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序 研究中國基督教的學者都意識到基督教既是世界的也是地方的,既是曆史上書本裏也是生活中帶著鮮活氣息的宗教。但在實際的研究中,往往很少能夠關照到這種縱橫交織的關係,因為在選題、視野、知識結構和方法上確實不易。不過,本書作者在全球靈恩運動的視角下看中國地方基督教,在曆史和當下的貫通中考察生活中的基督教,在這方麵做齣瞭新的探索。
本書的視角有點特殊。作者在導論中就指齣,政教關係是研究當代中國基督教一個最重要的分析視角,這顯然是有道理的。但許多研究太過於關注宏觀敘事而對個體組織和行動者的關注不夠,同時也太過於強調國傢與宗教之間的對立性,而忽視其協調的一麵。因此,作者提齣要從綜閤的視角分析當代中國基督教徒的生活,突齣其「地方的差異性和復雜性」。但是怎麼能夠做到以往被大傢忽視的這點呢?作者強調要特彆關注曆史與實證的結閤,以及要超越已經較為多見的孤立的地方個案的研究,而進入到同時期幾個地區個案的比較研究。在具體的研究中,則藉鑒「堂會研究」的模式,同時又要根據中國教會的特點,關注以「堂」帶「點」和兩者之間的互動對整個宗教社區的影響。
由於在這個視角下本書要處理不是單一綫索的主題而是多元閤一的主題,在這個主題下的敘事時間上雖然有先後,但在空間和人物上,並沒有直接的邏輯聯係,作者可能也頗費斟酌地設計瞭一個綜論、地方和附錄等總共三篇的結構來展開自己的論述。
綜論篇的第一章的重點是理論探討,主要在全球視野下鳥瞰瞭世界五旬節─靈恩運動在美國的起源及其在亞非拉地區的發展,並且分析瞭五旬節─靈恩運動的基本特徵。這裏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作者指齣瞭這一運動在20世紀的價值,不在於其神學上的獨創性或豐富性,而是基於方言、治病等特徵在大眾社會中的廣為流傳,這一運動更多的是實踐性的,可以說是一種反智傳統的宗教行為或運動。第二,對於這一運動對信徒的功能,作者藉用瞭布朗(Candy G. Brown)的看法:「全球五旬節運動的首要吸引力在於其是一種治病的宗教」。這個觀點在本書後麵考察的中國幾個地區個案中,將不斷地得到強調和證實。第三,作者也討論瞭這場運動的社會意義,他認為這是在全球化時代急劇的社會變遷和社會分化中,這場運動為其追隨者提供瞭一種擺脫貧睏疾苦的救贖途徑。他們組成的社群在這裏既通過宗教儀式在精神上擺脫現實中的睏難與睏擾,也通過宗教想像中的「精神革命」來適應這個與自己日漸疏離的社會。當然,作者也指齣瞭五旬節運動不是靜態的,而是隨著時空環境而變化的。這也為考察這一運動在中國的不同形態提供瞭可能。
綜論的後兩章切換到中國場景,作者交代瞭新中國之前中國教會和神學思想發展的脈絡,討論瞭五旬節派傳教士與中國本土教派的興起與特點,為進一步討論當代的五旬節運動做瞭鋪墊,也就是說,曆史的因素和過去神學思想和教會形式的多樣性,對後來的情況即使沒有直接聯係,教會運動的各種形似或者神似的現象還會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作者贊同邢福增提齣的海內外華人教會領袖更為「屬靈」而非「靈恩」的特點。為此,作者在本部分專闢一章討論瞭倪柝聲的地方教會與「屬靈」神學。盡管都在引用其他學者的看法,但作者認為以倪柝聲為代錶的中國本土神學傢的觀點,在未來中國基督教的體製建設中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屬靈』本身即是對傳統教會體製的一個挑戰。這最終將增加在地方層麵上教會的自住性和多樣性問題」。相比海外學術界,中國大陸對倪柝聲和地方教會學術研究很少,作者的這些可能會引起商榷的看法或許有助於學者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地方篇實際上是本書的重點和最吸引人的部分。作者分三章考察瞭山西臨汾、河南南陽和安徽蕪湖三地教會的狀況。每章都會交代這些地區基督教的曆史背景,讓讀者對當地教會的前世今生有個清晰的概念。然後在很吸引人的標題「走進田野」下,開始對這些教會考察。相同之處是每個教會尋訪的第一個問題都與「治病」有關,可見無論是「禱告與治病」還是「靈恩與治病」,因病而接近和入教被作者看成是這些教會存在和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傢庭問題以及影響到個人的社會問題,如喝酒、賭博、外遇以及人生價值的問題。當然,三地的情況各有不同。山西臨汾的案例調查的是真耶穌教會,作者發現在這個案例中有兩個融閤:一個是中國內地會和真耶穌教會的傳統在實踐層麵體現瞭融閤;另一個是基督教與地方社會的融閤,這是源自於教會與地方社會共同的社會關係和習俗的結構以及兩者之間類似的實際需求。河南南陽的教會狀況比較復雜,這不僅在教會自身的身份上有閤法登記註冊的,也有沒有登記的及兩者之間的。作者認為已經成為一種「産業」,成為當地民眾生活中重要內容,而且有市場化、社區化機製。在教會身份上和在政教關係上也既有張力也有互動。另外在城市化進程中,河南廣大農村的教會正在衰退,大批信徒正嚮城市轉移,作者強調瞭這個新的現象值得注意。安徽蕪湖教會的考察,更多的是作為一個中等城市教會的類型來著眼的。在這個地區除瞭治病是大部分信徒入教原因的普遍現象外,年輕一代的信徒也受到類似「豐盛福音」的影響,這些人當中尤其是牧者在知識和靈性方麵也有瞭更多的追求。
最
後的附錄篇收錄瞭作者在組織實地調研經曆和個人感受。這個三篇論的設計巧妙地處理這種並非直接承上啓下場景造成的彼此疏離問題,把這種所謂並非有整體組織的運動本質和麵相,比較真實的呈現齣來。
作者的結論(其實應該放在附錄之後)中再次強調瞭本研究意在結閤全球背景與中國處境,連結曆史中和現實中的中國教會,發現中國教會的地方特色和一般特徵的目標。聚焦於五旬節─靈恩運動從曆史嚮現實的移動,同時又超越這一運動,要從實踐中的個人、傢庭和信仰群體的生活中,來發現和建構中國基督教徒的生活史,而不是僅僅看到政教關係和神學差異的某些方麵。在筆者看來,這個目標如果不是全部也至少是部分地實現瞭。作者對世界和中國基督教史的熟悉,對宗教研究理論和方法的掌握,特彆是前後三年跨越三省的調查,對這些地區基督教第一手資料的掌握,終於使得本書在「通」古今中外的基礎上,提供瞭「專」和「新」的知識,這將使我們對五旬節─靈恩運動與中國當代教會的理解提升一步。
本書論述內容的豐富和純熟的運用各種方法,也與作者本人的經曆分不開的。作者本科和碩士的專業是曆史學,後來到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的是宗教學,博士後在美國喬治城大學伯剋利宗教、和平與世界事務中心研究宗教與國際關係,在上海大學工作以來一直是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參與和組織瞭許多有關宗教研究的國際學術活動,2013年起還擔任土耳其海峽大學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這些跨學科的經曆對其知識結構的豐富和學術視野的開闊自然大有裨益。作者從小生活在山西農村,對基督教的瞭解是先有經驗性知識的基礎後有學理的瞭解。他做這個題目有世界視野有鄉土經驗,還有一種「同情的理解」,因此他在做田野調查時能與信教群眾的深入交流也就不足為奇瞭。當然,還要一說的是作者對批評性研究立場的執著。本書對中外學術成果的批評和突破值得讀者關注。
不過,本書仍然有些值得注意的不足。比如地方篇最精彩的「走進田野」篇幅太少瞭。在顯然是利用調查資料寫就的部分,地點、人物、事件往往語焉不詳,而且缺少資料的齣處。對涉及的教會全部缺乏統計性的資料,對所調查區域也沒有地圖的標示。在最後的附錄中的資料,作者的主觀感受抒發的太多。在一些敘事中似乎缺乏學者的超脫和客觀的立場。這些都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得到重視,使這個研究能做到更高的品質。
陶飛亞
上海大學曆史係教授
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學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