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讀書人:一個生理學傢的筆記(二版)

科學讀書人:一個生理學傢的筆記(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生理學
  • 科學普及
  • 科普讀物
  • 健康
  • 醫學
  • 科學思維
  • 讀書筆記
  • 生命科學
  • 科學素養
  • 大眾科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生理醫學是二十世紀發展最快速的學門之一,解決瞭許多醫療上的難題,甚至得以一窺人體生命的奧祕。作者為生理學者,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之餘,並緻力於科普知識的推廣,將一些科學發現,以及許多科學傢的故事,介紹給一般讀者,為許多令人迷惑但深感興趣的問題,提供瞭第一手的解答,也對於科學與文化的現象提齣瞭獨到的看法。本書與一般充滿艱澀專有名詞,及繁瑣敘述的科普書不同,可以讓讀者輕鬆進入科學的世界,欣賞豐富的知識內涵。

  科學與文學、藝術並無不同,都是人類最精緻的思想及行動錶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震澤


  生於颱北,長於中壢、新竹;國立颱灣大學動物係、動物研究所畢業、美國密西根韋恩州立大學生理學博士,洛剋斐勒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密西根大學等校研究。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教授,專長為神經內分泌學,並曾獲得慶齡醫學奬、國科會傑齣奬、特約奬等榮譽。近年關心科普讀物譯介,譯著有:《科學論文寫作與發錶》、《人體生理學》、《天纔的學徒》、《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基因組圖譜解密》、《睡眠的迷人世界》等不下十本,並擔任《科學人》雜誌編譯委員。現旅居美國。
 

圖書目錄

科學讀書人代序
 
輯一 科學人生
雅婁與柏森的故事   3
華生傳奇   12
諾貝爾奬對決   21
師徒情結   25
高爾基與卡厚爾   32
同行相忌?   36
君子斷交   40
李卓皓與腦內啡   44
 
輯二 科學拾穗
生命是什麼?   51
生物愛好者   55
愛是什麼?   59
如幻似真   63
睡眠與作夢   70  
作夢的真諦   77
談壓力   81
PCR的故事   88
小兒麻痺癥沙剋與沙賓疫苗   99
胰島素的故事   110
避孕藥與RU486   120
成 癮   127
鴉 片   131
宿便的迷思   135
小小世界真奇妙   139
與病菌為伍   143
不知老之將至   147
 
輯三 科學萬象
學然後知不足   153
大哉問   157
也是兩種文化   160
師 徒   164
衣帶漸寬終不悔   168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   172
不發錶,就走路   176
談無徵不信   180
 
索 引   185

圖書序言

科學讀書人代序

  「人為什麼要讀書、要讀什麼書、書又該怎麼讀」這幾個問題,隻怕睏擾過不少年輕人,筆者也不例外。不可諱言,許多古人為取功名而讀書,今人則為瞭討口飯吃。讀書一旦與考試及工作扯上關係,就有壓力,要快樂也難。許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再主動找書看,顯然是沒有從書本裏發現什麼樂趣。猶記得自己取得博士學位那天最高興的念頭之一,是認為以後再也不用為考試而唸書瞭;隻不過後來為瞭研究及教學而讀書的壓力,比起當學生時,隻增不減。

  人是怕無聊的動物,閑下來總想找點事情做,但這種事一要有趣,再來不能費太大力氣。現代人的問題之一,是可以打發時間的事情太多瞭,讀書絕非首選;除瞭各種聲光影視之娛已佔去太多休閑時間外,就算可以坐下來讀點東西,也不隻有書本而已,像報紙、雜誌、上網等都比書的吸引力大。根據個人觀察,平日隻讀本行教科書及期刊、不讀其他閑書的大學教授大有人在;以此類推,一般社會大眾的閱讀狀況,隻怕等而下之。

  先賢勸人讀書,說「三日不讀書,則覺麵目可憎」,近人則說可以「變化氣質」,隻不過這些說法都嫌太主觀,現代的年輕人大概沒幾個聽得進去;多數人會認為與其變成書呆子,不如在外貌服飾上變點花樣,大概還更吸引人。再說,古人指的讀書,不齣經史子集等聖賢書,與今日書籍種類的五花八門,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究竟讀什麼書可以變化什麼氣質,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筆者隻想就個人的讀書經驗簡單談談。

  *  *  *

  個人成長的階段,除瞭上學、考試要用的教科書、參考書之外,課外書是相當貧乏的,但也不代錶沒有。環境越是貧乏,飢渴的心靈伸齣的觸角就越廣泛。我曾與同時代的朋友(四年級前段班)比較過小時候的讀書經驗,我們都讀過古典章迴小說(時間有早有晚,有足本有改寫),臥龍生、司馬翎的武俠小說(以報紙連載為主,租來看還是上大學以後的事),瓊瑤的言情小說(以《窗外》、《煙雨濛濛》、《幾度夕陽紅》等頭幾部印象最深),司馬中原的大陸鄉野奇譚(以《狂風沙》最齣名),加上李敖、柏楊的雜文(在書店翻的多,真正想看時又被查禁看不到瞭)等。我從小還看《南國電影》(邵氏電影公司的公關雜誌)、《皇冠》、《今日世界》(美國新聞處的宣傳品)、《拾穗》(中油公司的齣版品)、《幼獅文藝》(救國團齣版)等雜誌,不管懂是不懂,都囫圇吞棗,如今大多數內容已沒什麼記憶。

  可看的書少也有它的好處,那逼著我把手上僅有的幾本書重復看上好幾遍,像《三國》、《水滸》、《西遊》等幾部古典章迴小說,不知伴我度過多少年少時光,對個人的影響也早已深入骨髓、流於無形。個人小時候的心願之一,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也能讀自己讀過的書、聽自己聽過的音樂、看自己看過的電影;隻不過這種天真童騃、一廂情願的本位想法,早隨著小孩在異國成長、有著與我完全不同的童年生活而幻滅。不要說「橘逾淮而為枳」是古人早就有過的觀察,就算沒有空間的移植,經過二、三十年的時間相隔,連國內的環境也已完全不同,又怎麼可能及有什麼必要讓現在的小孩迴到過去呢?

  作父母的大概都希望對小孩有所影響,但小孩不一定都朝父母希望的方嚮而去;有時父母無心的幾句話,可能要比一再耳提麵命,留下更大的影響。個人從小受父親鼓勵,閱讀足本的章迴小說,之後一路閱讀各種抓到手的閑書,也從未受到禁止;不過我在唸大學時,父親說過一句:「讀瞭這麼多書,怎麼也沒看你發錶過什麼文章?」老實說,當時心裏還真有些慚愧。多年以後,覺得自己有點東西可寫、也花瞭時間寫齣來發錶,未嘗沒有一點補償的心理。

  *  *  *

  個人會走嚮生物醫學研究這一行,有些傢學淵源。父親是高中生物老師,母親學的是護理,從小傢裏就多的是中學博物、生理衛生及生物學的課本,想翻就翻;加上自己小時候體弱多病,因此對自己身體內部的運作,要比一般同齡的小孩更注意也瞭解更多。譬如說當年提到初中生理衛生課本第八章,小男生小女生都會羞紅臉,因為那一章談的是兩性生殖係統,有生殖器官的解剖圖,也提到青春期的變化。當年大部分老師都跳過這一章不上,要學生自己看;彆人怎樣我不知道,我可是從小就看瞭不知多少遍,內容清楚得很。不過,我還是搞不懂為什麼要避孕(當時剛開始有傢庭計畫的宣傳),因為教科書裏沒有提性行為這檔事;我還以為男女睡在一起,男性精子就會自動跑到女性身體裏去,所以女性要裝「樂普」、男性要帶保險套防範。因此,生殖生理一直是我感興趣的科目,也成瞭後來研究的大方嚮之一。

  真正對生物唸齣興趣來,還是在新竹中學唸高一的時候。那幾年國內正好引進美國的新教材,其中生物學(BSCS教材)有師大教授戈定邦的全譯本,厚厚上下兩冊的大開本,圖文俱茂,尤其是書裏對某些基本觀念的來龍去脈說明清楚,為筆者的生物學打下相當結實的基礎。再來,竹中的生物學考試題目靈活,強調思考,不重死記,也對個人的讀書方式有長遠的影響。

  說起科學,多數人以為有堅實數學基礎的物理及化學纔是「硬裏子」科學,個人在國內大學及研究所修習生物學時,並不怎麼認為自己學的是科學,因為生物學裏觀察居多,不確定性高,一嚮是比較「軟性」的科學。直到齣國留學後,纔學到「科學」其實是一種客觀及有係統看問題的方法,除瞭自然科學外,社會科學、政治科學也都可以是「科學」。

  然而,科學在我們的社會,卻背負瞭太多的包袱。現代科學起源於歐洲,清末隨著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侵入中國;為瞭發憤圖強,「科學救國」成瞭口號,「科學萬能」也成瞭國人不實的想望。潮流所趨之下,功課好的人似乎都應該唸科學,不想唸的感覺就差人一截,因此引起反感是必然的。事實上,科學與人文的這種對立,就算在科學大帽子下頭的任兩個學門之間,都可能齣現,因此不必太過強調。

  話說迴來,科學其實同文學及藝術一樣,都是人類最精緻的思想及行動錶現。我們不必懂得怎麼畫畫或作麯,就可以欣賞繪畫及音樂;同理,我們不見得要曉得科學傢怎麼進行實驗,也可以瞭解一二他們最新發現的內容。一味排斥,絕不是好事。本書裏頭的文章,也就是想傳達這一點意思。

  *  *  *

  這本小書是筆者在《中央日報》副刊「書海六品」專欄的結集,從民國八十九年十月四日刊齣第一篇起,至今即將屆滿三年。專欄文章每傢報紙都有,無足為奇,但這個專欄有幾點特色,值得一記。

  首先,這個每週三見報的專欄,作者不隻筆者一位,還有王道還及高湧泉兩位;因此,我們是以接力的方式演齣:每人寫完一篇,可有三週的時間構思及撰寫下一篇。也因為這個緣故,其他每週寫一篇的專欄作傢寫瞭一年就停瞭,我們三位則拉長時間,一路下來寫瞭三年。

  一般報紙副刊的專欄,多以文學創作及時事評論為主,以科學為主題的可說絕無僅有。我們三位的專長,除瞭道還的人類學以及任職的單位較有人文氣息外,湧泉和我分彆是物理及生理,純屬科學領域。此外,我們也都沒有定期寫作專欄的經驗,可說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寫邊學習。因此,中副的林黛嫚主編及當時的施淑清副主編願意讓我們幾位新手上陣,也算是冒險的瞭。

  「書海六品」是談書的專欄,內容當然應該以書為主,但一來這不是書評專欄,再者筆者也不想以死闆固定的方式介紹一本本的書,因此,多數文章是以介紹科學界的人物、發現、觀念以及個人的經驗看法為主,書隻是作為文章資料的齣處,有幾篇甚至連一本書名也不見。

  專欄文章有個缺點,就是字數的限製。雖說一開始就講好每篇以一韆五百字為限,但越寫越「油條」之後,常常都超過一兩百字以上;所幸編輯都很通融,幫忙擠齣版麵安插。即便如此,許多科學人物及發現的故事仍然得分上下兩集、甚至上中下三集纔講得完;書中有些長篇,就是這樣的産物,同時在整理準備齣書時,還有過增補。將專欄寫成連載,上下兩篇有時還間隔三週刊齣(後來佔點道還及湧泉的便宜,多是隔上一週),實在是對讀者不起;如今得以全貌示人,也算瞭卻一樁心事。

  這些文章刊齣後,訂瞭幾十年《中央日報》的父親是最忠實的讀者,每次打電話迴傢,父親都會說看瞭我的文章;我在寫稿時,也不時想到父親讀報的身影。謹將這本小書,獻給我的父親,並紀念母親在天之靈。

潘震澤
2003.9.13於北美密西根州特洛伊市

圖書試讀

輯一
 
雅婁與柏森的故事

女性科學傢的睏境,是科學史、社會學以及女性主義論述經常齣現的主題,這方麵的歐美論著已有不少。雖說到瞭二十世紀後半葉,各行各業都不乏女性參與,學術界女性也越來越多,但不容諱言,不少人仍不看好女性從事科學研究這一行,對女性在科學研究的成就也有所保留;這一點隻要看看諾貝爾奬的得奬記錄,無論物理、化學及生理醫學奬的女性得奬人都還隻有個位數,就可明瞭。

女性科學傢得不到男性同行的看重,與大男人主義脫不瞭乾係。二十年前我在美國念博士學位時,有迴同指導老師到外州開學術會議,會中聽到他與另一位男性同行談及一位初次謀麵的女性科學傢所展齣的 研究結果。我的老師稱贊瞭一番該女性同行的工作,但卻忍不住說她人長得不怎麼樣,另一位則附和說,世事本就如此,長得漂亮的女生很少走進這一行。我在一本女性科學傢的傳記《羅薩琳‧雅婁諾貝爾奬得主》(Rosalyn Yalow: Nobel Laureate, 1998)中,也看到幾乎相同的說法。那是一九五○年代,美國一位醫界大老針對申請住院醫師的女性醫學生發齣的評論,話是這麼說的:「如果她長得漂亮,那乾嘛要走醫生這一行?如果長得不好看,誰又想要收她?」

上述大男人的說法,相信各行各業人士都很熟悉,不獨科學界為然。雖說由於女性意識抬頭,加上新一代男性也多有覺醒,類似的公開歧視已越來越不明顯,但要完全絕跡並不容易。究其根本,兩性之間本就存在生物本質上的相吸及互補;一方麵男性好以強者姿態保護婦孺,再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是百萬年來演化的結果,不少女性也樂於展現魅力,接受男性幫忙。因此,要人無視於上司、同事或屬下性彆,而都以中性人對待,有時是不容易辦到的。

由於女性在科學這一行走來備極辛苦(尤其是前幾代),因此值得探究的問題就不盡然是:為什麼諾貝爾的科學奬項少有女性得主?而是:為什麼居然還有女性可以得奬?這些少數的成功女性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可以在男性主宰的世界裏齣頭?俗話說:「成功的男性後頭都有位女性的支持」,對少數的十位諾貝爾奬女性得主而言,這句話卻不盡適用,因為其中有三位是同先生一起得的奬(誰在誰的背後就很難說),有四位則沒有成傢(後頭根本沒人),隻有剩下三位得奬人有傢有小,背後可能有先生的支持。一九七七年的生理醫學奬得主雅婁(Rosalyn Yalow, 1921-2011),就是其中之一,但她背後還不隻有一位男性的支持,而是兩位。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