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區劃沿革捲)第四冊

贛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區劃沿革捲)第四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贛文化
  • 地方誌
  • 地理
  • 行政區劃
  • 曆史
  • 江西
  • 贛鄱文化
  • 文化典籍
  • 通典
  • 沿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贛文化通典》分為:方言捲、方誌捲、詩詞捲、古文捲、書畫捲、民俗捲、名勝捲、行政區劃及沿革捲和宋明經濟捲等九捲。梳理瞭贛文化生生不息的發展脈絡,介紹瞭贛文化博大豐厚的內涵,展示瞭贛文化豐碩的發展成果,分析和總結瞭贛文化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對江西的曆史文化、經濟社會、風土民情等進行專題性介紹和研究的叢書。充分反映齣江西的曆史地位,展示其豐碩的發展成果,深入分析、深刻總結其鮮明的地方特色。
《中國地方誌通論》 引言 地方誌作為中華文明特有的文獻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自身曆史、地理、人文的深刻記憶與係統梳理。它們不僅是史料的寶庫,更是地方文化傳承與區域認同的基石。《中國地方誌通論》旨在全麵、係統地梳理中國地方誌的理論基礎、編纂曆史、體例沿革、內容結構及其在新時代的價值與挑戰,為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一部深入而全麵的理論指南。本書將地方誌的研究提升至國傢文化戰略的高度,探討其在構建中國特色地方史學體係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編 地方誌的理論溯源與曆史脈絡 本篇將深入探討“方誌”這一概念的內涵界定及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演變。 第一章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地方誌,顧名思義,是對特定區域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進行記述和整理的著作。本書首先厘清“方誌”、“地方誌”、“省誌”、“縣誌”等概念之間的區彆與聯係,並追溯其在先秦古籍中萌芽的蹤跡,如《禹貢》、《山海經》中對地理、物産的初步記載。重點分析宋代“重修誌書”運動對現代方誌學理論框架的奠基作用,尤其是對“綱目體”和“紀事本末體”在方誌編纂中的適用性探討。理論上,本書將地方誌視為一種特殊的“區域性通史”,強調其資料性、地域性和綜閤性的三重屬性。 第二章 地方誌的編纂曆史分期 中國地方誌的編纂曆史悠久,大緻可劃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1. 萌芽與雛形期(先秦至隋代): 側重自然地理和神話傳說,如《周禮·職方氏》所載的九州分野。 2. 形成與發展期(唐宋): 標誌性事件是宋代政府對修誌的重視,齣現瞭大量的“序誌”和“舊誌”的整理與匯編,體例趨於完備,注重人文記載。 3. 鼎盛與規範期(明清): 地方誌編纂進入黃金時代,朝廷設立專門機構督辦,形成瞭“凡例”、“圖說”、“大事記”等標準化的體例,如《大明一統誌》的權威性確立。 4. 轉型與革新期(民國至今): 受西方近代地理學、社會科學影響,地方誌開始嘗試引入現代科學方法,如人口普查、經濟統計等,並經曆瞭解放後“新方誌”的探索與爭論。 第二編 地方誌的體例結構與內容體係 地方誌的生命力在於其嚴謹而富有彈性的編纂體例。本編將以明清時期成熟的誌書為藍本,係統解析地方誌的骨架結構。 第三章 誌書的“綱目”與“凡例” “凡例”是誌書的“憲法”,決定瞭全書的篇幅取捨、體例遵循和記述原則。本書詳細剖析曆代方誌“凡例”中的關鍵條款,如“采擇之精”、“敘述之公”的要求。同時,重點分析“綱目”的設置,即如何將一個區域的復雜信息科學地組織進“誌”、“史”、“圖”、“錶”之中。 第四章 核心篇目剖析 地方誌的核心篇目是其內容體係的精髓所在: 1. 疆域與建置(地理沿革): 關注區域的地理界限、山川形勢、氣候物産的變遷,以及行政區劃的更迭曆史。這是理解區域社會的基礎。 2. 大事記與紀事: 采用編年體或紀事本末體,記錄區域內具有重大影響的政治、軍事、災害事件,是史學價值的集中體現。 3. 人物誌: 記錄對地方有重大貢獻或影響的人物群像,是地方人文精神的載體,包括賢良、忠孝、孝節、藝文、隱逸等分類。 4. 經濟與物産: 詳細記載農耕、手工業、商業、賦稅製度等,反映區域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 5. 風俗與藝文: 記錄地方禮儀、宗教信仰、民間習俗,以及詩文、書法、建築、醫藥等文化成就,是地方文化傳承的關鍵。 第三編 新時代的方誌學:傳承與創新 進入二十一世紀,地方誌麵臨著如何適應信息化時代和全球化視野的挑戰。 第五章 近代以來方誌的演變與調整 本書專門探討近代西方科學方法對中國方誌的影響。分析瞭民國時期地方誌對社會經濟調查的引入,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地方誌工作如何從傳統的“修史”轉嚮“為今人服務”的現代化目標,體現在對“當代”的詳盡記錄和對“規劃”的參與性。 第六章 地方誌的當代價值與數字化趨勢 當代地方誌不僅是保存記憶的工具,更是地方治理與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考。 1. 決策支持: 地方誌為城市規劃、生態保護、文化旅遊開發提供堅實的曆史與地理依據。 2. 文化認同: 幫助居民理解並珍視本土文化根源,增強區域凝聚力。 3. 數字化轉型: 探討大數據、GIS(地理信息係統)技術如何應用於方誌的采集、存儲和可視化展示,例如構建“數字方誌館”和“時空地理信息平颱”,極大地提升瞭傳統誌書的傳播力和可讀性。 結論 《中國地方誌通論》總結認為,地方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活態史書。它以空間為經,以時間為緯,將曆史的深度與地理的廣度完美結閤。通過對地方誌理論、體例和實踐的係統梳理,本書旨在激活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産,使其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繼續發揮其不可替代的文化記錄、曆史存證與區域建設的獨特功能。本書既是對過去輝煌編纂傳統的緻敬,也是對未來方誌學發展的展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代序 003
序 015
編輯說明 021
江西概況 023

上篇 自然概貌與資源
第一章 地質 037

第一節 地層 037
第二節 地質構造 048
第三節 岩漿岩和變質岩 057
第四節 礦産資源 073

第二章 地貌 081
第一節 江西省地貌基本格局 082
第二節 江西省地貌類型 101
第三節 江西省地貌分區 112
第四節 江西省地貌形成與演化 119

第三章 氣候 129
第一節 氣候特徵 129
第二節 氣候要素 130
第三節 主要災害天氣 144

第四章 水文 159
第一節 河流 159
第二節 湖泊 171
第三節 泉 177

第五章 土壤 189
第一節 土壤形成與類型 189
第二節 土壤分佈規律 192

第六章 植被 199
第一節 植被分類標準 199
第二節 植被類型 200

第七章 生物資源 207
第一節 植物資源 207
第二節 動物資源 215

第八章 自然災害 237
第一節 氣象災害 237
第二節 地震災害 255
第三節 地質災害 258
第四節 病蟲災害 260

中篇 江西人口與民族
第一章 曆代人口 271

第一節 古代人口 271
第二節 近代人口 284
第三節 當代人口 287

第二章 人口分佈 309
第一節 人口分佈的基本格局 309
第二節 城鎮人口 317
第三節 農村人口 322

第三章 人口構成 329
第一節 江西人口的年齡與性彆構成 329
第二節 婚姻與傢庭 337
第三節 勞動人口 344

第四章 民族和宗教信仰 361
第一節 人口的民族結構 361
第二節 民族人口的地域分佈 363
第三節 民族人口的性彆、年齡、婚姻和傢庭構成 366
第四節 民族人口的文化程度、行業和職業構成 369
第五節 宗教信仰 376

第五章 人口素質 379
第一節 身體素質 379
第二節 文化素質 384

下篇 行政區劃沿革
第一章 西省級建置變遷 403

第一節 先秦時期江西的政區勾勒 403
第二節 秦漢時期江西的郡縣設置 431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州的設立及郡縣的增置 455
第四節 隋唐五代時期江南西道的設立及州縣的發展 486
第五節 兩宋時期江西州縣的增置 523
第六節 元朝的江西行省 554
第七節 明朝的江西布政使司 561
第八節 清代江西省的十四府州 569
第九節 民國時期江西的行政區劃 578
第十節 當代的江西行政區劃 644

第二章 江西省各市縣行政區劃沿革 691
第一節 南昌市及所轄各縣沿革 691
第二節 景德鎮市及所轄各縣(市)沿革 719
第三節 萍鄉市及所轄各縣沿革 730
第四節 九江市及所轄各縣(市)沿革 737
第五節 新餘市及所轄縣沿革 771
第六節 鷹潭市及所轄各縣(市)沿革 775
第七節 贛州市及所轄各縣(市)沿革 779
第八節 宜春市及所轄各縣(市)沿革 818
第九節 上饒市及所轄各縣(市)沿革 848
第十節 吉安市及所轄各縣(市)沿革 880
第十一節 撫州市及所轄各縣沿革 909
參考文獻 93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拿到《贛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區劃沿革捲)第四冊》之前,對“地理及行政區劃沿革”這個主題並沒有一個非常具象的概念,以為會是一本偏嚮工具書、枯燥乏味的書籍。然而,事實證明我錯瞭。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那些看似抽象的地理和行政概念,與鮮活的曆史事件、社會變遷緊密地聯係在瞭一起。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過程中的邏輯性,他們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堆砌信息,而是會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從地理環境、經濟發展、人口分布、政治格局等多個維度,來解讀行政區劃的形成和演變。比如,在討論某個朝代的行政設置時,作者會先分析當時的地理特點,如山川河流、土地資源等,然後說明這些地理因素是如何影響瞭該朝代對行政區域的劃分。又比如,書中會詳細介紹某個重要城市,是如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逐步成長為一個地區級的行政中心,而這個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人口的聚集、經濟的繁榮、以及交通的便利。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方式,讓我對江西的地理和行政區劃有瞭更加全麵和深刻的理解,也體會到瞭曆史發展的復雜性和多麵性。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當翻開它,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和知識的密集度,瞬間讓人意識到這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讀的巨著。我尤其關注的是地理和行政區劃的沿革,這個專題本身就充滿瞭復雜性和動態性,在《贛文化通典》的第四冊中,作者們顯然下瞭苦功,將這片土地上數韆年來的地理變遷、行政建置的演替,抽絲剝繭般地呈現齣來。看著那些地圖,從最早的郡縣製,到唐宋時期的道、州、縣,再到明清的省、府、縣,乃至近現代的行政區劃調整,每一個時代的變動都牽動著經濟、文化、民族分布的脈絡。我能想象,在撰寫過程中,他們需要查閱多少浩如煙海的史料,比如地方誌、奏摺、碑刻、甚至是一些零散的文書記載,然後進行交叉印證、去僞存真。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於一個對地方史、尤其是贛鄱大地的曆史脈絡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書中的考據,並非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帶著一種對曆史生命力的洞察,講述著一個地域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不斷生長、重塑,又如何承載著文化和人民的故事。特彆是關於一些古地名的變遷,往往背後隱藏著重要的曆史事件,比如戰爭、移民、或者某位重要人物的活動,這些細節的挖掘,讓枯燥的行政區劃演變變得生動有趣,充滿瞭敘事的張力。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瞭解那些我曾經路過、或者隻是聽聞過的地方,它們在曆史的長河中究竟扮演過怎樣的角色,又經曆瞭怎樣的命運。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預示著其內容的豐富和詳實。當我真正翻開《贛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區劃沿革捲)第四冊》時,纔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博大精深”。我對於江西的地理和行政區劃的演變一直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好奇,並且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書中對於曆代行政區劃的梳理,就像是在繪製一幅幅動態的曆史地圖,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江西的疆域是如何在時間的流逝中不斷變化、重塑。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特殊曆史時期的分析,比如在戰亂時期,行政區劃的變動往往更為頻繁,也更能反映齣當時的政治格局和軍事需求。書中還對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管理方式進行瞭探討,這部分內容尤其具有研究價值,也展現瞭作者的史學視野的廣闊。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江西的行政區劃是如何形成的,更深刻地理解瞭這種形成背後所蘊含的復雜的曆史、地理、經濟和文化因素。

评分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更像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我拿到《贛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區劃沿革捲)第四冊》時,就被它厚實的篇幅和嚴謹的裝幀所吸引,內心充滿瞭期待。當我真正翻開閱讀,這種期待得到瞭巨大的滿足。書中關於江西的地理和行政區劃沿革的梳理,簡直是細緻入微。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古今地名變遷的考證,很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地名,在古代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名稱,甚至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行政級彆也與現在大相徑庭。書中通過大量的史料引證,將這些變遷一一還原,讓我對江西的地理變遷和行政管理體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並沒有孤立地講述行政區劃的變動,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解讀。例如,在討論某個朝代時,書中會分析當時的國傢政策、經濟發展重心、以及與周邊地區的交流情況,是如何影響瞭江西的行政區劃設置。這種關聯性強的敘述方式,讓閱讀過程更加引人入勝,也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江西這片土地的曆史演進。

评分

《贛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區劃沿革捲)第四冊》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曆史寶庫裏尋寶,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這本書的體量和內容的深度,都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我尤其關注的是其中對於江西不同時期地理格局的描述,以及這些地理格局如何影響行政區劃的設置。例如,書中會分析長江、贛江等主要河流的水係對當時行政區劃的影響,解釋為什麼某些地區會因為水運的便利而成為重要的行政中心,或者為什麼一些山區、河榖地區會形成相對獨立的行政單元。這種基於地理因素的分析,讓行政區劃的演變邏輯變得更加清晰可辨。同時,書中對於行政區劃的變動,也並非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比如曆代王朝的統治政策、經濟重心、軍事戰略等,都可能成為推動行政區劃調整的重要因素。我看到書中對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管理方式,以及這些區域在不同時期被納入或劃分齣江西行政體係的過程,這部分內容尤其具有研究價值,也展現瞭作者的史學視野的廣闊。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見證瞭這片土地上行政權力的劃分與整閤,感受到瞭曆史的脈搏。

评分

坦白說,我拿到《贛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區劃沿革捲)第四冊》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總覺得“地理及行政區劃沿革”這樣的主題會很枯燥。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江西發展史的“尋根問底”的史書。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行政區劃的梳理,這種梳理並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充滿瞭對曆史邏輯的探究。書中會分析,為什麼在某個朝代,會進行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這種調整又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種分析讓我對江西的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經常會被書中對一些古老地名的考證所吸引,很多我們今天熟悉的土地,在古代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名稱,甚至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行政級彆也與現在大相徑庭。書中通過大量的史料引證,將這些變遷一一還原,讓我對江西的地理變遷和行政管理體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對於一個從小在江西長大,卻對傢鄉的曆史地理變遷知之甚少的人來說,《贛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區劃沿革捲)第四冊》無疑是一次意義非凡的“迴傢”。我常常在書中看到一些熟悉的地名,然後追溯它在曆史上的起源和變遷,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與過去的自己對話,又像是在重新認識這片養育我的土地。書中對於行政區劃的梳理,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更是充滿瞭對曆史脈絡的洞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分析,比如在某個朝代,為什麼會進行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這種調整又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枯燥的行政區劃演變變得生動有趣。我能夠想象,在撰寫過程中,作者們一定投入瞭巨大的心血,他們需要查閱大量的史料,包括地方誌、奏摺、碑刻,甚至是一些零散的文書記載,然後進行交叉印證、去僞存真。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於一個對地方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评分

作為一名對江西地方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苦於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梳理贛鄱大地地理和行政區劃演變的權威著作。《贛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區劃沿革捲)第四冊》的齣現,無疑填補瞭這一空白,並且遠超我的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部關於這片土地的“編年史”,以地理和行政區劃為切入點,串聯起江西數韆年的發展曆程。我特彆欣賞其中對不同曆史時期行政建置的細緻梳理,例如,對於秦漢時期的郡縣設置,書中的描述不僅清晰地列齣瞭各郡的名稱、範圍,還輔以當時的地理特點和社會經濟背景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當時統治者是如何規劃和管理這片土地的。而到瞭唐宋時期,州、縣、鎮、砦的層層疊疊,每一次的增設、閤並、改名,都可能與當時的軍事策略、經濟開發、或者人口流動息息相關。作者們沒有止步於簡單的羅列,而是試圖去挖掘這些變動背後的深層原因,比如某個邊境地區的設立,可能與抵禦外敵有關;某個新興城鎮的興起,則可能反映瞭商業的繁榮。這種“追根溯源”的寫作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解謎的樂趣。此外,書中的地圖繪製也極為精良,不同時期的地圖標注清晰,與文字內容相互印證,使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地理格局和行政區劃的變遷。對於我這樣常常在閱讀史書時對地名感到睏惑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

每一次翻開《贛文化通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區劃沿革捲)第四冊》,都像是在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讓我對江西這片土地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嘆為觀止。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地理環境如何影響行政區劃的分析深感著迷。書中會詳細闡述,例如贛江的水係如何塑造瞭古代的交通網絡,從而影響瞭行政中心的選址和縣域的劃分;又或者,那些綿延的山脈和丘陵,是如何在曆史上形成相對獨立的區域,並影響瞭行政管理的方式。這種將地理要素與政治變遷緊密結閤的分析,讓行政區劃的演變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其深厚的根基。我非常欣賞作者對於一些古代行政建置的細緻描繪,比如,某個古老的州、縣,在曆史上是如何形成、如何發展,又經曆瞭怎樣的興衰。這些故事,雖然是關於行政區劃的變遷,卻也摺射齣社會經濟、文化、甚至人口的流動。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親眼見證著這片土地上權力的劃分與整閤,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和人事的變遷。

评分

這部《贛文化通典》的第四冊,簡直就是一部關於江西行政區劃“活化石”的百科全書。作為一個對曆史地圖和地理演變有著偏執般熱愛的人,我在這本書裏找到瞭太多的驚喜。它不僅僅是關於“誰在什麼時候在哪裏設立瞭一個官職”這樣簡單的記錄,而是試圖去描繪一個動態的、不斷演進的地理人文版圖。書中的內容,清晰地展現瞭從古至今,江西的行政疆域是如何在曆代王朝的更迭中被塑造、被調整、被重新定義。我尤其佩服作者對於一些古老地名的考證,很多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地名,在曆史的長河中可能經曆過數次更名,甚至其轄區範圍也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本書就像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將這些變遷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分析,比如在某個朝代,為什麼會進行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這種調整又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整個梳理過程不再是死闆的年錶,而是充滿瞭曆史的厚度和人事的溫度。想象一下,那些曾經存在過卻又消失的縣城、州府,它們在書中的文字和地圖上重新煥發生機,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