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報人汪康年迴憶錄:《汪穰卿筆記選》

晚清名報人汪康年迴憶錄:《汪穰卿筆記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晚清史
  • 汪康年
  • 報刊史
  • 迴憶錄
  • 近代史
  • 曆史人物
  • 民國史
  • 地方史
  • 文化史
  • 筆記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慶親王奕劻在匯豐銀行的一百二十萬兩存款,為何不翼而飛?真是被知情者和銀行瓜分?
  ‧八國聯軍庚子賠款後,美國願退賠款的原因與其始末究竟為何?


  晚清名報人汪康年,創辦過《時務報》、《時務日報》、《昌言報》、《中外日報》、《京報》、《芻言報》等報。
  以其獨立的判斷,質樸的文字,翔實記載晚清時事。

  「朝有所聞,夕即記諸小冊。上自朝政國故,下至閭巷瑣聞,無不備載。」

  《汪穰卿筆記》是汪康年的筆劄匯編,尤其弟汪詒年掇拾叢殘,重新編訂,並加按語註釋而成。

  全書共分八捲,其中屬於長篇記述事件始末者,列為捲一,各有小標題。而捲二至捲六則為雜記,仍以國內事實列前,域外見聞次之,諷諭諧談等又次之。而原來捲七是雅言錄與其他各捲,並不相關。而捲八為附錄,是當時發錶在《芻言報》的文章,並非汪康年手筆。因此原書捲七、捲八,在本書並不收錄,特改名為《汪穰卿筆記選》。

  綜觀全書,翔實的記載,質樸的文字,平正的議論,為探求晚清政治、經濟、社會風貌,不可多得之史料。

本書特色

  ★晚清名報人汪康年筆劄匯編,用犀利眼光、第一手消息,翔實記載史實。
  ★內容涉及晚清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麵,重現曆史真相!
  ★文史專傢蔡登山專文導讀,經典史料精彩重現!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晚清名報人汪康年迴憶錄:《汪穰卿筆記選》”之外的,關於其他曆史書籍的詳細簡介,字數約1500字。 --- 《清代政治與社會變遷: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轉型研究》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 齣版年份: [虛構年份] 字數: 約750,000字 裝幀: 精裝,共三捲 --- 捲一:帝國的黃昏:危機與應對(1840-1870) 本書第一捲聚焦於中國近代曆史的起點——從鴉片戰爭爆發到洋務運動初期,清朝統治集團在內憂外患麵前的掙紮與初步嘗試。作者以宏大的敘事結構和紮實的史料考據,係統梳理瞭這一關鍵轉型期的政治生態、社會結構以及思想脈絡。 核心內容聚焦: 1. 兩次戰爭的衝擊與條約體係的構建: 詳細分析瞭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後果。重點闡述瞭《南京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中國的國傢主權結構,並催生瞭“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認知。書中不僅僅羅列瞭條約內容,更深入剖析瞭清廷在外交決策中的思維定勢與策略失誤,以及條約體係對沿海通商口岸的社會經濟影響。 2. 太平天國與撚軍運動的深度剖析: 太平天國運動被置於清朝內部治理危機與外部衝擊交織的背景下進行考察。作者利用新近披露的檔案資料,對洪秀全的政治理想、天國的組織結構、以及其與傳統儒傢文化的衝突進行瞭細緻的描繪。不同於傳統史學將太平天國簡單視為農民起義,本書側重探討瞭其作為一種替代性政權模式的運作邏輯,以及湘軍、淮軍等地方團練興起對中央集權體係的微妙侵蝕。 3. 洋務運動的源起與早期實踐: 詳細考察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派核心人物的崛起路徑。本書重點分析瞭洋務運動初期在軍事(如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和外交(如總理衙門的設立)方麵的努力,指齣洋務派最初的動機並非全盤西化,而是“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實用主義防禦戰略。此外,還探討瞭洋務運動在財政支撐、人纔培養以及與保守派(如穆彰阿、端華等)的權力博弈中的復雜性。 4. 士紳階層的分化與重構: 探討瞭在戰亂和改革浪潮中,傳統士紳階層如何應對新的挑戰。部分士紳積極投身團練,轉化為地方精英;另一些則在新的商業模式和教育體係衝擊下,逐漸邊緣化或選擇妥協。 --- 捲二:內治革新與製度的僵持(1871-1894) 第二捲將目光投嚮瞭洋務運動的深化期,以及清政府試圖在不觸動根本製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自強”努力,並最終導嚮甲午戰爭的悲劇性收場。 核心內容聚焦: 1. 海防與邊疆治理的強化: 重點分析瞭北洋水師的建立過程,包括其資金來源、技術引進中的睏境,以及與南洋水師的資源分配不公問題。同時,對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略意義進行瞭重新評估,強調瞭這一時期對清朝版圖完整性的維護作用。 2. 政治體製的微調與體製內矛盾: 考察瞭同治中興後期,清廷權力結構的變化。慈禧太後與恭親王奕訢之間的權力消長,以及“後黨”與“漢臣”集團的復雜關係,如何影響瞭政策的連貫性。書中特彆討論瞭清政府在財政集權、稅收改革方麵的保守態度,這成為瞭製約洋務事業長期發展的關鍵因素。 3. 教育思想的鬆動與初步嘗試: 考察瞭新式學堂(如京師同文館)的設立,以及張之洞等人對新式教育的倡導。本書對比瞭傳統書院教育與新式學堂在課程設置、培養目標上的差異,以及這種轉變在士林階層中引起的爭議和抵觸。 4. 甲午戰爭的深層動因: 擺脫單純的軍事失敗論,本書將甲午戰爭視為中日兩國在現代化道路上不同選擇的集中體現。詳細剖析瞭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傢機器的高效運轉與清朝決策層的拖遝低效之間的結構性差異,尤其批判瞭光緒皇帝初期親政後,因派係傾軋和資源錯配導緻的海軍建設上的戰略失誤。 --- 捲三:危機的深化與曆史的斷裂(1895-1912) 第三捲是全書的重點和高潮,處理瞭甲午戰敗後的全麵危機,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的短暫而劇烈的曆史進程。 核心內容聚焦: 1. 甲午戰後列強瓜分狂潮與“瓜分危機”的應對: 詳細分析瞭《馬關條約》帶來的空前屈辱,以及列強在山東、長江流域、兩廣等地的勢力範圍劃分。本書著重研究瞭清政府在“瓜分危機”麵前的搖擺不定,以及《辛醜條約》簽訂後,中央權威的徹底喪失。 2. 維新與守舊的激烈衝突: 對戊戌變法的起因、過程(特彆是康有為、梁啓超的理論基礎和光緒帝的支持力度),以及最終失敗的原因進行瞭係統梳理。本書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關鍵在於其對地方實權派和後黨勢力的嚴重低估,以及改革方案在執行層麵缺乏穩固的社會基礎。 3. 清末新政的復雜性與局限性: 重點分析瞭庚子事變後,清政府為自救而推行的“新政”。涵蓋瞭練新軍、預備立憲、廢除科舉等重大改革。書中強調,新政在軍事(新軍的形成)和教育上取得瞭實質進展,但其根本矛盾在於,清廷試圖在不放棄皇權的前提下進行體製改革,最終導緻瞭立憲派的失望和革命力量的壯大。 4. 革命浪潮的興起與辛亥的終結: 考察瞭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如何利用新軍的形成和地方精英對中央的不滿,最終點燃瞭武昌起義的星星之火。本書以審慎的筆觸,分析瞭辛亥革命的勝利是“結構性崩潰”的結果,而非單一軍事行動的勝利。最終,清朝的覆滅被視為一個現代化進程中,既得利益集團與時代潮流不可調和的結構性悲劇。 --- 史學價值與特點: 本書跳齣瞭傳統上以英雄人物為主綫的敘事框架,力求構建一個多層次、係統性的清末轉型模型。它強調政治權力結構、經濟基礎變動、士紳階層反應以及思想文化演進之間的相互作用。作者通過對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持續關注,揭示瞭清帝國晚期“權力的碎片化”如何一步步瓦解瞭中央的控製力,最終使得中國在麵對西方現代性衝擊時,錶現齣結構性的脆弱。本書對理解中國近代化的復雜性與長期性,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康年(1860-1911)


  浙江錢塘人,字穰卿。是倡導維新改革的社會活動傢,也是一位傑齣的報人。。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官至內閣中書。受甲午戰敗影響,思想受到衝擊,參加上海強學會,與梁啓超、黃遵憲創辦《時務報》,後改名為《昌言報》。1898年5月在上海與曾廣銓、汪大釣等另創的《時務日報》亦更名為《中外日報》,繼續主持業務。戊戌政變後,《昌言報》停刊,汪康年避居上海租界,並聘請英人杜德勒(Charles John Dudgeon)擔任《中外日報》發行人,繼續齣版。此外,又先後創辦《農會報》、《京報》和《芻言報》,1911年逝於天津。他一生創辦過六種報刊,即《時務報》、《時務日報》、《昌言報》、《中外日報》、《京報》、《芻言報》,在短暫的五十一年生命裏,有整整十六個年頭,是在報館中度過的。

  遺作《汪穰卿遺著》和《汪穰卿筆記》。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傢,曾製作及編劇《作傢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

  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颱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曆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圖書目錄

【導讀】晚清名報人汪康年和《汪穰卿筆記選》/蔡登山

汪君穰卿傢傳

編者序

│捲一 紀事│
蘇杭甬路始末略
記賠款鎊虧之爭執
記美國退款興學始末
記道勝銀行之存款
記股票投機之害
記銀號倒帳事
記上海信昌珠號被騙钜款事
記總兵謝寶勝治盜事(附錄來稿)

│捲二 雜記│

│捲三 雜記│

│捲四 雜記│

│捲五 雜記│

│捲六 雜記│

 

圖書序言

導讀

晚清名報人汪康年和《汪穰卿筆記選》

蔡登山


  汪康年(一八六○~一九一一)字穰卿,浙江錢塘人。他是倡導維新改革的社會活動傢,是研究晚清思想文化史不能避開的人物。同時,他又是一位傑齣的報人。

  早年瞿鴻禨當浙江學使來杭州時,汪康年應歲試,得瞿學使賞識得列第一名,因此汪康年一直視瞿鴻禨為恩遇之師。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他考取進士補應殿試,列三甲第六十一名,時當甲午戰後,變法圖強的論調高唱入雲,汪康年倒是有心人,並不以講維新為獵官的捷徑,反而絕意進取。一八九六年清政府下令封禁強學會,汪康年利用所餘款項與黃遵憲等人在上海辦瞭一張旬刊,名為《時務報》,聘「筆鋒常帶感情」的梁啓超為主筆,作為維新派的言論機關報。為瞭辦報,他毅然放棄仕途,這和同時代的有些報人成名之後走仕途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他是以民間身分進入報業的。他一生創辦過六種報刊,即《時務報》、《時務日報》、《昌言報》、《中外日報》、《京報》、《芻言報》,在短暫的五十一年生命裏,有整整十六個年頭,是在報館中度過的。

  及至戊戌變法之初,光緒降詔,將《時務報》改為官報,並命康有為前往督辦。其時汪康年已彆創《時務日報》,從《時務報》的旬刊改成日報,也可以看齣,他對報紙溝通信息、傳播新聞的重視。為瞭避免與官報的名稱雷同,他又將其改名《中外日報》,記載中外大事,評論時政得失,成為一份內容豐富、講求新聞時效性的報紙。

  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二月十五日則創立《京報》,他的入京辦報,與其座師瞿鴻禨可能有密切關係。瞿鴻禨於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入值軍機,瞿氏以纔敏受知,且有清望,素為慈禧所倚重。時奕劻以貪庸為人所詬病,亦同值軍機,二人積不相能,遇事每有爭論。汪康年既是瞿鴻禨的弟子,故對奕劻博擊最力,以為害馬不去,則良政無由建立,終以揭發「楊翠喜案」,得罪奕劻一黨。後來《京報》又刊載〈慶親王七十生辰特彆賜壽記〉文中痛斥奕劻「問之當世,實無可紀之功,筆諸史編,更無可書之績」,值國傢危亡之時大辦壽慶而不覺「不自安」,但「固己位則易,箝人口則難」,這一舉動應受輿論指責。他因此得罪權貴,於是報館僅成立五個月,即被封禁。但汪康年則一再強調報紙有監督政府、監督社會的責任,也顯示齣其對報刊的獨立批評角色開始有瞭更自覺的認識。

  汪康年對報紙始終不離不棄,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一九一○年十一月二日,他創辦的最後一份報紙《芻言報》,五天一期,每月六期,他雖身患疾病仍承擔瞭報館的所有工作,每期八頁的稿件,幾乎全由汪康年一人撰寫、編輯和校對。有朋友勸他不要那麼辛苦,他竟然說他把報紙當作醫治疾病的藥,足以看齣他對報館用情、用力之深。他患上嚴重的肺癆,「咳喘不已,悲嗆而逝」,直到在他去世前十七天《芻言報》纔不得已停刊。

  在時人眼中,他最典型的形象,是一個職業的批評傢,目光犀利,公正不阿,從權貴到民間人士,一律抨擊不誤;具有獨立見解,從不人雲亦雲……因此有後世史傢評論道:汪先生的一生,是中國百年言論史的一個縮影……先生彷彿是為報而生,又殉報而亡……在他死後,其弟汪詒年這樣寫道:「……百年後人若知先生所值之時事如何,所處之環境如何,則於先生何以有此懷抱,何以發此言論,可洞如觀火矣。」

  《汪穰卿筆記選》是汪康年的筆劄匯編,由其弟汪詒年掇拾叢殘,重新編訂,並加按語註釋而成。汪詒年說其兄汪康年治報之暇,輒網羅百傢雜記、舊聞新義,一一筆之於書。「朝有所聞,夕即記諸小冊。上自朝政國故,下至閭巷瑣聞,無不備載。身後掇拾遺編,尚得數巨冊,欲考之清末之政治及其社會之情狀者,此殆其淵藪矣。」於是汪詒年將汪康年最後歲月中所記的兩冊筆記整理齣來,名為《汪穰卿筆記》。全書共分八捲,其中屬於長篇記述事件始末者,列為捲一,各有小標題。而捲二至捲六則為雜記,仍以國內事實列前,域外見聞次之,諷諭諧談等又次之。而原來捲七是雅言錄與其他各捲,並不相關。而捲八為附錄,是當時發錶在《芻言報》的文章,並非汪康年手筆。因此原書捲七、捲八,在本書並不收錄,特改名為《汪穰卿筆記選》。

  因汪康年是晚清名報人,他結交朝廷要員甚多,許多消息的來源有他一手的管道。例如,在《汪穰卿筆記》中曾經提及蔣式瑆參奏慶親王之事,大意是:奕劻在匯豐銀行的存款有一百二十萬兩,「朝野莫不瞭然」,也就是說,關於奕劻的巨額存款並不僅僅是蔣式瑆掌握的獨傢新聞,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朝廷派清銳、鹿傳麟等人去查帳時恰值星期日,銀行不開門;第二天又去,銀行以「替客戶保密」為由不讓他們看帳本,隻是口頭上迴答「並無此款」,他們就據此對參奏案做齣判決。連帳本都沒看到,調查便草草結束,汪康年抨擊這叫什麼核查?這樣的核查怎麼可能查齣問題的真相?而傳說查案之時,奕劻果然恐懼,暗中託人註銷存款記錄,事後蔣式瑆和銀行的人瓜分瞭奕劻的六十萬兩,每人各得三十萬兩,蔣式瑆以一部分投資於京師電燈公司,被舉為總理,生活殊為愜意。這件事當時傳遍北京,也傳入宮中,被慈禧太後聽到,隻說:「奕劻老而貪,活該被人吃去!」筆記小說,言之鑿鑿,但其實是不可信的。因奕劻本用假名開戶頭,他根本不需去註銷存款。汪康年在《汪穰卿筆記》就說:「此更奇,蔣未必與行中人撚,且行中人安敢以此未必然之事,而輕與人商。總之,以如是著名之銀行,經理之人固必慎選,且稽核尤密;安有此等钜款任人侵吞之理。然此謠至今猶在人口,因嘆吾國興訛造訕之人多,而研究剖白之人少,是非何日得明乎?」他對於謠言是覺得完全不可信,並提齣他自己的看法。學者劉鵬超認為按照汪康年的說法,奕劻作為中樞大臣,權傾朝野,匯豐銀行籠絡他都來不及,不會侵吞他的存款;更為重要的是,奕劻在入民國後仍將全部積蓄寄存在匯豐等外國銀行,如果匯豐曾侵吞過他的存款,奕劻是不會再在匯豐存款的。毋庸置疑,這筆存款始終老老實實地躺在匯豐銀行的錢櫃裏,隻是奕劻在存款登記冊上隱諱瞭他自己的名字而已。

  諸如此例,身為報人,他不人雲亦雲,有他獨立的判斷。因此綜觀全書,翔實的記載,質樸的文字,平正的議論,均使得此書成為探求晚清政治、經濟、社會風貌,不可多得的史料。
 

圖書試讀

│捲一 記事│
 
〈記賠款鎊虧之爭執〉
 
庚子賠款載於約章者,實庫平銀四萬五韆萬兩。然後來由上海道按月付款時,仍須按金價伸算。如金價貴則須另籌款以益之,所謂鎊虧是也。於是江海關道今山東巡撫袁公起而爭之,各督撫亦有電外務部爭之者。且與外人約,於此爭執期內按月應解之款暫存銀行,俟議定再撥付而認其息。後外務部與各國公使再三辯駁,卒不能勝,遂飭上海道如數撥付。然因此波摺,既須付數月息錢,又適當金價漸長之時,多付之銀殆數十萬,而各署所付電費尚不在內。一時聞者莫不扼腕,以為約文明白如此,而吾外務部猶不能得之外人,為可恨也。後餘入京細訪其事,始知竟無從爭,且轉為外人笑也。蓋初寫正約時,各國鹹照其本國幣製書之,如英為若乾鎊,俄為若乾羅蔔之類。閤肥相國曰:「此真囉蘇。閤之吾國之銀究應若乾,吾觀之殊不瞭瞭,意兩宮亦必不瞭瞭。」於是,各公使商量久之,各閤成中國銀數,攢湊併閤而去其奇零,始閤成中國庫平銀四萬萬五韆萬兩,告之閤肥。又恐吾國之遽以銀數計也,復注曰:即英若乾鎊,法若乾佛郎等語。閤肥遂命書於約後。各使慮吾遂以銀計,見閤肥必伸言之。閤肥必唯唯曰:「然。」各使終不釋然,遂促閤肥作一函與領袖公使,聲明賠款載約章者,雖作庫平四萬萬五韆萬,然按月付款時,仍須以金價高低為伸縮雲雲。試問如此鐵版注腳,尚何從爭執?竊怪袁公爭此時,外務部何不竟以此告之?豈袁知之仍欲固爭耶?抑外務部始終未以此告耶?誠令人不解。惟因此一爭,袁又得數月賠款之利息,又得大名,亦幸矣哉。
 
│捲二 雜事│
 
同治間送學生於美,前十餘年送學生於日本,又及歐美各國,是皆各國常有之事。顧水積則波瀾生,留東留西,形跡互異,學生既各生意見,各國亦從而生心。於是美以退還之賠款而要求我國送學生至其國。於是留學生一事乃成為國際之事。前年德欲設大學於青島,以教授我國子弟,要求開辦費及歲貼費若乾於我學部。時孫慕帥返國未久,為之函請於張文達。文達大喜,三日即覆函許之,且所許過所求。於是英將設大學於香港,近且聞將設於成都;美人又欲設學堂於漢口;俄則本有俄文學堂於京師。是其於將來影響不知何如,然目前則已擾擾矣。

用户评价

评分

《汪穰卿筆記選》這本書,簡直是一扇通往晚清上海的任意門。汪康年先生以他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勾勒齣瞭那個時代波瀾壯闊的畫捲。書中的內容,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那個時代社會思潮碰撞、文化交融的生動寫照。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當時社會各個階層人物的刻畫,從達官顯貴到市井小民,從維新誌士到保守派官員,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躍然紙上。他對這些人物的言行舉止、思想情感的捕捉,都非常到位,讓人不禁為之動容。特彆是書中關於戊戌變法前後的種種內幕,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那些在曆史教科書中被一帶而過的事件,在他的筆記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仿佛親曆瞭那段風雨飄搖的歲月,感受到瞭改革者們的雄心壯誌,也看到瞭他們麵對強大阻力時的無奈與悲愴。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豐富的曆史信息,更在於它展現瞭汪康年先生作為一個思想者、一個行動者,他對時代變遷的深刻反思和人文關懷。讀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不僅增長瞭曆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對當下社會的一些思考。

评分

細細品味《汪穰卿筆記選》,我仿佛與汪康年先生一同走過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晚清。他的筆觸,既有曆史學傢的嚴謹,又不失文人的細膩。書中對晚清政治局勢的分析,尤其是對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重大曆史事件的親曆和觀察,讓我對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他並非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融入瞭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這種主觀的視角,反而讓曆史更加鮮活。我特彆被他對當時的社會思潮和文化變革的描述所吸引。在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知識分子們是如何思考,如何選擇,如何為國傢民族的命運奔走呼號,這些都在他的筆記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激進的改革者,還是保守的守舊派,都被描繪得有血有肉,立體生動。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報業發展的內容感到興趣盎然,他作為一名傑齣的報人,對新聞事業的執著追求,對傳播新知的熱情,以及在艱難環境中如何堅持下去的種種細節,都讓我深受啓發。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獲取曆史知識,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它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時代進步的力量,也讓我們看到瞭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思考與擔當。

评分

《汪穰卿筆記選》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迴憶錄,不如說是一本凝固瞭時代精神的畫捲。它讓我得以窺見晚清那個復雜而充滿矛盾的社會肌理。汪康年先生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他不僅僅記錄瞭宏大的曆史事件,更捕捉到瞭那些隱藏在曆史洪流之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以及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思考。我尤其著迷於他對於官場百態的描繪,那些朝臣間的虛與委蛇,改革派的艱難推進,保守派的頑固守舊,都被他刻畫得入木三分。讀來不禁讓人感慨,曆史的走嚮,往往是由無數細微的人事交織而成,並非簡單的宏大敘事。更令我動容的是,他對新聞事業的執著追求。在那個信息傳播極其不發達的年代,他如何憑藉一己之力,創辦報紙,傳播新思想,啓迪民智,這其中的艱辛與不易,通過他的文字,我仿佛感同身受。那些關於報紙發行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阻礙,來自官方的壓力,同行的傾軋,甚至讀者觀念的束縛,都展現瞭他作為一名開拓者的勇氣和決心。這本書不僅是一次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關於理想與現實,關於時代使命的深刻探討,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士大夫階層有瞭更立體、更真實的認識。

评分

《汪穰卿筆記選》這本書,如同一個打開的潘多拉魔盒,裏麵裝滿瞭晚清社會的種種景象。汪康年先生以他非凡的觀察力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一個鮮活生動的時代。我尤其欣賞他對社會各階層生活狀態的描繪,從朝堂上的權謀爭鬥,到市井間的煙火生活,再到知識分子的憂國憂民,都被他收入筆下,構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他筆下的文字,充滿智慧和洞察力,他能夠從細微之處洞察大局,從個人經曆摺射時代變遷。我被書中對當時社會思潮的討論所吸引,他能夠清晰地梳理齣新舊思想的交鋒,以及這些思潮對社會産生的巨大影響。他不僅僅是一個記錄者,更是一個思考者,他對於國傢命運的憂慮,對於民族前途的思考,都通過他的文字得到瞭充分的體現。尤其讓我動容的是,他對新聞事業的執著和熱愛,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他如何憑藉一己之力,創辦報刊,傳播新知,這其中的艱辛與不易,都被他真實地記錄下來。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思考。

评分

讀完《汪穰卿筆記選》,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晚清,親曆瞭曆史的風雲變幻,也走進瞭汪康年這位名報人的內心世界。書中的文字,雖然是筆記的形式,卻字字珠璣,流露齣作者對時局的深刻洞察和對社會的真摯關懷。他以一個新聞人的敏銳視角,記錄下瞭那個時代太多的細節,那些我們隻能在曆史書中看到的事件,在他的筆下鮮活起來,仿佛就在眼前上演。那些朝堂上的爾虞我詐,洋行裏的刀光劍影,市井間的喜怒哀樂,都被他一一捕捉,化為文字,留存在曆史的長河中。尤其是關於報業發展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新聞工作者所麵臨的挑戰與擔當。他們如何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下,堅持報道真相,如何在信息閉塞的時代,傳播新知,這其中付齣的心血和智慧,絕非三言兩語可以概括。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時務報》創辦的幾段描述印象深刻,那種舉步維艱,卻又充滿理想主義的熱情,讓人熱血沸騰。汪康年並非僅僅是曆史事件的旁觀者,他更是積極的參與者和記錄者,他的筆記,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寫照,展現瞭他們救國救民的理想與現實睏境的碰撞。

评分

《汪穰卿筆記選》這本書,簡直是一次令人沉醉的時光漫遊。汪康年先生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淌,卻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將我帶迴那個變革時代的上海。我被他對細節的捕捉能力深深吸引,那些街頭巷尾的傳聞,官員士紳的私下議論,甚至是一些不起眼的社會現象,都被他敏銳地捕捉,並記錄下來,構成瞭那個時代生動的側麵。他筆下的人物,無論身份高低,都顯得真實可信,仿佛就是我們身邊的某個人。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當時社會風氣變遷的描繪,那種新舊交替的陣痛,那種思想觀念的激蕩,都被他刻畫得入木三分。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迷茫與掙紮,也看到瞭他們對未來的憧憬與追求。更讓我感佩的是,汪康年先生以一個新聞人的身份,記錄下瞭許多不為人知的曆史事件,他敢於直麵曆史的真相,敢於錶達自己的觀點,這種勇氣和擔當,在那個時代尤為可貴。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個人迴憶,更是一部珍貴的曆史文獻,它為我們瞭解晚清社會提供瞭寶貴的資料,也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

评分

當我翻開《汪穰卿筆記選》,仿佛進入瞭一個久遠而又熟悉的時代。汪康年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穿越曆史的魔力,他將晚清上海的繁華與暗湧,士大夫階層的憂思與掙紮,一一呈現在我的眼前。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當時社會風貌的描繪,那種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氣息,那種變革與守舊的拉扯,都被他刻畫得淋灕盡緻。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曆史上的風雲人物,還是市井中的普通百姓,都顯得那麼真實,那麼有生命力。他對這些人物的言行舉止、思想情感的描繪,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新聞事業的論述所吸引,他作為一名傑齣的報人,對創辦報刊,傳播新知的執著追求,以及在動蕩年代所經曆的種種磨難,都讓我深受感動。他不僅僅記錄瞭曆史事件,更記錄瞭他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心路曆程,他在傢國命運前的那份思考與擔當,都通過他的文字得到瞭深刻的展現。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次精神的啓迪,它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新聞的力量有瞭更深的敬畏。

评分

《汪穰卿筆記選》這本書,簡直是一部活生生的晚清社會百科全書。汪康年先生以他非凡的筆力,將那個時代的曆史事件、社會風貌、人物命運,以及思想潮流,一一呈現在我的眼前。我被他對細節的敏銳捕捉能力所摺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瑣事,在他筆下都成為瞭解讀那個時代的鑰匙。他不僅記錄瞭重大曆史事件的進程,更深入地挖掘瞭事件背後的人性與情感。我尤其喜歡他對當時知識分子群體的刻畫,他們身處變革的時代,肩負著救國救民的重任,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苦苦求索,這種掙紮與擔當,讓我深受感動。他筆下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夠從紛繁復雜的曆史現象中,提煉齣其本質,並進行深入的分析。更讓我著迷的是,他對新聞事業的描繪,他以一個親曆者的身份,記錄瞭那個時代報刊業的發展曆程,以及新聞工作者所付齣的艱辛與努力。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民一同經曆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感受著時代的變遷,思考著民族的未來。

评分

這本書,對於我這個曆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瞭。《汪穰卿筆記選》如同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汪康年先生的筆下,晚清的景象仿佛觸手可及,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故事。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當時社會思潮的梳理和分析,他不僅記錄瞭新思潮的湧入,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以及它們對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他筆下的知識分子,不再是刻闆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個體,他們為救國救民而奔走呼號,即使身處逆境,也從未放棄理想。我尤其被他對某些曆史人物的評價所吸引,他的評價往往帶著自己的真情實感,既有贊賞,也有批判,這種真實的評價,比任何官方定論都更具說服力。此外,他對報刊發展曆程的詳細記載,也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新聞人的不易。他們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用筆作為武器,去傳播真理,去喚醒民眾,這其中的艱辛與榮辱,都讓我為之動容。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對那個時代精神的傳承,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中國近代史的復雜性與深刻性。

评分

翻開《汪穰卿筆記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百年前的上海灘,耳邊是車馬喧囂,眼前是衣香鬢影,空氣中彌漫著變革的氣息。汪康年先生的文字,極具畫麵感,他以一個過來人的視角,將那些曆史的片段,那些曾經鮮活的人物,一一呈現在我的麵前。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對當時社會風貌的描繪,那些西學的湧入,傳統觀念的衝擊,新式學堂的興起,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都被他信手拈來,展現得淋灕盡緻。他筆下的上海,既有繁華的洋場景象,也有暗流湧動的政治漩渦;既有追求新知的青年學子,也有固守舊製的頑固勢力。這種多角度的呈現,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有瞭更直觀的感受。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當時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關注。在國傢危難之際,他們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汪康年先生的筆記,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視角。他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將自己的親身經曆和感悟融入其中,使得這些文字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思想的光輝。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睿智的老者促膝長談,他娓娓道來,將一段段塵封的曆史,一段段被遺忘的往事,重新激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