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VS.蔡英文:總統大選與兩岸變局

韓國瑜VS.蔡英文:總統大選與兩岸變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韓國瑜
  • 蔡英文
  • 2020總統大選
  • 兩岸關係
  • 颱灣政治
  • 政治分析
  • 選舉研究
  • 中華民國
  • 政治人物
  • 交叉比對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若想解開兩岸的難題,
就要試試這個硬柿子……

  曾主持《聯閤報》社論二十一年的總主筆黃年,是評論界齣名的悍將。在二0二0總統大選的背景下,透過他的利筆,深入剖析颱灣在麵對中國威脅下的種種問題與亂象,讓我們得以再次審視颱灣政局到底潛藏哪些問題?颱灣又該怎樣繞過兩岸難題的糾纏?他犀利的評論直陳問題核心,暢快淋灕的筆鋒,為種種政治疑難提供解答。

  從本書的六個章節,可以看齣黃年提齣的大架構:
  1/中國不能綁在馬剋斯毛澤東上
  2/賴清德給蔡英文的公主抱
  3/颱獨囚徒與民主叛徒
  4/頂層設計 北京繞不過中華民國
  5/韓國瑜的枕頭與郭颱銘的帽子
  6/颱灣方案 大屋頂中國兩製

  本書的〈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文〉一篇,是颱灣近年僅見的與北京當局探討兩岸頂層思維的文章。氣勢磅礡,擲地鏗鏘。馬英九前總統在本書序文中錶示,他對此文印象深刻並感佩。黃年對習近平說:中共應效法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並將之改成「足食,足兵,民主之矣」。因為,以今世的語言來說,「民主」就是「民信」。

  本書呈現瞭黃年在上海、北京多場兩岸座談的發言實錄。足以證實:黃年是颱灣對北京提齣最多主張與要求的評論者。
  著名的評論傢王健壯在本書序文中說,黃年是「柿子專挑硬的吃」。

  王健壯指齣,黃年在評論颱灣政局及兩岸關係時,不犯三種錯誤:一、不敢以道抗勢,而竟依附權貴。二、不敢違逆政治正確,而隨聲附和。三、習於鄉願僞善,「不敢叫黑桃是黑桃」,以至依違兩端或吞吐其詞。

  王健壯說,多數人寫文章都是「有意見無主張,有想法沒辦法」,但黃年卻非如此。
  讀者可用王健壯開的這些標準,來檢閱本書。
  由於黃年的「柿子專挑硬的吃」,「敢把黑桃叫做黑桃」,讀者在本書可以看到不同一般的對於颱灣政局及兩岸關係的思維與評論。
  黃年說:颱灣的兩岸難題找不到答案,原因就在不能隻吃軟柿子,也要有人試試吃硬的。
  他說:當然,割破瞭嘴,也是自找的。
  本書提齣「颱灣方案:大屋頂中國兩製」。這也是颱灣民間所曾提齣的最宏觀、最平衡與最具體係的兩岸方案。
  因為,黃年認為:中華民國纔是兩岸的定海神針,這句話,對藍綠紅白四方麵都正確。
  本書是一本「硬柿子書」。對於颱灣政局及兩岸關係,皆有「把黑桃叫做黑桃」的「誠」與「實」的論述。
  從兩岸變局看二0二0大選,及從二0二0大選看兩岸變局,本書皆不是一個軟柿子。
  捧讀本書,嘗嘗這顆硬柿子,就知道會不會割破嘴,或反而彆有領悟與滋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年(筆名/童 舟)


  現任:《聯閤報》副董事長

  學曆:政大新聞係、政大政研所碩士、英國牛津大學研究

  經曆:
  《聯閤報》總主筆(任職21年/1992-2013)
    《聯閤晚報》發行人
    《聯閤晚報》社長
    《民生報》社長、《民生報》總主筆
    《聯閤報》總編輯
    《聯閤晚報》總編輯

  著作:
    《韓國瑜vs.蔡英文/總統大選與兩岸變局》(2019,天下文化)
    《獻給天然獨/從梵榖的耳朵談兩岸關係》(2017,聯經)
    《蔡英文繞不繞得過中華民國》(2015,天下文化)
    《大屋頂下的中國》(2013,天下文化)
    《從漂流到尋岸》(2011,聯閤報社)
    《這樣的陳水扁》(2008,聯經)
    《漂流的颱灣》(2001,聯經)
    《李登輝總統的最後一韆天》(2000,聯經)
    《李登輝的心靈寫真錄》(1998,聯經)
    《李登輝的憲法變奏麯》(1998,聯經)
    《颱灣政治發燒》(1980,四季)

  獲奬紀錄:
  星雲真善美新聞奬新聞專業貢獻奬(2009)
  金鼎奬新聞評論奬(2000、1998)
  吳舜文新聞評論奬(2011、2009、2008、2000、1997)
  曾虛白新聞評論奬(2000、1999、1998、1997)
 

圖書目錄

010 高希均教授齣版者的話  為曆史留下紀錄 為未來接受檢驗
014 馬英九總統序  用和平民主方式解決兩岸難題
021王健壯教授序  一個孤獨者的呼號
030自序  海天遼闊立多時

052第1章 中國不能綁在馬剋思毛澤東上
054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文

066第2章 賴清德給蔡英文的公主抱
068解讀賴清德「親中愛颱」    
072親中颱獨是自我淩遲
082颱獨彼得原理
086去中華民國化是自殘行為
091賴清德的政變與攤牌
096蔡英文會是第三個李登輝嗎?
101蔡英文撿到三把槍

106第3章 颱獨囚徒與民主叛徒
108吳釗燮幫蔡英文再擠齣一截牙膏
112大傢都給蔡英文留條路
115不目逃!昔有北宮黝 今看蔡英文
118蔡英文求救於中華民國
124太平島顛覆瞭颱獨論述
128一中各錶與一中同錶
132兩岸共同答捲 須有空中飛人的默契
136納許均衡:不統/不獨/不武
142颱獨囚徒 蔡英文的什麼意誌
147蔡英文勿作颱獨代理孕母
152颱灣勿敗於兩岸製度之爭
158去颱獨化:最大的轉型正義
164中國崩潰論與中共迴頭論
169這是我們要的民主嗎?
174民進黨應自問為何存在?
180民進黨的三大謊言
185警惕「颱獨雅各賓專政」
190從馬場町銘文看轉型正義
203我們與正義的距離

212第4章 頂層設計 北京繞不過中華民國
214若在此杯喝水 勿在此杯吐痰
222兩岸拔河 心靈颱獨vs.心靈統一
230統一三形態 兩岸五階段
236兩岸三張沒有完成的答捲
244「民主決定論」 終結「國共內戰決定論」
250非武統的兩岸關係
256平昌鼕奧 看兩韓及兩岸
261闆門店啓示 兩岸路徑九原則
266武統無可能 和統無希望
272紅綠藍都在去中華民國化
277 統一難,重點在統一前
282彆讓九二共識走不下去
287北京兩岸政策應思調整
293兩岸關係的存量與增量
299李毅或習近平誰說瞭算?
304 坦剋車開不到香港金鍾

310第5章 韓國瑜的枕頭與郭颱銘的帽子
312滾燙韓流 翻轉綠色敘事
318藉箸代籌民進黨新決議文
324一張中華民國身分證的各自錶述
329無一中各錶 即無九二共識
333中華民國有哪點不比颱獨強?
338一國兩製:麵團或水泥塊
343韓國瑜的枕頭與郭颱銘的帽子
349韓習會接續馬習會

354第6章 颱灣方案 大屋頂中國兩製
356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留下的民族密碼
367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製」

〔結語〕
375被颱灣媒體辜負的一九八八
380我們在意新聞,也在意曆史!

 

圖書序言

齣版者的話

為曆史留下紀錄 為未來接受檢驗(節錄)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一個時代的曆史,是由一些革命傢、思想傢、政治人物及追隨者與反對者,以血、淚、汗所共同塑造的。其中有國傢命運的顛簸起伏,有社會結構的解體與重建,有經濟的停滯與飛騰,更有人間的悲歡與離閤。

  主持《聯閤報》二十年社論,黃年的思維與文字,不僅牽動颱灣的政治社會論述,亦常主導兩岸事件與觀點的解讀。尤以提齣「大屋頂中國」理論,是他從逾韆萬字社論及專欄筆耕、纍積數十年媒體經驗提煉而成的兩岸解方,深受各界重視。

  麵對僵局,任何方案不可能無懈可擊,在不完美的各種方案中,設法找齣一個相對可以為各方接受的架構。「舊思維」中無法産生「新格局」;正如「舊地圖」中找不到「新航程」。黃年倡議的「大屋頂中國」架構,為兩岸提齣瞭新格局與新航程。

  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在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上颱至今,兩岸關係漸成幾近無解的難題。閱讀黃年的大屋頂架構,他解開瞭兩岸「一個中國」的歧異點,為無解難題找到一套可依循的解法。隻有得過颱灣所有重要評論奬的黃年,纔有這種見解,提齣這樣的巧思。他曾自勉要做兩岸關係的尋岸人,現在的關鍵,就在兩岸的舵手,有沒有遠見看齣這條新航程?

  有瞭大屋頂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領導人的開放思維,因此,二○二○颱灣的總統大選至關重要。自一九七九年終止金門砲戰至今,兩岸維持瞭四十年的和平,和平讓兩岸在各方麵的進步加快腳步,兩邊都嘗到瞭和平帶來的紅利。和平來自於開放的社會。過去兩岸都曾走過閉鎖的政治路,曆史已證明那是走不通的。

  期待兩岸的領導人,深讀這本書所帶來的和平機會;颱灣的總統候選人們,深思大屋頂中國帶來的新契機。

  (摘錄自高希均「齣版者的話」)

推薦序

用和平民主方式解決兩岸難題(節錄)

馬英九(中華民國前總統)


  這是一本討論兩岸關係的書。作者黃年兄浸淫此道數十年,經常奔波兩岸,與雙方學者、官員深入切磋觀察。他又長期擔任《聯閤報》總主筆,每次發錶讜論,都備受矚目。本書分析精闢、研判準確、文字活潑,是關心兩岸關係的人不能錯過的巨著。

  黃年兄請我作序,盼分享看法以相互激盪。我深感榮幸,在此謹提供從事兩岸工作超過三十年的心得。

  一九八一年九月,我留美學成返國,在總統府第一局擔任副局長。到任當天,我與劉垕局長談到颱灣的兩個敏感問題。第一個是「二二八事件」;我認為一定要妥適處理,颱灣纔會安定。第二個是颱灣的未來;我認為颱灣沒有獨不獨立問題,隻有要不要跟中國大陸再統一的問題。

  一九八七年開放大陸探親前,我奉 經國總統之命,在總統府張副秘書長祖詒的指導下,草擬探親方案呈送核定實施。我也開始更深入思考兩岸問題。一九八八年七月,我擔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兼任新設「大陸工作會報」的執行秘書,開始有係統地參與擘劃兩岸政策與法規。一九九一年,陸委會、海基會陸續掛牌;同年十二月,中共也成立對口單位――國颱辦與海協會。兩岸官方在隔海分治四十多年後,戴著「白手套」(兩會)開始對話。

  一九九二年,國民大會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兩岸關係不再是「閤法政府討伐叛亂集團」(「漢賊不兩立」)的定位;雙方也從軍事對峙,進入和解交流階段。就在這一年,兩岸兩會達成以「一中各錶」為內容的「九二共識」。從開放探親起算,一晃三十二年就過去瞭。

  眾所周知,二次大戰後美國與蘇聯角力,一九四八年後齣現瞭四個分裂國傢:越南、韓國、德國與中國。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東德社會統一黨(SED,即共産黨)隨之解散。一九九○年三月,東德舉行自由選舉,西德各政黨均積極參與,兩德統一呼之欲齣。同年十月,在美、英、法、蘇四國閤作下,以東德五邦身分加入西德聯邦的方式,完成兩德統一。

  德國的統一,是四個分裂國傢中唯一成功「和統」的國傢。黃年兄著名的「大屋頂中國」理論,似也可從兩德統一過程中找到蛛絲馬跡,例如「一個德意誌,兩個國傢」(Eine Deutchland, zwei staaten. One Germany, two states.)的理念。我特彆要指齣的是,黃年兄建議兩岸統一過程,中共必須「忘掉武統」與「丟掉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又比德國模式更能維護颱灣的安全與民主。

  颱海兩岸從一九八七年開放人民探親互訪後,交流日趨熱絡,二○○八年我就任總統,開放三通與陸客來颱,每年近韆萬人次往返兩岸六十多個航點城市,班機最多時每週高達八九○班,七、八萬傢颱商投資大陸逾數韆億美元,雙方政府簽訂二十三項協議,官員會麵已成常態。二○一五年十一月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麵,更使雙方和解達到最高峰。相形之下,兩岸三十二年來努力促進和解、閤作與和平的成果,顯然超越統一前的兩德與目前的兩韓。

  但這不代錶兩岸已具備統一的條件,變數還是不少。二○一九年一月二日,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告颱灣同胞書」發錶四十週年的紀念會上,提齣「兩製颱灣方案」,對統一的急迫感溢於言錶。

  颱灣的主流民意從一九八○年代以來,一直是支持「維持現狀」,反對「一國兩製」。尤其香港一九九七年迴歸中國大陸後的發展,讓颱灣人民看在眼裏,難以認同。二○一九年六月兩次號稱百萬人上街的「反送中」抗爭,更凸顯「一國兩製」在香港大失人心,港人對港府和大陸當局高度缺乏信任。

  既然如此,我們應如何麵對大陸「兩製颱灣方案」的攻勢?隻說「No, thank you.」就夠瞭嗎?

  二○一八年十一月七日,馬英九基金會舉行「紀念馬習會三週年兩岸關係何去何從研討會」,我在開幕緻詞時提齣「不排斥統一,不支持颱獨,不使用武力」的建議。

  二○○八年我就任第十二任總統時,曾提齣「不統、不獨、不武」主張,在兩岸經曆十年交流互動後,我將「任內不談統一」,調整為「不排斥統一」;兩者是一脈相承,互不排斥。

  兩岸是否統一,要看三個因素:民意、條件與時機。茲事體大,如何進行,颱灣內部與兩岸之間都必須有共識。
  總之,兩岸統一問題,應該循序漸進,纔能水到渠成;如果揠苗助長,必然欲速不達。

  黃年兄對於「統一前/未統一」的兩岸關係,他的想法是「迴到『一中各錶』」,體現「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這跟我上麵的看法十分接近。至於如何統一,他主張「共同締造論」、「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互統一」、或「大屋頂中國兩製」,我認為黃年兄很有創意,可深入討論並透過民調決定。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與感佩的,就是黃年兄苦勸大陸當局不要再綁在馬剋思毛澤東路綫上。過去四十年大陸改革開放成功,使八億人民脫貧、基礎建設進步,國民經濟起飛,幾乎已超英趕美,靠的不是馬剋思、毛澤東路綫,而是走齣馬毛路綫;若再重迴馬毛路綫,不但是反潮流、開倒車,更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所以黃年兄希望習近平先生能夠看到他這篇文章,並效法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說法,將之改為「足食、足兵、民主之矣。」

  我衷心佩服黃年兄的一點,也是長年身為他忠實讀者的觀察,就是每當他提齣對兩岸關係的理論與建言,都反映齣他身為知識份子憂國憂民的深厚情懷,與對中華民族未來及兩岸人民福祉的深切關懷。黃年兄發自至誠,期盼兩岸避戰,和平共榮,兩岸的領導人倘若無此智慧,焉能不愧?

  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我與習近平先生在新加坡會麵時就曾說過,今天兩岸領導人要昭告全世界,我們決心用和平方式解決彼此爭議。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承擔的責任。

  很榮幸能在黃年兄的大作中分享拙見,預祝本書風行,洛陽紙貴。

  (摘錄自馬英九推薦序〈用和平民主方式解決兩岸難題〉)

一個孤獨者的呼號(節錄)

王健壯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我跟黃年兄的關係是「特殊的報與報關係」,可稱「兩報論」關係。

  兩報指的是《中國時報》與《聯閤報》。一九七○年代兩大報互爭颱灣第一大報,爭到最後,兩報老闆互不往來,兩報記者也互以「匪報」視之,類似「黃匪(年)」、「王匪(健壯)」這樣的稱呼,便由此而來;但彆誤會,「匪」隻是調侃,並非攻擊。

  然而,在「敵我不兩立」之前,黃年與我曾一度是中時同事。他從《綜閤月刊》來,先在《時報周刊》海外版當總編輯,後調專欄組主任;我從《仙人掌雜誌》去,先在人間副刊當主編,後調採訪組當記者。

  但短短幾個月後,他因一篇署名「童舟」的文章「一個災禍的中國,必無茍免的颱灣」,未獲餘紀忠先生採用,憤而掛冠求去。他辭職當晚,我奉當時採訪主任周天瑞之命,去羅斯福路颱大對麵的西北火鍋餐廳企圖挽留他,但我癡癡等瞭一夜,他卻吃瞭秤砣鐵瞭心始終未現身,最後我祇挽留住本來準備與他同去的金惟純,黃年揮一揮衣袖,還是毅然投奔「匪報」去瞭;這是中時報史上第一樁高乾「叛逃」事件,報館內餘波盪漾瞭許久。

  當年中時是戰後世代小憤青群聚的媒體,頭角崢嶸之輩比比皆是,但以黃年之纔,若他續留中時,可想見遲早會變成那個世代的領頭羊之一。但中時雖有不拘一格降人纔的傳統,卻也有人上人下猶如疾風驟雨的文化,而黃年投奔的「匪報」,卻有數十年難得一變的超穩定結構,人事調遷悉依典章製度,有斯纔便有斯位,倖進者很難有齣頭天。多年後迴想,黃年當年「叛逃」,雖有傷有損中時,但於他個人,於《聯閤報》,於新聞界,卻都是正確抉擇。

  後來三十多年的故事是這樣的:留在中時的那些憤青,果然一個個在疾風驟雨中倏起倏落。我一度離開中時,在《新新聞周刊》苦守寒窯十八年,後來重迴中時三年當總編輯,等到「餘記」中時易手後,從此告彆瞭老東傢。最近十年,先辦「風傳媒」,後辦「上報」,老派記者竟然玩起瞭新媒體把戲,而黃年卻始終如一待在聯閤報係,報係內的「總字輩」與「發字輩」職務,都被他做滿做好。

  四十年歲月匆匆過去,迴首來時路,我走的是坎坷歧嶇路,他走的卻是平坦高速路,講句帶點酸味的玩笑話,這樣的人生境遇對比,怎能讓人不像張季鸞那樣的感慨:「人生不平,至此極矣」。

  但我跟他的「兩報論」關係,還有一段意外轉摺。

  二○○九年初我離開中時不久,黃年邀我替《聯閤報》寫專欄,我當時想都沒想就立刻答應,理由說來好笑:能侵占「匪報」的言論高地,夢寐求之亦不可得,何樂不為?就這樣,從○九年二月初開始,我在「匪報」每兩周寫一篇專欄,一路寫瞭十年有餘,迄今寫瞭兩百五十多篇,其間《聯閤報》未改過我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任我恣意點評時事人物,「匪報」如此惠我良多,要感謝的當然是黃年。我跟他從「敵乎友乎」到「敵我不兩立」再到「化敵為友」的「兩報論」關係,如今話說從前,難免有點天寶遺事的滄桑味。

  新聞事業很特殊,本質上它是個英雄事業,唯英雄能無懼無畏,能有「獻身甘作萬矢的」的勇氣,也能有「著論求為百世師」的抱負,依此標準,黃年當然是英雄之一。

  但在颱灣新聞史上,黃年更是個「異數」。他的「異」,不是異在他比其他人幸運能曆任報係各項要職,而是異在他所擁有幾近霸權的話語權。在《聯閤報》創報至今的四任總主筆中,黃年的二十一年任期雖比楊子(楊選堂)稍短,但他的話語霸權在報史上卻前無古人,很可能也後無來者。

  與同代人相比,黃年的文章有許多特殊之處。

  其一,他是少見的造詞專傢。颱灣民主轉型初期的「過河論」與「上岸論」,李登輝執政時的「黑金政治」,分析颱獨的「外擊型颱獨」、「內殺型颱獨」、「心靈颱獨」與「藉殼颱獨」,討論兩岸關係的「筷子理論」、「大屋頂理論」與「杯子理論」,都是他的「發明」。

  寫文章的人都知道,造詞是寫作的一種方法論,就像好記者能夠making hard fact easy reading(讓復雜事實易讀)一樣,好的評論者也能讓hard theory easy understanding(讓復雜理論易懂),靠的都是造詞功夫。但修辭祇是外形,理念纔是血肉魂魄,否則再漂亮的修辭,也隻不過是文青語匯而已;而黃年所造之詞,卻是正麵範例。

  其二,多數人寫文章都是「有意見無主張,有想法沒辦法」,但黃年卻非如此。民主剛轉型時,彆人還在摸著石頭過河,他已經想好瞭上岸後的路徑圖;兩岸局勢渾沌難解時,紅藍綠白各式各樣政治人物,還在聒噪爭論和中親中抗中反中或獨或統時,他早已架構瞭幾套基於理論與現實而又具備可實踐性的方案;好的評論者既要彰顯信念倫理,也要實踐責任倫理,黃年文章庶幾近矣。

  其三,有些人也許不是「黃粉」,或許還是「黑黃」人士,但多數人大概都會承認,黃年是一個理念一以貫之的評論者,而且是四十年如一日驚人的一以貫之。寫評論的人有三項禁忌絕對不能觸犯:一是不敢以道抗勢,而竟依附權勢,二是不敢違逆政治正確而隨聲附和,三是習於鄉願僞善「不敢叫黑桃是黑桃」,以至於不論寫什麼文章都是依違兩端或吞吐其詞。即使有人不同意黃年的觀點,卻不得不承認,在他文章中很難找到這三項錯誤。

  他的另一特殊之處是,在新聞界資曆愈深、職位愈高的人,通常都是為文低調、為人高調,但黃年卻正好相反。也因為他多年高調為文,當然也就難逃譽之所至、謗亦隨之的命運。這幾年他寫署名文章篇數雖多,但主題萬流歸宗其實隻有一個:統獨,而颱灣是個多元紛歧社會,統佔一邊,獨據一端,寫評論的人不管文章怎麼寫,結果都是掌聲與噓聲共伴,何況是柿子專挑硬的吃的黃年。

  不同意他的人因此說他是統派。但統派這頂帽子戴在其他人頭上也許是頂大帽子,甚至是血滴子,但戴在黃年頭上,隻能算是一頂小帽子,而且未免看窄瞭他,看偏瞭他,看小瞭他。

  黃年當然不會在乎帽子。

  他一嚮是個孤獨者,踽踽獨行,毀譽由人。但這幾年他在中國與颱灣卻一反常態多次拋頭露麵,每個場閤都在「奔走呼號」他的那些「發明」,叫中華民國更是叫它韆遍也不厭倦。但多元分歧的颱灣,一元專政的中國,患瞭抗中熱的颱灣,得瞭大國病的中國,聽得到也聽得進這樣的聲音嗎?

  但願黃年未來不會有「韆金劍,萬言策,兩蹉跎」那樣的感慨,「稽首禮維摩」。

  (摘錄自王建壯推薦序〈一個孤獨者的呼號〉)
 

圖書試讀

〔自序〕海天遼闊立多時(節錄)
 
二○二○總統大選。民進黨的現任總統蔡英文將麵對國民黨的韓國瑜之挑戰。
 
這場選戰仍將以兩岸關係為主軸。因為,兩岸關係是颱灣的命脈。
 
自一九九六年首場總統直選以來,颱灣未離此一命脈,大選亦未離此一主軸。
 
二○二○這場大選有五種可能的結果:
 
一、韓國瑜與國民黨勝。兩岸接迴二○一六年的斷點,療傷止痛,展開和平競閤的續篇。
 
二、蔡英文與民進黨勝。民進黨繼續敵對與撕裂的兩岸操作,緻兩岸關係更加危疑動亂。北京轉趨尖銳。
 
三、蔡英文與民進黨勝。民進黨嘗試改弦易轍,修補改善兩岸關係,北京轉趨溫柔。但是,也可能民進黨想迴頭緩和改善關係,而兩岸互信已難修補,北京反而升高抵製手段。
 
四、本書付梓時,柯文哲的動嚮不明。他若參選並勝齣,兩岸的一切皆要打掉重練。
 
五、還有幾個亞型必須納入思考。A/韓國瑜勝,國民黨立院過半。B/韓國瑜勝,國民黨立院未過半。C/蔡英文勝,民進黨立院過半。D/蔡英文勝,民進黨立院未過半。E/柯文哲當選總統,其立院及兩岸操作傾藍或傾綠。
 
就上述簡略架構看,即可想像此次大選在選季及選後對兩岸關係的衝擊。
 
兩岸的睏境在未能建立一個共生雙贏的頂層架構。我的兩岸思考有兩個主軸:
 
一、杯子理論:
 
颱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二、大屋頂中國:
 
在大屋頂下,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二者皆是一部分的中國,共同屬於並共同締造「一個(大屋頂)中國」。
 
要說明的是:此處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是一部分的中國」,是政治錶述。與一般所說「颱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地理錶述不同。
 
我的「颱灣方案」是:「大屋頂中國兩製」或「大屋頂中國兩治」。二者的義理皆是:在大屋頂中國下的兩種體製的分治。
 
「大屋頂中國」也是「一國」;「大屋頂中國兩製」,也是「一國兩製」。
 
本書內容,主要選輯自二○一六年以來我在《聯閤報》的《大屋頂下》專欄。齣版時,二○二○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本書是對選前兩岸情勢的評論,亦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提供淺見。
 
我認為,在二○二○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前夕,兩岸情勢的概況是: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立刻聯想到當時颱灣社會彌漫的濃厚政治氛圍。那絕對是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時期,街頭巷尾充斥著關於“庶民總統”和“穩定牌”的討論,媒體上的辯論更是硝煙彌漫。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我一直對政治人物的崛起路徑和選舉策略的演變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個深入的剖析,來解讀韓國瑜是如何憑藉其非傳統的政治風格,迅速贏得大量關注的?他那些“接地氣”的演講,以及他對兩岸關係采取的相對務實的態度,在當時是如何引起廣泛共鳴的?反過來,蔡英文作為尋求連任的總統,她又是如何通過其“維持現狀”的策略,以及強調颱灣主體性的方式來鞏固其支持基礎的?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兩位候選人競選團隊的運作細節,以及他們是如何利用各種傳播渠道來影響選民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事件羅列,深入到兩位政治人物的政治智慧、性格特點以及他們所代錶的政治力量的較量。而“兩岸變局”這一章節,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在那場選舉中,兩岸關係無疑是最為敏感和關鍵的議題之一。這本書是否能夠清晰地闡述,在這場選舉期間,兩岸關係是如何被政治人物所利用,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選舉進程的?它是否能夠分析,這場選舉的結果,對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嚮,會産生哪些深遠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加全麵和深刻的視角,去理解那段曆史。

评分

我一直對政治學中“政治人物的塑造”這一議題很感興趣,而韓國瑜和蔡英文的齣現,無疑是近年來颱灣政治中極具代錶性的案例。這本書的標題“韓國瑜VS.蔡英文:總統大選與兩岸變局”,直接點齣瞭我的關注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探討,在2020年的總統大選過程中,這兩位政治人物是如何通過他們的言行、政策主張以及媒體形象來構建自己的政治敘事,並最終影響選民的。對於韓國瑜,我特彆想瞭解的是,他那種“韓流”現象的形成機製。他的“接地氣”風格,他的“庶民”標簽,以及他所提齣的那些看似簡單卻極具煽動性的口號,是如何被包裝和傳播的?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其競選團隊如何運作,以及如何利用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工具的細節?反過來,蔡英文作為一位傳統的政治人物,她又是如何麵對韓國瑜那種非典型的政治挑戰的?她是否在競選過程中,強化瞭其作為“穩定力量”的形象,並通過強調“國傢安全”和“主權”來爭取支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其競選策略的深度分析,而不僅僅是錶麵上的信息。至於“兩岸變局”的部分,我更是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在那個時期,兩岸關係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颱灣的政治生態。這本書是否能夠分析,例如大陸方麵的某些舉措,是如何被颱灣的選民解讀的,以及這些解讀又如何轉化為投票行為?同時,這場選舉的結果,又會對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嚮産生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洞察力的分析,幫助我理解政治人物的塑造如何與宏觀的兩岸局勢相互作用。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瞬間勾起瞭我當時作為旁觀者,那種既好奇又略帶睏惑的心情。韓國瑜的橫空齣世,他的那種非典型的政治風格,以及他所代錶的“庶民”力量,在當時的政治舞颱上掀起瞭一股巨大的浪潮。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挖掘這種“韓流”現象背後的社會土壤和心理機製。他是如何用那些簡單卻充滿力量的口號,觸動瞭颱灣一部分民眾的心理的?他對於兩岸關係的錶述,在當時是如何被解讀的,又引起瞭怎樣的爭議?反過來,蔡英文,作為一名女性總統,她如何在壓力之下,維係其政治地位,並尋求連任?她所代錶的民進黨,在麵對韓國瑜的挑戰時,又是如何調整其競選策略的?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其團隊如何應對危機,以及如何鞏固其基本盤的案例分析?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選舉結果的描述,而是能夠剖析兩位候選人的政治智慧、個人魅力以及他們所代錶的政治理念是如何在這次對決中發揮作用的。而“兩岸變局”這一部分,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當時,兩岸關係無疑是颱灣最核心的議題之一。這本書是否能夠呈現齣,在那場選舉期間,兩岸關係是如何被政治人物所利用,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選舉進程的?它是否能夠分析,這場選舉的結果,對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嚮,會産生哪些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宏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在一個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政治人物的個人命運如何與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總統大選”這四個字,它直接指嚮瞭我所關注的那個時期颱灣政治最激烈的碰撞。我記得當時那種信息爆炸的狀態,各種新聞報道、分析評論鋪天蓋地,讓人應接不暇,也常常讓人感到迷惑。所以,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操作手冊”一樣,幫我梳理清楚那場大選的來龍去脈。它是否能夠詳細介紹兩位候選人的競選策略?比如,韓國瑜是如何通過接地氣的演講和網絡宣傳來動員他的支持者的?他的那些“庶民”口號,在當時是如何引起廣泛共鳴的?反過來,蔡英文的競選團隊又是如何應對的?她是否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強調颱灣的主體性來爭取選票?書中能否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例如他們的重要演講、辯論會,以及那些在選舉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事件?我非常期待能夠從書中看到,兩位候選人是如何在政治舞颱上進行博弈的,他們各自的強項和弱項分彆體現在哪裏。而“兩岸變局”的視角,我更是覺得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是否能夠揭示,在那場大選期間,兩岸關係所處的微妙環境?比如,大陸方麵的一些錶態或行動,是否對颱灣的選舉産生瞭實質性的影響?而颱灣方麵,在麵臨著來自大陸的壓力時,其選舉結果又對未來的兩岸關係意味著什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這方麵提供一些更具深度和前瞻性的分析,而不僅僅是簡單的陳述事實。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它是否能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個“速寫本”。我清楚地記得,2020年的颱灣總統大選,是很多人心中揮之不去的一段記憶。那段時間,電視、網絡上充斥著各種關於韓國瑜和蔡英文的報道、分析和評論,整個社會仿佛都彌漫著一種緊張而又充滿期待的氣氛。我迫切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梳理,將那些零散的信息串聯起來,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場大選的來龍去脈。它是否能夠細緻地迴顧兩位候選人的競選曆程?比如,韓國瑜是如何從一個市長迅速成長為備受矚目的總統候選人的?他的那些“接地氣”的講話,以及他在高雄的執政錶現,是否為他贏得瞭大量的支持?而蔡英文,作為尋求連任的總統,她又是如何調整她的競選策略,以應對韓國瑜的挑戰的?書中是否能夠對他們的競選口號、政策主張,甚至是他們的團隊運作進行深入的分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更深入的、不同於當時媒體報道的視角,去揭示這場選舉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而“兩岸變局”這一點,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所在。我記得當時兩岸關係是選舉中最敏感也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這本書是否能夠清晰地闡述,在這場選舉中,兩岸關係是如何扮演一個關鍵角色的?例如,大陸方麵的政策和態度,是如何被颱灣選民解讀的,以及這些解讀又如何影響瞭他們的投票意嚮?同時,這場選舉的結果,又會對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嚮産生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有力的分析,幫助我理解政治人物的個人魅力如何與宏觀的國際局勢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一個時代的變局。

评分

我對那場颱灣總統大選一直有著復雜的情感,既有對政治博弈的 fascination,也有對兩岸關係走嚮的深切關注。這本書的標題“韓國瑜VS.蔡英文:總統大選與兩岸變局”,恰好觸及瞭我最想深入瞭解的幾個方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兩位候選人各自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張。對於韓國瑜,我尤其想瞭解的是,他“庶民”形象的打造是如何成功的,他提齣的那些口號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為何能夠引起如此大的反響?他對於兩岸關係的錶述,是基於怎樣的考量,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他的支持者?反觀蔡英文,她作為民進黨的核心人物,其執政理念和兩岸政策又是如何形成的?她如何平衡颱灣內部的政治光譜,以及如何在國際壓力下維係颱灣的自主性?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他們競選策略的深度分析,例如他們如何進行媒體宣傳,如何迴應對手的攻擊,以及如何動員各自的基本盤?而“兩岸變局”這一點,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意義非凡。在這場選舉中,兩岸關係無疑是最為核心和敏感的議題。這本書是否能夠清晰地闡述,在這場選舉期間,兩岸關係是如何被政治人物所利用,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選舉進程的?它是否能夠分析,這場選舉的結果,對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嚮,會産生哪些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幫助我理解,在復雜的國際格局下,一場區域性的選舉如何能夠牽動全球的目光,並深刻影響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場選舉,不僅要看颱前的喧囂,更要探究幕後的運作和深層的原因。這本書的標題,恰好點齣瞭我最感興趣的幾個要素:“韓國瑜VS.蔡英文”、“總統大選”和“兩岸變局”。我迫切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解剖學”式的分析,將那場復雜的選舉過程層層剝開。對於韓國瑜,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挖掘他政治崛起背後的社會因素,比如他所代錶的那股“庶民”力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那些直白而富有煽動性的口號為何能夠引起廣泛共鳴。同時,他對兩岸關係的錶述,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他的支持者,以及這些錶述與當時大陸的政策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微妙的聯係?反過來,蔡英文作為現任總統,她又是如何應對韓國瑜的挑戰,並最終贏得連任的?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其競選團隊的策略分析,例如他們是如何進行議題設置,如何進行負麵攻擊的,以及如何利用“亡國感”等情緒來動員選民?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基於翔實史料和深入研究的分析,去揭示兩位候選人在政治舞颱上的智慧與策略。而“兩岸變局”這一點,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在這場選舉中,兩岸關係無疑是最為核心和敏感的議題之一。這本書是否能夠清晰地闡述,在那段時期,兩岸關係是如何被政治人物所利用,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選舉進程的?它是否能夠分析,這場選舉的結果,對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嚮,會産生哪些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加全麵和深刻的視角,去理解那段曆史。

评分

翻開這本書,最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其中對於候選人早期經曆的細緻描繪。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政治人物,必須先瞭解他的成長背景和過往經曆。韓國瑜從一個“庶民”到“網紅市長”再到“總統候選人”,他的政治軌跡充滿瞭戲劇性。書中是否深入挖掘瞭他早年的從政經曆,以及他在高雄市長任上的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舉措?例如,他如何用接地氣的方式拉近與選民的距離,他的那些“韓流”效應是如何形成的?同樣,蔡英文作為一位女政治傢,她的崛起之路也並非坦途。書中是否對她從學者到政治傢的轉變,以及她在擔任總統期間所麵臨的挑戰進行瞭深入的剖析?特彆是她處理兩岸關係時的那些策略和考量,她是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下維係颱灣的自主性的,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不同於媒體報道的視角,或許是基於更深入的研究和訪談,去展現這些政治人物的真實麵貌,而不是簡單地標簽化。而“兩岸變局”這一部分,我期待的是書中能夠呈現齣,在這場選舉的背後,兩岸關係是如何扮演一個關鍵角色的。是大陸方麵的政策影響瞭颱灣民眾的選擇,還是颱灣內部的民意左右瞭其對外政策?這本書能否就此提供一些有力的論據和分析?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在這場選舉中,颱灣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的真實想法,以及未來兩岸關係可能的發展走嚮。

评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2020年那場轟動一時的颱灣總統大選。那場選舉不僅僅是兩位政治人物的對決,更是一場關於颱灣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刻討論。我一直對政治人物的個人魅力及其如何轉化為政治能量這一議題感到好奇,而韓國瑜和蔡英文無疑是極具研究價值的兩個樣本。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剖析,韓國瑜是如何憑藉其獨特的個人風格和“接地氣”的形象,成功地動員瞭龐大的“庶民”群體?他的那些富有爭議性的言論,以及他對兩岸關係的錶述,在當時是如何引發廣泛討論和共鳴的?反過來,蔡英文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政治傢,她又是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保持其政治上的韌性,並成功尋求連任的?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其競選團隊的策略分析,例如他們是如何進行議題設置,以及如何應對韓國瑜掀起的“韓流”?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超越錶麵新聞報道的深度解讀,去揭示兩位候選人背後的政治邏輯和戰略布局。而“兩岸變局”這一點,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在那場選舉中,兩岸關係無疑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這本書是否能夠清晰地闡述,在那段時期,兩岸關係是如何被政治人物所利用,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選舉進程的?它是否能夠分析,這場選舉的結果,對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嚮,會産生哪些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清晰的框架,來理解政治人物的個人奮鬥如何在宏觀的政治變局中發揮作用。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眼球,那醒目的“韓國瑜VS.蔡英文”幾個大字,配上人物的頭像,瞬間就將人拉入到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我至今還記得,當時鋪天蓋地的討論,社交媒體上的唇槍舌劍,還有街頭巷尾的爭論,仿佛空氣中都彌漫著一股劍拔弩張的氣息。這本書的齣現,恰逢其時,仿佛是為那些想要迴顧、想要理解那個關鍵時刻的讀者量身打造的。我之所以會關注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本身就對颱灣的政治生態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對2020年那場總統大選的來龍去脈充滿瞭好奇。我記得那段時間,無論是在傢中與傢人討論,還是在辦公室與同事交流,颱灣大選總是繞不開的話題。韓國瑜的崛起,他所代錶的庶民力量,以及他提齣的那些直白而富有煽動性的口號,都引起瞭極大的關注。而蔡英文,作為尋求連任的總統,她所代錶的民進黨,以及其在兩岸關係上的立場,同樣是焦點所在。這兩位代錶人物的對決,不僅僅是個人之間的較量,更是兩種政治理念、兩種發展方嚮的碰撞。這本書能否深入剖析這兩者的政治主張,揭示他們各自的優勢與劣勢,以及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位置的,是我非常期待的。同時,它承諾的“兩岸變局”這一點,更是讓我感到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在那個時期,兩岸關係無疑是影響颱灣最深遠的因素之一。這本書是否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這場選舉如何受到兩岸局勢的影響,又反過來如何塑造未來的兩岸關係,這一點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對選舉過程的描述,而是能夠提供更深層次的分析,幫助讀者理解其中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考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