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公彥《儀禮疏》研究

賈公彥《儀禮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儀禮
  • 賈公彥
  • 儀禮疏
  • 儒學
  • 漢代
  • 注釋
  • 文化史
  • 學術史
  • 文獻學
  • 傳統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唐代禮學傢賈公彥所著《儀禮疏》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解經內容和方法。全書共分八章,從賈公彥學術淵源說起,繼而論其解析《儀禮》和鄭注之思路以及全書核心思維,再比較同時期兩部主要禮疏《周禮疏》及《禮記正義》之釋經方法,以期全麵地突顯《儀禮疏》之方法與特點,反思賈疏之地位和價值。
《漢唐之變:儒學經典的重塑與詮釋》 引言: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漢代儒學經典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演變軌跡與內在邏輯,聚焦於這一曆史轉型期中,儒學經典的詮釋體係如何因應時代思潮、政治需求以及學術風尚而發生深刻的重塑。我們並非探討某一特定學者的注疏工作,而是將目光投嚮一個宏大的時代斷麵,觀察儒學在“內聖外王”理想追求與現實政治結構張力下的復雜麵貌。 第一部分:漢代儒學的基石與裂變 漢代儒學,尤其是董仲舒所奠定的陰陽五行之學,構建瞭帝國意識形態的基石。它將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理論化,確保瞭皇權的正統性。然而,這種將《五經》與宇宙圖式強行融通的解釋路徑,在東漢末年已顯現齣內部的緊張與僵化。 本書首先梳理瞭漢代經學的“今文”與“古文”之爭,指齣這不僅僅是文字學上的分歧,更是對聖人教誨理解深度的分野。今文經注重政治教化與時事對應,而古文經則更側重文字訓詁和對先秦原貌的追溯。隨著王朝更迭和士人階層的覺醒,原有的僵硬解釋體係逐漸鬆動,為後世的轉嚮埋下瞭伏筆。漢代儒學重“體”而輕“用”的傾嚮,使得其在麵對魏晉玄學的衝擊時,顯得力不從心。 第二部分:玄學興起對經學範式的顛覆 魏晉時期,以王弼、何晏為代錶的玄學思潮,將注意力從外在的典章製度轉嚮內在的“名教與自然”的本體論探討。《老子》、《周易》的地位一度超越瞭《五經》。玄學對儒傢名教的內在邏輯進行瞭深刻的質疑與批判,促使經學解釋者不得不重新審視經典中關於“仁”、“禮”的本質。 本書詳細分析瞭玄學如何通過“貴無”、“體用論”等概念,滲透入對《周易》的闡釋之中,這種滲透並非簡單的外來影響,而是儒學內部對自身解釋資源進行“精微化”的努力。在這一時期,單純的訓詁和章句學難以滿足士人的精神需求,經學開始嚮哲學思辨靠攏,為隋唐時期理性化、係統化的儒學復興提供瞭方法論上的準備。我們重點考察瞭如何通過對“易學”的改造,使之成為溝通儒學與玄學的一座橋梁。 第三部分:南北朝的多元文化熔爐與儒學的再定位 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學術“試驗場”。北方政權多推崇儒術以樹立統治閤法性,但其受佛教、道教等影響至深;南方則在王導、謝安等士族的維護下,保持瞭對漢代舊學的某種程度的繼承,但思想的活力相對不足。 在這一多元背景下,儒學經典不再是唯一的真理源泉。學者們被迫在有限的資源內,力求“融通”。例如,如何界定“性”與“情”的關係,如何理解“修身”與“齊傢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遞進關係,這些問題在佛教(尤其是涅槃學)和道教(尤其是崇尚自然無為)的映照下,獲得瞭新的闡釋維度。本書認為,南北朝的學術實踐,是儒傢在異質文化衝擊下進行自我調適和結構重組的關鍵階段。 第四部分:隋唐之際:新綜閤的構建與學統的重申 隋唐時期,儒學經曆瞭一次全麵的“官方化”和“規範化”的迴歸。這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在吸納瞭魏晉玄學和佛教思辨營養之後,形成的一種更具係統性和內在邏輯的儒學形態。科舉製度的全麵推行,要求對經典進行統一和標準化的解讀,以服務於國傢選纔的需要。 這一時期的學術焦點轉嚮瞭對經典體係的“重整旗鼓”。學者們緻力於建立清晰的學理結構,強調“義理”的探求,力圖將原本散落在不同學派中的精粹整閤起來,構建一個能夠與佛、老抗衡的完備學說體係。這一整閤過程,雖然在後世被視為儒學的正統復興,但其背後隱藏的學術取捨與重點轉移,值得深入探究。本書強調,這種新綜閤的構建,是以對漢代原貌的某種程度的“超越”為前提的。 結論: 《漢唐之變:儒學經典的重塑與詮釋》試圖描繪一幅動態的儒學流變圖景。從漢代的渾厚到魏晉的飄逸,再到南北朝的碰撞,最終在隋唐達成瞭某種形式的學術平衡。這個過程,是經典麵對時代挑戰時,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辯護的曆史寫照。通過對這個復雜曆史階段的梳理,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後世的儒學解釋體係並非一成不變的“定論”,而是曆經無數次艱難的學術抉擇和文化融閤的結果。本書旨在揭示這一“變”中的“不變”,即儒傢知識分子對理想人格和完美政治秩序的永恒追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洛旻


  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中文係,並於同係獲得哲學碩士(中文)學位,及後在北京清華大學曆史係獲得博士。現職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另為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骨乾研究人員。參與編有《唐宋類書徵引《荀子》資料匯編》、《唐宋類書徵引《戰國策》資料匯編》等。另發錶學術論文多篇,包括:〈論《儀禮》「墮祭」及其禮意〉、〈《群書治要》引《尚書.舜典》注考論〉、〈清代以至近代學者引用馬宗璉《春鞦左傳補注》的若乾考察〉、〈重閤與異文:《墨子》分篇問題重探〉等。

圖書目錄

如蝶振翼—《文史新視界叢刊》總序一  車行健 1
總序二  劉芝慶、邱偉雲 1
推薦序  彭林 1
提要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3
一 文獻綜述  3
二 前人研究的不足  8
三 本文研究方法  9
四 全書架構  17
第二節 賈公彥之學術淵源  18
第三節 修撰《三禮疏》之背景  27
第四節 前人對《儀禮疏》之評價  34
第五節 《儀禮疏》版本述略  40

第二章 《儀禮疏》的基本內容  53
第一節 疏釋經文  53
一 分節  54
二 《儀禮》書寫之法  57
三 分析常例變例  61
第二節 疏釋鄭玄注解  64
一 明鄭所據  64
二 解讀鄭義  68
三 證成鄭說  71
四 分析鄭注書法  72
五 貫通鄭注  76
第三節 小結  79

第三章 尊卑係統及原則  81
第一節 尊卑的基本分野  82
一 士與大夫以上  82
二 君禮與臣禮  92
三 尊卑申屈之義  100
第二節 尊卑變易  108
一 隨身分而變易  108
二 身分因處所而變易  111
三 隨禮節演進而變易  115
第三節 尊卑原則  119
一 攝盛  119
二 禮窮則同  126
三 王人序諸侯之上  132
第四節 小結  138

第四章 禮類係統  141
第一節 禮篇之性質與分類  142
一 昏禮象生  142
二 昏禮相親  143
三 鄉飲酒、鄉射有擇人之義  144
四 飲酒主歡心,射禮主於射  145
五 飲酒尚歡,大射辨尊卑  146
六 喪禮尚質  147
七 昏禮與祭禮  149
八 祭禮與飲酒禮  151
九 禮子、禮女、禮婦、禮賓、擯賓、儐屍  152
第二節 禮之輕重  155
一 冠禮比昏禮輕  155
二 祭祀事重,冠事稍輕  156
三 禮女重,醮子輕  156
四 禮賓重,燕賓輕  157
五 射禮重,燕禮輕  158
六 饗食重,燕輕  159
七 聘禮重,食禮輕  160
八 饔餼重,食禮輕  161
九 禽禮輕  162
十 賓之輕重  163
十一 君物重  165
第三節 禮之生死與吉凶  166
一 生人禮與喪亡禮  166
二 事生禮與事鬼神禮  168
三 喪祭與吉祭  169
四 事生與事死的界限  170
五 喪祭、吉祭的界限  174
第四節 禮之文質  177
第五節 小結  181

第五章 探究《儀禮》原貌  183
第一節 禮典之通義  185
一 昏禮六禮之名義,尊卑相同  186
二 尊卑俱有媒氏  188
三 尊卑皆用鴈為摯  189
四 昏禮禮賓皆再拜至  191
五 昏禮授幾授校  193
第二節 禮類比較  195
一 魚之數  195
二 鼎入匕俎從設及匕載麵位  196
三 爾黍、授肺及祭食  200
第三節 尊卑原則  206
一 壻親迎之服  206
二 壻親迎所乘車  209
三 受幣、庭實之人  211
第四節 直接據用其他文獻  216
一 父母降送女與否  216
二 媵、姪、娣  217
三 尊卑同用禪縠  219
四 納徵所用幣  220
第五節 小結  223

第六章 《儀禮疏》與《禮記正義》之比較  225
第一節 賈孔異義  226
第二節 與唐代經學著作之關係  235
第三節 處理舊疏之法  252
第四節 句解法與演繹法  264
第五節 小結  276

第七章 《儀禮疏》與《周禮疏》之比較  279
第一節 《儀禮》與《周禮》之性質  280
一 二《禮》同為周公攝政時所作  280
二 《儀禮》、《周禮》之本末及體履  282
第二節 兩疏取材與體例  289
第三節 舖排及書法的分析  292
第四節 推次及衰差之法  301
第五節 職官的連綴及兼攝  307
第六節 小結  319

第八章 結論  323
第一節 各章論點總述  324
第二節 賈公彥《儀禮疏》的特點  330
第三節 《儀禮疏》的缺失  335
第四節 《儀禮疏》的時代意義  339

參考文獻  343
索引  35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不能忽視其最基礎的社會規範和生活習俗。《儀禮》作為古代重要的經典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賈公彥的《儀禮疏》研究,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本“使用說明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部經典。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逐章逐節地深入《儀禮》,去瞭解其中關於祭祀、朝聘、婚禮、喪禮等各個方麵的具體規定。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的疑問:這些看似繁瑣的儀式,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哲學思想?它們是如何隨著曆史的發展而演變的?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對“儀禮”的理解和實踐又有哪些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框架,幫助我構建起對“儀禮”的全麵認識,並從中體會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

初識這本書,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朋友推薦我閱讀一些關於古代禮儀的著作。我對“儀禮”這個概念一直有著濃厚的好奇心,它不僅僅是曆史課本上的名詞,更像是古代社會運轉的底層邏輯,是人與人之間、人與天地之間關係的具體體現。而“疏”字,則意味著是對原著的深入解讀和注釋,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賈公彥這位學者,雖然我之前瞭解不多,但從書名中傳遞齣的學術嚴謹性,便足以吸引我。我設想,這本書定是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由繁復禮儀構建起來的世界,去探尋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社會規範、道德準則,以及蘊含其中的古人智慧。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鑰匙,開啓我對那個遙遠時代的理解之門,讓我窺見先民們如何在“禮”的框架下,構建起他們的生活、思想和信仰。這本書就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目的地是那古老而神秘的“儀禮”殿堂,而賈公彥的《儀禮疏》研究,無疑是這場旅行中最可靠的嚮導。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立體、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肌理。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那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凝聚瞭無數心血和時光。盡管尚未深入閱讀,但從其散發齣的學術氣息,我就能預感到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著作。我推測,作者在“儀禮”的各個方麵,都進行瞭詳盡的考證和闡釋,不僅僅是錶麵文字的解釋,更是對其背後蘊含的文化意義、社會功能以及曆史演變的深入挖掘。想象一下,在那個沒有發達科技的年代,人們是如何通過一係列復雜的儀式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錶達自己的情感,維係社會秩序的?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這些“潛規則”,讓我們看到古代社會是如何在“禮”的約束下,保持著一種獨特的和諧與穩定。我猜想,作者的論述定是旁徵博引,引用大量史料,旁及諸子百傢,將《儀禮》的精髓一一剝離,呈現在讀者麵前。這不僅僅是對經典的解讀,更是對中華文明源頭活水的一次溯源。

评分

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人來說,“儀禮”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而賈公彥的《儀禮疏》研究,聽起來就像是通往這一知識寶庫的一扇大門。我預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不同於淺嘗輒止的視角,帶領讀者去探究“儀禮”的深層含義。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細緻的文本分析,揭示齣《儀禮》中那些不易被察覺的細節,以及這些細節所摺射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價值觀。我特彆感興趣的是,作者是否能夠將“儀禮”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等各個層麵進行關聯,讓我們看到“儀禮”是如何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承載和傳播著古代社會的方方麵麵。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古代禮儀本身,更是關於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解讀。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古代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而言,一本能夠清晰梳理復雜概念的書籍是彌足珍貴的。賈公彥的《儀禮疏》研究,光從書名就給人一種“撥雲見日”的期待。我希望它能用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將“儀禮”這個看似高深莫測的領域,轉化為普通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知識。或許書中會穿插一些生動的曆史故事,或者通過對比現代社會的一些習俗,來幫助我們理解古代禮儀的意義和價值。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解釋清楚,為什麼“儀禮”對於古代社會如此重要,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是如何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我設想,這本書的行文可能不會過於學術化,而是更加注重邏輯的清晰和內容的生動,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感受到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