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傢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

思索傢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史
  • 殖民主義
  • 中國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社會思潮
  • 曆史學
  • 港英時期
  • 思索傢邦
  • 邊緣史
  • 殖民地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不隻是一場屬於香港的時代革命,
同時也是一場召喚邊陲小國的結盟戰鬥。
從香港主體齣發,打造東亞反殖共同體,
抵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勢在必行。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中英聯閤聲明》承諾「一國兩製」50年不變的前提下,主權被移交予中國。然而不到20年,中共卻開始收緊香港自治,從2014年的「雨傘革命」,到2017年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送中惡法,香港人不得不走上街頭,並屢屢刷新香港有史以來參與遊行的人數與規模。

  在這樣的浪潮中,香港本土思潮開始萌芽,爭取民主自治,甚至港獨的主張陸續齣現,香港人的自我認同度也越來越高。然而,在「一國兩製」的框架以及「中國特色」的治理當下,抱持對文化中國的曖昧認同,是否就能換取中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鬆綁?「港式愛國」或「既愛國,又怕國」的矛盾,缺乏主體的虛無認同,沒有國族基礎的抗爭行動,能否為香港帶來民主自由的曙光?

  本文集作者徐承恩,繼探討香港源流史之後,針對香港現況,由國族主義的辯證齣發,解說國族認同與民主自決運動的必然性,並解開中國國族外衣背後的帝國基因。藉由分析中國百年文明轉型的失敗,關照本土認同的萌芽並勾勒香港民族的輪廓,本書引領讀者抗拒嚮霸權屈服的「政治現實」,並從虛假的自由進步觀和文化情結中突圍,為東亞與世界的未來,建構想望和平的反殖共同體。

本書重點

  1.解構中國韆年大中華民族神話,在香港嶺南的地理、曆史與前現代的民族脈絡當中建構香港主體性。

  2.在本土化、國族主義思潮退潮當下,針對香港曖昧矛盾的政治狀況(愛文化中國但拒斥政治中國、愛國又怕國),以及成長中的本土認同與民主運動,找到國族主義的接點,重新理解正確的國族觀點。

  3.見證後雨傘運動的香港狀況,紀錄香港反送中運動以來的事件細節,與現實對話。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各界撐港推薦】
  孔誥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
  硃宥勛(作傢)
  老丹(颱獨鯨魚旗設計師)
  林榮基(香港銅鑼灣書店店長)
  林昶佐 Freddy(立法委員)
  鬍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 
  苗博雅(颱北市議員)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節目主持人)
  張之豪(基隆市議員)
  焦糖.陳嘉行(知性藝人)
  (按筆畫順序)
域外新聲:跨越界限的文化思辨錄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地域的殖民曆史敘事,而是以一種更為宏大和跨學科的視角,審視人類文明在“接觸”與“邊界消融”狀態下所産生的深刻思想嬗變。 我們將目光投嚮一係列在曆史洪流中被邊緣化或被重新定義的話語體係,探索它們如何在權力結構變動、全球化浪潮與身份認同重塑的復雜場域中,尋找新的立足點與錶達方式。 本書匯集瞭十四篇獨立而又相互呼應的學術隨筆與深度評論,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審視現代性睏境的全新知識框架。全書分為三大部分:“隱秘的結構”、“失語者的迴響”和“未來的拓撲學”。 第一部分:隱秘的結構——權力、空間與知識的重構 本部分著重剖析那些看似自然、實則由復雜權力關係建構起來的認知框架。我們不關注具體的殖民行動本身,而是深挖支撐這些行動背後的知識生産機製。 第一章:地圖的政治學:未被標記的空白與權力投射。 本章細緻分析瞭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間,歐洲探險傢與製圖師如何在繪製全球地圖時,係統性地處理“未知區域”。重點不在於這些區域最終被如何“發現”,而在於“空白”本身是如何被用作一種政治工具。空白地帶並非知識的缺失,而是權力意圖投射的畫布,它預設瞭未來占有與定義的閤法性。通過對不同時期海圖、陸地測繪記錄的對比,揭示瞭地圖如何成為一種行動的藍圖,而非單純的描述。探討瞭文本對圖像的修正作用,以及“科學準確性”如何掩蓋瞭文化偏見。 第二章:技術官僚製的誕生:從古典理想國到效率至上。 本章轉嚮對現代治理模式的批判性考察。我們追溯瞭啓濛運動後期,尤其是在普魯士與法國的行政改革中,技術官僚(Technocrat)角色是如何從服務於君主演變為獨立於道德判斷的治理力量。核心論點是,當“效率”成為最高價值時,一切社會關係、文化習俗乃至個體經驗都會被量化、標準化,並納入一個龐大的、去人格化的管理係統之中。這種對“最優解”的追求,往往以犧牲地方知識和非主流敘事為代價。本章還討論瞭早期工業化背景下,時間管理的社會化過程,以及對勞動力節奏的精確控製如何成為一種新的統治藝術。 第三章:符號的陷阱:消費主義中的他者再現。 本章將目光投嚮早期全球貿易網絡中,異域物品如何被編碼為“奢侈品”或“奇觀”。重點分析瞭19世紀的巴黎萬國博覽會和倫敦的“人類動物園”現象。這些展覽並非簡單的文化展示,而是精心策劃的符號劇場,通過對異域文化的碎片化、符號化處理,構建齣一種既遙遠又可被消費的“他者”形象。這種再現機製,強化瞭觀看者(中心)的自我認知,同時也為商品流通創造瞭心理基礎。探討瞭如何識彆並解構這些被視覺符號固化的刻闆印象。 第二部分:失語者的迴響——抵抗、記憶與身體經驗 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外,總有那些聲音被壓製、被遺忘的角落。本部分試圖通過非主流的文化載體,重構那些被主流話語係統所排斥的經驗。 第四章:邊緣的文學:地下印刷與禁書的生命力。 本章研究瞭在信息管控嚴格的時期,那些通過非官方渠道流傳的文學作品(如小冊子、手抄本詩歌或地下齣版物)的傳播路徑與社會功能。這些文本往往承載著最直接的社會批判和情緒宣泄。分析瞭這些“禁書”在小圈子內建立起的特定社群認同感,以及它們如何通過文本的物理形態(紙張的質地、裝幀的粗糙)本身,抵抗官方的精緻化宣傳。 第五章:身體的檔案:勞工的口述史與無聲的抗議。 本章深入探究瞭非知識精英階層——特彆是體力勞動者——在麵對劇烈社會變革時的身體記憶。我們考察瞭礦工、碼頭工人、流水綫操作員在口述傳統中如何記錄工傷、日常生活的不公與短暫的集體狂歡。這些敘事往往缺乏清晰的時間綫索和邏輯結構,但卻保留瞭經驗的原始張力。通過對特定曆史時期勞工運動口述檔案的分析,揭示瞭身體疼痛與集體身份認同之間的復雜關聯。 第六章:音樂的地理學:流浪樂手與跨界融閤。 聚焦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那些在不同文化區域間流動的音樂傢群體(如流浪藝人、流亡作麯傢)。本章探討瞭當傳統音樂形式被置於陌生的聽眾和環境時,所産生的即興創作與文化雜交現象。音樂不再是純粹的文化符號,而是一種適應性極強的生存策略。分析瞭特定樂器(如手風琴、班卓琴)如何在不同地域被“挪用”並被賦予新的情感色彩的過程,展示瞭文化物質如何在流動中獲得新生。 第三部分:未來的拓撲學——非綫性敘事與認知轉嚮 最終,本書嘗試超越對過去現象的簡單批判,轉嚮對未來認知可能性的探索。如何構建一種能夠容納多元性、拒絕單一解釋的思維模式? 第七章:非歐幾裏得的史學:時間性與多重因果鏈。 本章挑戰瞭傳統綫性史觀,引入瞭復雜係統理論中的“非綫性因果”概念。主張曆史事件並非簡單的A導緻B,而是無數次微小變量耦閤作用的結果。探討瞭如何運用“分形”思維來理解曆史的重復性與獨特性,以及如何重構敘事結構以反映這種多重疊加的可能性。這要求我們放棄對“決定性瞬間”的執著,轉而關注過程本身的復雜性。 第八章:翻譯的倫理學:不可譯性作為一種抵抗力量。 超越語言學範疇,本章將“翻譯”視為一種知識轉化的過程。重點分析瞭那些在不同文化間反復齣現的、難以用現有詞匯精準捕捉的概念(如德語的“Sehnsucht”、日語的“もののあわれ”)。主張這些“不可譯”的詞匯並非知識的貧乏,而是特定文化對世界理解深度的體現。將不可譯性視為一種抵抗普適性(Universality)話語的有效工具,它強迫思考者承認局限性。 第九章:虛擬的棲居:數字空間中的身份重塑。 本書的收官之章將視角投嚮數字時代的早期探索。在早期的網絡論壇、MUDs(多人用戶地牢)環境中,用戶如何通過文字和代碼構建齣超越物理身份的“數字自我”。探討瞭這種“去具身化”的身份構建,如何提供瞭一個逃離既有社會標簽(性彆、階級、地域)的試驗場。分析瞭這些早期虛擬社群在嘗試建立新的社交規範和權力結構時所展現齣的理想主義與隨之而來的內部衝突,為理解當下的網絡文化衝突提供瞭曆史參照。 --- 《域外新聲:跨越界限的文化思辨錄》 是一部旨在激發讀者批判性思維的文集。它要求我們不僅要看清事物錶象,更要深入探究支配我們認知世界的底層結構。通過對知識生産、記憶重構和未來想象的細緻剖析,本書提供瞭一套工具,用以審視人類文明在麵對巨大變遷時,如何保持其復雜性與思想的自由度。 本書適閤對曆史哲學、文化研究、社會理論以及非主流思想史感興趣的嚴肅讀者。閱讀本書,意味著接受一次認知上的“去殖民化”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承恩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同大學社會學哲學碩士。業餘香港研究學者,研究範疇包括香港曆史、中國邊陲史以及國族主義。著作包括《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與伍子豐、易汶健閤著,東寶製作),《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青森文化)、《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圓桌文化)、《香港,鬱躁的傢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左岸文化)、《思索傢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前衛)。

圖書目錄

序一 民族作為一種誌業   吳叡人
序二 以自我燃燒抵抗帝國  吳介民
自序

第一章 民主與國族:曆史視野中的小國國族主義
前現代的城邦與帝國
從中世走嚮現代
走嚮現代:中央集權的國傢巨獸
馴服利維坦:國族主義與現代民主
遭帝國蠶食的國族
(一)集體主義的公意共同體
(二)排外主義的怨恨共同體
(三)血脈為本的浪漫共同體
以國族國傢馴服帝國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利維坦2.0
總結:以小國結盟運動抵抗各種帝國

第二章 中國帝國擴張的曆史路徑
吞食天地的中原聚寶盆
秦漢體製的愚民反智論
曇花一現的澶淵體係
秦漢體係之東亞變奏
思索自由和平的東亞新秩序

第三章 不容自由的百年帝國夢:
從五四百週年、赤化七十年到六四三十年
文明帝國的現代轉型
五四:與自由擦身而過
赤化:極權主義與帝國建構
六四:步嚮自由的最後機會
後六四時代:大國崛起不容自由民主
後六四思潮:帝國神學群魔亂舞
總結:為瞭自由,這個帝國必須分裂

第四章 我有我風格:沒有前綴後綴的香港史
異於中土的嶺南文明
嶺南之海陸諸族群與香港
精英本土主義之萌芽
粵港自治:第三種中國想像
普羅本土主義的誕生
從另類中華到獨立國族的演進
後雨傘無力癥候群
在絕望中重新得力

第五章 告彆虛擬都會主義:重拾香港國族之主體
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
缺乏主體性的香港認同
(一)虛擬自由進步觀
(二)以假亂真的中華情結
(三)似獨實統的虛擬城邦論
結語:誠實地麵對自己

第六章 自主就是分離:中國眼中的香港民主
民主與愛國:中國的觀點
兩種民主觀的對壘
2004年的愛國論爭
帝國崛起下的愛國政治
總結

第七章 本土思潮與反殖共同體:國族建構和地緣政治的觀點
欠缺曆史主體,隻是帝國主義的遁辭
(一)嶺南是被東亞大陸帝國壓迫的邊陲
(二)香港本為逃避大陸帝國壓迫的無緣所
從雙帝國製衡到單帝國獨霸:地緣政治與階級分析
(一)雙帝國體製的權力製衡
(二)中國帝國獨大與依附式殖民經濟
中國帝國主義不除,民主無望
(一)戀慕帝國榮光的中國仇外國族主義
(二)帝國之下,「港式愛國」隻能是假議題
總結

跋 在不該的年代做應該的事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自序

  上本著作《香港,鬱躁的傢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齣版至今,己度過兩個寒暑。香港以至東亞的大棋局,早已不比從前。而前作的焦點,卻多放在曆史身分的追尋,並未有深究拙著中的史觀究竟有何社會政治上之意義。故此文集收錄並整理這幾年寫過的文章,嘗試迴答一些前作未及迴應的問題,期望能基於香港人的身分盡力道齣香港的主張。

  第一章是為齣版文集而寫的新文章,主要是藉用管禮雅(Liah Greenfeld)的理論,以曆史社會學之分析解釋何為國族主義。有一些論者愛把「國族主義」當髒字用,他們看到颱灣和香港抗拒強權壓境的本土運動,就想當然地將此眨抑為「民粹排外」的「沙文主義」。然而國族意識之根源,乃平等公民因爭取世俗參政權而有的同仇敵愾。但隨之而來的動員力,使部分帝國嘗試從上而下地創製國族,以便披上國族主義的外衣行帝國主義之實。如此我們要評斷某國之國族主義是好是壞,就無法一概而論,而必須先衡量論者是為瞭爭取住民的民主自決,還是想要以共同的血緣文化為擴充帝國版圖之理由。

  第二章原為《上報》的一篇書評,藉兩本書討論何以東亞大陸最終會被大一統的帝國壟斷,並給現代中國留下集權的傳統。東亞沿海世界本可走上另一條發展道路,特彆是東北亞國傢自16世紀起就已確立某種列國體係的雛型。隻是日本深受大陸那種大一統帝國神學影響,在明治維新達成現代化後,即自視為東亞世界的新中華,想以現代技術將整個東亞都孌成自己的天下帝國。日本的帝國夢隨敗戰而幻滅,但中國國族主義卻積極模仿,最終以帝國復興為終極的中國夢。

  第三章是紀念五四運動百年祭和六四慘案卅年祭的長文,原刊載於《上報》。簡要言之,以五四為高峰的中國國族建構運動,追求的是富國強兵,而不是民主自由。中國國族主義最為在乎的,是帝國風華不再的屈辱,是以他們的所謂國族主義,其實是建基於仇恨的帝國復興運動。六四慘案前夕的自由風潮,是知識人群起質疑帝國建構的世界史時刻。可惜自當局血腥屠城後,大國崛起就成為無可質疑的主鏇律。根據曆史的教訓,這個大一統帝國若不能土崩瓦解、劃地分治,自由和民主將永遠無法福澤東亞大陸的民眾。然而,香港和颱灣的本土運動既然都是反帝抗爭,那就無法忘記六四慘案的死難者為批判帝國獻上靈魂,故此我們皆應當以反帝的高度悼念六四。

  之後第四章則源自一篇掀起軒然大波的文章。原文為《香港民族論》的其中一章,是一篇基於本土角度撰寫的香港簡史。此文闡明香港有史以來,即走上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曆史軌跡,因而令讀畢拙文的權貴勃然大怒。本章將部分內容重寫,並補充最近幾年的發展。近日香港局勢丕變,為本章之改寫倍添睏難。在動筆之時,香港社會運動陷入好幾年的低潮,似乎已一沉不起;但到瞭截稿之日,香港百萬計的民眾卻為反對《逃犯條例》草案而持續抗爭。曆史或有大趨勢,但期間的各種波浪仍是令人難以掌握。

  隨後三章的內容,則嘗試闡釋各界對香港本土思潮之種種誤解。第五章改寫自投稿往《上報》的一係列嘻笑怒罵文章。本章指齣香港人過往在特殊的地緣形勢,因而受睏於虛擬自由主義和虛假中華意識這兩大思想籠牢,使香港人的反抗因缺乏主體意識而遭削弱。之後兩章均改寫自刊於《立場新聞》的文章。第六章則反駁「爭取民主與港獨毫無關係」的講法。事關香港人爭取的民主,乃「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說白一點就是除國防外交事務外,香港大小事務均當隻由香港民眾以民主方式決定,與中國無尤。這種「還政於民」的理想,實際上就是要建立半獨立的次主權國傢。在具有聯邦製傳統的國傢中,中央政權或可以將這種次主權的訴求,與獨立運動分彆起來:但中國顯然不是這樣的國傢。中國自1927年以來,就是黨國一體的國傢:是否愛黨,乃衡量國民愛國水平的獨一準繩。地方若提齣「還政於民」的訴求,就是以普羅主權阻止黨國中央實踐其主權。即使爭取民主的民眾有著不可救藥的大中華迷思,在黨國觀點而言就必然是在鬧獨立。第七章則以地緣政治的角度,指齣香港若不自主自決,未能擺脫「港式愛國」的迷思,就沒有達至自由民主的可能。香港獨立非但不是假議題,反倒是承載著所有抗爭的基礎議題。

  最後一章改寫自刊在《上報》的一篇評論,筆者於文中藉澄清主流論述對韋伯和本居宣長這兩位大師的誤解,勸勉香港人當誠實地迴應時代的呼召。韋伯提倡建基於責任倫理的現實政治,並不是主張為求存而置理想於不顧。他主張的是這樣的態度:將理想視為類似上帝的召命,而非個人道德情操的彰顯,繼而以使命必達的責任心,沉實而冷靜地默默作工。而本居宣長對唐心之意之否定,則提醒我們召命乃源自誠實的心靈。我們必須誠實地麵對自己,莫要因恐懼和虛榮墜入事大主義的迷思,惟獨如此,我們方能活齣濛召的人生。

  這本文集以香港為主要的關注點。然而21世紀,也就是中國大國崛起的世界史時刻。此刻中國以復仇的心誌,誓要恢復華夏天下帝國的威榮。香港在中國帝國復興的過程中首當其衝,但帝國的鐵蹄不會就此止住。颱灣、東亞沿海以至整個世界,都必會成為中國染指的對象。各地民眾必須做好準備,為敵擋中國帝國擴張各司其職,方能使世界免遭沉淪。

己亥蒲月廿九日晚
寫於柏山山麓

圖書試讀

第六章 自主就是分離:中國眼中的香港民主
 
踏入2010年代,爭取香港獨立的運動正式浮上水麵。可是香港的主流民主派大都不為所動,部分人士甚至對提倡香港獨立的社會運動抱有敵意。他們大多會附和前港督彭定康的講法,認為「將民主及港獨混為一談是不誠實、可恥和魯莽」。他們相信香港即使沒有自己的主權國傢,仍可能在中國的庇蔭下受取到真正的民主。亦因如此,主流民主派多認為香港獨立的主張,隻會給予中國乾預內政的藉口。部分人士甚至陰謀論地指斥港獨的倡議者都是中國共産黨派來的內應。他們不知道政治學大師林茲(Juan J. Linz)早已指齣,威權國傢的藩屬國並無民主化之可能:沒有主權,就幾乎不可能民主。而更重要的是,即使香港民主派想要爭取不談獨立的民主,但宗主國亦可能會將民主自治的訴求與分離主義等同。而這其實取決於中國方麵的民主觀和主權觀。
 
民主與愛國:中國的觀點
 
中國自1920年代末,就已是黨國不分的專製國傢,一直都在強調中央黨部對地方的全盤控製。國共兩黨的民主,最終其實是指黨為民作主:他們相信中國民智未開,民眾也沒有能力為自己的權益發聲,是必須靠全能的先鋒黨為民請命。先鋒黨會以由上而下的方式對民眾灌輸意識形態,從而集中力量去達成黨為民眾訂下的目標。黨國體製下的民主雖會鼓勵群眾參與,但議題的設定卻始終掌握在黨乾部的手上,而黨乾部亦會指導民眾如何「民主」地做齣「正確」的決定,也就是說民眾隻是參與者而非決策人。在這場「民主集中製」的遊戲中,民眾就像參與一場由黨國領導主持的堅振禮,在眾目睽睽下宣誓效忠由黨國所定義的國族,使個彆民眾顧慮到群眾壓力而不敢做齣敵對黨國的事。國民黨在取得政權後,由於蔣介石始終無法信任民眾,對群眾動員就不若北伐期間積極。然而共産黨卻持續推行這種由黨國寫好劇本的「民主」,甚至以「新民主主義」的旗幟吸引渴慕自由民主的知識階層支持。在中共取得政權後,黨國則是以拉一派打一派的方式,動員民眾的力量鞏固威權。

用户评价

评分

《思索傢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這個標題,無疑會吸引那些對曆史和政治有深刻思考的讀者。我一直對“傢邦”這個詞的內涵很感興趣,它既包含瞭國傢的概念,又帶有某種親切的、傢庭般的聯結。這本書是否會探討這種“傢邦”敘事在“中國殖民主義”的語境下,是如何被構建和使用的?它是否試圖構建一種新的國傢認同,或者在強化現有認同的過程中,又隱藏著怎樣的權力運作? 我猜想,作者在書裏可能也會觸及到香港作為“前沿陣地”的角色,如何在東西方文明、政治製度的交匯點上,經曆著不同力量的拉扯和塑造。這種“狂潮”的到來,對香港的原有秩序和價值觀帶來瞭怎樣的衝擊?書中是否會詳細描述這種衝擊的具體錶現,比如在教育、媒體、法律等方麵?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這種“狂潮”的實際影響,從而對“傢邦”的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讀到《思索傢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的書名,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身份認同”的問題。在所謂的“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之下,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發生瞭怎樣的變化?書中是否會詳細梳理不同曆史時期,香港人對自身身份的認知演變?從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居民,到迴歸後的中國公民,中間經曆瞭怎樣的掙紮和重塑? 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殖民主義”的。在傳統意義上,殖民主義通常與軍事占領、政治控製和經濟掠奪聯係在一起。但書中提齣的“中國殖民主義”是否會突破這些傳統定義,從更深層次的文化、意識形態層麵來解讀?比如,是否存在一種以文化同化、意識形態灌輸為主要手段的“殖民主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曆史證據和分析,來支持作者的這一獨特論斷,並幫助我理解香港社會在這一過程中的復雜處境。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思索傢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讓我眼前一亮,它提齣的“中國殖民主義”概念,實在是太具有啓發性瞭。我個人一直認為,殖民主義並非隻有西方國傢對其他地區的單嚮輸齣,而是可能以更復雜的形態存在於各種權力關係之中。作者是否會在書中詳細闡述這個概念的理論框架?它與我們傳統認知中的殖民主義有何異同?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個概念應用到香港的曆史情境中,去解釋那些看似“迴歸”實則可能蘊含著另一種形式控製的現象。 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對香港社會在這一“狂潮”影響下的具體反應和演變。作為一個曾經的殖民地,香港本身就承載著復雜的身世。當所謂的“中國殖民主義”齣現時,香港的社會各階層是如何應對的?是否有內部的抵抗、妥協,或是適應?作者會不會深入分析香港的文化、經濟、政治格局在這一時期是如何被重塑的?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 nuanced 的香港,而非簡單地被標簽化的曆史敘事。

评分

《思索傢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這個書名,讓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緊迫感。我很好奇,作者所說的“中國殖民主義狂潮”究竟包含瞭哪些具體的曆史事件和現象?它並非簡單的地緣政治博弈,而是一種更深刻、更具滲透性的力量。書中是否會去探究這種“狂潮”背後的深層動因,是齣於某種曆史情結,還是現實的政治需要? 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香港社會在這一“狂潮”下,個體命運的敘事。曆史的洪流之下,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影響的?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抗爭、他們的妥協,又構成瞭怎樣的曆史圖景?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詳實的筆觸,描繪齣這些個體故事,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存在。如此,我們纔能更好地理解,在“殖民主義狂潮”的背景下,“傢邦”的意義究竟何在。

评分

《思索傢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這本書,我一直很好奇它的切入點。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曆史感和批判性,讓我對作者要探討的內容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尤其關注書中所描繪的“中國殖民主義狂潮”,這個說法在提及香港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敏感而復雜的曆史與現實議題。作者究竟是如何界定和論述這種“狂潮”的?是通過分析具體的曆史事件、政策演變,還是通過對社會思潮的梳理?我猜測作者可能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曆史敘事,而是會深入剖析這種“殖民主義”的內在邏輯和錶現形式,以及它對香港社會結構、文化認同和政治生態産生的深遠影響。 我很好奇這本書在論述過程中,是否會引用大量的史料和一手資料。對於這類涉及曆史宏大敘事的書籍,如果能有紮實的史料支撐,其說服力將大大增強。我期待作者能在書中呈現齣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或者對現有曆史解讀提齣新的視角。例如,在“狂潮”的形成過程中,有哪些關鍵人物、事件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這些作用又是如何被曆史進程所放大或弱化的?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時期、不同派彆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為我揭示齣一些過去被忽略的視角,讓我對這段曆史能有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