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1930.女性」研討會論文集

「跨國.1930.女性」研討會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回顧1930輝煌時代的文學現象,聚焦此時日、俄、中崛起的女性學者作家,藉由文本詮釋與分析,重返當時的思潮流變,觀看女性文學的流動性與能動性,發揚時代女性的獨特光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玫姿/主編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圖書目錄

「跨國.1930.女性」的多音交響與擁抱差異/林朝成
實踐跨國論述/徐珊惠
女子有行 跨國越界/蔡玫姿
論文發表會照片集錦/朱偉銘 攝影
編織浪漫:安娜.阿赫瑪托娃與藝術家們/吳奕芳
 
會議論文
01 冰心母性倫理觀之敘事實踐及意義/蔡玫姿
一、前言
二、超人的兩個面孔──批判國民性或重回母性
三、母性倫理的兩面性:孺慕與賤斥
四、母性倫理觀的定位與發展
五、重省倫理母性
六、結論
 
02 從獨唱到合唱──阿赫瑪托娃《安魂曲》之誕生/熊宗慧
一、前言
二、雙重存在狀態的1920 年代
三、死亡接續的1930 年代
四、無家可歸的基捷日女人
五、書寫《安魂曲》
六、結語
 
03  從自覺到覺他:平塚雷鳥與《青鞜》的女性論述及影響/廖詩文
一、前言
二、《青鞜》創刊時的日本社會
三、《青鞜》的創刊與贊助 5
四、《青鞜》的命名及其女性論述的發展
五、《青鞜》與「新女性」
六、結語:《青鞜》之後
 
04  邊緣身體的多重跨越:論吳繼文《天河撩亂》中跨性別者的多元身體建構向度/蘇恆毅
一、前言
二、身體存在的跨越:性別與家國
三、身體跨越之後:成為異質家庭的「母親」
四、閱讀體驗:消失地景與死亡身體的對照
五、結語
 
05  跨國移動與書寫:以鈴木怜子的灣生身分及其回憶錄為例/蔡知臻
一、前言
二、鈴木怜子的移動與回憶錄之出版與臺灣書寫
三、書寫策略:回憶錄敘事位置及其特殊性4
四、結語
 
06  漂移、傷痕、敲打──論馬尼尼為《帶著你的雜質發亮》中的空間書寫/張幸貴
一、前言
二、鄉愁書寫
三、女性宅空間
四、結論
 
07  誰道紅顏獨姣姣,巾幗劍似柳眉鋒──鄭丰《生死谷》中的女性形象/葉竹軒
一、前言
二、外在形象
三、內在特質
四、結語
 
08 傳統的叛逆與回返──論馮沅君《春痕》/陳怡靜
一、前言
二、「情愛」與「性」的書寫
三、束縛與矛盾的「母愛」書寫
四、結論
 
09 論平路《行道天涯》中女性書寫的意蘊/許絜雯
一、前言
二、宋慶齡情愛的追尋
三、宋慶齡角色的生命型態
四、宋慶齡世界中的孫文
五、結語
 
10  Re-visioning the Personal is the Political in the Women’s Suffrage Movement / I-Chun Lin(林怡君)
1. Motivation
2. Development of the Women’s Suffrage Movement
3. The Disagreements and Split of Women’s Right Movement
4. Intersectionality and Coalition of Women’s Right Movement
5. Out-Law Genre of Women’s Right Movemen
6. Conclusion
 
11  Lucy is on Her Way “Home” from Without to Within: Jamaica Kincaid’s Lucy / Yun Lo(羅芸)
 
附錄一、工作人員心得
附錄二、「跨國.1930.女性」研討會議程
附錄三、籌備委員會

圖書序言

各篇摘要

〈冰心母性倫理觀之敘事實踐及意義〉/蔡玫姿


從母性倫理角度探討其愛的哲學。檢視四個敘事作品,命名自尼采超人學說的〈超人〉、書信論辯體式的〈悟〉,此二文回應知識分子存在議題,從經驗論中的母子關係推展到人與人的聯繫。1930 年代後〈分〉、〈相片〉卻顯出對愛之哲學的反挫,前者冰心因生育經驗從女兒轉為母親,覺察過去愛的哲學掩飾階級差異;後者因赴美受中西文化衝擊,質疑國族差異下倫理母性互助的想像。

本文從比較文學角度重省冰心愛的哲學,對比同世代美國女作家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1860-1935)1915 年的《她鄉》(Herland),該書亦勾勒一倫理母性社會與冰心倫理母性觀核心相似。另參考女性主義學者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精神分析取徑,其〈聖母頌〉(Stabat Mater)中指出母親為主客體中介過程。從而認為冰心的母性倫理敘事,接踵女性主義母性倫理,反思愛的哲學,從普遍性至不均質的揭露,具有深刻意義。

〈從獨唱到合唱――阿赫瑪托娃《安魂曲》之誕生〉/熊宗慧

《安魂曲》(Реквием, 1935-1940)是俄國詩人阿赫瑪托娃(АннаАхматова, 1889-1966)最著名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不僅見證了大清洗/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時期蘇聯人民的苦難,同時亦撫慰了廣大受迫害者的心靈。本文聚焦在阿赫瑪托娃創作《安魂曲》之前的蟄伏期(1925-1934),這一段時期阿赫瑪托娃面臨的不只是自身創作的瓶頸,還遭遇蘇聯政權的打壓,究竟詩人是如何面對自身的問題與來自外部的嚴酷打擊?她如何突破創作上的喑啞狀態並恢復聲音?又如何將自身的悲劇轉化為家國民眾的共同命運?所有這些議題皆會在本文獲得充分的探討。另外,《安魂曲》的重要性還在於它代表詩人擺脫早期詩歌當中較為封閉的個人世界,轉而將群眾命運納入創作題材,這一轉變不僅使阿赫瑪托娃擴大了創作領域,也使她成為蘇聯的民族詩人。《安魂曲》出版前,阿赫瑪托娃是一位「個人情感傾向」的貴族詩人,《安魂曲》之後,她成為替上百萬遭到史達林整肅的群眾發聲的民族詩人,阿赫瑪托娃的形象在蘇聯讀者心理的轉變超乎蘇聯政權的預期,對於始終想要孤立詩人的蘇聯政府來說,這樣的結果其實非常諷刺。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