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輯一
雅婁與柏森的故事
女性科學家的困境,是科學史、社會學以及女性主義論述經常出現的主題,這方面的歐美論著已有不少。雖說到了二十世紀後半葉,各行各業都不乏女性參與,學術界女性也越來越多,但不容諱言,不少人仍不看好女性從事科學研究這一行,對女性在科學研究的成就也有所保留;這一點只要看看諾貝爾獎的得獎記錄,無論物理、化學及生理醫學獎的女性得獎人都還只有個位數,就可明瞭。
女性科學家得不到男性同行的看重,與大男人主義脫不了干係。二十年前我在美國念博士學位時,有回同指導老師到外州開學術會議,會中聽到他與另一位男性同行談及一位初次謀面的女性科學家所展出的 研究結果。我的老師稱讚了一番該女性同行的工作,但卻忍不住說她人長得不怎麼樣,另一位則附和說,世事本就如此,長得漂亮的女生很少走進這一行。我在一本女性科學家的傳記《羅薩琳‧雅婁諾貝爾獎得主》(Rosalyn Yalow: Nobel Laureate, 1998)中,也看到幾乎相同的說法。那是一九五○年代,美國一位醫界大老針對申請住院醫師的女性醫學生發出的評論,話是這麼說的:「如果她長得漂亮,那幹嘛要走醫生這一行?如果長得不好看,誰又想要收她?」
上述大男人的說法,相信各行各業人士都很熟悉,不獨科學界為然。雖說由於女性意識抬頭,加上新一代男性也多有覺醒,類似的公開歧視已越來越不明顯,但要完全絕跡並不容易。究其根本,兩性之間本就存在生物本質上的相吸及互補;一方面男性好以強者姿態保護婦孺,再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是百萬年來演化的結果,不少女性也樂於展現魅力,接受男性幫忙。因此,要人無視於上司、同事或屬下性別,而都以中性人對待,有時是不容易辦到的。
由於女性在科學這一行走來備極辛苦(尤其是前幾代),因此值得探究的問題就不盡然是:為什麼諾貝爾的科學獎項少有女性得主?而是:為什麼居然還有女性可以得獎?這些少數的成功女性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可以在男性主宰的世界裡出頭?俗話說:「成功的男性後頭都有位女性的支持」,對少數的十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而言,這句話卻不盡適用,因為其中有三位是同先生一起得的獎(誰在誰的背後就很難說),有四位則沒有成家(後頭根本沒人),只有剩下三位得獎人有家有小,背後可能有先生的支持。一九七七年的生理醫學獎得主雅婁(Rosalyn Yalow, 1921-2011),就是其中之一,但她背後還不只有一位男性的支持,而是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