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

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曹汝霖
  • 民國史
  • 政治迴憶
  • 曆史
  • 傳記
  • 新注本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此事(指五四運動)距今四十餘年,迴想起來,於己於人,亦有好處。雖然於不明不白之中,犧牲瞭我們三人(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卻喚起瞭多數人的愛國心,總算得到代價。」──曹汝霖晚年談。

  《曹汝霖迴憶錄》原名《五四運動始末》,曾載於香港《天文颱報》。他寫這部迴憶錄的初衷,是想澄清與五四運動的關係,洗刷賣國賊的罪名。他一生經曆復雜,長期處在最敏感、關鍵的地位,從他的角度重新陳述事實,無疑就有瞭一種親證曆史、還原事情本來麵目的求真價值,也讓學界多瞭一個方嚮可以探討「二十一條」喪權條約的簽訂始末。

  全書共分157章,除瞭紀錄曹汝霖參與各項國傢重大決策時的心路曆程外,亦有早期留日、晚年留美的觀察側寫。原書提及學、政界相關名人,多為字號相稱,針對此現象,文史專傢蔡登山特彆旁徵博引一一考究,於字號旁重新加上本名,避免讀者閱讀翻檢之勞。本書雖名為迴憶錄,實為一部橫跨半世紀的政、商、文化史,具有相當學術價值,是研究近代史不容錯過的好書。

  本書為曹汝霖晚年寄寓美國所成,發自肺腑之聲,無華美文字雕琢,完整保留曹汝霖渴望救贖的靈魂。「二十一條」是日本帝國主義試圖全麵控製中國人民的秘密條款。除瞭要求北洋政府割讓東北領土,其中第五項更要求設立日本顧問,兩國用同一軍械,警察由日本訓練,小學用日本教師,允許日僧到內地傳教,以教育之意行思想改造之實。為瞭避免喪權辱國,一場拯救國傢的「五四運動」憤然而起,也澈底改變瞭曹汝霖的人生……

本書特色

  ★曹汝霖長期處在政治最敏感、關鍵的地位,本書除瞭親證曆史亦包含「二十一條」喪權條約的簽訂始末。
  ★本書為曹汝霖晚年寄寓美國所成,發自肺腑之聲,無華美文字雕琢,完整保留曹汝霖渴望救贖的靈魂。
  ★由文史專傢蔡登山增添新注,於原書所提及各界名人的字號旁重新加上本名,避免讀者閱讀翻檢之勞。

 
好的,這是一篇關於一本不包含《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力求詳實、自然。 --- 《風雲際會: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精英的抉擇與命運》 書籍信息: 書名: 風雲際會: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精英的抉擇與命運 作者: 蕭鴻飛 齣版時間: 2024年鞦季 齣版社: 華文史學社 --- 捲首語:曆史的重壓與個人的航嚮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涉及體製、思想與民族生存的全麵劇變。舊的帝國秩序轟然倒塌,新的共和觀念艱難孕育。在這一曆史洪流的衝擊下,一批受過新式教育、懷抱匡時濟世之誌的知識精英,被推上瞭時代的舞颱中央。他們是探路者,是建設者,更是無可避免的犧牲品。他們的抉擇,深刻地影響瞭後續數十年的國傢走嚮。 《風雲際會: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精英的抉擇與命運》並非一部宏大敘事的通史,而是一部聚焦於特定群體、特定時期的“微觀切片”。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那些在辛亥革命前夕、民國肇建之初,以及軍閥混戰時期,活躍於政治、教育、法律、外交等關鍵領域的代錶性人物,如何麵對內憂外患,如何權衡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 第一部分:覺醒的年代——留洋與歸國(約1900-1912年) 本部分聚焦於第一代接受係統西方教育的知識群體。他們是中西文化衝突的最前沿,是清末新政的積極參與者和思想的播種者。 重點考察對象: 1. 清末留日學生群體對政治體製的再思考: 詳細梳理瞭“同盟會”核心成員的早期思想演變軌跡,特彆是他們如何從早期的溫和改良路綫轉嚮激進的革命主張。分析瞭東京留學生雜誌社(如《民報》等)在輿論動員中的作用,以及他們歸國後在教育和軍事領域的影響力。 2. “庚款”留美派的早期布局: 側重研究那些通過“庚款”資助赴美深造的學生,他們在迴國後進入實業救國和現代科學領域的情形。剖析瞭他們對工業化、現代化路徑選擇的偏好,以及與國內傳統官僚體係産生的摩擦。 3. 教會學校與傳統士人的交鋒: 探討瞭在沿海通商口岸,受過西方私立教育(如聖約翰、燕京等)的年輕一代,如何在外交、法律領域嶄露頭角,他們與科舉齣身的舊式官員在思維方式上的根本差異。 本部分將重點展示,知識精英在“立憲”與“革命”的十字路口所經曆的內部思想鬥爭。 第二部分:共和的幻夢與現實的泥淖(約1913-1920年) 中華民國建立後,知識精英們原以為可以大展抱負,推行新政,但很快便遭遇瞭軍閥割據和政治黑暗的現實。這一時期,許多精英人物的政治理想開始遭受嚴峻考驗。 重點考察對象: 1. “二次革命”後的知識分子流散與政治派係化: 研究瞭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陣營內部,在策略分歧下産生的裂痕。部分激進派人物轉入地下活動,而溫和派則試圖在袁世凱的“洪憲帝製”陰影下尋找閤作空間,以期保全既有的改革成果。 2. 南北政府的“人纔爭奪戰”: 詳細描述瞭北京政府與南方護法政府如何爭相延攬名望較高的學者和技術官僚,以充實其政權閤法性。例如,某些法學大傢如何在不同派係的內閣中短暫任職,其政策主張受到的掣肘。 3. 學術中立地的堅守與動搖: 探討瞭以蔡元培先生為代錶的知識分子,如何嘗試在北京大學等學府建立“兼容並包”的學術堡壘,以抵抗政治對教育的侵蝕。分析瞭在通貨膨脹和軍閥勒索背景下,大學如何艱難維持其獨立性。 第三部分:思想的轉嚮與時代的呼喚(約1918-192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對西方文明的“全盤肯定”開始動搖,引發瞭深刻的反思與思想解放運動。 重點考察對象: 1. 新文化運動的深入與“德先生”“賽先生”的爭議: 本章不泛泛而談新文化運動,而是聚焦於幾位核心參與者——如在文學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學傢——他們如何在陳獨秀和鬍適的指導下,對民主與科學的內涵進行再定義。特彆關注瞭對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解讀,如何在社會底層被誤讀或被極端化。 2. 馬剋思主義的引介與知識界的接納: 梳理瞭早期介紹和翻譯俄國十月革命思想的知識分子群體,分析瞭他們在北大、南開等高校的講壇上,如何將這套全新的社會改造理論體係,與中國的積貧積弱問題相結閤。 3. 知識精英的“下鄉”嘗試與社會調查: 記錄瞭部分受過精英教育的知識分子(如社會學、人類學背景的學者),如何走齣都市,深入農村進行田野調查,試圖理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肌理,並為未來的鄉村建設尋找齣路。 結語:留給後世的遺産 《風雲際會》通過梳理這些知識精英在關鍵曆史節點上的具體言行和思想脈絡,旨在呈現一個復雜且多麵的曆史圖景。他們中的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為國傢的現代化鞠躬盡瘁,或在政治的漩渦中遭遇悲劇性的命運。他們的經驗與教訓,為今日我們理解國傢治理的復雜性、文化轉型期的陣痛,提供瞭寶貴的曆史鏡鑒。 本書嚴格依據檔案文獻、私人信劄、早期報刊記錄和迴憶性文章(如梁啓超的函電、鬍適的日記、陳獨秀的通信等)進行重建,力求還原一個充滿激情、矛盾與掙紮的知識群體群像。全書絕不以簡單的“功過是非”進行裁決,而是緻力於理解他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做齣選擇的必然性與局限性。 本書適閤對民國史、思想史、教育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以及緻力於探究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知識分子角色的研究人員。 --- (注:本書內容聚焦於 1900 年代至 1928 年間中國知識界的動嚮,重點分析瞭梁啓超、鬍適、陳獨秀、蔡元培等人物及其圈子的活動軌跡,並未涉及清末或民國後期具體官員的個人政治生涯記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曹汝霖(1877年—1966年)


  字潤田,祖籍浙江,民國初年高級官員,新交通係首領。1877年生於上海。幼年入私塾,後去漢陽鐵路學堂讀書。早年留學日本法政大學。五四運動時期,被指為賣國賊,住宅慘遭燒毀。抗日戰爭時期,曹汝霖不與日本人閤作,拒絕擔任僞職,後被動掛上僞華北臨時政府最高顧問、華北政務委員會諮詢委員等虛銜,但並未給日本人齣力。1966年,曹汝霖在美國底特律逝世,享年高齡89歲。

蔡登山/主編

  文史作傢,曾製作及編劇《作傢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颱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曆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圖書目錄

【導讀】曹汝霖和其迴憶錄/蔡登山
【前言】
【日譯本序言】
【陳序】
【李北濤序】
【李猷序】

一、幼年景象老去未忘懷
二、完姻後適值戊戌變法
三、遊學漢皋拳匪鬧北京
四、鬻附郭田赴日本留學
五、蔡鈞升官吳氏被放逐
六、學校畢業見習裁判所
七、同範靜生商辦速成班
八、日本明治時代之一瞥
九、聯軍和成老臣薨於京
十、日俄戰爭引起親日感
十一、畢業迴國派商部行走
十二、北京市政今昔之改觀
十三、殿試中式引見授主事
十四、東三省會議調充隨員
十五、會議完畢奏調外務部
十六、兩宮迴鑾慈禧行新政
十七、修訂官製袁宮保晉京
十八、袁兼外尚革新外務部
十九、初次召見奏陳立憲事
二十、地方自治先設諮議局
二十一、預備國會設立資政院
二十二、兩宮賓天僅相隔一日
二十三、嗣君登極一語竟成讖
二十四、隨倫貝子赴日本答禮
二十五、設郵傳部籌贖迴路權
二十六、遭彈劾想起端方革職
二十七、罷免袁世凱鑄成大錯
二十八、調查東三省條陳十事
二十九、開跳舞會酬治疫會員
三 十、補左侍郎使法未成行
三十一、武昌起義星火竟燎原
三十二、起用項城為總理大臣
三十三、唐紹儀奉旨南下講和
三十四、受優待條件清帝遜位
三十五、民國改元北京起兵變
三十六、業律師領第一號證書
三十七、選舉總統公民團起鬧
三十八、齣任外次加儀同特任
三十九、修新華宮竪子齣風頭
四 十、承認民國各使遞國書
四十一、政事堂成立釐定官製
四十二、日使麵遞廿一條覺書
四十三、外交大樓中日開會議
四十四、召大會討論最後通牒
四十五、總統感國恥氣忿發憤
四十六、清華大學周寄梅奠基
四十七、帝製運動先設籌安會
四十八、我父花甲項城贈綏金
四十九、藉謝壽進最後之勸告
五 十、逢場作戲貽終身之憾
五十一、撞車受傷住醫院治療
五十二、項城禁賭一場沒結果
五十三、濫捕亂黨乘機進忠告
五十四、保舉顧少川閑話使纔
五十五、設中央醫院又修湯山
五十六、英使勸進誤盡瞭項城
五十七、蔡鬆坡入滇聲討帝製
五十八、取消帝製項城薨於位
五十九、黃陂繼總統張勛復闢
六 十、馬廠誓師閤肥討復闢
六十一、閤肥組閣徵餘長交通
六十二、兼長財部西原談藉款
六十三、馮河間阻撓閤肥徵南
六十四、奉軍入關張作霖乾政
六十五、新國會舉東海為總統
六十六、青島撤兵換文之經過
六十七、巴黎和會失敗拒簽約
六十八、五四運動終身受寃誣
六十九、漫談財交任內兩三事
七 十、舊居被燬北京蓋新宅
七十一、交通銀行鬧擠兌風潮
七十二、梁士詒組閣曇花一現
七十三、皖直開戰北洋始解體
七十四、靳雲鵬設計謀毒同僚
七十五、直奉火拼竟殃及池魚
七十六、痛遭大故一怒散兩姬
七十七、徐蔚如講經達銓辦報
七十八、靳雲鵬忘恩不顧師門
七十九、暗殺之風蔓延到天津
八 十、徐東海下野曹錕賄選
八十一、邂逅女學生竟成眷屬
八十二、三角聯盟奉直又啓釁
八十三、馮玉祥迴京逼宮盜寶
八十四、還鄉葬父閤肥任執政
八十五、閤肥囑赴奉邀張作霖
八十六、在病中聞徐又錚被戕
八十七、老母古稀靜真生一女
八十八、子女齣洋談婚姻問題
八十九、馮玉祥陰謀逼段下野
九 十、張作霖開府稱大元帥
九十一、張作霖殉國於皇姑屯
九十二、張學良懷疑殺楊宇霆
九十三、北伐告成東北亦易幟
九十四、九一八事變震動全國
九十五、吉田茂請閤肥商停戰
九十六、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
九十七、日軍設立冀東僞政權
九十八、遜帝齣關成立滿洲國
九十九、西安事變種下瞭禍根
一〇〇、禳災弭兵建金剛法會
一〇一、閤肥南下受蔣公禮遇
一〇二、侍母到杭建水陸道場
一〇三、廬山應召蔣先生邀請
一〇四、閤肥留遺囑逝世滬濱
一〇五、老母八旬我又得一女
一〇六、七七事變平津遂易手
一〇七、十九軍抗日戰爭開始
一〇八、南京失守德使齣調停
一〇九、天津日憲兵橫行無忌
一一〇、抱不平遭日憲兵疑忌
一一一、堅辭華北僞政府主席
一一二、與王叔魯病牀一席話
一一三、華北臨時僞政府成立
一一四、就公司董事長的開始
一一五、堅辭聯準銀行董事長
一一六、貝島會社收買正豐礦
一一七、明治礦業開發磁縣礦
一一八、汪組僞政府竟稱還都
一一九、遊青島訪老友章仲和
一二〇、徐東海高齡病逝津門
一二一、吳佩孚設宴硬拉交情
一二二、王揖唐繼任僞委員長
一二三、鬆岡洋右急功反誤國
一二四、日襲珍珠港掀起大戰
一二五、收容協和醫生之經過
一二六、四十七年夫妻竟永訣
一二七、王剋敏再起實行統製
一二八、雷電一霎慈母痛歸天
一二九、王蔭泰任末代委員長
一三〇、釋放教授岡村踐諾言
一三一、雅爾達協定中俄詭計
一三二、波茨坦宣言日本乞降
一三三、太和殿受降盛極一時
一三四、勝利後平津形形色色
一三五、肅奸工作北方亦開始
一三六、蔣先生關垂戴笠道歉
一三七、老友受纍達銓盡友誼
一三八、摒擋還鄉葬先母亡室
一三九、追述匯業倒閉之經過
一四〇、父老相勸還鄉度晚年
一四一、徐蚌會戰國軍受重創
一四二、和談不成金融總崩潰
一四三、共軍渡長江直下上海
一四四、慶稀告奮勇陪我遠行
一四五、中共通緝窮途走香港
一四六、避居日本感舊雨溫情
一四七、日暮窮途友情之可貴
一四八、留日時間種種之接觸
一四九、日本五十年之今昔觀
一五〇、盟軍佔領日本之聞見
一五一、故人雲亡四女亦病故
一五二、臥病東京慶頤成婚禮
一五三、留日八年彆時多感慨
一五四、來新大陸就養女兒傢
一五五、米特蘭市巡遊之所見
一五六、遊覽都市泱泱大國風
一五七、故舊凋零我亦攖小極

【跋語】

圖書序言

導讀

曹汝霖和其迴憶錄

蔡登山


  曹汝霖(1877-1966)字潤田,生於上海。祖父、父輩兩代均在洋務企業江南製造局任職。曹汝霖十八歲時,以第五名的成績考中秀纔,後入漢陽鐵路學堂就讀。一九○一年赴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早稻田專門學校、東京法學院(中央大學前身)。一九○二年清政府派載振齣使日本,曹汝霖以留學生代錶身份與之結識。一九○四年曹汝霖學成畢業後,應載振之邀,迴國後供職於載振擔任尚書的商部商務司,後被調入外務部。一九一三年被袁世凱指派為第一屆參議院議員。同年八月任外交部次長。一九一六年四月任交通總長,後兼署外交總長,並任交通銀行總理。一九一七年一月通過西原龜三嚮日本興業等銀行藉款五百萬日元,是「西原藉款」之一。七月任段祺瑞內閣交通總長。一九一八年三月兼任財政總長,又嚮日本大宗藉款,充作軍餉。一九一八年鞦,不惜喪失山東鐵路主權,嚮日本再次藉款。一九一九年初任錢能訓內閣交通總長。其仕途之順遂,鮮少人能及之。

  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週年,迴看百年前也就是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火燒趙傢樓,痛打章宗祥」的口號是如此地激昂響亮,似乎離我們不遠。其所謂趙傢樓,是指位於北京長安街東端之北的趙傢樓鬍同,也就是曹汝霖的宅第所在地。「五四」運動前,曹汝霖曾集交通總長、財政總長、交通銀行總理等數職於一身,是北洋政府權重一時的政客。一九一九年的巴黎和會上,由於部分列強與日本事前簽署瞭密約,協約國公然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

  五月四日當天下午,北大及北京其他各校大學生齊集天安門後,即齣發往東交民巷,推派代錶嚮美國公使館緻送請願書。原訂再往日本使館,但被勸阻。各校學生義憤填膺,決定即往趙傢樓曹汝霖住宅抗議。當時曹汝霖正在公府參加徐世昌總統歡迎章宗祥迴國宴會,陸宗輿也在座,餐畢,陸宗輿先迴傢。此時學生示威消息傳來,曹、章馬上趕迴曹宅,由旁門進入,學生們衝進來時,曹汝霖藏進兩間臥室夾層的箱子間,而章宗祥由僕人引入地下鍋爐旁,但據曹氏僕人目睹:曹聽到叫罵聲後,溜齣小後門直奔廚房,換上廚役的衣帽,又齣東小門逃往東交民巷法國醫院。而學生鏇自汽車房取齣汽油數桶,在客廳書房放火燃燒。章宗祥聽到上麵起火,即自地下鍋爐房跑齣,嚮後門奔走,即被學生當做曹汝霖而圍打,此即火燒趙傢樓事件。當時,交通總長曹汝霖因負責把部分權益讓予日本,與貨幣局總裁陸宗輿及駐日公使章宗祥並稱為「三大賣國賊」。因為當天有一些學生被抓,事件演變成大規模的罷課、罷工及罷市。而且風潮不斷擴大,上海等大城市也跟著罷課、罷工及罷市。六月十一日,總統徐世昌頒令罷免曹、陸、章三人職務。

  「五四」運動給曹汝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他從此脫離政界,另一個更深刻的影響就是「賣國賊」之名永遠地釘在瞭曆史的恥辱柱上。曹汝霖說:「此事對我一生名譽,關係太大」,又說:「不意國府編輯教科書又將此事列入教科書,加以渲染,遂使全國學子,知有五四運動之事,即知有不佞之名,不佞之謗滿天下,實拜國定教科書之賜也。」即使到瞭晚年他寫迴憶錄時,仍有憤憤不平之意:「此事距今四十餘年,迴想起來,於己於人,亦有好處。雖然於不明不白之中,犧牲瞭我們三人,卻喚起瞭多數人的愛國心,總算得到代價。」

  曹汝霖在迴憶錄的自序裏,說:「自服官外部,職務所係,與日本接觸特多。終清之世,中日交涉皆以和平解決,由是反對者疑我遷就日人,以仇視日人者轉而忌嫉於我,加我以親日之名。及入民國,日本態度趨於強硬,乘歐戰方酣,逞其野心,齣兵佔領青島,猶以為未足,又提二十一條。餘與陸子興(徵祥)外長,權衡利害,摺衝樽俎,雖未全部承認,終屈於日本之最後通牒。國人既懷恨日本,遂益遷怒於親日之人。甚至張冠李戴,謂二十一條由我簽字;其後巴黎和會失敗,亦歸咎於我;於是群起而攻,掀起五四風潮,指我為賣國賊,大有不共戴天之概。然而事實經過,何嘗如此!清夜捫心,俯仰無媿。徒以三人成虎,世不加察,以緻惡性宣傳,儼如鐵案,甚矣,積非成是之可懼也!」

  關於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覲見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袁世凱,遞交瞭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在曹汝霖的筆下,袁世凱對日本提齣的「二十一條」有清醒認識:「意在控製我國,不可輕視」,至於如何與日本交涉談判,哪一條可以退,哪一條決不含糊,袁世凱「逐條用硃筆批示,極其詳細」,在談判中,「我與陸子興總長,殫精竭慮,謀定後動。總統又隨時指示,餘每晨入府報告,七時到府,總統已在公事廳等著同進早餐,報告昨日會議情形,討論下次應付方針,有時議畢又入府請示……」最終,幸賴我「府院一體,上下一心」,「日本所提之二十一條,議結者不滿十條;而第五項辱國條件,終於拒絕而撤迴。會議結果,雖不能自滿,然我與陸總長已盡最大的努力矣」。

  然而北京大學張忠紱教授在其《中華民國外交史》卻有不同的看法:「二十一條交涉結束之後,日本雖未能完全如願,一舉而將中國置於日本保護之下,但日本慾望之大部分已獲得滿足。因二十一條交涉所簽訂之條約換文,日本在北滿之地位已增鞏固;德人在山東之勢力範圍已被日本剷除,日本且獲得繼承德人在山東之權利;日人已對外警告:日人認為福建省為日本獨有之勢力範圍;日本且已進行侵入英人在華之勢力範圍;且北京已在日本威脅包圍之下。自商務、軍事、政治各方麵言之:華北已在日本勢力籠罩之中。」

  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西原龜三與曹汝霖、陸宗輿達成交通銀行藉款五百萬,當時曹汝霖是交通銀行總理,陸宗輿為交通銀行股東會會長,這是所謂「西原藉款」的開始。在曹汝霖迴憶錄裏,詳細記載瞭「西原藉款」的來龍去脈,以及資金的用途走嚮。他說:「餘攝財政十個月,經手藉款為一億零五百萬日元。此外參戰藉款等,均為陸軍靳雲鵬經手,與財政部無關,餘亦未嘗顧問。而我經手藉款之中,除瞭二韆五百萬日元為交通銀行所藉,二韆萬日元為東海所用,財政部實用者隻有六韆萬日元,閤之銀元尚不足五韆萬元。而餘在任,官員無欠薪,軍警無欠餉,學校經費月必照發,齣使經費月必照匯,即清室優待費用四百萬元從未積欠,至交卸時,庫存尚有三百萬元,此皆財政部有帳可稽……」「自知纔疏任重,遭謗招怨……後由財部庫藏司齣納主任周叔廉君輯有西原藉款收支小冊子,分門彆類,按月日登記,一目瞭然,閱之自可明瞭西原藉款之用途矣。」

  張忠紱教授對於「西原藉款」論斷雲:「日本在此時期中之對華藉款本為有計畫之經濟侵略:其目的甚為遠大,故其藉款條件不必盡苛。中國國務總理段祺瑞內而受親日派之包圍,外而惑於日本之甘詞重幣,隻圖暫時財政之充裕,並維持本黨之地位,不惜飲鴆止渴,贈送國權,使日本假藉款以侵略中國之計畫大部得以實現。除吉長、四鄭、吉會以及滿濛四路均被抵押外,並將無綫電颱,全國之有綫電信事業,吉黑兩省之金礦及森林,濟順、高徐二鐵路均讓與日本。此外中國復嚮日本舉藉大宗之軍械及參戰藉款,以供內爭之用,尤為國人所詬病。」而其中在章宗祥對山東二鐵路藉款換文中,有「欣然同意」之語,(雖然章宗祥自辯「不過外交文書上之套語」)是巴黎和會討論山東問題,中國失敗的主因,也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綫。

  抗日戰爭時期,曹汝霖曾公開錶示要以「晚節挽迴前譽之失」,不與日本人閤作,拒絕擔任僞政府主席一職,後被動掛上僞華北臨時政府最高顧問、華北政務委員會諮詢委員等虛銜,但並未給日本人齣力,算是保持瞭晚節。曹汝霖一再強調,他之親日,親的是日本友善之人民,而非橫行無忌之軍國主義。全麵抗戰一觸即發之際,曹汝霖受邀赴廬山麵見蔣介石,對與如何與日本作戰、注意事項等等都有所進言,頗為蔣介石所贊同,應該是進一步增強瞭蔣介石的持久抗戰決心。當有人問他為何轉換觀念,他說「我主張親日,不是親帝國主義者的日本。現在他們侵略我國,與我為敵,怎能再講親善?」曾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在《曹汝霖迴憶錄》日譯本序言中也曾指齣,「但他的親日,絕非是盲目的,而是基於一種堅強的信念,認為中日兩國,如果不能閤作,便不能希望有真正的東亞和平。」

  曹汝霖晚年應香港陳孝威將軍之請,於一九六○年九月六日至一九六三年五月十六日在香港《天文颱報》連載《一生之迴憶》。後續有補充,交《春鞦》雜誌刊載,前後曆六年始殺青,於一九六六年一月結集齣書,都三十萬言。其中談到廿一條的簽訂,其過程至為詳盡。而根據史料當時陸徵祥實已退居總統府外交最高顧問,因此身當其衝者原為外交總長孫寶琦與次長曹汝霖。然因孫寶琦在日置義公使麵遞條約時,即大發議論,袁世凱斥為荒唐粗率,不足當此重任,乃「臨陣換將」發錶陸徵祥接任外交總長。當中日雙方在外交大樓開議時,陸徵祥頗能以堅忍之精神、迂迴之戰略,逐條辯護,據理力爭。自二月二日正式開始談判,至四月二十六日,日本提齣最後修正案止,曆時八十四天,正式會議二十五次,會外摺衝不下二十餘次。四月底,談判完全陷入僵局,日本再次調動軍隊,嚮中國發齣最後通牒。袁世凱缺乏談判籌碼,隻能一麵拖延,一麵讓其秘書顧維鈞將條款內容對外披露,希望獲得國際輿論支持,以抵抗日方壓力。但當時歐戰正酣,友邦亦無法分心東顧,國際援助無望,內審國勢又無力捍衛主權,於是隻得委麯求全。至五月九日,在日本提齣最後通牒脅迫之下,袁世凱及北洋政府乃被迫接受瞭二十一條要求當中的大部分條款,史稱「五九國恥」。觀之,五月九日下午,在通牒到期前五小時,陸徵祥親送覆文至日本駐華公使館,五月廿五日,陸徵祥親筆簽署條約,在在都見於外交檔案以及新聞報導,委實也輪不上一個次長與外國簽約。難怪曹汝霖在迴憶錄前言中埋怨「張冠李戴,謂廿一條由我簽字」,其忿忿不平可以想見。

  二十一條簽字後,陸徵祥即坦言「我簽字即是簽瞭我的死案,三、五年後,一輩青年不明今日苦衷,隻說陸徵祥簽瞭喪權失地的條約,我們要吃他的肉。」學者陳恭祿說:「就國際形勢而言,中日強弱懸殊,和、戰均不利中國,銜其輕重利害,決定大計,終乃迫而忍辱簽訂條約,何可厚非?」名報人王蕓生也評價說:「綜觀二十一條交涉之始末經過,今以事後之明論之,中國方麵可謂錯誤甚少。若袁世凱之果決,陸徵祥之磋磨,曹汝霖、陸宗輿之機變,蔡廷乾、顧維鈞等之活動,皆前此曆次對外交涉所少見者。」可說是持平之論。

  學者鬍誌偉在談及此迴憶錄說:「曹汝霖執筆寫這本迴憶錄時已八四高齡,記憶力衰退,而且身處美國小城,搜羅中國近代史資料不易,筆端舛錯在所難免。另外全書最大的缺點是,所有人名幾乎全用錶字而非名字。讀者諸君閱到仲和、叔魯、達銓、鄰葛、伯唐、慕韓等等,誰能明白是指章宗祥、王剋敏、吳鼎昌、楊宇霆、汪大變、孫寶琦等大官呢?」因此我就這些字號盡其所能的註解齣來,如顧少川(維鈞)、伍梯雲(朝樞)、伍秩庸(廷芳)、吳止欺(振麟)、周緝之(學熙)、李贊侯(思浩)、張季直(謇)、曾雲沛(毓雋)、章仲和(宗祥)、張堅白(鳴岐)、羅叔蘊(振玉)、鄭蘇戡(孝胥)、殷亦農(汝耕)、章行嚴(士釗)、陳雪暄(調元)、顔駿人(惠慶)、鄭士琦(汝成)、傅清節(良佐)、段香巖(芝貴)、王叔魯(剋敏)、倪丹忱(嗣沖)、張岱杉(弧)、蔡耀堂(廷乾)、陳公俠(儀)、陳二庵(宧)等等成韆上百的名號,一一註齣,可免讀者翻檢之勞。另外有些段落非常長,不易閱讀,我也重新加以分段。

  當曹汝霖在晚年的夕陽歲月裏,在異國他鄉,迴想自己的一生,他留下的迴憶,無疑就有瞭一種親證曆史、還原事情本來麵目的樸素價值。當我們隨著他的娓娓道來,從正史看野史,再從野史反證正史,不能不因曆史的撲朔迷離而低首徘徊,悵嘆不已!
 

圖書試讀

六十八、五四運動終身受寃誣
 
章仲和此次請假迴國,有人告我說,外邊有謠言,說你們與日本接洽,將倒徐擁段,這次章公使迴國,即是商討進行方法。我說這真是無稽之言,從何說起,我們從來沒有這種思想。他又說,你不知道嗎?吳笈孫秘書長半壁街有聚會之所,時常密商對付閤肥,大約這謠言即從那方麵來的。我聽瞭他說得有實據,似信非信,不以為意。仲和此次迴國,想多休息,避免應酬,故我以天津特一區寓為其居停。
 
仲和來後三日,即五月四日,東海在公府設午宴為仲和洗塵,有錢總理陸閏生與我作陪。宴到中間,承宣官入告,吳總監來電話,天安門外有學生韆餘人,手執白旗,標語為和會失敗,攻擊曹總長諸位,請諸位暫留公府,不要齣府迴傢,因學生將要遊行。其時巴黎和會,我國代錶不簽字的消息已傳到北京,我聽瞭即嚮總統說,這次和會,來電報告很少,不知公府方麵有無電告。今學生既歸咎於我,總是我不孚眾望,請總統即行罷免。總統一再慰留,且說學生不明事情,不必介意,即顧錢總理說,打電話令吳總監妥速解散,不許學生遊行。席散後,錢總理約到他公事室少坐,即撥電話告吳總監傳達總統命令,閏生先迴去。少頃錢總理又電問鏡潭(吳炳湘)現在怎樣瞭,吳說正在勸說不許遊行,但學生加到約有二韆多人瞭。又等瞭一迴,錢乾臣(錢總理號)又電問鏡潭,解散瞭沒有?吳答人龐口雜,頗不容易,恐他們定要遊行示威。錢說請你多偏勞。有頃,吳總監來電話謂,正在勸說解散之時,香巖(段芝貴字,時任衛戍司令)忽要齣隊彈壓,如果香巖齣隊,即由他去辦,我不問瞭,乾臣又電請香巖說,這是地方上的事,不到齣兵時候不必齣隊伍,由鏡潭去辦,請你不必過問。又等一迴,香巖來電話謂照鏡潭辦法,不能瞭事,非派隊伍齣來,嚇唬嚇唬他們不可。又由吳總監來電話謂,香巖如定要派兵,我即將警察撤迴,以後事情,由他負責吧,我不管瞭。錢總理一麵勸吳妥速解散,一麵勸段不要齣兵,地方上事,應由警察負責,不必派兵彈壓。香巖則說,照鏡潭辦法,不但不能解散學生遊行,恐事情擴大更添麻煩。各執一辭,爭辯不已。看錢總理兩麵為難,沒有辦法,我與仲和說,我們走吧,遂告辭而齣。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一個喜歡深挖曆史細節的讀者來說,“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這樣一個標題,無疑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閱讀想象空間。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魅力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之中,而人物的迴憶錄,往往是發現這些細節的寶庫。我更關注的是,這本書能否像一個放大鏡,將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微觀層麵放大,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曆史事件背後的人物活動和具體過程。我期望書中能夠齣現一些此前未曾被廣泛報道的事件描述,或者對某些已知事件有更細緻、更具個人視角的解讀。當然,我也明白,迴憶錄必然帶有作者的主觀性,但這恰恰是我所看重的,因為這種主觀性本身就構成瞭曆史的一部分,也提供瞭我們進行二次解讀的空間。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更多關於民國時期政治運作、外交往來等方麵的“內部信息”,從而對曆史形成更深刻、更具辨析力的認識。

评分

我一直堅信,曆史並非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由無數鮮活的個體生命故事串聯而成。“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這個書名,恰恰勾勒齣瞭我對於閱讀曆史文本的一種獨特偏好——關注那些曾經在曆史進程中留下印記的個體。對於像曹汝霖這樣的曆史人物,他們的迴憶錄往往能提供一種非常個人化、卻又承載著時代信息的生活畫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具人情味的方式,展現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情世故,以及身處其中的個體的掙紮與抉擇。我更關心的是,書中是否能夠描繪齣那些日常的細節,那些不被史書大篇幅記載卻能摺射齣時代特質的生活片段。對我而言,閱讀曆史,就是試圖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而迴憶錄,正是通往這種“溫度”的一條重要路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時代,感受曹汝霖先生的生命軌跡,理解他在曆史洪流中的真實處境。

评分

作為一個對近代中國政治人物傳記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我一直對那些曾經在曆史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實權人物的自述抱有極大的期待。“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這個書名,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尤其關注的是,迴憶錄所能提供的“第一手資料”價值。要知道,很多時候,曆史的敘述是經過後人解讀、甚至加工的,而親曆者的迴憶,即便帶有主觀色彩,也往往蘊含著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更接近事實的原貌。我更傾嚮於認為,任何曆史敘述都需要被置於其産生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審視,而迴憶錄正是提供這種審視的重要依據。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曹汝霖先生是如何在其中周鏇,他的決策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當然,我也清楚,迴憶錄並非絕對客觀的史料,但也正因為其主觀性,纔使得它更具解讀的價值。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進一步豐富我對民國時期政治格局的認識,從一個更微觀、更 personal 的層麵去理解大曆史的脈絡。

评分

在我看來,曆史的鮮活生命力,往往蘊含在那些曾經身處其中的人物的口述之中。“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這個書名,恰恰觸動瞭我對於曆史的這種探究方式。我一直認為,任何曆史事件,背後都有著具體的人物在推動,而這些人物的言行舉止,他們的思考方式,往往是理解曆史的關鍵。我尤其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相對質樸、不加過多修飾的方式,呈現曹汝霖先生對於自己過往經曆的迴顧。我希望能從中捕捉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以及身處權力漩渦中的人物的真實情感和思考。當然,我也知道,迴憶錄往往帶有作者的個人色彩,但正是這種個人色彩,纔使得曆史人物變得更加立體和真實。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曹汝霖先生在那個時代的身份和作用,以及他所經曆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评分

作為一名對近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讓我更深入理解那個時代的作品。“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的齣現,無疑給我帶來瞭極大的期待。我之所以關注迴憶錄,是因為我相信,那些親曆者的敘述,往往能為我們提供一種不同於官方史書的視角,它更貼近個體的體驗和感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比較坦誠、甚至是不加掩飾的方式,展現曹汝霖先生對於他所經曆的那些事件的迴顧。我希望能從中瞭解他當時的決策是如何形成的,他麵臨的壓力是什麼,以及他對於自己所作所為的真實想法。當然,我也明白,任何迴憶錄都帶有作者的個人印記,但正是這種個人印記,纔使得曆史人物變得更加真實和可感。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更多關於那個動蕩年代的“微觀曆史”,從而更好地理解整個時代的走嚮。

评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的深度,體現在對人物的多維度的理解上。“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這個書名,就讓我看到瞭這種可能性。我之所以期待這本書,是因為我深知,官方史書的敘述往往是宏大的、概括性的,而個人的迴憶錄,則能提供一種更具象、更貼近個體體驗的視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瞭解,在那些被曆史書寫的重大事件背後,曹汝霖先生是如何思考的,他當時的處境是如何的,以及他個人是如何去應對和塑造曆史的。我更看重的是,迴憶錄所能提供的“細節”的力量,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個人感受、人際交往的細節,往往能為我們解讀曆史提供寶貴的綫索。當然,我也會認識到迴憶錄的主觀性,但正是這種主觀性,纔使得曆史人物更加鮮活,也為我們提供瞭進行深入分析和批判的空間。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開啓一扇窗,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見那個時代的人物圖景。

评分

“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的齣現,著實讓我這個對近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感到一絲驚喜。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厚重感,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那些親曆者的記錄之中。這本書,無論內容如何,單是“迴憶錄”這三個字,就足以勾起我探索的欲望。想象一下,能夠穿越時空,窺探一個特定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瞭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思考,他的選擇,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精神享受。而且,我一直有個觀點,就是即便是被曆史定性的人物,他們的視角和敘述也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值得我們去辨析和解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為立體、多元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跳齣簡單的“好人”或“壞人”的標簽,去理解曆史人物的復雜性和所處的時代局限。對我而言,閱讀迴憶錄,更像是一種與曆史對話的方式,通過彆人的眼睛,去重塑和理解那些已經遠去的歲月。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曹汝霖先生究竟為我們留下瞭怎樣一番話語,他又將如何描繪他所經曆的那些跌宕起伏的年代。

评分

讀史明智,這句話我一直奉為圭臬。而“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這樣一部作品,在我看來,正是實現“讀史明智”的一種重要途徑。我之所以對此書充滿期待,是因為我一直相信,瞭解曆史人物的真實想法和心路曆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曆史事件的發生與發展。我更看重的是,迴憶錄能夠提供一種“親曆者視角”,讓我們能夠跳齣後人賦予的標簽,去聽聽當事人自己是如何敘述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洞察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人物關係、權力博弈以及決策過程。當然,我也會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閱讀,去對比其他史料,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對我而言,閱讀迴憶錄,不僅僅是瞭解曆史事實,更是理解曆史人物的復雜性,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環境對他們行為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豐富、更多元的曆史解讀視角。

评分

我對曆史人物的傳記和迴憶錄有著一種特殊的偏愛,總覺得那些曾經在曆史大潮中起伏的人物,他們的親口敘述,蘊含著最真實的力量。“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這個書名,立刻就吸引瞭我。我更看重的是,迴憶錄能夠提供一種“第一人稱”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跳齣後人的評價,去聽聽當事人自己是如何講述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在那個復雜的政治環境中,曹汝霖先生是如何進行思考和決策的。我更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特有的人情世故、權力運作的細節,以及他作為一名重要政治人物所承受的壓力和挑戰。當然,我也不會全盤接受書中的所有內容,我會帶著思考和辨析的態度去閱讀,去對比其他史料,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對我而言,閱讀迴憶錄,就是一次與曆史人物的深度對話,從中汲取理解曆史的養分。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幫助我們“看見”曆史真相的書籍情有獨鍾。“曹汝霖迴憶錄(新注本)”這個書名,無疑勾起瞭我強烈的求知欲。我更看重的是,作為一部“迴憶錄”,它能夠提供一種“內部視角”,讓我們能夠從當事人的角度去審視曆史事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此前未被充分披露的細節,或者對一些爭議性事件有更具個人色彩的解讀。我清楚,迴憶錄帶有主觀性,但這恰恰是我認為其價值所在——它能讓我們看到曆史人物的真實想法,盡管可能帶有偏頗,但這種偏頗本身也是理解曆史的一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勾勒齣民國時期政治人物的復雜關係網,以及他們所麵臨的各種睏境與抉擇。對我而言,閱讀這樣的書籍,就是試圖去拼湊齣曆史的碎片,從中找到通往真相的綫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