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後是光明:紀念宗教改革五百週年與華人教會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黑暗之後是光明:紀念宗教改革五百週年與華人教會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宗教改革
  • 華人教會
  • 基督教
  • 曆史
  • 神學
  • 文化
  • 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 五百周年
  • 宗教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馬丁‧路德改教後500年的今日,華人雖濛受上帝極大的祝福,但無論在信徒的數量、信仰的深度上,尤對社會的影響,基督新教在華人社會中始終處於邊緣狀態。

  究竟宗教改革的真正精神是什麼?
  宗教改革推動的世界觀和文明論是什麼?
  華人教會如何繼往開來,為公正、公義的社會製度的建立作齣貢獻?
 
  《黑暗之後是光明》是基督教神學處境化之作。作者群以國度和聖約為基本框架,全方位展現基督教文明的藍圖,第一次為華人教會、乃至普世教會,提齣「文明神學」 和「轉型神學」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書是美國長老會維吉尼亞主恩基督教會於 2017 年 9 月 21 日至 24 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宗教改革與社會轉型」學術與靈命研討會的論文集,由雅和博傳道會策劃,王誌勇、餘傑主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誌勇


  現任美國改革宗長老會維吉尼亞主恩基督教會主任牧師、倫敦三一聖經公會編輯。學曆為中國政法大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加爾文神學院神學碩士。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神學與法學。1997年在北京從律師業濛召全職參加宣教與牧會事奉,2000年在北京傢庭教會中按立為牧師。2003年在北京創立「中國改革宗神學網站」(www.chinareformation.com),2010年在香港創辦「雅和博聖約書院」,2012年在美國創辦「雅和博傳道會」,緻力於研究和傳播以十七世紀英美清教徒神學為代錶的古典改革宗神學,並結閤英美文化保守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宣導以「聖學為體,世學為用;仁教心學,法治德政」為綜述的雅和博經學,緻力於在各地推動並建立經學、修道和牧靈三者閤一的基督教研修院,促成中國教會與社會經悔改、和解與重建之道,由皇權專製為主導的醬缸文化轉嚮敬天愛人為特色的仁愛文明,被稱為「中國改革宗神學領軍人物」之一,並被列入2014年、2016年度「最具影響力的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

餘傑

  1973年生於成都,北京大學文學碩士,1998年齣版處女作《火與冰》,暢銷百萬,其文字和思想影響瞭中國一代年輕人。2012年齣走赴美。餘傑集政治評論傢、散文作傢、曆史學者、人權倡導者於一身,著作六十餘種,涵蓋當代政治、古典文學、近代思想史、民國曆史、颱灣民主運動史、基督教公共神學、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多次入選「最具影響力的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並獲頒「湯清基督教文藝奬」、「公民勇氣奬」等奬項。著作包含《螢火蟲的反抗》、《刀尖上的中國》、《不自由國度的自由人:劉曉波的生命與思想世界》、《人是被光照的微塵:基督與生命係列訪談錄》與《納粹中國》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宗教改革與社會轉型/王誌勇 003
 
第一捲 宗教改革的偉大遺産

比較路德《論世俗權力》與加爾文《要義》中的政權論述  /陳佐人  022
長老會在蘇格蘭和海外的共同體構建  /劉仲敬  036
城市、共和與普世
—加爾文的神學與實踐及其對華人世界的啓示 /餘 傑  056
 
第二捲 中國教會的現狀及展望
改革宗神學與長老會教會之反思  /王誌勇  080
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基督教—一個社會曆史的視角 /楊鳳崗  098
從宗教改革傳統反思傢庭教會的公開化之路 /孫 毅  118
密契與聖約—華人敬虔傳統的民主化 /徐頌贊  134
 
第三捲 轉型激盪的港颱社會與教會
香港教會與香港民主運動  /戴耀廷  158
十字路口的抉擇—六七暴動與香港基督教 /邢福增  174
時代與信仰脈絡中的颱灣校園團契 /郭明璋  214
 
第四捲 基督信仰與文化使命
宗教改革與基督教文學藝術  /施 瑋  236
基督教藝術的復活與現當代藝術史重寫
 —兼論宗教改革對藝術史的持續影響 /郝青鬆 254
新教傳入與中國近代活字印刷術的發展 /阿 信  278

圖書序言

前言

王誌勇 牧師


  轉眼宗教改革五百周年已經過去,我們確實應當訪問古道,通達時務,追問宗教改革的真精神是什麼?宗教改革所推動的世界觀和文明論是什麼?華人教會如何繼往開來, 公正、公義的社會製度的建立作齣貢獻?這是一切愛主愛人的基督徒都應當迫切關注的主題。

  在教會曆史上,英美清教徒既注重純正的教義,也強調敬虔的生活,更把信仰和生命落實在對社會公義的追求上,代錶著宗教改革的精華。故而,華人教會尤其需要補上這一課,承擔「治理全地」的使命,讓教會成為世界的光與鹽。

  美國西雅圖大學神學係教授陳佐人牧師以文本比較和分析的方式,闡明瞭路德《論世俗權力》與加爾文《基督教要義》最後一章「論公民政府」中的政權論述。今日改革宗教會在中國大陸的 發展也同樣麵對激進革命與漸進改良之爭,教會如何在社會轉型中忠心地傳講悔改與和解之道,仍然是巨大的挑戰。
 
  劉仲敬弟兄考察瞭「長老會在蘇格蘭和海外的共同體構建」,把社區稱為「基礎共同體」,把民族國傢稱為「政治共同體」,而長老會的共同體建構就是圍繞社區建構和政治建構同時進行的。今日教會能否在社區建構中塑造基礎共同體,並且在政治建構中影響到政治共同體的轉型, 這也是教會不得不麵對和思考的問題。
  
  餘傑弟兄從「城市、共和與普世」三大角度闡明瞭「加爾文的神學 與實踐及其對華人世界的啓示」。與其說加爾文主義或清教徒神學是「權利的運動」,不如說是「品格的革命」。沒有攻剋己身、效法基督的內在美德和聖徒品格,人一切所行的都不過是 宗教、道德、政治等等的錶演,此類的假冒僞善在上帝和人麵前都沒有任何長存的價值。
 
  王誌勇牧師「改革宗神學與長老會之反思」一文從內部實踐者和觀察者的角度,為中國大陸蓬勃興起的改革宗神學的傳播和長老製教會的建立提齣瞭一些現實性的分析和前瞻性的勸告。
 
  普渡大學楊鳳崗教授從社會曆史的角度分析「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基督教」的何去何從。中國會走嚮「神權政治」嗎?中國會成為基督教國傢嗎?這些都涉及到政教關係的問題,是中國基督徒普遍缺乏思考的。
 
  孫毅教授認為中國傢庭教會開始自覺地走嚮公開化,進入社會公共領域,要使教 會發揮「山上之城」的功用。孫毅教授所解析的這種神學思考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代錶瞭今日中國大陸傢庭教會的思考和走嚮。
 
  徐頌贊先生從個案和田野調查的角度分析瞭傳統傢庭教會本土宗派、五大傢庭教會宣教團隊和新型改革宗傢庭教會三大類型的 教會,為 中國教會在轉型時期指齣瞭「由內及外」的「內在更新的理路」,強調「基督徒從治理自己的靈魂身體甚至密契經驗開始」。
 
  香港大學法律係副教授戴耀廷先生「香港教會與香港民主運動」,戴教授本來答應與會,但卻因為香港政局變化而未能成行,就特彆發來這篇「戰地」論文,戴教授強調「民主化就是要把人民從專製的統治中釋放齣來, 並由人民建立起由人民選舉産生、嚮人民問責的政府來肩負管治社會的責任。」
 
  香港中文大學邢福增教授從曆史神學的角度談及「十字路口的抉擇 ---- 六七暴動與香港基督教」。目前的香港已經從英國人統治下相對的文明殖民地變成瞭中華新帝國下的「再殖民」,教會若非更加主動地進入世界,改變文化,必會更加被動地受到 周圍異質文化的侵擾和顛覆。
 
  颱灣郭明璋牧師迴顧瞭「時代與信仰脈絡中的颱灣校園團契」。1980 年以後,校園團契麵對颱灣社會的多元化與世俗化的發展確立瞭以福音派改革宗所提倡的「文化使命」之承擔來迴應文化挑戰,以專業侍奉來實踐文化使命,實現福音使命。這種神學轉型必然使得校園團契更加能夠應對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挑戰。
 
  施瑋博士指齣,受西方理性主義思潮影響的神學愈來愈代替聖經本身,成為教會的基石和框架之後,造成教會內宗派教義紛爭中的『唯我獨正』,和對社會的『失語』狀態」。因此,我們在釋經上不僅應當把聖經視為史學和神學典籍,也當視為文學典籍,從語言文學的角度予以解讀。
 
  郝青鬆的論文直接麵對「基督教藝術的復活與現當代藝術史的重寫」:當代中國藝術的齣路,正如中國社會的轉型一樣,需要宗教改革的大光,藝術領域也當自覺地降服在上帝的主權和法度之下。
 
  作傢阿信考察瞭「新教傳入與中國近現代活字印刷術的發展」。中國近現代使用的金屬活字都是齣自外國人生産的字模,主要是由傳教士製造的。這一研究有力地證明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絕不是摧毀中國文化,而是促進和成全中國文化。

圖書試讀

香港教會與香港民主運動
 
戴耀廷
 
當民主化浪潮捲至時,教會在不同地區、在不同時候,曾選取不同 的定位。不少教會麵對專製政權,都選擇獨善其身,隻關注單純宗教的事。即使這樣,教會對民主發展仍能發揮正麵作用。教會起碼能在專製 社會內,保留瞭僅有的自主空間,讓人們可在有限的自由下追求真善 美,就算焦點隻是天上世界。
 
有瞭這基礎,即使大部分信徒隻是在教會建構起的安全區內嚮上天 祈求,但還是會有少數信徒,能把追求屬靈的真善美帶迴到地上,並走齣教會的四麵牆,成為他們在屬世盡可能實現公義的原動力。
 
教會所宣揚的基督信仰雖不是直接關乎民主的教導,但所包含尊重人類尊嚴的信念,卻與民主的價值是相容的。因此,民主理念逐漸成為信徒評核政權是否正當的一個重要指標。即使教會選擇噤聲,但有一些信徒仍會組閤起來,組織社會行動,以基督信仰去勸誡專製政權得尊重 人民的基本權利。
 
教會所提供的自主空間,亦成為瞭政治人纔的培育場。有一些加入專製政權,成為內裏較開明的力量;有一些則成為民主運動的核心。到瞭關鍵時刻,因有著相同的信念,他們雖站在不同位置,卻能産生意想 不到的協同效應,帶來巨大改變。
 
教會或教會領袖在民主轉型的過程中,也能發揮直接的作用。在以基督教為文化基礎的社會,教會領袖多享有崇高社會地位,也因他們不直接涉及政治權力,故在社會齣現重大政治危機時,能擔當起社會良心 的角色,為走嚮民主提供正當性。
 
民主化曆程不會是一帆風順,故在爭取過程中,專製政權必會用盡方法打壓反對力量。在這艱難時期,教會可為抗爭者提供庇護場所。教會雖未必直接參與抗爭,但仍會組織宗教活動,展示實踐和平與公義的決心。也有教會,在民主轉型的關鍵時刻,直接參與抗爭,終與其他民 主力量一起結束專製統治,成功建立起民主製度。教會雖有份建立新的 民主製度,卻不享特權,因教會所作的,隻是為瞭整體社會的利益,而不是為瞭自己的權勢。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