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終結經濟榨取,解構勞資框架,創造繁榮永續的共好新生活

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終結經濟榨取,解構勞資框架,創造繁榮永續的共好新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jorie Kelly, Ted Howard
圖書標籤:
  • 民主經濟
  • 經濟學
  • 社會學
  • 勞資關係
  • 共同富裕
  • 經濟改革
  • 可持續發展
  • 未來社會
  • 公平正義
  • 新經濟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除非能建立經濟上的民主,否則不會有真正政治上的民主。
  —美國前總統 西奧多‧羅斯福
 
  ▶ 人類消耗的自然資源是地球再生能力的1.5倍以上;
  ▶ 土壤持續衰竭,已經摧毀瞭地球上1/3的可耕地;
  ▶ 1970年以來,將近2/3的脊椎動物已經從地球上消失;
  ▶ 我們的社會早已經政治民主化,卻還沒有經濟民主化。
 
  我們現有的經濟製度設計來自1%的菁英,為1%的人服務。在追求「利潤最大化」並鼓勵「大量生産、大量消費」的結果——租金高漲、零工經濟當道、更多碳排放……不僅讓我們絕大多數人失望,而且還切實地在摧毀我們的星球。
 
  但是,我們並非「彆無選擇」——
  共享經濟,再生經濟,影響力投資者,閤作社,B型企業,S型企業,公益公司
  ……這些「世界上最棒的公司」,正在美國三十四洲、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傢興起。
 
  ★現有的體製源於我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社會共識」

 
  當今的經濟現實:投資者是老闆,員工是手下;公司是一個可以任意擁有和齣售的東西;金融財富的增長是無限的;國內生産總值和資産負債錶代錶一切;勞動收入是一項需要削減的支齣;人們貧窮是他們自己的錯。
 
  我們可以想像一種不同的典範、一種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中:世界上隻有一個係統,那就是地球。它的珍貴價值無法估量;成長是有極限的;公司是人類生活的係統,員工自然而然作為成員參與其中,擁有人性的尊嚴和基本權利,共同管理資産和追求共同的福祉;每個人都享有成功的機會,因此,長期被排除在外、被體製剝削的人,都應該獲得更多的幫助。
 
  ★從「榨取式經濟」邁嚮「民主式經濟」的轉變已經開始
 
  榨取式經濟是一個由菁英階層打造,由1%的人擁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用的經濟體製,為的是讓他們的財務利潤最大化。而在「民主式經濟」架構下成立的企業,是讓所有權從「最大化利潤」演化成「永續管理」的觀念。
 
  「我們幫助在地社區創造財富,讓這些財富保存在當地並且分享給當地民眾。這樣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透過「錨定機構」(anchor institution)的力量來推動,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建立瞭在地勞工的資産所有權。我們透過政策製訂,讓現存的經濟製度在環境保護、金融財務和資産所有權等方麵,能有大規模的變化。」
 
  這些企業把「公共利益」和「分享所有權」兩個特點結閤在一起,在尊重地球生態極限的同時,滿足所有地球公民的基本需要,並且在不分種族、性彆、國籍的情況下,一同分享經濟的果實。
 
  ★公共利益優先/員工所有權製度:創造多數人的繁榮,而非少數人的利益
 
  本書提齣瞭一個對新世代全球經濟體製轉型相當獨到且大膽的提案,透過「民主式經濟的七個原則」:社群、包容、地方(保持當地財富)、好工作(將資本投入資本)、民主所有權、道德金融和可持續性,每個原則都以一個實際運作的成功案例來具體說明,提供瞭一條明確的道路給想要徹底改變體製的人。如今世界各地都在仿效本書所提到的新經濟模式,使我們更加確信,這樣的設計,將會是未來企業的預設架構,也是民主所有權原則的典範。
 
  這本希望之書,
  寫給所有關心地球和人類文明的人,
  麵對未來的可能解答。

共好推薦
 

  硃傢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吳啓禎│經濟民主連閤經濟組召集人/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博士
  林立青│作傢
  林以涵│社企流執行長
  洪敬舒│颱灣勞工陣綫主任、貧窮經濟研究者
  陳孟凱│閤樸農學市集理事長
  張烽益│颱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曾旭正│ 國立颱南藝術大學教授、前國發會副主委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係副教授
  廖怡雯│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
  鄭宇庭│友善書業供給閤作社理事主席
  顔擇雅│作傢
 
各界好評
 
  「過去瑪喬麗‧凱莉所寫的《資本的神聖權利》激發瞭B型企業運動。如今她和泰德‧霍華德共同寫作,再次為我們的下一步指引方嚮。《民主式經濟的誕生》是當代人必讀之書。因為書中的一切都太令人震驚瞭。」——傑‧科恩‧吉伯特(Jay Coen Gilbert),B型企業實驗室(推行B型企業運動的非營利組織)共同創辦人
 
  「要建立一個新世界,光想像它的可能性無法讓人滿意。我們還要能夠真正感受它、品嘗它。凱莉和霍華德在本書中,給瞭我們具體的故事,讓我們能真切地相信一個有希望的新世界。」——娜歐蜜‧剋萊恩,《不能光說NO》《天翻地覆》和《NO LOGO》作傢
 
  「本書來得即時,作者嚴正地提醒為什麼我們迫切需要民主化現存的經濟體係。對社會運動人士和政治人物來說,書中討論的經濟和社會實驗提供瞭寶貴的思想養分。」——約翰‧麥剋唐奈(John McDonnel),英國工黨下議院議員,影子內閣首相
 
  「一本飽富洞察力、感人肺腑、充滿活力的書。比起過去任何時候,這本書絕對是美國現在最需要的。凱莉和霍華德讓我們看到,在現今殘酷的資本主義之外,美好生活確實存在,而且這種生活已經開始齣現。太棒瞭!」——法朗西絲‧摩爾‧拉沛(Frances Moore Lappé),《一座小行星的飲食方式》(Diet for a Small Planet)作者、《大膽民主》(Daring Democracy)共同作者
 
  「當今世界中,氣候危機加劇,社會不平等的程度已達危險級,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程度更無法想像,麵對這一切隨之而生的是《民主式經濟的誕生》。這是一本重要而關鍵的希望之書,裏頭包含各種麵對未來的可能解答。本書內容全麵、縝密、見解深刻。對所有關心美好未來的人來說,這本即時的指南是必讀之選。」——傑佛瑞‧荷倫德(Jeffrey Hollender),代代淨公司(Seventh Generation)共同創辦人,美國永續企業協會(American Sustainable Business Council)執行長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權力與秩序的重塑:現代國傢、治理模式與社會變革》的圖書簡介,該書深入探討瞭政治哲學、國傢理論、治理體係的演變及其對社會結構和個體生活的影響,內容詳實且不涉及您提到的“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相關主題。 --- 權力與秩序的重塑:現代國傢、治理模式與社會變革 一本關於國傢構建、權力分配與社會秩序持久性演變的深刻剖析 導言:現代性的權力之問 自啓濛運動以來,現代國傢作為一種全新的政治組織形式,以其主權、科層製官僚體係和法律至上原則,徹底重塑瞭人類的社會生活圖景。然而,這種“現代性”的成就並非沒有代價。本書《權力與秩序的重塑》旨在超越對特定意識形態的簡單褒貶,聚焦於權力如何被建構、被閤法化、被分配,以及這些結構如何應對內部的張力和外部的挑戰。我們考察的不是單一的經濟模型,而是支撐這些模型的宏大政治與社會框架本身——國傢機器的誕生、閤法性的危機、以及治理模式在麵對技術加速與全球化衝擊時的韌性與脆弱。 本書采取跨學科的視角,融閤瞭政治哲學、曆史社會學、比較政治學及國際關係理論的精髓,力圖描繪一幅宏偉的圖景:現代政治秩序是如何一步步從前現代的碎片化權力結構中掙脫齣來,又如何在新的不平等與衝突中持續尋求平衡的曆程。 第一部分:主權的起源與國傢機器的鑄造 第一章:從封建碎片到統一主權 本章追溯瞭主權概念的哲學根源,從馬基雅維利對國傢必要性的洞察,到霍布斯對“利維坦”的構建——一個被動的、絕對的權力中心,以終結“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我們詳細分析瞭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的建立,標誌著現代國際關係中領土主權原則的正式確立。重點探討瞭國傢如何壟斷閤法暴力,並通過建立統一的稅收和軍事力量,將鬆散的臣屬關係轉化為清晰的公民身份框架。 第二章:官僚製的理性化與效率的悖論 韋伯的科層製理論是理解現代國傢運作的基石。本章深入剖析瞭國傢機器的理性化進程,即通過專業化、層級化和規則化來提升治理效率。我們考察瞭這種理性化在殖民治理、公共服務分配中的應用。然而,我們也揭示瞭“鐵籠”的陰影:當程序和規則本身成為目的而非手段時,治理如何陷入僵化、去人性化和效率的悖論。本章對比瞭不同國傢在吸納技術官僚精英方麵的經驗與教訓。 第三章:法律、規訓與公民的建構 現代國傢不僅通過武力維持秩序,更通過法律和規訓構建“好公民”。本章藉鑒福柯等學者的理論,探討瞭法律如何從簡單的禁止性規範轉變為積極的塑造力量。從公共衛生運動到義務教育體係,國傢如何通過精密的社會工程,將異質的社會成員整閤進統一的、可預測的治理場域。公民身份的權利與義務,作為國傢與個體之間契約的體現,其內涵是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被談判和修正的。 第二部分:閤法性的危機與治理模式的演變 第四章:民主的勃興與代議製的張力 代議製民主被視為解決國傢閤法性問題的核心方案,它試圖將民眾的意誌納入國傢決策過程。本章細緻考察瞭代議製從精英協商到大眾參與的演變,分析瞭選舉製度、政黨體係在不同社會結構中的功能與失靈。我們特彆關注瞭“代議赤字”的齣現,探討瞭當代錶機構無法有效迴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時,民眾對政治精英的信任如何被侵蝕。 第五章:威權主義的適應性:非民主體製的權力維持術 並非所有現代國傢都走嚮瞭自由民主的道路。本章對20世紀至今的威權主義國傢進行瞭比較分析。我們著重研究瞭這些政權如何通過整閤現代技術(如信息控製、高效監控)與傳統動員模式(如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灌輸)來維持統治。研究發現,現代威權體製往往擅長“選擇性開放”——在經濟領域吸納效率,在政治領域嚴密控製,從而創造齣一種獨特的、具有高度韌性的統治結構。 第六章:福利國傢的興衰與社會契約的重估 二戰後建立的福利國傢模式,是國傢乾預經濟與社會保障的典範。本章分析瞭福利製度在創造社會穩定與經濟再分配方麵的曆史功績。然而,麵對全球資本流動、人口結構變化和財政壓力,這一模式在過去三十年間遭受瞭嚴重的挑戰。本章討論瞭“緊縮政策”如何重塑國傢與公民之間的社會契約,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公共責任邊界的新一輪辯論。 第三部分:全球化時代的權力再分配 第七章:跨國流動與國傢主權的消解? 全球化並非是國傢主權的終結,而是其形態的復雜化。本章考察瞭跨國公司、國際金融機構(如IMF、世界銀行)和超國傢組織(如歐盟)如何構建新的權力中心。國傢的主權不再是絕對的壁壘,而更像是一個在多重壓力下進行自我調適的節點。本章對比瞭全球治理中的“軟權力”與“硬權力”的博弈。 第八章:數字技術與新型規訓空間 信息技術革命為治理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工具,也催生瞭新型的權力關係。本章分析瞭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社會信用體係中的應用,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微觀層麵。我們探討瞭數字監控的倫理睏境,以及技術官僚精英在數據驅動決策中的隱性權力擴張,這標誌著規訓的場所正在從工廠和學校轉嚮虛擬網絡空間。 第九章:全球秩序的碎片化與新競爭態勢 當前世界正經曆從單極或兩極結構嚮多極化、乃至碎片化格局的轉變。本章關注地緣政治的迴歸,分析瞭民族主義的復興如何挑戰既有的國際規範和聯盟體係。國傢間的競爭不再僅僅是經濟或軍事層麵的對抗,更錶現為對敘事權、技術標準和意識形態影響力的爭奪。本書最後提齣:在權力結構日益流動的時代,構建一個可持續的、被廣泛接受的全球秩序,其難度已遠超冷戰時期的任何階段。 --- 結語:麵嚮未來秩序的持續探索 《權力與秩序的重塑》最終目的並非提供一個即時的解決方案,而是提供一套深入剖析現代權力機製的分析工具。本書強調,無論是經濟體製的更迭,還是社會矛盾的激化,其背後都深深植根於國傢機器的結構、閤法性的基礎,以及權力分配的規則之中。理解這些深層框架,是任何試圖在變革時代中開闢新道路的基礎。 目標讀者: 政治學、社會學、曆史學專業師生、政策製定者、關注全球治理與國傢未來走嚮的嚴肅讀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喬麗‧凱莉 Marjorie Kelly

 
  瑪喬麗‧凱莉是民主閤作組織(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執行副會長,也是該組織的資深研究員。她是《商業道德》雜誌的共同創辦人,曾為《哈佛商業評論》《執行長》《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和《舊金山紀事報》等刊物撰稿。作品有《資本的神聖權利》(此書被評為2001年十本最佳商業書籍之一)以及《擁有未來:正在興起的所有權革命》。
 
泰德‧霍華德 Ted Howard
 
  泰德‧霍華德是民主閤作組織(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會長。該組織是新型經濟模式的研究發展實驗室,緻力於建立一個新的經濟體係,也就是民主式經濟。在這個體係中,公共所有權和公共控製權將會創造更公平和包容的社會,也會強化生態永續性,最終促進繁榮的民主社會和社群生活。

譯者簡介

楊理然

 
  「時代一點都不溫柔,所以纔反過來追求溫柔。」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哲學博士,颱大博士後研究,陽明大學兼任教師。偏愛哲學、文學、美學、倫理學和社會政治議題,翻譯是本職也是副業。真心認為在末日來臨之前,還是有一些值得做的事。
 

圖書目錄

各界好評
推薦序/榨取式經濟的根源,以及解方―─吳啓禎
推薦序/娜歐蜜‧剋萊恩
 
緒論
從剋裏夫蘭到普雷斯頓
經濟轉型的新典範
 
第一章 民有、民治、民享的經濟
大浪席捲全球
民主經濟原則 vs. 榨取式經濟原則
 
第二章 社群原則
公共利益優先
印地安人故鄉的再生社區
 
第三章 包容原則
為長期被排斥在外的人創造機會
在波特蘭經濟發展中創造平等
 
第四章 地方原則

創造迴流在地的社群財富
一百三十億美元的剋裏夫蘭錨定任務
 
第五章 好工作原則

勞動先於資本
傢庭護理夥伴閤作社——以勞工為中心的經濟
 
第六章 民主所有權原則
為新時代設計新企業
員工持有所有權的公益公司——EA工程公司
 
第七章 永續性原則
保護生命的基礎——生態係
聯邦準備理事會為生態轉型的融資力量
 
第八章 道德金融原則
為民眾和地方來投資和貸款
英格蘭普雷斯頓——銀行和退休基金的在地投資
 
結論
從榨取式經濟到民主式經濟
思考前方道路的下一步 
 
後記/阿迪第亞‧查剋拉博蒂
附錄 民主式經濟相關組織列錶
緻謝詞
關於作者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散布各地的民主式經濟實驗之間往往沒有連結,實驗者也不知道彼此。但是在這些實驗中,一群默默無聞的領導人,正在為我們許多人渴望但又幾乎無法想像的生活打下基礎,那就是一個可能讓所有人都過上美好生活的經濟模式。他們正在為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經濟體製鋪路,而這個體製甚至可以推廣到全球各地。本書中,透過訪問這些社會實驗的領導人,我們提齣瞭新體製的基本原則。而在探索的過程中,一個有條有理的新典範也開始成形,人們也因此知道如何打造新的經濟體製。這個新體製能讓我們超越企業資本主義和國傢社會主義的二元對立,讓我們進入全新的世界。

  新體製的基本道德原則,包括瞭社群原則和永續性原則。就像北美原住民一直以來所知道的那樣,這兩項原則其實是一體兩麵。其他基本原則還包括:勞動先於資本、資産大眾持有、投資大眾和在地、包容受到排斥的少數族群、讓利潤成為附帶結果而非主要目標、重新打造重視平等和永續的新一代企業,並讓所有權從原始的「最大化利潤」觀念,演化成進步的「永續管理」觀念。

  這種新興的民主式經濟與當今的榨取式經濟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榨取式經濟是由菁英階層打造的體製,為的是讓他們的財務利潤最大化。榨取式經濟是一個由百分之一的人擁有、百分之一的人治理、百分之一的人享用的經濟體製。很早以前,我們的社會就讓政府民主化瞭,但我們卻從來沒有讓經濟民主化。這就是現在我們必須開始的曆史進程。為瞭打造這個充滿潛力的下一代體製,所有人都應該起身參與其中。

  這本書是寫給所有關心地球以及人類文明未來命運的人。對社會運動人士來說,這本書將極具價值;對那些發現維持現狀不可行的兩黨人士來說也同等重要。此外,對許多基金會的領導高層、非營利醫院係統、大專院校、政府、非營利經濟發展、影響力投資、有進步價值的公司、員工所有權公司、工會、市長和其他公民領袖來說,這本書都會非常有用。雖然本書不是一本學術著作,但是政治學傢和經濟學傢也可能會發現它的價值所在。

  這些潛在的讀者將會來自世界各地。本書的故事主要來自美國和英國,也就是資本主義的中心點和誕生地。但本書分享的經驗同時適用於許多其他國傢,因為榨取式經濟已經在全球各地盛行,同時民主式經濟也在世界各地相應而起。在本書的每一章中,我們將分彆訪問各個民主式經濟正在崛起的地方。讀者可以直接跳到你最感興趣的章節。

  我們是本書的兩位共同作者瑪喬麗‧凱莉和泰德‧霍華德,也都是「民主閤作組織」(The 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執行主管。民主閤作組織是一個成立十九年的非營利機構,也是一個民主式經濟的研究發展實驗室。我們總共有四十多名主要來自華盛頓特區、俄亥俄州剋裏夫蘭、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普雷斯頓的工作者和研究人員,以及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員工。我們的工作包含理論和實踐麵嚮,總是一起努力醞釀經濟改革的想法。此外,我們的工作會處理整體層麵的問題,也會處理地方層麵的問題。在我們深入地方時,我們幫助在地社區創造財富,讓這些財富保存在當地並且分享給當地民眾。這樣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透過「錨定機構」(anchor institution)的力量來推動,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建立瞭在地勞工的資産所有權。我們希望透過理論研究和政策製訂,讓現存的經濟製度在環境保護、金融財務和資産所有權等方麵,能有大規模的變化。

  近年來,隨著閤作需求的增加,我們的員工增加到瞭三倍之多。之所以齣現這種成長,是因為人們越來越渴望改變。此外,也是因為有一群遠見卓識的投資者分享瞭這種渴望。現在的我們,已經忙碌到無法滿足每一個前來尋求閤作的社區、組織或政治領導人。這也是我們寫瞭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我們想把學到的東西開放給大傢使用。

  這本書是我們兩個人閤寫的,所以你會看到我們用第三人稱「瑪喬麗」和「泰德」來互稱。瑪喬麗‧凱莉是民主閤作組織的執行副會長,也是本書的主要作者。她是《商業道德》(Business Ethics)雜誌的共同創辦人,曾擔任該雜誌負責人兼記者的角色。在本書中,她會帶入商業進步價值與投資的相關經驗,那是她在辦雜誌時所接觸到的。她寫過兩本相關書籍,也從事公司設計和規劃,其中主要客戶是以社會公益和擴大所有權為目標的公司。另一位作者泰德‧霍華德是民主閤作組織的共同創辦人和會長。他曾幫助剋裏夫蘭基金會(Cleveland Foundation)的運作,並幫助建立瞭員工持有的長青閤作社(Evergreen Cooperatives)。他經常和各種錨定機構(例如非營利醫院係統和大專院校)閤作,近期也越來越常與美國和歐洲的政治領導人閤作。

  我們是腳踏實地的基進分子(radicals),而此書的目的在於幫助讀者理解一個正在成形的新型經濟體係。在訪問時,我們認識瞭各種不同的經濟模式、不同的經濟方法和意識形態,也就是在其中我們看到一個正在成形、有條有理的新體係典範。我們希望讀者能理解這條潛在的進步道路,並且學習如何加入我們的行列。

推薦序

榨取式經濟的根源,以及解方

吳啓禎│經濟民主連閤經濟組召集人,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博士


  構築現代經濟社會與物質文明的遊戲規則──追求無止盡的經濟成長與個人財富積纍──已經將人類推嚮自我毀滅的邊緣,而且是雙重世界的毀滅:一是社會內部凝聚力量的崩解,主因是財富與所得分配嚴重不均,1%的富人占有極大比例的資源,而愈來愈多人,尤其是年輕世代,卻連堪稱溫飽、更遑論穩定的工作都很難獲得。

  另一種毀滅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係統,例如溫室氣體所造成的地球暖化速度,已經來到除非全球經濟型態在短期內達到深度減碳目標,否則生態浩劫在所難免,屆時規模難以想像的氣候難民死傷與遷徙,可能包含你我,以及未來世代。

  何以至此?人類號稱是地球無數生靈中最有智慧的動物,在生物學分類上自我冠上homo sapiens(拉丁文,英文意思為wise man)的標簽,有能力發展齣各種超乎想像的科技文明,在地球上成功繁衍龐大族群、創造巨大財富,但同時卻將人類社會與復雜精細的地球生態係帶往瀕臨毀滅的境地?這個反智結果,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的一大部分,在於當「經濟人」(homo oeconomicus)的概念,透過主流社會的遊戲規則設定,成為人類自我定義的屬性、生命意義的追尋目標,乃至整體社會運作機製的核心;從那一刻鍾開始,自我毀滅的時鍾開始進入倒數。

  ……我們每天有得吃喝,並非由於肉商、酒商或麵包商的仁心善行,而是由於他們關心自己的利益──我們訴諸他們自利的心態而非人道精神──

  每個人都會不斷催促自己,努力為他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他所關心的,沒錯,是他自己的利益,而非整體社會的利益──但研究他自己的利益所在,自然而然或者不如說是必然,會引導他為自己的資本挑選最有利於社會整體的用途……

  既然每一個人都努力盡可能將他的資本……産齣盡可能有最大價值……為的隻是想盡可能增加他自己的利益;結果,……他宛如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增進瞭一個在其意圖之外的目的……經由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往往會比他真想增進社會利益時更有效地增進社會利益……

  在西元一七七六年齣版的《國富論》一書寫下上述文字的蘇格蘭學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由於此等「真知灼見」為當時英國崛起中的工業資本階級之自利與牟利行為提供瞭倫理道德基礎,同時也奠立瞭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市場經濟政策的優越性,因而占擁現代經濟學之父的神壇地位。其所揭櫫的「經濟人」屬性,隻要專心追求自利,便能對社會做齣比利他主義者更大的貢獻。此一思想係譜,傳承到十九世紀經過英國功利主義思想傢的演繹,為「理性」更進一步賦予瞭追求效益/利益極大化原則的定義。

  以追求自利與利益極大化的「經濟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英美世界具有主導性地位的倫理道德基礎,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文化信仰因素,那就是從十七世紀中葉開始流行於該地區的基督新教喀爾文教派。該教派有個獨特主張,那就是「上帝預定論」(predestination),認為上帝已經事先挑選哪些人死後上天堂得永生,其他非選民則注定下地獄。雖然這是一件死後纔能驗證(所以根本無從驗證起)的主張,但是被預先選中的幸運兒既然濛主恩寵,生前也定然享有傲人的世俗成就,方能彰顯上帝、互為輝映。同樣的邏輯形成對貧窮者的歧視,認為貧窮本身是罪惡,是懶惰的化身,貧窮說明瞭自己是上帝的棄兒。

  喀爾文教派這項獨特的信仰主張,為「經濟人」(以及貧富社會階級)論點鋪設瞭價值的溫床。此一「宗教性」基礎,加上亞當斯密所賦予的完美「社會性」(利我主義者比利他主義者對社會更有貢獻),等於是為「經濟人」打造瞭一雙暢行無阻的雙腳,成為英美哲學與公共政策的重要基底。

  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環境下,個人/企業追求自身利益極大化,造就瞭野蠻資本主義,也就是本書所說的「榨取式經濟」型態,其所産生的危害,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是一個明顯的事例,但是真正可怕的地方,在於它無所不在,在於它已經成為我們(颱灣人哪)的文化基因與價值信仰,在於它把社會徹底地「原子化」(見諸柴契爾夫人的名言:「他們把問題歸諸給社會,但是,你知道的,沒有社會這種東西,隻有個彆的男男女女,以及他們的傢庭。……」),人的社群感與生命共同體於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極端的個人英雄主義。

  在商業領域,極端的個人英雄主義錶現在老闆與高階管理階層的獨大與獨裁。然而我們崇拜富人與金錢,不僅僅是因為認同的投射,還有迫切的現實需要。圍繞著「經濟人」概念所形成的國傢公共政策,基本上是藉由人們對於貧窮的恐懼在鞭策工作動力,殘補式的社會政策讓人唯有落入貧窮綫以下纔得以領取微薄福利金。雖說教育是階級翻身的機會,但是教育商品化的結果,通常帶來的是階級固化與債務陷阱。

  本書作者的分析充滿洞見,直指這一切不幸的根源:「資本偏見的核心根植於人類的心中,也根植於一直以來人類對於虛榮與地位的追求。」沒錯,在一個強調階級地位高低差彆的社會當中,古今中外的差異隻有劃分階級的標準不同而已,從血統、戰功、考取功名學位、土地、金銀貨幣等等一路演變,總是要透過這些準尺來判彆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高低與社會地位。榨取式經濟「這種價值體係透過有利於富人的製度和政策來體現。最後,價值觀和製度結閤在一起,於是在資本傢和其他普通人之間形成瞭資源、權力和特權的不平等分配。」

  所幸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英語係國傢在當代的影響力固然巨大,但是地錶上還有其他地區擁抱著不同的價值觀與相應的國傢製度,崇尚平等與自由的北歐就是一個重要典範。北歐式的自由主義強調唯有國傢強力介入方能保障所有人享有發展機會的自由(否則自由隻是富人的特權),因此在二戰後打造瞭民主式經濟,建構瞭完整的福利國傢。北歐這套通稱為社會民主的體製,在曆經全球化時代至今,以整體國民的強大創新力作為國傢競爭力的基礎,解決瞭一般國傢經濟發展經常麵臨的兩難睏境:公平vs.效率,綠色生態vs.經濟成長,與産業規模過小不利國際競爭與研發。北歐的發展成就,已經受到國際學界與媒體的肯定,當今美國國內一些重視公平正義與永續發展的政治人物也掀起一股北歐學熱潮。

  我們不知道動見觀瞻的美國政權何時嚮左轉(希冀屆時可以牽動執拗的颱灣右派政治),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們,已經和案例中的所有人與相關單位一起協力,在草根基層實踐著民主式經濟。誠如作者所言,對這股力量來說美國脈絡無異於一片荒漠,大環境非常不利。但是,人類自我毀滅的倒數時間所剩無幾,我們必須盡最大能力盡快地終止榨取式經濟繼續蔓延。

  我衷心推薦這本書!透過這本書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命運的前世今生,瞭解潛藏在我們個人行為、社會價值文化乃至國傢公共政策深處的影武者,進而開啓知識─行動的正嚮循環,打造社群共同體,建立自己的認同與歸屬。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子裏像是被投入瞭一顆炸彈,那些根深蒂固的經濟觀念瞬間被瓦解,然後又在作者構建的新框架下一點點重塑。我一直以為經濟發展就是“蛋糕做大”然後“分蛋糕”,可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原來所謂的“蛋糕”根本就不公平,所謂的“做大”過程本身就充滿瞭剝削和不平等。作者用非常生動的例子,比如曆史上的工業革命,詳細地剖析瞭資本是如何一步步積纍,而這個過程中勞動者的付齣是如何被低估和占有的。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剩餘價值”的論述所打動,以前覺得是經濟學裏的抽象概念,現在感覺就像親眼目睹瞭勞動成果如何被一點點蠶食,而我們普通人對此卻渾然不覺。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所處的社會環境,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市場規律”,在作者的筆下,卻成瞭維持剝削的工具。它不隻是在理論上分析問題,更是在情感上觸動我,讓我感受到一種被壓抑已久的憤怒,但也同時燃起瞭改變的希望。我開始思考,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僵化的勞資關係?是否真的隻能接受這種“贏者通吃”的經濟模式?這本書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認識世界的新視角。

评分

整本書的論證邏輯嚴謹,但又不失可讀性。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使用過多的晦澀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瞭復雜的經濟原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經濟榨取”時,並沒有停留在道德譴責層麵,而是深入到具體的經濟機製中,比如稅收製度、金融體係、勞動閤同等,揭示瞭這些看似中立的製度是如何被設計成有利於少數人的。讀到這裏,我纔真正理解,很多不公平並非源於個彆人的惡意,而是製度性設計的結果。這本書就像一部經濟學的“偵探小說”,層層剝繭,最終揭示瞭隱藏在繁榮背後的真相。它鼓勵讀者去質疑,去思考,去探究我們所處的經濟係統是如何運作的,以及這種運作方式是否符閤我們的利益。我特彆贊賞作者在提齣問題之後,並沒有止步不前,而是積極地提齣瞭許多創新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構想,更有許多是已經在實踐中證明可行的,比如一些地方性的經濟實驗,社區發展項目等。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賦權感,讓我覺得自己可以參與到改變經濟格局的進程中去。

评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經濟學的著作,更是一本關於社會公平、人性價值和未來發展的思想指南。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所展現的宏大視野,他將經濟問題置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宏大敘事中,探討如何在新的曆史時期,找到一條更符閤人類整體利益的發展道路。書中對於“解構勞資框架”的探討,讓我看到瞭擺脫傳統雇傭關係束縛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過新的組織形式,實現勞動者與生産資料的更緊密結閤。我被書中關於“賦權”和“參與”的理念所打動,它相信普通人擁有改變經濟現狀的能力,並且提供瞭實現這種能力的路徑。這本書的語言充滿力量,每一句話都仿佛帶著作者對社會進步的殷切期盼。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讓你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斷地去思考,去實踐,去為創造一個更加公平、更加繁榮、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這本書讓我重新找迴瞭對社會變革的信心。

评分

這是一本讀起來會讓你坐立不安的書,因為它直擊瞭我們社會經濟結構中最核心的痛點。作者毫不留情地解構瞭我們習以為常的“勞資關係”,將它赤裸裸地展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看到其中隱藏的權力不對等和潛在的壓迫。我一直以為,付齣勞動就應該獲得迴報,這是一種天經地義的規則,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在這個規則的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力量在操控著分配的天平。我被書中關於“異化勞動”和“非人化”的論述深深吸引,它讓我反思,我們有多少人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失去瞭創造的樂趣和作為人的尊嚴?又是什麼讓這種現象得以持續?這本書提齣的“終結經濟榨取”的概念,不是簡單地呼籲加薪或者福利,而是從根本上重新審視經濟活動的本質和目的。它挑戰瞭將利潤最大化作為唯一追求的經濟邏輯,轉而強調人的福祉和社會價值。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瞭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麵是對過去認知的顛覆,另一方麵是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召喚。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繁榮”這個詞有瞭全新的定義。以往我理解的繁榮,往往是GDP的增長,是股市的飆升,是少數人的財富暴漲。但這本書卻提齣瞭一個截然不同的視角,它強調的“繁榮”是一種普惠性的、可持續的、人人共享的幸福感。作者並沒有迴避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反而深入淺齣地探討瞭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每個個體都能從中受益,並且不以犧牲環境和社會公平為代價。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共享經濟”和“閤作社模式”的探討,它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瞭這些模式是如何在實踐中促進共同富裕,如何讓社區更具韌性,如何減少貧富差距。讀到這些部分,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的經濟參與者,而是一個有能力塑造更美好經濟未來的積極力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經濟的真正目的不是纍積財富,而是創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夠有尊嚴地生活,能夠充分發揮潛能,並且能夠與他人和諧共處的美好社會。這種對“共好”的追求,讓我覺得這本書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前瞻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