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運書的人︰敘利亞戰地祕密圖書館紀事

私運書的人︰敘利亞戰地祕密圖書館紀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elphine Minoui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震撼國際的真實敘事,德、法、義、日、韓等國出版報導

法國電視節目Télé Matin、La grande librairie
前《端傳媒》國際組主任、《拜訪革命》作者 周軼君
《阿苗帶風向》主持人 苗博雅
壹電視新聞主播 陳雅琳
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益中 感動推薦

-------------------------------------
 

如果你厭倦了戰爭的故事、正義的吶喊,
如果你以為追求自由必須向暴君開槍,
請看看這群戰地青年如何以閱讀織起希望,
以書捍衛身而為人的尊嚴。
不會稱霸統御;它伸手給予。
書,不宰割,它綻放。

------------------------------------

緣起︰
「達拉雅,是座錯過了陽光的城市」。二〇一二年開始受到敘利亞政府軍的圍困,二〇一三年遭到沙林毒氣攻擊,二〇一六年間估計有八千顆炸彈沒日沒夜地轟投。城裡原有二十五萬人,現在剩下不到八千人。

在這處圍城禁地,儘管漫天烽火,卻有四十多位反抗青年進行著不尋常的任務︰他們冒死穿梭在城裡搶救數千本被埋在廢墟裡的書籍,並將這些書運送到隱密基地。

一個紙做的要塞從千瘡百孔的城市中升起,那就是達拉雅的祕密圖書館。
--------------------------------------------------------------------------

這是一個關於生活在敘利亞戰地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們大多數人已經失去了一切——沒了家,沒了朋友,也沒了父母。在混亂之中,他們靠向書本宛如靠向生命,希望明天可以過得更好一點。他們渴望充實文化,是一群為民主理念而祕密獻身的匠人。除了膜拜阿塞德政府,或者變成激進恐怖份子之外,生活在炮火下的他們相信自己還有第三條路可以走,他們相信自己能改變自身與環境的命運、相信自由的追求未必要從向暴君開槍開始;自由的追求可以從閱讀、思考與討論開始……
------------------------------------------------------------------------

內容︰
她看著一張從敘利亞的恐怖地獄流出來的照片,畫面中不見血跡與彈痕。兩個男子側面而立,被整面書牆包圍。一人俯首看書,一人上下打量著架上的書……在這座深陷囹圄的城市,頭上隨時有炸彈掉下來,為什麼他們還顧得及看書?

二〇一五年,作者米努依無意間在臉書專頁「敘利亞的人們」(Humans of Syria)看見上述這張照片。好奇心驅使下,她發現這張照片拍攝於敘利亞達拉雅(Daraya)的地下公共圖書館。她透過網路認識了那群為達拉雅圖書館努力,並從中得到精神支持和閱讀快樂的當地青年。他們是造就這座圖書館的志工,冒著無預警轟炸的危險,在大街小巷的斷垣殘壁中蒐集遺留的書籍,運輸至地下圖書館集中保存。有了圖書館,達拉雅市民便能在閱讀以及圖書館辦的講座、英文課、政治思想討論座談中探尋自我價值、追求不受權威箝制的自由所涵蓋的意義與如何達成的進路,並在閱讀與交談的時光中,感受被戰爭剝奪殆盡的活著的快樂。

每當人們發掘了字裡行間的寶藏而露出一抹微笑,那都是面對戰爭混亂的渺小勝利。故事主角之一赫勒墩說︰「戰爭太變態了,它會讓人徹底改變,殺掉所有情感、所有煎熬、所有畏懼。當我們打仗時,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也變了。看書很好玩,它讓我們保有生活的意識。若問我們看書要做什麼,我們看書,首先是想還能當個人。」

他們讀伊斯蘭政治、阿拉伯詩歌和心理學;最受歡迎的書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因為它談的是他們所仰望的自我追尋與自我挑戰;他們讀莎士比亞和莫里哀的劇作,還有普魯斯特的小說、聖修伯里的《小王子》。那些書救了他們。書是抵抗蒙昧主義最好的盾牌,一個代表更好明天的信物。書讓他們醞釀出了耐心,讓人抱著一線希望。

作者米努依住在伊斯坦堡,育有一個四歲女兒。透過網路訪談記錄下這群年輕人的事蹟與圍城禁地的輪廓。當所有的門都被鎖死了的時候,只剩下文字能拼湊真相的斷簡殘編,讓荒謬公諸於世。她向那群年輕人許下承諾:有一天,這本書,也就是他們的書,會納入這間圖書館的館藏。這本書將會是達拉雅的存活記憶。。
可惜,二〇一七年八月,敘利亞政府軍加強了攻勢,圍剿由溫和派叛軍佔領的達拉雅,全城陷入燒夷彈的火海,而全世界媒體盡被歐美國家面臨的恐怖攻擊所佔據,無暇理會達拉雅市民代表共同發出的求救信。月底,隨著政府軍漸占上風,達拉雅市民被允許全數撤離。地下圖書館的核心人物相繼離開達拉雅,圖書館便遺留在死城,藏書有些被運往大馬士革賤賣,有些棄置原地。

本書後記描述了作者與逃出敘利亞、抵達土耳其的幾名達拉雅青年相會的過程。故事尾聲,一名青年在手機相簿中找出了圖書館的照片,讓記憶中達拉雅的城市風景,停在那個讓受困的人心有片天空飛翔的書架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戴樂芬妮‧米努依Delphine Minoui
法國《費加洛報》(Figaro)資深記者,專攻中東事務與文化。二十年來,她的足跡散見於阿拉伯的穆斯林世界,二〇〇六年她在伊朗及伊拉克所做的報導榮獲艾伯特・倫敦新聞獎(Prix Albert Londres)。繼德黑蘭、貝魯特與開羅,她現居伊斯坦堡,就近持續關注敘利亞動態。
著有《德黑蘭珠雞:伊朗女人生活誌》(Pintades à Téréran)、《我是諾魯,我十歲,我離婚了》(Moi, Nojoud, dix ans, divorcée)、《的黎波里伍德》(Tripoliwood)及《我在德黑蘭寫信給你》(Je vous écris de Téhéran)等書。


譯者簡介

許淳涵
一九九二年生於嘉義,臺大外文系畢業。二○一七年獲牛津大學現代語文碩士。
曾獲印刻全國台灣文學營創作獎新詩首獎、短篇小說佳作;新北市文學獎短篇小說佳作。
譯有《漫遊女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
愛畫畫。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二〇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伊斯坦堡
 
那張照片獨一無二,是張迷樣的照片。它從敘利亞的地獄流出來,卻不見血跡與彈痕。照片裡兩名男子側站著,被整面書牆給包圍。一人俯首看著攤開在手中的書;另一人上下打量書架。他們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個身穿運動衣,另一個反戴棒球帽。在這個沒有窗戶的密室裡,蒼白的燈光掃過他們的臉,凸顯了畫面的違和感。就像在戰爭的夾縫中,一道微弱的氣息。
 
那張照片讓我傻住了。我是無意間在一個叫做「敘利亞的人」(Humans of Syria)的臉書專頁上看見它;這個臉書是由一群年輕的敘利亞攝影師共同經營。我看了照片貼文,上頭寫說拍攝地點是在敘利亞境內的一座祕密圖書館。我高聲複誦:一間位於達拉雅(Daraya)的祕密圖書館。「達拉雅」這三個字不斷衝擊迴盪。反抗不從的達拉雅,四面楚歌的達拉雅,饔飧不繼的達拉雅。關於這座位在大馬士革郊外的叛城,我讀過也寫過許多相關內容︰她是二〇一一年和平抗爭運動的搖籃,從二〇一二年開始遭到巴沙爾・阿薩德(Bachar al-Assad)勢力的圍攻與空襲。這群年輕人在那裡,在這座深陷囹圄的城市,頭上隨時有炸彈會掉下來卻還顧得及看書。這件事挑起了我的好奇心。
 
這張照片藏了什麼故事?照片背後會是什麼模樣?鏡頭另一端的世界又如何?它縈繞在我腦海中,像個戀人般將我吸向敘利亞。但這樣的探索難如登天,現在去敘利亞太危險了。後來靠著一則則通訊軟體的訊息,我循線找到了拍下那張照片的人,阿瑪德(Ahmad)。阿瑪德是這座地下集市的創辦人之一。連線品質奇差的網路是他們通往外界的一扇小窗,透過網路阿瑪德向我述說他的城市如何被摧毀,房舍傾頹、火塵四射,而在這場混亂中,數以千計的書本被他們從斷垣殘壁中被搶救出來,齊聚於這個紙造的庇護所,讓所有居民共享。幾個小時的通訊中,他細數這項拯救文化遺產的行動如何誕生於千瘡百孔的叛城。接著他跟我說起沒日沒夜的空襲,說起了飢腸轆轆的人們和充飢用的草葉湯。還有為了支持精神而發憤的閱讀。面對炸彈,圖書館是他們的隱藏式堡壘;而那些書,是大規模教育的武器。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