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鑿人生:被遺忘的石雕傢族

刻鑿人生:被遺忘的石雕傢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石雕
  • 傢族史
  • 傳統工藝
  • 文化遺産
  • 匠人精神
  • 曆史
  • 民俗
  • 藝術
  • 手工藝
  • 地方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一座鄉下廟宇的石雕藝術開始,探索齣颱灣百多年中一部即將煙沒的本土石雕傢族發展史!
  
  ◎從大稻埕陳傢四代的颱灣廟宇石雕,一窺颱灣工藝傢族的神祕之處。
  ◎最後一代颱灣石雕傢族,正在消失的傳統技藝。
  ◎藉由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將陳傢的經典作品與史蹟加以保存紀錄。
  ◎透過彩照、圖錶,完整陳呈陳傢作品,曆史圖貌還原眼前。
  
  傳統寺廟建築匠師記載的大多是大木作匠師、木刻鑿花匠師、剪花、彩畫匠師,而獨缺石作匠師記載,且在時代進化的過程中,石雕作業傳承齣現斷層,希望透過此調查與著作齣版,能有發揮承先啓後、後繼有人的作用。--陳瑤芳,陳傢第四代傳人
  
  期待未來能以本書為基礎,針對颱灣廟宇石雕的發展做研究,逐一的將颱灣傳統石雕風華找迴來。--王秀杞,雕刻藝術傢、教授
  
  陳傢石雕傢族的作品遍布颱灣的重要廟宇,早期大陸來颱的匠師多會前來拜會,可見陳氏的工藝技術有其重要的曆史定位,且直接或間接影響著颱灣廟宇石雕風格與發展。
  
  陳傢作品數量龐大,品質典雅精細,人物造形渾圓穩重展現人體力量美感,獸身圓潤不軟弱,透雕精細不做作,造形體態圓順不扭捏。加上廟方保存完整,作品整體看起來古樸自然有威嚴。
  
  陳萬金(父親)過世後,陳冠雄與陳俊卿兩兄弟也曾失落一段時間,雖然兩兄弟早在1951年左右就已經可以獨當一麵瞭,但卻因為父親過世的噩耗而沒有來得及做好傳承傢族事業的經營脈絡,使得陳傢石雕事業齣現斷層,陳傢司阜有一度成為彆傢石雕廠的約雇司阜。
  
  從民國65年至83年這段時期裏,陳傢高徒紛紛齣師,其中的石雕風格也正慢慢在轉變中。在神獸(龍、獅、虎)風格中比較不明顯看齣端倪,最明顯的是人物方麵與質感處理上。陳冠雄時期,人物錶現比較是意境神態的傳達,不會特意錶達細部。但在六零年代後,人物的錶達呈現是大刀式的筆觸,其細部錶現也比較明顯,而臉部更是著重放大,使得頭部整體比例更加明顯。
  
  陳氏傢族精湛的石雕工藝傳承至第四代陳瑤芳司阜,因感念傢族與秉持延續傳統藝術工藝的精神,在2015年的傳統匠師考核順利過關,也讓他對於傳承石雕工藝一事更有信心。麵對未來,陳司阜隻希望能在他有生之年,繼續奉獻在石雕這個令人著迷的工藝藝術中,透過創作與教育的方式,讓更多人能夠接觸與産生對石雕工藝的興趣,進而想學習這門功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璟翔


  雲林縣人
  齣版:刻鑿人生-被遺忘的石雕傢族、樹神傳奇-新莊茄苳公繪本、探尋新莊‧傳奇經典-古坑鄉新莊的故事、颱南木工地圖誌、設計概論。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大稻埕陳氏傢族與石雕的因緣
第三章 展現風華-颱灣廟宇石雕復興年代
第四章 崛起的一代-颱灣石雕的黃金時代
第五章 陳傢石雕的下一步
 

圖書序言

推薦序-王秀杞

  藝術有兩個重要的元素,一個是技巧;一個是思想,兩個元素互相搭配纔能造就經典作品。石匠師他們的技巧很棒,但思想上侷限在傳統廟宇圖騰上,符閤宗教的規範。中西方的藝術有相似也有不相同,所以我都會去陳傢學技巧眉角。匠師沒有高深的學問,但有高深的技巧,這是無法用言語去陳述的。

  陳傢四代都是做石雕的,一代傳一代,父教子,子教孫。其中過程一定是全力相傾,不會藏步數。一般徒弟,三年四個月後就要獨立去開業瞭,但兒子不同,兒子是要傳接自己的事業的,所以都會很用心傳授。技巧、思想點點滴滴纍積,程度就會日益精進,功夫就是時間的纍積。

  我學生時期會去觀音山買石頭,要拜訪賢能的人,賣石頭的嚮我介紹陳傢,說陳傢的石雕技巧多麼好。四、五十年前在學時,颱灣沒有正式的石雕老師,在學校隻是學皮毛,畢業後大傢都不想刻石頭,那時候我隻想做跟人傢不一樣的,所以選擇刻石頭,所以就到三峽祖師廟去看廟宇石雕,真的很漂亮,所以就決定去找陳傢學習觀摩交流。

  那時候都是以聊天的方式,都是片麵瞭解的纍積,在言談中來吸收石雕技巧。觀音山這一派都是傳統藝術,在那樣的時空哩,陳傢可能是最好的,他們有一個傳承血統,就是他們的品牌,有一定的程度,作品纔會送齣去,風格與水準就會成形。但有一個危機,現在沒司阜傳承,都去大陸教瞭,功夫好但沒落瞭,就是這個産業沒有突破,需求量也沒瞭,刻石雕這行業最辛苦瞭。

  傳統的眉角都有一個固定的邏輯與步驟,名傢或有水準的頭手,都可以看齣水準來,從這個傢族風格與水準,可以看齣是哪一傢做的。那時候的石雕場很壯觀,四十幾個人在做石雕工作,所有的工具都不能亂掉,各自的工具絕不能讓人去動到,那時候管理得很好,分工都很清楚,很不容易。加上宗教石雕都是分工閤作的,無法很特彆突顯個人風格,隻要「頭手」沒問題瞭,其他問題也比較小,如真要看差異特殊點,就要用比較的方式來分彆。那時的石匠像是江湖人,很有自己的性格,很自然的樣子。

  這次經由黃老師透過剩餘不多的文獻與田野研究調查,好不容易將陳傢的經典作品與史蹟加以保存紀錄,實屬不容易。未來是否以這本書為起點,針對颱灣廟宇石雕的未來發展做為起點,逐一的將颱灣傳統石雕風華找迴來。

推薦序-翁徐得

  大葉大學造形藝術係畢業的作者具備瞭雕塑、工藝與繪畫跨領域的專長,又進入研究所接受文化、産業與社區營造的洗禮,畢業後十多年來沒間斷過社區營造的工作,足跡遍布故鄉雲林與中部四縣市,熱愛鄉土人情與文化藝術的精神著實令人動容,也難怪看到傢鄉重要廟宇的石雕作品會興起追本朔源的意念,傳統社會中石雕是辛苦而少有人從事的工作,是怎樣的因緣牽引外地來的匠師來到古坑?他們的技藝傳承自何方?如何傳承?是一連串想要知道的曆史,其本質就是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産的意識,本書將是地方〔人、文、地、産、景〕五大發展因素深耕的實例。

  本書作者從一座鄉下廟宇的石雕藝術開始,探索齣颱灣百多年中一部即將煙沒的本土石雕傢族發展史,這個石雕傢族的石雕作品遍布颱灣重要的廟宇,而早期大陸來颱之匠師多會前來拜會,可見陳氏的工藝技術有其重要的曆史定位,且直接或間接影響著颱灣廟宇石雕風格與發展,本書另從傳統工藝産業社會結構中探討其廟宇石雕工藝的分支與執業體係、石雕風格、作品分布等,作為建構颱灣傳統打石工藝曆史麵貌的一部分。就中也可以體會地方的宗教信仰在文化與産業領域的互動,同時受到社會政治與經濟的牽引。

推薦序-陳瑤芳

  我是陳瑤芳,大稻埕陳傢石雕傢族的第四代傳人,也可能是最後一代瞭。我們在早期,曾經在颱灣南北風光過,許多廟主急著要我們去接他們的工程;有許多善良人傢,拉著他的子弟希望當我們的學徒。我們走路有風,生活闊綽,但也因職業傷害,必須忍受支氣管等相關疾病的苦楚。我的傢族長輩們,因石雕而興起,也因石雕而夭摺,平均壽命都不長。加上颱灣石雕的沒落,自己傢的石雕廠早已關閉多年,甚至連自己兒孫們都不曉得大稻埕陳傢的偉業,也不知道陳傢的作品在何處。所以我實在憂心不已,陳傢石雕將淹沒在曆史長河裏,瞭無痕跡。

  雖然已經晚瞭許多年,很多的傢族石雕文獻都不幸流失,也不懂得珍惜,現在想想實在可惜。但幸好,因緣巧閤結識黃璟翔老師,商請為我陳傢留下紀錄。而在黃老師與本人一起奔波之下,終於完成這本著作,也瞭卻我一樁心願。

  傳統寺廟建築匠師建築記載大多是記錄大木作匠師、木刻鑿花匠師、剪花、彩畫匠師,而獨缺石作匠師記載。今日後學鑒於陳氐祖先傢族在傳統建築領域中貢獻之大,期望能夠將陳氏傢族石雕作品加以記載,而能光大石雕在傳統藝術中的地位。所以特與黃老師深入查訪祖先之遺作,並作記錄,為住後從事傳統文化學者作為參考。

  石雕作品多為分工閤作之集大成,分工仔細,大傢閤力完成一件工程規劃。總共分為:頭手、二手、平直師、安裝師等,而在時代進化過程關係中,石作業傳承齣現斷層,許多業者轉往內地承作,希望透過此調查與著作齣版,能有承先啓後後繼有人的作用。

作者序

  2014年三月某一天,雲林縣古坑社區李建宏先生偕同古坑嘉興宮的乾部林宏益先生來找我,主要是說明嘉興宮麵臨拆除重建或是修復保存的問題。嘉興宮的確是莊頭的信仰中心,大傢對老廟都很有感情,能夠好好的保存當然是大傢所樂見的事情。隨後林先生提起他發現廟中的內外殿石雕龍柱都有雕刻者的留名,外殿是張木成;內殿是陳冠雄等所刻造,但時間久遠他們都已經過世瞭。然而林先生居然都已連絡到他們的後代,並請到陳傢的後人來到嘉興宮進行座談,並邀請我一同齣席。

  同年4月3日一同齣席座談的人除瞭陳傢石雕第四代陳瑤芳外,還邀請瞭郭喜斌先生一同齣席,可見林宏益先生對嘉興宮文化保存的用心。在這之前,雖然我也很喜歡傳統宮廟文化符騰,在學時也曾經雕刻過大理石,但我隻知皮毛,不見精髓,所以我大多隻能走馬看花。然而在互相認識後,陳瑤芳先生提起他們的兒孫們都不知道自己祖父輩們曾經為颱灣的宮廟藝術付齣過心力,成果還非常輝煌,並且痛心沒有好好保存相關文件下來,以至於陳傢石雕的過去即將淹沒在曆史軌跡中。就在大傢沉浸在惋惜的氣氛中時,林先生居然建議我給予紀錄協助。當下我覺得這工作很浩繁,專業也不足,可能無法勝任。加上我猜想大傢可能說說而已,陳瑤芳先生又住在遙遠的颱北,大傢應該沒有很認真吧!所以當時我隻能敷衍過去。

  一個禮拜過後,陳瑤芳先生居然齣現在我雲林古坑的工作室,很熱心地說瞭一大堆匠師名、宮廟地點等。當時我隻能耐心的聽聽,並沒有準備做什麼事情。之後陳司阜常常傳一些資料、照片給我,漸漸的覺得好像很精彩的樣子。又過一個禮拜,他又齣現在我雲林古坑的工作室,一樣又說瞭很多傢族故事等。我被他的不厭其煩並且很焦急的熱情感動瞭,我覺得應該要好好地瞭解一下的時候瞭。所以我找來張敦智博士與阮淑儀小姐來一起討論,是否有辦法幫到他的忙。首先我們相約到颱北親自拜訪陳司阜瞭解故事的真實性,並以影像記錄訪談過程。隨後大傢都同意有其研究的價值,所以我們就嚮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提齣研究補助申請,就這樣又過瞭半年,整個調查研究計畫纔逐一啓動。

  整個計畫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文獻調查與訪談分析,另一個方嚮是田野調查。文獻調查的部分,發現以往對於石雕匠師傳承與風格紀錄等資料大都乏善可陳,似乎在學術界裏對石雕領域大都興趣缺缺。另外一個睏難就是匠師的訪談,石雕匠師大都容易得到職業傷害肺病,不容易長壽,加上颱灣廟宇石雕早已沒落並且轉移到中國大陸,資深匠師很難覓得。種種的睏難處,對於陳傢石雕第一、二代的傳承關係,就很難獲得足夠資料來佐證。幸好,石頭風化的程度沒有人類生命消亡的速度快,很多證據都保存在颱灣的宮廟裏。

  在田野調查中,還倖存的宮廟石雕作品還有五十四處,其餘有多處已經被拆除。陳傢石雕集中在颱灣本島,並以颱灣西部地區為主。我們跟隨陳司阜的腳步,從大颱北地區到屏東,從北到南,逐一針對宮廟石雕作品進行清查。其中獲得的資訊是龐大的,作品之美是難以形容的,也很慶幸可以幫陳傢在颱灣石雕史中留一點文字記錄。

  我們在2016年上半年纔完成調查,並緊接著要進行齣版計畫。所有這些努力,無非是要為颱灣傳統藝術盡一點心力,雖然工作繁雜,但我們也很驕傲地幫大稻埕陳氏傢族石雕從曆史泥淖中再度提起來,幫陳傢正名,也為颱灣石雕史留下豐厚的文字影像紀錄。

圖書試讀

颱灣的宗教信仰與建築、藝術等,有著很大的連結。從各地寺廟之建築形式與其豐富的傳統工藝技法,能夠看齣各式的信仰使用大量的圖像說故事,並傳達各種神祀的寓意。寺廟建築是宗教信仰的一個縮影,而其形成卻需要各方不同技藝的匠師纔能成就。「石雕」因材料不易損壞以及保存較木雕容易而被大量使用,卻也因此造就瞭許多技藝高深的石雕匠師。早期的石雕匠師被稱為「打石司阜」,此行業於清末至日治時期,因經濟轉好,於是開始大量興修各地廟宇,當時從大陸來颱的打石匠師人數到達巔峰,並且分布於全颱各地,於是本土與大陸匠師各自發展體係,甚至互相交流與影響。然而,颱灣本土匠師與大陸匠師發展的體係中,直至目前,因時代的巨變,以及打石業遭受經濟條件的衝擊,大陸石業低廉價格之影響,存留於颱灣的匠師紛紛轉業,此産業逐漸式微。颱灣傳統打石業麵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許多的史料也因為匠師的隕歿而隨之沉入大海。
 
於近代雖有先進已著手研究與整理颱灣石雕與打石産業之資料,然而仔細探究,颱灣本土匠師之資料卻顯得較少,若要建構整體的颱灣廟宇石雕麵貌,更應著手於尚未被挖掘的曆史資料。筆者之一黃璟翔先生,居住在雲林縣古坑鄉,因為地方大廟近年有一個舊廟存廢的爭論,而喚醒部分有識之士想要積極運作,妥善保存舊廟的樣貌。首先觀察到宮廟內外龍柱皆有石雕匠師落款,內殿龍柱落款人是陳冠雄,三川門龍柱落款人是張木成。落款兩人皆已去世多年,探訪後找到陳冠雄的姪子陳瑤芳先生,纔知道陳傢原來是颱灣少有的石雕世傢,但也得知目前颱灣廟宇石雕匠師的睏境。加上陳瑤芳先生認為石雕匠師的壽命普遍都不長,傢人也沒有概念要如何保存相關紀錄。就這樣,陳傢石雕正被曆史長河淹沒,無人知曉颱灣曾經有過一支石雕勁旅,大稻埕陳氏石雕。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