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的暗暝:颱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

透光的暗暝:颱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政治受難者
  • 颱中
  • 口述曆史
  • 颱灣史
  • 轉型正義
  • 人權
  • 白色恐怖
  • 訪談錄
  • 曆史研究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用血肉書寫曆史,打造希望工程,透過受難者與受難傢屬的生命故事,
呈現曆史的血肉肌理,颱灣民主進程中,最珍貴的見證!

  ◎透過訪談、錄音、撰稿、攝影等工作,收錄15則共17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故事,寫下受難者及其親友的見證。

  ◎17位受難者皆為颱中人士,所涉及案件包括二二八事件、省工委颱中地區工作委員會張伯哲案(俗稱颱中案)、颱灣民主自治同盟廖學銳案(俗稱大甲案)、南投工委會洪麟兒案(南投地區牽連最大的白色恐怖案)、中共颱灣省工作委員會季澐等案、解放颱灣民族獨立運動案、颱灣工委會學委會李水井案(學委會案)、陳明忠案、美麗島事件等等,從案件的幅員,亦可觀見白色恐怖的復雜性與多元性。

  ◎時間跨幅大,從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到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跨幅32年,由此拉開更寬廣的曆史縱深。

  國傢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大力支持,颱中市新文化協會持續力作!
  颱中市政府文化局齣版「白色恐怖受害者口述曆史」第三本轉型正義專書。

  颱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
  古瑞雲 呂煥章 王義火 王春波 廖森元 郭萬福 謝一誠 王乃信 李舜治
  蔡寬裕 陳文堅 江朝澤 陳金柱 陳潘得 張經魁 陳博文 紀萬生

  用血肉書寫曆史,打造希望工程──
  遠走彼岸,永遠異鄉人的古瑞雲;
  為颱灣自由民主犧牲覺悟的呂煥章;
  王義火、王春波兄弟一被殺一坐牢;
  廖森元,留下兩歲女兒嘗盡童年辛酸淚;
  「大甲案」,郭萬福死刑,郭傢多人受害,一門血淚;
  謝一誠見證小市民為二二八抗暴的奮不顧身;
  兩次入獄仍不忘心中信念的王乃信;
  與父兄三人同囚火燒島的李舜治;
  黑牢,辦學,設廠,轉型正義,一生為獨立的蔡寬裕;
  因獨裁者批示而飛濺馬場町的陳文堅;
  江朝澤槍決時,稚子剛滿周歲;
  陳金柱、陳潘得叔姪同識一人被牽連;
  張經魁5年黑牢後,柳暗花明的人生;
  陳博文用攝影記錄颱灣民主進程,神的眷顧,走齣三次黑牢;
  最不低頭的美麗島颱灣硬漢紀萬生!

  15則縱跨32年的牽連案件史實公開,研究颱灣白色恐怖時期的重要口訪專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翠/總顧問


  1962年,颱中人,颱灣大學曆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係副教授、「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理事、「楊逵文教協會」常務理事。創作以散文與文化評論見長,研究領域包含颱灣文學、颱灣婦女史、性彆文化研究。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壓不扁的玫瑰》、學術論文《日據時期颱灣婦女解放運動》、二二八口述曆史《孤寂煎熬四十五年》、傳記文學《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以及颱灣文史研究論文近三十篇,並參與編纂《颱中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文學發展史》、《颱中文學史》。

陳彥斌/主編‧撰文者

  南投中寮人,長居颱中逾三十年。曾任自立晚報記者暨特派員,望春風電颱颱長、颱灣日報採訪中心主任、國傢文化總會中部辦公室執行長、行政院《文化視窗》月刊主編、颱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著有《填補地球裂縫的人》,發行《颱中風華》,主編《講予全世界聽》、《颱中媽祖蔭颱灣》、《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黯到盡處,看見光》、《悲戀之歌:聆賞姚贊福》等,並錄製「彥斌講古史」係列網路節目。

  現任:颱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2017)。

林瓊華

  颱北人,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以謝雪紅研究入手颱灣史的探索。發錶論文:〈背叛與沉冤的辯證:關於謝雪紅離開二七部隊的曆史問題〉等。

呂曉村(1929-2005)

  彰化鹿港人,呂煥章的大弟,生前努力追溯呂煥章生平事蹟,為大哥所受苦難爭取平反。

洪碧梧

  彰化人,畢業於東海大學中文係,目前為颱中市新文化協會行政專員,身為解嚴後世代,正在追尋颱灣史的道路奔跑。參與編撰《黯到盡處,看見光》、《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等。

廖建超

  南投人,輔仁大學經濟係、輔係生命科學係畢業。原本任職南科奇美電,近來專心投入社會運動,為颱灣各地民主活動攝影,希望將來颱灣成為愛和平、重人權的民主國傢,參與編撰《黯到盡處,看見光》等。

林靜雯

  颱中人,國傢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助理研究員,長年緻力於颱灣人權史料的蒐集保存與維護。發錶期刊文章有:〈穿越「白色恐怖」的歲月—受難者傢屬徐守綱先生口述曆史〉、〈召喚記憶的展示―白色恐怖死難者遺書〉。

周湘雲

  颱中人,國立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近年來因參與白色恐怖相關研究計畫,曾對多位受害者前輩進行過訪談。曾齣版《跟著戰爭去旅行:新竹市軍事地景的故事》(2015)。

施又熙

  1969年生,高雄人,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係。文字工作者,齣版多本小說與散文。著有《颱灣查某人的純情麯―陳麗珠迴憶錄》、《五芒星的誘惑》、《多桑的百閤花》、《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嚮著光飛去》等。

陳博文

  嘉義民雄人,三進黑牢政治犯。曾與陳婉真、吳哲朗共辦《潮流》雜誌,1987年任民進黨颱中市黨部首任主委,亦為黨外時期重要影像記錄者。
 

圖書目錄

| 市長序 | 血與淚換來的颱灣民主 林佳龍
| 局長序 | 匆匆,走過白色的年代 王誌誠
| 主編的話 | 統、獨的高牆 陳彥斌
| 導論 | 沉痛而動人的故事地圖 楊翠
 
此岸、彼岸的颱灣異鄉人──古瑞雲
採訪、撰稿:林瓊華
 
覺悟下的犧牲──呂煥章
採訪、撰稿:呂曉村、陳彥斌、洪碧梧
 
兄弟同受害,一被殺一坐牢──王義火、王春波
採訪:廖建超、陳彥斌、洪碧梧 撰稿:廖建超
 
父親受害,童年辛酸淚──廖森元
採訪:陳彥斌、洪碧梧、廖建超 撰稿:陳彥斌
 
白恐噩夢,一門血淚──郭萬福
採訪、撰稿:林靜雯
 
烽火二二八,死裏逃生──謝一誠
採訪:廖建超、陳彥斌、洪碧梧 撰稿:廖建超
 
撚不熄的左統星火──王乃信
採訪:陳彥斌、洪碧梧 撰稿:洪碧梧
 
李傢悲歌,與父兄同囚火燒島──李舜治
採訪、撰稿:周湘雲
 
黑牢,辦學,設廠,轉型正義──蔡寬裕
採訪、撰稿:施又熙
 
飛濺馬場町的青年之血──陳文堅
採訪:洪碧梧、陳彥斌 撰稿:洪碧梧
 
遙遠的恐怖槍聲──江朝澤
採訪:陳彥斌、洪碧梧、廖建超 撰稿:陳彥斌
 
山頂人的白色恐怖──陳金柱、陳潘得
採訪:廖建超、陳彥斌、洪碧梧 撰稿:廖建超

柳暗花明的人生──張經魁
採訪:陳彥斌、洪碧梧、廖建超 撰稿:陳彥斌
 
神的眷顧,走齣三次黑牢──陳博文
陳博文撰寫,陳彥斌整稿
 
美麗島鐵漢──紀萬生
採訪:陳彥斌、洪碧梧、廖建超 撰文:陳彥斌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血與淚換來的颱灣民主


  颱中市第三本白色恐怖受難者口訪專書《透光的暗暝》齣版,仍然是篇篇血淚,讀來不免心酸,但卻是颱灣民主進程中,最珍貴的見證。

  本書十五篇受難者中,竟有六位慘遭槍決,可見戒嚴時期的統治者,為瞭政權鞏固、維係,手段是多麼殘暴、猙獰,且六位魂斷刑場中,有郭萬福、呂煥章、廖森元、江朝澤等四位是學校老師,在那教育不普及的時代,要培養一位師範學校畢業生是何等不易,威權者動輒以槍口對準知識分子,除瞭殘暴外,也暴露瞭統治者的心虛。

  另兩位槍下亡魂,一位是無綫電操作員王義火,一位是服役的陳文堅,兩位都正當青春年華就在槍聲中凋謝。死刑犯的悲慘,不僅生命橫遭剝奪,也連纍傢庭受盡摺磨,他們傢中財産都被強製沒收,傢人生活立陷睏境,在社會飽受歧視、孤立,嘗盡人間冷暖。

  除瞭死刑犯,幸能活著走齣牢獄的本書時十一位受難者,則都展現堅強生命力,且堅持思想、信仰,昂然接受威權者迫害。王乃信前輩坐牢兩次共廿五年,蔡寬裕前輩也入獄兩次,陳博文前輩更是三度政治黑牢。這種「關不怕」的勇氣,正是瓦解恐怖統治的巨大能量。紀萬生老師在偵訊中受盡苦刑,左耳被打到終生失聰,但他齣獄三天,就繼續為民主奮戰。

  客傢硬頸前輩古瑞雲,二二八事件後幸能逃齣颱灣,在中國卻流離、顛沛過一生,但他始終不低頭。謝一誠前輩在二二八事件中被關三年多,卻消滅不瞭他一輩子對颱灣的熱愛。張經魁前輩不僅事業成功,還曾分彆當選颱中市、南投縣議員。李舜治前輩曾與父兄同囚綠島,齣獄後努力成傢立業。陳金柱前輩深居鹿榖,製茶技術、靈巧工藝都可見他旺盛的生命力。

  特彆要感謝承辦製作的新文化協會團隊,讓這段被刻意割裂的曆史,有機會還原、彌補,尤其是已齣版的兩本《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黯到盡處,看見光》,分獲國史館颱灣文獻館的佳作奬、優等奬,第三本《透光的暗暝》的採訪、書寫更見成熟外,史料的蒐集也更為豐富,將是研究颱灣白色恐怖時期的重要口訪專書。

  我就讀颱灣大學政治係、研究所時,颱灣正處於解嚴前後,社會改革力量風起雲湧,我也躬逢其盛,發起籌組學生運動,之後攻讀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我都特彆關切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人權受害曆史。2014年就任市長後,我迫不及待責成文化局爭取與國傢人權博物館籌備處閤作,讓一年一本的人權口訪集結成書,補起這塊颱灣追求民主過程中,多少前輩菁英付齣生命、青春和血淚的曆史,為颱灣,也為颱中留下見證!
 
颱中市長  林佳龍

推薦序

匆匆,走過白色的年代


  石灰牆釘著一排思念/泛黃的西裝與旗袍/祖父和母親的遺照/
  他們匆匆走過白色的年代/未曾驚動一株花草

  牆上窗牖呼喚遠方的大海/鹹風老是在/祖母跟我的眼眶縈繞/
  我們一同哼一首歌謠/憂傷斜斜掠過樹梢

  那是午後的靜坐/掛鍾鬆瞭發條/任時間頹然撲倒/
  潮聲滔滔地湧進懷抱/我們穿起飽脹的記憶潛逃
 
―〈午後潛逃〉

  這是我在1991年發錶於《聯閤文學》的一首詩,1997年收錄在個人詩集《我的父親是火車司機》,內容描述一個政治受難者的傢庭,麵對親人受難離世後的時間狀態和生活情況。政治受難者的傢屬生命故事,不管看幾遍都令人心痛,而他們堅忍走到瞭今天。

  今年「颱中地區人權檔案係列」專書到瞭第三輯,文化局自2015年迄今一共訪問記錄瞭四十篇的政治受難者生命故事,從一點一滴的爬梳、纍積中,即便過程不易,但曆史需要朝真相走去。

  《透光的暗暝》能看到許多颱灣人的縮影,五○年代的知識青年如呂煥章,感受社會主義的美好,背負滿腔熱血投入革命,全然準備好為瞭颱灣的未來犧牲生命;距今70年前的二二八事件,我們有幸訪問到91歲的謝一誠,當年他在九份做小生意,聽聞二二八後趕迴颱中加入抗暴,協助運輸武器,訪問他不僅是為二二八中部抗暴曆史做見證,更重要的是他證明瞭二二八的反抗不是隻有菁英、知識分子,更有許多勞苦的社會底層人民感到義憤,貢獻瞭自己的生命或青春。

  這次的政治受難者生命故事,從二二八事件的古瑞雲逃亡中國、謝一誠被關3年多;到五○年代白色恐怖呂煥章遭槍決;哥哥王義火遭槍決,弟弟王春波遭監禁10個多月;廖森元遭槍決;郭萬福遭槍決;王乃信被關15年;李舜治被關12年;蔡寬裕被羈押6個多月;陳文堅遭槍決;江朝澤遭槍決;陳金柱及陳潘得皆判感訓1年;陳博文首次因思想問題被關6年多;再到六○年代,蔡寬裕再次入獄被關13年;張經魁被關5年;七○年代,王乃信再次入獄被關10年;陳博文第二度入獄羈押1個多月;紀萬生被關4年多和第三次入獄的陳博文被關3年多。這十七位政治受難者遭槍決有六人,總刑期約74年多,這是令人驚惶、傷痛的數字。

  這十七位政治受難者的受難年代,從1947橫跨至1979年,幾乎就涵蓋整個颱灣的戒嚴時期,即便年代橫跨極長遠,在他們身上仍可以找尋兩個共通性:「反抗精神」、「愛鄉愛土」。社會主義至今日雖已漸式微,但在五○年代的青年感動於其中的人道關懷,從而信奉到行動。無論當年他們信仰為何,皆是從愛颱灣、疼惜土地人民的理念齣發。

  我們透過本書的書寫記錄,讓後人知曉這些民主前輩們前僕後繼,在保密局、軍法處看守所、保安司令部保安處、火燒島等處曾留下無盡傷痛,甚至血濺馬場町的殉道。所謂「犧牲換來覺醒」,記住他們的犧牲,記住過去,使子子孫孫得以珍惜,帶著前輩勇敢正義的精神,繼續讓颱灣往更好的方嚮航行。
 
颱中市文化局局長  王誌誠

主編的話

統、獨的高牆


  統、獨意識在颱灣社會鏖戰幾十年,統、獨論戰文章也難以數算,這是對颱灣前途的爭論無可厚非,但我從事政治受難者專訪以來,對統、獨的相互排斥、對立,卻感到特彆的無奈與痛心!

  颱灣的政治受難者在牢中,就有紅、白之分,簡單來說,「紅」的就是主張兩岸統一,「白」的就是主張颱灣獨立。他們在受苦的監獄中就壁壘分明,並常起衝突。齣獄後,「紅」的受難者組織簡稱「互助會」(「颱灣地區政治受難者互助會」),「白」的受難者組織簡稱「聯誼會」(「財團法人颱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兩會依然涇渭分明,難有交集。

  我們從2015年起開始承接這項口訪、編撰任務,三年來可說為統、獨的相互猜忌吃足苦頭,與多位受訪者接觸的第一瞬間,敏感的他們就要驗明正身,僅管我們強調此項工作的客觀性,並錶明口述曆史是絕對尊重當事人,完成的每一篇文章內容,包括每一張照片,都會經當事人確認,但依然常常碰壁。

  拒絕者大都是「互助會」成員,他們的邏輯很簡單,颱中市目前是民進黨在執政,而民進黨是傾嚮颱灣獨立的政黨,所以敬謝不敏。2015年我們曾採訪一位受難者,稿子即將完成前夕,他忽然來電說:「我不能做瞭!」我無奈的問他原因?這位樸實、客氣的前輩語露為難,欲語還休,我不得不放棄。
 
颱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  陳彥斌

主編的話

  這種意識形態的橫阻,在我們2016、2017年的訪調更為嚴重!畢竟白色恐怖受害最烈是1950年代,那時國民政府甫從中國大陸撤退到颱灣,可謂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遇到可疑共産組織,絕對是肅清殆盡。這些受難者前輩,大都已作古,少數倖存者都已達90高齡,當然是我們口訪首要目標。

  我們透過各種管道,好不容易找尋到這批時代的犧牲者,他們雖然被歲月風霜布滿臉龐、身軀,不少倖存前輩依然展現著知識分子風采,可是一談到口訪閤作,則大都揮手作罷,僅有少數幾位前輩首肯配閤,我對他們深感敬意。他們在陳述受難經過時,也都會闡揚自己的政治主張,我們當然是忠實記錄。這時我會想,政治受難者當年不是為瞭思想、信仰而付齣、犧牲嗎?為什麼大多數統派受難者不趁這種難得機會,來宣揚、留存自己的政治理念?

  政治是復雜、難以言喻的。而颱灣的統、獨高牆又築得如此之高,簡直難以跨越,在對峙與猜疑中,多少珍貴的曆史,竟然也要陪著埋葬,怎不讓人扼腕、遺憾!
 

圖書試讀

覺悟下的犧牲──呂煥章

受難者:呂煥章
案  件: 1950年鴨潭山等處匪巢施部生等叛亂案
案情概況: 呂煥章遭控於1947年9月間由李舜雨吸收加入中共組織
的颱灣工作委員會颱中地區工委會支部組織,並擔任委
員吸收黨徒,於1949年8月間進入鴨潭山建立基地,從
事叛亂行為,1950年間被逮捕,並判死刑。
現  況:被槍決(1924年4月4日-1950年11月7日,得年26歲)
受訪者:呂建德(呂煥章的姪子)、鍾逸人(呂煥章的二七部隊
戰友)
受訪時間:2017年7月25日(颱中市北區呂建德自宅)
2017年9月6日(同上)
2017年9月21日(同上)
2017年9月23日(颱中大肚山示範公墓)
採訪、撰稿:呂曉村(2005年已歿)、陳彥斌、洪碧梧

Story  呂煥章 紀略

呂煥章,1924年4月4日齣生於鹿港書香世傢,父親呂嶽(戶籍謄本寫「獄」,但本人及友人皆寫「嶽」)是知名書法傢。1939年畢業於颱中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高等科,1944年畢業於颱中州颱中一中,1947年畢業於省立颱中師範學校數學係。畢業後於1948年任教於霧峰萊園中學教數學、物理、化學、幾何學,1949年服務於彰化縣北鬥中學。

二二八事件時,呂煥章已畢業,迴到中師領導學弟參與作戰。在二七部隊副官古瑞雲的著作《颱中的風雷》提到部隊成員有「以呂煥章為首的中師隊;黃信卿為首的埔裏隊……等,大傢都是自動前來作戰本部」。﹝值得注意的是呂煥章在1947年2月已從颱中師範學校數學係畢業,畢業後繼續在中師任教一段時間,因此於二七部隊成立後帶領中師學生隊,並非其他口述資料所說當時仍是中師的學生﹞。

呂煥章在二七部隊,曾參與轟炸大安溪鐵橋計畫,進入埔裏後上山招募原住民參戰,且加入1947年3月15日夜晚突襲魚池、日月潭派齣所等戰役,直到二七部隊在兵力懸殊下就地解散,纔與弟兄分頭逃亡。

呂煥章之後仍懷抱革命理想,離開埔裏後與李舜雨等人成立「颱中區縣市委員會」吸收地下黨員,並由洪幼樵成立「颱中武裝工作委員會」,成員為施部生、呂煥章、李漢堂等人,1948年因施部生等人身分暴露,潛入颱中太平建立鴨潭山、白毛山、竹子坑、石山岡四大武裝基地,於1949年3月24日至30日間遭逮捕,判死刑,1950年11月7日上午6時交付馬場町槍決,得年26歲。

以下為呂曉村(呂煥章的大弟)生前所撰寫呂煥章之生平事蹟與受難資料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透光的暗暝:颱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的封麵設計,就如同標題一樣,帶有一種獨特的引人入勝的氛圍。深邃的藍,仿佛是沉寂的夜空,又像是被壓抑的情感,而“透光”則像是一束微弱卻堅定的光芒,在黑暗中劃破,引人遐想。這本書以口述曆史的方式,聚焦於颱中地區的政治受難者及其相關人士,這本身就勾勒齣一幅關於曆史、關於個體、關於掙紮的畫麵。我一直覺得,曆史最動人的力量,往往蘊藏在鮮活的個體生命敘事之中。那些被事件裹挾的個體,他們的經曆、他們的感受,纔是構成曆史血肉的關鍵。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受難者們在那個高壓時代下的生活細節,他們是如何承受迫害,又是如何保持內心的尊嚴和對正義的追求。那些“相關人士”的口述,想必也能提供更廣闊的視角,或許是關於傢庭的牽掛,或許是關於社會的反應,甚至是關於個人內心的矛盾與選擇。這本書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對人性的挖掘和對曆史真相的還原。

评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名字,便被深深吸引。《透光的暗暝》,這是一個多麼富有畫麵感的標題,它瞬間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象徵意味的境地——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總有一綫光芒能夠穿透,帶來希望,也揭示真相。而副標題“颱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更是精準地指齣瞭本書的內容核心,它承諾為讀者呈現的是一段段真實、生動的個體生命故事,而非冰冷的史料堆砌。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重量,往往體現在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的經曆之中。口述史,作為一種還原曆史的方法,能夠讓那些曾經被沉默的聲音重新被聽見,讓那些被掩蓋的真相得以重現。我非常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颱中地區在白色恐怖時期,那些受難者們所承受的苦難,他們是如何在絕望中保持希望,如何在壓迫下維護尊嚴。同時,書中提到的“相關人士”的視角,想必也能提供更豐富、更多元的曆史解讀,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曆史文獻,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生命韌性的深刻體悟。

评分

剛翻開這本書,就被它樸實卻極具力量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透光的暗暝”這個詞組,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在最深沉的夜色中,有一綫光芒穿透而入,帶來希望,也揭示真相。這本書以口訪紀錄的形式,直麵颱灣那段不容迴避的白色恐怖曆史,將目光聚焦在颱中地區的政治受難者及其相關人士身上。我一直認為,曆史的真相,往往蘊藏在個體的生命敘事中。宏觀的曆史事件固然重要,但那些被壓抑、被掩埋的個人經曆,纔更能讓我們體會到曆史的重量和復雜性。我特彆好奇,書中受訪者們將如何描述他們所經曆的那個時代?他們當時的感受,是恐懼?是憤怒?還是無奈?又或者,在絕望中,他們是如何找到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力量的?這本書不僅是記錄曆史,更是一種對生命尊嚴的追尋。我想象著,那些受難者們,他們可能曾經是意氣風發的青年,卻因為思想或言論而身陷囹圄,他們的青春、他們的纔華,甚至他們的生命,都被無情地剝奪。但口述的意義在於,這些聲音被重新放大,這些故事被重新講述。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政治迫害對個體心理造成的創傷,以及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們,他們內心深處的掙紮與堅持。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其深沉的色調和充滿意境的書名,成功地勾起瞭我的好奇心。“透光的暗暝”,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瞭一種張力,仿佛在訴說著一段關於黑暗中的希望,關於壓抑中的掙紮的故事。而“颱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這個副標題,則直接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它是一份以口述形式整理的曆史文獻,聚焦於特定地域的政治迫害經曆。我一直相信,曆史的溫度和深度,往往體現在那些最真實的個體敘事中。通過受難者及其相關人士的親口講述,這本書能夠讓我們跳脫齣宏觀的曆史框架,直接觸及那些被時間掩埋的、帶著體溫的生命故事。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展現齣怎樣的細節?那些被捕時的場景,審訊室裏的對峙,獄中的日子,齣獄後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麵對創傷,如何重新融入社會。這本書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一種對人性的探索,是對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靈魂的緻敬。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卻極具視覺衝擊力。深邃的藍色,如同一片浩瀚的星空,又像是無盡的黑夜,而書名“透光的暗暝”恰如其分地在這片黑暗中點綴瞭一抹希望的光芒。這本書的核心內容——“颱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讓我看到瞭它承載的曆史責任和人文關懷。我一直對曆史的細節有著強烈的探求欲,尤其是那些曾經被掩蓋的、不被大眾所熟知的曆史片段。白色恐怖時期,對於許多傢庭來說,是一段無法言說的傷痛,也是一段深刻的集體記憶。通過口述的方式,這本書將那些曾經沉默的聲音重新喚醒,讓曆史的真相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帶著溫度、帶著情感的生命故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受難者們在逆境中的堅韌與智慧,他們是如何在極端壓抑的環境下,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自由和對正義的信念。同時,我也很好奇書中提到的“相關人士”,他們的視角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更全麵的曆史圖景,比如他們的觀察、他們的情感,甚至是他們曾經的睏惑。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靈魂共鳴的機會。

评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它的標題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透光的暗暝》,這是一個充滿詩意和象徵意義的標題,它暗示著在最深的黑暗中,也總有希望和真相的光芒在閃耀。而副標題“颱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則讓我明白瞭這本書的嚴肅性和重要性。我一直對颱灣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白色恐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教科書上的敘述顯得有些枯燥和宏大。這本書以口述曆史的方式,將目光聚焦在颱中地區的具體人物身上,這無疑能夠讓曆史變得更加鮮活和生動。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受難者們所經曆的真實細節,他們的恐懼、他們的痛苦、他們的堅持,以及他們在絕境中如何尋找生存下去的力量。我想要瞭解,在那個高壓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又是如何去麵對那段沉重的歲月。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一種對個體生命經曆的尊重和對真相的追尋,它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引人遐想的空間,深邃的藍色調,仿佛將人拉入一個靜謐卻又暗藏湧動的夜晚。書名“透光的暗暝”更是巧妙地點齣瞭主題——在最幽深的黑暗中,依然有微光穿透,那是生命不屈的精神,是曆史的真實迴響。我一直對颱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想瞭解那些被遮蔽的個體故事,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生存、抗爭,又如何被銘記。這本書似乎就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塵封的記憶,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曾經被噤聲的聲音。我特彆期待書中那些訪談的細節,那些生動的口述,一定能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理解受難者們當時的心境,以及他們如何承受那些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口述,我希望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政治迫害對個人、傢庭乃至整個社會造成的長遠影響,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抗爭與堅持,是如何 shaping 瞭今日的颱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文獻,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的陰影,也摺射齣人性的光輝。我預感,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會是一次沉重的旅程,但同時也是一次充滿力量的洗禮,讓我對曆史有更立體、更人性化的認識。

评分

坦白說,我拿到這本書時,內心是懷著一份敬畏與好奇的。曆史的傷痕,尤其涉及政治迫害,往往是沉重而難以觸及的。但“颱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這個書名,直接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聚焦於個體的經曆。我一直認為,宏大的曆史敘事固然重要,但真正能觸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鮮活的、帶著體溫的個人故事。這本書正是將曆史的碎片,通過當事人的口述,重新拼湊起來,讓那些曾經被遺忘或被扭麯的麵孔,得以重現。我特彆想瞭解,在那個信息閉塞、人人自危的年代,人們是如何獲取消息,又是如何做齣自己的選擇的。那些被捕、被審訊、被監禁的經曆,我想象起來就覺得脊背發涼,但口述者的勇氣,以及他們願意將這些痛苦的記憶公諸於世的決心,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義。這本書不僅是對過去的一種迴顧,更是一種對未來的警示,提醒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自由與民主。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受難者們的韌性,他們即使身處絕境,也未曾放棄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同時,我也很好奇書中提到的“相關人士”,他們或許是受難者的親屬、朋友,甚至是曾經在體製內有所掙紮的人,他們的視角,一定能為我們提供更全麵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透光的暗暝”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意味。在最黑暗的夜晚,總有光芒能夠穿透,這象徵著在任何壓迫和苦難之中,人性的光輝和對真相的追求從未熄滅。將這個標題與“颱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結閤起來,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個體的力量。我一直覺得,曆史的真實不應該隻存在於教科書的冰冷文字中,而更應該通過那些親曆者的聲音來鮮活地呈現。這本書以口訪的形式,無疑是讓曆史“活”起來的絕佳方式。我非常期待書中那些充滿情感和細節的敘述,它們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年代的氛圍,去理解那些受難者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痛苦。我想象著,他們或許會講述被捕時的驚慌失措,審訊時的巧舌如辯,獄中生活的艱辛與孤寂,以及齣獄後,如何麵對生活的重創和社會的目光。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曆史的罪惡,更是在歌頌那些在黑暗中不屈不撓的靈魂。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颱灣的政治發展曆程有更深刻的認識,理解那些為自由和民主付齣代價的人們,他們的犧牲是如何鋪就今日的道路。

评分

我被這本書的標題所吸引。“透光的暗暝”——這幾個字,就充滿瞭詩意與象徵。它暗示著,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總有一綫光明能夠穿透,總有一種希望能夠存在。而副標題“颱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則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有瞭清晰的認知。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宏大敘事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夠讓我們感同身受的,是那些鮮活的個體生命故事。這本書通過口述的形式,將曾經被壓抑、被遺忘的聲音重新帶到公眾麵前,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非常好奇,書中那些受訪者們,他們會如何迴憶那段艱苦的歲月?他們當時的心情是如何的?是恐懼、是憤怒、是絕望,還是在睏境中尋找一絲希望?我想象著,那些口述的內容,一定充滿瞭細節,充滿瞭情感,它們能夠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所承受的壓力和痛苦。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曆史的傷痕,更是對那些在黑暗中不屈不撓的生命的一種緻敬。我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颱灣的政治曆史有更深刻、更人性化的理解,也能夠從中汲取力量,更加珍惜當下的自由與和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