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蹟的句點:殭屍企業、鬼城與影子銀行,停滯的中國將如何波及全球經濟?新的成長力道會齣現嗎?

中國奇蹟的句點:殭屍企業、鬼城與影子銀行,停滯的中國將如何波及全球經濟?新的成長力道會齣現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inny McMahon
圖書標籤:
  • 中國經濟
  • 殭屍企業
  • 鬼城
  • 影子銀行
  • 經濟停滯
  • 全球經濟
  • 中國奇蹟
  • 經濟轉型
  • 房地産危機
  • 債務風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戰後的每一次經濟蕭條,都從美國衰退而起,
  但下一迴,應該導因於中國停滯,因為這個國傢正麵臨負債的詛咒。」──摩根史坦利首席全球規劃師、《國傢興衰》作者魯鞦爾.夏馬


  作者迪尼‧麥馬洪是《華爾街日報》與《道瓊新聞服務》的澳洲記者,
  父母的一句「學中文能幫你找到工作」、「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澳洲有利」,
  讓他17歲就遠離傢鄉踏上中國,自此長住超過13年。
    
  這幾年,他見證中國經濟的快速轉型,但也發現,這龐大的經濟體開始失調,
  原因是,負債的速度增長太快、過高。
  2008年,中國的債務總額佔GDP的1.6倍,但不到十年,此數字已高達2.6倍。
  而且是史上最快。特彆是地方政府藉款和國營企業負債,將是中國的兩大罩門。

  這些負債,怎麼變齣來的?誰準許的?中國也將發生次貸危機?當局怎麼處理?
  麥馬洪走訪中國各大城市,第一手報導官方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黑箱與「殭屍」企業孵化器:
    
  西方自由市場有隻看不見的手,中國國營事業卻有個「閑不住的手」,
  當這隻手纍積過度權力,就産生占國傢整體60%以上的高額負債。
  當這些國企的營收不足以還債時,就變成不能死但也活不瞭的「殭屍企業」。
  作者走訪擁有世界最大高壓鑄造機的四川二重集團,揭開國營殭屍的祕密。

  ◎鬼城?誰能讓空城住滿人?最好有這麼多郭颱銘投資

  中國人口13億,城郊的新城與新區卻可容納34億人住,
  這讓全國沒人住的鬼城超過50座。沒人住為何還要拚命蓋?
  因為地方政府可以用都市更新,公共建設之名超額藉貸。
  但這些被有錢人「綁架」的住宅區,無殼族還是買不起。

  ◎中國金融,影子麵積越來越大
 
  「為民服務」?中國銀行體係纔不,正規銀行不準做的生意,就丟給影子銀行,
  2014年,影子銀行創造的貸款占GDP的40%,到2016年還翻倍;
  不然,你以為中國有錢人哪來這麼多錢?中國式量化寬鬆規模到底有多嚇人?
  讓習近平有打不完的老虎與蒼蠅。

  北京當局知道中國經濟的泡沫化走勢後,
  集大權於一身的習近平主席的對策是?


  作者花瞭超過十年時間,走遍中國一直想搞懂:
  這個債務槓桿過高、明明會失敗卻一直很成功的荒謬經濟體,
  到底能例外到什麼時候?他的結論是:
    
  「危機總是比我們所有人想的來得晚,但速度永遠比我們以為的快。」
  中國不會崩潰、不會動盪,但光是「停滯」,全世界就受不瞭。


名人推薦

  政治大學名譽教授暨兼任教授 丁樹範
  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 王伯達
  「颱灣金融研訓院」大陸金融業務顧問 呂忠達
  《今周刊》專欄作傢 乾隆來
   

 
探索人類文明的漫長旅途:從古老智慧到未來挑戰 本書並非聚焦於當代經濟現象,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追溯人類文明發展脈絡中那些關鍵的轉摺點、反復齣現的挑戰,以及支撐社會持續進步的核心驅動力。我們嘗試超越眼前紛擾的議題,深入探討文明結構如何建立、演化,以及在麵對內部失衡與外部衝擊時所展現齣的適應性或脆弱性。 第一部:文明的基石與結構的構建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迴到數韆年前,審視早期定居點如何演化為復雜的社會組織。我們不探討特定的地理區域,而是聚焦於構建“秩序”的普遍需求——如何分配資源、如何確立權力邊界、如何形成共同的信仰體係來維係社會凝聚力。 古代治理模式的比較研究: 我們將分析不同早期文明在處理“公共物品供給”與“精英階層維持”之間張力時所采用的策略。例如,那些成功建立長期穩定結構(而非曇花一現的帝國)的社會,其成功的秘訣往往不在於技術上的先進,而在於其製度設計如何有效地馴服瞭權力,並創造瞭跨代的激勵機製。我們會細緻剖析早期法律體係的萌芽,探討它們如何從習俗演變為具有約束力的規範,以及這種規範的演變對社會生産力的長期影響。 知識的積纍與傳承: 文明的進步,本質上是知識的有效積纍和高效傳播。本書將追溯早期的文字係統、數學概念和宇宙觀的形成過程。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知識的載體”——抄寫員、學者社群、以及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或其前身)在保存和擴展人類認知邊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傳播緩慢的時代,知識如何跨越階層與地域進行有效復製,避免因戰亂或政權更迭而遭受毀滅性打擊。 技術飛躍與社會重塑: 文明史上的數次重大技術變革,如農業革命、金屬冶煉、以及早期的水利工程,其影響遠超單純的生産力提升。這些技術如何改變瞭人類的勞動分工、傢庭結構和社會關係?例如,灌溉係統的建立不僅帶來瞭糧食盈餘,更催生瞭復雜的管理機構和等級製度。本書將探討這些技術“中立性”的缺失,以及它們如何內嵌於特定的社會權力結構之中,從而塑造瞭隨後的曆史走嚮。 第二部:內在的矛盾與周期的重現 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産生自我積纍的矛盾。本部分將研究那些反復齣現於不同曆史階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內在張力。 資源消耗與環境承載力的關係: 遠古時期的森林砍伐、土壤退化,與後世工業革命初期的環境汙染,雖然規模和形式不同,但其核心矛盾在於,任何有限係統內部的指數級增長最終都會觸及資源的物理邊界。我們將探討不同文明是如何認知、應對或最終屈服於環境製約的,分析那些未能成功實現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社會衰退路徑。這是一種關於“消耗速度”與“再生能力”的永恒博弈。 不平等與社會流動性的衰減: 隨著財富和權力在特定群體中的固化,社會階層之間的鴻溝不可避免地加深。本書將考察在不同時期,精英階層如何通過法律、意識形態或直接的暴力手段來維護其既得利益,以及社會底層或新興力量又是如何醞釀反抗或尋求突破。關鍵在於分析“機會的分布”——當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性顯著降低時,整個係統的創新能力和活力將如何受到侵蝕。這種流動性的枯竭,是許多看似強大的帝國走嚮僵化的關鍵誘因。 信仰體係的演變與社會粘閤劑的鬆動: 宗教、哲學或世俗意識形態構成瞭文明的精神支柱。然而,隨著知識的擴散和外部文化的碰撞,這些統一的信仰體係往往會經曆分裂、重構或衰落。本書將考察當傳統的“社會契約”或“共同敘事”開始瓦解時,社會如何應對隨之而來的信任危機和認同危機。一個缺乏共同願景或無法就基本價值達成一緻的社會,其內部協調成本將急劇上升。 第三部:適應性、革新與文明的重啓 文明的終結往往不是一瞬間的崩潰,而是長期適應失敗的結果。本部分著眼於那些成功度過危機,實現“軟著陸”或“結構性重啓”的案例。 危機的催化作用: 有時,外部的劇烈衝擊(如瘟疫、氣候突變或外部入侵)反而能打破僵化的內部平衡,迫使社會進行痛苦但必要的革新。我們將分析這些“強製性適應”的機製——哪些社會能夠迅速調動資源,采納新的組織原則?成功的適應往往需要強大的中央權威,但這種權威也必須具備足夠的靈活性,以避免扼殺地方的自發創新。 新範式的湧現: 真正的突破並非簡單的技術修補,而是新思維範式的確立。這可能涉及新的治理理論、新的科學方法論,或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組織形態。本書將探討這些“範式轉變”是如何在舊秩序的廢墟之上誕生的,它們通常需要經曆漫長的孕育期,並在特定曆史節點上被迅速采納。我們關注的不是具體的發明,而是那些能夠係統性地提高人類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效率的“思維工具”。 跨文明的知識交流與融閤: 曆史錶明,最富有活力的文明往往是那些善於吸收和整閤外部知識的文明。本書將研究在不同文明交匯地帶,知識、技術和觀念是如何進行“催化性混閤”的。這種融閤不僅是簡單的拼湊,而是通過新的文化語境進行深刻的再詮釋,從而産生齣超越原初元素的創新能力。 結論:麵嚮未來的持續追問 總結部分將迴歸到對“進步”定義的審視。我們探討瞭文明在麵對復雜性挑戰時,其自我修正的能力是否會隨著規模的擴大而降低。本書最終導嚮的不是一個確定的未來預測,而是一係列關於構建長期彈性社會的根本性問題:如何設計一個既能維持穩定秩序,又不會扼殺必要變革的社會係統?如何確保資源分配的效率不以犧牲係統的長期韌性為代價?這些深植於人類曆史經驗的追問,是任何時代都無法迴避的永恒主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迪尼‧麥馬洪(Dinny McMahon)


  在中國當瞭10年記者,替《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與《道瓊新聞服務》(Dow Jones News Service)報導中國的經濟與金融體係。他是土生土長的澳洲人,但華語非常流利。撰寫本書之際,麥馬洪是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的院士。

譯者簡介

廖桓偉


  淡江大學經營決策係、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曾任網路電玩編譯。現任齣版社編輯,希望引進更多有趣(且暢銷)的書,透過翻譯來感動讀者,譯有《第三波數位革命》、《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大英圖書館海圖全覽》(皆為大是文化齣版)。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怎麼看中國大陸的未來?/呂忠達
推薦序二 債務長城的鬼影/乾隆來
前言 中國經濟能例外到什麼時候?    

第一章 黑箱
1.國傢利益就是欺騙市場的正當理由
2.閑不住的手
3.過度纍積的權力
4.村騙鄉、鄉騙縣,一路騙到國務院

第二章 殭屍企業孵化器
1.照抄。當事情齣錯,也錯不在你
2.利維坦企業的利維坦虧損
3.提升它們的活力,不能讓它變成殭屍
4.我們移山填海,挖到一輛富豪車!

第三章 鬼城
1.一開始就沒人住──地方政府的野心
2.城郊都在蓋新區,可容納34億居民
3.誰能讓空城住滿人?
4.中國也有次貸危機 

第四章 與民爭地,吹泡泡 
1.土地融資有特效,卻可能變瀉藥
2.剷平農民的飯碗、移工的蝸居
3.被有錢人「綁架」的住宅區,無殼族買不起 
4.這麼大的泡泡,怎麼還沒破? 

第五章 中國金融,影子麵積越來越大 
1.「為人民服務」?中國銀行體係纔不
2.「我們不一樣」,有好處的龐氏騙局
3.再小都要救,大到不能倒 

第六章 危機比你想像的來得晚,但…… 
1.中國式量化寬鬆規模有多嚇人 
2.就怕北京當局辦不到對癥下藥

第七章 習近平遭遇的抗拒
1.四大殲滅戰與既得利益者 
2.打不完的老虎與蒼蠅
3.「社會穩定」成瞭既得利益者的護身符 
4.特權可以動用的,比你以為的多 
5.中國有錢人哪來這麼多錢 

第八章 高齡中國,急需新的成長力道
1.中國不再是世界工廠瞭
2.中國人口還沒富,卻已老 
3.供給麵祭齣吸星大法 
4.取得支配權的産業,常變得無利可圖

第九章 新常態
1.中國一旦停滯,會波及全球
2.當越來越多人收入不再增加
3.食安與汙染
4.不會崩潰、不會動盪,光「停滯」全世界就受不瞭

緻謝

圖書序言

前言

  中國經濟能例外到什麼時候?


  不過經濟刺激從未真正停歇過,負債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核心動力。若以絕對數值來看,中國的債務似乎是可以控製的。雖然難以準確計算,但到瞭2016年,中國的非金融債務總額是整個經濟體的2.6倍,和美國相去不遠(雖然有些估計又高齣許多)。其實令人擔憂的並非債務總額,是債務纍積的速度。2008年,中國的債務總額不過是人均國內生産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以下簡稱GDP)的1.6倍。根據以往的經驗,當一個國傢相對於其經濟體,太快纍積過多的債務,危機通常就會發生。

  事實上,中國纍積債務的速度,可能是現代史上最快的。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錶示,自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體的負債增加瞭12兆美元(按:約新颱幣三百六十三兆元。),約等於該年美國整個銀行體係的規模。而中國的銀行體係規模,在過去九年間擴大瞭三倍,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都因此拉警報。

  「對一個先進的經濟體來說,這個槓桿就已經太大瞭,更何況是新興經濟體。」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行長馬剋.卡尼(Mark Carney),在2016年末說道。他認為中國經濟成長日漸仰賴「快速的信貸擴張」,是全球金融穩定的第一大風險。

  假如你在中國開車兜風,就會發現事情不對勁。許多城市都被無人居住的公寓大樓圍繞;奢華的政府大樓劃分許多辦公室,卻沒幾位官員在使用;中國工廠生産的鋼鐵占掉世界總産量的一半,遠超齣該國的需求量;政府填海打算蓋工廠,卻從未真正蓋起來;國內各地工廠林立,卻都沒有發揮潛力。而風險就在於中國的負債浪費在這些,沒有迴報的計畫上。

  或許在21世紀──常有人稱之為「中國的世紀」的某一天,中國會一躍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宰製整個地區、甚至全球;而且多數人都認為這一天很快就會來。但在這件事成真之前,中國將麵臨報應。

  至於報應具體會如何齣現,很難說。有可能是金融危機,或是長期經濟緊縮,就和日本在「失落的十年」(Lost Decade)期間體驗的一樣。或者是成長率跌到2%左右,這對已開發經濟體來說算正常,但對中國這種開發中國傢來說,這樣就是停滯不前,而且很難彌補。

  雖然政府當局可能成功改革這個經濟體,但此時改革一定既痛苦又難以成功,導緻經濟成長有段時間變慢,甚至永遠慢下來。但不管報應以何種形式齣現,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奇蹟結束瞭。北京應對未來的方式,可能隻是延緩中國的崛起,但也可能一蹶不振、永遠無法振作。

  20年來再被看衰,但中國就是能例外

  當然,中國的這項危機一再被人預告,卻從來沒成真過。2001年,專欄作傢章傢敦在其著作《中國即將崩潰》主張,中國經濟被脆弱的金融體係威脅,而共産黨會在十年內失去政權。2010年,以預測到安隆公司(Enron)垮颱而聞名的美國避險基金經理──詹姆斯.查諾斯(James Chanos),將中國的經濟形容成「通往地獄的飛車」,房地産市場看起來像「杜拜的一韆倍」(會這麼說,是因為前一年杜拜爆發瞭危機)。

  2014年初,投資客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在一篇短文指齣,中國的成長模式已經「氣力放盡」。他預測:「中國的難題在接下來短短幾年內,會麵臨危急關頭。」兩年後,索羅斯又說:「硬著陸看來是難以避免的。我不是預測到,而是已經看到瞭。」

  但中國經濟不但仍屹立不搖,還維持極高的成長率。過去四十年來,它幾乎每年都能維持平均10%的成長,而且不曾低於6%。成長自2012二年後開始趨緩,看起來黃金時期結束瞭但就算是2016年,成長率也有6.7%,依舊高得嚇人。

  對許多人來說,這種「無法失敗」的情況,證明瞭中國的例外主義;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管理,交給一群技術統治論的菁英負責,他們不受意識型態的紛擾、能下強硬的決策,追求成長、淩駕一切。
  
  而美國人對中國例外主義深信不疑,正好反映齣他們對自己國傢的不安。2010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傢湯馬斯.佛裏曼(Thomas Friedman),在電視節目《與媒體見麵》(Meet the Press)中說:「不如我們來當一天中國人?我想你們也知道,這樣就能授權給正確的解決方案!」

  美國媒體常將中國描寫成美國想效仿的一切事物,卻又擔心短時間內學不來;簡言之,就是經濟健全、技術支配與妥善治理。比較樂觀的描寫是,2015年的電影──《絕地救援》(The Martian)中的中國形象;在本片當中,美國國傢暨太空總署(NASA)要是沒有中國協助,就無法從火星救迴麥特.戴濛(Matt Damon)。

  至於較為悲觀的描寫,則是2010年的某一支美國政治廣告,場景設在2030年北京的某間教室,一位中國教授解釋,美國之所以失去全球霸主的地位,是因為美國人既浪費又負債。「所以他們現在得幫我們工作啦!」教授說完,全班哄堂大笑。根據蓋洛普公司(Gallup)的年度民調,自2011年之後,多數美國人都認為,中國已經是世上最大經濟體,但其實中國經濟體的規模,隻有美國經濟體的70%。

  簡言之,中國例外主義被普遍接納為事實,正是中國如此強勢的主因。2014年,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剋爾(Angela Merkel)發問,澳洲對中國的政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前澳洲首相東尼.艾伯特(Tony Abbott)的迴答言簡意賅:「恐懼與貪婪。」

  澳洲可能比其他國傢,更能深切感受到中國的貪婪。我造訪帕拉布爾杜不久後,採礦潮就結束瞭,但現在澳洲人想要用一股「農業潮」來取代它,因為中國的中産階級,對於牛肉、海鮮、酒類、蜂蜜與日常用品的需求量都增加瞭。同時,造訪澳洲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使得教育事業與旅遊業分彆成為澳洲第三大與第五大齣口産業。

  但艾伯特首相所說的貪婪,不是指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以帶來多少機會,而是說它在十年後,有可能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假設美國每年要成長2%,那中國經濟體的規模,就必須在2016年至2030年間翻倍。成長幅度這麼大,也代錶機會比成熟市場多。但若要享用中國崛起的果實,就得先付齣極大的代價。
 
推薦序一

怎麼看中國大陸的未來?

「颱灣金融研訓院」大陸金融業務顧問/呂忠達


  本書《中國奇蹟的句點》作者,在中國大陸經濟起跑的1990年代,開始學習中文,而他的人生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中國度過,是這個國傢經濟轉型的見證者,掌握瞭第一手的相關資料。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人口紅利」則被評價為過去這數十年來,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作者在〈高齡中國,急需的成長力道〉提及,中國人口結構的老化速度,遠超過任何一個國傢,有「未富先老」的現象,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有負麵的影響。

  作者指齣,21世紀普遍被認定為「中國的世紀」;然而,人口成長因為1980年代的「一胎化」政策,現已趨緩,即使在2015年廢除瞭該項政策,但正如作者所描述的,其實傷害已經形成瞭。

  再者,中國目前的就業率不如預期,儲蓄率因此升高、消費力減弱。此外,光是影子銀行「無中生有」的貸款數字,便已占其國內生産總值(GDP)的40%。這位記者同時也點齣一個問題:假使中國當局仍舊沒有著手處理其負債問題,將會對全球及颱灣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

  有關中國經濟前景的判斷,全球一般分成兩派:「中國機會論」與「中國崩潰論」。前者認為中國是一個成長中的市場,所以要與它有密切的連結,纔能促進自身的經驗成長;後者則認為中國有許多「結構性睏境」,因此認定它的崛起或復興,隻是一場泡沫。這種種對中國的激烈爭論,讓筆者想起波蘭已故元帥約瑟夫.畢蘇斯基(Jozef Pilsudski)的一段論述:「蘇聯既不像許多人想像中的那樣強,同時也不像另外一些人想像中的那樣弱。」事實上,如果把蘇聯換成中國,這段話也一樣適用,也就是說事實經常是介於兩者之間,很多事情往往是「比例問題」。

  颱灣的經濟嚮來是對外的齣口導嚮,目前最大的齣口夥伴正是中國,約占瞭四成左右;而中國研究與兩岸關係,絕對是颱灣命運的終極考驗。很遺憾的是,颱灣落在統獨的相互對抗當中,不太能理性論證與冷靜思考「如何麵對中國?」這項嚴肅的課題。

  無論是在授課或寫作中,筆者長年嚮聽眾、讀者訴求:與其「親中」或「反中」,不如「全麵知中」。至少作為一位「知中派」,務實的瞭解中國,找齣因應對策與方案,可以讓颱灣走得更好!

推薦序二

債務長城的鬼影

《今周刊》專欄作傢/乾隆來


  萬裏長城是中原文化的象徵,從春鞦戰國時代一直到17世紀的明朝末年,超過兩韆年的曆史,無數的帝王與軍事領袖,構築瞭人類最偉大的軍事建築。但是,萬裏長城的軍事功能到底有多強,從來就是個問號,曆朝曆代的長城,可能都發揮過阻擋外族入侵的功能,但也都留下被輕易攻破、守軍不戰自潰、甚至主動開門迎敵的恥辱。

  奇妙的是,京城裏的皇帝言必稱堯舜禹湯,堂前聚集的文武百官談的,也是作古韆年的文王武帝,中國人就是相信長城,隻要國力稍強,就耗費巨資、徵用民伕、反覆修築,兩韆年來不斷輪迴,卻鮮少探究這道綿延數萬公裏的城牆的實質意義。

  到瞭飛彈按鈕可以決定戰爭勝負的21世紀,戰場已從兵士的刀劍互砍,轉移到經濟與金融戰場,中國人已經不需要再修築萬裏長城來抵禦敵人瞭,但是大國之間的戰爭從未消失,鞏固中央集權領導的朝呼更為響亮。麵對這樣的壓力,中南海的領導們又藉著強大的國力,瞬間築起瞭一道無形的萬裏長城,這一迴不是用泥巴與磚塊在崇山峻嶺間築城,而是用一張又一張的藉條,瞬間堆齣傲視全球的債務長城。

  根據總部在華盛頓的國際金融研究院(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統計,過去十年,中國政府與民間債務總額占GDP的比例,從金融海嘯前的171%,暴增到2018年第一季的299%。高達36.5兆美元(新颱幣1,120兆元),相當於中華民國政府500年稅收的巨額債務,不隻建瞭奧運的鳥巢、杭州的高鐵,以及監視全民的天網監視器,也養齣瞭全球最大的影子銀行業,外加遍及神州大地的鬼城。21世紀的債務長城抵擋瞭經濟蕭條的攻擊,填飽瞭貪官汙吏的荷包,也滿足瞭人民樂觀的幻想,更鞏固瞭北京以及各地方政府的統治。

  澳洲齣身的迪尼‧麥馬洪(Dinny McMahon),齣生在鄧小平改革開放的1979年,9歲學中文、17歲踏入中國大陸,齣社會後的工作主軸隻有一個:中國觀察,他除瞭金發碧眼之外,根本就是如假包換的改革開放青年代錶。與汗牛充棟的中國經濟觀察者相比,麥馬洪穿上中國人的鞋子,站上萬裏長城的烽火颱,從並肩作戰的夥伴身上,一幕一幕描述中國經濟發展的貪婪與恐懼的故事,完全接上瞭地氣(按:融入當地老百姓,反映齣他們的訴求、願望)。

  麥馬洪最後引用中國前任財政部長樓繼偉的評論說:「以債務驅動的大筆支齣應是用來推動改革……但是這些支齣卻拿去創造穩定的幻象,讓人們拒絕忍受改革的痛苦,當改革終於到來,痛苦也更烈,大傢更不容易取得共識,且輕鬆的傾嚮極左或極右的民粹主義(按:有兩項特點,一是反菁英;二是反多元,主張反對人民訴求者是敵人)。」

  作者要說的是,萬裏長城築得再高,也必然會有缺口,40年的經濟奇蹟已經告一段落,正在嚮極左或極右傾斜的中國,即將對全世界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後果無人能料及。

圖書試讀

殭屍企業孵化器
 
文化沒有冒險精神,逐字照抄

 
近年來,中國的國營事業被視為「中國強盛、西方衰退」的標誌。在西方國傢缺乏投資未來的預算、政治空間時,它作為貫徹北京決策的手段之一。北京利用國營事業生産對民間部門而言,風險過高的産品;以大型客機為例,這些事業幾年來的目標都是,打破波音(Boeing)與空中巴士的雙占局麵;此外,國營事業也被用來購買世界各地的資源;它們還會在開發中國傢建造基礎建設,這算是北京扶植友好國傢的重大外交政策。
 
有時,國營事業也必須捍衛中國的經濟利益,例如中國鋁業在2007年,就耗費130億美元買進力拓集團(Rio Tinto)的股票,以阻止這傢英澳跨國礦業公司與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全球最大的礦業公司)閤併,一旦三大鐵礦供應商的其中兩傢閤併,就會擠壓中國談判進口價的空間。
 
但大傢都很容易忽略一件事: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本來中國的C919單走道客機打算挑戰波音和空中巴士,結果變成大錢坑,而且還逾時好幾年。買主原本想在2014年啓用這架飛機,結果可能得等2018年、2020年纔能啓用,所以這款飛機在齣貨之前就過時瞭。
 
至於力拓集團的股價大都隻有中國齣價的一半。中國國營事業經常和外國公司競標,以便購買海外的礦場,但他們也常齣價太高。許多靠中國建造基礎建設的國傢,都難以償還藉款,且越來越提防中國的影響。而在四川省西部,還放著一颱造價20億元人民幣、卻沒路用的鍛造機。
 
「中國現在有全世界最大的鍛造機,然而它並不是最先進的。」清華大學前製造自動化教授顔永年說道。顔永年是二重鍛造機的開發顧問之一,不過他在第二次造訪該地之後,就沒有再受邀。他告訴我:「我的意見和公司分歧。」顔永年認為,這颱鍛造機不像其他現代機器一樣好控製,所以它的精確度可能不如預期。
 
顔永年說,公司文化是罪魁禍首,因為他們隻是參考1980年代俄羅斯的老舊設計。鍛造技術已經比那時更復雜。鍛造機必須應付金屬快速且頻繁的變化,確保顆粒流動的方嚮無誤;如剋裏夫蘭那颱鍛造機最近耗費1億美元升級,就是為瞭維持其頂尖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中國奇蹟的句點」一齣,就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中國經濟的崛起是過去幾十年來最引人注目的全球現象之一,而現在,這本書卻用「句點」這個詞來形容,這是一種顛覆性的論斷,也預示著書中可能充滿瞭對現狀的深刻反思和對未來的大膽預測。書名中提及的「殭屍企業」、「鬼城」和「影子銀行」,這些概念我平時都有接觸,但當它們被放在一起,並與「中國奇蹟的句點」這個宏大的命題聯係起來時,就顯得格外觸目驚心。它們似乎共同指嚮瞭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一些深層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已經纍積到瞭一個臨界點。而「停滯的中國將如何波及全球經濟?」這個問題,更是讓我感到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作為颱灣人,我們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動態一直高度關注,其經濟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對我們産生不小的影響,更何況是全球經濟?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分析這些挑戰的,以及他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未來全球經濟新動能的解答。

评分

這本書名光是看著就讓人心頭一震,"中國奇蹟的句點",這幾個字的分量太重瞭,彷彿預告著一個時代的落幕。我一直都很關注中國經濟的發展,畢竟颱灣經濟跟中國大陸的聯動性這麼強,他們齣瞭什麼問題,我們多少也會受到影響。書名裏提到的「殭屍企業」、「鬼城」、「影子銀行」,這些詞匯聽起來就充滿危機感,讓人聯想到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背後可能隱藏的種種問題。特彆是「鬼城」,光是想象那些空蕩蕩的高樓大廈,就覺得既荒謬又令人不安。書名拋齣的問題「停滯的中國將如何波及全球經濟?」更是直擊核心,真的讓人不得不去思考,一旦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和巨大市場齣現問題,整個世界經濟的齒輪還會正常運轉嗎?全球供應鏈會不會因此斷裂?其他國傢又該如何應對?我真的很想知道作者對於這些問題的分析,是基於紮實的調查和數據,還是帶有某些預設立場?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就像是在為我們揭開一個可能被粉飾太平的真相,讓我既期待又有點忐忑。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句點」這兩個字,真的很有意思,它不像其他財經書籍那樣隻是陳述事實,而是帶有一種強烈的論斷意味。它直接點齣瞭一個讓人難以接受但可能不得不麵對的現實:中國經濟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結束。讀到「殭屍企業」、「鬼城」、「影子銀行」這些字眼,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各種新聞畫麵和研究報告,這些都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積纍的隱憂。殭屍企業占用資源卻無法盈利,鬼城則是過度投資和房地産泡沫的直觀體現,而影子銀行的隱秘性則讓風險更加難以捉摸。這些問題一旦爆發,其連鎖反應將是巨大的。書中提齣的「停滯的中國將如何波及全球經濟?」這個問題,對於像我這樣的颱灣讀者來說,尤其具有現實意義。我們與中國大陸經濟聯係緊密,他們的經濟放緩無疑會直接影響到颱灣的齣口、投資和就業。這本書,我預感會提供一個非常深刻且具警示性的視角,去審視這些潛藏的危機,並且探討它們對全球經濟可能帶來的衝擊。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中國奇蹟的句點」這幾個字,簡直就是一種戲劇性的宣告,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這是一種非常直接的論斷,暗示著過去那種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模式可能真的走到瞭盡頭。而書名後麵緊跟著的「殭屍企業」、「鬼城」與「影子銀行」,這些名詞組閤在一起,就像是在勾勒一幅經濟失衡的圖景,充滿瞭不確定性和潛在的風險。我常在思考,中國經濟的體量如此之大,它的任何波動都足以牽動全球神經,更何況是所謂的「停滯」。書名提齣的「停滯的中國將如何波及全球經濟?」這個問題,對於身處亞洲,與中國大陸經濟有著韆絲萬縷聯係的颱灣讀者來說,其意義不言而喻。我們無法置身事外,必須瞭解這種影響的程度和方式。這本書,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這些問題根源,並提供一個清晰的思路,讓我們理解這個龐大經濟體一旦熄火,對我們以及對整個世界可能意味著什麼。

评分

這本《中國奇蹟的句點:殭屍企業、鬼城與影子銀行,停滯的中國將如何波及全球經濟?新的成長力道會齣現嗎?》的書名,光是「句點」二字就足夠讓人警醒,它打破瞭我對中國經濟一直以來高速增長的刻闆印象,預示著書中將有一場關於中國經濟轉型或衰退的深度剖析。提到「殭屍企業」,我立刻想到那些效率低下、靠輸血維生的企業,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和風險的積纍。「鬼城」的意象更是鮮明,代錶著資源錯配和房地産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影子銀行」則暗示著金融體係中那些不透明、高風險的角落。這些關鍵詞放在一起,勾勒齣一個不容忽視的嚴峻畫麵。而書名最後提齣的問題,尤其是「停滯的中國將如何波及全球經濟?」以及「新的成長力道會齣現嗎?」,則將討論的範圍拉升到瞭全球視野,也觸及瞭我們颱灣讀者最關心的議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揭示中國經濟轉型之路的艱難,以及全球經濟在麵對中國經濟變化時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