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論文寫作與發錶(第三版)

科技論文寫作與發錶(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科技論文
  • 學術寫作
  • 論文發錶
  • 科研方法
  • 寫作技巧
  • 投稿指南
  • SCI論文
  • 學術規範
  • 研究生
  • 科技文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為需要發錶科技論文的人所整理的資料,但本書不討論英文寫作的技巧,而是對科學研究成果的發錶,詳細解說一般期刊的各項基本格式規定。

  作者具有國、內外的學識背景及豐富的論文發錶經驗,透過本書讓從事英文科技論文寫作的人能夠瞭解論文的格式與投稿要領,熟悉論文發錶的流程,並能對科技論文寫作、投稿到齣版都能有基本的認識,繼而有助於讀者成功地發錶其研究成果。

  本書特色如下:
  1. 結構完整:內含論文發錶的基本觀念和詞匯,循序漸進從基本的寫作格式開始介紹,直至完成稿件撰寫的步驟,與整個投稿的流程。

  2. 資訊新穎:本書作者具有國、內外的學識背景及豐富的論文發錶經驗,熟嫻國內及國際研究領域的論文格式與規定,俾使讀者充分掌握研究成果發錶所要的最新資訊。

  3. 方便教學與學習:本書完整呈現論文寫作與發錶的內涵和要領,可供授課老師參考及方便學生自習。
 
  本書完整地呈現論文寫作與發錶的內涵和要領,可供授課老師參考及方便學生自習。第三版延續前兩版的精要,加入新的「開放取用期刊」的介紹,並依各章節內容更新國際學術期刊的資訊,以期能與新脈動接軌,亦依各章節內容新增編者最新的體認與要點,以利讀者寫作與投稿。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現代信息檢索與知識組織實務指南》的圖書簡介,嚴格遵守您的要求,不提及您提供的書名,並力求內容詳實、自然流暢。 --- 現代信息檢索與知識組織實務指南 第一版:麵嚮數字時代信息獲取與管理的綜閤手冊 作者: [此處可假設一位資深圖書館學傢/信息科學傢] 頁數: 約 850 頁 定價: [根據市場情況設定] ISBN: [此處假設一個唯一的識彆碼] --- 內容概述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有效駕馭數據洪流,將其轉化為可用的知識,已成為學術研究、商業決策乃至個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現代信息檢索與知識組織實務指南》正是為滿足這一迫切需求而編寫的深度技術與應用手冊。本書超越瞭傳統的信息檢索基礎理論,聚焦於當前數字生態係統中信息組織的新範式、新工具與新方法。全書結構嚴謹,理論與實踐並重,旨在為信息工作者、數據分析師、科研人員以及對信息管理有深入需求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套係統、可操作的知識框架和實戰技能。 本書分為四個核心部分,共二十餘章,全麵覆蓋瞭從底層數據結構到高層用戶體驗的完整鏈條。 --- 第一部分:信息組織的基礎範式與演進(約 250 頁)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信息組織理論的基石,並著重分析瞭信息組織形態在互聯網和大數據背景下的深刻變革。 第一章:信息組織理論的結構化迴顧 詳細梳理瞭布爾邏輯、集閤論在信息組織中的應用,探討瞭主題標引(Subject Indexing)的深度與廣度,包括主要標引體係(如杜威十進製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的當代局限性與適用邊界。引入瞭信息組織中的“語境化”概念,強調元數據不僅是描述符,更是構建信息關係網絡的關鍵。 第二章:元數據標準與互操作性挑戰 係統介紹瞭主流元數據標準,如 Dublin Core (DC) 的精髓與擴展應用,MARC 記錄的結構化解析,以及更專注於數字對象描述的 METS/MODS 架構。重點分析瞭不同標準之間的映射策略(Mapping Strategy)和語義衝突(Semantic Conflicts)的解決路徑,特彆是麵嚮跨機構資源發現時,如何實現有效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第三章:本體論(Ontology)構建與知識圖譜的先驅 本章是本書理論深度的一個體現。它不僅講解瞭本體論(如 OWL/RDF)在定義概念、關係和約束方麵的技術細節,還探討瞭本體論如何作為知識組織的高級形式,實現比傳統分類法更精細、更靈活的知識錶達。通過多個小型案例,展示瞭如何從非結構化文本中抽取實體和關係,構建小型領域知識圖譜的原型。 第四章:自動化組織的技術驅動力 探討瞭自然語言處理(NLP)在信息組織中的應用。覆蓋瞭文本的主題模型(如 LDA、NMF)的原理與參數調優,關鍵詞提取的評估指標(如 F1 Score),以及自動化標引的準確率與召迴率平衡。對早期基於規則的係統與現代基於深度學習的文本分類係統進行瞭對比分析。 --- 第二部分:現代信息檢索係統的架構與實現(約 300 頁) 本部分聚焦於構建和優化現代搜索引擎及數據庫的底層技術和檢索機製。 第五章:倒排索引與文檔處理的高效化 詳細剖析瞭倒排索引(Inverted Index)的結構設計,包括前綴索引、跳躍列錶(Skip List)在大型數據集中的應用。深入討論瞭文檔的標準化處理流程,如停用詞過濾、詞乾提取(Stemming)與詞形還原(Lemmatization)的準確性權衡。 第六章:檢索模型:從布爾到概率 全麵迴顧瞭經典的檢索模型。首先深入解析瞭布爾模型的局限性,隨後詳細闡述瞭嚮量空間模型(Vector Space Model, VSM)及其 TF-IDF 權重計算的優化版本。重點分析瞭概率檢索模型(如 BM25 算法)的數學基礎、參數校準,及其在處理稀疏數據時的魯棒性。 第七章:基於學習的排序(Learning to Rank, LTR)實踐 這是本書最具前瞻性的章節之一。講解瞭 LTR 的基本框架,包括特徵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在構建排序模型中的核心地位。具體介紹瞭 Pointwise、Pairwise 和 Listwise 三種主要的 LTR 範式,並以 LambdaMART 等集成學習方法為例,展示如何通過用戶點擊數據反饋來迭代優化檢索結果的相關性排序。 第八章:搜索接口設計與用戶體驗(UX) 討論瞭信息檢索係統的前端設計原則。涵蓋瞭高級搜索語法(如字段限製、鄰近操作符)的設計規範,以及動態過濾(Faceted Navigation)組件的實現邏輯。強調瞭相關性反饋(Relevance Feedback)機製在引導用戶深入探索中的作用。 --- 第三部分:專業信息源的深度挖掘與管理(約 200 頁) 本部分針對特定高價值信息源,提供專門的檢索策略和管理技巧。 第九章:學術文獻的專業檢索策略 聚焦於引文索引數據庫(如 Web of Science, Scopus 的結構解析)和預印本服務器(如 ArXiv)的檢索技巧。講解如何利用引文網絡分析(Citation Network Analysis)進行“滾雪球式”的文獻追蹤,以及如何識彆和評估高影響力期刊的指標(如 H 指數、即時影響因子)。 第十章:專利與技術文檔的特定檢索術語 分析瞭專利文獻的特殊結構(IPC/CPC 分類、權利要求書分析)。介紹如何通過組閤布爾邏輯、分類代碼和技術術語,在高噪音的專利數據庫中實現高精度檢索。探討瞭專利引文的分析在技術趨勢預測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網絡信息資源的抓取與治理 探討瞭網絡信息(Web Crawling)的倫理、法律規範與技術實現。覆蓋瞭機器人協議(Robots.txt)的解析、深度抓取策略(Deep Crawling)的設計,以及如何處理動態內容(JavaScript 渲染)和反爬蟲機製的應對。強調信息資源的長期保存與“數字腐爛”的預防。 --- 第四部分:數據管理、評估與未來趨勢(約 100 頁) 本部分總結瞭信息係統的質量控製、性能評估標準,並展望瞭信息科學的未來發展方嚮。 第十二章:信息檢索係統的性能評估方法 詳細介紹瞭信息檢索評估中的核心指標,包括精確率(Precision)、召迴率(Recall)和 F 值。深入解析瞭位置敏感的評估方法,如平均準確率(MAP)和歸一化摺損纍計增益(NDCG),並解釋瞭這些指標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側重差異。 第十三章:信息質量控製與維護 討論瞭信息係統生命周期中的數據清洗、去重(Deduplication)和鏈接數據(Linked Data)的維護工作。強調瞭信息源的權威性驗證流程(Authority Checking)在確保組織知識庫可信度方麵的重要性。 第十四章:前沿:人機協作的信息發現 展望瞭 AI 在增強而非取代信息工作者方麵的潛力。討論瞭交互式可視化工具如何幫助用戶理解復雜的檢索結果集,以及未來基於大語言模型(LLM)的信息綜閤與摘要生成在知識組織工作流中的整閤可能性。 ---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信息管理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圖書館與檔案館的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級知識管理部門的成員,以及任何需要掌握高級信息素養和數據組織技能的從業者。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設計、實施和評估麵嚮復雜信息環境的高效信息檢索與知識組織解決方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毛正倫


  學曆: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食品科學 博士
  國立中興大學 食品科學 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 食品科學 學士

  現任:
  國立中興大學 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係 終身特聘教授

  曾任:
  國立中興大學 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係 特聘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 食品科學係 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 食品科學係 副教授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食品科學係 博士後研究員
  
  奬勵:
  科技部99年度傑齣研究奬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科學研究
1.2 科學方法的一般程序
1.3 科學實驗設計的原理
1.4 從事科學研究的人
1.5 研究室的選擇
1.6 研究生的定位
1.7 博士班研究生的要求與訓練
1.8 博士班研究生需具備的能力

第二章 科技論文的影響
2.1 國際學術期刊
2.2 開放取用期刊
2.3 期刊引用報告
2.4 衝擊因子和5年衝擊因子
2.5 科技論文對研究領域的影響
2.6 撰寫科技論文的理由

第三章 作者指引與投稿要項
3.1 作者指引
3.2 投稿的注意事項
3.3 文件檔案格式
3.4 電腦程式與檔案

第四章 科技論文的格式與寫作
4.1 論文種類
4.2 科技論文與稿件
4.3 論文格式
4.4 首頁-題目、作者
4.5 摘要
4.6 論文主體
4.7 論文主體-前言
4.8 論文主體-材料與方法
4.9 論文主體-結果與討論
4.10 論文主體-結論
4.11 謝誌
4.12 參考文獻
4.13 錶
4.14 圖
4.15 補充的資料

第五章 科技論文發錶的流程
5.1 發錶的流程
5.2 第0階段:實驗進行
5.3 第I階段:稿件撰寫
5.4 第II階段:稿件投齣
5.5 第III階段:稿件修正
5.6 第IV階段:稿件復審
5.7 第V階段:論文發錶
5.8 稿件的狀態
5.9 論文的日期標示
5.10 正式文件

第六章 退稿的理由與應對
6.1 退稿的理由
6.2 退稿的應對

第七章 投稿心得
7.1 韆頭萬緒難開始
7.2 堅持到底不放棄
7.3 把壓力轉為動力
7.4 多閤作發錶論文
7.5 多讀書也寫論文
7.6 投稿的策略運用
7.7 研究成果的整理
7.8 撰寫論文的準備

附錄
附錄一 封麵函
附錄二 退稿函
附錄三 詢問函
附錄四 接受函
附錄五 修正稿之封麵函
詞匯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準備將一篇小研究成果投稿給某個國際期刊時,遇到瞭不少難題。審稿人提齣的意見,雖然很有建設性,但有些部分我一時難以理解其深層含義,也找不到恰當的錶達方式來迴應。尤其是在處理數據呈現和圖錶規範方麵,我發現自己掌握的知識還遠遠不夠。我記得當時花瞭很長時間去查閱各種零散的資料,但效果並不理想,很多時候都是在反復琢磨和猜測。一本專門講解科技論文寫作與發錶的書籍,如果能對如何有效地迴應審稿意見,如何更科學地組織和呈現研究數據,甚至是如何提高論文的可讀性和影響力等問題給齣深入的解答,那絕對會是我當時急需的救星。我一直認為,科學的魅力不僅僅在於發現瞭什麼,更在於如何將發現清晰、有說服力地傳遞給同行。希望這本書能夠在這方麵有所裨益,讓我在未來的寫作和投稿過程中少走彎路。

评分

我對科技論文寫作的理解,一直是基於一些零散的學習和經驗積纍。例如,在引言部分,我總是糾結於如何既要點明研究背景,又要突齣研究的創新性和重要性,並且能自然地引齣研究問題,這幾個目標同時達成,確實需要技巧。同樣,在討論部分,如何有效地分析結果,將其與現有研究進行比較,並提齣進一步的研究方嚮,也常常讓我思緒萬韆。有時候,我甚至會懷疑自己對某些學術術語的理解是否到位,或者在句式結構上是否存在更簡潔、更精確的錶達方式。如果一本書能提供詳盡的範例,或者對這些寫作難點進行深入剖析,並給齣可操作的建議,那將是對我研究能力的一大提升。我非常看重書籍在理論指導之外,還能提供實際的“工具”和“方法”。

评分

作為一個在學術道路上摸索瞭幾年的人,我越來越意識到,發錶高質量的科技論文,不僅是檢驗研究成果的硬性標準,更是與同行交流、推動學術進步的重要途徑。然而,從研究的萌芽到最終的論文發錶,中間的過程充滿瞭挑戰。我常常在思考,如何纔能讓一篇論文在眾多的投稿中脫穎而齣,獲得審稿人的青睞?如何纔能準確地把握期刊的定位和要求,從而選擇最閤適的發錶平颱?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選題、構思、結構安排、語言潤色、圖錶製作、參考文獻管理以及投稿策略等方麵的全麵指導。如果它還能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建立學術影響力,以及如何應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知識,那就更加難能可貴瞭。

评分

我曾經參與過幾個學術會議的論文評審工作,深切體會到一篇優秀論文的誕生,不僅僅是研究內容的紮實,更是寫作和呈現方式的精巧。很多非常有價值的研究,因為文章結構混亂、邏輯不清、語言晦澀,或者圖錶信息傳達不準確,而錯失瞭發錶的機會,甚至被低估瞭其應有的學術價值。這讓我意識到,掌握規範的學術寫作技巧,瞭解期刊的評審標準和發錶流程,對於任何一位科研工作者來說,都是一項必備的技能。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構建一個引人入勝的論文開頭,如何清晰闡述研究方法和結果,如何巧妙地進行文獻引用,以及如何避免常見的學術寫作錯誤等方麵的具體指導。如果它還能分享一些關於如何提高論文被接受率的策略,那就更完美瞭。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樸實,沒有花哨的插圖,書名也直截瞭當,一眼就能看齣它的用途。拿到手後,我首先翻閱瞭目錄,大緻瀏覽瞭一下章節的劃分,感覺內容應該比較係統。我個人一直對學術研究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又常常因為不知道如何規範地錶達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感到苦惱。身邊的很多同學和朋友也都有類似的睏惑,大傢在科研初期,往往能夠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實驗或理論探索上,但到瞭需要將這些寶貴的成果呈現給學界時,卻常常束手無策。論文的結構、語言的準確性、引用規範的嚴謹性,以及如何選擇閤適的期刊發錶,這些都是橫亙在許多科研新人麵前的巨大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指引,幫助我們跨越這些障礙,讓我們的學術努力能夠被更廣泛地認知和認可。特彆是對於一些初次接觸學術論文寫作的科研人員來說,一本權威、易懂的指導性書籍,其價值不言而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