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各篇摘要
〈冰心母性倫理觀之敘事實踐及意義〉/蔡玫姿
從母性倫理角度探討其愛的哲學。檢視四個敘事作品,命名自尼采超人學說的〈超人〉、書信論辯體式的〈悟〉,此二文回應知識分子存在議題,從經驗論中的母子關係推展到人與人的聯繫。1930 年代後〈分〉、〈相片〉卻顯出對愛之哲學的反挫,前者冰心因生育經驗從女兒轉為母親,覺察過去愛的哲學掩飾階級差異;後者因赴美受中西文化衝擊,質疑國族差異下倫理母性互助的想像。
本文從比較文學角度重省冰心愛的哲學,對比同世代美國女作家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1860-1935)1915 年的《她鄉》(Herland),該書亦勾勒一倫理母性社會與冰心倫理母性觀核心相似。另參考女性主義學者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精神分析取徑,其〈聖母頌〉(Stabat Mater)中指出母親為主客體中介過程。從而認為冰心的母性倫理敘事,接踵女性主義母性倫理,反思愛的哲學,從普遍性至不均質的揭露,具有深刻意義。
〈從獨唱到合唱――阿赫瑪托娃《安魂曲》之誕生〉/熊宗慧
《安魂曲》(Реквием, 1935-1940)是俄國詩人阿赫瑪托娃(АннаАхматова, 1889-1966)最著名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不僅見證了大清洗/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時期蘇聯人民的苦難,同時亦撫慰了廣大受迫害者的心靈。本文聚焦在阿赫瑪托娃創作《安魂曲》之前的蟄伏期(1925-1934),這一段時期阿赫瑪托娃面臨的不只是自身創作的瓶頸,還遭遇蘇聯政權的打壓,究竟詩人是如何面對自身的問題與來自外部的嚴酷打擊?她如何突破創作上的喑啞狀態並恢復聲音?又如何將自身的悲劇轉化為家國民眾的共同命運?所有這些議題皆會在本文獲得充分的探討。另外,《安魂曲》的重要性還在於它代表詩人擺脫早期詩歌當中較為封閉的個人世界,轉而將群眾命運納入創作題材,這一轉變不僅使阿赫瑪托娃擴大了創作領域,也使她成為蘇聯的民族詩人。《安魂曲》出版前,阿赫瑪托娃是一位「個人情感傾向」的貴族詩人,《安魂曲》之後,她成為替上百萬遭到史達林整肅的群眾發聲的民族詩人,阿赫瑪托娃的形象在蘇聯讀者心理的轉變超乎蘇聯政權的預期,對於始終想要孤立詩人的蘇聯政府來說,這樣的結果其實非常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