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之製作過程
評述《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之形式與內容
觀眾對《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之接受度
結 論

Chapter6 跨類型紀錄片與紀錄片的虛構性
紀錄片的虛構性
早期紀錄片中的虛構影像
《北方的南努剋》的虛構與真實
如何看待重建的戲劇紀錄片
半紀錄片不是紀錄片
如何看待偽紀錄片
紀錄劇的意義與重要性
跨界/後設的紀錄片/紀錄劇《阮玲玉》

Chapter7 隨筆式紀錄片:隨筆電影、自傳體(個人)紀錄片、前衛電影
隨筆電影的定義及其發展
自傳體(個人)紀錄片
紀錄片的寫實主義及對其的質疑
個人紀錄片的政治性
結 論

參考書目
外國人物介紹
華語世界人物介紹
名詞解釋
外語人名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外語片目索引
華語片目索引
其他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68501
  • 規格:平裝 / 600頁 / 17.2 x 23.2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修訂三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修訂三版序

紀錄片做為一個錶現/再現媒體,正在新世紀進行一次華麗的轉型


  自2013年至今7年間,本書默默販售竟然已達兩版,令筆者不禁感到訝異與感動。顯然華語地區(至少在臺港地區)對於這樣一本用中文討論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與倫理課題的書籍還是有相當的需求。

  有鑑於本書第1版在撰寫時,囿於篇幅與時間的限製,在紀錄片簡史的部分撰寫得較為簡略,也僅寫到20世紀末動畫紀錄片的齣現與發展,而未能及於新科技於21世紀對於紀錄片在形式、美學、製作上所帶來的新觀念、新方嚮,以及尚難逆料的可能影響,因此這次在第3版修訂內容時,筆者在增補、修正原有的條目內容使其更正確、清楚、完整之餘,更決定新增紀錄片在過去20年來發展齣的互動性(網路)紀錄片與虛擬實境(VR)紀錄片,簡要的敘述其在發展脈絡、主要觀念與類別、理論與美學等方麵的現況,以提供國內紀錄片創作者與研究者對於紀錄片中這一塊較新領域的發展能有初步的認識。

  自20世紀80年代起,由於數位科技對於照相寫實觀念所帶來的理論衝擊與反省,以及個人紀錄片的蓬勃發展、隨筆式紀錄片的逐漸風行,還有紀錄片與實驗電影、錄像藝術之間韆絲萬縷難以切割的關係,紀錄片的觀念也產生瞭頗為重大的改變,主要是對於寫實主義的批判、紀錄片主觀性(主體性)的倡議、觀者在紀錄片位置的改變(由「創作者→作品→觀眾」的三角關係變成「創作者→作品→觀眾→作品→創作者」的循環關係)。在這次改版中,筆者除瞭增補關於互動式(網路)紀錄片與虛擬實境紀錄片的發展部分外,也新撰寫一章關於「隨筆式紀錄片」的歷史發展、美學觀念與理論基礎,並把上述寫實主義、主觀(體)性、觀者位置等課題的討論也涵蓋其中,希望有助於國內紀錄片創作者與研究者對於紀錄片新觀念與新趨勢的理解與思考。

  誠如尼寇斯(Bill Nichols)說過的:紀錄片的定義會隨著時間的演進而有所改變。過去大傢依循的格裏爾生(John Grierson)所提齣的「對真實事物(的影像紀錄)的創意性處理」這樣的傳統紀錄片定義,已經因為「展演模式紀錄片」、「個人(自傳體)紀錄片」、「動畫紀錄片」、「隨筆式紀錄片」、「網路(互動性)紀錄片」、「虛擬實境紀錄片」的逐一齣現,而一再被重新討論、修訂、更改。如今,被許多國際紀錄片影展(包括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頒予獎項或邀請放映的影片,仍然還是會被許多人質疑「這也是紀錄片嗎?」。筆者也曾經在大約20年前撰寫過一篇論文(註),討論臺灣紀錄片的「寫實情結」。這次新增的關於隨筆式紀錄片的討論,或許能補充那篇文章的理論背景與近年來的新發展,並為「什麼是紀錄片」的問題再一次進行探討。

  由於本書新增一章討論隨筆式紀錄片的文章,囿於篇幅,加上筆者對於近幾年來臺灣紀錄片的製作較缺乏係統性的關注與研究,因此在齣版社的建議下,這次第3版改版過程決定刪除原本第7章「紀錄片製作的經濟學」,希望讀者們原諒。如果有需要,請參閱本書第2版。

  最後,希望本書能對於國內喜愛觀看及研究紀錄片的同好、同學,在學習與更深入理解紀錄片的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上有些幫助。

  Bonne lecture!

李道明

  註:〈臺灣紀錄片的美學問題初探〉,原發錶於2002年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真實與再現:紀錄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後收錄於王慰慈主編(2006),《臺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同喜文化齣版工作室)。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