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與孔子

佛陀與孔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宗教
  • 佛學
  • 儒學
  • 東方文化
  • 思想史
  • 文化比較
  • 曆史
  • 中國哲學
  • 亞洲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不是嚴謹的學術著作,是筆者學佛多年,而今到古稀年歲,心血來潮,迴憶早年誦讀過《論語》、《孔子傢語》等儒傢作品,經過再三咀嚼、仔細分析,把它跟佛理作些粗淺的比較,對照和欣賞,覺得十分有趣。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 序
一、畢生事業 不盡相同
二、好學精神 令人敬佩
三、最徹底的求真態度
四、「孝」─放諸四海而皆準
五、多交益友 提防損友
六、各盡職責 嚴守分際
七、言行一緻 大師風範
八、「因材施教」麵麵觀
九、「仁道」與「慈悲」
一○、誰能奪走我的心
一一、誠信為做人之本
一二、治國之道在愛民
一三、巧言令色要注意
一四、和睦相處的秘訣
一五、衣著差彆 意料中事
一六、「中庸」與「中道」
一七、愈自謙 愈感人
一八、愛傳統 反傳統
一九、異口同聲贊師尊
二○、宣揚理念 不能退卻
二一、生命平等 殊勝相同
二二、勸誘學生 各用絕招
二三、處變不驚 遇挫不餒
二四、良師失高足也難抑悲嘆
二五、抑製六根的重要
二六、天乎命乎,業報使然
二七、說話態度與為人師錶
二八、禮多人不怪
二九、訴訟是善巧 終非最究竟
三○、物質生活重於精神生活嗎?
三一、君子耶 菩薩耶
三二、能以偏蓋全嗎?
三三、世間、齣世間的教學法
三四、夫子不談,佛陀要談
三五、職業觀點大同小異
三六、飲食習慣 差彆懸殊
三七、以身作則,收效最大
三八、此天不同彼天 涵義不盡相同
三九、方式不同,目的一樣
四○、麵對國君,禮節相反
四一、殊途同歸 不朽風範
四二、報怨方式看齣功力
四三、鄉願隨緣 南轅北轍
四四、親近異端 不良後果
四五、小異之一,完全相反
四六、兩人都有所「不談」
四七、兩人都有「一」,涵義不相同
四八、觀察大自然,功力有高低

 

圖書序言

序言

  在人類悠久的文化長流中,佛陀與孔子都是劃時代的偉人,對後世的貢獻與功德,幾乎難以用語言形容,猶如浩瀚夜空上兩顆燦爛的巨星。即使雙方排在不同方位,但見兩者都能放射光芒、相互輝映,照亮周遭無數微弱昏暗的群星,及地麵廣大的生靈萬物。

  從世間法說,佛陀與孔子生長於不同年代、活動在不同空間,雖說都是亞洲人,但佛陀一生都教化在印度的恆河兩岸,孔子一輩子也不曾離開過中國社會。

  早年兩國交通阻塞,沒有來往,缺乏相互影響的契機,所以兩國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都差異很懸殊,純屬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然而,佛陀悟道的巂永開示,長期有教無類的教化風範,以及留下的豐碩經藏,不但深深影響到當時的眾多印度百姓,隨著時光流逝,亦相當程度延伸到亞洲其他國傢來深化、生根,而今也到世界其他地區……孔子的思想、言教堪稱中國幾韆年文化的主軸,孔子的言行、教育哲學被後世中國人奉為圭臬,稱為萬世師錶,他主張仁義禮智信,事實上涵蓋中國人日常生活的習慣、善惡取捨的標準,敦親尊賢、交友規範、政治製度、為學之道……等在華人社會根深柢固,雖說今天科學資訊日新月異,世人許多思想觀念、生活規矩、知識倫理等變化巨大,孔子的若乾言教有些過時,但其絕大部分依然鏗鏘有力、非常管用……看在佛教徒眼裏,孔子無疑是人間大菩薩,或稱他為菩薩再來人世也絕無異議。

  生老病死始終是人間韆古的疑案,縱使孔子有非常淵博的世間知識,懂得為人處世的許多大道理,也不愧為大善人,但他卻未必能完全洞悉生命之謎,究竟解脫人生的許多煩惱。他說:「不知生、焉知死?」顯然昧於生死一如的生命智慧,不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到底是怎麼迴事?反觀佛陀是人間首位大徹大悟的覺者,悟到齣世間的智慧,對生老病死瞭然於胸,故能究竟解脫六道輪迴,離苦得樂,成為真正的大自在、大覺者。

  從佛教的高度看,天下一切眾生都不離三世因果,有前生今生和來生, 一生又一生轉動不已,除非證悟成佛,像古印度釋迦族王子悉達多(佛陀齣傢前的俗名);否則,誰也難免輪迴之苦。孔子今生被尊為萬世師錶,其前生也肯定是位佼佼者,或隱或顯利益過許多眾生,他的善業因果會持續到今生、來生……。

  本書不是嚴謹的學術著作,隻是筆者學佛多年,而今到古稀年歲,心血來潮,不免迴憶早年誦讀過《論語》、《孔子傢語》等儒傢作品,經過再三咀嚼、仔細分析,把它跟佛理作些粗淺的比較,對照和欣賞,覺得十分有趣。若濛有緣的讀者不吝指導,一同分享,將是一件意外的榮幸。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