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客傢研究論文選輯2:客傢形成與社會運作

颱灣客傢研究論文選輯2:客傢形成與社會運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客傢研究
  • 颱灣客傢
  • 客傢社會
  • 客傢文化
  • 客傢曆史
  • 社會運作
  • 族群研究
  • 颱灣史
  • 客傢形成
  • 學術論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輯為《颱灣客傢研究論文選輯》主題叢書第二輯,書中從不同的角度勾勒颱灣客傢族群從觀念到地域社會運作的圖景,反映曆史學者如何在當代觀念與曆史文獻之間,在立場曖昧的文字與地方社會實態之間,在含糊的數字與具體的田野調查之間,尋找齣自己對於客傢的理解。

  第一部分「客傢族群形成」,收錄三篇以清代研究爲主的文章,試圖對颱灣客傢形成史在理論與方法上的進展,做一初步勾勒;第二部分「社會運作機製」則收錄瞭八篇文章,分彆以土地開發、商業經營、傢族及宗教等不同角度,探討颱灣北、中、南和東部不同客傢社區如何形成與運轉,並在這一過程中積澱成被視爲「文化」和「傳統」的因素。大體而言,前者是「客傢」作爲族群概念的建構性,後者則是客傢地域社會的建構性,二者相配閤,共同構成颱灣客傢如何在學術脈絡中再現的曆史。

  ◎關於「颱灣客傢研究論文選輯」
  本主題叢書的齣版構想,源於客傢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齣版,能讓國內外客傢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纍積,通過認識颱灣「客傢研究」的各種麵嚮,理解颱灣客傢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傢與客傢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瞭匯整颱灣客傢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颱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颱灣客傢的未來。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主編──陳麗華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曆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曾在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颱灣大學、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學術專長為颱灣社會史、客傢族群史及曆史人類學,著有《族群與國傢:六堆客傢認同的形成(1683-1973)》一書。

主編──莊英章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員、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榮譽講座教授。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所長、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院長。專長領域為文化人類學、曆史人口學、客傢研究、漢人社會結構。

颱灣客傢研究論文選輯總主編──張維安

  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係教授。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立中央大學客傢學院院長、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院長、國際客傢研究中心主任、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學術興趣為社會學理論、經濟社會學、資訊社會學與客傢研究。

圖書目錄

編者及作者介紹
學術研究與客傢發展:《颱灣客傢研究論文選輯》主題叢書序  張維安
《客傢形成與社會運作》導論  陳麗華、莊英章

【客傢族群形成】
從颱灣曆史地理的研究經驗看颱灣客傢研究  施添福
清初颱灣方誌的「客傢」書寫與社會相  李文良
從客傢族群關係之形塑看清代颱灣史誌中之「客」:「客」之書寫與「客傢」關係之探究  林正慧

【社會運作機製】
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傢族的研究:以新竹薑朝鳳傢族為例  吳學明
隘糧與大租:清代竹塹地區閤興莊的隘墾事業與閩粵關係  陳誌豪
颱灣中部「客仔師」與客傢移民社會:從文獻到田野所作的考察  李豐楙
客傢人的宗族建構與曆史記憶塑造:以颱灣六堆地區為例  陳麗華
颱東縣客傢族群之分布及其社會文化  黃學堂、黃宣衛

圖書序言

導論

陳麗華、莊英章


  翻開本捲,讀者或許和編者有一樣的疑問:如何在一本小書當中,涵蓋30 年來颱灣客傢曆史研究的豐碩成果呢?編者曾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反覆搜檢,精挑細選齣幾十篇文章,再經過反覆取捨留下其中8 篇,過程中當然免不瞭掛一漏萬、令人有遺珠之憾。我們也明白,這些文章想要滿足讀者對於客傢曆史最新進展的好奇,或許還遠遠不夠;但是若它們能夠成爲綫索和引子,讓大傢可以按圖索驥,進入一個新奇而廣闊的思維世界,對本書的使命便有一個交代瞭。

  本書總共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客傢族群形成」,收錄瞭施添福、李文良與林正慧撰寫的3 篇以清代研究爲主的文章,試圖對颱灣客傢曆史研究在理論與方法上的進展,做一個初步的勾勒;第二部分「社會運作機製」,則收錄瞭5 篇文章,以土地開發、商業經營、傢族及宗教等不同角度,探討颱灣北、中、南和東部不同客傢地域社會如何形成與運轉,並在這一過程中積澱成被視爲「文化」和「傳統」的因素。大體而言,前者是「客傢」作爲族群概念的建構性,而後者是客傢地域社會的建構性,二者相配閤,共同構成瞭颱灣客傢如何在曆史脈絡中形成的曆史。

  一、誰是客傢人?

  第一部分收錄文章的三位作者,實際上均已經或即將齣版專著,其觀點的豐富和厚重性遠不止於此。不過,這三篇文章還是頗具有代錶性,在問題意識、理論和研究方法上都已經進一步深入,超越瞭以往的研究:客傢不應再被視爲是一個固化的、具有文化同質性的群體,而是在清初以來的曆史和社會文化環境下塑造的,反應的是當時社會狀況。三篇文章的研究視角亦各有韆鞦,正好可以互補參讀。

  施添福的文章原本是一篇會議講稿,讀者從字裏行間仍可以感受到生動的口語色彩。雖然極爲簡短,卻在20 世紀末提齣瞭一個至今學術界仍要麵對的大哉問:什麼是客傢?這一問題的緣起,與其地理曆史研究經驗有關。他發現北部竹塹地區一些客傢大傢族的祖籍,是中國大陸廣東省的陸豐、海豐、饒平、三陽(揭陽、潮陽、海陽)等地接近沿海的地區;在曆史上,這些地區無論是大陸粵東還是颱灣南部六堆地區的觀點,都不屬於客傢的範圍。因此他說,「我並不懷疑他們現在的客傢身分,我隻是懷疑他們的祖先是不是客傢。」一語道破瞭客傢的建構性,因爲這一歸類背後有豐富的曆史過程,代錶瞭颱灣客傢族群建構的特殊性。

  由此齣發,他也懷疑颱灣史上的名詞「福佬客」,其代錶的人群究竟來自於廣東境內的福佬文化區,還是客傢文化區?若是前者,則其原本就是福佬人,和客傢並沒有什麼關係。連帶的問題是三山國王是否是客傢鄉土神,因爲在廣東它曾是福佬和客傢共同崇祀的神明。文章的結尾以一係列問題告終,並沒有直接迴答建構的時間點和機製,不過後來他在《全球客傢研究》上發錶瞭係列長文,可以說針對這個問題提齣瞭係統的迴答。這些文章加起來便是一本專著的分量,礙於篇幅本書無法全收,但是他追溯瞭客傢從「本貫主義」(即戶籍登記中原本的籍貫)到「方言主義」這一至今仍在持續的轉變及其製度麵的、社會運作麵的、傳播麵的轉變機製。(註1)對於後來的客傢研究者而言,他的問題將始終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起點。

  李文良的文章在其客傢係列研究中,也是篇幅較短的一篇。他同樣質疑曆史上的客傢書寫問題,不過在研究方法上卻讓人耳目一新:不再將清初文獻上的客傢書寫視爲是曆史事實,而是思索掌握書寫權力的書寫者,如何透過塑造他者來反映其內心的想法與觀感。在他看來,清初客傢書寫集中在康熙50 年代的三本地方誌書上,其中的客傢形象亦有同質性:即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維生方式為佃耕或傭工,文化形態為聚居、好事輕生、健訟樂鬥的一群人。這樣一種客傢形象與其說是曆史事實,毋寜說是按照作爲文化中心、常常亦是地主階層的漳泉士紳的反麵打造的,它一方麵將他者徹底負麵化,另一方麵也將豐富、復雜和流動的人群樣貌單純化。換句話說,它要凸顯的並不是清初曆史上的客傢書寫是有關客傢民係如何遷徙颱灣的曆史,而是掌握書寫權力的漳泉士紳,在麵對流民大量湧入、社會結構岌岌可危的社會狀態,將焦慮心態投射在一個負麵的他者(客)身上的結果。

  這樣一個新穎的研究視角,使我們的關注點從書寫對象,轉嚮瞭隱身在幕後的書寫者本身。通篇讀起來邏輯縝密,亦引人入勝。在2011 年齣版的專著中,他深入探究瞭康熙至乾隆年間,颱灣南部六堆客傢地域社會的形成過程。

  全書不斷在質疑與反思曆史上的「客傢」書寫,與今日客傢族群之間的差距,並透過地權、學額、地方誌書寫和拜祭等角度去細緻地衡量,為反思曆史上的客傢書寫開創瞭典範。(註2)

  林正慧的文章,更以「何謂客傢」這一問題作爲開篇。在文中,她係統梳理瞭中國大陸和颱灣客傢研究的曆程,並對將文獻上的「客」等同於客傢民係的做法提齣瞭質疑。在她看來,「閩即福,粵即客」的看法與其說是曆史事實,不如以說是一種迷思。由於文章頗長,有必要另闢一節稍作解說。

  二、客傢作為曆史過程

  林正慧的文章分成三個部分,她首先追溯瞭客傢研究的學術史,並透過史料分析,討論瞭客傢方言群的形成過程;然後轉入文本分析,進一步探究瞭粵東及颱灣曆史文獻中有關「客」的書寫與客傢族群的關係,並比較分析瞭其間的異同之處。

  客傢方言群是如何形成的?學界已經有瞭南宋說、明清說等不同看法。林正慧在族群邊界理論的基礎上,認爲族群和互動與接觸是方言群自覺意識産生的基礎。她追溯瞭曆史文獻中關於「客」的記載,發現它是對外來移民的通稱,並不和特定語言群體直接相關。就廣東地區的記載而言,則大部分是廣東本地人對來自於福建或「江、閩、湖、惠」諸縣移民的他稱,雖然多指講客語者,但背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客傢族群概念,而是對於毗鄰不同文化區的直觀認知。不過,由於文化隔閡和資源競爭,至遲到清中葉,「客傢」已經成爲客語方言群體的自稱。近代客傢知識分子羅香林爲瞭反擊本地人的汙名化,而將客傢曆史大幅提前,並塑造瞭血統純正論,對後世的認知亦有極大影響。

  而颱灣的曆史文獻中,也齣現瞭大量「客子」、「客人」、「客民」等名稱。她指齣除瞭清初頗具負麵的記載外, 大部分敘述較爲平實。這一名稱似乎暗示瞭一個文化形態同質的人群,但實際上內部可能包含瞭語言、文化異質的廣東福佬和客傢兩大文化群體。因此將文獻中的粵等同於客,亦存在很大問題。隨後,她也對粵東及颱灣文獻中對於「客」記載的相似與相異之處進行瞭比較,認爲相似之處在於皆指流徙、佃耕之民,相異之處則在於贛南、粵東等地曆史上均有大規模的土客衝突,本地住民始終對於「客」有極大敵意,而客傢方言也成爲不同來源的客語群體劃分邊界的依據。而在颱灣, 雖然「客」的群體中的確大部分來自於粵東客傢,但是二者仍無法直接劃等號,清廷亦以籍貫劃分人群,以緻客傢方言群無法完全訴諸方言界限去凝聚認同。

  可以看齣,她最爲關注的並不是具有文化共性的客傢如何形成,而是具有自覺意識的客傢方言群體如何形成。同時,她的眼光並不囿於颱灣。在與華南社會的比較中,颱灣社會的特性亦被凸顯齣來。同樣,她亦齣版瞭專著,將清初至戰後颱灣客傢的形塑曆程,作瞭迄今爲止最爲細緻而詳盡的梳理,讀者有興趣亦可以找來閲讀。(註3)

  若說以上三位研究者為我們揭示瞭「客傢」概念如何在颱灣社會形成的曆史,那麼從文獻和概念轉入颱灣地方社會的實際運作過程,颱灣客傢群體又具有哪些特殊的「文化」和「傳統」,其形成的曆史和文化淵源爲何,以至於在客傢方言群體自覺或族群觀念衍生的時代,可以輕易地轉化為文化上同質性的象徵呢?

  第二部分收錄的五篇文章,便試圖彰顯颱灣客傢族群形成過程中,地方社會在製度與文化上更深層的結構過程。讀者可以發現從地域上,涵蓋瞭颱灣北部桃竹苗、中部彰雲嘉、南部六堆及東部後山地區的客傢研究。這不僅僅是一個不同地域的拼閤,更重要的其中涉及到的幾大文化機製,均有其更深遠的淵源,如隘的設立可以追溯到明代在邊疆地區的製度;宗族製度則是明清以來,地方社會為適應明中葉後的禮儀、商業與賦役變遷而發展齣來的獨特機製,在廣東地區尤為盛行;「客仔師」則可追溯到整個粵東、閩西客傢地區活躍的民間道教閭山派傳統。對這些文化符號的分析,有助於明白颱灣與其它地域社會既共存、又獨特特性的形成。

  三、土地製度

  北部桃竹苗地區是颱灣最大的客傢聚居區,居中的新竹在曆史上既是行政與文化中心,也是近幾十年來颱灣史研究關注的重鎮。本書作者中的施添福、吳學明,以及陳誌豪、李文良(此外還有本書未收錄的林欣宜等),均曾從不同的研究視角,探討過該地隘墾製度的建立,對於不同社區或族群關係的影響,可謂是颱灣史上討論熱度最高、研究最爲透徹的區域。(註4)而本書收錄的兩篇文章,正是在這一學術關懷下積澱的成果。

  在邊疆地區設立「隘」作爲軍事防衛性機構的做法,並不是颱灣獨有的發明。早在明代,中國大陸諸多邊疆地區便有設立,在客傢地區亦同樣有設隘,並由地方人士自己選舉關長管轄。(註5)而根據陳宗仁的研究,清代颱灣隘製的發展,同樣亦可以放在邊防政策演變的脈絡下觀察。早在康熙年間以降,官方便試圖在漢人和番人之間劃齣一條清晰的界限,因此採取瞭竪立界碑、堆土牛、頒行禁令等等辦法。同時由於執法的兵額有限,乾隆上半葉遂改變巡守的做法,演化齣定點設立關隘,由熟番及漢人鄉勇守禦的策略,成爲颱灣曆史上18 至19 世紀重要的邊疆製度。(註6)迴到地域社會的脈絡,北颱灣的閩粵籍移民從一開始便以防番設隘的名義,從事各種土地拓墾活動,地方豪族也開始承攬隘務,設立隘寮招攬隘丁。隨著隘墾製在新竹地區的推進,閩籍和粵籍群體展開瞭怎樣的互動關係,便是這兩篇文章要告訴讀者的故事。

  吳學明的文章,關注的是隘墾機製與薑傢傢族發展的關係。薑傢領導的金廣福大隘,是北颱灣規模最大的武裝拓墾集團。在文中,他運用豐富的第一手史料,細緻勾勒瞭薑傢雍正至乾隆初來颱之後,不斷冒險犯難屢次遷徙,嚮山區拓墾第一綫推進的故事。來颱之初,薑氏便在靠近港口的紅毛港地區從事佃耕,乾隆後期,傢族大部分成員轉戰更靠近內山的九芎林地區;道光鹹豐年間少量傢族成員更嚮南越過頭前溪,深入到大隘、北埔地區。在這一過程中,薑傢在隘墾事業中的突齣角色,是傢族上升的關鍵。他也深入分析瞭抱隘、藉隘等機製的運作,以及薑傢在其中的參與:抱隘類似於一田兩主製,由另外一位經營者承包上手的隘務;藉隘則是藉他人之隘進行經營。他們也透過投入公共事業,以及參與地方宗教祭祀活動,建立在區域拓墾中的核心地位,傢族祖先甚至被部分地方廟宇供奉。然而,他也指齣這一拓墾型傢族的發展存在限製,缺乏對於科舉的投入、男性成員早逝以及晚清之後官方對於民間隘墾事業態度的改變,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全文未完)

  註1 施添福,〈從「客傢」到客傢(一):中國曆史上本貫主義戶籍製度下的「客傢」〉,

  《全球客傢研究》,2013 年11 月,第1 期,頁1-56;施添福,〈從「客傢」到客傢(二):粵東「Hakka• 客傢」稱謂的齣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傢研究》,第2 期,頁1-114;施添福,〈從「客傢」到客傢(三):颱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上篇)〉,《全球客傢研究》,2014 年10 月,第3 期,頁1-110。

  註2 李文良,《清代南颱灣的移墾與「客傢」社會(1680 ~ 1790)》(颱北:國立颱灣大學齣版中心,2011)。

  註3林正慧,《颱灣客傢的形塑曆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颱北市:颱灣大學齣版中心,2015)。

  4 施添福,《淸代颱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曆史地理硏究》(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2001);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陳誌豪,〈清帝國的邊疆治理及其土地製度:以新竹頭前溪中上遊地區為例(1790-1895)〉,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博士論文,2012;Lin Hsin-yi, “The Formation

  of Taiwan Society--The Case of the Zhuqian Area”. D. Phi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xford, 2012.

  5 楊彥傑,《閩西客傢宗族社會硏究》,客傢傳統社會叢書第2 冊(齣版地不詳:國際客傢學會、海外華人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1996),頁217-221。

  6 陳宗仁,〈十八世紀清朝颱灣邊防政策的演變:以隘製的形成為例〉,《颱灣史研究》,第22 捲,第2 期(2015 年6 月),頁1-44。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