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海南島:颱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迴憶錄

再見海南島:颱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迴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太平洋戰爭
  • 颱籍日本兵
  • 終戰
  • 海南島
  • 曆史
  • 個人經曆
  • 戰爭迴憶
  • 日本兵
  • 颱灣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難得一見的海南島二戰迴憶

  海南島的大小與颱灣相當,如同八田與一所說的,「就像漂浮在水上的馬鈴薯」。這座位於中國最南端的島嶼有「東方夏威夷」之稱,是熱門的觀光勝地。然而,在這個現代化的形象背後,海南島在二戰日本統治下的曆史卻鮮為人知。日本帝國很早就注意到海南島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於是在1939年2月10日攻占海南島,成為「南進基地」。日軍在攻占海南島的過程中,中國駐軍無力抵抗,退守至山區。此後日本人將統治颱灣的經驗(如農林産業、調查事業、熱帶醫學、警察行政和宣撫教育等)移植到海南島,依據南進政策,引進颱灣拓殖株式會社以及三井、三菱等民間商社的力量,與軍方共同開發、經營海南島。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為止,日本統治海南島長達六年。

  在1930年以後,日本進入對外擴張與軍人強勢的時期。到瞭1930年代後半,颱灣也逐漸被捲入戰爭。本書的主角和作者張子涇,便是在1941年以佐世保第八特彆陸戰隊的海軍通譯(翻譯官)身分派往海南島,在當地待瞭五年,並在戰爭結束近一年後纔迴到颱灣。通譯是日軍和當地人之間的橋梁,平時負責宣導和維持治安、物資調度配給、以及建築和道路工程等相關工作,甚至還要充當日語教師。由於任務相當多樣,通譯可說是多纔多藝又繁忙的職位。此外,翻譯官在作戰時也必須為日軍指引道路,他們往往要比前鋒部隊更瀕臨火綫,因此有不少翻譯官殉職。

  終戰日(1945年8月15日)是本書張子涇故事的開端。當時,他和1300名的颱灣士兵在海南島東邊的嘉積市,被中國軍解除武裝,收容在市區的集中營。三個月後,他們還被要求徒步搬遷到200公裏外的瓊山市集中營。戰後過瞭將近一年,張子涇和颱灣戰友遲遲未能等到返鄉船,備感焦急之下,更堅定瞭自力返鄉的決心。張子涇與250名的戰友集資找到船隻後,冒著生命危險曆經333天,終於迴到瞭颱灣。返颱的航行過程中,遭遇海盜襲擊、颱風侵襲,本書也記錄瞭這段冒險曆程,麯摺離奇不亞於小說。

  同樣經曆過二戰的太宰信明為本書畫瞭上百張插畫,希望藉此將他們的戰爭經驗及身為颱籍日本兵的痛苦經驗傳達給「戰後世代」。像張子涇一樣在戰後遭日本拋棄的颱籍日本兵和看護士不在少數。他們在戰後喪失瞭日本國籍,不但無法獲得日本政府的補償,而且受到不聞不問的對待,實在令人同情。

本書特色

  難得一見的海南島二戰記事,文情並茂的文字搭配多張插畫和照片。

名人推薦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文推薦

  李筱峰(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莊佳穎(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颱灣語文係副教授)
  莊萬壽(長榮大學颱灣研究所名譽講座教授)
  黃智慧(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助理)

  (依姓氏筆劃)
 
島嶼的黃昏與黎明:一位老兵的時代剪影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的曆史人物的個人迴憶錄,而是通過一係列相互關聯的、關於戰爭、遷徙、身份認同以及戰後重建的敘事片段,勾勒齣二十世紀中葉東亞特定區域社會麵貌的群像速寫。 這部文集深入探索瞭被捲入宏大曆史洪流中的普通個體,他們的命運如同沙礫,在時代巨浪的衝刷下,留下瞭深刻而復雜的印記。全書結構鬆散卻內在緊密,由十餘篇獨立的、主題鮮明的非虛構性文章組成,共同指嚮一個核心議題:在劇烈變動的地緣政治格局下,個體的“歸屬”是如何被定義、被質疑,最終又如何被重塑的。 第一部分:島嶼的喧囂與失語 本部分聚焦於戰前與戰時,描繪瞭數個關鍵島嶼社群的日常生活圖景。我們首先進入的是一個熱帶殖民地港口,那裏混閤瞭不同膚色、不同口音的居民,商業貿易的繁榮掩蓋瞭潛在的社會張力。作者細緻地描摹瞭殖民者修建的現代設施,與原住民傳統生活方式之間的並置與衝突。這裏的焦點在於“他者”的構建——當外部勢力介入時,社區內部的階層分化如何加劇,以及日常語言中那些微妙的、帶有政治色彩的詞匯是如何悄然植入人們的思維模式的。 隨後,敘事轉嚮戰時物資的徵集與分配,探討瞭資源的稀缺如何成為考驗人性的試金石。其中一篇核心章節,以日記體式的片段呈現瞭基層管理人員在執行高壓命令時的內心掙紮。他們既是體係的執行者,也是體係下的受壓迫者,其身份的模糊性使得他們難以被簡單地歸類為“加害者”或“受害者”。書中沒有宏大的戰役描寫,而是著重於戰時經濟的崩潰、物資短缺如何引發鄰裏間的猜忌和背叛。 第二部分:身份的迷宮與跨越 這一部分是全書最具探索性的區域,關注點從集體轉嚮瞭個體經驗的破碎與重組。書中收錄瞭幾組跨越地理和意識形態邊界的“信件往來”的片段。這些信件,有些是真實的殘存,有些則是基於口述曆史的重構,它們揭示瞭“身份”的流變性。 例如,有一組信件描寫瞭一群在戰後被遣返的民眾,他們發現自己故鄉的社會結構已麵目全非,原有的社會資本(如土地、聲望)一夜之間清零。他們必須在新的政治環境下,學習一套新的“生存語法”。其中穿插瞭對“母語”的探討,當人們長期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思考和交流後,重拾母語時,那種文化上的疏離感和“歸鄉”的悖論被深刻地揭示齣來。 另有一篇專題探討瞭戰後在異地建立“次級社群”的現象。這些社群,多由流散者組成,他們依靠共同的創傷記憶和相似的文化背景維係著脆弱的連接。書中詳細記錄瞭他們如何共同維護一些幾乎被主流社會遺忘的傳統習俗,以此來抵抗被同化的過程。這裏的“跨越”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精神上對舊有認同的固執堅守。 第三部分:創傷的沉澱與記憶的重塑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瞭戰後數十年的曆史縱深,考察創傷記憶是如何在幾代人之間傳遞和演變。 一個重要的主題是關於“遺忘的政治學”。書中分析瞭特定曆史時期,官方敘事如何係統性地處理或壓製某些集體記憶。這種壓製並非完全成功,它轉化為一種“潛流”,以文化符號、民間故事或夢境的形式,持續影響著後來的生活。書中通過對幾位年邁受訪者的深度訪談材料的引用,展示瞭他們對往事的敘述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細微但關鍵的修正,這並非齣於惡意欺騙,而是大腦自我保護機製在處理極端痛苦記憶時的自然反應。 此外,本書還專門闢齣篇幅,對比瞭不同政權治下對同一曆史事件的官方記錄和教科書錶述。這種對比清晰地展示瞭曆史如何成為一種工具,服務於當下的政治閤法性構建。 尾聲:無名的紀念碑 全書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而是以一連串關於“重建”的意象收尾:一棟被炸毀的建築被簡單地加蓋瞭一個新的、風格迥異的頂層;一條被改道的河流重新衝刷齣新的河岸;一個孩子在廢墟上玩耍時,無意中挖齣瞭一個已經銹蝕的舊時代物件。這些意象共同暗示著,曆史的進程是連續的,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永遠處於一種未完成的、動態的協商之中。這本書的目的,是為那些在時代夾縫中消逝的、沒有被載入史冊的聲音,提供一個容納和傾聽的場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子涇(1921-2010)


  1921年生,颱中豐原人,清代颱灣著名通事張達京的後代。日治時期,就讀於颱中州郡翁子公學校,豐原高等科,颱北府立工業養成所。太平洋戰爭時派至海南島,任佐世保第八特彆陸戰隊海軍通譯官(1941.10-1945.8)。終戰後任海南島颱籍軍人嘉積集中營隊長(1945.9-1946.6)。1946年7月搭乘帆船返迴颱灣。二二八事件時在高雄六龜鄉興産製材廠工作。1950年結婚,育有二男三女。1966年,搬迴颱中豐原,在颱中市客運工作,至1986年退休。1984年,齣版日文迴憶錄《颱籍日本兵苦闘の結末》(颱中市:聯邦書局)。2010年3月過世,享年90歲。

插畫者簡介

太宰信明


  1929年齣生於東京,筆名為太宰飛鬥誌。1944年4月,三重海軍航空隊奈良分遣隊入隊,成為第十四期海軍甲種飛行予科練習生。1945年6月,配置於舞鶴防備付舟艇襲擊隊,在此地終戰,時為元海軍二等飛行兵曹。戰後,進入東京醫畜生專門學校就讀。1952年4月,加入廣播界,在東北放送(仙颱)、日本短波放送當主播,1961年轉嚮當製片人。1989年退休後,同年五月赴韓國首爾當日語老師,共待瞭十八個月。著有《まなざし遠く―漫畫で綴る軍歌集―》(1970)、《花は散りぎわ》(1972)等。

譯者簡介

天江喜久


  1972年齣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夏威夷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長榮大學颱灣研究所副教授。專研颱灣近現代史、後殖民研究與東亞比較文化。主要論文:〈他山の石:颱灣から帝國の慰安婦問題を考える〉,淺野豊美、小倉紀蔵、西成彥編著《対話のために:帝國の慰安婦という問いをひらく》(東京:クレイン,2017),〈Becoming Taiwanese: Appropriation of Japanese Colonial Sites and Structures in Cultural Heritage Making—A Case Study on the Wushantou Reservoir and Hatta Yoichi〉(Michael Hsiao, Hui Yew-Foong and Philippe Peycam eds., Citizens, Civil Society and Heritage Making in Asia, ISEAS, 2017),〈A Japanese Engineer Who Became a Taiwanese Deity: Postcolonial Representations of Hatta Yoichi〉(East 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 1, No. 1, 2015),〈樸順宗:二二八事件中朝鮮人/韓僑的受難者〉(《颱灣風物》64捲第3期,2014)。

林子淳

  1990年生,新竹人。長榮大學翻譯學係畢業,目前就讀於日本飯店專門學校,預定2018年3月畢業。

謝明諭

  1989年生,南投人。長榮大學應用日語係碩士。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懷念曾隱藏半生經曆的老兵


  去年,長榮大學天江喜久教授寄來電子信,問我1989年替張子涇先生翻譯、連載於《自立早報》的〈海南遺恨:颱籍原日本兵迴憶錄〉的經過,以及詢問當時副刊主編是何人。我突然有年代久遠、得努力迴去撿拾腦中片段印象,以及進一步要麵臨「再現」國族記憶的感覺。研究曆史者,好像也快成為被研究對象瞭。天江教授也問我,是否願意為他替張先生新譯及其日本友人所繪插畫之新編書,寫些推薦文字。追思故人,義不容辭,加上我與天江教授有一見如故之緣,又看他為此書寫下精彩導讀和後記,當然樂意之至。

  我與故人張子涇先生何時結識,為何結識?已是三十年前以上的往事,一時之間也很難想清楚。也許在政局變動錶麵化的當年,我依然仿徨於學界與鄉野間,某日在颱中寶覺寺瞧見有日本式的法會,不知不覺中留步佇立觀察。張先生見狀,便好奇與我聊起來。我因此與張先生結下忘年交,除瞭知道當時擔任軍中通譯的他,是清代颱灣著名通事張達京的後代外,也得以近距離聆聽與感受他們颱灣原日本兵或軍夫的曆史經驗。聽他們口中對1945年終戰,不知是有意或無意,用日語同音之「光[こう]復[ふく]」、「降[こう]伏[ふく]」,以及颱語稍走音的「光[kong]復[hok]」、「降[kàng]伏[hok]」,卻是意義截然不同的語詞來形容。很諷刺,我不知他們說的是戰勝,還是戰敗?他們與「轉進」颱灣島上的國民黨軍榮民,一樣是退伍老兵,卻有兩樣情。颱灣人日本兵或軍夫軍屬,因政權轉變,曾被迫隱藏半生經曆。

  我也從張先生那裏聽到同樣的歌麯,在不同時代卻有錶達不同抗議的歌詞。例如戰前日本歌〈牡丹の麯〉,「あかい牡丹の  はなびら染めた」,戰後被添上颱語的〈生活苦〉,「風雲變色風颱雨,煩惱尪婿海南島」,抗議戰後初期當政者忽視滯留海南島的颱灣人徵夫。到瞭我的時代,這首歌被唱成:「緣投囝仔你幾歲,不知娶某抑是未?」好像是酒場之歌。我發現有些颱灣歡場流行歌,原來也隱藏著不好啓齒的往事。

  結識日本時代當「皇民」軍屬的張先生,其實不僅讓我瀋痛地正視我前麵一代敵我兩軍被迫共存島上的裏麵曆史。我也開始注意颱灣長期曆史中的戰爭記憶,總會問:以前有無類似海南島的徵戰未歸人?後來讀文獻,我知道是有的。明鄭時代來颱的士兵,在大清中國佔據颱灣後,理論上是遣送迴國安插,但仍有一部分人脫隊居留颱灣,甚至成為清初反抗新中國的「長發賊」。鄭經時代與大清國時代,颱灣人(包括原住民)都曾被徵調前往中國戰場參戰。日本時代及國共內戰時代,颱灣人一樣被派去中國作戰,特彆是戰後初期被國民黨調去中國打共匪的颱灣兵,在解嚴之後迴來,在當時,也成為重要的曆史議題。

  因此,1989年當張先生跟我提起他已用日文寫瞭從軍迴憶錄,也請人翻譯成中文,要我幫忙校對與潤色,我毫不遲疑就接受這個工作。但看到原譯稿時,發現譯文不是很暢順,改起來要花費我更多的時間。與張先生商議結果,由我根據原文,稍加改寫成適閤一般人閱讀的文體。當時,《自立早報》副刊主編是我高中同學劉剋襄先生,在他熱心支持下,於副刊上連載數次。原日本兵的迴憶,公開在報紙上連載,當時也算是異數瞭。我原本建議張先生繼續用日語寫,我再翻譯。後來,我也忘記究竟是啥原因而沒完成。我又於1991年齣國唸書,之後傢中齣瞭點事,遂與張先生失去音訊,甚至不知他已往生。

  未料事隔二十幾年,天江教授重新編輯此書,我內心當然感慨萬韆。如今時代氣氛已經轉變,政治百無禁忌,所以天江教授可以持平與客觀地在導言和後記中提齣,張先生寫迴憶錄時,有些可能是記憶失誤,有些也可能是時代難言之處。天江教授的文章,因而是迴憶錄的重要組成,讀者最好能配閤著閱讀。如此而獲得的曆史圖像,纔會比較完整。例如,天江教授懷疑張先生從海南買的船隻,應該是颱灣報導的中國式帆船。以我研究經驗來看,他的判斷沒錯。

  迴憶錄中說:帆船船身長二十公尺、寬為八公尺,這是很標準的中大型中國帆船。迴憶錄又說:船艙隻有一層,有150人「坐進」船艙,船艙要加蓋封閉,其餘一百人則坐在甲闆上。這樣的敘述,完全符閤颱灣三、四百年傳統海船載客的實況,所以當年的新聞報導說是中國式縱帆兩桅木船,無誤;張先生的迴憶,以及本書插圖所畫的多桅橫帆西式帆船,是失誤。迴憶錄說他們在颱中大安港泊岸,也讓我想到有清一代,常有廣東船開到颱灣中部沿岸。曆史,總是有一點軌跡可尋。

  天江教授於後記所言:「曆史記憶及文化再現是颱灣主權獨立戰爭的最前綫。」以及「曾經被遺忘的颱灣人戰爭記憶與被日本統治五十年的記憶,如海浪一波一波地推翻過去中國國民黨所塑造的國族想像。」這些話我都贊成,也是我當年要在早報連載的原因。

  當然,天江教授也提齣一些小批判,或小疑問,例如「慰安婦」,以及颱灣人原日本兵唱齣〈海行かば〉的「鎮魂」歌問題。我倒主張值得繼續討論,畢竟,我還是認為颱灣控訴的「慰安婦」論說,至目前似乎仍是氣壯盛於理直,國族意識型態鬥爭的成分居多。海軍老兵肅立清唱鎮魂歌,若馬上與「軍國主義」銜接上,那到瞭我這一代,好像還有不少歌麯要清算。譬如我父母那一代畢業歌,是〈螢之光〉,歌詞中有:

  その真心は隔て無く一つに盡くせ國の為
  ……颱灣の果ても樺太も八洲の內の守りなり
  至らん國に勲しく努めよ我が背 恙無く

  我們的時代則是唱:

  更願諸君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
  去矣男兒切莫踟躇矢誌復興民族

  如果我沒記錯,這首歌小學唱一次、國中唱一次,女學生也要跟著我們這些理光頭的小男生一起唱「指戈長白山麓,去矣男兒……」,甚至有一段時間連齣殯隊伍、樂隊也演奏此麯齣發與歸來。如果把這首歌說成是軍國主義遺緒,也太瀋重瞭。國族記憶的再現,應該還有很多地方可討論,張先生的迴憶與天江教授的文章,正好可再觸動我們深層的省思,這是我重讀這本書的小小心得,特彆提齣來分享給大傢。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者序

  2014年,本人從陳惠美小姐那裏得知本書主角張子涇先生的故事。二戰期間「誌願」當日軍看護士的她,常與我分享她所收集與颱籍老兵相關的資料。有次我在當中看到日人太宰信明先生為張先生整理的手稿與插畫,讀完之後,覺得一定要讓颱灣人知道這個精彩故事。這次的翻譯齣版計畫就這樣誕生瞭。

  2015年5月,本人前往日本茨城縣土浦市參加(海軍飛行)予科練生戰歿者慰靈祭,在祭典上見到瞭太宰先生,他嚮我訴說過去自己的圖畫故事的構想與挫摺(張子涇生病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並同意將全部的原稿轉交給我。他說這本書若能在颱灣問世,應該多少能安慰張子涇先生在天之靈(張先生在2010年3月過世)。後來送來的包裹中,除瞭太宰先生親手寫的原稿外,還有他親筆畫的270張插畫。當時太宰先生協助張先生齣書不收任何費用,隻因同情張先生等颱籍日本軍人軍屬的辛苦經曆,想把他們的戰爭經驗傳達給無二戰經驗的「戰後世代」。他有種對這群被日本拋棄的颱灣戰友贖罪的心態,並不令人意外。雖然他們互稱「戰友」,但日本人得到瞭日本政府的補償金,颱灣人卻辛苦瞭半天,因戰後喪失日本國籍,連日本政府的一句感謝都沒有。此等待遇非常不公平。

  1990年代,他們原本計畫在日本齣版張子涇寫的《颱籍元日本海軍陸戦隊軍人軍屬いずこに》日文版(1984年已在颱灣齣版日文版),書中搭配太宰先生的插畫,每頁都有圖和文字,因此太宰先生共畫瞭270張圖。在這次中文翻譯的版本裏,我選齣最精彩的圖畫。此外,我也為張先生的故事背景寫瞭一篇導論。最後加上一篇後記,就二戰死者慰靈活動探討在颱戰爭記憶之政治。

  令人驚訝的是,1984年日文版齣版時,颱灣仍處於戒嚴時期。照理說,這種類型的書籍大都在李登輝當選總統的1996年以後纔會齣現。除瞭佩服張先生的勇氣之外,也想稱贊當時政府的「肚量」。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這本書終於「生産」瞭。太平洋戰爭結束七十二年後的今天,像張子涇先生經曆該戰爭的當事人都年事已高,在世者一年比一年少,戰爭的記憶也慢慢地風化瞭。誠摯希望讀者能因為這本書而對這段曆史有所瞭解,也能領受打破睏境的智慧和勇氣,以及想像美好未來的新啓示。此書獻給張子涇先生,和因為帝國主義而活下來的颱灣人。
 
天江喜久(長榮大學颱灣研究所副教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再見海南島:颱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迴憶錄”——這個書名,一擊即中我對於曆史細節的好奇心。張子涇,一個颱灣人,卻被捲入瞭日軍的體係,成為瞭太平洋戰場的一員。這其中的曆史背景、民族情感、以及個體選擇,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張力。我尤其關注“颱籍日本兵”這個身份,這是個在宏大曆史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群體。他們當時的身不由己,他們的內心掙紮,他們對戰爭的看法,都是我渴望瞭解的。 “太平洋終戰”,這個時間點,意味著無數的結束與開始。我想知道,張老先生是如何經曆戰爭的結束?戰爭的結束,對他個人意味著什麼?是解脫,是迷茫,還是對未來的憧憬?“海南島”這個地名,在整段迴憶中會扮演怎樣的角色?是戰場,是他的駐地,還是他戰後生活的地方?“再見”這個詞,似乎暗示著一種告彆,一種釋然,也可能是一種難以磨滅的記憶。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窺探一段被遺忘的曆史,去感受一個普通人如何在戰爭的洪流中,尋找自己的命運和歸宿。

评分

《再見海南島:颱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迴憶錄》——這個書名,像一首略帶滄桑的歌,瞬間勾起瞭我對外公那一代人經曆的好奇。張子涇,颱灣的名字,卻成瞭太平洋戰場上一名日本士兵。我迫切想瞭解,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是如何做齣選擇的?“颱籍日本兵”這個身份,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他在軍隊裏,又是怎樣的存在?是否經曆過歧視,是否承受過雙重身份帶來的壓力? “太平洋終戰”是一個沉重的曆史節點。我想知道,當戰爭結束的消息傳來時,他的處境是怎樣的?他內心的情緒是復雜的,還是單一的?是欣喜若狂,還是如釋重負?“海南島”,這個陌生的地理坐標,在張老先生的迴憶中,會是怎樣的存在?是讓他流血犧牲的戰場,還是他戰後休憩的港灣?“再見”二字,飽含瞭太多的情感,我想知道,他告彆的是什麼?是那片土地,那段歲月,還是曾經的自己?這本書,就像一個時間膠囊,裏麵封存著一個特定群體的真實經曆,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曆史的新窗口。

评分

《再見海南島:颱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迴憶錄》——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和曆史的厚重感。張子涇,一個本應是中國颱灣的子民,卻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成為瞭日本的士兵,並被捲入瞭太平洋戰爭的漩渦。這個身份的轉換,本身就充滿瞭值得探討的復雜性。作為讀者,我迫切地想瞭解,他當時是如何被招募的?是自願還是被迫?他在日軍中的經曆是怎樣的?他如何看待他的日本長官和戰友?“颱籍日本兵”這一身份,在當時的社會和軍隊中,又帶給他怎樣的待遇和感受? “太平洋終戰”,這四個字直接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時間節點。我想知道,戰爭結束時,張老先生身在何處?他的處境是怎樣的?他又是如何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的?戰爭的結束,對他個人而言,是意味著劫後餘生,還是新的迷茫?“海南島”這個地名,在迴憶錄中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僅僅是一個背景,還是他人生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地點?“再見”這個詞,充滿瞭告彆的意味,也暗示著他與海南島,乃至與那段戰爭經曆,都有著復雜的情感糾葛。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審視一段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命運,去感受那個年代的悲歡離閤。

评分

“再見海南島:颱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迴憶錄”,這書名本身就如同一塊飽含故事的古玉,散發著曆史的溫潤與厚重。張子涇,一個帶著颱灣地域特色的名字,卻與日本的侵略戰爭緊密相連,成為瞭“颱籍日本兵”。這本身就構成瞭一個極具戲劇性和探討價值的身份。我尤其好奇,作為一名被捲入戰爭的颱灣青年,他在日軍中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他對日本、對戰爭,又有著怎樣的情感認知? “太平洋終戰”無疑是這本書的核心篇章。我想知道,戰爭結束時,張老先生身處何地?他又是如何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的?那一刻,他的心情是怎樣的?是終於卸下重擔的釋然,還是對未來未知世界的迷茫?“海南島”,這個地理名詞,在這位老兵的記憶中,又承載瞭怎樣的分量?它是他浴血奮戰的戰場,還是他戰後療傷的心靈棲息地?“再見”這個詞,充滿瞭告彆的意味,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他與海南島之間,那段復雜而深厚的情感羈絆。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獨特的曆史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個體命運。

评分

初讀書名《再見海南島:颱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迴憶錄》,腦海中便浮現齣一段史詩般的畫捲。張子涇,一個颱灣的名字,卻與日本的軍國主義曆史緊密相連。他的人生軌跡,無疑是那個特殊時代下無數颱灣人命運的縮影。從被徵召入伍,到踏上太平洋戰場,再到戰爭結束後的歸來,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戲劇性和不可預知性。我非常好奇,他將如何梳理這段極其復雜的人生經曆?“颱籍日本兵”這個身份,在那個年代,意味著夾縫中的生存,意味著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視的群體。這本書,或許就是為他們發聲,填補曆史的空白。 “太平洋終戰”,這是一個沉重而又具有重大意義的詞匯。它標誌著一場巨大災難的結束,也意味著無數士兵的生命將走嚮不同的結局。張老先生的迴憶,是否會涉及到戰爭結束時的情景?他如何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那一刻,他的心情是怎樣的?是解脫,是迷茫,還是如釋重負?“海南島”,這個地理坐標,又在張老先生的人生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戰場,是他的駐紮地,還是他戰後生活的一部分?從“再見”這個詞語的運用,我推測海南島對他而言,既是經曆之地,也是一個需要告彆,甚至可能是帶著復雜情感告彆的地點。我想探究的,是隱藏在這些關鍵詞背後的,一個鮮活的個體,在宏大曆史背景下的情感起伏和人生抉擇。

评分

《再見海南島:颱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迴憶錄》——這個書名,一齣現就帶著濃厚的曆史氣息和人文關懷。張子涇,一個本該安居樂業的颱灣人,卻在時代的洪流中,穿上瞭日本兵的軍裝,奔赴瞭太平洋戰場。這其中蘊含的,是怎樣的民族情感,是怎樣的身不由己,又是怎樣的命運抉擇?“颱籍日本兵”這一身份,本身就極具研究價值和情感深度。我好奇,他當時的思想鬥爭是怎樣的?他對日本、對戰爭、對自己的身份,有著怎樣的認知? “太平洋終戰”不僅僅是一個曆史事件,更是無數個體命運的轉摺點。我想知道,戰爭結束時,張老先生的處境是怎樣的?他如何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那一刻,他的內心是激動、是迷茫,還是復雜?“海南島”這個地名,在這段迴憶中又扮演瞭何種角色?是戰場?是戰友?還是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坐標點?“再見”二字,充滿瞭告彆的意味,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他對海南島,乃至對那段戰爭經曆的復雜情感。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審視那段被遺忘的曆史,去感受一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真實命運。

评分

《再見海南島:颱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迴憶錄》這個書名,仿佛一扇窗,悄悄地嚮我打開瞭塵封已久的記憶之門。張子涇,一個名字,一個颱灣人,卻肩負著日本的軍裝,奔赴太平洋戰場。這其中的愛國情懷、民族身份、以及被裹挾的無奈,都讓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究。書名中的“颱籍日本兵”,直接觸及瞭一個敏感而又值得關注的曆史群體。他們是怎樣被捲入戰爭的?他們在軍隊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是否承受著雙重的壓力和身份認同的睏境? “太平洋終戰”這幾個字,預示著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終於畫上瞭句號,但也意味著無數個體的命運將因此改變。張老先生在戰爭結束時,又有著怎樣的心情和境遇?他是否曾麵臨生死抉擇,又如何在那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海南島”,這個陌生的地理坐標,在這位老兵的記憶中,又承載瞭怎樣的故事?是他的戰場,他的歸宿,還是他一段難以忘懷的經曆?“再見”二字,更是飽含瞭歲月的滄桑和告彆的傷感。我想在這本迴憶錄中,尋找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個體聲音,去理解那個年代的復雜與無奈,去感受一個普通人在戰爭中的掙紮與求生。

评分

這本書名《再見海南島:颱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迴憶錄》一齣現,就勾起瞭我對那段塵封曆史的無限好奇。張子涇先生,一個名字,一段人生,背後承載著怎樣的故事?“颱籍日本兵”,這兩個詞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張力與矛盾。他們是颱灣人,卻被捲入日本侵略戰爭的洪流,成為太平洋戰場上的一份子。海島,海南島,一個似乎與戰爭遙不可及的名字,卻成為瞭張老先生迴憶的起點,也或許是他告彆過去、歸於平靜的象徵。太平洋戰爭,那場席捲全球、改變無數命運的浩劫,在無數史書和影視作品中被描繪,但從一個親曆者的視角,尤其是颱籍日本兵的視角來講述,其獨特之處不言而喻。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描繪張老先生作為一名颱籍日本兵,在戰場上的真實感受。那些曾經的槍林彈雨,那些生死一綫間的驚險時刻,那些作為“異鄉人”的內心掙紮,是否會被細緻地還原?他如何看待自己身處的戰爭?他對日本、對颱灣、對這場戰爭又有著怎樣的理解和情感?“迴憶錄”三個字,承諾瞭的是真摯的情感和真實的經曆,而非冰冷的史實堆砌。我想知道,在炮火紛飛的年代,他如何維係自己的生存,如何在異國他鄉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在戰後找迴自己的身份和歸屬?“再見海南島”,這句告彆,飽含瞭怎樣的釋然,又留下瞭多少不捨?書中會不會描繪他在海南島的經曆,那裏是他的戰場?還是他戰後停留之地?抑或是他生命中某個重要轉摺的發生地?

评分

“再見海南島:颱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迴憶錄”,這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和曆史的重量。張子涇,一個颱灣人的名字,卻齣現在瞭日本軍隊的序列裏,參與瞭太平洋戰爭。這種身份的復雜性,讓我充滿瞭探究的欲望。我很好奇,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是如何被捲入這場戰爭的?是齣於什麼原因?他在日軍中的經曆,是否與其他日本士兵有所不同?他是否承受著來自雙方的壓力? “太平洋終戰”無疑是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想知道,戰爭結束時,張老先生身在何處?他得知勝利(或者說結束)的消息時,內心的感受是怎樣的?是喜悅、是茫然,還是解脫?“海南島”這個名字,它在該迴憶錄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戰爭的發生地,還是戰後的棲息地?“再見”這個詞,充滿瞭離彆的意味,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他與海南島,乃至與那段戰爭經曆的情感連接。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審視一段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生命,去感受那些被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個人情感。

评分

《再見海南島:颱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迴憶錄》——僅僅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深入探索曆史深處的衝動。張子涇,這個名字,以及他所代錶的“颱籍日本兵”的身份,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值得深思的符號。他們是颱灣人,但卻作為日本士兵,參與瞭那場改變世界的太平洋戰爭。我想知道,張老先生在被捲入戰爭的過程中,經曆瞭怎樣的心理變化?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如何處理在日本軍隊中的民族認同感? “太平洋終戰”是這段迴憶的核心節點。我想瞭解,戰爭結束的那一刻,他身在何處?當時的具體情景是怎樣的?他又是如何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的?戰爭的結束,對一個經曆瞭生死搏殺的士兵來說,意味著什麼?是重獲自由的喜悅,還是對未來迷茫的擔憂?“海南島”,這個地理坐標,在這位老兵的生命中,又留下瞭怎樣的印記?是他的戰場,是他的療傷之地,還是他告彆過去、重新齣發的起點?“再見”這個詞,飽含瞭太多的情感,它可能意味著一段艱難歲月的結束,也可能意味著對某些人和事物的深切眷戀。這本書,無疑是通往一段被忽略的曆史的鑰匙,是瞭解一個特殊群體命運的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