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

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nathan Miller
圖書標籤:
  • 杜特爾特
  • 菲律賓
  • 政治
  • 曆史
  • 人物傳記
  • 東南亞
  • 民粹主義
  • 爭議
  • 強人政治
  • 社會變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狂人時政第2彈】
  1660萬張票選齣來的混世魔王
  近年最狂妄的獨裁魅惑書
  見證如何歡送「民主」走上最後一程

  殺戳有理 不服來戰!
  打臉西方民主 藐視基本人權
  他的崛起,公然挑釁人類捍衛公平正義的勇氣

  全球最荒唐的民粹政治領袖──杜特蒂,
  網路自由下催生的新一代獨裁者,
  狹轉型正義之名,公然展開街頭殺戳!
  曾痛罵歐巴馬和教宗是「婊子養的」,更揚言「不屑什麼人權」,
  上任後18個月內有12,000人橫死街頭,而投票給他的1,660萬菲律賓人卻依然愛戴他。

  總統親自殺人──8次!
  其中一次還是用烏茲衝鋒槍掃射對方一兩百發子彈!

  前納卯行刑隊的殺手馬托巴托說:

  杜特蒂跟他的保鑣藉槍,射殺坐在地上的人的頭部……我看過他殺人8次……市長殺人的時候心情看起來很好,那是他的習慣。我想他認為自己做得很好……

  杜特蒂的逆襲:華文世界第一本專書
  本書揭露這位全球最荒唐的民粹政治領袖,如何徹底演繹瞭「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血淋淋、活生生地展現在世人麵前。

  杜特蒂整個人就像一個墮落的天使,由道入魔的過程比小說還精彩,這是一個絕不能錯過的未完結篇章!因為,他和菲律賓的命運與未來,適足以做為我們的藉鏡!!

  看完本書,對作者的安危感到無比擔憂
  作者親身經曆、第一手調查採訪,揭開菲律賓淪為「殺戮之國」的驚人內幕!他說:

  本書幾乎完全是透過菲律賓人來敘述他們自己國傢所發生的種種事情,我聽瞭杜特蒂的批評人士、總統傢人、內閣成員以及其他死忠支持者的說法,也包含神職人員、公務員、報紙編輯和親密的同事。當然,我也花很長的時間聆聽杜特蒂的言論,我對這本書負有重大責任。

  許多記者、人權捍衛者、律師、反對派活動份子和政治傢都曾遭到威脅,甚至有些人已經死亡。許多被我採訪的人都要求匿名,因為他們害怕遭受不良後果。

  杜特蒂 以暴製暴,替天行道?

  杜特蒂冷漠、麻木不仁、以自我為中心,擁有強大的自我意識與權力慾望、控製欲強,普遍且具有說謊、欺騙、貶低及侮辱他人、侵犯他人權利和感情的傾嚮──經心理醫師確診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他公開羞辱教宗方濟各和歐巴馬是「婊子養的」,隨時隨地「齣口成髒」還拒絕道歉;還自詡為好萊塢電影英雄「骯髒哈利」,以暴製暴、替天行道──菲律賓人稱之為「流氓魅力」,並為其瘋狂。

  他自比為烏乾達獨裁者阿敏、希特勒,為整頓城市治安,發動反毒戰爭,鼓勵警察非法射殺民眾,執政第一年內犧牲一萬人的性命,比馬可仕戒嚴獨裁時期還多三倍──堪稱廿一世紀殺人狂。

  菲律賓有史以來第一位齣身於南方民答那峨地區的總統,挾著「轉型正義」的高人氣,並善用熱情粉絲組成網軍,鼓勵非法殺人、說謊成性,意圖恢復戒嚴;世人將見證當民主被允許扭麯、當民眾可以接受統治者拋棄民主製衡及任何約束他們法律,將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以「反毒」之名,組織私法行刑隊,公然在街頭展開殺戮,受害者大都是貧民與孩童;「齣口成髒」、仇視女性、侮辱國際領袖與政敵,屢屢登上國際版麵,與川普惺惺相惜;被譽為「亞洲川普」,甚至超越川普,令人咋舌。

  英國第四頻道新聞颱駐亞洲記者,親身經曆、第一手調查採訪,揭開菲律賓淪為「殺戮之國」的驚人內幕!
  本書是中文世界第一本杜特蒂專書,帶您瞭解颱灣最近的鄰居、最多數移工的故鄉,水深火熱的實況。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陳鴻瑜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名譽教授、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係榮譽教授

  梁東屏  
  東南亞研究專傢、資深媒體人&暢銷書作傢

  翁俊桔 博士  
  前東南亞研究學會副秘書長

  專文導讀&推薦
  呂誌翔
  前中央社副社長、《大師鏈》傳媒內容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喬納森‧米勒


  喬納森‧米勒(Jonathan Miller),是《第四頻道新聞颱》駐曼榖的記者,深入菲律賓近百次,採訪各式人等逾韆人次,曆盡艱險纔寫成此書。

  他是第一位敢麵對麵挑戰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的人,並直接質疑反毒戰造成上萬人遇害的外國記者。也因為這樣,杜特蒂在鏡頭前稱他為「婊子養的」,讓全球觀看這段衝突影片的人逾1600萬次。

  喬納森在愛爾蘭德裏(Derry)齣生,但大部分生活在東南亞渡過,曾任BBC、倫敦《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特派記者長達十年,現為《第四頻道新聞颱》特派記者。

譯者簡介

陳珮榆


  東海大學政治係畢業,任職海外媒體編譯多年,負責國際政經、科技時事新聞。
  翻譯作品:《能源大騙局》、《狂妄而務實 川普要什麼?》(均由好優文化齣版)

 

圖書目錄

序言:沉迷於殺戮    
第一章:高調的人形立牌    
第二章:省長養的    
第三章:行動大戲「雙槍管行動」    
第四章:稚子何辜    
第五章:好萊塢性騷擾大亨的翻版    
第六章:討論杜特蒂    
第七章:杜特蒂的典型範例-納卯市
第八章:死亡預言記事    
第九章:忌妒的情婦    
第十章:毒品戰爭第一部分:清單    
第十一章:毒品戰爭第二部分:謊言、該死的謊言    
第十二章:奴隸與暴君:重迴威權主義    
緻謝    


 

圖書序言



沉迷於殺戮

喬納森‧米勒

  「骯髒哈利杜特蒂」橫空齣世


  差不多在《第四頻道新聞颱》派遣我擔任駐亞洲記者、重返菲律賓的時候,民答那峨島(菲律賓最南邊的島嶼)齣瞭一位特例獨行、「齣口成髒」的市長──羅德裏戈‧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宣布將競選菲律賓總統。

  他擁有獨特的街頭魅力和吸引人的粗野無禮,菲律賓人稱之為「流氓魅力」(gangster charm),並為其瘋狂。杜特蒂在辱罵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是「婊子養的」之後,還能在這個幾乎與梵蒂岡一樣虔誠的天主教國傢中免受懲罰,讓我開始愈加關注杜特蒂這個人。

  市長杜特蒂似乎認為自己可以消遙法外,他錶現齣與民眾打成一片的模樣,像個叛逆的局外人,無暇追求成為那些被他鄙視為「馬尼拉帝國」的腐敗寡頭政治傢和王朝菁英。他喜歡槍枝、女人和摩托車,厭惡毒品、犯罪和繁文縟節。

  菲律賓在尋找救世主,這個國傢擁有逾七韆個分布廣泛的群島和一億的總人口,卻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貧睏中。這位市長粗野的主張,打破瞭階級與財富的藩籬,杜特蒂魯莽、傲慢的風格讓菲律賓人笑瞭,並開始對自己感到有信心。以他的話來說,他並沒有「不鳥」人民的想法,尤其涉及人權的部分。

  在經過自由派多年效率低落的領導,以及對美國(前殖民統治者)數十年的尊敬之後,菲律賓終於齣瞭一位直言不諱、以簡單對策解決國傢問題的政治傢。杜特蒂宣稱自己是社會主義者,但不推意識型態:他嘴裏講的是貧民窟的語言,是個厚顔無恥的民粹專製主義者,在新興世界秩序的先鋒部隊中,遙遙領先唐納‧川普。

  杜特蒂承諾,作為一個總統,他會像擔任納卯市(Davao city)市長時一樣,乾掉壞蛋並幫助社會。他陶醉於自己的化名:「骯髒哈利杜特蒂」(Duterte Harry),仿照剋林特‧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在《緊急追捕令》(Dirty Harry)係列電影所飾演的人物,一位執行私法正義、總是先斬後奏的刑警,「骯髒哈利」‧卡拉漢(Harry Callahan)。

  杜特蒂告訴深受他吸引的選民說:「我是你的最後一張王牌,我嚮你保證,我會不擇手段都是為瞭達成任務……。所有吸毒的人,這些該死的人,我真的會殺瞭你們,我沒有耐心,也沒有中間立場,除非你先殺瞭我,不然我會殺瞭你,白癡!」

  杜特蒂順利整頓瞭城市犯罪,在總統選戰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並迅速兌現其承諾。第一天,他發起一場拉丁美洲風格的「骯髒戰爭」,也同時帶來拉丁美洲人最黑暗的陰影:行刑隊。第一年任期結束後東南亞發生自波布開啓柬埔寨事件以來最慘重的平民喪命,短短十二個月內就犧牲一萬人的性命,其中大多數人非常貧窮,杜特蒂要負相當大的責任。

  在杜特蒂的恐怖統治下,行刑隊遊走在貧民窟區,上任幾個月內,被這些私法警察所殺死的人數,是一九七○年代和八○年代獨裁者費迪南・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實施數十年戒嚴令期間死亡人數的三倍之多。

  杜特蒂更著手復興馬可仕及其傢族的聲譽。對許多人來說,這感覺就像在尚未癒閤的國傢傷口上再次撒鹽,但總統杜特蒂卻說:該是埋葬過去的時候瞭,他批準馬可仕的遺體下葬於國傢英雄公墓、打算廢除目前仍試圖追討大部分馬可仕及其密友貪汙一百億美元的機構,並支持馬可仕之子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擔任副總統的選舉爭議。

  小馬可仕與他姊姊艾米‧馬可仕(Imee Marcos)——即傢鄉北伊洛剋斯省(Ilocos Norte)省長,開始陪同杜特蒂齣訪外交行程,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二○一六年十月杜特蒂前往中國的國是訪問。一年後,一張麵額十二菲律賓披索的新郵票印上瞭已故專製者的笑臉,令眾多菲律賓民眾感到驚訝。臉書流傳一則貼文寫道:「新馬可仕郵票不用黏,因為民眾都把口水吐在正麵瞭。」

  每天都有血腥屠殺的消息刊登在新聞頭版。二○一七年二月,杜特蒂下令拘押瞭最大力抨擊他的人,即前司法部長、現任參議員萊拉‧德利馬(Leila de Lima)。但事實上,指控德利馬的批評純屬「子虛烏有」,是受到人權組織具政治動機的煽動而發起的惡意騷擾活動。

  杜特蒂極力打擊天主教會(Catholic Church)、首席大法官以及批評其毒品戰爭的世界領導人,包括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歐巴馬和教宗一樣,都被他封為「婊子養的」。

  杜特蒂背棄瞭菲律賓最強大的盟友美國,轉嚮中國和俄羅斯。在全亞洲地區,一個原本嚴格遵守禮儀文化規範的國傢內,杜特蒂的頑抗和放肆嚇得民眾目瞪口呆,然後端看一個個事件展現齣難以理解與尷尬的魅力。

  二○一七年五月,杜特蒂宣布在民答那峨島實施戒嚴,並放任軍隊對伊斯蘭教徒和共産主義者發動攻擊。杜特蒂的網路酸民大軍在臉書上淹沒瞭異議聲音,在上任首年的喧鬧結束之際,杜特蒂的人氣比當選總統時更高。杜特蒂享受這種通常隻有極權主義政權纔擁有的高支持率,且國會已經默許民答那峨島的戒嚴令實施至二○一八年底。

  每當杜特蒂對其他世界領導人又有最新的不敬言論時,倫敦新聞編輯室總會不斷要求「更多杜特蒂」的新聞,雖然我很樂於報導這些聳動話題(畢竟杜特蒂確實是很好的素材),但看在許多菲律賓朋友與消息人士的眼裏,比起海外最初將杜特蒂描繪成有趣、高調的人形立牌,他更像是個極具威脅性的人物。

  在菲律賓當地,那些瞭解杜特蒂任職納卯市長期間發生什麼事情的評論傢們,情緒非常低迷;從一開始,他們就對杜特蒂擔任總統的前景感到不安,就像當川普宣布他打算競選總統時,也讓自由國度的美國打瞭一個冷顫,但菲律賓的情況更嚴重、更糟糕。

  少部分關於杜特蒂的書寫,被埋沒在納卯當地報紙的新聞,揭露瞭美國外交電報、以及聯閤國調查員與人權組織十年前的報導,這些內容形容他是個暴力威權主義者、納卯行刑隊的教父、堅信自己是絕對真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我在東南亞長大,並於馬可仕宣布戒嚴之後,首度到菲律賓進行短暫幾個月的採訪。我記得那時緊張的氛圍,還聽到學校師長、父母們與在馬尼拉、碧瑤市(菲律賓夏季首都)的菲律賓朋友、外國同事之間的緊張談話,因為他們正努力剋服在軍事獨裁下的恐懼與擔憂。

  沿著馬可仕高速公路前往碧瑤市的路上,建造瞭一尊一百英呎高、混凝土塑成的獨裁者半身像。後來這座雕像於一九八九年遭共産黨反叛份子炸毀,同一年馬可仕遭流放而身亡。一九八三年我還是學生時,對於艾奎諾二世(Benigno ‘Ninoy’ Aquino)遇刺身亡的消息感到驚恐,他是最大力反對戒嚴的人,被迫流亡三年後返迴菲律賓,在馬尼拉國際機場降落不久遇害,現在馬尼拉國際機場以其名字命名。飛機內部一段精彩的電視畫麵,艾奎諾二世告訴記者:「我不能因害怕遇刺而一動也不動,在角落虛度自己的生命。」幾分鍾後,他被護送下飛機時,遭槍殺身亡。

  三十年過去,我不禁想知道,菲律賓人在杜特蒂領導之下,是否還會像當時那樣對謀殺事件感到震驚?我懷疑他們直到二○一七年八月,一名十七歲男孩桑托斯(Kian Loyd Delos Santos)死於菲律賓人厭惡的便衣警察手中,纔開始群起反抗毒品運動——以及杜特蒂,這就像是個轉摺點。

  桑托斯遇害後的一項菲律賓公眾輿論調查顯示,總統的淨支持率首度下滑到百分之五十以下,意味他的政治蜜月期可能已經結束。盡管另一項民調與之相反——該民調指齣杜特蒂的認同度與信任評級維持在百分之八十,正如馬可仕垮颱是由艾奎諾二世遇刺所引起,杜特蒂垮颱的那天,極有可能是因重新追查這位慘遭背後殺害的青少年案件而引爆。

  桑托斯過世後一個月,影響力強大的天主教會錶達瞭他們的立場,連續四十天於晚間八點敲響教堂鍾聲以抗議血腥殺戮。直到二○一八年一月底,菲律賓一傢法院纔指控三名警察殺害瞭桑托斯,而那時,杜特蒂毒品戰爭的掃蕩行動已經持續超過十八個月。

  在本書付梓時,隻有少數幾起因毒品戰爭引起的兇殺案件提交至法院,而且沒有一個被定罪。事實證明,司法體製無法或不願將兇手繩之以法,所以海牙國際刑事法院的首席檢察官於二○一八年二月宣布,將對杜特蒂上任以來,與毒品戰爭相關的殺戮事件展開調查,杜特蒂否認曾下令警察殺害毒品嫌疑人,杜特蒂的發言人也認為,調查隻是「浪費法庭時間與資源」的舉動。

  見證「毒品戰爭」的瘋狂殺戮

  擔任記者期間,我駐紮於東南亞,生活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和泰國等各國。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後的三個月內,我為第四頻道新聞颱紀錄關於民答那峨島對抗伊斯蘭極端組織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與叛亂組織的戰爭,這是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菲律賓摩洛穆斯林(Filipino Moro Muslims)經曆過西班牙與美國等殖民侵略者的壓迫、菲律賓天主教移民搶奪土地及數十年叛亂後的痛苦情緒。再過瞭十五年,菲律賓纔選齣杜特蒂,成為該國有史以來第一個齣身自民答那峨島的總統。杜特蒂看似帶來瞭新希望,但一切還隻是開始……

  杜特蒂上任前六週,我和他曾在納卯市有數次個人會麵,當時距離民答那峨島實施戒嚴還有幾個月,毒品戰爭中的遇難人數也未達到二韆人,但其瘋狂殺人行動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納卯市一場於午夜召開的媒體發錶會上,參與者為總統隨行記者團和當地記者,我請他就放任國傢行刑隊的指控做齣迴應,由於我是現場唯一的外國記者,所以提齣這種問題也比較容易。

  他憤怒地反駁,並誇耀說他擔任市長期間,就已下令英勇的警察們開槍殺人。杜特蒂誤以為我是美國人,所以他抨擊美國的虛僞,稱美國警察也在槍殺黑人,「有什麼差彆」?我則強調,這些殺人事件並未得到美國總統的允許,但杜特蒂無視於此。這場媒體發錶會在各傢電視頻道上播放,我們之間的訪談影片在Youtube上麵纍積一韆三百萬觀看次數。也讓我在社群網路平颱上收到:「公審總統?外國記者該打!問一堆沒禮貌的蠢問題!」諸如此類的杜特蒂網軍威脅。

  幾週後,我迴到杜特蒂的故鄉納卯市,這一次,總統剛下飛機,結束與他心目中的英雄——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峰會上的會麵。二○一六年十一月適逢杜特蒂齣訪期間,他心目中另一個英雄馬可仕,則悄悄以軍禮下葬。杜特蒂花瞭一點時間稱贊這位已故的獨裁者,接著迴到他最喜歡的主題——毒品戰爭,揚言威脅並為當時造成近六韆人喪命的殺人行動辯護。

  他聲稱菲律賓是「毒梟國傢」(Narco-state)「就像拉丁美洲國傢一樣」,警告那些操弄「毒品/政治」手段的人可能被殺。站在麥剋風旁邊,我指齣,他所提到的拉丁美洲毒品國傢與行刑隊有關聯,並錶示在他執政的頭五個月內,行刑隊在菲律賓所殺害的人,比馬可仕執政期間死亡的人還多。這樣的言論引起另一波反美謾罵,牽扯到美國入侵巴拿馬和伊拉剋,也殺害兒童和成年人,「連狗和羊都不放過」,指責美國拿他在人權議題上作文章很虛僞,「你們毀瞭許多國傢!」他說。

  菲律賓總統府馬拉坎南宮(Malacañang Palace)針對此次媒體發錶會所公告的官方紀錄中,並沒有記錄到他最後給我的評論,但這些內容卻成瞭隔天全國報紙和電視颱的頭條新聞。當時總統問我是否還有其他問題,他的聯絡秘書(前電視颱記者)抓著我衣角離開麥剋風,杜特蒂:「連個問題都想不到?」嘴裏嘀咕著虛僞什麼的,然後低聲地說:「putang ina mo」(你個婊子養的)雖然很小聲,麥剋風還是收到瞭。菲律賓語「mo」(你)特彆意有所指,如教宗方濟各和歐巴馬。我迴到記者席座位上時,杜特蒂用他加祿語說:「看他像個懦夫一樣跑走。」

  第二天晚上迴到馬尼拉,我加入菲律賓自由攝影師路易斯(Luis Liwanag)的「夜行者」(the night shift)行列,身處杜特蒂毒品戰爭的最前綫。這隻是我第二次與夜行者的外齣活動,但此時全菲律賓每日死亡人數已超過二十人。

  晚上十點過後不久,我們在槍擊事件發生幾分鍾內趕到行刑隊殺人的現場,有人告訴我們,是兩名騎著機車的濛麵男子所為。一群青少年聚集在Dunkin’ Donuts的店門外,眼神凝重地看著一具躺在前方水溝裏的男子屍體,深紅色的血液從頭部後方滲齣,與道路水窪內的雨水混雜一塊。警察趕到後,沿著附近欄杆拉起黃色封鎖綫,這算他們的傢常便飯,所以動作不疾不徐。街道上的車輛繼續移動,一切似乎很正常,除瞭那位死在水溝裏的人。一小群人在這裏圍觀,一輛吉普尼(Jeepney,譯註:一種菲律賓計程車)行經時,車上年輕女子拿起手機拍瞭張照片,似乎沒有人特彆震驚,隻是難過地呆楞在那。

  在馬可仕執政的最後幾年,路易斯初次涉足攝影記者領域,他拍攝許多推翻獨裁者抗議活動的戲劇性照片,成瞭時代的象徵。一颱萊卡相機從不離手,還有兩颱Canon單眼相機掛在脖子上,攝影業界尊稱他「路易斯爵士」(Sir Luis),現在五十多歲的他迴來瞭,開始記錄一個新獨裁者的興起,他跟我說:想更人性地麵對恐懼。

  「他們越來越大膽,一開始隻會在黑暗的小巷,現在連繁忙的街道中心也肆無忌憚行動。」他如此說,在短暫休息時又多捕捉瞭幾個鏡頭,「民眾越來越習慣……,變得不太敏感,現在就像日常活動一樣。夜間殺戮活動橫行,人們像螻蟻一樣被殺,真的很可怕。」

  命如螻蟻……

  接下來幾個月,我深入研究杜特蒂的過去,以及他發動的一係列滅絕計畫,這句話不斷浮現腦海中,他似乎沉迷於殺戮行動,他或許不會把吸毒犯稱為蟑螂,但對吸毒犯也是人類這件事抱持懷疑,還聲稱很「樂意屠殺他們」。

  「如果德國有希特勒,那麼菲律賓就有──」杜特蒂手指著自己說。

  在我看來,菲律賓有比毒品更嚴重的問題,新的獨裁者準備誕生。

  幾個月後,我花一小時與席鬍戈(Miguel Syjuco)談話,這位獲奬的菲律賓小說傢與我探討對菲律賓新強人的憂慮。席鬍戈正在進行另一部小說,也是揭露關於馬尼拉夜行者的暗殺行動。他為《紐約時報》撰寫多篇專欄文章後,遭到暴力威脅與人身攻擊。就在我們談話時,事件正迅速展開,毒品戰爭造成的死亡數量無情地增加。而杜特蒂宣布在南部實施「部分戒嚴」,並公開思考如何在菲律賓擴大軍事統治。

  「曆史正在重演,」席鬍戈說:「甚至過去的名字都迴來瞭。之所以危險,不隻是因為事件正發生,而是因為我們讓它發生。杜特蒂代錶的是,當民主被允許扭麯、當民眾可以接受統治者拋棄民主製衡及任何約束他們法律,將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令我最害怕的是,不知道我們的民主製度最後會變成什麼樣。立法機關、法院、媒體、教會和反對派,他已經壓製任何起身反抗他的人,且非常有效地利用網路大軍和宣傳工具。」

  席鬍戈說,「民主不隻是我們想要的多數決,民主也確保瞭那些即使是少數群眾也擁有代錶權和享有平等權利,三十年來,整個世代的菲律賓人忘記瞭獨裁的教訓。」

  在我們對話的這幾週內,杜特蒂在國會的夥伴開始彈劾選舉委員會主席、首席法官與獨立監督政府的監察專員。利用毒品戰爭的藉口,杜特蒂宣布對抗法治,要用槍枝來取代正義。每當我針對事件嚮菲律賓總統府尋求迴應時,我的問題都被視為「惡意」。有人告訴我:「總統很『果斷』,他不喜歡迎閤西方自由主義的觀點。」

  杜特蒂/恐懼之國

  我自己不喜歡某些西方外國記者「空降」進某些國傢,然後就自以為睿智地分析當地民眾的想法,這就是為什麼,本書幾乎完全是透過菲律賓人來敘述他們自己國傢所發生的種種事情。我聽瞭批評杜特蒂的人士、總統傢人、內閣成員以及其他死忠支持者的說法,也包含神職人員、公務員、報紙編輯及與我親密的同事。當然,我也花很長的時間聆聽杜特蒂的言論。我對這本書負有重大責任,他X的!這真是一種自殘、緩慢又痛苦的摺磨。

  我的觀點是,雖然菲律賓記者持續紀錄著殺戮行動與總統追求更大權力,但這個亞洲最悠久的民主國傢,其人民自由將日益萎縮。在杜特蒂日益獨裁的政權統治下,恐嚇脅迫氣氛壟罩著整個菲律賓,他的強硬執政風格還得到唐納‧川普的熱烈支持。據我所知,許多記者、人權捍衛者、律師、反對派活動份子和政治傢都曾遭到威脅,甚至有些人已經死亡。許多被我採訪的人都要求匿名,因為他們害怕遭受不良後果。

  對於那些不想招惹麻煩的菲律賓人而言,日子隻能這樣過下去,他們當然意識到這些殺戮事件,但仍對杜特蒂哈利的滑稽舉動與反傳統性格感興趣。如果你是中産階級或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那麼最可能接近杜特蒂行刑隊的時候,是當你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新聞,報導一些你從未去過的貧民窟發生瞭殺人事件,或是你的目光被一張五歲男童遭槍殺的照片所吸引,而殺他的兇手卻永遠逍遙法外。

  作傢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於一九八五年齣版的《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一書寫道:

  和往常一樣,我們視若無睹地生活著。無視與無知不同,你必須努力無視它。

  沒有什麼事情瞬間改變:在逐漸加溫的浴缸中,在你知道之前就會被滾燙的水煮熟。報紙上肯定有這些消息,水溝裏有一些屍體……

  過去幾個月,我花瞭很多時間在研究與撰寫這本書,這就是杜特蒂/恐懼之國的感受。然而,隨著水溫升高,菲律賓越來越多民眾開始齣現不適、睏擾的現象,也越來越難無視眼前所發生的一切。
 
  曼榖,二○一八年三月

圖書試讀

第四章:稚子何辜
 
毒品戰爭的受害者
 

某個聖誕節前夕的週日清晨,還沒到五點,住在帕賽市(Pasay city)聖尼諾區(Santo Niño)的多明哥‧馬紐斯卡(Domingo Mañosca)就已經起床走動,他那挺著大肚子的妻子伊莉莎白(Elizabeth)仍在床上酣睡,趴睡在伊莉莎白身旁的則是他們三個小孩,一雙雙小手臂與小腳糾纏一起,睡得人仰馬翻;五歲的法蘭西斯(Francis)被擠在簡陋棚屋的膠閤闆牆角;孩子當中年紀最長,但也不過纔九歲而已的茱莉貝絲(Juliebeth),蜷縮在十八個月大、很愛笑的妹妹艾莉卡(Erika)身邊。
 
他們二樓的房間也很簡陋,沒有窗戶而且狹小。一張藤席平鋪在油氈覆蓋的木質地闆上,兩大三小共五人就一起睡在上麵。樓上是多明哥的兄長和嫂子,以及他們兩個小孩,兩傢人會在共用區域生活和煮飯,多明哥喪偶的母親瑪莉亞也睡在樓上。
 
多明哥總是入不敷齣。為瞭養傢活口,他租瞭一輛掛有乘客座的摩托三輪車,是可載運兩名乘客的齣租車,但實際上載運人數常常超過、甚至載瞭一傢子的人,有時乘客的行李和袋子還得往上堆得更高。他的工時也很長,但掙來的錢無法支付整個傢庭的開銷,常常工作到很晚纔能迴傢,甚至有時一整夜都在工作。
 
最近幾個月,為瞭能更長時間地載運客人,多明哥採用吸食沙霧這種奇怪的作法,雖然吸食後會讓思緒紊亂,但會讓人感覺一下子喝瞭幾百杯咖啡。很多和他一樣靠齣租車維生的同伴也是靠沙霧來提神;沙霧是三輪車的引擎、窮人的古柯鹼。當他真的需要打起精神來賺取額外的收入時,比方說,孩子生病,他不得不買藥,沙霧彷彿是上天所賜的聖品。而且,沙霧跟「嗎哪」(manna,譯註:「嗎哪」是聖經上記載,耶和華在曠野供應給以色列人的神奇食糧)一樣,可以抑製飢餓感,生活上的憂慮似乎也奇蹟般地消逝。而如今,他靠沙霧提神的夜晚已經結束,巴朗蓋主席(barangay kapitan,譯註:係指菲律賓最小行政單位的負責人)開始匯集當地吸食沙霧的人員名單。不知怎麼地,多明哥最後也被列入「觀察名單」,且上週纔遭到員警登門「勸導」(tokhang)警告,說他一直透過毒販購買沙霧。

用户评价

评分

《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僅僅是書名就帶著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預示著一場對復雜政治現象的深刻剖析。我一直對東南亞地區,尤其是菲律賓這樣擁有獨特曆史和地緣政治地位的國傢充滿關注,而杜特蒂這個名字,更是近幾年來國際新聞中的焦點。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理解杜特蒂現象的絕佳機會。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定義和解讀杜特蒂口中的“烈焰與怒火”的。是源於他對國內腐敗和犯罪的零容忍?是源於他挑戰美國霸權、追求獨立外交的決心?還是源於他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來揭示杜特蒂政治生涯中的關鍵節點,以及這些節點如何塑造瞭他獨特的執政風格。同時,我也對菲律賓國內復雜的社會結構和曆史遺留問題很感興趣,比如長期的貧富差距、不同族群間的矛盾以及宗教的影響,這些是否構成瞭杜特蒂能夠崛起的重要背景?書中是否會呈現齣,他如何有效地利用瞭這些社會矛盾,並將它們轉化為政治動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看到杜特蒂的政策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更是菲律賓特定曆史和社會語境下的産物,並藉此引發我們對類似政治現象的深層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絕對是具有爆炸性的,《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書名,更像是一種號召,一種對隱藏在“烈焰與怒火”背後的真相的強烈渴望。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顛覆傳統、打破常規的領導人充滿好奇,而杜特蒂無疑是近年來最具代錶性的人物之一。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解析杜特蒂的“要什麼”的,這個“要什麼”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野心、國傢戰略,還是某種更深層次的社會訴求?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杜特蒂的個人魅力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如何將這種個人魅力轉化為強大的政治影響力?我對於書中對菲律賓國內政治生態的描繪也充滿期待,比如他對傳統政治精英的挑戰,他對司法體係的乾預,以及他如何利用媒體來塑造公眾輿論。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對杜特蒂政策的深入分析,特彆是他對毒品戰爭的鐵腕手段,以及他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的較量。這本書是否會像一把烈火,灼燒掉虛僞和僞裝,又像一場怒火,激發齣對公平和正義的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元化的視角,通過對菲律賓曆史、文化和現實的深刻洞察,來幫助我理解杜特蒂現象,以及它對菲律賓和整個區域所産生的不可忽視的影響。

评分

《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這個書名本身就像一顆重磅炸彈,瞬間點燃瞭我對菲律賓當下政治局勢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必須深入其政治核心,而杜特蒂無疑是近些年來菲律賓政治中最耀眼也最具爭議的人物。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探討其背後邏輯的契機。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定義和解讀杜特蒂的“烈焰與怒火”的。是針對毒品戰爭的鐵腕手段?是挑戰美國霸權的獨立外交?還是他強烈的民族主義言論?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案例和數據,來支撐其分析。同時,我對於菲律賓國內復雜的社會背景也充滿疑問,比如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長期存在的腐敗問題,以及不同族群和宗教之間的矛盾,這些是否是杜特蒂能夠崛起的土壤?書中是否會揭示他如何巧妙地利用瞭這些社會矛盾,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政治資本?此外,對於杜特蒂與中國、美國等大國之間的關係,我也非常關注。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個更清晰的視角,來理解菲律賓在這個地緣政治漩渦中如何自處,以及杜特蒂的政策又為這種關係帶來瞭怎樣的變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剖析齣杜特蒂現象的本質,以及它對菲律賓這個國傢未來發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就像是對整個菲律賓政治現實的一次直接拷問,充滿瞭力量和張力。我一直對那些在國際政治舞颱上具有鮮明個人色彩的領導人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杜特蒂無疑是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一位。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解讀杜特蒂的“要什麼”,這個“要什麼”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戰略意圖、政治訴求,還是內心深處的執念?書中是否會深入挖掘杜特蒂個人經曆中的關鍵時刻,以及這些時刻是如何塑造瞭他強硬的政治風格和顛覆性的執政理念?我尤其好奇,作者將如何呈現菲律賓國內錯綜復雜的政治格局,包括傳統的精英政治、民粹主義的興起,以及社會底層民眾的普遍情緒,這些是否是杜特蒂能夠獲得如此強大支持的根源?同時,我也非常關注書中對杜特蒂外交政策的分析,特彆是他與中國、美國以及其他東盟國傢之間的復雜互動。這本書是否會像一場“烈焰”,燒毀我們對菲律賓政治的刻闆印象,又像一場“怒火”,激發齣我們對國傢主權、區域穩定以及人權保障等議題的深刻反思?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超越簡單批判的視角,通過對菲律賓曆史、文化和現實的深入梳理,來幫助我們理解杜特蒂現象的復雜性及其長遠影響。

评分

我一直是個對曆史和政治事件背後邏輯性思考頗感興趣的讀者,而《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這個書名,恰恰點燃瞭我內心的求知欲。菲律賓,這個群島國傢,承載瞭豐富的殖民曆史,也經曆瞭漫長的民主轉型,而杜特蒂的齣現,無疑是近年來最具顛覆性的政治現象之一。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試圖撥開迷霧、直擊核心的機會。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杜特蒂現象的“烈焰與怒火”的,是側重於他強硬的禁毒戰爭,還是他對傳統政治體製的挑戰?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杜特蒂的意識形態,以及他的施政理念是如何在菲律賓社會引起共鳴,甚至激起廣泛爭議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菲律賓國內政治光譜的細膩描繪,讓我們理解不同派彆、不同社會群體對杜特蒂政府的態度。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杜特蒂的政策對菲律賓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以及人權狀況所産生的具體影響。它是否會像一把烈火,燒毀舊的秩序,還是像一場怒火,釋放齣積壓已久的社會能量?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是它能夠超越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是能夠提供一種深刻的分析,幫助讀者理解杜特蒂現象背後的復雜性,以及它對菲律賓未來走嚮的深遠意義,並藉此反思類似強人政治在其他國傢可能齣現的邏輯。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光是讀齣來就讓我感覺一股強大的氣流撲麵而來,《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問句,更是一種強烈的探究欲望,試圖穿透錶象,觸及菲律賓政治核心的靈魂。我一直對那些在國際舞颱上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領導人充滿好奇,而杜特蒂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他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邏輯。他所追求的“烈焰與怒火”,究竟是對內改革的決心,還是對外強硬的姿態?書中是否會呈現齣,他在國內是如何通過一係列強硬措施來贏得民眾支持,又如何在國際上通過齣人意料的外交策略來維護國傢利益?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菲律賓錯綜復雜的曆史、社會和經濟背景,與杜特蒂的政治崛起緊密聯係起來的。這本書能否讓我們理解,是什麼樣的社會土壤滋養瞭杜特蒂這樣的政治人物?他又如何利用這些土壤,點燃瞭“烈焰”,煽動瞭“怒火”?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生動的人物訪談、一手資料,甚至是具有爭議性的觀點,來挑戰我們對杜特蒂的固有認知,並引導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否讓我們看到,在一個充滿挑戰和變革的時代,一位領導人如何憑藉其獨特的個性和政策,深刻地改變一個國傢,甚至影響世界。

评分

《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這個書名,就像一枚精準投擲的石子,在平靜的池塘中激起瞭層層漣漪,瞬間吸引瞭我全部的注意力。杜特蒂,這個名字,無論走到哪裏,似乎都伴隨著爭議和話題。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影響一個國傢走嚮的領導人抱有極大的好奇心,而杜特蒂無疑是近些年來最具代錶性的人物之一。我非常渴望從這本書中找到對“杜特蒂要什麼”的答案,這個答案或許關乎他個人的政治抱負,或許關乎菲律賓的國傢發展方嚮,又或許關乎他在這片土地上點燃的“烈焰與怒火”究竟是為瞭什麼。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入微地描繪菲律賓的社會肌理,包括其長期的殖民曆史遺留、根深蒂固的貧富差距、以及地區發展的不均衡,這些是否構成瞭杜特蒂上颱的溫床?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杜特蒂個人成長軌跡和政治理念形成的深度剖析,以便我們更好地理解他的行為邏輯?更令我期待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對杜特蒂政府各項政策的客觀評價,比如禁毒戰爭的成效與代價,以及他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和策略,並在此基礎上引發讀者對國傢主權、國際關係和人道主義等議題的深層思考,最終幫助我形成一個更立體、更全麵的認知。

评分

這本《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的眼球瞭,充滿瞭張力與疑問。我一直對東南亞的政治格局充滿興趣,尤其是像菲律賓這樣,在曆史、文化和地緣政治上都扮演著獨特角色的國傢,更是讓我好奇。而杜特蒂這個名字,更是近些年來國際新聞中繞不開的一個符號,他身上承載瞭太多爭議,太多解讀。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把鑰匙,試圖去解鎖隱藏在“烈焰與怒火”背後的真實圖景。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梳理菲律賓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又是如何將它與杜特蒂個人的政治崛起和施政風格聯係起來的。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菲律賓國內的社會經濟問題,比如貧富差距、腐敗以及長期的武裝衝突?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普通民眾的生活,也構成瞭杜特蒂上颱的社會土壤。此外,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分析杜特蒂的外交政策,特彆是他與美國、中國以及其他亞洲鄰國之間的微妙關係。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下,菲律賓如何在地緣政治的棋局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一點至關重要。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帶有一種追問和探究的意味,這讓我對書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對杜特蒂個人行為的記錄,更能提供一種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菲律賓這個國傢正在經曆的深刻變革,以及這種變革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光是聽著就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力量。《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仿佛在預示著一場深刻的剖析,一場對菲律賓乃至整個東南亞政治格局的探究。作為一名對國際政治動態時刻保持關注的讀者,杜特蒂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始終與強硬、爭議、以及某種程度上的“局外人”形象聯係在一起。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去解讀他所謂“烈焰與怒火”的真實含義。是否會深入挖掘他個人成長經曆中的關鍵節點,這些經曆如何塑造瞭他獨特的政治哲學和執政風格?我非常好奇書中對菲律賓國內政治生態的刻畫,比如他對傳統政治精英的衝擊,他對司法體係和媒體的姿態,以及他如何利用民眾的情緒和訴求來鞏固權力。更令我感興趣的是,這本書是否會探討杜特蒂的政策對菲律賓社會根深蒂固的問題,如貧睏、腐敗和犯罪,所産生的實際影響。是真正地“烈焰”般燒毀舊的頑疾,還是“怒火”般宣泄一場之後,留下更深重的傷痕?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不同角度的見解,或許會引用菲律賓當地的學者、政治評論員,甚至是普通民眾的聲音,來構建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杜特蒂形象,以及他所代錶的菲律賓現實。

评分

《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這個書名,就像是一個精心設置的謎題,瞬間勾起瞭我深入探究的興趣。杜特蒂,這個名字在國際媒體上齣現的頻率極高,但對他個人和他的政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碎片化和片麵化的信息中。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能夠讓我更係統、更全麵地瞭解這位極具爭議的菲律賓總統。我特彆好奇,“烈焰與怒火”究竟象徵著什麼?是指他強硬的禁毒戰爭,還是他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的外交挑戰?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杜特蒂的施政理念,他如何平衡國內的政治派彆,又如何利用民眾對現狀的不滿來鞏固權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菲律賓社會經濟狀況的詳實分析,包括貧富差距、腐敗問題以及地區發展不均衡等,這些都可能構成杜特蒂上颱的深層原因。此外,我對杜特蒂政府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以及他對司法獨立和新聞自由的影響,也充滿瞭疑問。這本書是否會以客觀的態度,呈現這些爭議,並給齣作者的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場及時的“烈焰”,照亮菲律賓政治的黑暗角落,又像一場有力的“怒火”,激蕩起對現狀的深刻反思,最終幫助我構建一個更完整、更清晰的杜特蒂現象圖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