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我是中國大陸的一名寫作者。
和書中大多數人物一樣,我依然生活在書中所描繪的現實環境中,在時時處處的監控下,暫且不說自己的真名與身份吧。
雲昭
作者序【節錄】 一
有一次,因為需要安裝電腦係統,我和本書的主人公孫毅見麵。我偶然談起瞭那封寄自馬三傢勞教所、四年後被一位美國女士收到的求救信,他平靜地說:「那封信是我寫的。」
他給我講瞭他的故事,我很震驚:駭人聽聞的酷刑、難以想像的奴役,竟然都離我們不遠!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裏,經常談論的是時尚美食、旅遊健身、環保寵物等等,還有各種心靈雞湯。和這些相比,求救信的故事簡直就像是發生在另外一個世界。當我和朋友們談起這個故事,他們會睜大一下眼睛,下一瞬間,就又繼續原來的話題瞭。好像與我們無關,也從未發生過。
可是我知道,它的確發生瞭,它讓我碰到瞭,我不能迴避,我應該把這些記錄下來。
於是我接觸並採訪瞭一些相關的人,試圖通過他們的敘述,進入馬三傢勞教所男所的「原生態環境」。
二
我是用一支錄音筆,於2013年7月3日開始採訪的,直到本書完稿,採訪一直在繼續。
我沒有多少採訪經驗,就是憑著自己的本能,盡可能多地去接觸人和事吧。
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很幸運獲得瞭三十多人的「口述實錄」,其中有普通勞教、上訪者、法輪功學員和他們的親友,還有馬三傢勞教所警察以及勞教所門口的司機、馬三傢鎮的小販、店主、當地居民等等,積纍瞭一百多個小時的錄音資料。
一些當事人也提供瞭大量的書麵文字、法律文書,還有他們從馬三傢勞教所偷偷帶齣來的視頻、照片等等。
孫毅親自繪製的有關馬三傢勞教所的地理位置、空間佈局、酷刑演示、刑具展示等圖片資料,使我對他的敘述有瞭更形象的感受。
另外,通過加密郵件,我以書麵提問的方式同孫毅等進行瞭近百個事實的細節核實。
我參考瞭國內有關馬三傢勞教所的大量官方報導,以及《俄勒岡人報》、美國有綫電視颱(CNN)、《紐約時報》、《大紀元時報》、新唐人電視颱、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颱等境外媒體的新聞報導。
此外,我還蒐集瞭國內與馬三傢勞教所有關的書籍史料。其中包括《遼寜省馬三傢勞動教養院院誌(1957-1997)》、《馬三傢鎮誌》、《風雨六十年》(原瀋陽馬三傢子教養院政委的迴憶錄)等等,它們對我幫助很大。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大陸這樣一個環境下,為瞭安全,剛開始在書中我不得不把一些人物包括主人公的真名隱去,現在主人公孫毅已經逃離中國,所以書中主人公可以用他的真名瞭。但其中相關的實證資料,也隻能適時公佈。
我所獲得的素材,最終使我決定採用「非虛構文學」這種文體。因為被採訪者的敘述有著任何虛構都無法達到的生動,他們話語中的語氣、停頓,甚至掩飾,都已經有著更為復雜的意味瞭。隻要將「自我」退後,現實的真實與豐富就會自動呈現。為瞭原汁原味展現他們的故事,我反復聽取採訪錄音,盡量保留被採訪者的原話及語氣。我發現,最後本書所呈現的,竟遠遠大於我主觀想要錶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