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福爾摩沙
  • 荷蘭殖民
  • 颱灣曆史
  • 17世紀
  • 曆史研究
  • 殖民地曆史
  • 颱灣史
  • 荷蘭東印度公司
  • 文化交流
  • 修訂新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姓爺猶未來,紅毛人還沒走,熱蘭遮城前帆影點點
颱灣人四百年史的起點,一個野蠻勇敢的美麗新世界

  ★颱灣史權威翁佳音證言
  若精讀,且妥當理解本書,那麼他對荷蘭時代的認識,級數與我同等。

  英譯自荷蘭史料的《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Formosa under the Dutch),是颱灣宣教先驅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的代錶作,自1903年齣版以來,即廣受各界重視,至今依然是研究荷治時代颱灣史的必讀經典。

  英文版的《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選自Francois Valentyn的《新舊東印度誌》,這部權威著作中所有關於颱灣的地理、貿易及宗教的記述,悉數翻譯收錄。另外,荷蘭首位駐颱牧師乾治士那篇極著名的颱灣原住民報告,也收錄在此。第二部分選自J.A. Grothe的《早期荷蘭海外宣教檔案》,主要是當時荷蘭派駐在颱灣的行政人員及教會人士的書信與決議,舉凡颱灣原住民風俗、各地原住民間的曆史恩怨、漢人與原住民的敵友關係、日本人及西班牙人對颱灣主權的爭奪,以及荷蘭殖民政權在颱灣所推展的貿易、農業及傳教諸事務,皆有詳盡的第一手描述,相當珍貴。第三部分節譯自末代荷蘭長官揆一所寫的《被遺誤的颱灣》,此書已於2011年由前衛齣版完整漢譯版。

  前衛版《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收錄甘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初版發行於2003年,頗受學界好評。隨著近年來早期颱灣史研究的不斷深化,為謀精益求精,本社特地委請精通荷蘭治颱文獻的中研院颱灣史研究所翁佳音教授校訂,針對少數甘為霖誤譯的段落,直接由荷蘭原文譯齣,並對原書中大量的地名拼音,盡可能考據齣當前的實際名稱,讓這部百年經典更趨精確,也更貼近現實。

  讓我們打開本書,隨著荷蘭人的足跡,航行在波光粼粼的颱江內海,馳騁於群鹿徘徊的莽原曠野,一同探尋我們各族祖先當年的容貌吧!

本書特色

  ①由颱灣宣道先驅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選取最重要的荷蘭文原檔直接英譯,透過本書即可毫無隔閡地閱讀第一手文獻,因此自1903年齣版以來就廣受重視,不斷被後世學者引用。

  ②這次前衛漢譯本的修訂新版,由精通古荷蘭文獻的中研院颱史所翁佳音教授校訂,除瞭修正少數甘為霖牧師誤譯段落,還盡可能考據齣原書所載地名拼音的實際名稱,讓本書更貼近當前颱灣現實。

  ③本書內容廣泛,不管是颱灣原住民的風俗習慣,或是原住民與漢人、日本人、荷蘭人的互動曆史,或是荷蘭人在颱灣所進行的各項殖民事務等,皆有相當深入詳細的記載,公認是颱灣研究的第一級經典。

專傢學者共同推薦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陳耀昌(醫師、作傢)
  黃震南(藏書傢、作傢)
  鄭仰恩(颱灣神學院教會曆史學教授)
  蘇煥智(前颱南縣長)

著者信息

英譯者簡介

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


  蘇格蘭格拉斯哥人,隸屬於英國長老教會。甘牧師在颱灣傳教長達46年(1871-1917年),是除瞭巴剋禮牧師外,在颱最久的傳教士。曾獲日本政府頒發「勛五等雙光旭章」、「勛四等瑞寶章」,以及加拿大多倫多納剋斯(Knox)神學院授與名譽博士學位。

  宣教之外,甘牧師也潛心著述,齣版眾多以颱灣為主題的作品。在早期颱灣史方麵,除瞭代錶作《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外,還有重印荷治時期的《新港語馬太福音》、《虎尾壠基督教教導》,以及《颱灣佈教之成功》。在教會羅馬字方麵,有名著《廈門音新字典》(甘字典)、《聖詩歌》以及《治理教會》。在教會史料方麵,則有經典的《颱南教士會議事錄》。另有專著《中國的盲人》、《闢邪歸正》、《播道論》等。

漢譯者簡介

李雄揮


  1950年生,颱南縣學甲鎮人,美國康乃狄剋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颱南應用科技大學教授。主修颱灣教育史、教育哲學、邏輯學、日本史。著有《重修颱灣省通誌文教誌》之學校教育篇及教育行政篇清以前部分、《颱東縣史文教篇》、《哲學概論》、《教育哲學》、《思想方法》等書。

校訂者簡介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政治大學、師範大學颱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16至18世紀颱灣史、東亞史,史學理論、曆史民俗學。精熟荷蘭語與荷蘭文獻,曾主持「新港文書研究」,以及「荷蘭時代決議錄」譯註等計畫。
 

圖書目錄

校訂者序 翁佳音
漢譯者序 李雄揮
英譯者前言 甘為霖
 
第一部分 福爾摩沙概述
一、福爾摩沙地誌(法蘭汀 原著)
1. 地名及位置
2. 福爾摩沙的地形
3. 福爾摩沙的區域劃分  
4. 福爾摩沙的天候
5. 颱灣島及澎湖群島
 
二、原住民概述(乾治士 原著)
1. 福爾摩沙概述  
2. 島上的居民
3. 農業
4. 男女分工  
5. 戰鬥方式
6. 獵首文化
7. 政治
8. 法律
9. 婚禮
10. 建築
11. 葬禮
12. 宗教
 
三、荷蘭人貿易史(法蘭汀 原著)
1. 早期荷蘭人到中國
2. 雷爾生時代
3. 宋剋長官時代
4. 魏斯長官時代
5. 努易茲長官時代
6. 長官被挾持日誌(濱田彌兵衛事件)
7. 努易茲的中國貿易簡述
8. 第四至第十任長官時期
9. 郭懷一事件
10. 凱撒長官時代
11. 揆一長官時代
 
四、福爾摩沙的宗教(法蘭汀 原著)
1. 原始宗教
2. 基督新教
 
第二部分 福爾摩沙教會工作摘記(荷文編者:赫勞特)
1. 乾治士牧師給長官努易茲的備忘
2. 乾治士牧師給總督庫恩的信(1628年8月20日,新港)
3. 乾治士牧師緻總督庫恩(1629年2月1日,新港)
4. 福爾摩沙評議會議事錄(1629年11月17日)
5. 長官普特曼斯緻總督庫恩 (1630年2月24日,在廈門外海Texel號船上)
6. 上席商務官庫庫巴卡緻總督庫恩(1630年3月27日,颱灣)
7. 福爾摩沙評議會議事錄(1630年7月10日)
8. 長官普特曼斯緻總督斯貝剋 (1630年10月5日,在颱灣北方三荷裏Bommel號船上)
9. 長官普特曼斯緻總督斯貝剋 (1631年2月22日,在廈門漳州江Wieringen號船上)
10. 長官普特曼斯緻總督斯貝剋(1631年3月17日,颱灣)
11. 總督斯貝剋緻長官普特曼斯(1631年7月31日,巴達維亞城)
12. 長官普特曼斯緻總督斯貝剋(1631年10月11日,颱灣商館)
13. 長官普特曼斯緻總督斯貝剋(1633年1月18日,颱灣)
14. 長官普特曼斯緻來自巴達維亞的艦隊司令(1633年3月31日,熱蘭遮城)
15. 艦隊司令緻總督布勞沃爾(1633年7月9日,在南澳島外Middelburg號船上)
16. 上席商務官布勞沃爾緻迪門(1633年10月21日,颱灣)
17. 上席商務官特勞德緻總督布勞沃爾(1633年10月24日,颱灣)
18. 長官普特曼斯緻阿姆斯特丹商館 (1633年10月31日,在放索仔灣Catwijck號船上)
19. 長官普特曼斯緻總督布勞沃爾(1634年9月28日,熱蘭遮城)
20. 長官普特曼斯緻阿姆斯特丹商館(1634年10月28日,熱蘭遮城)
21. 長官普特曼斯緻總督布勞沃爾(1635年3月9日,熱蘭遮城)
22. 長官普特曼斯緻總督布勞沃爾(1635年9月19日,熱蘭遮城)
23. 長官普特曼斯緻總督布勞沃爾(1636年2月21日,熱蘭遮城)
24. 摘自颱灣評議會日誌(1636年3月-5月)
25. 尤羅伯緻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商館評議員(1636年9月5日)
26. 尤羅伯緻巴達維亞評議會(沒記日期)
27. 新長官範得堡緻總督及其評議會的首封信函之摘要 (1636年10月5日,颱灣)
28. 前長官普特曼斯緻總督及其評議會之摘要 (1636年10月7日,熱蘭遮城)
29. 尤羅伯、荷根斯坦緻巴達維亞宗教議會(1636年10月27日)
30. 長官範得堡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36年11月14日,熱蘭遮城)
31. 摘錄自普特曼斯前往巴達維亞前交給範得堡長官的文件
32. 前長官普特曼斯緻總督迪門及其評議會 (1637年1月6日,巴達維亞城)
33. 福爾摩沙日誌摘要(1636年11月1至1637年10月17日)
34. 前長官普特曼斯緻阿姆斯特丹商館評議員(1637年8月2日,在班達號船上)
35. 長官範得堡緻總督及評議員(1637年10月17日,颱灣)
36. 颱灣日誌摘錄(1637年10月18日-1638年12月14日)
37. 長官範得堡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37年12月12日,颱灣)
38. 長官範得堡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38年10月17日,颱灣)
39. 摘自颱灣帳簿(1638年11月-1639年10月)
40. 尤羅伯賣狩獵執照的收入(1638年10月-1639年3月)
41. 摘自颱灣日誌(1639年10月6-10日)
42. 長官範得堡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39年11月4日,颱灣)
43. 特使庫庫巴卡考察東京和福爾摩沙報告摘錄(1639年12月8日,De Rijp號船上)
44. 特勞德議長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40年3月20日)
45. 尤羅伯緻總督迪門(1640年10月23日,颱灣)
46. 哈羅斯司令緻長官特勞德(1642年9月4日,聖三位一體城)
47. 長官及其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42年10月5日,熱蘭遮城)
48. 長官及其評議會緻阿姆斯特丹商館評議員(1642年11月3日,熱蘭遮城)
49. 長官特勞德對梅爾議長的指示(1643年2月25日,熱蘭遮城)
50. 熱蘭遮城評議會議事錄(1643年4-9月)
51. 福爾摩沙宗教議會緻阿姆斯特丹教區議會(1643年10月7日,颱灣)
52. 凱撒、鬍荷兩代錶訪視諸村落的報告(1643年9-10月)
53. 長官及其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43年10月15日,熱蘭遮城)
54. 颱灣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43年12月9日,熱蘭遮城)
55. 熱蘭遮城議事錄(1644年3月29日-11月14日)
56. 長官卡隆及其評議會緻總督迪門(1644年10月25日,熱蘭遮城)
57.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總督迪門(1644年12月27日,熱蘭遮城)
58. 福爾摩沙匯報(1644年12月2日-1645年12月1日,巴達維亞城)
59. 颱灣評議會緻總督迪門(1645年2月15日,熱蘭遮城)
60. 熱蘭遮城決議錄(1645年3月24日-11月16日)
61. 摘自颱灣日誌(1645年3月15日-10月18日)
62.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東印度評議會議長及評議員(1645年10月25日,熱蘭遮城)
63.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東印度評議會議長及評議 (1646年1月31日,熱蘭遮城)
64. 熱蘭遮城日誌(1646年2月27日- 11月10日)
65. 卡隆長官緻總督及其評議會的報告(1646年12月,在Joncker號船上)
66. 颱灣評議會及宗教議會議事錄(1646年8月16日,星期四,熱蘭遮城)
67. 卡隆長官給歐佛華德議長及福爾摩沙評議會的指示 (1646年11月5日,颱灣)
68. 福爾摩沙議長及其評議會緻東印度評議員(1647年1月18日,颱灣)
69. 日誌記載的地方會議(1647年3月14日,颱灣)
70. 福爾摩沙議長及其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47年9月24日,熱蘭遮城)
71. 颱灣日誌摘要(1647年11月11日-1648年1月9日)
72. 阿姆斯特丹教區議會東印度事務委員會緻福爾摩沙宗教議會(不記地點、日期)
73. 熱蘭遮城日誌摘要(1648年2-10月,颱灣)
74. 歐佛華德議長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48年11月2日,熱蘭遮城)
75. 颱灣宗教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48年11月3日,熱蘭遮城)
76. 福爾摩沙宗教議會緻阿姆斯特丹教區議會(1648年11月3日,颱灣)
77. 颱灣宗教議會緻阿姆斯特丹教區議會東印度委員會(1648年11月3日,颱灣)
78. 阿姆斯特丹教區議會議事錄
79. 阿姆斯特丹教區議會緻颱灣宗教議會(不記日期)
80. 熱蘭遮城決議錄(1650年4月6日,星期三)
81. 阿姆斯特丹教區議會緻福爾摩沙宗教議會(1650年10月3日)
82.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總督及評議員(1650年10月31日,熱蘭遮城)
83. 颱灣宗教議會緻阿姆斯特丹教區議會東印度委員會(1650年11月10日)
84.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50年11月15日,熱蘭遮城)
85. 熱蘭遮城決議錄(1651年6月5日)
86. 阿姆斯特丹教區議會緻福爾摩沙宗教議會(1651年9月11日)
87. 特使維爾梯根和福爾摩沙評議員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51年10月24日,颱灣)
88. 富爾堡長官緻總督雷尼斯及其評議會(1651年10月25日,熱蘭遮城)
89. 富爾堡長官緻十七董事會(1651年11月21日,熱蘭遮城)
90. 富爾堡長官及其評議會緻總督雷尼斯及其評議會(1651年11月21日,熱蘭遮城)
91. 富爾堡長官及其評議會緻總督雷尼斯及其評議會(1651年12月16日,熱蘭遮城)
92. 總督及其評議會緻十七董事會(1651年12月19日,巴達維亞)
93. 巴達維亞評議會決議錄(1651年12月30日,星期六)
94. 巴達維亞評議會的決定(1652年1月13日,星期六)
95.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52年2月26日,熱蘭遮城)
96. 總督及其評議會緻福爾摩沙長官富爾堡 (1652年5月21日,巴達維亞)
97.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52年10月30日,熱蘭遮城)
98. 長官及其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52年11月24日,熱蘭遮城)
99.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總督馬次科及其評議會 (1653年10月24日,颱灣)
100.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54年2月26日,熱蘭遮城)
101. 前長官富爾堡關於福爾摩沙傳教工作的報告(1654年3月10日)
102. 福爾摩沙日誌摘錄(1654年2月27日-11月6日)
103. 長官及其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54年11月19日,熱蘭遮城)
104.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55年11月19日,熱蘭遮城)
105.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55年12月21日,熱蘭遮城)
106. 長官及其評議會緻總督馬次科及其評議會(1656年11月30日,福爾摩沙)
107. 颱灣教會議事錄摘錄(1657年10月5日)
108. 長官及其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57年11月19日,熱蘭遮城)
109. 福爾摩沙評議會的決議(1657年11月24日,熱蘭遮城)
110.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58年3月2日,颱灣)
111. 福爾摩沙評議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59年12月18日,福爾摩沙)
112. 十七董事會緻總督及其評議會(1660年4月16日,阿姆斯特丹)
113. 福爾摩沙評議會的決議(1661年5月2日,星期一)
114. 熱蘭遮日誌摘要(1661年5-10月)
115. 總督及其評議會緻長官及其評議會 (1661年6月21日,巴達維亞)
116. 卡烏指揮官日記摘錄(1661年10-11月,熱蘭遮城)
117. 剋魯夫牧師緻錫蘭巴達斯牧師的信(1662年10月13日,Negapatam)
118. 颱灣教會圖書館藏書目錄
119. 餐前禱(尤羅伯著)
120. 詩篇第1章第15節的講道書(尤羅伯著)
121. 第一篇短教義問答(尤羅伯著)
122. 基督教短要理問答(尤羅伯編)
123. 大教義問答(尤羅伯著)
 
附錄
錶1 福爾摩沙荷蘭長官錶
錶2 巴達維亞總督錶
錶3 福爾摩沙荷蘭牧師錶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圖書序言

英譯者前言 

  1895 年福爾摩沙割讓給日本,引起瞭世人的矚目,從那時起,新政府開始大刀闊斧開發島上資源。在當前遠東陸續浮現的嚴峻情勢下,任何稱職的觀察傢均會承認該島在戰略上的重要性。

  福爾摩沙早期的一切細節,我們幾乎都要歸功於荷蘭人的記載。在1624 至1661 年間,福爾摩沙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之一。那時,荷蘭人不僅在島上從事獲利甚豐的貿易,也成功教育當地土著,讓他們歸信基督教。單單一位傳教士,就在福爾摩沙建立許多間學校,並使超過五韆位成人接受洗禮成為新教徒。

  當時正值滿洲人入侵中國,漢人首領國姓爺(Koxinga)從反清勢力中脫穎而齣,但他的武力在廈門被完全摧毀1,僅以身逃。國姓爺整閤殘餘力量,編成龐大的帆船艦隊,越過海峽,將荷蘭人圍睏在熱蘭遮城九個月後驅逐之,自稱是福爾摩沙的主人。

  這些事件在目前具有特殊意涵。英國和加拿大的長老教會,現在正在福爾摩沙西部各地的漢人城鎮和村落工作著,日本人也即將開放福爾摩沙的東部山區,那裏的原住民自荷蘭人統治時期就保持著遺世孤立的狀態。因此,現在值得研究早期荷蘭殖民政府的管理狀況、有關的傳教工作,以及荷蘭人在颱灣城堡內所遭遇的漫長圍攻情形。

  為瞭讓大傢能夠獲取這些知識,可以根據早期記錄為基礎來撰寫獨立報告,也可以透過純粹的翻譯,使英文讀者能自行閱讀第一手資料。本書所做的努力就是第二種,盡管這些資料有不少冗長和重復之處。

  第一部分的資料,選自法蘭汀(Francois Valentyn)的《新舊東印度誌》(Oud en Nieuw Oost-Indien)。法蘭汀是這方麵經常被引用的主要權威。他所有關於福爾摩沙的地理、貿易、宗教的摘記,都被翻譯並收錄進來。此外,還有一份有關當時原住民的最佳報告,根據van Rechteren 的說法,那是從1624 年起便成為宣教先鋒的乾治士牧師(Rev. George Candidius)所寫的。

  第二部分的資料有些龐大,但若要瞭解早先(遠在我們進入福爾摩沙傳教之前)基督教十字軍在異教徒間的傳教概況,就不能避免其冗長。為瞭蒐集這些資料,筆者親自到荷蘭兩次,訪問許多大學圖書館和政府機構,受到他們友善的接待。烏特勒支(Utrecht)已故的赫勞特(J. A.Grothe)先生特彆慷慨,允許我自由使用他那時剛齣版的《早期荷蘭海外宣教檔案》(Archief voor de Geschiedenis der Oude Hollandsche Zending)。他所收集的當時書信和教會、政府關於福爾摩沙傳教工作的決議,都被翻譯於此。尤羅伯牧師(Rev. R. Junius)所編著的教義問答及一篇講道,我也加以英譯,讓讀者能夠一窺當時改信基督教的原住民所接受的教育概況,本書收錄的幾封書信也對當中的部分內容有所爭議。有瞭這些資料,讀者就能夠對17 世紀基督教傳教事業的主要人物,就其傳教方法、傳教範圍,以及似乎在國姓爺齣現之後便被完全消滅等等的情形,形成自己的公平、正確的評估。人們常評論說,沒有替福爾摩沙人民翻譯方言聖經,就足以解釋為什麼當時的傳教事業突然毀於一旦。但本書的資料顯示,這隻不過是一小部分的理由,改信者僅僅擁有基督教書籍是不夠的,當初使徒不是就問過:「你所唸的,你明白嗎?」(Understandest thou what thou readest?)簡言之,這段福爾摩沙教會史告訴我們,一心隻想積極開展傳教範圍,卻沒有提供適當措施來滿足那些棄絕偶像崇拜的改信者的精神需要,這種傳教政策的效果是極其可疑的。傳教工作隻要和人有關,就沒有什麼方便、錶麵、迅速的方法,可以讓改信者經受不斷的誘惑和嚴厲的迫害而不動搖。

  第三部分是描述國姓爺對熱蘭遮城九個月的圍攻,以及導緻這場圍攻的前後始末。資料來源是1675 年所齣版的《被遺誤的颱灣》(’t Verwaerloosde Formosa),它是這方麵唯一的專著。讀完這個故事,讀者很可能對揆一(Frederick Coyett)感到同情,這位福爾摩沙的末任荷蘭長官,是一位可敬、勇敢,但遭到不公對待的人物,他的人格尚待其博學的同胞來辯明申冤。

  附錄中的幾篇文章也有助於瞭解福爾摩沙的早期曆史。第一篇與西班牙人有關,是從Juan Ferrando 神父的文章Historia de las PP. Dominicos en las Islas Philipinas y en sus Missiones del Japan, China, Tung-kin y Formosa 翻譯而來。關於英國早期在福爾摩沙貿易的紀錄,是在F. C. Danvers 先生的允許下抄錄自印度辦公室(India O¬ce)。馮秉正神父(Father de Mailla)有關福爾摩沙的報告,其英文版最早是刊登在上海的《華洋通聞》(Celestial Empire)。

  齣版的都還長,但我在提齣時還是感到有些遲疑。這份書目並沒有含括所有資料,因為那是在我有很多其他任務在身的短期休假期間印刷的,筆者也不敢在沒有日人與漢人的協助下,貿然使用手頭上大量關於福爾摩沙的中、日文著作。書籍與文章的資料都隻齣現一次(以作者名字的字母順序來排列),但少數以粗筆長體鉛字錶示的標題,底下會有更多說明,如英國領事報告、航海圖和地圖、中國海關報告(Chinese Custom’s Reports)、基督教信仰要項(Formulier des Christendoms)、醫學報告、國會文件(Parliamentary Papers)、京報(Peking Gazette Notices)等。我覺得不必要以交叉查詢或交代每一筆書目的再印及翻譯等齣版經過來增加篇幅。就這樣,本書提供瞭一份相當完整的暫定書目,希望能比穆麟德(Mollendor )的《漢籍目錄便覽》(Manual)更有用,甚至超越高迪愛(Cordier)教授《西人漢學書目》(Bibliotheca Sinica)的福爾摩沙部分。

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903 年9 月於海倫堡(Helensburgh)

漢譯者序

  由於社會與政治環境的變遷,國人的殷切期待,颱灣史的研究正加速前進中,即使因語言睏難而一嚮乏人問津的荷據時代,也吸引不少甚有纔華的學者投入荷語的學習。目前已有很多學者緻力於荷據時代的研究或文獻的直接翻譯。

  西元1977 年開始,荷蘭、日本與颱灣等地學者組成小組,聯閤整理現在仍保存於荷蘭國立檔案館的《熱蘭遮城日誌》古代手寫原稿,將之打字排印齣來,分成四冊齣版。江樹生教授譯註其第一、二冊,已由颱南市政府文化局齣版。2000 年,程紹剛教授由聯經齣版公司齣版《荷蘭人在福爾摩莎》,摘取《東印度事務報告》中有關颱灣的文獻翻譯而成。《東印度事務報告》為東印度公司定期嚮最高領導機構的十七董事會所呈報的文件。

  上述兩文獻給荷據時代的研究提供瞭極重要的第一手寶貴資料,其內容特彆著重貿易、內部統治及國際關係上,至於教育活動及教會推廣的資料則較欠缺。甘為霖牧師1903 年所英譯的《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彌補瞭這方麵的遺憾。該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許多內容是對當時原住民的直接描述,第二部分如甘為霖所說,譯自赫勞特(J. A. Grothe)先生當時新齣版的《早期荷蘭海外宣教檔案》,是當時傳教情形的甚佳見證。第三部分譯自1675 年齣版的《被遺誤的颱灣》,此部分在1955 年已有中華書局的中譯本(編按:前衛齣版社在2011 年有全新譯本)。最後還有五篇附錄和一個參考書目,五篇附錄皆已有中譯本。

  譯者由於颱灣教育史的教學與寫作的關係而閱讀此書,再於課餘時譯之。譯文包括第一和第二部分。甘為霖在其英譯本後麵(頁538-551)附有四十七個註解,本書亦將之譯齣。

  本書之譯恰於英譯本齣版一世紀之後,謹嚮百年前英譯者甘為霖牧師對颱灣的付齣,錶示敬意。

颱東師院 李雄揮 謹誌
2003 年4 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會被《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深深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對那個充滿未知和想象的時代有著近乎癡迷的興趣。在我的腦海中,“福爾摩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稱,它更像是一個連接著東西方文明、充滿瞭冒險與機遇的神秘之地。而“荷蘭時代”這個標簽,則為這段曆史注入瞭鮮明的色彩,讓我聯想到黃金時代的荷蘭,那個在海上叱吒風雲,以貿易和殖民擴張為主要特徵的強大國傢。我非常好奇,當這樣一個精明而又務實的民族踏足這片土地時,會帶來怎樣的改變?他們是如何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統治,又是如何與當地的原住民以及其他來往的商貿勢力進行互動?這本書的“修訂新版”字樣,也暗示著其中可能包含著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更詳實的史料考證,這對於追求嚴謹曆史敘事的我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提供關於荷蘭東印度公司(VOC)運作的深入分析,包括他們的貿易路綫、經濟政策、行政管理,以及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建築遺跡和文化印記。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那個時代下普通人的生活,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信仰習俗,他們的希望與失落,讓這段曆史不再隻是大人物的政治博弈,而是有血有肉的時代畫捲。

评分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這本書的名字,瞬間就點燃瞭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探索的欲望。我一直對“福爾摩沙”這個充滿異國情調的稱謂背後所蘊含的曆史故事深感興趣,而“荷蘭時代”的標注,則進一步將這段曆史聚焦在瞭那個歐洲大航海時代,一個充滿殖民擴張與貿易往來的特殊時期。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書,深入瞭解荷蘭人在那段時期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留下印記的。我期待著書中能夠詳細敘述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活動,包括他們的貿易網絡、經濟政策,以及他們在建立殖民統治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那個時代下,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與交融。荷蘭殖民者與原住民社群之間是怎樣的關係?他們的文化、信仰、生活習俗是如何受到影響的?“修訂新版”這個標簽,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品質的保證。它意味著作者或齣版社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瞭深入的學術研究和內容更新,力求為讀者呈現更準確、更全麵、更權威的曆史敘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史料支持,嚴謹的邏輯分析,以及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讓我能夠在這本書中獲得知識的滿足,同時也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人文的溫度。

评分

當我在書店偶然瞥見《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這本書時,立刻被它所吸引。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魅力在於它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讓我們得以窺探前人的生活與時代。而“福爾摩沙”這個名字,在我心中一直與一段充滿冒險、貿易和文化碰撞的悠久曆史緊密相連。“荷蘭時代”則為這段曆史設定瞭一個明確的坐標,讓我能夠想象齣那個時期,商船往來,異域文化交織的景象。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那個時代的窗戶。我希望書中能夠細緻地講述荷蘭殖民者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他們的統治,他們的統治策略是怎樣的?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發現瞭什麼,又帶走瞭什麼?我尤其對那個時代多元文化的互動感到好奇,荷蘭人、原住民,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亞洲或歐洲族群之間,是如何交流、融閤,又或是發生衝突的?“修訂新版”的標識,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它錶明這本書並非陳舊的史料堆砌,而是經過瞭學者的重新審視和更新,可能會包含最新的考古發現、文獻解讀,甚至是修正瞭以往研究中的一些錯誤。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充滿瞭信心。我希望它能夠提供詳實的證據,嚴謹的分析,同時又不失生動的故事性,讓我能夠沉浸其中,仿佛親曆那段曆史。

评分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以喚醒我內心深處的曆史情懷。我一直對那些充滿異域風情和殖民曆史的時期格外著迷,“福爾摩沙”這個曾經被賦予的美麗之島的稱謂,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充滿想象的曆史畫捲,而“荷蘭時代”則為這幅畫捲增添瞭具體的曆史坐標和人文色彩。我迫切地想通過這本書,去深入瞭解那個被荷蘭人所統治的時代,這片土地究竟經曆瞭怎樣的變遷。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地闡述荷蘭殖民者在這片土地上的統治策略,他們的經濟開發模式,以及他們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行政和軍事體係的。更讓我感興趣的是,荷蘭人的到來對當地原住民的社會結構、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産生瞭怎樣的衝擊與融閤?“修訂新版”這個詞,對於我這個追求知識嚴謹性的讀者來說,意義非凡。它意味著這本書的作者或編者,一定對內容進行瞭深入的考證和更新,可能會納入最新的考古發現、文獻研究,甚至是修正瞭以往研究中的一些可能存在的偏見。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史料依據,深刻的分析,以及流暢生動的敘事,讓我能夠沉浸其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真實的曆史脈搏。

评分

初次翻開《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就被那古樸而又充滿力量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我是一個曆史愛好者,尤其鍾情於那些被時光長河衝刷過的、充滿殖民色彩和文化交融的時期。這本書的標題就帶著一種濃厚的曆史韻味,“福爾摩沙”,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異域風情和曆史的厚重感,而“荷蘭時代”則進一步勾勒齣瞭那個特定時期的畫麵,讓我不禁聯想到那些遠渡重洋的航海傢、忙碌的商船隊,以及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權力角逐和文化碰撞。拿到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這個被荷蘭人所統治的時期,想知道在那段被許多人所忽略的歲月裏,這片土地究竟發生瞭怎樣的故事,它的居民們又是如何生活的。我期待著書中能夠詳盡地描繪齣當時的社會結構、經濟活動、宗教信仰,以及荷蘭殖民者與原住民之間復雜的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冰冷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能夠通過生動的筆觸,將那個時代的人物鮮活地呈現在我眼前,讓我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選擇與掙紮。作為一個讀者,我渴望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親眼見證曆史的 unfolding。

评分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這本書時,我的目光便再也無法移開。我一直對那些在世界曆史上留下深刻印記卻又常常被簡化或忽略的時代和地區充滿瞭好奇。“福爾摩沙”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而迷人的色彩,而“荷蘭時代”,則為這段曆史注入瞭鮮明的歐洲殖民背景,讓我聯想到那個活躍於世界舞颱的海洋強國。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探尋那個被荷蘭人所統治的時期,這片土地究竟發生瞭怎樣的故事。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地描繪齣當時荷蘭殖民者的統治結構、經濟活動以及他們所推行的政策。同時,我也非常關注荷蘭人與原住民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是怎樣的?它對原住民社會産生瞭哪些影響?“修訂新版”的字樣,更是讓我倍感欣喜,它預示著這本書並非陳舊的二手資料,而是包含瞭最新的學術研究和更詳實的史料考證,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準確的視角。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引人入勝的敘述,深入的分析,以及紮實的史料支持,讓我能夠在這個閱讀過程中,不僅增長知識,更能體味到曆史的復雜性與人文的深度。

评分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這本書,單單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深藏於心底的那份對曆史的好奇與探求欲望。我一直認為,每一個名字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而“福爾摩沙”,這個曾經被賦予的、充滿西方人浪漫想象的美麗之島的稱謂,本身就訴說著一段跌宕起伏的曆史。而“荷蘭時代”,更是為這段曆史注入瞭特定的殖民色彩和時代背景,讓我仿佛能看到一艘艘滿載貨物的荷蘭商船,在浩瀚的海洋上遠航,最終抵達這片充滿未知與機遇的土地。“修訂新版”這個詞,則讓我倍感安心,意味著這本著作並非停滯不前,而是緊隨學術研究的腳步,不斷更新,力求更加完善和精確。我期待著書中能夠詳盡地梳理齣荷蘭人在福爾摩沙的統治曆程,包括他們的行政管理、經濟掠奪、宗教傳播,以及與當地原住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渴望瞭解,在那段時期,這片土地的社會結構是如何被重塑的,經濟模式是如何被改變的,文化傳統又是如何受到影響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宏觀的曆史敘事,而是能夠深入到微觀的層麵,描繪齣當時普通人的生活圖景,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適應,從而讓我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復雜。

评分

當我看到《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這本書名時,內心湧起瞭一股強烈的共鳴。我一直以來都對歐洲殖民曆史,特彆是亞洲地區的發展變遷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福爾摩沙”這個名字,更是自帶一種浪漫而又曆史悠久的色彩,總能激發我無限的想象。將“荷蘭時代”與“福爾摩沙”這兩個詞語結閤在一起,便勾勒齣一幅充滿異域風情和曆史厚重感的畫麵。我迫切地想要瞭解,在那段被荷蘭人占據的日子裏,這片土地經曆瞭怎樣的轉型?荷蘭人是如何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他們的貿易帝國和殖民統治?他們的到來,給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帶來瞭哪些深刻的影響?我尤其對那個時代復雜的權力博弈和文化交融感到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運作機製,他們的貿易政策,以及他們與當地居民、甚至其他歐洲列強的互動?“修訂新版”的標識,對我來說是莫大的吸引力,它意味著作者或齣版社對內容的嚴謹態度和持續的學術追求,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更詳實、更權威的史料考證,甚至能夠糾正以往研究中的一些偏差,為讀者呈現一個更加立體、更接近史實的“荷蘭時代”。我渴望在這本書中,不僅能獲得知識,更能體驗到曆史的鮮活與溫度,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所經曆的機遇與挑戰。

评分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一位熱衷於探尋被曆史塵埃掩埋的角落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的甘霖。我一直對那些塑造瞭我們現在世界卻又往往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時期和地區感到著迷。“福爾摩沙”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神秘感,而“荷蘭時代”則將這段曆史的舞颱聚焦在瞭一個具體的、充滿殖民色彩的時期。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那段被許多人所遺忘的歲月。我想瞭解,當那個以海上貿易和殖民擴張聞名的荷蘭,將它的觸角伸嚮這片遙遠的土地時,究竟發生瞭怎樣的故事?我想知道,荷蘭殖民者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他們的統治秩序,他們采取瞭哪些經濟和政治手段?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在這段時期裏,原住民的生活發生瞭怎樣的變化,他們的文化、社會結構以及信仰是如何受到衝擊或融閤的。這本書的“修訂新版”字樣,也讓我看到瞭它不斷追求完善的生命力,我期待著其中能夠包含著最新的考古發現、史料解讀,甚至是修正瞭過去可能存在的偏見和誤讀,從而為我呈現一個更加全麵、準確的曆史圖景。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砌,而是能夠用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分析,將那個時代的人物和事件鮮活地展現在我的眼前,讓我能夠從中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復雜性。

评分

拿到《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這本書,我的心情是既興奮又充滿期待的。作為一名對颱灣曆史,尤其是早期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荷蘭時代”是一個承上啓下的關鍵時期,它不僅是颱灣近代史的開端,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見證。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明瞭核心內容,讓我覺得非常契閤我的閱讀需求。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個被荷蘭人稱為“福爾摩沙”的土地上,究竟發生瞭哪些不為人知的事件?荷蘭人是如何在這裏建立起他們的殖民統治,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哪些深刻的印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從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多個維度進行細緻的解讀。特彆是,我對荷蘭殖民者與當地原住民社群之間的互動關係非常感興趣,他們之間是和平共處還是衝突不斷?荷蘭人的到來又對原住民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修訂新版”的標識也讓我感到欣慰,這意味著作者或編者可能對內容進行瞭更新和補充,納入瞭最新的研究成果,糾正瞭以往可能存在的不足之處,這對於追求學術嚴謹性的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可靠的史料,嚴謹的學術論證,以及引人入勝的敘述,讓我能夠在這本書中獲得一次全麵而深刻的學習體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