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為什麼壓力是壓垮人生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在精神科執業的這些年以來,發現來就醫的民眾最常見的主訴就是:「壓力大」,與其附帶的一連串身心癥狀,像是情緒低落、焦慮、煩躁、失眠、胸悶、心悸、腸胃問題等自律神經失調狀況。因而患者誤以為會發病就是「壓力大」這個事件造成的。其中「壓力大」的相關壓力事件可能有感情睏擾(分手、失戀等)、職場問題(失業、工作超量等)、重要他人過世(喪親、喪偶等)、經濟壓力(負債、破産等)、學業考試壓力、人際睏擾等等。生活中的種種壓力事件,都可能讓人誤以為是引發身心疾病的兇手,但其實不然,怎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看精神醫學中的相關疾病診斷:
適應性疾患(Adjustment Disorder):指的是在壓力事件開始後的三個月內發展齣異常情緒(像是憂鬱、焦慮、易怒)或行為(失眠、食慾下降、衝動、控製能力差)等癥狀,且這些癥狀未再延續超過半年。在這段期間內,患者通常會齣現以下其中一種情況:
1主觀感受到顯著的痛苦,並且超越一般人對於此壓力事件的預期反應。
2社會生活功能(工作、傢庭、學業等)受到影響。
由上述可知,對於壓力事件的適應能力很重要,會決定自己是否能安然渡過重大或多重壓力的襲擊。若調適不良,很可能會演變成上述的適應性疾患,或是把本身潛在體質的憂鬱癥、恐慌癥等問題給激發齣來。
我們對於壓力事件的調適能力,俗稱抗壓力,纔是決定是否會引發身心問題的關鍵,並不是壓力事件本身。若調適得好,就會渡過壓力大的難關;若調適不當,輕則自律神經失調,狀況時好時壞,重則可能會演變成身心疾病。
本書希望能讓讀者對於壓力調適的問題,有更深入的瞭解。藉由提升自我覺察力,去發現自己麵對壓力時的問題,像是生理的覺察──認識自律神經失調癥狀,並在第一時間作處理,不讓癥狀惡化;以及心理的覺察──不知道自己其實置身於壓力的情況,卻一直在忍受,或是用錯誤的心態與方法在麵對壓力,像是自恃抗壓力強,而無止盡地負荷壓力,或是好強不服輸,不顧一切地持續硬撐等等。
這些狀況都會讓自己的壓力變得愈來愈大,慢慢不自覺地變成「亞健康狀態」──在健康與疾病中間過渡的灰色地帶。這樣的亞健康狀態持續過瞭一段時間之後,遇到某個突發的壓力事件時,會容易不堪一擊,而開始引起一連串的身心問題。這時的壓力事件,就是壓垮自己身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日前發錶的文章〈就是抗壓性太好,纔容易得憂鬱癥〉,這個主題剛好顛覆一般傳統思維:「你就是抗壓性太差,纔會得憂鬱癥。」其實事實不全然是這樣。若要說憂鬱癥跟抗壓性的關係,應該是「罹患憂鬱癥的人,抗壓性較差」。
本書會再更深入澄清關於這部分:像是能力好不等於抗壓力好,能力差也不等同抗壓力差,抗壓力會隨著個人狀態與環境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一般而言,身心健康的人,抗壓力多半是比較好的,而能力好壞與否並不代錶身心是否健康。社會大眾的常見誤解就是在於:能力好,抗壓力也會比較好;能力差,抗壓力也就比較差。若我們把能力與抗壓力歸在同一類,導緻很多能力好或是希望自己成為能力好的那群人,以為自己抗壓力很好或是期許自己有好的抗壓力,因而在與壓力對抗時失焦,把自己的身心健康擺在壓力負荷的順位後,忽略掉紓壓的重要性,日子久瞭,壓力承受量愈來愈大,身心狀態愈來愈差,本來抗壓力好的人也悄悄地難以承受瞭。
期待本書能夠讓讀者拋開上述一般大眾既定的成見與誤解,重新對抗壓力作詮釋,懂得去提升自我覺察力與學習自我調適,找到最適閤自己的抗壓方式。除此之外,也能進一步去預防身心疾病的發生。
在此特彆感謝三采齣版社編輯們的熱情邀約與守護身心健康的用心。
陳嬿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