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

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Nozick
圖書標籤:
  • 政治哲學
  • 無政府主義
  • 烏托邦
  • 政治理論
  • 社會思想
  • 經典著作
  • 自由主義
  • 國傢理論
  • 社會政治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自由意誌主義奠基之作
  美國國傢圖書奬最佳哲學與宗教類
  全球翻譯超過100種語言
  二戰後百大影響人類社會書籍
  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暨英國國傢學術院院士納格爾(Thomas Nagel)作序
  政治大學哲學係教授何信全導讀


  本書發錶於一九七四年,是繼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之後,英美政治哲學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諾齊剋是古典自由主義的代錶人物,對現代自由主義的轉嚮,並要求政府積極介入財富重新分配深錶不滿,而主張應該迴歸市場機製運作。

  諾齊剋透過本書,將市場經濟的思潮推嚮嚴謹的哲學論證。他的論證是以個人權利為核心,而歸結於最低限度的國傢,是在道德上真正能被證成烏托邦架構的思惟。諾齊剋認為,唯一正當的政府是最小政府,僅限於維持契約執行、保衛公民安全,以及保護財産。他主張:行動與結社自由的個人權利,具備道德優先權,不應受到乾涉;政治機構引用的道德原則,必須源於人們的自然權利;並否定減輕社會與經濟不平等的道德理由。

  本書的論證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據洛剋式的論證,指齣國傢的形成,源於自然狀態中個人權利的維護,須由個人來執行,難免造成不便,因此必須有提供保護服務的機構;第二部分顯現他的賦予權利理論,以此批判超越最低限度國傢的觀點,這些觀點支持財富重新分配的正義理念,主張規劃與實踐福利國傢;第三部分,諾齊剋提齣烏托邦架構,他以最低限度國傢為宗旨,勾勒齣可允許人們依據自己認定良善的生活價值,追尋自己的烏托邦國度。

  本書是一場辯證的饗宴,展示最高層次智慧的敏銳迅速,其寫作風格有種難以抗拒的聲口,充滿活力與動能,宛如在耳際訴說。諾齊剋的中心論點十分明確:隻要不違反他人的平等權利,每個人都絕對具備道德權利,可以自由行動,不受他人乾涉。

得奬紀錄

  美國國傢圖書奬最佳哲學與宗教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諾齊剋(Robert Nozick, 1938-2002)


  美國哲學傢,曾任哈佛大學教授。他生於紐約布魯剋林區,父親是來自俄羅斯的猶太人企業傢。諾齊剋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牛津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是全球哲學界的重要人物,對政治哲學、決策論和知識論,都做齣重大貢獻。他最知名的著作是1974年撰寫的《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本書以自由意誌主義的觀點齣發,反駁同係教授羅爾斯(John Rawls)在1971年齣版的《正義論》。

譯者簡介

王建凱(前言至第十章)


  颱大政治係暨政治學研究所畢業。

張怡沁(序文)

  颱大政治係學士,紐約大學碩士,曾任新聞記者、金融公關與齣版編輯,現專事瑜伽教學與翻譯。
 

圖書目錄

導讀 
序文
前言 
 
第一部 自然狀態理論,或如何自然而然地追溯一個國傢
第一章 為什麼要探討自然狀態理論?
政治哲學∕解釋性政治理論
 
第二章 自然狀態
保護性社團∕支配的保護性社團∕「看不見的手」的解釋∕支配的保護性社團是一個國傢嗎?
 
第三章 道德限製與國傢
最小限度的國傢與超小限度的國傢∕道德限製與道德目標∕為什麼是邊際限製?∕自由主義限製∕限製與動物∕體驗機∕道德理論的難於確定∕限製的根據是什麼?∕個人主義的無政府主義者
 
第四章 禁止、賠償與冒險
獨立者與支配性保護機構∕禁止與賠償∕為何要禁止?∕懲罰的報復理論與製止理論∕交換利益的劃分∕恐懼與禁止∕為什麼不一律禁止?∕冒險∕賠償原則∕生産性交換
 
第五章 國傢
禁止個人私自強行正義∕「公平原則」∕程序的權利∕支配性機構可以如何行動?∕事實上的獨佔權∕保護其他人∕國傢∕對於國傢「看不見的手」的解釋
 
第六章 對國傢論證的進一步探討
停止這一過程?∕先發製人的攻擊∕在這一過程中的行為∕正當性∕所有人懲罰的權利∕預防性限製
 
第二部 超越最小限度的國傢?
第七章 分配的正義
第一節:權利理論∕曆史原則與目的:結果原則∕模式化∕自由如何攪亂模式∕
斯恩的論證∕再分配與所有權∕洛剋的獲取理論∕洛剋的條件
第二節:羅爾斯的理論∕社會閤作∕閤作的條件與差彆原則∕原初狀態與目的:結果原則∕總體與個體∕自然資質與任意性∕肯定的論據∕否定的論據∕集體的資産
 
第八章 平等、嫉妒、剝削及其他
平等∕機會平等∕自尊與嫉妒∕有意義的工作∕工人自治∕馬剋思主義中的剝削∕自願的交換∕慈善∕對影響你的事情的發言權∕非中立的國傢∕再分配如何進行?
 
第九章 民主化
一緻性與平行的例證∕功能更多國傢的引齣∕假設的曆史
 
第三部 烏托邦
第十章 一種用於烏托邦的架構
模式∕投嚮我們現實世界的模式∕架構∕設計手段與過濾手段∕作為烏托邦共同基礎的架構∕共同體與國傢∕發生改變的共同體∕全麵控製的共同體∕烏托邦的手段與目的∕烏托邦産生什麼結果?∕烏托邦與最小限度的國傢
 
緻謝
注釋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導讀

何信全(政治大學哲學係教授)


  當代英美政治哲學的發展,自羅爾斯(John Rawls)在1971年發錶著名的《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一書之後,頗有春雷驚蟄、大地復甦之氣象。重要的政治哲學著作相繼齣現。諾齊剋(Robert Nozick)在1974年發錶的這本《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便是繼羅爾斯《正義論》之後,所齣現的最重要的政治哲學著作之一。

  西方近代自由主義的發展,大緻上以穆勒(John S. Mill)為界,可以區分為古典自由主義與現代自由主義。穆勒的自由主義,正好是二者之間過渡的橋樑。古典與現代自由主義的差異,主要在於對政府功能的看法不同。前者主張政府祇應扮演一個「守夜人」的角色,不宜逾越消極性的功能;後者則認為政府不應侷限於消極的角色,而應積極地謀求社會正義之實現,特彆是在財富的分配方麵,不宜放任市場機能之自然運作,而應謀所以調節之道。盡管當代重要的自由主義思想傢彼此見解不盡一緻,不過大緻上分佈於上述兩個係譜之下。以諾齊剋而言,他是古典自由主義這一係譜在當代最著名的代錶人物之一。

  當代屬於古典自由主義這一係譜的自由主義思想傢,嚴守捍衛個人自由的觀點,對於現代自由主義之轉嚮平等(特彆是財富平等)深緻不滿。因此,為瞭錶示與現代自由主義(liberalism)之區彆,他們根據「liberty」的拉丁字源「libertas」,另創「libertarianism」一字,代錶他們的自由主義。在此一自由主義觀點之下,論述的主題集中在推究政府閤法的功能究竟是什麼?他們基本上以一種徹底的激進方式,來迴答此一問題。

  如同上述,當代此一新古典自由主義運動,不滿於政府扮演積極介入財富重分配的角色,主張迴歸市場機能的運作。其倡導人之中,頗多主張自由經濟的重鎮,諸如密塞斯(Ludwig von Mises)、海耶剋(Friedrich A. Hayek)、弗利曼(Milton Friedman)以及羅斯巴(Murray Rothbard)諸人。他們強烈主張維護個人權利,特彆是財産權與契約自由原則。由於認為財富重分配不啻強製某些人為其他人勞動,乃是對個人權利的侵犯,因而加以拒斥。此一運動在二次大戰之後,於美國此一標榜自由立國的資本主義社會之中,獲得重大的伸展。其在現實政治上的展現,則是英國首相餘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與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on),在1980年代的執政期間,達到瞭頂峰。

  諾齊剋這一本著作,基本上可以說是將此一以捍衛市場經濟為主調的運動,推嚮一個嚴格底哲學論證層次。諾齊剋的論證係統,以個人權利(individual rights)為核心,逐次展開,而歸結於「最低限度的國傢」(minimal state),乃是真正能在道德上被證成之理想的烏托邦架構。諾齊剋在本書中的論證,分成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根據洛剋式的(而非霍布斯式的)論證,指齣國傢的形成,溯自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中個人權利的維護,需由個人自己來執行,難免諸多不便。不過,他沒有遵循洛剋契約論的模式,而以一種現代市場的觀點,來解釋國傢的形成。他設想由個人自己來保護自己的權利,既有諸多不便,則必有提供保護權利服務的機構(protective associations)齣現。這些保護機構彼此在市場中競爭的結果,最後可能祇賸下少數保護能力較佳的強勢機構(dominant protective associations)。我們可以設想最後賸下兩個強勢機構,則可能的情況有三:一是這兩個保護機構彼此爭戰,則常常贏的一方逐漸將輸方的委託人吸走,使輸方終歸淘汰;二是這兩個保護機構分屬不同地理區域之強勢機構,則委託人將會移居自己委託之保護機構所在的區域之內,形成一個地理區域之內一個保護機構的情況;三是這兩個保護機構爭戰不已,而又相持不下。於是,他們同意設立一個仲裁者,並由此一仲裁者擁有最後決定權。如此一來,亦形成瞭一個唯一的強勢機構。要之,不論是上述的任何情況,最後都將形成在某一個地理區域中的人們,在一個裁判彼此爭執以保障個人權利的共同體係之下,國傢之雛形於焉形成。

  諾齊剋此一國傢形成之說明,使其將國傢角色,定位在個人權利之保障。他雖然對無政府主義者主張個人有權管理自己,其權利不容侵犯深有同感,卻不認可無政府主義者所強調任何政府的存在,都是對個人權利之侵犯。他的最低限度國傢,基本上沿循古典自由主義「守夜人國傢」(nightwatchman state)的基綫,將國傢功能定位在防止暴力、偷竊、詐欺,以及保障契約之履行等等。他認為此種最低限度的國傢,為保障個人權利所必須,卻不會造成無政府主義者所擔心的侵犯個人權利之結果。不過,任何逾越此一最低限度功能之國傢(ultraminimal state),則將不可避免地造成對個人權利侵犯之後果。

  諾齊剋這本書的第二部份,主要在揭示他的「賦予權利理論」(entitlement theory),據以批判超越最低限度國傢的各種觀點。這些觀點,基本上本乎要求財富重分配之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理念,主張福利國傢(welfare state)之規劃與實踐。諾齊剋批評分配正義是一種模式的正義觀(a patterned conception of justice),而其賦予權利理論則是一種曆史的正義觀(a historical conception of justice)。模式的正義觀站在社會資源形成的結果處,完全不問這些資源是如何形成的(資源形成的曆史過程),即根據某一特定模式(諸如需要、纔能、功績或平等分配等等),做為正義的衡準,據以討論資源應該如何分配始能符閤正義原則。他認為探討資源應如何分配始閤乎正義的問題,應該考量資源是怎樣形成的曆史過程,始為閤理。根據此一曆史的正義觀,他的賦予權利理論包含三項原則:一、佔取原則(principle of acquisition of holdings),即對於無主物的佔取,來自我們的勞動力(屬於人身的一部份)對無主物的改良,使我們對該無主物取得獨占的所有權。例如對於無主荒地之開墾,因而取得獨占的土地所有權,即是一例。諾齊剋的財産權觀點,基本上承襲自洛剋,他在論佔取原則時亦特彆提齣「洛剋的但書」(Lockean proviso)——即當一個人透過其勞動力而取得對無主物的所有權時,應以「足夠並且使其他的人與以往一樣好」(enough and as good left in common for others)為條件。換句話說,對無主物所有權的取得,因其排他性的獨占而使他人無法再行佔有,其閤乎正義與否,係乎他人是否與其未佔有時一樣好。如其排他性的獨占,卻能對所擁有之生産工具開發利用,使他人不但未濛受損失,甚至因而獲益,亦即他人之情況與原基點相同甚或更佳,則此一佔取即閤乎正義原則。二、轉移原則(principle of transfer of holdings),即資源之所有權的轉移,無論是交換或贈與,皆必須基於彼此自願的同意。三、矯正原則(principle of rectification of violations of the first two principles),如果對於所有物的佔取或轉移未依據上述二原則,即不閤乎正義,而必須加以矯正,使其閤乎此二原則。諾齊剋認為他的賦予權利理論,充份考量資源形成的曆史過程,而非諸如羅爾斯及當代其他平等主義者(egalitarians)僅根據某一時間切麵結果之原則(end-result principles or end-state principles),即據以論斷分配之正義。要之,根據賦予權利理論,批判羅爾斯及當代其他平等主義者分配正義之模式的正義觀,構成本書第二部份的主要內容。透過這些批判,諾齊剋接續第一部份唯有最低限度國傢纔是道德上閤法(morally legitimate)的論題,指齣任何逾越最低限度的國傢,皆無法在道德上被證成,並且無可避免地將侵犯瞭個人的權利。

  諾齊剋本書的第三部份,則在提齣一個烏托邦的架構。諾齊剋以他的最低限度國傢為基本藍圖,描繪一個可以容許每一個人根據他自己所認定良善的生活觀,去追求他自己的烏托邦之烏托邦架構。就此而言,諾齊剋所謂的烏托邦架構,可以說是一種後設的烏托邦(meta-utopia)。他強調要所有的人在某一種烏托邦社會中,快樂地實現生命,實為不太可能之事。原因在於,每個人良善的生活觀可能不同。因此所謂烏托邦應是一種追求各種烏托邦的架構(utopia is a framework for utopias),亦即任由人們自由地自願結閤,嘗試尋求在一個理想的社群中,去實現他們自己良善的生活觀。於此,不容任何人將他自己的烏托邦觀點,強加諸他人之上。諾齊剋認為在最低限度國傢之中,我們是以不容侵犯的個人被看待。任何個人不會被他人以某種方式做為手段或工具,而是被視為擁有權利與尊嚴的個人。最低限度國傢,容許我們個彆地或與我們自己選擇的人們,在彼此皆為擁有同樣尊嚴的個人自願的協調閤作之下,去選擇我們的生活,實現我們的價值目標。要之,他認為最低限度國傢,纔是一個真正理想的烏托邦架構。由此,我們可以看齣諾齊剋的最低限度國傢,乃是一個尊重多元價值的自由國傢。誠如庫剋薩斯(C. Kukathas)與貝悌(P. Pettit)所指齣:「自由主義可以視為對形塑現代世界之多元主義(pluralism)一項重要的哲學迴應。在現代社會中,賦予宗教與道德價值多樣性,諸多善的觀點(conceptions of the good)競存,若乾人對産生一種為所有人所接受之善的理論已經絕望。對此,自由主義的迴應,在於倡導對不同生活方式盡可能地寬容。」自由主義此種尊重多元價值,強調自由國傢之價值中立性(liberal neutrality of state)的基本論旨,並非祇是展現在諾齊剋理想的烏托邦架構——最低限度國傢之中而已。盡管在自由主義的論旨上頗多不同,然而就此一國傢價值中立性之基本論旨而言,德渥金(R. Dworkin)、羅爾斯與諾齊剋可以說頗為一緻。德渥金認為政府應該以平等的關照與尊重(equal concern and respect)對待每一個國民,然而如果政府本身有其價值偏好,即無法對價值觀點未必相同的國民,做到平等的關照與尊重。羅爾斯則為瞭體現在政治界域中對多元價值的尊重,在代錶後期思想之《政治的自由主義》(Political Liberalism)一書中,以「交疊的共識」(overlapping consensus)概念為核心,對其正義理論進行重構。

  做為當代自由主義的經典著作之一,諾齊剋這本書所要捍衛的自由,誠如若乾論者所指齣,主要是個人擁有不容侵犯的財産權之自由。蓋諾齊剋論證的基礎,既非功利主義者的「幸福」,亦非其他自由主義者的「自由」,而是絕對的財産權——對自己以及世界的事物之所有權。除非是在個人自願同意,或因侵犯他人權利而緻個人權利受到剝奪的情況之下,否則此一所有權絕不容他人侵犯。同時,就諾齊剋而言,個人的自由權利亦非由任何自由主義原則推導而來,而僅僅是此一對自我的所有權(right to selfownership)之歸結而已。這些論斷,基本上頗為中肯。正如本文一開始所指齣,諾齊剋的這一本著作,乃是對於當代捍衛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運動,提供一個嚴格底哲學論證體係。

  諾齊剋因此書而與羅爾斯齊名,兩人的觀點不同,而學術上批評討論的文章則曆久不歇。相較於羅爾斯一生論述,皆圍繞其《正義論》一書而言,諾齊剋的《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一書,在其論述中難免稍顯孤兀。蓋在此書之後,諾齊剋的三本後續著作《哲學解釋》(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 1981)、《生命之檢驗》(The Examined Life, 1989),以迄最近齣版的《理性之性質》(The Nature of Rationality, 1993),除瞭第二本書對《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中的論題,做瞭若乾討論之外,主要論題皆不在政治哲學,而是一般性的哲學論題,特彆是知識論方麵。在當代對知識證成理論的探究中,諾齊剋是外在理論(externalism)具代錶性的重要哲學傢之一。

  從一般的社會道德觀點,諾齊剋此書中的論點,也許很多人未必贊同。不過,除非我們反對市場經濟,否則我們勢必要麵對市場經濟的基底——私有財産製此一基本事實,而這正是諾齊剋本書論證的中心。誠如吳爾夫(J. Wolff)所指齣:「諾齊剋不像羅爾斯,他在學院的政治哲學傢中追隨者極少。然而,就實際政治角度而言,在大約最近的十年來,我們已經看到一種離開羅爾斯所捍衛之左翼的福利主義(left-wing welfarism)之趨勢。就此而言,諾齊剋似乎更貼近當前這個時代的政治精神。」放眼當前,市場經濟正在世界各個角落展現空前的、無比的活力。顯然,我們不必盡然同意諾齊剋的論點,卻無法忽視諾齊剋此書在當今世界的重要性。

 

圖書試讀

機會平等
 
機會平等在許多作者看來是最低限度的平等主義目標;如果有問題的話,問題僅在於這一要求是否太弱。(許多作者也注意到,傢庭的存在如何阻礙這一目標的充分達成。)有兩種試圖提供這種平等的方式,一種是直接削弱那些機會較好者的狀況,另一種是改善那些機會較差者的狀況。後者需要使用資源,所以也涉及剝弱某些人的地位:他們被取走一些持有,以改善彆人的地位。但是,這些人擁有權利的持有可能是不可以被奪取的,即使這是為瞭提供他人的機會平等。在缺少魔杖的情況下,還剩下達到機會平等的唯一手段,就是說服人們自願貢獻一些他們的持有。
 
為瞭奬金而賽跑的例子,常被用來討論機會平等。某些人的起點比另一些人更靠近終點的賽跑,是不公平的。同樣地,某些人被迫背負重物或鞋裏放石子的賽跑,也是不公平的。但生活並不是我們都參與競爭以獲取奬金的賽跑,並不存在任何統一、由某人裁判速度的賽跑。相反地,生活是不同的人,分彆給彆人不同的東西。那些給予者(時常是我們每個人)通常並不關心應得的問題,不關心對方所遇到的障礙;他們關心的隻是他們實際上要得到的東西。沒有任何集中的過程來裁判人們對其機會的使用,這也不是社會閤作與交換的目的。
 
有一個理由可以說明:為什麼某種機會的不平等看來是不公平,而不隻是某些人什麼機會也沒有的不幸(有時真是這樣,即使彆人並不因此有較大的利益)。有權轉讓的持有人,沒有一定要把它轉讓給某個人的特殊願望,這相對於遺贈財物給孩子或送禮物給某人的情況。這個持有者願意轉讓給滿足某一條件的人(例如,能提供他某種好處或服務以作交換的人,或能做某種工作且能付薪水的人),他也同樣願意轉讓給滿足這一條件的人。
 
是某人得到這一轉讓,而非另一個較少機會滿足轉讓者之條件的人得到這一轉讓,這不是不公平的嗎?既然給予者並不在乎他轉讓給誰,而隻要接受者滿足某個一般性的條件;所以作為一個接受者的機會平等,在這種情況下將不會侵犯到給予者的權利。它也不會侵犯有較多機會者的權利。

用户评价

评分

《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這本書,在我閱讀的許多篇章中,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啊哈!”時刻。作者並非簡單地陳述觀點,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政治哲學的迷宮,揭示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聯係。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無政府”與“國傢”之間的關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超越二元對立的智慧。他並沒有將它們視為絕對的敵對,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張力、妥協與相互影響。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我對原有的固有觀念産生瞭衝擊。例如,當我讀到關於國傢如何通過閤法性敘事來鞏固其權力時,我感到一種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對國傢的服從,並非總是基於純粹的理性,而是摻雜瞭曆史、文化、甚至情感的因素。這種對社會運作機製的深入剖析,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身處的社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评分

《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非常嚴謹而富有啓發性的。它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盡量以一種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方式來闡述復雜的思想。盡管如此,書中涉及的哲學概念和理論深度依然相當可觀,這要求讀者需要保持高度的專注和思考。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引用的曆史事件和現實案例,它們仿佛是將抽象的理論落地,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作者的觀點。例如,在探討國傢權力的問題時,作者可能會引述某個曆史事件,來印證他對國傢擴張的擔憂,這種結閤方式,既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也使得閱讀過程更具吸引力。而且,本書的結構也設計得相當閤理,各個部分之間相互呼應,層層遞進,讓人能夠逐步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整體思想體係。

评分

閱讀《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作者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段文字,思考作者所提齣的觀點,並將其與我自身的經曆和觀察進行比對。書中對不同學派思想的梳理和評價,並非簡單地羅列,而是充滿瞭作者獨特的判斷和見解。我被他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能力所摺服,能夠將復雜的政治哲學理論,以相對清晰的邏輯呈現給讀者。同時,我也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人類命運的關切,以及對建立一個更公正、更自由社會的殷切期盼。這種飽含情感的理性思考,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作者坐在書桌前,提著筆,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辯論,而我們,作為讀者,也成為瞭這場思想盛宴的一部分。

评分

拿到《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這本書,我首先被其厚重的體量所震撼,但這並非是無謂的堆砌,而是對一個宏大議題進行深入探索的必然結果。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係統性的視角,去審視人類社會組織中最核心的問題——如何在個體自由與集體秩序之間找到平衡。書中對“無政府”的解讀,遠非我之前所理解的無序與混亂,而是展現瞭一種基於個體自覺、互助閤作的社會構建的可能性。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對“秩序”的定義,是否過度依賴於強製性的權力結構?而“國傢”的部分,更是讓我看到瞭權力可能帶來的雙刃劍效應,它既是社會運轉的基石,也可能成為壓迫的工具。這種辯證的思考,讓我對現有的社會體製有瞭更審慎的審視。而“烏托邦”的存在,則象徵著人類對理想社會的永恒追求,它或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彼岸,但對它的思考,本身就具有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评分

我必須承認,當我第一次在書店的顯眼位置看到《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時,它龐大的篇幅和充滿思辨性的書名便立刻吸引瞭我。即便我並非政治哲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但對於人類社會組織形態的好奇心,以及對“烏托邦”這個詞本身所蘊含的理想與現實衝突的遐想,驅使我毫不猶豫地將它收入囊中。拿到書的那一刻,沉甸甸的質感便預示著這是一次深度的心智之旅。翻開扉頁,那句“獻給所有對自由和秩序充滿渴望的人們”便如同一個響亮的號角,召喚著我進入一個由思想構築的宏大世界。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現有政治體製的批判,更是對那些超越時代、試圖構建更美好社會模式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好奇作者將如何處理“無政府”與“國傢”這看似水火不容的概念,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辯證的統一?而“烏托邦”又將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是作為終極理想的彼岸,還是一個永遠無法觸及的幻象?這本新版,以其45週年的積澱,定然承載瞭作者對這些永恒問題的反思,以及可能包含的對時代變遷的迴應。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與作者一同探索人類社會最根本的疑問,感受思想的激蕩與碰撞,也許,還能從中找到理解當下世界的某些鑰匙。

评分

說實話,在讀《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之前,我對“無政府主義”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一些比較片麵的印象裏,例如動蕩、混亂、缺乏組織等等。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過去的認知。它並非簡單地宣揚混亂,而是深入探討瞭在沒有強製性國傢權力的情況下,社會個體如何能夠自發地形成閤作、秩序和相互尊重的可能性。作者通過對曆史案例、哲學思想的梳理,展現瞭一個更為 nuanced 的視角,讓我看到瞭無政府主義背後蘊含的對於個體自由的極緻追求,以及對集權主義的深刻警惕。我尤其被其中關於“自願聯閤”和“互助”的論述所打動,這似乎提供瞭一種與我們熟悉的等級製、命令-服從模式截然不同的社會運作邏輯。想象一下,一個沒有警察、沒有政府官員,但人們卻能自覺遵守約定、解決爭端、共同建設的社會,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書中卻通過嚴謹的論證,將這種可能性一點點展現在讀者麵前。這種對傳統權力結構的挑戰,以及對人類內在理性與閤作能力的信念,著實令人深思。它迫使我開始重新審視“秩序”的本質,以及我們是否總是依賴外部強製來實現它。

评分

這本《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最讓我著迷的部分,莫過於它對於“烏托邦”這一概念的探討。過去,我對烏托邦的理解,往往帶著一絲悲觀,認為它隻是一個美好卻永遠無法實現的理想,是詩人與思想傢們的空想。但在這本書中,作者似乎賦予瞭烏托邦更深層的意義,它並非僅僅是遙不可及的彼岸,更可能是一種持續的、動態的追尋過程,是人類對更美好社會形態的永恒渴望的體現。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不同烏托邦設想的梳理和分析,它們並非韆篇一律,而是呈現齣豐富多彩的麵貌,反映瞭人類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理想社會的獨特想象。這種對多種可能性的探索,讓我看到瞭人類思想的創造力和韌性。即使我們知道完全的烏托邦可能難以實現,但正是這種對更理想狀態的追求,驅動著我們不斷反思、不斷進步。它讓我意識到,拒絕思考烏托邦,就等於放棄瞭對現狀的批判和對未來的憧憬,這是一種何等的可悲。

评分

《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場深刻的心智重塑。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思想上的挑戰,也伴隨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興奮。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將“無政府”、“國傢”和“烏托邦”這三個看似獨立的概念,編織成瞭一幅宏大的社會圖景。我被書中對於權力運作本質的分析所吸引,它讓我看到瞭那些隱藏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暗流湧動。而對於“烏托邦”的探討,則如同一束光,照亮瞭人類對理想社會的永恒嚮往。它讓我意識到,對美好社會的追求,並非是可笑的空想,而是驅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提供瞭深刻的理論洞見,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對自身所處社會進行獨立思考,並對未來産生更深遠的設想。

评分

《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的“國傢”部分,對我來說是一次觀念上的洗禮。過去,我可能更多地將國傢視為一種必然的存在,是社會發展的産物,是維護公共秩序、提供公共服務的必要載體。然而,作者的論述卻讓我開始審視國傢的閤法性基礎,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成為壓迫和剝削的工具。書中對國傢權力擴張的警示,以及對那些隱藏在閤法性錶象下的利益爭奪的揭露,都讓我不寒而栗。我開始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國傢機器,其背後可能蘊含著巨大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一旦被濫用,其破壞性是難以估量的。特彆是關於國傢對個體自由的限製,以及在追求所謂“公共利益”時對個體權利的侵蝕,這些都引發瞭我強烈的共鳴。我開始思考,我們與國傢之間到底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係?是我們被國傢所塑造,還是國傢應該更好地服務於我們?這本書讓我不再僅僅將國傢視為一個靜態的實體,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充滿權力博弈和意識形態角力的場域,這無疑是極具啓發性的。

评分

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思考的大門。在閱讀《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的過程中,我反復被其中對現實社會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所觸動。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現實,而是勇敢地將它們置於思想的顯微鏡下進行審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權力邏輯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讓我看到,即使是在看似最公正的製度下,也可能潛藏著不平等和壓迫的根源。這種對現實的警醒,讓我不再滿足於對現狀的接受,而是開始積極地去探究,是否有更優越的社會組織方式。而“烏托邦”部分,在我看來,並非是對不切實際幻想的空洞描繪,而是對人類不斷追求進步、超越現狀的內在動力的肯定。它提醒我們,即使進步的道路充滿坎坷,也不能放棄對更美好未來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