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宇宙、人

演化、宇宙、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138億年前大爆炸的一瞬間,物質和反物質等量產生並滿溢於宇宙之中。
在下一瞬間,物質和反物質應當相互抵銷湮滅,一切於焉不存。
但竟然還有些許物質留存下來,經過一連串神祕的偶然與巧合,最終演化出「人」。

  人類能認知自身的存在,本身是一大奧秘。在好奇心驅使下,人類試圖理解自身所處的世界,以及如何在天地間自處,但越認知宇宙的浩瀚,就越想追問自己在宇宙中究竟是孤單的,還是另有同伴?

  我們從地球的生物演化證據出發,驚異於生命的奧秘,轉而探詢生命何以能夠存在於這宇宙?將眼光擴展到太陽系、銀河、銀河系以外的尺度,甚而探尋銀河系成形之前的時間、直到宇宙初始的形成,我們從欣賞的角度來認知我們的宇宙是何等驚人。國立台灣大學講座及物理系特聘教授侯維恕的《演化、宇宙、人》將以科學知識為中心展開對下列問題的探討。

  演化論究竟是什麼?從綜觀演化的證據入手,突顯其具有可預測性的科學理論特性,同時略探起源問題。演化論所揭櫫的「沒有設計師的設計」是否與信仰有所衝突呢?

  演化需要超越人類想像的漫長時間,而這一切都仰賴太陽無盡能源的供應,「太陽為什麼能發光這麼久?」變成了相當自然的問題,我們將從大物理學家凱耳文的挑戰出發──在創造的大倉庫中,是否有我們所不知道的新能量源頭呢?

  當我們體會人類的出現在漫漫時間中如何渺小,開始追問人類如何能夠認知過去所發生的事。這樣的「自覺意識」如何產生?地球上的生命在浩瀚宇宙中是否是孤單的呢?這些問題的探究將讓我們驚訝地認知到生命能從星塵中誕生背後是有多少的巧合條件。

  最後,我們將認識隱含著空間與時間的「宇宙」本身,乃是誕生自極短時間的熾熱起源。當我們真正認知宇宙之大,而我們對其所有的理解又如此之少,人類將會自然學會謙卑,同時體悟生命格局的恢宏,要由自己來塑造。

  《演化、宇宙、人》結集自侯維恕 自2009年春季延續至今的台大通識課程,將「演化、宇宙、人」三項互相關聯的題材結合──宇宙的演化機制孕育出今天的人,而人卻又回頭認識到演化及宇宙發展的過程,在思索自身地位的同時理解「人」才是貫穿三項深奧議題的中心。或許,人能認知生命及宇宙的起源,並非偶然,盼望本書能幫助追尋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學子定位人生,塑造出恢弘而謙卑的人本精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侯維恕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博士,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會士,現任台灣大學講座及物理系特聘教授,並主持高能實驗室。專業領域為粒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專注於「味道」物理與CP破壞,特別關切可測現象及與實驗之互動,近年亦探討電弱對稱破壞與質量產生,並宇宙反物質消失問題。2010年獲國科會「攻頂計畫」,在大強子對撞機LHC搜尋極重夸克,加入CMS實驗第一階段升級「畫素偵測器」之製作,並進一步推動第二階段升級「高粒度量能器」之研發。

  2010年獲教育部學術獎肯定, 2012年再得教育部國家講座殊榮。作者學術著作頗豐,已發表的個人理論論文約150篇、CMS物理論文約700篇、Belle論文約500篇。著有《Flavor Physics and the TeV Scale》及《夸克與宇宙起源》。
 

圖書目錄

緒論

演化 Part I
第一章─演化、科學與信仰
第二章─綜觀演化證據

生命 Part II
第三章─太陽系內生命
第四章─自覺意識
第五章─我們是星塵

宇宙 Part III
第六章─宇宙之大
第七章─回探起初
第八章─黑洞
第九章─加速膨脹──暗能量?!
第十章─宇宙這道菜
卷尾
 

圖書序言

第一章─演化、科學與信仰
 
本章藉由介紹演化論,示範科學講求檢驗與證據的根本精神。我們從「案例」入手,突顯演化論具有預測、推敲以致發現關鍵證據的能力。演化論是生物學的中心準則,解釋了生物多樣性、並地球眾生命乃同屬一個大族譜。所有地上四足動物的共同祖先在不到四億年前出現、二億多年前哺乳類出現、靈長類約在七千萬年前出現、人類始祖約四百萬年才出現,而我們智人(Homo Sapiens)來到世上才不過二十萬年!對生物演化論的認知,部分回答了本書主軸的「起源問題」。起源問題則觸及信仰,而演化論揭示「沒有設計師的設計」,是否與信仰有衝突呢?
 
Tiktaalik的發現:從案例入手
 
脊椎動物、四足動物:「魚足類」?
 
提到「脊椎動物」,你腦海浮現的多半是像人類這樣的生物。然而,脊椎動物其實以魚類為大宗,四足動物(Tetrapods)這個標籤才更貼近我們這樣的大型陸上生物。那麼,四足動物的四肢究竟是如何從最初以魚類為主的構造發展而來呢?這個變化是上陸之前就已發生,還是之後呢?
 
若你看過關於「提克塔里克」(Tiktaalik)的文章,就會常常讀到Fishapod這個以fish(魚)取代Tetra(四足)的字。例如由德施勒(E.B. Daeschler)、舒彬(N.H. Shubin)與堅肯斯(F.A. Jenkins)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的文章 1 :〈一種像四足動物的泥盆紀魚、與四足動物身體構造的演化〉(A Devonian tetrapod-like fis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etrapod body plan),標題宣告討論焦點是
 
一種魚,卻又與四足動物相近,而核心提問正是:「重要的四足動物特徵是如何、並以怎樣的次序演變的?」生命是從水中慢慢往陸地發展、擴張,如果魚類是脊椎動物中較早並且大量出現的生物,我們也許可以合理推敲在陸生四足動物
 
(Tetrapod)與水生魚類間,還有一類介於兩者之間、被遺忘的族類:魚足類。
 
讓我們想想重要的四足動物特徵,除了「四足」之外還有甚麼?譬如,你看過會轉頭的魚嗎?應該沒有。魚能轉身、迴游,卻不能轉頭。你可以再好好觀察一下,動物的脖子如何能夠轉動?能夠轉動的頸脖構造是否能算是四足動物的一個特徵?這些特徵是怎麼來的?它出現的次序是甚麼?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