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與規範製定之可課責性研究:以OECD為例

全球治理與規範製定之可課責性研究:以OECD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全球治理
  • OECD
  • 規範製定
  • 可課責性
  • 國際組織
  • 政策研究
  • 治理機製
  • 閤規性
  • 公共政策
  • 多邊閤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擬係統性整理、蒐羅過去20餘年來,國際法及全球治理議題中重要理論基礎,包含:跨政府組織網絡、全球行政法,以及非正式規範製定等;在此基礎上,本書將以經濟閤作暨發展組織(OECD)為例,分析此一組織對於國際法理論之衝擊;尤其,本書將聚焦於前開新理論所重視之「正當性」及「可課責性」等問題,對於OECD作為全球秩序製定者所産生之影響提齣批判。最後,本書將歸納新理論之發展及相關批判,進一步反省思考我國參與國際活動策略及可能之方嚮。
跨越邊界的權力、責任與未來:全球治理的結構性挑戰與轉型路徑探析 本書聚焦於一個日益緊迫的全球性議題:在沒有單一主權權威的國際體係中,如何有效地確立、執行和問責那些影響全人類福祉的規則與規範?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全球治理的復雜運作機製、內在的權力結構,以及在麵對氣候變化、跨國金融風險、網絡安全和公共衛生危機等全球性挑戰時,現行治理框架所暴露齣的係統性缺陷。我們不再滿足於對國際組織職能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探究“規則製定”過程的閤法性基礎和“可課責性”的實踐睏境。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的理論重構與範式轉嚮 從國傢中心到多主體網絡: 本部分首先對傳統國際關係理論(如現實主義和自由製度主義)中關於全球治理的解釋力進行批判性審視。我們認為,在全球化深度推進的背景下,治理不再僅僅是國傢間行為的疊加,而是一個由國傢、國際組織、跨國非政府組織(NGOs)、企業、技術專傢團體乃至社會運動共同構成的復雜網絡。本書緻力於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動態性的“多主體治理理論”,強調權力在不同層級、不同行動者之間的分散、滲透與競爭。 規範的生成、傳播與製度化: 我們將規範(Norms)視為全球治理的核心産物。規範是如何從精英共識或社會倡議中誕生?它們如何通過國際機製轉化為具有約束力的規則(Rules)和標準(Standards)?本研究詳細考察瞭規範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從“倡導者”的遊說,到“製度機構”的采納,再到“執行者”的實施。特彆關注瞭規範在文化差異和政治抵製麵前的有效性與被接受度問題。 透明度、問責與閤法性危機: 全球治理的閤法性(Legitimacy)是其有效性的基石。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隨著決策權從國傢層麵轉嚮非選舉産生的國際機構和技術專傢小組,其“民主赤字”和“問責缺失”的問題日益突齣。我們引入瞭“程序性問責”、“實質性問責”和“後果性問責”等概念,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評估框架,用以衡量全球治理體係對利益攸關方的迴應能力和最終效果。 第二部分:關鍵領域的治理實踐與結構性失衡 本研究選取瞭若乾影響深遠的全球治理領域,進行細緻的案例分析,揭示其治理模式的獨特性及普遍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金融監管與係統性風險的防控: 國際金融體係的脆弱性要求強有力的跨國監管。本書考察瞭巴塞爾協議的演變,分析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危機乾預中的角色。重點在於,在全球金融資本快速流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國傢金融主權與國際風險共擔的責任?我們探討瞭“道德風險”在國傢救助與全球監管之間的微妙平衡。 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的碎片化: 氣候治理的復雜性在於其“集體行動的睏境”和“代際公平”的道德訴求。本部分分析瞭《巴黎協定》框架下的“國傢自主貢獻”(NDCs)機製,揭示瞭在自願性承諾與強製性義務之間的張力。此外,我們還深入研究瞭環境影響評估(EIA)在跨國基礎設施項目中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發展中國傢在環境標準執行中所麵臨的資源製約。 數字空間與技術治理的真空地帶: 互聯網的全球化特性使得傳統疆域主權在網絡空間失靈。本書審視瞭諸如域名管理、數據跨境流動、網絡犯罪打擊等議題,分析瞭國際電信聯盟(ITU)、ICANN等機構在技術標準製定中的“多利益攸關方模式”的有效性。我們特彆關注瞭人工智能(AI)倫理和算法治理的興起,探討瞭在缺乏統一國際法規的情況下,各國或私營部門如何搶先設定規範,以及這些“事實標準”對全球治理的深遠影響。 公共衛生與全球健康安全: 新冠疫情凸顯瞭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全球協調中的關鍵地位,同時也暴露瞭其在麵對大國政治和信息不透明時的局限性。本書細緻分析瞭《國際衛生條例》(IHR)的修訂曆程,探討瞭疫情溯源、疫苗分配公平性(COVAX機製的得失)等問題,著重研究瞭如何在緊急狀態下保障國際機構的決策透明度和對成員國的有效約束力。 第三部分:問責機製的創新與未來治理的路徑選擇 麵對既有的結構性挑戰,本書的最後部分轉嚮前瞻性的政策設計與理論構建,探討如何提升全球治理的實際效能和民主基礎。 增強執行力的多層次工具箱: 純粹的法律約束往往難以在全球層麵實現。因此,我們考察瞭非強製性的“軟法工具”如何發揮作用:包括聲譽機製(Naming and Shaming)、同伴審查(Peer Review)、激勵兼容性設計(Incentive Compatibility)以及跨國公民社會的監督壓力。我們認為,有效的問責需要結閤強製性威脅與激勵性閤作。 “技術官僚”的約束與“專傢”的邊界: 國際專業機構和技術委員會(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特定領域的專傢組)在全球規則製定中扮演瞭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這種“技術官僚統治”的風險,即決策過程可能過度專業化,脫離瞭普通民眾的理解和政治基礎。因此,我們提齣瞭一係列提高專傢決策透明度、引入外部社會科學評估機製的建議。 全球治理的韌性與適應性: 鑒於未來不確定性的增加,全球治理體係必須具備高度的韌性(Resilience)和適應性(Adaptability)。本書最後總結瞭構建一個能夠自我修正、快速響應外部衝擊的治理架構的原則,強調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協商平颱,確保規則製定過程能夠及時吸收來自不同地理區域、不同發展階段行動者的經驗和反饋,從而避免治理框架的僵化與失效。 本書適閤所有關注全球政治、國際法、公共政策、國際經濟以及跨學科研究的學者、政策製定者、國際組織工作人員以及具有全球視野的專業人士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容瑉


  現職
  理律法律事務所學習律師

  學曆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學士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林勤富、劉漢威
自序與感謝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1
壹、新興之全球治理框架/1
貳、需跳脫傳統國際法之架構/7
參、正當性之挑戰與迴應/10
第二節 文獻迴顧/11
第三節 研究途徑/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限製/13
壹、全球治理及其解釋理論/14
貳、正當性或可課責性/14
參、OECD相關文獻與其規範製定(rule-making)/14
肆、上開OECD規範所造成之影響,以及國際社會對於上開規範之迴應/15
第五節 研究架構/16
壹、OECD資訊管製之特殊性/19
貳、議題之區彆/19

第二章 全球治理理論概述
第一節 何謂全球治理/21
壹、全球化的治理挑戰/21
貳、全球層級之規範製定/29
參、全球治理正當性及可課責性之要求/55
第二節 全球治理理論介紹/63
壹、跨政府組織網絡/65
貳、全球行政法/71
參、非正式國際規範製定/85
肆、非正式國際規範製定作為研究途徑/96

第三章 OECD與全球治理
第一節 OECD簡介/101
壹、OECD之成立背景/101
貳、OECD之功能與使命/102
參、OECD之組織架構/103
肆、OECD與其他國際組織之互動/105
第二節 OECD之規範製定機製/107
壹、運作模式/107
貳、管製工具/109
參、影響管製工具的因素/116
肆、小 結/117
第三節 OECD作為一全球管製者/118
壹、OECD之管製行為/118
貳、OECD與非正式國際規範製定(IN-LAW)/121
參、OECD與其他全球治理理論/129
肆、小 結/131

第四章 OECD作為全球規範製定者之案例
第一節 案例選擇/135
壹、我國參與OECD之現況/135
貳、內部與外部可課責性之概念/137
參、OECD非會員國之參與模式介紹/141
肆、案例選擇/144
第二節 PISA/148
壹、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簡介/148
貳、我國參與PISA規範製定程序之情形/152
參、PISA對於我國教育政策之影響/156
第三節 BEPS/159
壹、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計畫(BEPS)簡介/159
貳、BEPS之參與主體/161
參、我國參與BEPS情形/165
第四節 IN-LAW與案例分析/1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71
壹、新的全球秩序/171
貳、非正式國際規範製定理論(IN-LAW)之迴應/173
第二節 研究成果/178
第三節 後續可能之研究方嚮/179

參考文獻/183

圖錶目錄
圖錶 1:規範製定示意圖/45
圖錶 2:規範性之範疇(The Universe of Normativity)/50
圖錶 3:OECD官方之組織架構錶/105
圖錶 4:OECD之運作流程(OECD’s way of working)/107
圖錶 5:OECD管製政策建議及準則列錶/132
圖錶 6:內部與外部利害關係人示意圖/140
圖錶 7:各國擔任PISA PGB及NPM之模式整理/155
圖錶 8:OECD財政委員會組織架構圖/163
圖錶 9:我國參與PISA及BEPS方式之比較/168
圖錶10:非正式規範製定概念整理錶/174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當代全球政治與國際社會實務運作中,傳統國際公法作為治理全球問題之預設工具的地位,似乎呈現發展遲滯的睏境。近十年來,交存於聯閤國祕書長之多邊國際條約數量不復從前,雙邊條約締結數量亦逐年遞減,許多國傢選擇採用不同之規範取徑(例如,採用軟法、政府間非正式閤作、公私協力治理等),應對復雜多變的全球治理問題。在此潮流下,國際法學者逐漸意識到,以傳統國際公法作為處理國際事務,詮釋跨國性規範秩序,已未能掌握當代的全球治理的全貌,而應務實地以不同角度,重新思考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化衝擊下對於國際關係及國際法的挑戰。

  關於「全球治理」相關的新興國際法理論,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Anne-Marie Slaughter教授所提齣的「跨政府組織網絡」理論(Transgovernmental Network)、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Benedict Kingsbury等所倡議的「全球行政法」(Global Administrative Law)、德國馬剋斯普朗剋公法暨國際法中心Armin von Bondandy教授所提齣的國際公權力(International Public Authority)的概念,乃至於近年來由瑞士日內瓦高等研究所Joost Pauwelyn等所主張的「非正式國際規範製定」(Informal International Lawmaking)等,在過去近二十餘年來已漸漸受歐美國際法學界重視,相關論述甚豐。然在我國,甚至東亞,相關論述似未受到普遍的重視。在此背景下,本書不但係統性地匯整與梳理國外最新學說,亦以經濟閤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為主要研究對象而進行深入討論,不但有助於反思長期囿於以「國傢」、「同意」(consent)等作為基本框架的傳統國際公法體係,亦可提供我國政府機關在對外閤作、參與國際事務上使用不同政策工具的參考。

  為此,作為容瑉的共同指導教授,吾等樂見她在理律法律事務所繁忙之餘,仍能竭盡心力完成這本兼具理論與實務價值的書。謹推薦此書予對於國際法、全球治理及國際關係有興趣的讀者,期待此書能生拋磚引玉之效果,引發後續的研究與討論,進而對我國國際法學研究有所貢獻。

林勤富、劉漢威
2017年11月27日

自序與感謝

  麵對當代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的密不可分,國際社會的互動亦呈現多元且多層次之景象,就管製層麵而言,傳統國際公法以國傢為主體的治理方式,似漸受到「去中心化」的「全球治理」理論所影響。例如將跨國企業加入規範製定者的行列,以私人標準、産品認證等市場導嚮之機製,提供更具彈性之管理職能。國際上已有許多學者就「全球治理」提齣研究途徑,試圖解釋全球治理下可能麵對的問題及挑戰。本書重心之一,首在係統性地整理國際法學界相關著作,並以經濟閤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要研究對象,且結閤我國參與該組織之實際情形齣發,希望進一步探討全球治理對於我國之影響。

  寫作之於筆者,是個不斷發展、生長、變動的過程,過程中往往能齣現意想不到的新點子,再加上他人的建議,使得完美之於寫作,隻能是無限接近的概念,也使得本書之撰寫更具挑戰性與睏難。雖然,本書離筆者理想中最完美的狀態尚有段距離,但已是在寫作之過程中,現實條件限製下,意誌力拉鋸戰裏,最完滿的呈現。能夠順利完成,皆仰賴眾人的幫忙,在此嚮大傢誌謝。未盡完善處,亦敬請各位前輩、讀者不吝指正。

  本書能夠付梓成冊,首先要感謝筆者的指導教授們,林勤富教授與劉漢威教授,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指導與協助,生涯規劃的分享與生活大小事務的閑聊,更漸漸地塑造瞭筆者努力的目標與典範,在此緻上最大的謝意。口試委員彭心儀教授與陳在方教授,詳盡提齣對於論文的修改建議,協助釐清許多問題,對本書之後續修改與發展有諸多助益,亦必須在此獻上感謝。感謝父母、弟弟與傢人們一直以來的支持與包容。未免掛一漏萬,請容許筆者在此對其他傢人、老師、長輩、朋友、同事、夥伴錶達衷心的謝意。最後,感謝元照齣版公司對於本書齣版的支持與協助。

  從去年開始到今年,或許是筆者人生目前變動最大、突破最多的兩年,先是順利考取律師,確定瞭職涯發展的初步方嚮,接著論文動筆,開始這段已經快記憶模糊的寫作生活,直至本書完稿,已是法律事務所實習過半的時候瞭。種種挫摺、浮躁、彎彎繞繞,隻有自己纔最清楚。但也隻有經曆過纔更值得紀念。筆者最後要感謝的,是堅持一路走來,沒有放棄的自己。

容瑉
2017年12月1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關注國際組織如何運作,尤其是在製定規則方麵,一直覺得它們就像個神秘的黑箱,裏麵到底是怎麼運轉的,誰說瞭算,又是怎麼確保公正的,這些都讓人費解。《全球治理與規範製定之可課責性研究:以OECD為例》這個書名,正好戳中瞭我的癢點。OECD,我知道它是一個發達國傢組成的經濟閤作組織,很多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經濟數據、政策建議都齣自它,所以它製定的規則肯定很有影響力。但“可課責性”這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不隻是在介紹OECD的功能,更是在探討它背後那種“被約束”和“被監督”的機製。一個組織要能長久地發揮影響力,並且獲得大傢的信任,不被指責為“暗箱操作”或者“利益集團代言”,就必須有清晰的問責機製。我想這本書很可能會深入探討OECD在製定那些影響全球經濟、貿易、甚至環保等各個領域的規範時,是如何確保其決策過程的透明度,以及一旦齣現失誤,它又會如何承擔責任。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看到國際組織真正代錶公共利益、而不是少數國傢意誌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值得深挖的書籍,希望作者能帶來一些深刻的洞察。

评分

一本關於“全球治理”、“規範製定”、“可課責性”和“OECD”的書,光是這個組閤就足以讓我眼前一亮。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理解不同國傢和組織如何協同運作,以及這些運作背後的規則是如何被建立和被約束的,已經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利,而是每個普通人需要去瞭解的。OECD,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它的決策和發布的各類標準,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不言而喻。而“可課責性”這個概念,正是連接“治理”與“實踐”的關鍵。沒有可課責性,再宏大的治理框架也可能淪為空談。這本書的題目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OECD在製定那些影響深遠的國際規範時,其內部的決策機製是否公開透明,是否能夠迴應各方關切,以及在齣現爭議或失誤時,它是否具備有效的糾錯和問責機製。這不僅僅是對OECD的審視,更是對全球治理模式的一種反思。能夠從一個具體的組織入手,去研究如此重要且普遍的議題,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價值,應該能提供很多啓發。

评分

說實話,剛看到《全球治理與規範製定之可課責性研究:以OECD為例》這個書名的時候,我腦子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會不會太學術瞭?我平時看書喜歡輕鬆一些的,但又抵不住對“全球治理”這個話題的好奇。我總覺得,世界發生的事情,大到氣候變化,小到網購的規則,似乎都跟這些國際組織脫不瞭關係,可它們到底是怎麼影響我們的,我一直沒個清晰的概念。然後看到“可課責性”這三個字,我就覺得有點意思瞭,這不像是一些空泛的理論,而是有實際意義的。比如,為什麼某個國際協議遲遲不能生效?為什麼某個規定好像隻對某些國傢有利?這背後是不是就涉及到“可課責性”的問題?OECD作為這樣一個重要的國際平颱,它的規範製定過程是否真的像它宣稱的那樣,能夠被審視和質詢?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過OECD這個具體案例,來闡釋這個抽象的概念的。這本書會不會像一個偵探小說一樣,一步步地揭示齣OECD在規範製定中的“蛛絲馬跡”,讓我們看到它在權力與責任之間的平衡之道。

评分

最近對國際規則的製定和執行越來越感興趣,總覺得那些看似遙遠的國際條約和協議,其實就潛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這本書的題目《全球治理與規範製定之可課責性研究:以OECD為例》,雖然聽起來有點“硬核”,但“可課責性”這個詞一下就抓住瞭我。在我看來,任何一個體係,如果不能讓參與者對其行為負責,就很難維持長久的穩定和公正。OECD,作為國際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閤作平颱,它所製定的各種標準和指南,對全球經濟活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那麼,在它製定這些規則的過程中,是否存在著一套有效的機製,能夠確保其過程的公正性、透明性,並且能夠讓它對自己的決策負責呢?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通過對OECD的深入研究,來具體展示“可課責性”在國際規範製定中的作用的。這本書會不會像解剖颱一樣,把OECD的內部運作細緻地展示齣來,讓我們看到它在權力與責任之間是如何取得平衡的?如果它真的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這本書對於我們理解國際組織的運作,以及如何推動一個更負責任的全球治理體係,都將有極大的參考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全球治理與規範製定之可課責性研究:以OECD為例》一聽就很有份量,對於我這種對國際事務和政策製定過程有點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瞌睡來瞭枕頭。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開細讀,但光是這個題目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全球治理,聽起來好宏大,像是要描繪一幅世界各國如何協同閤作、解決共同難題的壯麗畫捲;而“規範製定”,更是讓我聯想到那些影響深遠的國際公約、行為準則,它們是如何從無到有、一步步形成的。最吸引我的是“可課責性”這三個字,這實在是太重要瞭!在信息爆炸、權責模糊的時代,我們總是期待看到決策者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希望瞭解製度本身是如何被監督、被問責的。OECD,這個在國際經濟閤作領域赫赫有名、舉足輕重的組織,無疑是研究這些問題的絕佳案例。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剖析OECD在製定國際規範的過程中,是如何體現其“可課責性”的?是內部的監督機製?還是外部的壓力?抑或是其他更深層次的考量?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理解一個更透明、更負責任的國際社會提供一把鑰匙,讓我非常期待閱讀這本書,看看它將如何一層層地揭示這些復雜的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