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作者序
以當下為起點,看見世界美好的一麵 我很驚訝這本書十多年後仍在印行,你手上這本繁體中文新版《漂流》齣版的這一年,我已經六十六歲,距離人生終點比較近,與起點之間更遠瞭。書中的故事,彷彿是上輩子的事,也彷彿是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的事。我還記得,當年為瞭寫這本書,凱西和我過著非常拮據的生活。我們靠著偶爾投稿的稿費、幫人傢運送小艇與講課,賺取微不足道的生活費。不過窮歸窮,我們有得吃,有對方陪伴,四年期間倒是過得充實又開心。已經過世的道奇.摩根(Dodge Morgan)是美國第一位獨自繞行世界的航海人,當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大費周章繞世界一周呢?他說:「因為做這件事很特彆,而且很難。」
我也很訝異這本《漂流》還被收入一套叢書中,與史洛坎和薛剋頓之輩的冒險傢並列。我固然受寵若驚,而且十分感激,但我懷疑自己能及得上薛剋頓的萬分之一。再說,不管我在海上漂流時做到瞭什麼,我實在不覺得那是齣於我一己之力。寫作本書也一樣,凡是我和這本書所得到的贊賞,我都謙卑地接受,不是為瞭我自己,而是為瞭宇宙的無邊恩賜與深不可測。漂流橫渡半個大西洋,學習像個水上原始人一樣生活,嚮我揭示瞭一件事:我們都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屬於一個連綿無盡的整體,融入萬物之中;萬物對我的驅使,更大於我對自己路途的掌控。本書固然齣於我筆下,但也是無數力量和無數個人的結晶,他們塑造瞭我,帶領我度過一段不尋常的經曆,並且讓我能夠活下來述說這個故事。
齣版以來,這本書引起許多組織——從高科技公司到非營利團體——的關注。我開始學習演講——這是過去的我完全不擅長的事。我受邀與許多不同的「倖存者」見麵,包括癌癥病患、藥物濫用者、傢暴受害者、空難山難船難生還者、被恐怖分子綁架的獲釋者等等。過去這三十多年來,他們帶給我受益無窮的啓發。我也因此結識許多專傢,從他們身上學習各種危機下的應變方法。
我常在報紙、廣播與電視上齣現,還有人找我拍瞭紀錄片。二○○八年的某一天,我接到導演李安的來電,說他正在考慮拍《少年Pi的奇幻之旅》。當時,已經有好幾位導演推掉這部片,都說這個故事不可能拍成電影。但在我眼中《少年Pi》雖是虛構小說,卻與《漂流》有許多共同之處,我讀瞭之後深深著迷。李安也是,我們談瞭很多一個人在海上的求生方法,以及一個人在海上的心理與心靈狀態,最後我們決定挑戰這項「很特彆,而且很難」的任務。
拍攝《少年Pi》期間,雖然我的正式職稱是「求生與海事顧問」,但實際上要符閤李安的目標—「賦予電影真實感、更有說服力」,我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止於此。對李安而言,大海不隻是背景,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舞颱,他想讓觀眾感受到大海的美麗與醜惡、驚駭與歡愉、危險與生機。我幫李安訓練演員、設計場景、協助化妝與服飾等等。在他的執導下,這個虛構的故事為觀眾帶來非常真實的感受。
對我而言,《少年Pi》在我歸來後三十年完成,也圓滿瞭我的航海生涯。我們通常隻記得生命中特殊的時刻,但實際上,我們生活的每一刻都是環環相扣的。正如我今天的生活,與我當年的漂流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年輕時,我常會對失敗耿耿於懷,感情上的失敗、理財上的失敗、製作「拿破崙獨行號」的失敗、橫跨大西洋的失敗等等。我太自以為是,太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裏。然而,我後來明白瞭:這些缺點與錯誤,恰恰是我繼續努力的理由,讓我能有機會把事情做對,有機會做真正有意義的事,讓自己找到有意義的人生。
我們往往得經曆瞭極大苦難,纔能發現無價的人生意義。我太太說,《漂流》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坐在地獄裏看見天堂」。苦難,能讓我們看見事物美好的一麵。每當麵臨巨大威脅,我們通常很難保持樂觀,相信自己一定會安度難關。但在海上那段期間,我在看到自己弱點的同時,也發現自己比想像中堅強。如果你也曾在危機中存活,相信你也會跟我一樣,發現自己其實具備冷靜、能力,以及即使犯錯都能安然過關的運氣。
說到運氣,其實換個角度想,我算是個運氣超好的人—─因為我「隻」漂瞭七十六天,而且活著歸來。很多年以後,有一位十歲小男孩在《漂流》中讀到我因為找不到可用的電綫而苦惱,但他也發現書中提到瞭橡皮筏上的燈,電源正是連接自筏下的電池。「連接燈與電池的,不就是電綫嗎?」他天真地問我。看吧,有時候一個十歲孩子的智慧,都比我們強。
下迴齣海,一定要找他一起。
推薦序
似禪如詩的朝聖之旅,發人深省的一本好書 我在籌備《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時,最主要的工具書,便是這本史帝芬.卡拉漢的《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不光是我自己,主要工作人員以及主角,我都要求他們必讀這本書。
當然,《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個有關漂流的故事,但《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是一部親身體驗的紀實之作。從這本書中,我不隻可以參考很多第一手資料,更重要的是,作者把這段發生在一九八二年於加勒比海上,以小塑膠筏獨自漂流七十六天的刻苦經曆,透過深思反省,寫成一冊極為感人的好書。
這本書,不僅生動地描述具體的事件,更在情感與思考上有深度的探索。因為史帝芬在漂流時期,一般生存的條件被剝削到最低程度,所以他的感官與心智,齣奇的敏銳。他對許多事物的體認是非凡的,舉凡對基本物質與工具的珍惜,對自身的反省,對自然的融閤與崇敬,對信仰的領會……,透過似禪如詩的文字,他把這場漂流的曆程,寫成麵對自己內心與神跡的朝聖之旅,發人深省。
我與史帝芬相識於二○○九年四月,當時我正難於下決心接不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原著是好書,劇本卻不知怎麼下手,更彆提片子該怎麼拍。看瞭史帝芬這本《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覺得似乎比《少年Pi的奇幻漂流》還有意思。於是我找瞭編劇David Magee聯係史帝芬,然後一起殺到緬因州去嚮他請益。
史帝芬是一位老式木造帆船的專傢,他帶著我倆,連同他太太Kathy一起齣航,我們在小船上聊瞭很多,又於次日長談(這個人,真的可以做好朋友的)。之後,我便決定接下這部片子。這部片子到瞭二○一○年八月多經費纔批準下來,我們在颱中建造瞭一個新式的大造浪池,又把廢置的水湳機場改造成片廠工作。
我請史帝芬來當我們的漂流顧問。當時,史帝芬剛經曆有關血癌的手術,纔齣院不久,便頂著虛弱的身子飛來颱中幫忙,真是令人感動。後來在拍攝期間,他不隻是指導所有有關漂流的細節,甚至成為我們的造浪顧問。在後期製作時,他也指導瞭一部分電腦海洋動畫。隻是沒多久,他便因血癌惡化,又開始瞭一連串痛苦的化療,又是換髓又是換血。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後期製作既長且煩,有時我真有頹廢沮喪的時候。但是,與史帝芬的電話問候與通信中,他的堅毅與樂觀,他凡事感恩的態度,對我有著很大的鼓勵。史帝芬其實不論在海上漂流,或者是在病榻上抗癌,他的精神是一緻的──他永遠對能夠成為宇宙運作中的一份子感到珍惜,永遠盡心盡力的體會與學習,並不吝分享他人,真是一位難得的好人與修行者。
這個世界常常是有曆練的人沒文纔,或是有感性的人沒靈性,像史帝芬.卡拉漢這樣一位俱全的人,寫的這麼一本有意思的書,真像是一本福音。
李安
推薦序
一部以生命奇蹟完成的好書 這本書描述的是一場真實的船難漂流事件。作者史帝芬.卡拉漢於一九八二年春天,駕駛帆船「獨行號」,打算橫渡大西洋,不幸於非洲西方海域遭遇暴風雨沉沒。之後,他搭乘充氣式救生筏漂流於海上,將近橫渡北大西洋的七十六天漂流後,在東加勒比海小安地列斯群島海域獲救。這是一場淪落在無可掌握的不確定曠闊大海中,獨自漂流兩個半月的真實故事。
這場漂流航跡,盡管與北大西洋上的好幾道商船航綫交錯,救生筏也遇過好幾次航行中的貨輪,但大海茫然,救生筏目標太小,大洋中被發現、被救援的機會近乎渺茫。如此情況下,還能越洋長途漂流,最後自行漂近島嶼群十浬內海獲救生還,確是奇蹟。
作者在書中坦言,並不希望這場漂流故事被誇大成英雄事件來看待。若我們能從這部書中所描寫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漂流者漂流當下的窘迫和危急,多少能明白作者這麼說的用意。
無可預設前途和結局,隻能將命運交給風、交給天……
有過遠洋生活經驗的人都曉得,海洋的寬、深和可能齣現的狀況,遠超過一般陸地社會的想像。安靜、神祕、寬廣、深邃的內涵流動和暴動,都是海洋特色,如其覆蓋地球錶麵積比例,海洋確實是地球上最原始、最深沉、最無可掌握的曠野。
在海上漂流,你無法掌握速度和方嚮,無可預設前途和結局,隻能將命運交給風、交給天、交給海去處理。所有人為的努力,就是時時刻刻必須設法讓自己浮在海麵,還必須以帆船沉沒前搶救下來的少數工具和配備,設法於漂流途中獲得基本飲水和食物。在終點齣現以前的漫長漂流過程中,漂流者若是怠惰、疏忽、判斷錯誤或求生意誌鬆垮,都有可能提早結束這場漂流,也就沒有這則漂流故事和這本著作的誕生瞭。
我這輩子曾有過兩次海上漂流經驗,在這裏也與讀者分享,或許能有助於讀者更深刻理解漂流者所處的情境。
第一次漂流,是在大約三十多年前,當時我剛學會開船,常獨自開船在花蓮沿海釣魚。有一天在海上垂釣時,引擎咳瞭兩聲後,突然熄火,我鑽進機艙檢查油箱、油管、電瓶和接綫。畢竟當時的我經驗不足,耗瞭些時間在機艙裏巡檢瞭一遍,並未發現任何管綫或接頭脫落。總之,莫名熄火的引擎就是無法重新啓動。船隻失去動力,隻能隨風、隨流在海麵漂蕩。我記得當時除瞭船邊水波湧盪齣的碎浪聲,四周像在預告將發生什麼重大事件似地齣奇寂靜。
我不斷在機艙、甲闆往返檢查,過瞭一段時間,赫然發現船隻已隨黑潮海流往外漂離岸緣約六浬外。這時我纔意識到,在進艙檢查前應該先下錨鈎住海床,防止船隻繼續往外漂流。但後悔來不及瞭,這裏水深少說韆米,而船上錨繩不過三四百米。心頭慌亂,如船下海流湍急,岸上的山頭離我越來越遠,心頭忽然燃起一股想要迴傢的衝動,好想立刻跳下海,棄船遊迴陸地。
幸好理性及時甦醒,推瞭自己一把。海流湍急,跳下海絕無可能遊迴陸地。這也讓我學到重要的一堂課:當一個人遭受死亡威脅處於慌亂狀況下,特彆容易做齣情緒性判斷,而犯下緻命的錯誤。本書作者卡拉漢在漂流期間也曾無數次處於危急狀況,他都能以理智為底精算下一步,這是他能安然度過七十六天漂流的主因,也是這本書精華之一。
我的第二次漂流經驗是在二○一六年八月,為瞭執行「黑潮101漂流計畫」,以三米四方無動力方筏,搭乘黑潮在颱灣東部沿海近一百小時的漂流,跨颱東、花蓮、宜蘭海域,由南而北漂瞭約三百公裏。
其實這趟漂流經過多年籌備,有戒護船在旁陪伴,事先一切安排妥善。但盡管如此,當放掉機械動力,放掉人世社會的絕大部份依賴和規範,獨坐方筏在太平洋海上漂流時,仍強烈感受到:世界變大,而且變安靜瞭。漂流幾天後,筏下聚瞭一群魚──正如本書中描寫──有鬼頭刀、飛魚及多種魨科魚類。好幾次,我趴在筏上以水下相機拍這些一起漂流的魚兒。這趟漂流期間,我在筏上也有感而發的寫瞭不少筆記。
當一個人身處無所依據的原始海洋上漂流,人的求生本能和野性會很自然地被喚醒。漂流歸來之後,我清楚知覺自己的改變,重讀這本《漂流》也讓我更明白,這是一部以生死、以磨難、以生命奇蹟寫齣來的一本書。
廖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