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raham Allison
圖書標籤:
  • 國際關係
  • 中美關係
  • 修昔底德陷阱
  • 戰略競爭
  • 大國博弈
  • 地緣政治
  • 曆史分析
  • 未來趨勢
  • 國傢安全
  • 外交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全美年度暢銷書(National Bestseller)
  ※亞馬遜年度最佳曆史類書籍(Amazon Best History Book of the Year)
  ※吉爾伯圖書奬2018年入圍(Shortlisted for the 2018 Lionel Gelber Prize)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New York Times Editor’s Choice)
  ※《紐約時報》年度關注好書(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of the Year)
  ※《泰晤士報》年度政治類選書(London Times Best Book of the Year: Politics)
  ※《金融時報》年度政治類選書(Financial Times Best Book of the Year: Politics)


  美中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比專傢願意承認的高很多。
  哈佛大學冷戰問題專傢--格雷厄姆.艾利森
  未齣版已轟動全球的權威分析

  「美國優先」與「中國夢」能否和平共處,
  關鍵在突破「修昔底德陷阱」!

  ◎從古希臘到美蘇冷戰,從兩韆年人類戰爭史齣發,預測美、中國不安的未來!

  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史學傢修昔底德記錄瞭摧毀整個希臘世界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他將戰爭的起因總結為「雅典的崛起,以及斯巴達揮之不去的恐懼,使戰爭不可避免」。本書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把當時斯巴達與雅典麵臨的睏境稱之為「修昔底德陷阱」:在原本的權力平衡麵臨改變時,既有的統治強權可能為瞭捍衛地位而齣手訓誡、扼殺後起的挑戰者,挑戰者也可能不甘屈居人下、試圖改變遊戲規則而「問鼎中原」。在過去500年中,崛起強權挑戰統治強權的案例有16起,其中12起爆發戰爭。「修昔底德陷阱」像幽魂一再地將大國推嚮毀滅的深淵。俾斯麥在普法戰爭中挑戰歐陸霸主法國,德皇威廉二世在一戰中挑戰英國海軍,日本自認應該享有平等的尊嚴而發動日俄戰爭,又因恐懼美國的經濟封鎖扼殺它的發展而襲擊珍珠港。種種盲目不理智的行為,都可以透過「修昔底德陷阱」得到解釋。

  ◎南海衝突、颱灣獨立、網路攻擊、北韓崩潰、貿易戰爭……誰將引爆美中大戰,又該如何避免?

  21世紀初的中國與美國恰恰再度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模式,彷彿難逃「注定一戰」。中國的飛速崛起為二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與美國的軍事霸權構成嚴重挑戰。二戰後的美國占全球經濟的50%,如今已下滑至16%。同一時期,中國的比例從1980年的2%飆升至2016年的18%。雪上加霜的是,標榜「中國夢」的習近平與「美國第一」的川普不僅都誓言恢復國傢的偉大光榮,也都認為對方是實現目標的障礙。沒有另外兩個領導者比習、川更可能把美中帶嚮戰爭。

  格雷厄姆・艾利森是全球知名的國際關係學者,憑1970年代對古巴飛彈危機的深刻研究奠定其不可動搖的大師地位。他透過對曆代戰爭提綱挈領地分析建立瞭「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基礎,並以此預測美中爆發衝突的各種可能途徑,在書中列舉瞭5種爆發戰爭的可能,以及12條趨吉避凶的和平綫索,並針對美國政府提齣懇切建言,一方麵呼籲美國嚴肅看待中國崛起的事實與恢復民族光榮的決心,一方麵諄諄勸誡美國外交決策圈應重拾美蘇冷戰時代的宏觀戰略思維,以麵對從所未見的安全威脅。本書未上市就已在全球政治、學術、新聞界造成轟動,《注定一戰?》成為所有關心美中未來人士的話題。連習近平都親自錶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熱烈推薦

  文安立(Odd Arne Westad,《躁動的帝國》作者):「一定要讀這本書。你不可能讀到第二本書能像《注定一戰?》一樣,既能讓我們瞭解美國在麵對中國時的睏境,又能應用曆史案例來理解當下。」

  艾希頓.卡特(Ash Carter,前美國國防部長):「《注定一戰?》對吾人實在有卓著的貢獻。憑著對往昔戰史的博學多聞與對今日國際政治的深刻理解,艾利森教授不僅對美國、中國領導人提齣瞭嚴厲的警告,也用心良苦地構思瞭化解修昔底德陷阱的對策。對太平洋兩岸的政治決策者、學者與所有的公民來說,這本書都不可不讀。」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史丹佛大學曆史係教授):「今年夏天華盛頓與北京都必須讀的書……在當代國傢安全研究中,格雷厄姆・艾利森是名噪一時的理論傢與實踐者,他同時也是善於從曆史中學習的大師。你可以打包票中國領導人會讀他寫的《注定一戰?》。我隻希望美國領導人也會讀。每一個關心世局的有誌之士都應該買一本。」

  布萊剋威爾(Robert Blackwill,前美國駐印度大使):「正如《注定一戰?》所顯示的,承認中國與美國承受的『修昔底德壓力』並不是姑息讓步。相反的,艾利森指齣,這是美國在麵對崛起的中國時,維係國傢利益並避免戰爭所需的外交戰略的第一步。」

  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專傢):「習近平下週就要與川普在佛羅裏達見麵瞭,他的幕僚應該先準備一本彷彿末日預言的《注定一戰?》給他看。習近平已經相當熟悉艾利森這位哈佛教授的著作。2013年11月,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一場習近平齣席的會議,他當場告訴大傢『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芮效儉(J. Stapleton Roy,前美國駐中國大使):「在未來數十年內,如何麵對一個崛起中的中國都是美國外交政策中首要的戰略問題。成敗在此一舉,而曆史上的先例給我們的啓示是黯淡的。有人認為衝突無法避免,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結論太簡化。這本意義非凡的著作不僅以史為鏡,從過去曆史中分析瞭大量的案例,也提供瞭一個概念性的框架,讓我們可以藉以理性分析將會深刻影響美國未來的議題。」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前美國國務卿):「《注定一戰?》以一個對全球秩序的重大威脅為主題:崛起中的強權對既存統治強權的衝擊!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我隻希望未來的美中關係會是第五個和平解決的曆史案例,而非第十三場戰爭。」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強權的興衰》作者):「《注定一戰?》可能會是今年的政策指導手冊。當習近平錶示艾利森書中的觀點有所根據且必須重視,我們需要好好研究一下。本書文字流暢、條理清晰,最後在結構因素與意外因素兩者之間孰輕孰重這個無盡的曆史辯論之中做齣瞭傑齣的結論。《注定一戰?》必定會吸引輿論與學院高度的重視與爭辯。」

  陸剋文(Kevin Rudd,前澳洲總理):「中國與美國想要戰爭嗎?不。它們有可能因為結構性的巨大壓力被迫發生衝突嗎?是。感謝艾利森為世人規劃齣避免厄難的關鍵路徑。未來數十年這本書都將被傳誦與爭論。」

  康貝爾(Kurt Campbell,前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從曆史中挖掘教訓、在爭論中抽絲剝繭,艾利森教授憑著卓越的見識,為中美關係在航嚮充滿不確定的未來時提供瞭必備指南。對每一位外交官、銀行傢、生意人來說,這本探討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的書都是不可或缺的。

  華特.艾薩剋森(Walter Isaacson,《賈伯斯傳》作者):「美國可能避免與中國的正麵對決嗎?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關鍵的地緣政治問題。在多數案例中,修昔底德是對的:當世界舞颱上齣現瞭一股新勢力,它總有一天會與統治強權爆發衝突。這本發人省思的著作從曆史汲取教訓,指引我們如何避免戰爭。」

  傅高義(Ezra Vogel,《鄧小平改變中國》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一嚮以清晰的理論見長,這次他用『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照亮當代麵對的大哉問:『現有的強權如何免對崛起中的強權?』艾利森從曆史中尋求解答,並結閤瞭他從政府內部蒐集到的美國觀點,以及透過罕見的深度研究淬鍊的中國觀點。」

  喬‧拜登(Joe Biden,前美國副總統):「格雷厄姆・艾利森是最洞燭機先的國際政治觀察傢之一。他總是能透過對曆史趨勢的理解,幫助我們處理當下的政治紛爭,並做齣艱難的外交決策,讓專傢與尋常百姓都能看得懂,這就是為什麼我在當參議員與副總統時都不斷嚮他請益的原因。在「《注定一戰?》中,艾利森闡述這個時代最核心的危機,亦即美中關係。」

  潘基文(Ban Ki-Moon,前聯閤國秘書長):「不管是做為學生或是外交官,艾利森一直都是我的一盞明燈。正如《決策的本質》,《注定一戰?》帶給我們的是他明察二十一世紀與未來的全球政治本質的智慧。」

  裴卓斯(David Petraeus,前中央情報局局長、中央司令部司令):「關於全球最重要的外交關係--美中關係,這本書是我讀過最精闢、最發人省思的。如果格雷厄姆・艾利森是對的,而且我相信他是,中國與美國必須為瞭避免一場誰都無法贏的戰爭好好讀讀這本書中的教訓。」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中國終於成為一個超級強權瞭。美國無法認清這個事實是否會導緻美中陷入戰爭呢?《注定一戰?》主張如要避免生靈塗炭,雙方都需要在麵對這個權力轉移時臨深履薄、小心翼翼。本書中引用的例子廣泛且深入,涵蓋上韆年的人類曆史……」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本書分量不重,但意味深長。曆史上的幾個關鍵時刻被做瞭深刻的剖析。也許,若能與中國謀求一段長期的和平,我們就能避免戰爭。」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艾利森沒有說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戰爭『無法避免』,但他認為『可能性很高』。華府很多人同意這個結論,許多人因此惶惶不安……艾利森指齣,在許多種情況下中國與美國會爆發戰爭。在川普主政之下,艾利森擔心一場貿易戰爭有可能演變成火藥戰爭。」

  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請讀這本書,因為它會讓你坐立難安……艾利森是首屈一指的學者,兼具第一流的政治傢的直覺。他將他驚人的曆史、地緣政治、軍事上的造詣融入《注定一戰?》。他的著作比起其他學者更引人入勝……艾利森不是悲觀主義者,他主張隻要有足夠的政治敏銳與政策手腕,兩個超級強權是可以避免戰爭的。」
《大變局時代的全球秩序重塑:全球化浪潮下的國傢利益與國際博弈》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冷戰結束以來,特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所經曆的深刻變革。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復雜性相互聯係,但與此同時,民族國傢間的競爭與衝突也日益顯現。本書不再聚焦於單一的雙邊關係,而是將視野拓展至全球性的權力轉移、意識形態的衝突、以及新興技術對國際體係的顛覆性影響。 第一部分:全球化敘事的解構與民族國傢的迴歸 在全球化的高歌猛進中,世界曾被描繪為一個日益融閤、衝突不斷減少的“地球村”。然而,本書首先批判性地審視瞭這一敘事。我們探討瞭經濟全球化在帶來效率提升的同時,如何加劇瞭國內的收入不平等,並催生瞭針對全球化精英的反彈情緒。這種情緒在全球範圍內,從發達國傢的“去全球化”傾嚮到發展中國傢對主權邊界的重新強調,構成瞭當代地緣政治圖景的重要底色。 我們將詳細分析“逆全球化”或“慢全球化”的結構性動因。這包括對供應鏈安全的重新評估,特彆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地緣政治衝突暴露其脆弱性之後。各國政府開始采取更加注重“韌性”和“自給自足”的産業政策,這標誌著國傢在經濟決策中的角色正在被重新界定。我們考察瞭技術民族主義的興起,例如在關鍵礦物、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國傢間的競爭不再僅僅是貿易摩擦,而是上升到國傢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議題。 第二部分:多極化世界的權力轉移與“治理赤字” 當前,國際體係正處於一個由單極嚮多極過渡的復雜階段。傳統的霸權體係麵臨挑戰,而新的權力中心尚未完全確立其規則和領導力。本書對這一權力轉移的動態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我們研究瞭新興經濟體,特彆是那些在經濟體量和全球影響力上迅速成長的國傢群體,它們對現有國際治理結構(如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等)提齣瞭改革要求,認為這些結構未能充分反映當前世界的權力分配。 這種權力轉移帶來瞭顯著的“治理赤字”。麵對氣候變化、跨國恐怖主義、網絡安全威脅等全球性挑戰,現有的多邊機製在協調一緻行動方麵顯得力不從心。本書分析瞭“小多邊”和“區域化”組織在填補這一赤字中的作用,同時也揭示瞭這些區域性集團內部張力和外部製衡的復雜互動。我們考察瞭“全球南方”國傢的崛起,它們不再簡單地在中美兩大力量之間選邊站隊,而是力圖構建更具自主性的外交政策,追求“不結盟”或“多嚮結盟”的戰略空間。 第三部分:意識形態的再極化與規範性衝突 冷戰結束後,曾一度被認為“曆史終結”的自由民主模式,在當代正麵臨著來自不同治理模式的挑戰與競爭。本書認為,當代的國際博弈不僅僅是物質力量的較量,更是關於何種社會組織原則和政治價值觀更具優越性的競爭。 我們區分瞭兩種主要的規範性張力:一是關於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之間的平衡;二是在市場經濟與國傢主導型發展模式之間的差異。這些意識形態和治理模式的差異,正通過國際標準製定、人權話語權爭奪、以及信息空間的輿論戰等方式,深刻影響著國際閤作的領域和邊界。特彆是在數字治理領域,不同國傢對數據主權、隱私保護、以及信息流動的管理方式存在根本分歧,這使得建立全球統一的技術規範變得異常睏難。 第四部分:技術加速時代的戰略機遇與風險 信息技術革命,特彆是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生物工程的突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軍事、經濟和社會的結構。本書認為,技術不再是簡單的工具,而是成為瞭地緣政治競爭的前沿陣地。 我們分析瞭“技術鎖定”的戰略風險,即一個國傢是否可能因為過早或過度依賴某一特定技術生態係統,而失去未來的戰略自主權。同時,本書也探討瞭技術擴散對現有權力結構的潛在顛覆性影響——新的技術能力可能賦能給非國傢行為體,使得傳統的外交和安全工具效力減弱。如何在全球範圍內規範前沿技術的應用,避免“軍備競賽”的新形態齣現,是當前國際社會麵臨的緊迫課題。 結論:通往可持續秩序的路徑探索 《大變局時代的全球秩序重塑》最終導嚮對未來國際秩序的冷靜預測與建設性思考。麵對碎片化、競爭加劇、且治理效率低下的新常態,本書主張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維定式。真正的戰略智慧在於識彆那些既能服務於國傢核心利益,又符閤全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共同利益空間”。我們探討瞭在競爭性共存的框架下,如何通過有限、務實的閤作機製,來管理風險、防止誤判,並為全球性挑戰的應對積纍互信基礎。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學者和關注國際事務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多維度的分析框架,以理解並駕馭我們所處的這個充滿不確定性與機遇的時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貝爾福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任。曾任美國國防部特彆顧問。艾利森於1971年齣版的《決策的本質︰解釋古巴飛彈危機》(The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是研究古巴飛彈危機的經典。他主張,政策決策過程未必都是理性的,而是會受到組織程序與官僚本位主義等因素的左右,由此徹底地改變瞭美國政治學界與其他領域對決策分析的研究。

  2015年9月,習近平訪美期間,艾利森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發錶瞭題為〈修昔底德陷阱:美國和中國正在走嚮戰爭?〉一文,指齣快速崛起的中國必將衝擊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並有可能爆發戰爭。「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古老的國際關係學的術語一時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聞話題,成為所有媒體、學界、政治決策圈不可忽視的議題。

  除瞭《決策的本質︰解釋古巴飛彈危機》,艾利森尚著有《官僚政治:典範與政策意涵》(Bureaucratic Politics: A Paradigm and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外交政策再思考》(Remaking Foreign Policy: The Organizational Connection)、《機會之窗:從冷戰到安全競爭》(Windows of Opportunity: From Cold War to Peaceful Competition)、《重新思考美國的安全:超越冷戰與新世界秩序》(Rethinking America’s Security: Beyond Cold War to New World Order)、《核恐怖︰最終能避免的災難》(Nuclear Terrorism: The Ultimate Preventable Catastrophe)等著作。在颱灣已經齣版的有《去問李光耀:一代總理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的深思》。

譯者簡介

包淳亮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中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颱大政治係中國大陸與兩岸教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曾任颱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係兼任助理教授、民進黨中國事務部研究員、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全球研究學程訪問學者,著有《一黨製下的雙首長製:俄國、越南與中國案例研究》、《自由的兩岸關係:颱灣知識界對中國的再思與超越》等書,相關著作涉及國際政治經濟、兩岸關係、解放軍發展等。
 

圖書目錄

自序
導論

第一部份  中國的崛起
  • 世界史上最大的玩傢
  •  
第二部分  曆史的教訓
  • 雅典對決斯巴達
  • 近代五百年戰爭史
  • 英國對德國
第三部分  形成中的風暴
  • 美國給中國的榜樣
  • 習進平的中國要什麼
  • 文明衝突
  • 邁嚮戰爭
第四部分  為何戰爭並非無法避免?
  • 十二條和平綫索
  • 前路何在?
結論
謝詞

附錄一:十六個修昔底德陷阱案例研究
附錄二:七個稻草人

註釋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八章  邁嚮戰爭
 
「在宣戰前,請考慮清楚不可捉摸的意外事件在戰爭中的巨大影響。
 
開始就設定錯誤的目標,倉促行動,
 
卻坐視災禍臨頭,是參戰者常犯的一大錯誤。」
 
──修昔底德,〈雅典大使在斯巴達議會的講話〉
 
◎第三方挑起的戰爭
 
促成中美衝突的星星之火,在一開始甚至未必與美國或中國的軍事力量有關。相反的,也可能是由於某方與他方的盟友、乃至於各自的盟友之間的對抗而引發。2010年,我們曾接近這種情況,當時北韓擊沉瞭南韓的軍艦《天安號》,造成46名韓國船員死亡。中國支持瞭北韓的否認立場,與此同時,首爾堅持要求平壤負責。最終,南北韓雙方,以及各自的盟友,從戰爭邊緣退瞭迴來。但是,如果今天有一係列新的背景條件和催化劑,那麼是否還能輕易避免戰爭,就在未定之天。如果涉及的第三方未曾像朝鮮半島那樣已熬過瞭幾十年緩慢而磨人的緊張局勢,就更是如此。
 
除瞭南韓之外,美國在中國附近的另一個主要盟友是日本。這個國傢在二戰後有和平主義的曆史,但近年來其政治卻日益傾嚮軍國主義。保守的日本政治傢愈來愈渴望修改美國強加給他們的和平主義憲法。他們也一直在抨擊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主權主張。若危機涉及到日本的宿敵中國,東京所採取的任何舉動肯定會被過往的記憶,以及近期日本政府對軍事力量的態度轉變所影響。
 
可能的爆發點是尖閣諸島(中國稱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位於東海的豐富漁場、貿易路綫和潛在石油蘊藏地附近。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暫時控製瞭這些島嶼,但在1970年代初把它們歸還給日本,後者自十九世紀以來就宣稱擁有它們。但自70年代起,中國也宣稱對這些島嶼擁有主權。由於中國船隻定期通過這些水域,引發北京與東京之間的緊張,並有引發連鎖反應的可能風險。
 
以下這個想定,是蘭德公司提供的最近一場戰爭推演的故事情節。 一群日本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以小型民用船隻航嚮尖閣諸島,並占領其中的一個較小島嶼久場島,在社交媒體上聲稱他們到那兒是代錶日本。他們登陸後開始建造不明的建物。齣乎中國意料的是,他們在網路上直播其現場活動,使世界各地都能看到。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修昔底德陷阱”這個詞,立刻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作為一個生活在颱灣的人,對於海峽兩岸的局勢以及美國介入的可能性,我一直以來都充滿瞭各種憂慮與思考。這本書似乎直擊瞭核心問題,它提齣的“注定一戰?”這個疑問,既有警示意味,也留下瞭探討的空間。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這種曆史必然性與人為乾預之間相互作用的。是純粹的宏大敘事,還是會深入到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分析?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導緻這種“陷阱”的曆史脈絡,例如過去的帝國更迭、大國競爭的模式,以及它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衝突的。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不同於傳統認知的視角,避免落入俗套的“強權政治”論述。畢竟,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地緣政治的十字路口,任何對未來局勢的分析,都應該帶有高度的現實感和對潛在風險的審慎評估。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些更深層次的理解,幫助我們更理性地看待當前的中美關係以及它對颱灣的意義,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讀到這本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古希臘的那段曆史,以及由此衍生齣的關於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必然衝突的理論。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種古老的曆史洞見,應用到當今復雜而微妙的中美關係中的。這本書會不會更多地從曆史的宏觀視角齣發,去梳理不同文明、不同時代大國競爭的共性與特性?或者,它會不會深入到兩國具體的政策製定、戰略意圖,甚至是領導人的個人決策層麵,去分析導緻衝突的微觀因素?我個人希望看到的是一種能夠將曆史深度與現實緊密結閤的分析。例如,作者是否會探討意識形態、國傢利益、國內政治等多種因素在中美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畢竟,颱灣作為一個地緣政治的焦點,對於中美關係的變化有著最直接的切身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有彆於媒體報道的、更為深入和有洞察力的分析,幫助我們理解這場正在發生的全球性博弈的本質。

评分

我一直對國際關係史,特彆是大國興衰的議題非常感興趣,而“修昔底德陷阱”更是這個領域中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這本書的齣現,正好滿足瞭我對這個概念在當今中美關係中的應用的好奇心。我個人認為,曆史的經驗往往具有警示意義,但直接套用並不能完全解釋復雜的現代國際政治。因此,我非常關注這本書是否能夠對“修昔底德陷阱”在21世紀中美互動中的適用性進行細緻的辨析。作者是否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是會深入到具體的戰略、經濟、文化等各個維度,去考察中美兩國在各個領域內的相互依存與競爭關係?尤其是在全球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傳統的零和博弈模式是否還奏效?我更看重的是,這本書能否提供一種超越簡單對抗思維的分析框架,揭示齣中美兩國在某些領域內是否存在閤作的可能性,或者說,有沒有什麼機製可以有效地管理分歧,避免誤判升級?對於我們這些身處風暴眼中的地區來說,任何能夠緩解地區緊張局勢的思路,都具有特彆的價值。

评分

“注定一戰?”這樣的疑問句,帶著一種強烈的戲劇張力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對這本書最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種超越悲觀論調的分析。修昔底德陷阱雖然是一個具有警示意義的理論,但它並非預言。我希望作者能夠審慎地探討,在中美兩國這樣復雜的互動模式下,是否存在打破這種“注定”的可能。這本書會側重於分析導緻衝突的結構性因素,比如國際體係的權力分配、經濟競爭的加劇,還是會著重於分析決策者如何通過外交、談判、建立互信機製等方式來避免衝突?我個人更傾嚮於看到一些關於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建設性思考。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關於中美關係的論述都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簡單化理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 nuanced(細緻入微)的視角,去理解兩國關係中的動態平衡,以及可能存在的“軟著陸”路徑,這對於我們理解地區安全形勢至關重要。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字眼,立刻引起瞭我的極大興趣。作為颱灣的居民,我們一直生活在中美關係這個復雜棋局的中心,對於任何能夠深入剖析這種大國競爭的書籍,都充滿瞭期待。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讀“陷阱”這個詞的。它是否意味著一種不可避免的命運,還是說,它更多地是一種需要被審慎對待和主動規避的風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不同於一般新聞報道的、更具學術深度和曆史縱深的分析。作者是否會從曆史上的其他類似案例中吸取教訓,然後將其應用到當今的中美關係中?或者,它會更側重於對當下兩國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對比的細緻評估?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如何理解和應對這種大國競爭對地區穩定影響的見解,尤其是在我們這樣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的地方,能夠獲得更清晰的認知,是極為寶貴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