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不能被遺忘的美好村落

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不能被遺忘的美好村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鄉村生活
  • 懷舊
  • 民俗
  • 地方誌
  • 迴憶錄
  • 田園風光
  • 人情味
  • 治愈
  • 慢生活
  • 溫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小林村,那是一個美好的山中部落……
  這裏,有著不論齣身相互照應的美好人情。
  讓流浪的14歲少年落地生根,
  更經營瞭能照料全村生活的「小林商店」
  讓路過的老兵,以這裏為第二故鄉,
  還將手藝傳承,有瞭美味的「小林包子」

  但是,一場風災後,
  將近500人,一夕之間被土石掩埋,
  房捨不見瞭、孩子們遊戲的廟埕消失瞭,
  即便如此,這些美好,依舊不能被遺忘。
  於是,十年後的今天,小林人要親口說小林村故事,
  陳述的不隻是無情的災難,
  還要告訴你的是,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
  讓美好的記憶,永遠留存。

本書特色

  ◎小林子弟撰寫,一字字重現舊時代的美好

  牽動著小林村生活大小事的小林商店,其麼子蔡鬆諭,一筆一筆寫下童年的成長記憶,以及小林村裏的動人故事。那個年代的敦親睦鄰,不隻是點頭打聲招呼,而是老闆娘會讓你賒帳,甚至送菜買肉到傢裏的溫情。留下長住的老兵,這裏成瞭故鄉,即使要迴到真正的故鄉,依舊不捨這個美麗的村莊。這樣美好,需要被留下,不被遺忘。

  ◎小林人視角陳述,還原事發經過與重建曆程
  震驚全國甚至引起外媒關注的天災,災難的樣貌,是媒體再現過的真實,而真正的原貌,隻能從小林人的視角齣發纔能說分明,包括:災民實際狀況、重建過程的摺衝、傢在哪裏的疑問……。再一次,讓你重新瞭解事件始末。

  ◎不隻是曆史事件,更是給颱灣人的提醒
  土地與人的關係密切,與生活及文化息息相關。然而,我們對待土地與迴應自然的方式,是否傷害瞭環境?作者蔡鬆諭除瞭在十週年的此刻紀錄小林村的過去與現在,更希望所有人都能正視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讓未來不會再有第二個小林村事件。

感動推薦

  馬英九-中華民國第十二、十三任總統

  尹乃菁-飛碟電颱「飛碟午餐」主持人
  李艷鞦-張思恆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吳念真-導演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潘建誌醫師-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
  蔡詩萍-廣播節目主持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鬆諭


  樂觀豁達的小林村子弟、忍辱負重的自救會會長、
  日光小林、2021社會企業的品牌建立者,
  是愛傢男人、是平民英雄。
  是擁有夢想翅膀又努力飛翔的人。

  1976年齣生於高雄縣小林村,
  童年就在山裏溪邊的環境中長大,
  與大自然為伍造就瞭無可救藥的樂觀性格,
  長大後念瞭法律卻不嚮往律師生涯,
  30歲那年獨資創立瞭「生活智庫法律顧問平颱」,
  希望打造平民化的綫上法律諮詢服務,
  32歲那年正式與7-11 ibon獨傢閤作,
  隔年七月全新諮詢係統上綫,
  一個月後發生八八風災小林滅村,
  毅然決然放棄剛萌芽的事業迴到傢鄉,
  開始走一條「我的誌願」之外的道路,
  卻又意外成為一名創作者,
  連他都很想偷看,老天為他寫的劇本到底是什麼!?
 

圖書目錄

推薦序-小林因愛而重建/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陳鳳馨
作者序-請聽我說,關於小林村的那些美好
 
第一章 小林村,有著愛與包容的山中部落
故事的起源,我生命的起點
阿卿,隻身渡海來颱的十四歲少年郎
阿薯,幫傭女孩的故事
草寮中的雜貨店-小林商店
多桑,阿卿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
二齒伯,落地生根的外省老兵
北極殿與康樂颱
小林國小與眭老師
童玩店引領全村流行
小林村的過年
第一颱電視機
錫安山事件
 
第二章 惡水降臨,小林村就這樣消失瞭
迴傢,身負重任
麵對父親的離開
和母親的最後告彆
小林沒去啦!
隻剩下四十四位倖存者
災民變暴民
迴傢的路
看不見房子的故鄉
登上CNN
五百人的頭七法會
再蓋一個更美的小林村迴來
 
第三章 重建小林,找迴記憶中的村落

戲劇化的三百六十五天
總統終於來瞭!
二個「加油」事件意外觸動敏感神經
我與村民們的驚天一跪
小林遊子的集體療癒
重建,慢一點會不會好一些
郭颱銘,霸氣中的感性
小林人的掙紮與矛盾
災民與政治的距離
災後百日的包圍行動
第一個沒有傢的過年
扭轉逆境的神祕電話
內部風暴即將來臨
最終試煉,淚灑組閤屋
慈濟的和解之行
週年前夕的兩難抉擇
咱有厝啊!
 
第四章 沒有說完的故事
留下傢的記憶與味道
再見,我的愛
最昂貴的一堂課
我們贏瞭!
國賠之後
 
第五章 感謝與陪伴
想再跟您說聲謝謝
小林村,是我一輩子無法抹滅的記憶-陳士魁/前紅十字會秘書長、前僑委會委員
告彆莫拉剋,小林村民振翼再飛-陳振川/前行政院莫拉剋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颱灣大學土木係終身特聘教授
小林情誼我仍舊在-潘秉新/傅培梅公益信託執行長
 
小林紀念碑文-走過風雨迎嚮陽光
附錄-小林村莫拉剋颱風災後重建大事紀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小林村因愛而重建


  這是一本因著血與淚而完成的書。

  二OO九年八月八日連續三天的大雨,土石吞噬瞭小林村,近五百位同胞一夜之間與我們永彆,這是兩韆三百萬人共同的傷口,這樣的傷口可能慢慢癒閤,但失去親人與傢園的倖存者,要彌閤的遠超過心上的傷。

  小時候因參加童子軍活動認識瞭一位住在甲仙的姐姐,我好奇,所以搭車到甲仙找禎姐,那時的高雄往山區走都是睏難的,從鳳山到甲仙,我搖搖擺擺地坐瞭約三個小時的公車,到瞭甲仙總站,還必須再轉公車,那公車全程行駛在一路蜿蜒的山路上,往窗外看就是峭壁,司機卻開得飛快,車上乘客習以為常,一袋袋的食物說明他們必須搭這飛快的公車纔能來迴市鎮間採購生活必需品。

  禎姐的母親是盡其所能的準備瞭一桌菜,隻為瞭我這個從都市來的嬌客,後來長大後,纔能體會這樣的熱情多麼罕見。

  我在國中時的這段曆程讓我對甲仙印象深刻。

  那是盛産芋頭的地方,那是人與人見瞭麵都認識能話傢常的地方,那是偏鄉,進齣都不方便的偏鄉。

  颱灣夏有颱風,西南氣流,鼕有乾旱,地震又不時侵擾,本就是多災的地方,災難留下來的常常隻是當下的新聞,大傢隻希望能盡快重建,彷彿隻要蓋好瞭房子,一切就能迴到原點。

  鬆諭這本書讓我們知道,被大地無情掩沒的不隻是親人,不隻是房子,還有迴憶,親人無法死而復生,但重建工程必須完成的是傢與迴憶。

  第一次與鬆諭見麵是因為共同的好友,傅培梅公益信託諮詢委員會執行長潘秉新,八八風災已從人們記憶中淡忘,鬆諭還在努力為倖存的村民找尋留在村裏的生計模式,秉新與廚藝界熟悉,認真為小林村與廚藝界搭橋。那時的鬆諭已不是風災初期抗議要真相的重建會會長。從書裏不難發現,那時的重建會蠟燭多頭燒,要為村民們找工作機會,要爭取保留小林村的生活模式,要爭取國賠。

  這些路沒有教科書,沒有任何人的經驗可以帶領。

  所以這些紀錄是重要的。

  當鬆諭將小林村風災前的人與事紀錄下來,迴憶纔不會隨著小林村沉沒在土石裏;當鬆諭把救災期間災民的無助紀錄下來,我們纔能理解,麵對天災人們需要做的更多;當鬆諭把爭取重建屋的過程說明清楚,我們纔能思索,愛心不是單純的給予,更需要理解,理解真實的需要是什麼。

  書寫這樣的一本書不容易,大傢可以想像,每一字都要和著淚纔能完成。但這一字一淚纔讓小林村真正重建,不隻是房子,也是傢,也是情感,也是迴憶。

News98 財經起床號 節目主持人 陳鳳馨
        
作者序

聽我說說,關於小林村的那些美好


  會起心動念寫下這本書,跟我的女兒、傢裏這兩隻調皮搗蛋的小寶貝有關,而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本書在今年八月八日十週年前寫齣來,則是因為三月初突然來報到的老三,我想跟孩子們說:「希望你們長大後,能更瞭解爸比小時候的故事,以及,那一年我跟你媽一起經曆瞭什麼挑戰。」

  我一直很遺憾,小林村是用這種方式讓大傢認識,一種近乎告彆式的壯烈,注定瞭未來五十年她會是一個災難的圖騰,永難抹去。

  但我所熟悉的小林村,又是那麼的充滿人情味,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造就瞭一個鼕暖夏涼、全村沒有一颱冷氣的美好村落,可惜的是,來不及給大傢看到,她已倏忽的從曆史的舞颱謝幕,徒留人間無限惆悵。

  幾年來,陸續都有熱心的朋友介紹齣版社,跟我討論齣書事宜,我都選擇微笑以對,迴覆說:「好,我再想想。」其實我心裏沒說齣的答案是「你們一定不瞭解,每一個小林人對小林村的感情有多豐沛,豐富到,我根本不知從何說起,濃烈到,開口講的每個字都會讓人窒息、眼淚不停的落,這些情感與眼淚,我如何奢求外人能懂,沒有彆人的筆,能代替小林人說齣對天上四百六十二位至親這些,來不及說齣的愛……」

  重建第八年時,我決定離開瞭創辦的社會企業,試著暫時讓從二OO九年八月起不停鏇轉的人生停止一下,找迴內心最簡單的自我及初衷。

  是一張略有破損的老照片意外勾起我的無盡迴憶,這是一張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的泛黃照片,父親長年一直放在小林商店裏的那張辦公桌上,壓在厚厚的玻璃下,照片拍攝於民國五十三年,是阿爸抱著四個孩子,背後是鬥大的「小林商店」四個字,我突然間想起瞭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父親與「小林商店」是如何的保護嗬護著我長大,以及父親當年在十四歲時,是如何勇敢的一個人渡海來颱,過瞭多年無傢可歸的日子後,最後在小林村落腳。

  原來,這麼多年過去,在乎的不是自己做瞭什麼、付齣瞭什麼或得到瞭什麼,最終魂牽夢縈的,還是在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過去是這些故事滋養我,現在是這些故事療癒我。

  還要寫下的,是那一年小林遊子如何在異鄉獲悉傢鄉一夕生變,紛紛從外地趕迴,從不敢相信到崩潰,從流淚到挽起袖子,從一個個失去傢人,變成一個「小林大傢庭」的過程,從而勇於麵對當時政府求快的重建政策、對國際級的慈善團體勇敢說不,終於在週年時,獲得瞭總統承諾,扭轉瞭既定政策的方嚮。

  最後,小林村要感謝的人很多,我將這份感謝放在書的最後,希望您們能看的見,不慎遺漏或自始至終不知姓名的貴人也請多包涵,若有緣讓您看見這本書,也請與我聯絡,讓我為您補上,這一份感謝。

  感謝我的傢人一路支持,嶽父母願意把這麼好的女兒嫁給我,沒有我太太一路的支持,我不可能走到這裏,謝謝妳,我最親愛的老婆。

  多年後迴想,纔明瞭,原來這些之於我的「小林人性格」,竟是在我的孩提時期便悄悄地進入我的血液,成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份。所謂的「小林人性格」,是樂觀,是幽默,更是一種打不倒的豁達。而這,可能也是之所以在經過十年後,我還在這裏的原因。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深愛小林村的小林人,以及,一直在天上守護著我們的四百六十二位天使。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認識真正的小林村,並且愛上這個,您來不及認識的美好村落。
 
蔡鬆諭

圖書試讀

阿卿,隻身渡海來颱的十四歲少年郎
小林村的首善之富,小林商店的頭傢
 
他叫阿卿,廣東揭陽人,他,是我的父親,渡海來颱那一年,隻有十四歲。
 
由於來自異地,總說著一口帶有潮汕腔的颱語,多年以後,他的口音還常被老一輩的小林人拿來開玩笑。
 
十四歲對我們這個世代的孩子而言,隻是名國二升國三的學生, 但他卻必須離開傢鄉,一個人來到颱灣,開始他意想不到的人生。但父親完全猜不到的,應該是這一次的離鄉打拚,迴傢的這段路,竟然需要再等上四十年。
 
我常想,當年父親想必是用一種很剋難的方式來到瞭颱灣,心裏想著:「好好打拚幾年後就能夠衣錦還鄉,讓母親跟弟妹過上好日子。」雖然那時隻有十四歲,但在那個戰亂頻仍的大時代,這樣的勇敢或許並不少見,畢竟在那個年代,想辦法吃飽活下去應該是最重要的事吧!
 
他離開母親懷抱的這一年是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兩年後,當年的國民政府丟掉瞭江山,後世稱「大陸淪陷」,長大後聽見另一種說法是「解放大陸」,但不管是哪種說法,橫在眼前的事實是,十六歲的阿卿從此無法迴到其實不算遠的傢鄉廣東揭陽縣(汕頭市附近),再迴到故鄉已經是民國七十六年,足足隔瞭四十年,足以讓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成為六個孩子的父親與有四個孫子的爺爺。
 
四處打工,身兼多職隻為糊口
 
那年父親一個人到颱灣後,四處尋找著可能的工作機會,因為必須工作纔能餬口,也纔能有一口飯吃,身上沒有錢,在颱灣也沒有任何親人可以依靠的小孩能乾嘛呢?
 
於是,他做過數不清的工作,最常聽他說的莫過於趕鴨子、噴農藥,還有挑夫瞭。先是在新竹找到瞭一份趕鴨子的工作,但這份工作可不是像電影《養鴨人傢》演的那樣愜意,不隻是單純在鴨子寮內趕鴨子,也不是從村子頭趕到村子尾,而是必須把整群鴨子從新竹趕到彰化,為的隻是能讓鴨子沿途吃著農民採收後,田邊剩下的稻穗或稻梗,節省當時昂貴的飼料費用。
 
於是他隻能不停地走,纍瞭就在田邊稍作休息,晚上就在當地挑一間願意收容的小廟,或者颱灣鄉下普遍都有的土地公廟睡一覺,而小腿還因為長時間泡在水跟泥巴裏,所以經常罹患皮膚病而潰爛。
 
這樣艱辛的工作卻也僅能餬口而已。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