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史學述論 下冊

近代中國史學述論 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近代中國史
  • 中國近代史
  • 史學史
  • 學術史
  • 曆史研究
  • 史學
  • 中國曆史
  • 近代史
  • 曆史學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注重曆史當事人的時代關懷,返其舊心,從廣義的文化視角考察近代中國思想與社會的權勢轉移。全書跨越思想史和社會史的學科藩籬,通過探討近代大變局中傳統的中斷與傳承,中西文化競爭與民族主義的特異,思想衍化與社會變遷的互動等各層麵的多元互動,揭示近代中國社會新中有舊、舊中有新的豐富特性。隨著四民社會的解體和經典的隱退,齣現瞭民國之中「國進民退」的傾嚮。這些演變既産生瞭眾多問題,又遮蔽瞭不少問題,當時就造成讀書人的睏擾,迄今仍在影響我們。
近代中國史學述論 上冊:開創與轉型 本書聚焦於近代中國曆史學發展的早期階段,即自晚清至民國初年,這一段史學觀念、研究範式與學科建設經曆劇烈變革的時期。作為“近代中國史學述論”係列的開篇之作,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傳統史學嚮近現代史學轉型的復雜曆程,梳理影響這一轉型的內在邏輯與外來思潮。 第一部分:傳統史學的黃昏與衝擊 本書首先對清代中後期成熟的傳統史學形態進行瞭係統迴顧。重點考察瞭正史編纂體係的體製性特徵,如《清史稿》的編修過程及其所體現的官方敘事邏輯。在此基礎上,本書詳細闡述瞭西方漢學思潮和日本史學成果對中國本土史學界産生的衝擊。 西學東漸與史學觀念的重塑: 論述瞭進化論、唯物史觀等西方曆史哲學思想的傳入,如何從根本上動搖瞭中國傳統“載道”史觀的基礎。重點分析瞭梁啓超作為“史界之革命者”的角色,他通過介紹西方史學流派,倡導“新史學”的必要性與方嚮。 史料整理與方法論的初步變革: 考察瞭晚清遺老遺少、地方誌編纂者在史料整理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與新生史學要求的摩擦與融閤。討論瞭“野史”與“正史”界限的模糊化對後世史學認知的早期影響。 第二部分:新史學的誕生與早期實踐 本部分聚焦於辛亥革命前後,中國史學界在學科體係、研究對象和方法上所取得的初步突破。 史語所的前身與學術源流: 詳細考察瞭“史語所”等重要學術機構醞釀和建立的過程,分析瞭這些機構如何試圖藉鑒西方學術規範,建立中國自己的現代曆史研究所。探討瞭王國維、羅振玉等前輩學者在考古學、古文字學等領域所奠定的實證主義基礎,以及這些基礎對史學研究範式的改造作用。 地方史與社會經濟史的萌芽: 討論瞭早期史學傢開始將研究視角從帝王將相轉嚮社會經濟結構、區域發展和人口遷徙等議題的努力。例如,對江南士紳階層、區域性商業組織的研究,標誌著史學不再僅僅服務於政治教化。 曆史教科書的編纂與國民教育: 分析瞭民國初年曆史教科書的編纂活動,這些教科書如何試圖構建一套適應民族國傢建構需要的曆史敘事。探討瞭“曆史民族化”的努力與其中潛藏的意識形態衝突。 第三部分:學科建製的探索與睏境 本書的第三部分著重探討瞭近代史學在走嚮專業化、製度化的過程中所遭遇的挑戰與探索。 大學曆史係的建立與師資培養: 考察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曆史學係的建立過程,分析瞭早期留學生(如赴歐美、日本學習者)迴國後,在教學理念、課程設置上帶來的革新。討論瞭“史學史”、“通史”等新學科門類的引入。 實證主義的引入與本土化: 深入分析瞭蘭州學派、上海學派等地域性史學群體的形成,以及他們對蘭剋學派(或稱實證主義)的接受程度與地方化改造。討論瞭如何在使用嚴謹考訂方法的同時,保持對中國曆史特殊性的關注。 國粹派與新史學的論戰: 詳述瞭在史學範式轉型期,傳統文化保守派與倡導“新史學”的知識分子之間圍繞曆史評價、史學宗旨展開的激烈論辯。這場論戰不僅是學術之爭,更是文化身份認同的博弈。 第四部分:史學觀點的分流與思想的激蕩 在軍閥混戰和思想解放的雙重背景下,史學研究齣現瞭明顯的分流。 “史學革命”的分化: 考察瞭激進的唯物史觀嘗試與更溫和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結閤的努力。分析瞭早期馬剋思主義史學傢如何將階級分析引入中國曆史敘事,並如何與既有的學術傳統進行艱難的對話。 傳記文學與曆史敘事的世俗化: 探討瞭傳記、迴憶錄等文學形式在史學普及中的作用,這些作品如何使曆史敘事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經驗,標誌著曆史關注點的進一步拓寬。 本書通過對上述各個維度的細緻梳理,勾勒齣近代中國史學從傳統走嚮現代的艱難足跡,為理解後續成熟期的史學思潮(如抗戰史學、1949年後史學)奠定瞭堅實的背景基礎。全書力求以嚴謹的史料考訂和深入的史學理論分析相結閤的方式,展現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時代巨變時,對曆史學科主體性建構的深刻反思與不懈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誌田


  1952年生,四川大學曆史係七七級畢業,新墨西哥大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先後在四川師範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大學曆史係任教,現任四川大學傑齣教授。新書有《經典淡齣之後:20世紀中國史學的轉變與延續》(三聯書店)、《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圖書目錄

下冊

見之於行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嚮—兼及史料、理論與錶述  205
一 近代中國的變與不變  206
二 學術傳統的中斷與傳承  216
三 前後左右治史:史料與理論的互補  221
四 見之於行事:淺議史學錶述  231

研討的取嚮
新舊之間:近代中國的多個世界及「失語」群體  239
民國史研究的「倒放電影」傾嚮  251
知常以觀變:從基本處反思民國史研究  257
一 充分認識五韆年之大變  258
二 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傢  262
三 餘論  267

曆史記憶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271
一 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曆史記憶中的斷裂  273
二 曆史的「再造」:修改五四曆史記憶的一次嘗試  276
三 五四學生運動與新文化運動  289

陳寅恪的史料解讀與史學錶述臆解  299
一 史料與曆史詮釋  301
二 史料與錶述  308

史義的探索
不改原有之字以開啓「相異的意義體係」—舊文新解二則  319
學術「對手方」與專業知識的建構—傅斯年先生的啓示  335
往昔非我:訓詁、翻譯與曆史文本解讀  345
一 引言:郢書燕說的啓示  345
二 訓詁與翻譯  349
三 觀空與觀時的互動  358

相異相關的往昔:史學的個性與通性  371
一 曆史的「不共相」:承認往昔的獨特性  373
二 個性、共性與通性  380
三 小結  390

非碎無以立通:試論以碎片為基礎的史學  393
一 言有枝葉:直麵曆史的斷裂和片段特性  395
二 以碎立通:收拾一地散碎的文辭  401
三 餘論  40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來,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對近代中國史學研究中那些“爭議”的梳理和分析。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曆史學界長期存在的爭論,而是以一種客觀、理性的態度,將各方觀點都進行瞭充分的呈現。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某個重大曆史事件不同史學大傢們各自的解讀,進行瞭詳盡的對比和分析。通過這種對比,我不僅看到瞭不同研究者在史料解讀上的差異,更看到瞭他們背後所持有的不同史學理念和價值取嚮。這種對學術爭鳴的深入剖析,讓我對“曆史的真相”有瞭更深刻的思考,也讓我認識到,史學研究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修正的過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十分彆緻,深沉的藍色基調,配以燙金的“近代中國史學述論”字樣,散發齣一種厚重而典雅的氣息。我拿到它的時候,首先就被這種視覺上的吸引力所打動。我尤其欣賞封麵上那幅朦朧的遠山景象,仿佛在訴說著曆史的綿延與變遷,讓人心生探究的欲望。書頁的紙張觸感也十分細膩,翻閱時沒有粗糙感,字體印刷清晰,排版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裝幀工藝也很精湛,每一頁的裝訂都十分牢固,即使經常翻閱,也不必擔心散頁。整體而言,這本書的“顔值”在我心中已經占據瞭相當高的分數,為我之後深入閱讀奠定瞭良好的心理基礎,讓我對書中內容的期待也隨之水漲船高。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讓我倍感親切,雖然探討的是較為專業的史學議題,但作者的筆觸卻並不晦澀難懂,反而充滿瞭邏輯性和條理性,讀起來十分順暢。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解釋一些復雜概念時,常常會引用生動的比喻或者具體的史實作為佐證,這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起來。在我看來,一本好的學術著作,不僅要有紮實的理論支撐,更要有清晰易懂的錶達方式,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即使是對於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史學概念,也能通過作者的引導,逐步理解其內涵和外延。

评分

本書在對不同史學流派的闡述上,做得相當到位。我發現作者並沒有固守某一種單一的視角,而是盡可能地展現瞭近代中國史學研究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例如,在討論某一學派的觀點時,作者不僅會介紹其核心思想,還會對其局限性進行客觀的評價,並與其他學派的觀點進行對照,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的認知圖譜。這種“多棱鏡”式的展現方式,讓我看到瞭近代史學研究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各種思想的碰撞和發展。這種開放性的態度,也引導我反思自己的曆史認知,鼓勵我不斷地去審視和挑戰既有的觀點,追求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史學史的著作,更是一本引導讀者如何進行曆史研究的“教科書”。作者在介紹史學理論的同時,也融入瞭許多關於史料運用、文獻考證、學術規範等方麵的論述。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如何辨彆史料真僞的章節,作者列舉瞭許多生動具體的案例,通過這些案例,我學習到瞭許多實用的史學研究方法。這讓我意識到,曆史研究並非簡單的故事敘述,而是一個需要嚴謹態度和專業方法的過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在史學研究的道路上,又嚮前邁進瞭一大步。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係統梳理近代中國史學發展脈絡的著作,而《近代中國史學述論》下冊,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清晰的思路,將近百年的史學發展曆程,呈現在我麵前。我尤其贊賞作者在章節劃分上的匠心獨運,每一部分都聚焦於一個重要的學術主題或曆史時期,使得整體結構既緊湊又富有邏輯性。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曆史的長河,親眼見證瞭中國史學研究的每一次轉型和突破。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在其他同類書籍中很難獲得的。

评分

在翻閱本書的過程中,我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其內容的邏輯性和條理性。作者在梳理近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脈絡時,似乎遵循著一種清晰的思維導圖,將復雜的曆史文獻和學術觀點一一歸類,並有條不紊地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不同學派的界定和比較,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之間的淵源、差異以及相互影響,這種深入的剖析讓我對近代史學研究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即使是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講解,逐漸掌握其中的精髓。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我能夠更專注於史學理論本身的魅力,而不是被龐雜的信息所淹沒。

评分

我一直對近代史學研究中那些“大傢”們的治學思想和方法感到好奇,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一願望。作者在介紹每一位重要的史學大傢時,都不僅僅停留在其學術成果的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的人生經曆、思想背景以及研究方法,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扇通往他們內心的窗戶。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某個史學大傢如何看待原始史料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論證,細緻入微地展現瞭這位大傢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以及他如何從浩如海量的史料中提煉齣有價值的見解。這不僅讓我學到瞭具體的史學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被他們身上那種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所深深感染。

评分

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索引部分,做得十分詳盡和規範,這對於我這樣希望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作者在每一章的結尾,都列齣瞭詳細的參考文獻,並且在全書的最後,還有一個完整的索引,這讓我能夠輕鬆地查閱到感興趣的內容,並且方便地追溯到原始的齣處。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引用一些重要文獻時,會附帶簡要的介紹,這使得我在選擇進一步閱讀的書目時,能夠有一個更清晰的方嚮。這體現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也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學習資源。

评分

閱讀此書,我最大的收獲之一是對近代中國史學研究的“前世今生”有瞭清晰的認識。作者通過對一係列曆史事件和思想變革的梳理,讓我看到瞭史學研究是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的,以及它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著社會和時代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某一史學思潮的興起時,總是會將其置於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揭示瞭史學研究與社會現實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這種宏觀的視野和微觀的分析相結閤的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夠親曆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感受曆史前進的脈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