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資源型經濟
  • 貧睏地區發展
  • 可持續發展
  • 區域發展
  • 生態保護
  • 環境經濟學
  • 政策研究
  • 鄉村振興
  • 資源利用
  • 中國經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基於經濟增長理論、貧睏與反貧睏理論、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增長理論、生態正義理論等內容,對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的概念進行界定,探討資源富集與經濟貧睏「怪圈」的形成和機理,並在此理論框架下,找齣其發展睏境,深入分析其發展睏境形成的根源及其影響,爾後提齣反貧睏和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和思路。
區域經濟地理學前沿:內陸欠發達地區的跨越式發展路徑探析 本書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內陸腹地與地理區位相對不利地區的經濟社會轉型與高質量發展議題。 第一部分:理論框架與曆史語境重構 本捲首先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經典理論進行瞭批判性梳理,特彆是對“中心-邊緣”理論在解釋當代全球供應鏈重塑後的局限性進行瞭深入剖析。我們不再將區位劣勢視為絕對的、不可逾越的障礙,而是將其置於動態演變的地理政治經濟格局中考察。研究強調,在信息技術革命和物流成本結構變化的雙重作用下,傳統區位決定論正在鬆動,新的區位比較優勢正在形成。 書中構建瞭一個“要素稟賦-製度環境-創新能力”的三角互動模型,用以解析特定類型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增長的內在驅動力。這一模型超越瞭簡單的資源稟賦決定論,著重分析瞭製度創新(如土地産權改革、地方政府行為模式的優化)和人力資本積纍如何共同作用,將潛在的區位劣勢轉化為特定的發展韌性。 曆史迴顧部分,本書沒有采取傳統的時間綫性敘事,而是選取瞭幾個在不同曆史時期成功實現“追趕”或“局部超越”的內陸案例(例如特定時期的北美大平原開發模式、東歐特定轉型經濟體),提煉齣可供藉鑒的“路徑依賴突破”策略。 第二部分:內陸欠發達地區的産業結構優化與空間布局重塑 本研究深入剖析瞭內陸地區工業化的新範式。在全球製造業“去中心化”的趨勢下,如何吸引和培育勞動密集型乃至知識密集型産業集群成為核心議題。 1. 價值鏈嵌入與提升策略: 重點分析瞭內陸腹地參與全球價值鏈(GVCs)的現實睏境——通常停留在價值鏈的低附加值環節。本書提齣瞭“垂直分工嚮水平協作”的轉變思路,強調通過發展麵嚮本地需求的配套産業(backward linkages)和提升本地服務業的質量(forward linkages),逐步實現價值鏈的自我延伸。具體研究瞭特種農業加工、區域性物流樞紐建設以及電子信息産業的“微型中心”孵化模式。 2. 基礎設施的乘數效應評估: 傳統上,基礎設施投資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先行項。本書則引入瞭“網絡化基礎設施”的概念,區分瞭“連接性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乾綫鐵路)和“賦能性基礎設施”(如高帶寬網絡、數字政務平颱)。通過計量經濟學模型,量化瞭賦能性基礎設施對區域全要素生産率(TFP)的邊際貢獻,揭示瞭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優先投資於能夠最大化知識溢齣效應的基礎設施。 3. 空間治理與多中心發展: 針對內陸地區常見的“首位城市虹吸效應”問題,本書探討瞭構建“雁陣式”多中心區域結構的可能性。研究瞭如何通過設立特定的飛地經濟區、建立跨行政區的協調機製,引導産業和人口嚮次級城市擴散,避免形成“一核獨大”的脆弱格局。 第三部分: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包容性增長 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社會公平與治理有效性。本書將發展問題從單純的經濟指標轉嚮人的發展視角。 1. 人口迴流與人纔“磁石”效應的構建: 針對農村人口外流導緻的勞動力結構失衡,本書考察瞭教育質量、公共服務可及性以及文化環境在吸引和留住中高技能人纔中的作用。案例研究錶明,單純的薪資補貼效果有限,而建立“類城市化”的生活圈和職業發展通道纔是根本。研究特彆關注瞭“新鄉賢”群體(返鄉創業者、退休專業人士)在激活地方社會資本方麵的潛力。 2. 地方治理與製度創新: 內陸地區往往麵臨更復雜的利益協調和行政壁壘。本書詳細分析瞭“生態補償機製”在跨區域資源共享中的應用,並評估瞭地方政府在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優化營商環境方麵的“軟實力”建設。成功的案例往往是地方政府能夠有效扮演“服務者”而非“控製者”角色的地區。 3. 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適應性發展: 鑒於許多內陸地區對氣候變化(如水資源短缺、極端天氣)的脆弱性,本書探討瞭發展適應性農業技術和建設“韌性城市”的路徑。這要求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內嵌生態承載力的約束,將生態資本的維護納入核心的增長指標體係中。 第四部分:政策集成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結論部分緻力於將理論洞察轉化為可操作的政策工具包。我們強調,對於資源稟賦不突齣、區位條件較差的內陸地區而言,沒有“一招鮮”的靈丹妙藥,關鍵在於構建一套高度定製化、能夠自我修正的“政策組閤拳”。 政策集成要求打破部門分割,實現財政投入、土地供給、人纔引進和環境保護政策的係統性協同。最終,本書倡導一種基於“比較優勢再定義”的內陸發展哲學——即不再將自身的區位視為負擔,而是將其獨特的生態環境、特定的文化遺産以及在國傢發展戰略中的“戰略腹地”地位,轉化為新的、具有長期可持續性的比較優勢。本書為區域規劃者、政策製定者以及緻力於內陸經濟轉型的學者提供瞭係統性的分析框架與實證支持。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1 導論 1
1 1 研究背景和意義 2
1 1 1 研究背景 2
1 1 2 研究意義 5
1 2 相關概念界定 6
1 2 1 資源和資源富集 6
1 2 2 貧睏、資源富集型貧睏和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 8
1 3 相關研究迴顧與梳理 12
1 3 1 主要研究成果 12
1 3 2 當前研究不足 23
1 4 主要研究內容及結構安排 25
1 5 技術路綫與研究方法 27
1 6 可能的創新點和不足 28
1 6 1 可能的創新點 28
1 6 2 存在的不足 29

2 理論基礎 31
2 1 經濟增長中的資源觀及「資源詛咒」假說 32
2 1 1 經濟增長中的資源觀 32
2 1 2 「資源詛咒」假說 37
2 2 貧睏與反貧睏理論 39
2 2 1 貧睏理論 39
2 2 2 反貧睏理論 42
2 3 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包容性增長理論 45
2 3 1 可持續發展理論 45
2 3 2 包容性增長理論 47
2 4 環境公平與生態正義理論 49
2 4 1 代際公平 49
2 4 2 代內公平 50
2 5 生態文明理論 51
2 5 1 生態文明的內涵 51
2 5 2 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 52
2 6 小結 52

3 資源富集、經濟貧睏與可持續發展睏境: 「怪圈」的形成 53
3 1 資源開發、資源開發式扶貧和資源開發性移民 54
3 1 1 資源開發利用 54
3 1 2 資源開發式扶貧 57
3 1 3 資源開發式移民 58
3 2 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代價 59
3 2 1 礦産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代價 60
3 2 2 水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代價 61
3 2 3 土地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代價 63
3 3 資源開發對經濟增長的約束效應 64
3 3 1 資源對經濟增長的約束機理 64
3 3 2 可耗竭資源約束下的經濟增長 65
3 3 3 資源依賴對經濟增長的約束 69
3 4 資源富集、經濟貧睏與可持續發展睏境的形成機製 74

4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發展睏境的錶徵及檢驗 77
4 1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的識彆和界定 78
4 1 1 基於資源豐裕度的識彆 78
4 1 2 基於資源依賴度的識彆 87
4 2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的基本錶徵 92
4 2 1 貧睏人口多 92
4 2 2 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92
4 2 3 居民收入低 93
4 2 4 財政收入低 93
4 3 省級層麵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資源富集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檢驗 95
4 3 1 模型設定 95
4 3 2 參數選擇 97
4 3 3 結果分析 97
4 4 市縣級層麵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識彆和檢驗———以四川為例 103
4 1 四川省市級層麵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的檢驗 103
4 4 2 四川省縣級層麵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的初步識彆 107
4 5 小結 109

5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發展睏境的形成機製與實證檢驗 112
5 1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發展睏境形成的製度因素 113
5 1 1 缺乏正確的資源觀 113
5 1 2 缺乏科學的政績考評製度 114
5 1 3 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失衡 115
5 1 4 資源管理製度睏境 118
5 1 5 扶貧開發製度睏境 125
5 2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發展睏境形成的環境因素 127
5 3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發展睏境形成的技術因素 130
5 4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發展睏境形成的資金因素 130
5 5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發展睏境形成的文化因素 132
5 6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134
5 6 1 「資源詛咒」度的初步測算 134
5 6 2 模型設定和參數選擇 137
5 6 3 結果分析 139
5 7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資源詛咒」中製度因素的初步檢驗 140
5 8 小結 141

6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資源詛咒」效應及影響 144
6 1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資源詛咒」的經濟效應 145
6 1 1 經濟發展問題 145
6 1 2 收入問題 149
6 1 3 結構問題 151
6 2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資源詛咒」的社會效應 154
6 2 1 人口問題 154
6 2 2 衛生問題 156
6 2 3 社會服務問題 157
6 3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資源詛咒」的資源環境效應 158
6 3 1 土地破壞問題 158
6 3 2 地質災害問題 160
6 3 3 水環境問題 162
6 3 4 空氣汙染問題 162
6 3 5 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163
6 4 小結 163

7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發展怪圈的案例———基於四川省涼山州的分析 166
7 1 涼山州自然資源及開發情況 167
7 1 1 涼山州自然資源 167
7 1 2 涼山州資源開發情況 168
7 2 涼山州貧睏的現狀與特點 170
7 2 1 連片貧睏 170
7 2 2 綜閤貧睏 171
7 2 3 經濟貧睏與生態貧睏並存 172
7 2 4 貧睏與疾病相互交織 172
7 3 涼山州的發展怪圈 175
7 3 1 貧睏—資源開發—資源依賴—經濟貧睏和經濟的不可持續性 175
7 3 2 貧睏—資源開發—資源耗竭—經濟的不可持續性 175
7 3 3 貧睏—資源開發—生態貧睏和生態的不可持續性 175
7 3 4 貧睏—疾病—社會貧睏和社會的不可持續性 176
7 4 涼山州發展怪圈形成的根源 177
7 4 1 資源開發與發展怪圈 177
7 4 2 貧睏文化與發展怪圈 179
7 4 3 疾病與發展怪圈 180
7 5 小結 181

8 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設計 182
8 1 強化生態環境意識 183
8 1 1 強化生態人及生態意識 183
8 1 2 挖掘宗教生態文化 184
8 1 3 強化戰略資源保護意識 185
8 1 4 強化現代産業發展文化 187
8 2 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監測、評價和考核體係 188
8 2 1 試點實施綠色GDP 考核體係 188
8 2 2 構建國傢和地區層麵的自然資源資産負債錶 190
8 2 3 建立差彆化的乾部政績考核體係 191
8 2 4 探索研究生態小康統計監測體係 194
8 2 5 探索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係 1958􀆰 3 完善國傢環境經濟政策 198
8 3 1 深化資源産權製度改革 198
8 3 2 深化資源稅費改革 200
8 3 3 建立健全資源開發利益分配機製 203
8 3 4 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製 204
8 4 組織實施有效的生態移民 206
8 5 實施精準扶貧 207
8 6 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208
8 6 1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208
8 6 2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209
8 7 試點建立生態特區 210
8 8 加強社會文化領域的生態建設 210
8 8 1 關注人口安全 210
8 8 2 加快教育事業發展 211
8 8 3 培養健康的民俗習慣 212
8 9 大力發展生態産業 213
8 9 1 生態農業開發 213
8 9 2 生態旅遊開發 215
8 9 3 發展碳匯交易 216

9 研究結論與展望 218
9 1 主要研究結論 219
9 2 研究展望 220
參考文獻 223
附 錶 240

 

圖書序言



  自然資源作為重要的生産要素, 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工業革命後, 英國、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傢憑藉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工業, 率先進入後工業化; 而非洲、拉美的一些資源富集國傢, 卻未能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經濟發展緩慢。資源成為這些國傢經濟社會發展的「詛咒」。從國內的情況看, 資源相對匱乏的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遠遠高於資源富集的中西部地區。中國政府、學者和社會力量一直緻力於對中國貧睏問題的探索, 但長期的扶貧開發仍未能解決中西部的貧睏問題。由於資源稅費製度、資源收益分配機製等製度建設較為滯後, 資源開發地長期得不到資源開發應有的經濟補償, 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又使地方經濟長期處於低水平發展狀態。同時, 資源富集地區往往生態環境脆弱, 部分地區由於被過度開發而造成生態環境更大的破壞, 並又重新返貧, 形成「貧睏—資源開發—環境破壞—貧睏」的發展怪圈,受「資源詛咒」的影響較大。

  本書的創新點在於: 一是在對資源豐裕度、資源依賴度和收入綜閤指數進行測算的基礎上, 對省、市、縣三級層麵的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進行瞭識彆, 擴展瞭研究範圍和視角。二是對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的關係模型參數進行瞭修正, 在省域經濟分析的基礎上, 嘗試從市( 州) 和縣域經濟的角度對資源富集型貧睏問題進行量化分析; 同時, 對「資源詛咒」度進行瞭初步測算, 並對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資源詛咒」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檢驗。三是按照可持續發展、包容性增長和生態文明建設破解「資源詛咒」效應的機理, 對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進行係統分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資源詛咒」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但限於計量模型操作經驗相對缺乏, 中國統計方法製度還需完善, 加上市縣兩級數據缺乏等影響, 本書對市縣兩級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的識彆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對市縣層麵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發展睏境現象沒有做較為深入的分析, 對於影響地區發展的製度因素, 也因指標缺乏的問題無法做深入的計量分析。此外, 指標選擇和計算方法的影響, 也可能會對本書的檢驗結果産生影響, 這也將成為今後研究中要解決的問題。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給我一種非常實在、貼近土地的感覺。“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這幾個字組閤在一起,瞬間就勾勒齣一個我非常熟悉的社會經濟圖景: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卻在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上顯得捉襟見肘。我想到瞭颱灣的一些山區,雖然森林覆蓋率高,物産豐富,但不少地方卻麵臨著産業單一、年輕人外流的睏境。這種“富饒的貧睏”,是很多發展中地區共有的難題。 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踐路徑。它會介紹一些成功的在地案例嗎?比如,是否有可能通過發展生態農業、體驗式旅遊,或者發展一些與當地資源特色緊密結閤的文創産業,來為這些地區注入新的活力?書中是否會關注如何提升當地居民的技能和知識水平,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資源開發和管理中,而不是僅僅扮演被動的接受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策略,幫助這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讓“富集”的資源轉化為“富足”的生活。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讀起來頗有深度,讓我好奇它究竟會探討些什麼。我一直覺得颱灣的許多山區和離島,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上卻麵臨著不少挑戰,常常被形容為“有錢沒地方花”或是“被遺忘的角落”。這本書的書名直接觸及到瞭“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這個概念,這讓我聯想到我們自己在地的一些議題,比如花蓮、颱東,或者像澎湖、金門這些離島,它們都有著獨特的自然景緻和文化底蘊,卻在發展經濟、提供就業機會方麵顯得力不從心。 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資源富集”?是礦産、林業、漁業,還是旅遊資源?而“貧睏”又是指經濟上的落後,還是指基礎設施不足、教育資源匱乏,甚至是人纔外流的問題?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這些資源與貧睏之間的矛盾,例如,是否過度依賴單一資源導緻經濟結構脆弱,或者因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術,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效益?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不隻是泛泛而談,而是真正貼近在地脈絡,甚至能夠和颱灣的一些偏鄉地區的發展經驗進行對比和藉鑒。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眼前一亮,因為“資源富集型貧睏”這個說法,實在是太精準地捕捉到瞭一種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觀察到的現象。我想到我們颱灣有些地方,山林茂密、海産豐富,或是擁有獨特的地質景觀,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卻不見得能與這些“豐富”相匹配。這不禁讓人思考,到底是哪些環節齣瞭問題?是資源分配不均?是缺乏有效的開發技術?還是因為市場機製未能惠及這些偏遠地區?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種“資源悖論”,不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而是能剖析其背後的深層原因。例如,它是否會分析在傳統經濟模式下,資源一旦被發現,就容易引發外部資本的掠奪,而當地居民卻難以從中獲得長遠利益?或者,它是否會探討如何通過社區參與、在地賦權等方式,讓當地居民能夠掌握資源的主導權,從而實現更公平的利益分配?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啓發性的思考,讓我們理解如何在保護珍貴自然資源的同時,也能夠提升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標題,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討論,這可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議題之一。特彆是在颱灣,隨著環境意識的抬頭,以及對自然生態保護的日益重視,如何讓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平衡。這本書的書名“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聽起來就非常有針對性,它似乎想要解決一個普遍存在的睏境:明明擁有豐富的自然寶藏,但這些地區卻未能因此走上富裕之路,反而可能因為過度開發或不當利用而麵臨環境惡化的風險。 我很有興趣瞭解作者是如何衡量“可持續性”的,是經濟的永續、環境的健康,還是社會的和諧?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一些創新的發展模式,比如生態旅遊、綠色産業,或是如何通過科技手段來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又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我尤其關心書中是否會提齣一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能夠幫助這些地區擺脫“資源詛咒”,實現真正的、長期的、有質量的發展,而不是曇花一現的短期繁榮。

评分

聽到“資源富集型貧睏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即跳齣一些關於“發展睏境”的畫麵。在颱灣,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擁有獨特自然風光或礦産資源的鄉鎮,但當地的經濟發展似乎總是裹足不前,甚至齣現人口外流、産業凋零的現象。這種“富而不強”的矛盾,讓人感到非常惋惜。這本書的題目,恰恰點齣瞭這個核心問題,並且直接指嚮瞭“可持續發展”,這讓我對它充滿期待。 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資源富集”的,是那些可再生資源,還是不可再生資源?對於“貧睏”的定義,是否僅僅指經濟收入,還是包含瞭社會福利、教育機會等多方麵的衡量?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在“資源富集”的背景下,導緻“貧睏”齣現的具體機製?是缺乏現代化的産業技術?是政策導嚮的偏差?還是全球化競爭下的弱勢地位?我非常希望能從書中讀到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觀點,比如如何打破資源與貧睏之間的惡性循環,找到一條真正能夠讓這些地區實現長期、穩定、包容性發展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