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二編)(共十五冊)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二編)(共十五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颱灣研究
  • 曆史學
  • 文化史
  • 社會史
  • 政治史
  • 經濟史
  • 學術著作
  • 史學研究
  • 兩岸關係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叢書收錄當代兩岸三地一流颱灣史權威曆史學傢:尹章義、李乾朗、吳學明、周翔鶴、林文龍、邱榮裕、徐曉望、康豹、陳小沖、陳孔立、黃卓權、黃美英、楊彥傑、蔡相輝、王見川共十五位名傢著作精華齣版,由卓剋華教授任本叢書的總編輯。
 
  蘭颱齣版社以服務學術為齣版宗旨,《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初編)》自2016年上市以來,深獲兩岸的學術界好評,因而再度懇請十五位兩岸名傢,貢獻齣版其在颱灣史研究上最經典的論文。這二次編著叢書的齣書作者,都是颱灣史各領域的研究權威,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為目標,教授們窮其一身學術研究之力,落實在颱灣史方麵的研究。期望本叢書的齣版能夠開啓兩岸學子研究颱灣史更上一層樓,並為颱灣史研究創新的研究思潮。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二編)(共十五冊)”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全麵展現其他曆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 深入颱灣史的拓荒與重構:多維度曆史學派的知識版圖 本篇簡介旨在勾勒一係列與《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二編)》並置或互補的重量級曆史著作群。這些著作共同構成瞭一幅宏大而精密的颱灣史知識圖景,它們從不同側麵、采用多元研究方法,深入剖析瞭颱灣社會結構、族群關係、政治變遷與文化認同的復雜脈絡。這些作品並非對既有“名傢論集”的簡單重復,而是代錶瞭颱灣史研究領域中,不同學派、不同曆史階段與不同地域視角的獨特貢獻。 一、 早期颱灣與南島語族研究的基石 不同於側重近代以降的論集,以下著作群著重於颱灣史的史前時期與早期社會形態。它們是理解颱灣原住民社會結構、南島語族遷徙與早期漢人“越界”行為的關鍵。 《荷治時期颱灣社會結構重構》: 本書聚焦於十七世紀荷蘭殖民統治下的社會運作機製。它摒棄瞭傳統上僅將荷蘭時期視為“過渡階段”的觀點,轉而深入考察殖民者如何通過土地丈量、稅收製度以及對不同原住民族群的“教化”與“役使”,重塑瞭原有的社會階層與經濟關係。研究者運用檔案學的方法,細緻梳理瞭“會社”、“鄉社”等基層組織在殖民權力下的適應與抵抗。特彆值得注意的是,該書對原住民族群內部的權力分配變化進行瞭細緻描摹,揭示瞭荷蘭人“分而治之”策略的深遠影響,為理解後世族群衝突提供瞭曆史淵源。 《明鄭時期海疆治理與地方精英的形成》: 相較於對荷治時期的深入剖析,此書將目光投嚮瞭十七世紀中葉的明鄭王朝。它關注的焦點在於:在相對短暫的統治期內,鄭成功及其繼承者如何從軍事占領者轉變為地方治理者?本書的核心在於分析瞭原籍福建、廣東的“老百姓”與“新移民”之間的互動,以及原鄉精英如何利用政治動蕩,在颱灣建立起新的士紳階層。書中對“屯田製”的經濟後果及其對漢人聚落分布的影響進行瞭大量的實地考察與文獻佐證,展現瞭明鄭時代颱灣島內生的政治經濟機製的初步形成。 二、 清代行政、經濟與族群衝突的微觀史 清代是颱灣社會定型與漢人大量移入的關鍵時期。以下著作群以更微觀的視角,解析瞭國傢權力與民間社會之間的張力。 《清代颱灣地方行政的睏境與轉型(1683-1895)》: 此部專著細緻考察瞭清廷在颱灣建立的“一府二鹿三艋舺”行政體係的實際運作效率。它超越瞭對地方官僚腐敗的傳統批判,轉而關注地方“稟報文化”的形成,以及地方紳士(如士紳、保正)在國傢權力與民間需求之間的“中介”角色。書中通過分析“理番”政策的演變,揭示瞭清朝在麵對原住民族與漢人衝突時,其政策搖擺不定如何導緻瞭地方治理的結構性失衡。作者尤其擅長運用地方誌、族譜和判牘等一手資料,勾勒齣基層治理的真實麵貌。 《颱灣的“地權革命”:清末土地製度的重構與社會動蕩》: 該書將研究重點置於十九世紀後期,特彆是劉銘傳主政時期的大規模土地清丈。它將土地問題視為理解颱灣近代化的核心議題。研究者論證瞭清丈並非單純的財政措施,而是涉及權力關係的重組。通過對契約文獻和訴訟記錄的分析,本書描繪瞭無地佃農、地方豪強以及官方地政部門之間復雜的博弈過程。它清晰地展示瞭,盡管清末試圖推行新政,但根深蒂固的土地所有權結構如何阻礙瞭真正的社會流動,並為後來的政權更迭埋下瞭伏筆。 三、 日治時期:現代化、殖民現代性與文化抵抗 日治時期是颱灣社會發生劇烈西化和現代化轉型的階段。下列著作群側重於殖民知識生産、經濟規製與文化認同的復雜交織。 《殖民地知識的生産與規訓:颱灣總督府的地理測量與人類學調查》: 本書深入剖析瞭日本殖民政府如何通過科學化的手段來“認識”和“管理”颱灣。它將地理測量、衛生防疫、人口普查和人類學田野調查視為殖民統治的基礎設施。研究者探討瞭殖民人類學如何將颱灣原住民族“他者化”,並構建齣有利於統治的社會分層模型。通過考察總督府的統計報告與學術期刊,該書揭示瞭殖民現代性是如何以一種看似進步、實則壓迫的方式滲透到颱灣社會的肌理之中。 《現代性之下的“颱灣人”:日治時期知識分子與文化認同的探索》: 不同於側重政治或經濟史的論述,此書關注的是文化領域。它集中考察瞭林獻堂、蔣渭水等一代知識分子在麵對西方思潮和日本殖民體製時的內心掙紮與文化抉擇。研究者細緻分析瞭文學、教育和社團活動如何成為構建“颱灣人”主體意識的場域。本書強調,日治時期的文化探索並非單一的“反殖民”敘事,而是包含瞭對現代性、本土性以及國傢歸屬感的復雜對話與矛盾建構。 四、 戰後體製與身份認同的重塑 戰後初期至解嚴,是颱灣曆史中充滿劇變和身份認同焦慮的時期。這部分著作群聚焦於威權體製下的社會結構變遷與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國民政府遷颱初期的經濟整頓與社會資源重分配(1945-1952)》: 此研究以嚴謹的經濟史視角,解析瞭國民政府接收颱灣後所麵臨的財政崩潰與資源短缺。它詳細論述瞭“接收”過程中,如何通過接收日産、土地改革(如“三七五減租”)以及穩定貨幣,重建瞭颱灣的經濟秩序。該書特彆強調瞭外省籍精英在資源分配中的主導地位,以及這種重分配對本地精英階層所産生的衝擊與適應過程,為理解戰後政治權力基礎的奠定提供瞭堅實的經濟學依據。 《威權體製下的社會運動與民間力量的萌芽(1960s-1980s)》: 本書超越瞭對政治民主化的宏大敘事,而是深入挖掘瞭威權統治下民間社會力量的隱性生存與發展。它關注瞭如環境保護、工人權益、傢庭教會等非政治性社群的形成。研究者通過對邊緣化群體的口述曆史和解嚴前夕的內部刊物進行分析,揭示瞭民間力量是如何在嚴格的政治監控下,尋找縫隙,積纍能量,最終在八十年代成為推動颱灣社會轉型的關鍵力量。 --- 綜上所述,上述提及的各個研究係列,分彆從社會結構、經濟基礎、知識生産、文化建構和民間力量等多個維度,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立體、多層次的颱灣曆史圖景。它們與《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二編)》共同構築瞭當代颱灣史研究的知識高峰,每一部作品都以其獨特的史料運用和理論視野,深化瞭我們對這片土地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尹章義教授
    
  社團法人颱灣史研究會理事長、財團法人福祿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兩岸關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輔仁大學教授,東吳、颱大兼任教授。齣版專書42種(含地方誌16種)論文358篇(含英文54篇),屢獲佳評凡四百餘則。
    
  赫哲人,世居武昌小東門外營盤(駐防),六歲隨父母自海南島轉進來颱,住颱中水湳,空小肄業,四民國校、省二中、市一中畢業,輔仁大學學士,颱灣大學碩士,住颱北新店。

王見川教授
    
  1966生,2003年1月取得國立中正大學曆史所博士學位。2003年8月至南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助理教授至今。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民間信仰(關帝、玄天上帝、文昌、媽祖)、預言書、明清以來民間宗教、近代道教、佛教、扶乩與慈善等,是知名的明清以來民間宗教與相關文獻專傢。齣版著作有《從摩尼教到明教》(颱北新文豊齣版公司,1992) 、《颱灣的齋教與鸞堂》(颱北南天書局,1996) 、《漢人宗教、民間信仰與預言書的探索:王見川自選集》(颱北:博揚齣版文化公司,2008 ) 、《張天師之研究:以龍虎山一係為考察中心》(颱北:博揚齣版文化齣版公司,2015)等書。另編著齣版《明清民間宗教經捲文獻》、《中國預言救劫書匯編》《颱灣宗教資料匯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資料匯編》《明清以來善書叢編》等套書。是知名的民間宗教與相關文獻專傢。

吳學明教授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曆史學研究所教授,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傢社會文化研究所所長、客傢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颱灣開發史、颱灣客傢移墾史、颱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史與颱灣文化史,關注議題包括移民拓墾、北颱灣隘墾製與地方社會、南颱灣長老教會在地化曆程等。運用自民間發掘的族譜、契約文書等地方文獻,從事區域史研究,也對族群關係、寺廟與社會組織等底層民眾行動力進行探討,齣版著作有《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85)》、《頭前溪中上遊開墾史暨史料匯編》、《金廣福隘墾研究》、《從依賴到自立──颱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變與不變:義民爺信仰之擴張與演變》、《颱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與學術論文數十篇,並主編齣版《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與黃卓權閤編著)、《六傢林氏古文書》等專書。

李乾朗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係畢業,現任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係客座教授。緻力於古建築田野調查研究,培養古蹟維護的專業人纔,並積極參與學術研討會發錶研究成果。曾齣版瞭《颱灣建築史》、《古蹟入門》、《颱灣古建築圖解事典》、《水彩颱灣近代建築》、《巨匠神工》等八十餘本與傳統建築或近代建築相關之個人著作,同時也主持多項古蹟、曆史建築的調查研究計劃,齣席各縣市政府之古蹟評鑑會議或文化資産議題會議,盡其所能地為颱灣古建築的保存與未來發聲。2011年榮獲第十五屆颱北文化奬,2016年榮獲第三十五屆行政院文化奬。

周翔鶴教授

  廈門大學颱灣研究院曆史研究所副教授。
  齣版著作有:《閩商發展史(颱灣捲)》(周翔鶴、鄧利娟等著)

林文龍教授
    
  南投竹山人,現寓彰化和美。1952年生,颱灣文獻館研究員。喜吟詠,嗜藏書,旁及文房雅玩。近年,以科舉與颱灣書院研究為重點。齣版著作有《颱灣的書院科舉》、《彰化書院與科舉》、《颱灣科舉傢族─新竹鄭氏人物與科名》,以及《掃籜山房詩集》、《陶村夢憶雜詠》等集。彆有書話《書捲清談集古歡》,含〈陶村說書〉、〈披捲餘事〉二編。

邱榮裕教授
    
  颱灣省桃園縣中壢市人,1955年生,颱灣省立颱北師專、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碩士、博士。曆任國小、國中教師、颱灣師範大學專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全球客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央大學客傢學院副教授、颱灣大學客傢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員、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等;曾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校友總會秘書長、颱灣客傢研究學會第六屆理事長、考試院命題暨閱捲委員、客傢委員會學術暨諮詢委員、颱北市客傢事務委員會委員等。
    
  學術專長領域:颱灣史、客傢研究、文化資産與社區。齣版的專書有:《颱灣客傢民間信仰研究》、《颱灣客傢風情:移墾、産業、文化》、《颱灣桃園大溪南興莊纘紳公派下弘農楊氏族譜》、《傳承與創新:颱北市政府推展客傢事務十週年紀實(民國88年至98年)》、《颱北市文獻委員會五十週年紀念專輯》等,並發錶齣版相關研究領域學術研討會論文數十篇。

徐曉望教授
    
  生於1954年9月,上海人。經濟史博士。現為福建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閩颱文化中心主任。2000年獲評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2012年獲評福建省優秀專傢,2016年獲評福建省文史名傢。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兼職教授,福建師範大學曆史係兼職教授,福建省曆史學會副會長。2006年被聘為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曆史學院博士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明清經濟史、福建史、海洋史等。齣版學術著作有專著30餘部,論文300餘篇,其中在《中國史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發錶論文100餘篇,論著共計1000多萬字。主要學術著作有:主編《福建通史》五捲本186萬字,《福建思想文化史綱》40萬字,個人專著有:《福建民間信仰源流》《閩國史》《福建經濟史考證》《早期颱灣海峽史研究》《媽祖信仰史研究》《閩商研究》《明清東南山區經濟的轉型——以閩浙贛邊山區為核心》等;最近齣版的學術著作有:《福建文明史》《福建與東南: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等。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奬一次,二等奬三次,三等奬二次。

康豹教授
    
  1961年在美國洛杉磯齣生,1984年耶魯大學曆史係學士,1990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博士。曾經在國立中正大學曆史研究所與國立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擔任過副教授和教授。2002年獲聘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2005年升等為研究員,並開始擔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研究室主任。2015年升等為特聘研究員。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中國和颱灣的宗教社會史,以跨學科的方法綜閤曆史文獻和田野調查,並參酌社會科學的理論。

陳小沖教授
    
  1962年生,廈門大學曆史係畢業。現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文教平颱首席專傢,廈門大學颱灣研究院曆史研究所所長、教授,《颱灣研究集刊》常委副主編。齣版學術著作有:《日本殖民統治颱灣五十年史》等多部專著及颱灣史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或參加多項重大科研課題。主要研究方嚮:海峽兩岸關係史、殖民地時期颱灣曆史。

陳孔立教授
    
  1930年生,現任廈門大學颱灣研究院教授、海峽兩岸和平發展協作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任廈門大學颱灣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颱灣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主要齣版的學術著作有:《颱灣曆史綱要》(主編)、《簡明颱灣史》、《颱灣曆史與兩岸關係》、《颱灣史事解讀》,《颱灣學導論》、《走近兩岸》、《心係兩岸》、《颱灣民意與群體認同》等。

黃卓權教授
     
  1949年生於苗栗縣苗栗市,現籍新竹縣關西鎮。世界新聞專校畢,曆任代課教員、公務員、企業經理、批發商等職。現任客委會諮詢委員、新竹縣文獻委員、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客座專傢、《關西鎮誌》副總編纂。專長內山開墾史、客傢族群史、清代地方製度史。發錶的學術研究論著約百萬言,主編新竹研究叢書、文史專輯等十餘冊。
    
  主要齣版的著作:《苗栗內山開發之研究》、《跨時代的颱灣貨殖傢: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進齣客鄉:鄉土史田野與研究》、《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上、下篇(與吳學明閤著)等書;齣版詩集《人間遊戲:60迴顧詩選》、《笑看江湖詩選》二冊。參與編撰《新竹市誌》、《獅潭鄉誌》、《大湖鄉誌》、《北埔鄉誌》等地方誌書。

黃美英教授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法鼓佛教學院碩士(主修:佛教史、禪學)。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主修:曆史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族群史)。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畢業、颱灣大學考古人類學係肄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助理、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曆史學係兼任講師。齣版的相關學術著作《颱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韆年媽祖》及論文二十多篇,主編十多冊書籍。

楊彥傑教授
    
  男,廈門大學曆史係畢業,長期從事颱灣史和客傢研究。曆任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兼颱灣研究所副所長、科研組織處處長、客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閩颱緣博物館館長等職,2014年退休。齣版學術代錶作:《荷據時代颱灣史》、《閩西客傢宗族社會研究》。並撰著或主編颱灣史專題、客傢田野叢書十餘種,發錶論文百餘篇。

蔡相煇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曆任任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係主任、圖書館館長、總務長等職。現任颱北市關渡宮董事、颱南市泰安旌忠公益文教基金會董事、北港朝天宮諮詢委員、中華媽祖交流協會顧問等職。
    
  齣版學術著作有:《颱灣的王爺與媽祖》(1989)、《颱灣的祠祀與宗教》(1989)、《北港朝天宮誌》(1989、1994)《颱灣社會文化史》(1998)、《王得祿傳》(與王文裕閤著)(1998)、《媽祖信仰研究》(2006)、《關渡宮的曆史沿革》《關渡宮的祀神》(2015)、《天妃顯聖錄與媽祖信仰》(2016)等專書及論文篇多。
 

圖書目錄

《尹章義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自敘:統獨問題何時已?──赫哲人觀點        5
一、中國統一與颱灣獨立問題試析──曆史的觀點        9
二、颱灣人的國族認同—張福祿、李登輝的比較研究    37
三、從中國曆史上的分閤論大前研一與章傢敦的洞見和盲點        59
四、美國的擴張主義與颱灣的命運    71
五、日本人在颱灣焚掠屠殺暴行的幾個個案—以日方官書及當事人即時記錄所 
   作的研究  83
六、颱灣人前日本兵的賠償及其相關問題        99
七、颱灣人的日本觀—以日颱關係史為軸心所作探索    105
八、日治時代颱灣曆史人物的評價問題    121
九、滄桑之際的颱灣豪門    137
十、從唐山、半山聯閤治颱到福佬沙文主義─光復以來的省籍問題    153
十一、與清修《明史》外國列傳〈雞籠〉篇相關的幾個問題的初步探索    163 
十二、吉娃斯‧阿麗版的颱灣原住民族史綱    187
十三、颱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傢人相關的幾個問題        211
十四、東、西洋人眼中的劉銘傳:抗法英雄 偉大的巡撫
      颱灣現代化的推手    233
十五、大清帝國的落日餘暉—颱北設府築城史新證        299
十六、從暴力邊緣到戰爭邊緣—颱灣的民主化與民進黨的執政之路    405
十七、颱灣佛教史之展開    411
十八、清代颱灣婦女的社會地位        433
十九、什麼是颱灣文學?颱灣文學往哪裏去?        443
二十、從古契、老字據、古文書到古契文物—運用古契文物研究颱灣史卅五年
      的迴顧        449
 
《王見川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遲來的果實 王見川   4
施琅與清初颱灣的媽祖信仰:兼談「天上聖母」的由來        7
颱南「大天後宮」的淵源、名稱由來及其他:從曾吉連新著談起        21
從新史料看光復前的「北港進香」──兼談南瑤宮的進香與信仰圈    29
彰化南瑤宮的「北港進香」與「笨港進香」新論    37
媽祖電影、戲劇初探:以《聖女媽祖》、《聖母媽祖》為中心        43
顔思齊傳說與新港奉天宮「開颱媽祖」信仰的由來        53
光復前(1945)的南鯤鯓王爺廟        67
餘清芳事件前的白龍庵與西來庵――兼談「正心社」     83
新竹飛鳳山代勸堂、楊福來與颱灣客傢地區鸞堂(1899-1936)   99
光復(1945)前颱灣鸞堂著作善書名錄    115
清末日據初新竹的道士與張天師:兼談其時颱灣北部宗教人物的「龍虎山朝聖」    131
從新史料看清代颱灣佛教:兼談所謂的「開化堂」        151
光復前的一善堂、證善堂與新竹大傢族──兼談周維金《大陸遊記》        165
道院、卍字會在颱灣(1930-1950)   185
國民政府來颱(1949)前兩岸的宗教往來與慈善活動初探:兼談蘭記書局黃茂盛的角色        197
戰後颱灣一貫道經捲、劉伯溫預言與其他        209
關於近代媽祖經捲:兼談鄭成功成為「民族英雄」由來        223
聚星觀、颱灣正劇與其他:《水竹居主人日記》所見日據時期颱灣的宗教信仰與戲劇      235
颱灣傳統節日文化之變遷考察(1945-2010)   247
解嚴(1987)後颱灣一貫道的轉型──以興辦高等教育為探討中心    263
 
《吳學明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自序 吳學明       4
一、金廣福墾隘的組成及其資金        11
二、清代新竹薑朝鳳傢族移墾研究    63
三、日治時期北埔鄉村社會的變遷    113
四、颱灣義民爺信仰的擴散與流變    153
五、颱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初代信徒(1865-1945)   201
六、颱灣基督長老教會在颱傳教初期的一個文化麵相──「靠番仔勢」    247
七、颱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三自運動(1865-1945)   275
八、終戰前在颱基督教派關係之研究        335
 
《李乾朗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自序        5
一、淡水福佑宮    7
二、淡水崎仔頂施傢古厝    25
三、艋舺清水巖    37
四、颱北府城牆    57
五、颱北陳德星堂        65
六、艋舺龍山寺    77
七、景美集應廟    103
八、宜蘭昭應宮    11
九、桃園景福宮    117
十、新竹城隍廟    127
十一、關西鄭氏祠堂    151
十二、北埔慈天宮        157
十三、鳳山龍山寺        169
十四、鳳山縣新城        187
十五、雄鎮北門礮颱    203
十六、金門海印寺        213
十七、金門提督衙振威第    225
十八、新竹鄭進士第    243
十九、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    253
二十、樹林聖蹟亭        267
二十一、宜蘭傳統藝術中心之文昌祠        279
 
《周翔鶴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汪毅夫       XIV
 
清代颱灣給墾字研究    5
清代颱灣墾照與番社給墾字研究-清代颱灣早期土地文書研究之一    19
清代早期颱灣中部北部平地的鄉村經濟和業戶經濟        35
墾首考辨        49
清代颱灣土地開發史上墾首、業主、佃首等名稱的地理分布        59
關於「墾首」及「墾首製」研究的訂正與補充        73
關於清代颱灣一田二主製的一個分析模式        79
從契約文書看清代颱灣竹塹社的土著地權問題        89
清代颱灣的地權交易-以典契為中心的一個研究    105
清代颱灣宜蘭水利閤股契約研究        117
日據時期颱灣經濟總體評價        137
日據時期颱灣改良糖廍研究        155
宗主國中小資本在殖民地-以日劇時期颱灣「米糖相剋」問題為例的研究        175
製度、地方官、「漢番關係」-關於清代颱灣「番政」形成的一些考察      191
埤圳、結首製、力裁業戶-水利古文書中所見之宜蘭拓墾初期社會狀況    209
十九世紀後期颱灣的山地社會與開山撫番        225
康熙雍正年間颱灣一名的婚姻與傢庭        239
颱灣省會選址論--清代颱灣交通與城鎮體係之演變    253
胸中的航海圖-鬱永河《裨海紀遊》手繪「宇內形勢圖」(示意圖)研究  265
 
《林文龍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一、颱灣平埔族媽祖信仰述略    5
二、半綫社的漢化與消失    21
三、八卦山畔平埔社址考辨        45
四、周鍾瑄被誣案及其諸羅任內政績        55
五、清代彰化知縣政績綜評        75
六、清颱灣道孔昭慈追謚建祠史事新探    99
七、清季颱南循吏包容事蹟考    111
八、「開颱進士」的曆史糾纏      131
九、金門科舉與颱灣    153
十、鳳儀書院沿革初稿        185
十一、彰化元清觀祀神與創修年代    227
十二、颱灣螺溪硯的早期發展    247
十三、颱灣早期詩文作品編印述略(1684——1945)    269
十四、黃任《香草箋》對颱灣詩壇的影響        301
十五、省文獻會與漢詩關係初探        327
十六、從圖書館中尋找老颱灣——以省文獻會齣版品為例    369
          後記    375
 
《邱榮裕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自序        05
壹、颱灣曆史篇  09
一、施琅治颱主張與清初禁令    11
二、大龍峒的開發與保安宮        29
三、客傢人清代移民颱灣的幾個問題        51
四、新埔褒忠亭義民廟興起與發展之探究        73
五、從日人徵颱資料論颱灣北部-客傢乙未抗日事蹟       89
六、羅福星革命思想對日據颱灣當局及社會之衝擊        107
七、颱灣戒嚴時期白色恐怖案件人權反思─以義民中學案為例    125
八、中華傳統文化傳衍與和閤:
以颱灣現代社會中的祖先崇拜、神鬼祭祀之民俗為例    151
    九、開漳聖王民間信仰在颱灣的發展─以碧山巖、景福宮為例    159
貳、颱灣客傢研究篇  171
一、颱灣客傢興起與發展    173
二、颱灣客傢的曆史與文化        183
三、從颱灣曆史看客傢民間信仰發展        201
四、客傢民間信仰研究的傳統與創新
─以颱灣新埔褒忠亭義民爺信仰為例        209
五、論述客傢「三山國王」民間信仰之變遷
─以颱灣宜蘭地區為例        221
六、「田調視野」桃園客傢落地生根印記:
以大溪南興莊楊纘紳傢族為例    231
七、颱灣客傢族譜、田野追蹤:
新竹縣寶山鄉「廬江堂」何明勛《渡颱記》記事析探    245
參、文化比較研究篇  261
一、族群文化:異域客傢民間信仰的變容
—以馬來西亞客傢廟拿督公、
印尼邦加島土地龍神、颱灣宜蘭三山國王為例        263
二、從客傢宅院檢視儒傢文化的傳承與實踐
―以梅縣丙村溫傢、屏東佳鼕蕭宅、新竹新埔劉宅為例                279
三、論兩岸慚愧祖師、定光古佛民間信仰之差異    303
 
《徐曉望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序 徐曉望   4
論鄭成功復颱之際颱灣的法律地位    5
颱灣光復與釣魚島列嶼的法理迴歸    21
論中華文化與閩颱文化        45
論緣文化與閩颱社會的人際關係特徵        57
閩颱漢族籍貫固始問題研究        71
宋代閭山派巫法與早期媽祖信仰        89
媽祖信仰與瑜珈教關係再探        105
論元代湄洲廟與媽祖信仰    139
論明清以來儒者關於媽祖神性的定位        155
清初賜封天後問題新探        169
清代官府祭祀天後禮儀研究        181
明清祭祀媽祖的官廟製度比較    191
閩颱瘟神信仰起源的若乾問題    201
論瑜珈教與颱灣的閭山派法師    227
早期吳本信仰中的佛道因素分析        241
從《閩都彆記》《海遊記》看陳靖姑信仰的兩大係統      251
附錄:徐曉望颱灣海峽史論文目錄    263
附錄:徐曉望著作目錄        281
 
《康豹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一部颱灣宗教社會史的經典論著——康豹專集推薦序    4
多元而充實的學術果實:讀《康豹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8
一、日治時代官方寺廟史料的重要性──以東港東隆宮的沿革問題為例    11
二、颱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        29
三、漢人社會的神判儀式初探──從斬雞頭說起    47
四、颱灣王爺信仰研究的迴顧與展望        81
五、戰後颱灣的宗教與政權        109
六、噍吧哖事件中的宗教信仰與地方社會        129
七、中國帝製晚期以降寺廟儀式在地方社會的功能        167
八、鸞堂與近代颱灣的地方社群        203
九、邵式柏,《颱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推薦序       269
 
《陳小沖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序言        5
日據初期颱灣的書房調查及殖民地教育整編    9
碑刻文獻所見之日本在颱殖民統治與社會變遷        25
日據時期颱灣初等教育課程與教科書析論        41
日據時期殖民者的颱灣曆史書寫
  ——兼以康熙統一颱灣敘事為例        55
日據時期颱灣社會的中國意識與颱灣意識        73
論颱灣人與颱灣民族運動    85
關於颱灣人的抗日與「颱灣人意識」
  ──史明「颱灣人意識」論的批判    99
颱灣與中華的交織:蔣渭水反殖民鬥爭之思想與實踐
  ──兼駁「颱獨史觀」        117
《颱灣民報》與日據時期颱灣農民運動
  ——以二林事件為中心        129
日據時期颱灣移民問題初探        143
1937—1945年颱灣皇民化運動再論
  ──以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資料為中心        153
颱灣1937:皇民化運動與林獻堂
  ──以《灌園先生日記》資料為中心        167
試論日據時期的颱籍日本兵
  ──皇民化運動負麵影響之再探討    185
口述史料所見之日據末期颱灣皇民化運動
  ──以宜蘭地區為中心之個案分析    203
日據時期颱灣宜蘭地方社會轉型初論(1895—1936年)
  ──以社會經濟與教育文化為視域    213
從昭和20年到民國34年
  ──1945年的颱灣曆史變局       227
試論颱灣光復與颱灣民意    239
颱共成立大會之中共指導者彭榮其人補論        257
 
後記        271
 
《陳孔立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前言 陳孔立5
一、移民社會研究
關於移民與移民社會的理論        9
颱灣移民社會的特點    27
颱灣移民社會嚮定居社會發展的模式        43
清代颱灣社會動亂總論        69
二、考辨
夷洲非「夷州」辨        91
元置澎湖巡檢司考        93
澎湖不屬同安考    99
鄭氏官兵降清考    107
鄭經「背叛鄭成功」辨        123
施琅史事若乾考辨        131
岡山考    145
械鬥史實辨誤        153
颱灣籍太監林錶之死    161
清代兩岸航行時間        173
三、討論
颱灣史研究的史觀問題        187
颱灣史研究的「兼顧史觀」――評許倬雲著《颱灣四百年》 199
評「颱灣漢人」與「中國漢人」        209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辨        217
颱灣曆史的「失憶」    225
評颱北「福爾摩薩特展」    271
抗戰勝利與颱灣光復    279
附錄:陳孔立颱灣曆史論著目錄        283
 
《黃卓權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張序:颱三綫上的颱灣史思考    5
自序:從業餘到專業    9
一、十七世紀桃、竹、苗地區的史與事    13
二、颱灣近代實業先驅
──「新竹總墾戶」黃南球的崛起(1881-1882)   29
三、從版圖之外到納入版圖
──清代颱灣北部內山開墾史的族群關係        55
四、晚清颱灣內山開墾型態的演變
──以苗栗獅潭山區為例    85
五、劉銘傳裁隘後的睏局與因應
──「廣泰成」墾號的籌設、規模與發展(1886-1915)       115
六、義民廟早期曆史的原貌、傳說與記載
──曆史文本與敘事的探討        169
七、影像時代的田野思考
──曆史研究的反嚮詮釋    205
八、奉天承運的背後
──清代皇權遊戲的規則與運作        227
九、《淡新檔案》的認識與運用
──清代衙門文書的遊戲規則    265
十、廢紙堆裏的先民世界
──試論民間文書的解讀與運用        313
 
《黃美英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一、媽祖信仰的流傳與特質        5
二、閩粵移民的航海守護神        19
三、清代的媽祖信仰    39
四、颱灣本土社會的建立與廟宇功能        61
五、戰後的媽祖信仰    73
六、颱灣媽祖信仰的曆史文化特色    89
七、香火與女人:媽祖信仰與儀式的性彆意涵        101
八、宗教與性彆文化:颱灣女神信奉初探        119
九、媽祖香火文化意義叢的探討        149
十、基督教朝聖與媽祖進香的比較分析    165
十一、神聖與世俗的交融:宗教活動中的戲麯和陣頭遊藝    173
十二、「炸寒單」的儀式劇場與性彆/位階      189
十三、聖母難為:媽祖信仰的政治與性彆意涵        201
十四、埔裏恆吉宮媽祖的跨族群與區域性意涵        231
 
《楊彥傑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前言 楊彥傑        4
明末清初的颱灣曆史
荷據時期澎湖的曆史地位與作用        9
荷據時期颱灣的「公司仔」        37
1656-1657年鄭成功海禁及其意義      59
明鄭海上貿易與閩南文化的嚮外播展        71
從外國資料看施琅統一颱灣        87
中琉關係與撫恤琉球難民
明清之際的中琉關係    99
清代颱灣撫恤琉球遭風難民的案例分析    113
從中琉關係檔案看澳門在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        135
大陸移民與閩颱區域曆史
曆史上大陸嚮金門的移民及其人口分析    147
金門商業貿易的發展與變遷        161
明清時期崇武在閩颱關係中的地位與作用        175
崇武天後宮與閩颱關係的若乾史事    189
清末颱灣東部山地的開發    201
許壽裳與颱灣省編譯館
颱灣省編譯館設立的幾個問題    219
颱灣省編譯館的颱灣研究    241
許壽裳與颱灣光復初期的民族文化重建    257
1945年前後許壽裳對日本的認識       271
日據時期對荷據颱灣史的研究    285
 
《蔡相煇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總序 卓剋華   IX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推薦序 汪毅夫       XII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編後記 卓剋華       XIV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序 黃深勛       4
一、颱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        7
二、明末清初颱海政局之演變與颱灣社會之變遷    27
三、二王廟與鄭成功父子陵寢    75
四、清代颱灣的鄭成功祠祀考    87
五、找尋失落的鄭成功祠祀        111
六、鄭成功傢族與金門        123
七、林堯俞與《天妃顯聖錄》的編撰        135
八、媽祖元始金身考    153
九、明清二代颱灣地區的媽祖祠祀    167
十、從季麒光《蓉洲詩文稿選輯》析論清初颱灣媽祖信仰    211
十一、曆史文獻中的北港朝天宮        237
十二、颱灣第一香--南瑤宮笨港進香  261
十三、日據時期的北港朝天宮    291
十四、媽祖信仰與社區文化的融閤—以北港朝天宮為例        311
十五、兩岸交流與颱灣媽祖認同的轉變—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    325
十六、孫中山先生的宗教理念與作為        361

圖書序言

《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齣版總序

颱灣史研究的隱憂


  匯集兩岸學界大老及專傢閤作的《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初編)、已在2016年9月,由颱灣蘭颱齣版社正式齣版發行,筆者忝為這套叢刊的主編,個人有些感言有必要一說。

  這十幾年來颱灣有齣版社專門將兩岸近六十年的博碩士論文,有計畫的分類齣版,洋洋灑灑已有數十套,近年齣書量及速度,幾乎平均一日齣版一本,全年高達三百本以上,煞是驚人。這些叢書的作者大多是時下的年輕一輩博、碩士生,而他們的老師、老一輩的名師呢?是否也該蒐集整理編輯齣版叢書呢?

  看似偶然的想法,卻也是必然要去做的一件齣版大事。颱灣史研究的發展過程,套句颱灣史學傢許雪姬教授的名言「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她擔心的理由有三:一、大陸學界有關颱灣史的任務性研究,有步步進逼想超越本地颱灣史研究的趨勢,加上廈大培養一大批三年即可拿到博士學位的颱灣學生,人數眾多;二、學門上曆史係有被社會科學、文學瓜分,入侵之虞;三、在研究上被跨界研究擠壓下,史傢最重要的技藝──史料的考訂,最後受到影響,變成以理代証,被跨學科的專史研究壓迫的難以喘氣。中研院颱史所林玉茹學者也有同樣憂慮,提齣五大問題:一、是颱灣史研究受到統獨思想的影響;二、學術成熟度仍不夠,一批缺乏專業性的人可以跨行教授颱灣史,或是隨時轉戰研究颱灣史;三、是研究人力不足,尤其地方文史工作者,大多學術訓練不足,基礎條件有限,甚至有僞造史料或創造曆史的情形,他們研究成果未受到學術檢驗,卻廣為流通;四、史料收集整理問題,文獻資料躍居成「市場商品」,竟成天價;五、方法問題,研究者對於田野訪查或口述曆史必需心存警覺和批判性。

  十數年過去瞭,這些現象與憂慮仍然存在,颱灣史學界仍然充滿「焦慮與自信」,這些焦慮不是上文引用的錶麵問題,骨子裏頭真正怕的是生存危機、價值危機、信仰危機,除此外,還有一種「高平庸化」的危機。平心而論,颱灣史的研究,不論就主題、架構、觀點、書寫、理論、方法等等。整體而言,已達國際級高水準,整個研究已是爛熟,不免凝固形成一僵硬範式,很難創新突破而造成「高平庸化」的危機現象。而「高平庸化」的結果又導緻格局小,瑣碎化、重復化的現象,君不見近十年博碩士論文題目多半類似,其中固然也有因不同學門有所創見者,也不乏有精闢的論述成果,但遺憾的是多數內容雷同,資料重復,學生作品如此;學者的著述也高明不到哪裏,調研案雖多,題材同,資料同,析論也大同小異。於是乎隻有盡量挖掘更多史料,齣版更多古文書,作為研究創新之新材料,不過似新實舊,對颱灣史學研究的深入化反而轉成格局小,理論重復,結論重疊,隻是堆砌層纍的套語陳腔,好友颱師大潘朝陽教授,曾諷喻地說:「早晚會齣現一本研究羅斯福路水溝蓋的博士論文」,誠哉斯言,其言雖苛,卻是一句對這現象極佳註腳。至於受統獨意識形態影響下的著作,更不值得一提。這種種現狀,實在令人沮喪、悲觀,此即焦慮之由來。

  職是之故,麵對颱灣史這一「高平庸化」的瓶頸,要如何掙脫睏境呢?個人的想法有二:一是嚴守學術規範予以審查評價,不必考慮史學之外的意識形態,二是返迴原點,重尋典範。於是個人動瞭念頭,很想將老一輩的著作重新整理,齣版成套書,因此訂下幾條原則,一、收入此套叢書者以五十歲(含)以上為主;二、是史傢、行傢、專傢,不必限製為學者,或在大專院校,研究機構者;三、論文集由學者自選代錶作,新舊作不拘;四、此套書為長期計畫,篩選四、五十位名傢代錶作,分成數輯分年齣版,每輯以二十位為原則;五、每本書字數以二十萬字為原則,書刊排列起來,也整齊美觀。商談一有結論,我迅即初步擬定名單,一一聯絡邀稿,之後拿著企劃書嚮兩傢齣版社商談,均被婉拒,在已絕望之下,幸得蘭颱齣版社盧瑞琴女史遞齣橄欖枝,主動找我,願意齣版,纔解決睏局。但又因財力、人力、市場的考慮,隻能每輯以十人為主,這下又齣現新睏擾,已約的二十幾位名傢如何交待如何篩選?兩人多次商討之下,盧女史不計盈虧,終於同意擴大為十五位,並不篩選,以來稿先後及編排作業為原則,後來者編入續輯。

  這次《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初編及二編的齣版,囊括瞭海峽兩岸研究颱灣史的老一輩名傢及專傢,作傢們不僅是各自擅揚一方,更是蜚聲兩岸,大陸方麵計有現任颱聯會會長之汪毅夫教授,暨廈門大學之林仁川、陳支平、鄧孔昭等教授,福建師範大學之林國平教授。颱灣方麵則遍及南、北、中、東九名大老及教授,研究領域含攝瞭戲劇史、商貿史、古蹟史開發史、婦女史、宗教史、地方史、方誌史、民俗史、傢族史、寺廟史、人物史、地名學、古文書、人文地理……等等。洋洋灑灑,蔚為大觀,極一時兩岸菁英之盛。 

  我個人深信史學畢竟是一門研究成果和經驗纍積的學科,隻有不斷纍積掌握前賢的著作,溫故知新,纔可以引發更新的問題意識,拓展更新的方法、理論,纔能使曆史有更寬宏更深入的研究。麵對已齣版成書的套書,我內心實有感發,充滿欣喜、熟悉、親切、遺憾、失落種種復雜感想。本叢刊初編與二編的齣版,自有遺珠之憾,也並非颱灣史名傢隻有這十四位學術專傢,此乃初編、二篇,將有再續編的齣版,我個人隻是鬥膽齣麵邀請同道之師長友朋,共襄盛舉,任憑諸位自行選擇其可傳世、可存者,編輯成書,齣版公諸同好。
  
  總之,這套叢書是兩岸當代颱灣史學術名傢半生著述精華所在,精采可期,將是颱灣史研究的一座豐功碑及裏程碑,可以藏諸名山,垂範後世,開啓門徑,颱灣史的未來新方嚮即孕育在這套叢書中。
  
  展視書稿,披捲流連,略綴數語以說明叢刊的成書經過,及對颱灣史的一些想法,期待與焦慮。或許透過這些颱灣史的研究專傢學者的著作,在曆史裏找兩岸的淵源,對兩岸的颱灣史研究更有立基點。
 
卓剋華   
2016.2.22元宵 於三書樓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學術理論的呈現,它更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扇通往曆史現場的窗戶。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颱灣近代轉型期的論述印象深刻。無論是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還是國民政府遷颱初期的治理,不同學者的觀點碰撞,讓我得以從多個角度審視這些關鍵的曆史時期。讀到關於經濟發展的分析時,我感受到瞭當時颱灣人民的韌性和創造力,也看到瞭政策製定者們的權衡與挑戰。 其中有一位學者對颱灣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析,簡直是鞭闢入裏。他不僅僅是列舉瞭幾個重要的經濟政策,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社會、文化乃至國際背景。他詳細闡述瞭颱灣如何從一個農業經濟體,逐步轉型為以齣口導嚮型工業為主,再到後來高科技産業的崛起。我特彆被他描述的“草根性”發展模式所打動,那種民間力量的推動、中小企業的靈活應變,以及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所展現齣的驚人生命力。這種分析讓我對颱灣的經濟奇跡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是“經濟奇跡”這幾個字那麼簡單。

评分

閱讀這套書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也是一次與曆史巨匠對話的體驗。書中匯聚的都是颱灣史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他們的見解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洞察。我常常在閱讀某位學者的論述時,會被他獨到的觀點和精妙的論證所摺服。 我尤其欣賞其中幾位學者對社會史的關注。他們不隻著眼於政治和經濟的大事件,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普通民眾的生活,關注他們的思想、情感、日常實踐以及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比如,有一篇關於清代颱灣移民社會的研究,就生動地描繪瞭來自不同地域的漢人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建立傢庭、開墾土地、形成新的社會關係網絡。讀到那些關於宗族械鬥、官府治理、以及民間信仰的描寫時,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鮮活的麵孔,聽到他們的呼喊與歡笑。

评分

這套《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二編)》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研究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在不斷地被重新審視和解讀。 我喜歡書中那種求真務實的學術態度。學者們在提齣自己的觀點時,總是會引用大量的史料作為支撐,並且對不同的觀點進行細緻的辨析。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學者對日治時期颱灣教育政策的研究。他不僅分析瞭政策的內容,還深入探討瞭其對颱灣社會産生的長遠影響,以及當時颱灣民眾對這些政策的態度和反應。這種深入細緻的分析,讓我對那個時期的社會變遷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

這套書為我構建瞭一個相當完整的颱灣曆史認知框架。在過去的閱讀經驗中,我對颱灣曆史的瞭解可能比較零散,缺乏係統的梳理。但通過這十五冊書,我能夠看到曆史進程中的連續性,也能把握不同時期之間的轉摺與聯係。 我特彆被那些關於颱灣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的研究所吸引。無論是作為殖民地、邊陲之地,還是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節點,或是近代以來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位置,這些都讓我對颱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有一位學者對颱灣在地認同的形成與演變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他從語言、文化、政治等多個維度,探討瞭在不同的曆史階段,颱灣人民如何逐漸形成瞭自己獨特的身份認同。這種研究讓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更是一種積極建構的過程。

评分

我不得不說,《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二編)》是一套讓我受益匪淺的書籍。它不僅僅是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去思考,去質疑,去建立自己的曆史觀。 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對曆史事件進行多角度解讀的篇章。很多時候,我們對曆史的認知可能已經被某種單一的敘事所固化,但這些文章就像一股清流,用不同的視角和證據,挑戰瞭我們既有的認知。 例如,關於鄭成功收復颱灣的研究,不同學者的論述就呈現齣非常多元的視角。有的強調其曆史功績,有的則更關注其統治方式以及對當時颱灣社會的影響。這種多元的解讀,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其多麵性,也讓我學會瞭如何去辨析和整閤不同的曆史信息。

评分

閱讀這套書,讓我深刻體會到,颱灣的曆史是多元且復雜的,它受到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並由此形成瞭獨特的文化和身份。 我尤其對書中那些關於颱灣與中國大陸、日本、東南亞乃至西方世界互動關係的探討感到著迷。這些互動關係塑造瞭颱灣的曆史軌跡,也使其在世界曆史中占據瞭獨特的位置。 有一位學者對颱灣近代對外貿易的研究,讓我看到瞭颱灣經濟與全球市場的緊密聯係。他分析瞭颱灣齣口商品的種類、貿易夥伴的變化,以及這些貿易活動對颱灣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這種分析讓我對颱灣在全球經濟體係中的角色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這套書的齣版,無疑為颱灣史研究領域注入瞭新的活力。它不僅僅是學術成果的匯集,更是一種研究方法和學術精神的傳承。 我特彆欣賞書中那些對史料運用的創新性。很多學者不僅熟練地運用瞭傳統的文獻資料,還積極地發掘和利用瞭口述史、物質文化、圖像等多種形式的史料,使得他們的研究更加生動和全麵。 有一篇文章,通過對颱灣老建築的分析,來解讀其背後承載的曆史文化信息,就讓我耳目一新。建築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它更是曆史的見證者,記錄著時代的變遷、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

评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颱灣曆史愛好者,我常常感到,曆史研究的門檻似乎很高,但這套書卻以其相對易懂的語言和清晰的邏輯,拉近瞭我與學術研究的距離。 我尤其喜歡那些能夠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命運相結閤的論述。很多時候,曆史事件聽起來很遙遠,但當學者們將普通人的故事融入其中時,曆史就變得鮮活而有溫度。 我記得有一篇關於颱灣近代移民的描述,它不僅僅是統計瞭移民的人數和來源,更是通過講述幾個普通移民傢庭的故事,展現瞭他們為瞭在新土地上立足所付齣的艱辛努力和所麵臨的挑戰。這種視角讓我更加能夠感同身受。

评分

這套書的編纂質量非常高,無論是內容的深度、廣度,還是學術的嚴謹性,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我喜歡其中那些對颱灣政治製度演變的研究。從清代的官僚體係,到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再到國民政府的治理,以及後來的民主轉型,每一個階段都有學者進行瞭深入的剖析。 特彆是關於颱灣民主化的進程,幾位學者的論述讓我得以瞭解其麯摺的道路以及其中的關鍵人物和事件。這種對政治演變的深入分析,有助於我理解當下颱灣的政治格局。

评分

這套《颱灣史研究名傢論集(二編)》(共十五冊)真是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作為一個對颱灣曆史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原本是抱著一種“或許能學到點東西”的心態來翻閱這套書的。然而,我完全低估瞭它的分量和深度。初拿到這套書時,厚重的體量確實讓我有些許畏懼,但當第一捲展開在我麵前時,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它不僅僅是羅列史實,而是通過不同學者的視角,將颱灣的曆史脈絡梳理得既清晰又立體。 我尤其喜歡的是書中那些對颱灣早期原住民文化的探討。我一直對原住民的起源、社會結構以及他們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方式感到好奇。這套書中的幾位學者,用嚴謹的考據和細膩的筆觸,為我揭示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世界。他們引用的考古發現、口述曆史以及民族誌資料,都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原初居民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有一篇專門探討噶瑪蘭人的文章,通過分析他們的語言、祭祀習俗以及社會組織,讓我看到瞭一種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生存智慧。那種對土地的深厚情感,對祖先的敬畏,以及社群內部的緊密聯係,都讓我動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