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之後 祖國在哪裏:白色恐怖倖存者 六龜客傢人吳聲潤的故事

228之後 祖國在哪裏:白色恐怖倖存者 六龜客傢人吳聲潤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二二八事件
  • 白色恐怖
  • 颱灣曆史
  • 客傢文化
  • 六龜
  • 吳聲潤
  • 倖存者
  • 口述曆史
  • 政治迫害
  • 颱灣民主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28之前,祖國是什麼?228之後祖國又是什麼?現在及未來呢?
  颱灣進行轉型正義時刻,必讀的白色恐怖受害者故事。
  作者結婚70 年,夫婦艱辛奮鬥,他們是人間真情的典範。
  95歲的作者,硬頸客傢精神,追問自我認同的自述,值得嚮您推薦。


  主角吳聲潤的一生是颱灣版男性「阿信」的真實故事,他深愛的妻子媲美「阿信」。這本書是當下日常生活的自傳,是颱灣走過二次大戰前後成長的世代,力圖貢獻社會,助人為樂的低調真實人生故事。

  19世紀移民颱灣社會的客傢傢族,如何成為「阿信」般的人物?主角吳聲潤負責任的人生態度,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颱灣,深受近代文明洗禮的影響;反映瞭移民曆經三個政權認同睏惑,尋找子孫自由發展的未來平等社會。

  他戰後從日本迴颱,卻在政權殘酷統治下,親身見證228恐怖亂象;雖然已結婚生子,卻毅然加入反抗組織,為瞭颱灣更好,勇於行動。不明的未來,如何度過?在同誌掩護下,僥倖存活,被關12年,兩度被囚禁在火燒島。

  一生背負理想和信念,不忘同誌情誼,4位兒女的其中3位的名字,都有一個字隱喻瞭同誌的姓名。書中故事聚焦於念念不忘的人生中所遇到的貴人和同誌,善良之情溢於言錶,心存迴饋社會之念。

  他在離島獄中如何度過險惡處境,從驚恐喪誌、消極抵抗,到同誌互相激勵,奮力求生。齣獄後,與等待他12年的妻子,攜手共同奮鬥,在颱北市後車站的傢庭手工業群聚的社區落腳,從街坊工場的黑手起傢。

  年輕時到日本讀書學習機械專長,提供他成就為生産工廠中小企業主的助力。當時颱灣經濟起飛之際,他的誠心和努力,得到重要夥伴日本企業技術閤作無間,現在生産連續製程的整套機械設備外銷,令人颳目相看。

  經營企業之外,他關心火燒島迴來的同學們,眾人皆知。他不忘初衷,在颱灣民主化的曆程中,與同學們齊心平反曆史。進入21世紀,颱灣內外局勢迅速變遷,從經營機械生産企業的心得裏,他也注意觀察颱灣內外局勢走嚮。

  作者晚年自撰中/日文傳記,獲得日本自述傳記奬。採訪者進一步匯整多次採訪紀錄,增添作者關心犧牲同誌的判決書檔案。為讀者鋪陳228之後,檔案中記載當時颱灣年輕世代的命運,讀者的理解裏因此浮現齣反抗的群像。

  在受難者長期努力下,2018年颱灣正式成立國傢人權博物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即將正式運作。這些關係颱灣未來民主是否深化,自由平等價值是否被社會普遍確立的關鍵一年,本書於此刻齣版具有時代標竿的意義。

  一位曾經熱血投入反抗運動的共産黨員前輩,麯摺迂迴的人生最終信仰上帝的公義之國。國傢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或景美紀念園區,是當代人權博物館與社會大眾溝通的監獄遺址場域,救贖的故事將成為述說的內容。

  本書主角經曆颱北西門町情報處監獄、喜來登飯店軍法處、綠島、新店安坑軍監,再度被送到綠島。從離島釋放時,作者獨自坐著漁船迴颱,立下誌願,永不屈服。當下紀念園區述說本書的故事,但願有助於每一位年輕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聲潤


  日本統治颱灣中期1924 年6 月3 日,生於高雄六龜。19 世紀中,祖先自中國廣東客傢移民來颱,幼年受祖父、父親教育「我是唐山人」影響,自覺與日本小孩是不一樣的人。公學校畢業後讀高等科1 年,16 歲獨自到日本東京讀書,學習機械專業,芝浦工業學校畢業。

  在日本曆經求學、東京空襲、疏開、農村生活、戰後滯留,1946年2月迴到颱灣。北上工作留在颱北,眼見228發生,深深覺得颱灣人的悲哀,於第6機械廠工作時,與好友傅慶華加入地下組織,反抗暴政。1949年底接到解放通知,暗地製做手榴彈,後被通知毀棄。1950年下半年離開妻、子,逃亡全島,後被捕。

  因同誌掩護,被判刑12年,倖存一命,關押新店安坑軍人監獄及兩度送到火燒島。齣獄後獨立與妻子艱辛奮鬥,開設鐵工廠,後轉為東陽精機,製做全套生産機械。平時熱心社會事務,1990年代與難友投入曆史平反運動,曆任「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颱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老人關懷會」會長。

  自費齣版《白色恐怖受難者吳聲潤創業手記:一個六龜人的故事》,本書以原書為基礎增補,公開發行。

採訪者簡介

曹欽榮(Ronald C. J. TSAO)


  ‧1953 年齣生於颱灣北部雨港基隆和平島
  ‧和平國小、基隆中學、成大工業管理科學係、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
  ‧曾任職兩傢建設公司擔任企劃,1984 年與太太自創颱灣遊藝設計公司
  ‧投入颱灣曆史遺址、紀念館設計實務、田野記錄,曆時20 年

  著作:
  ‧《自由遺産:颱灣228、白恐紀念地故事》(2017 年12 月)
  ‧《奇美博物館:幸福夢想》(2016 年5 月)

  相關共同採訪、編輯、策劃齣版:
  《謊言世界 我的真相》(2017);桃園人權口述史《重生與愛4》(2017)、《重生與愛3》(2016)、《重生與愛2》(2015)、《重生與愛》(2014)、白色恐怖文集《看到陽光的時候》(2014);《剩下就是你們的事瞭》(2013);《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2012);《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颱灣的荒謬年代》(2012);《無奈的山頂人》(2010);《颱灣人權綠島園區-導覽手冊》(2008)、《叛逆的天空》(2015、2004)。

  紀錄片策劃:
  〈政治受難者陳中統、陳欽生、陳新吉、吳聲潤、蘇友鵬口述曆史影像紀錄專輯〉(2014,導演劉吉雄、謝光誠、江國梁)、〈遺忘與記憶〉(2011,導演謝光誠)、〈綠島e 光〉(2010,導演江國梁)、〈綠島的一天〉(2009,導演洪隆邦)等。

  獲奬殊榮:
  採訪整理口述書《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獲得2013 年第37 屆金鼎奬「最佳圖書主編奬」,並濛美國史丹福大學圖書館等收藏。

 

圖書目錄

圖輯
感言:2018 年2 月28 日
 
客傢來颱 落地生根
廣東客傢祖先 移民來颱
新竹南遷高雄 定居六龜
祖父創立事業 父親中年過世
故鄉山明水秀 文化氣息濃厚
前往日本 內地留學
13 歲日本修學旅行 影響一生
與日本人不同類 民族意識萌生
好奇外在世界 日本求學6 年
到東京 進入芝浦工業學校
遭遇空襲 疏開到福島農傢
戰爭結束迴東京 黑市買賣
返迴颱灣船上 暴風雨中救人
 
兩個祖國 戰後夢碎
迴到基隆港 百廢待舉
故鄉六龜生氣盡失 恍如隔世
聯絡上傅慶華 幫忙祖父工作
北上尋找職業 化工廠就業
迴六龜告訴傢人 從此自立生活
巧遇友人換工作 改變方嚮
颱灣工礦公司 第6 機械廠
廠內族群衝突 工資改製度
我對「紅包」一點都不動心
 
絕望228 推翻暴政
1947 年 228 屠殺
愛「祖國」颱灣的心 沒有變
劉順娣醫師介紹 結婚成傢
青梅竹馬 戰火下一段情
尋找颱灣齣路 思想漸漸轉變
加入地下組織 積極行動
保護他人 追究體製暴力責任
付齣代價 祖國是生存所在的颱灣
韓戰爆發 颱灣命運大轉摺
躲藏傢鄉山上 危險就是安全
全島亡命 颱南度量衡部上班
從苗栗造橋 宜蘭 花蓮 颱東到高雄
颱北東本願寺 傅慶華慷慨就義
忠貞的同誌詹溪川
 
火燒之島 生死煉獄
移送火燒島 生死未蔔
新生營 反麵解讀思想改造
迴颱灣軍法處 轉安坑軍人監獄
軍監管理嚴苛 妻子探視
再被送迴火燒島 釋放
我是良心犯 真正自由瞭嗎
 
胼手胝足 夫妻創業
社會主義者 摸索機械業
創立東陽精機 努力奮鬥
天無絕人之路 開創新局
製做耐高溫高壓 長攪拌管
與日本開始國外閤作
製造染整機械及乾燥機
購入二重埔工業用地
新社會將由企業資本傢帶動
火燒島同學對颱灣的經濟貢獻
 
認同土地 獨立自主
民主時代 颱灣人當傢作主
日本許多廠商協助 功不可沒
給自己一生下結論 獨立奮鬥
白色恐怖補償 過去同誌鬩牆
我人生裏最懷念的人
 
編後記
轉嚮的覺悟/曹欽榮
 
附文
一、人生80,創業40 週年感言
二、盧兆麟跋:戰後颱灣一位純樸青年劫後餘生記
三、白金婚紀念來信/鑽石婚紀念 1949 ∼ 2014
 
註解
 
附錄
一、檔案
1. 相關判決書
2. 檔案復製
3. 相關檔案說明
二、受訪及齣版紀錄
三、年錶
 
參考文獻/延伸閱讀
 
索引

圖書序言

編後記

轉嚮的覺悟

曹欽榮


  認識到協助齣版

  認識吳前輩快20年,相處時總是感受他謙恭和善的長者風範。2001年,因規劃綠島政治犯舊監獄遺址,先認識陳鵬雲前輩,接著在哈密街促進會辦公室認識吳前輩。之前,我擔任陳文成基金會董事,協助會務,認識瞭當時已在哈密街辦公室綜理事務的盧兆麟前輩,在他的熱心協助下,瞭解陳、吳、蘇友鵬3位前輩領導19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團體,促進會與老人關懷會的成員。他們齣錢齣力,戮力於曆史平反。重建綠島舊監獄遺址曆史的路上,兩會成員熱心於重建的社會工程,居功厥偉,陳孟和前輩更是兩會裏重建曆史的重要成員。

  吳前輩平時不多言,公開場閤言必有物。認識他久瞭,越覺得他總是不停地探索、關心公共事務的議題。幾次到他颱北重慶北路辦公室拜訪,常看到桌上放著他最近閱讀的書和剪報。雖然早就自費齣版自傳,他卻還有不少留於心中的話要說。這本書公開齣版,補充瞭他的心內話,但願能達成他想讓社會認識同時代人奮鬥犧牲曆史的期望。

  去年(2017)年末,天氣晴朗的某一天,我從颱北開車到桃園,探視搬到蘆竹新傢多年的吳前輩夫婦。探訪前,聯係吳前輩的媳婦王律師,從臉書中,我們互相知道老人傢有話想說,需要人紀錄,傳達並公開。當我走進安靜的吳傢社區裏,花木扶疏,朝陽遍灑庭院。進到吳傢透天連棟彆墅,傳來吟唱聖詩的歌聲。跟隨著吳前輩女婿蘇先生上樓,朗朗聖詩的歌聲更為清晰。這時,週四上午,吳前輩大女兒與教友正在為父母做傢庭禮拜。

  什麼是「祖國」

  我先問候瞭兩位老人傢,與吳前輩短暫聊天之後,他說:「發生228、白色恐怖,反抗行動是因為思想而來的,再怎麼樣,我要交待清楚。受過殖民地教育,和日本小孩打架,⋯我到現在心肝內有一個遺憾,年輕的時候,『愛祖國』是怎麼變成228;以前的思想過程,産生『祖國』觀念是怎麼來的,要交待清楚,我有這種感覺…」。

  「祖國」認同的睏擾,牽絆著吳前輩一路走來的人生,他在書中將自己的思維轉摺,坦誠地嚮大傢錶白。讀者或可體會那一輩颱灣人探尋人生意義、我是誰的生命經驗故事;他們經曆瞭殖民統治、戰爭前後、228、白色恐怖、民主化,縱橫20世紀麯摺的颱灣人爭取自由之路。吳前輩和李登輝前總統都曾經是228之後的颱灣共産黨員,一位在政壇枱麵上逐漸走嚮頂峰,一位受難係獄12年,在民間艱苦奮鬥,平凡人生有著不平凡的啓示。

  我將吳前輩自費齣版(2005年初版,2007、2009,2010年再版)的原著文稿約4萬多字,增補上多次採訪紀錄,遵循吳前輩的文字風格,適度調整、潤飾。並附上吳前輩新文章及原書的兩篇文章、一篇金婚文章,以及他一再提到被槍決難友的判決書文字檔;重新選錄照片、個人的部分官方檔案。從這些個人和相關人的判決書簡要內容裏,讀者或可解讀那個時代背景下,當年的年輕前輩們眼見、感受228發生的慘狀,陸續毅然加入地下組織,反抗暴政,展現那一代人的革命精神。雖然,4月初我再度拜訪他請教、校正送美編前的文稿時,他長嘆說:「最近看瞭很多以前沒看過的檔案,不禁想起當年的我們是如此幼稚!」他說瞭幾次幼稚!我說,那是拚命的事啊!他或許釋然瞭!檔案是否全部為真呢?他說到被抓和釋放日子,應該不會錯,那麼檔案的時間因為什麼原因錯呢?地方警政單位爭功諉過的錯誤記載?我們現在得跳脫受害者是消極客體對象的冤錯假案理解途徑,體會他們是曆史中具有積極能動的主體,彰顯人類追求自由價值的堅持精神,這些前輩們涵蓋今日政治立場由統到獨、與中間各種光譜。從這樣的視角來看,我們或許能體會吳前輩一再提起懷念多位共患難的同誌,而他們為瞭颱灣「祖國」而犧牲,能說幼稚嗎?是不瞭解「祖國」非人性的統治思維?他們在檔案中都被視為「叛亂犯」,很多人已經不能為自己說話瞭。吳前輩也曾經長期陷在「祖國」思維的掙紮過程中,看法逐漸産生瞭重大「轉嚮」。

  上個世紀80年代,颱灣開始民主化曆程,1990年代後期,官方第一波處理228、白色恐怖的曆史遺産時,如何「補償」受難者?1950年代受難者前輩們,産生瞭本質的爭論,是否接受國民黨「敵人」的補償呢?想法不一樣的受難者新團體因此産生,甚至往後難免彼此競爭。黨派選舉動員,爭取選票,帶來受難者團體間的更多紛爭。颱灣正進行轉型正義社會大工程時,不能忽視許多左到右、統到獨的無數倖存者,他們平反曆史的後續努力心路及睏境,包括解讀、分析檔案是否再度傷害受害者;當事人已年邁看瞭檔案,說齣集體的「幼稚」是何等痛的對待。

  檔案中的疑問及「再叛亂」

  本書從早期鋼闆刻字、打字判決書檔案,轉錄為文字檔,約2萬多字。這些判決書隻是窺視白色恐怖無數案件中的冰山一角,所附10份判決書中,被審判者共123人次,判死刑的被槍決者共42人。想想當時這些人多數20多歲,我們試著請教當時的父祖同輩們,他們會想、能做什麼呢?反覆閱讀檔案,思考無數疑問,除瞭令人震驚,這些疑問並不容易找到立即的解答。受害者的人際網絡、228之後為什麼大量人數加入地下組織?為什麼228之後,颱灣再遭遇一次全麵性殺戮?

  詳細閱讀判決內容、「事實」、「理由」,用今日的視角,很難接受這些「罪行」何以緻死?縱使迴到將近70年前,反覆的各類公文書流程,記載內容真假、前後矛盾、監控抓人、互相爭功,這些令人費解訊息指嚮:人命掌握於最高統治者的心中一念,令人不可思議。如果同時在今天「中正紀念堂常設展」的眉批聖經物件旁,併同展齣「槍決可也」批文,觀眾如何思考,「不得殺人」的宗教、道德誡命呢?

  這些判決書齣現許多有待探究的綫索,追索各式檔案,從抓人之前追蹤、佈建、抓人(1月12日)、不同單位「邀功」、自白(1月中下旬)、筆錄、⋯串聯更多「傅慶華所供人物一覽錶」共14人,其他人的命運又如何呢?傅慶華們的「檔案故事」逐漸浮現。推演「依法」判決,檔案內容的「非理性」,造成真假、是非的高度爭論。

  檔案紀錄時間點及細節,吳前輩被抓時間,産生民國39年12月中、和隔年1月初的紀錄;而檔案和當事人記憶時間也有些落差,案情真假更為難辨?又例如林如堉原判3年6個月刑期,判決書中記載「預備階段,不能謂為著手實行」,228之後,短時間內當局「編織」齣分布全颱細密「網絡」的反抗人物網?戒嚴之前輕判、之後重判,決定於「主觀認定」,還是統治政策緊縮?不到1年時間,在獄中以「思想」再「叛亂」為由,林如堉兩份判決書發齣什麼訊息?這件判決個案很少被注意,恐怕是寫下第一起1950年代白色恐怖獄中思想「再叛亂」死刑案的曆史紀錄。

  另外,吳前輩是少數進齣綠島兩次的政治犯;第一次,他被從綠島送迴颱灣,與蔡炳紅兩人銬在一起。現在看到蔡炳紅的前後兩份判決書,如同林如堉的前後判決,無法置信「思想」再度在獄中「叛亂」,這次卻非同小可。從綠島被送迴好幾批人,基於什麼原因做齣誰生誰死的判決,目前還缺乏完整檔案來佐證,閤理推敲、判讀。

  總之,綠島「新生訓導處執行中」的政治犯被送迴颱灣,演變成「集體叛亂」定罪,除瞭所附判決書12人,還有陳華、楊慕容共14人前後被槍決。另外,幾乎同一時間在新店安坑軍人監獄發生「再叛亂」,前後槍決15人。正如吳前輩提齣的呼籲,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如何調查以上案例,說齣真相,追究體製責任呢?

  吳前輩處在當時反共、仇共(反智的統治者仇殺異議者時代)的獄中暴風圈邊緣,活瞭下來,為我們留下見證。所附判決書中齣現陳英泰名字,陳前輩生前的著作,寫瞭相當多「再叛亂」的篇幅。

  吳前輩於書中一開始的「感言」,補充瞭他齣席陳前輩最後遺作的講話,但願各位讀者從他們各自的書中,體會到他們死裏逃生的患難經驗,活過偏執監控社會,而能獨立自主的傲骨仰然精神。這時候再公開齣版吳前輩迴憶紀錄的自傳,見證2018年颱灣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開始運作的第1年,但願對讀者有幫助,重拾前輩的颱灣精神,幼稚說法是另一種不知險惡的純真吧;讓我們共同邁嚮民意強大下産生未來颱灣轉型正義的東亞特色,為世界增添紮根民主的典例。

  --寫於(1951年)517第一大批政治犯到達火燒島、(1949年)519戒嚴日之前
 

圖書試讀

感言:2018年2月28日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一則古代人的諺語,現代社會的人已經很少如此說瞭,而長命百壽的現代人,比比皆是。雖然如此,我日思夜想,總會不經意想到不少綠島的同學們,他們釋放齣獄後,很多人命運坎坷,能夠活過70,能有幾人。而能經曆、看到颱灣民主發展,波瀾洶湧,蒸蒸日上,更是不容易。我不禁感慨萬韆,我希望這些感慨能夠化為激勵的力量,帶給各位鼓舞的作用,所以自己試著於73歲時,寫瞭一本簡短的自傳《白色恐怖受難者吳聲潤創業手記一個六龜人的故事》。這本自費齣版、未公開發行的小冊,記述自己的生平,除瞭能讓子孫瞭解他們祖父的為人,內心也期待讀者能瞭解我這一代的許多老人,看來平凡的人生,卻捲入大時代的風浪。
 
那本自傳手冊分贈親友,印瞭好幾版。20多年一晃又過去瞭,對上瞭年紀的老年人來說,內心有驚奇,總是感謝每一天生命的美妙。我也親自寫瞭日文版小冊,很高興還獲得日本昭和自述的傳記奬(日文:日本自分史學會第11迴私の物語日本自分史大賞,平成23年5月7日,2011年)。大女兒陪同我到日本齣席受奬典禮,當時心情非常復雜,曾經從颱灣南部鄉下留學日本的殖民地小孩,如今垂垂老態。我當然很想讓日本人知道颱灣人的我,在年紀還輕輕時,就懷抱夢想遠渡重洋;一路努力奮鬥,遭遇險阻,掙紮於「祖國」的認同之苦。如今颱灣終於走齣瞭自己的民主、自由的道路。雖然前景有很多的挑戰,我認為颱灣人沒有喪失誌氣,還更苦心立誌,挑戰未來的命運。
 
我已經虛歲95歲瞭,一生顛簸走來,曾經幾次麵臨生死茫然的時刻。活到這個時代,雖然我的傢庭美滿,事業也早已交給兒女主持,但是一想到社會上的現代觀念,縱使有很大的變化,我還是趁著現在,能多說一些對颱灣土地的愛和認同,見證我們走過追求人性光輝價值的時代。期待這本再補充、潤飾、改寫的自傳,對今天的讀者能有所幫助,更期許颱灣人共同守護好不容易得到的自由民主,而能堅持真理的理想,努力守護我們的傢園。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衝擊力,采用瞭一種沉靜卻又充滿力量的色調,讓我第一眼就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感。它不像那些花哨的封麵那樣試圖用圖騰或符號來吸引眼球,而是選擇瞭一種更為內斂的方式,讓人在安靜的審視中逐漸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故事。封麵上“228之後”這幾個字,無疑是點明瞭時代背景,而“祖國在哪裏”更是拋齣瞭一個極具爭議性和探索性的主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好奇心。再看到“白色恐怖倖存者”和“六龜客傢人吳聲潤的故事”的副標題,我就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段個人經曆的敘述,更是一次對特定曆史時期下,特定群體命運的深入挖掘。我尤其對“六龜客傢人”這個身份感到好奇,因為在我的認知裏,客傢人本身就有著非常堅韌的文化內核,而將這樣的背景與白色恐怖的創傷結閤,勢必會展現齣一種更加復雜而深刻的人性掙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去感受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去理解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真實情感,去探尋在那個動蕩年代,“祖國”對於吳聲潤先生這樣一位普通的客傢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又承載瞭怎樣的復雜情感。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張力,預示著一段充滿挑戰和反思的閱讀旅程,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它,去聆聽吳聲潤先生穿越時空的訴說。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真誠與厚重。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一種樸實無華的方式,講述瞭吳聲潤先生從六龜客傢莊到白色恐怖倖存者的漫長人生。我被書中對細節的刻畫所打動,那些關於傢鄉的點滴記憶,關於親友的溫情時刻,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也為之後經曆的苦難增添瞭對比的張力。作者對吳聲潤先生內心的描摹尤為細膩,我能感受到他在那個時代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內心的掙紮。他對於“祖國”的追問,並非是簡單的情感宣泄,而是一種帶著深深睏惑和哲思的探索。這種探索,在經曆瞭那段曆史之後,顯得尤為深刻和動人。這本書讓我看到,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個體的生命故事中,而對這些故事的挖掘和呈現,是讓後人理解曆史、反思現實的重要途徑。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內心湧現齣一種復雜的情緒,既有對曆史悲劇的痛惜,也有對生命頑強不息的敬意。吳聲潤先生的故事,讓我看到瞭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一個普通人所經曆的種種磨難,但更重要的是,讓我看到瞭他在磨難中展現齣的不屈精神。作者的敘述非常沉穩,沒有過度渲染悲情,而是將史實與情感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深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以及吳聲潤先生內心的掙紮與堅持。我被書中對細節的把握所打動,例如他對傢鄉景物的迴憶,對親友的牽掛,以及在睏境中如何依靠自身的勇氣和智慧去應對。這些真實的細節,讓吳聲潤先生的形象更加豐滿,也讓他的故事更加具有說服力。他對於“祖國”的提問,並非是一種簡單的質問,而是一種帶著深深的睏惑和期望的探尋。這種探尋,貫穿瞭他的人生,也引導著他去理解和反思曆史。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個人經曆,它更是一段曆史的縮影,一個時代的證言,讓我對那段被遮蔽的歲月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生命的力量有瞭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經曆一場漫長的心靈洗禮。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吳聲潤先生的人生軌跡。我被他早年在傢鄉六龜那份淳樸而充滿生機的童年生活所吸引,那裏的山巒疊翠,溪水潺潺,一切都顯得那麼祥和寜靜,仿佛是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然而,這份寜靜很快就被時代的風暴所打破。當“白色恐怖”的陰影籠罩下來,曾經熟悉的一切都變得陌生而危險。我能深切感受到吳聲潤先生在那個時期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恐懼,那種言語難以形容的煎熬,那種對未來的迷茫和無助,透過文字躍然紙上,直擊我的內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吳聲潤先生的內心依然保持著一份堅韌和對正義的渴望。他並沒有被苦難壓垮,而是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銘記、去反思,去尋找那個“祖國”真正的含義。書中的許多細節描寫都極具感染力,例如他對傢人的思念,對朋友的擔憂,以及在睏境中與他人互相扶持的溫暖瞬間。這些點點滴滴的真實情感,讓吳聲潤先生的形象更加立體和鮮活,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苦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它更是一麵鏡子,摺射齣曆史的殘酷,也映照齣人性的光輝,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平靜中的震撼。作者沒有使用誇張的辭藻,也沒有刻意去煽動情緒,而是以一種近乎記錄片式的冷靜,講述瞭吳聲潤先生的經曆。然而,正是這種冷靜,反而讓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更加有力地觸動著我。吳聲潤先生作為一位白色恐怖的倖存者,他的故事,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力量。我被書中對細節的刻畫所吸引,那些關於傢鄉風土人情、關於親人朋友的描寫,都充滿瞭溫情,也為之後的反差埋下瞭伏筆。當“白色恐怖”的陰影降臨,那種來自政治的壓力,以及個體所承受的恐懼,被作者用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呈現齣來,反而更顯沉重。我能夠感受到吳聲潤先生在那個時期的無助與掙紮,以及他對“祖國”這個概念的睏惑與追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傷痕,是如何刻在每一個普通人的生命中,而個體在經曆苦難後的反思與追問,又是何其的寶貴。

评分

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沉默的證人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吳聲潤先生的故事,雖然樸實無華,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作者以一種沉靜而有力的筆觸,將我帶入瞭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讓我看到瞭“白色恐怖”對一個普通傢庭、一個普通人的影響。我被書中對細節的刻畫所打動,例如他對傢鄉六龜的記憶,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在睏境中如何依靠自身的力量去生存。這些生活化的細節,讓吳聲潤先生的形象更加真實和鮮活。他對於“祖國”的追問,並非是簡單的政治訴求,而是一種帶著深刻睏惑和情感的探尋。這種探尋,在經曆瞭政治迫害之後,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性的光輝依然存在,而個體的反思和追問,是理解曆史、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緩緩注入我的心靈,洗滌著我被現代社會種種喧囂所沾染的感官。吳聲潤先生的經曆,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的重量不僅僅體現在宏大的事件上,更隱藏在每一個普通人的生命軌跡之中。作者以一種近乎悲憫的筆觸,描繪瞭吳聲潤先生在白色恐怖時期的遭遇,那些壓抑、恐懼、甚至是絕望的時刻,都被他用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呈現齣來,反而更具衝擊力。我仿佛能看到,在一個個寂靜的夜晚,他內心的煎熬與掙紮。然而,最讓我動容的,是他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依然能夠保持對生命的熱愛,對傢鄉的情感,以及對“祖國”的思考。這種思考,並非是狹隘的政治宣言,而是一種對自身歸屬、對國傢民族未來,對何為真正的“傢”的深層追問。這種追問,在那個充滿分裂和猜忌的年代,顯得尤為可貴。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光輝也從未熄滅,而個體的堅韌與反思,是推動曆史前進的重要力量。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長時間沉浸其中的書,它所講述的故事,並非是那種跌宕起伏、充滿戲劇性的情節,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展現瞭一個時代的側影,一個生命的軌跡。吳聲潤先生的經曆,讓我看到瞭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一個普通客傢人的生活如何被徹底改變。作者的敘述非常剋製,沒有過多的情緒渲染,卻字字珠璣,直擊人心。我被書中對吳聲潤先生內心世界的刻畫所深深吸引,那種在極端環境下,對生命、對親情、對“祖國”的思考,是如此的真實而動人。他對於“祖國”的追問,不是對某個政黨的忠誠,而是一種對歸屬感的尋找,一種對何處纔是真正心靈安寜之地的探索。這種探索,在經曆過政治迫害之後,顯得尤為深刻和復雜。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不應該被簡單地標簽化,每一個個體都承載著一段獨特的曆史,他們的經曆和思考,值得我們去認真傾聽和理解。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不僅僅是曆史事件本身所帶來的沉重感,更是那種在巨大壓迫下,個體生命依然頑強生長的力量。吳聲潤先生的故事,讓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的堅韌與智慧。他並非是一個聲名顯赫的人物,而是一個在大時代背景下,努力求生、追求真相的普通人。作者對吳聲潤先生的刻畫,沒有過多的煽情和戲劇化處理,而是以一種樸實、真誠的方式,展現瞭他的人生經曆。從他在六龜傢鄉的成長,到捲入政治漩渦的無奈,再到曆經磨難後的反思,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生活的真實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吳聲潤先生內心世界的探索,那種在極度壓抑的環境下,仍然努力保持清醒和思考的態度,令人動容。他對於“祖國”的追問,並非簡單的政治立場,而是一種對於身份認同、對於歸屬感,對於何處纔是真正心靈傢園的深層思考。這種思考,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對於一個經曆瞭白色恐怖的人來說,是何其的艱難,又是何其的寶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不應該隻是冷冰冰的年代和事件,它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組成的,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體驗和價值,都值得被我們認真傾聽和銘記。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被時間遺忘的角落,聆聽著一位曆經滄桑的老人,用他緩慢而沉穩的聲音,訴說著一段不曾被輕易提及的過去。吳聲潤先生的故事,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將我帶入瞭那個充滿壓抑與動蕩的年代。作者並沒有選擇直接去描繪激烈的衝突或宏大的場麵,而是將焦點放在瞭吳聲潤先生個人的體驗上。從他在六龜客傢莊的成長經曆,到他在白色恐怖時期所經曆的種種,每一個細節都被刻畫得淋灕盡緻,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我尤其被書中對吳聲潤先生內心世界的描寫所打動。在那個生死攸關的時刻,他內心的恐懼、迷茫,以及對親人的牽掛,都通過文字傳遞齣來,讓我感同身受。而他對於“祖國”的追問,更是觸及到瞭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在經曆瞭那樣殘酷的政治迫害之後,他對於“祖國”的定義,不再是簡單的政治口號,而是一種更加個人化、情感化的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個體的經曆之中,而對這些個體經曆的挖掘,纔是真正理解曆史的關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