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雲.二之二

百年風雲.二之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小說
  • 民國史
  • 傢族史
  • 曆史傳奇
  • 戰爭
  • 社會變遷
  • 人物傳記
  • 風雲變幻
  • 時代背景
  • 文學小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時間永不止歇,曆史還將繼續……

  新聞與曆史皆以記錄為職責,皆須透過探索與追求纔能有較為真實的曆史麵貌與公正的評論,然後成一傢之言。

  迴望這百年來的滄桑歲月,生逢亂世,無數人飽經戰亂流離之苦,身不由己地背井離鄉,直至跨過「巨流河」,走嚮「大江大海」。再後來,我們又經曆瞭颱灣經濟建設的興起,重塑「自由中國」,再造「美麗島」,於是我們見證瞭颱灣民主浪潮的興起。

  其間,颱灣的民間社會快速興起、言論自由充分勃發,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們的曆史感是錯亂陳雜的,曆史給予的智慧乏善可陳,它的魅力更是無從談起。這是當下時代的命運,卻也難免不令人懷念那些曆史感充沛的年代,特彆是對這百年來曾經絢爛多彩的人與事心生嚮往。

  這便是我們編撰「百年係列」的初衷之一。爬梳百年來的曆史,你會發現,那些時勢下的「英雄」們,人生軌跡中無不透露著「求是的真,忘我的善,生命的美」。他們超越瞭單純的實踐和技術層麵,在時間的無盡流逝中創造齣永恆的價值,為世界加冕,為曆史賦魅,成全瞭自己,也成全瞭時代。

  《百年風雲》便是為記錄這段風起雲湧的百年曆史而齣版。全書共二輯(二之1、二之2),從「黨政」、「軍事」、「財經 / 金融 / 企業」、「外交」、「國際傳播」五大麵嚮切入,收錄近代中外各領域中的傑齣人士與其事蹟,邀請讀者一同走過他們的時代,見證他們的活躍與影響力。曆史舞颱上眾星的閃爍明滅,都將成為時空跨度裏一個特彆的註腳,留待我們細細品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總策劃兼總編輯/鄭貞銘


  被譽為「新聞教父」,曆任文化大學新聞係所教授、主任、所長,社會科學院長,國立金門大學講座教授,上海交大、南京大學、北師大、湖南大學、中南大學(長沙)、福建師大等校客座教授。並任中央社常駐監察人、《香港時報》董事長等職。

  曾獲颱北扶輪社「新聞教育特殊貢獻奬」(曾虛白、成捨我、馬星野、徐佳士共五位)
  新聞教育終身成就奬(紐約世界中文傳媒協會)
  五四文藝散文奬(颱北,中國文藝協會)
  兩岸交流特殊貢獻奬(香港傳播文教聯會)
  新聞教育終身成就奬(北美華人記者協會)
  新聞教育特殊貢獻奬(美國紐約聖若望大學)

陳先元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
 
虞煥榮

  前中央通訊社事業部副總監。
 
方鵬程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副教授,新聞係前係主任。
 
潘傢鑫

  中國文化大學廣告係助理教授。
 
黃群仁


  捷達威數位科技公司執行長、數位時代,UDN專欄作傢。
 
特彆助理/丁士軒


  自由寫作者,獨立紀錄片人。八○後,長居北京,緻力於民國史及新聞史研究等。
 
汪士倫(雨)

  先後進修於湖南理工學院、湖南師範大學,曾就讀湖南工藝美院、江西師範大學。多年來緻力於空間藝術教研與設計實踐,擅長鋼筆水彩畫,曾寫生考察歐洲、俄羅斯、颱灣等地,尤其關注世界各地居民建築與環境。緻力於「空間道」藝術設計哲學探索。

  曾獲「希望杯」全國師生書畫印大奬賽一等奬
  曾獲創新纔能一等奬(江西師範大學)
  曾獲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手繪設計銅奬(中國建築裝飾協會)
  曾獲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大賽「年度優秀設計奬」及「年度十佳設計奬」(中國建築學會景觀生態學術委員會等)
 
 

圖書目錄

第3部 經世陶硃
主編的話/虞煥榮
俞鴻鈞 民飢己飢,財經巨擘
俞國華 颱灣經濟奇蹟最關鍵的推手
李國鼎 科技領航,颱灣經濟奇蹟的締造者
尹仲容 為官就是「反鄉願」
王永慶 米店夥計到石化王國的勤樸一生
辜振甫 纔學超凡
張榮發 情係兩岸的傳奇船王
張忠謀 忠於使命,謀定而動
郭颱銘 開疆拓土,當今商業界的成吉思汗
趙耀東 趙鐵頭的強悍為官之道
彭淮南 鐵漢柔情,炒匯殺手
吳舜文 巾幗不讓須眉
施振榮 鴨蛋少年到IT教父
李嘉誠 香港是李嘉誠的「城」?
劉長樂 傳媒大亨長樂未央
何鴻燊 澳門賭王
馬 雲 中國互聯網之父
任正非 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
張士平 紅海之王
王 石 永遠在路上
王健林 愛拚纔會贏
雷 軍 給夢想加點顔色
張汝京 紅色颱商
 
第4部 縱橫國際
主編的話/潘傢鑫
董顯光 點亮國際宣傳燈光
瀋昌煥 外交教父
錢 復 外交纔子
蔣廷黻 曆史外交傢
葉公超 纔氣逼人的大使
周書楷 在聯閤國奮鬥
陳之邁 外交手段高超
薛毓麒 洞悉外交,縱橫國際
楊西崑 非洲先生
芮正皋 號稱「狩獵大使」獲封「酋長」
何鳳山 救人韆萬的外交官
瀋劍虹 駐美最後一任大使
喬冠華 紅色外交傢
錢其琛 中國外交教父
 
第5部 穿引中外
主編的話/黃群仁
李約瑟 中國科技史研究第一人
司徒雷登 二十世紀中國最知名的美國朋友與敵人
陳納德 守護中國天空的飛虎將軍
亨利.魯斯 二十世紀最有權勢的傳媒王者
賽珍珠 讓中國農民跨進諾貝爾文學奬的女文豪
鮑羅廷 蘇聯革命傢在中國
史迪威 放錯戰場的將軍
費正清 讓世界認識中國的頭號中國通
錫質平 創建颱灣技職教育的典範
季辛吉 建一座橫跨太平洋的大橋
哈雷特.阿班 戰時駐中國新聞記者第一人
愛德加.史諾 紅色中國的外國人士
鳥居龍藏 將颱灣原住民研究帶進世界的日本學者
八田與一 讓颱灣最感謝的日本水利工程師
陳香梅 一韆個春天
趙小蘭 美國夢,不是夢
編後語 不容青史盡成灰/鄭貞銘
主要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推薦序之一

宏觀遠見與曆史啓發

 
  欣聞鄭貞銘教授策畫的《百年風雲》齣版,這是他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為兩岸百年信史的係列之一,相信此一係列齣版,可為當代年輕人提供人生指引方嚮,可喜可賀。

  伯雄有緣認識貞銘博士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之久,記得他是預官第九期,也是三民主義巡迴教官第一期,我則是預官十一期,三民主義巡迴教官第三期,他是先期學長。退伍後一起參加三民主義巡迴教官的聯誼組織,他就擔當領導角色,忠黨愛國,思路清晰,辯纔無礙,是不可多得的三民主義思想播種者、傳播者的角色。

  貞銘教授一生獻身給新聞教育,培養兩岸新聞人纔無數,可說是桃李滿天下,無論是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廣告到新媒體,都有他的得意弟子門生,這也應該是他最感欣慰之處。尤其他專心教學外,不忘吸收國外新知,認真研究,因此其新聞學的專著,更是受到國內外新聞學院的重視,或倚為教材。晚近兩岸開放交流,他也常受邀到大陸各大學府演講,轟動一時,把在颱灣教育的光與熱也散發到中國大陸。

  他愛護年輕人,提拔年輕人的熱誠,更是有目共睹。因此他在中國文化大學退休時,學校特彆授予文學榮譽博士學位,可謂是實至名歸。他始終信奉良師興國,因此主持文大新聞係期間,延攬名師,在教學態度上真正做到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也可說是真正實踐瞭孔子教育的學風。據我所知,近幾年他在文大服務期間,每年的迎新活動,他都會親自帶領師生到颱北市大龍峒的孔廟祭拜,意義深遠,對同學的期許尤深。

  貞銘教授為人謙恭有禮,真誠待人,過去我在政府與黨部等不同崗位服務期間,他也會不時來信聯係鼓勵,而且言之有物,對我啓發甚多,而他關心國事,關切兩岸情勢,在信中都是溢於言錶,令我敬佩。

  過去一世紀,從清末到民初,從抗戰到颱灣光復,從國傢統一到兩岸分治,這片土地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各個領域的重要人纔,他們的奉獻、他們的心血、他們的人格典範,的確值得加以完整記錄整理,影響後進。這個不容易卻十分有意義的構想,鄭貞銘教授發瞭心願,開始有計畫地推動寫作齣版計畫,從二○○○年開始,他費瞭很大的心血,也下瞭工夫,結閤兩岸專業人纔,勤於採訪、紀錄、蒐集史料,編撰《百年報人》、《百年大師》係列,緊接著還有《百年風雲》、《百年風華》、《百年風骨》、《百年追夢》等「百年係列」叢書接續要完成齣版,這真是有宏觀遠見且具曆史深度與高度的齣版計畫,相信這係列的完成,對啓迪下一代,見賢思齊,是重要的思想與知識寶庫,值得走入學校、走入傢庭、走入社會,我也預祝叢書齣版洛陽紙貴,因為閱讀這個係列的正麵影響,在中華大地能為國傢社會栽培齣更多優秀的接棒人纔。
 
吳伯雄(中國國民黨前主席)

推薦序之二

大師不朽,大作亦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是謂三不朽。

  大師之所以不朽,他們立德、立功、立言當然是必要條件。然而他們之所以能夠不朽,還要有一個充分條件:後人的記述與傳頌。而記述不朽人物的大作,乃隨大師不朽而不朽。

  貞銘先生編著《百年風雲》正是這一類型的大作。

  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百年風雲》正是兼具以人為鑑、以史為鑑的一本大作。

  錢穆先生說:「人類文明貴在有將來,但非有過去,又何得有將來?而將來之可知,即在過去中。」這是他闡述讀史價值的金言。

  麵對今天這個波濤洶湧的巨變時代,傳統價值觀乃至倫理觀都在進行改變,青年人因此茫然而掙紮。這樣情景下,卻是風雲人物走過的顛簸道路,在掙紮中迷失,又在失意後感悟,也為後世的我們,提供瞭一種生命的思量與前行的座標。

  鄭教授這宏遠的寫作與齣版計畫,是繼三年前齣版轟動海峽兩岸的《百年大師》後又一係列的力作。他結閤兩岸有誌青年共同推動,用心多年,其必將在齣版界轟動並成為曆史巨構,可以預見。

  也就是說,這是一本百年難得一逢的大作,同時也是引領我們度過價值混淆時代的良伴。

  祝「百年係列」齣版計畫的成功。

吳敦義(中國國民黨現任主席) 
 
推薦序之三

以時代需求為己任
 

  鄭貞銘博士是一位值得世人尊敬的人,原因如下:

  一、他是一位終生新聞教育工作者,超越半世紀從未中斷,造就瞭許多我國新聞界的菁英。他對於學生不僅是一位授業解惑的良師,也是對同學們照顧關懷無微不至的益友。鄭博士的學生遍布全球各地,他要去任何地方隻要有一張機票,到瞭目的地,食、住、行和日程都有學生們爭先恐後地去服務。

  二、他是一位事親至孝的人。鄭博士的尊翁英年早逝,他是母親一手撫育長大,受瞭很好的教育。在他服務社會以後就全力迴饋親恩。他一直是親自奉侍慈母以報春暉。友儕都知道鄭博士恪遵慈母在不遠遊,乃至平日夜晚都盡早迴傢以陪伴慈母。至孝天生是很少人能確實做到的。

  三、鄭博士在教學孝親之餘,仍鍥而不捨地從事著作。他的著品有新聞與傳播類、新聞採訪與編輯類、新聞傳播史類、新聞教育類和文學類等五大類共五十三部計六十冊,可說是著作等身。

  以上所述是鄭博士值得世人尊敬的原因,而他年逾八旬仍筆耕不輟:二○一四年齣版《百年大師》兩冊,不到二個月就銷售一空,立即二刷至八、九刷。現在又將齣版《百年風雲》,而正在計畫寫作中的還有《百年風骨》、《百年追夢》、《百年風華》等書,真是老而彌堅,令人羨慕不已。

  《百年風雲》一書中以近百年我國黨政、軍事、外交、金融、財經、企業與國際人士五類人物為主,共計一百人,其中多數已逝世,仍健在約十餘人,其選擇均由鄭博士請教各領域專傢而決定,其標準為能予後世青年之人生有價值導嚮與惕勵。

  近年來科技發展迅速,平麵及電子媒體,似有逐漸為網路媒體取代的趨勢。網路媒體是由未受完整新聞教育的個人以一時的感觸(多數是負麵的),書寫為文,po於網路,再由有誌一同者紛紛呼應,遂而形成一股風氣,其中若乾又轉為平麵或電子媒體採用,成為輿論。這種以網路為媒介的新型傳播,據學者分析大緻半真半假,由於假新聞大量增加,迺使論者認為今日社會已處於「後真相時代」(posttruth),由於假新聞的普遍,使民粹主義者加以運用,成立網軍製造假新聞,此所以英國脫歐公投能通過,川普能當選總統。

  鄭博士有鑒於此,雖屆高齡仍孜孜不倦勤於寫作,其目的無他,就是為莘莘學子提供最完整最具可讀性的參考資料。本書的齣版相信一定和《百年大師》一樣能洛陽紙貴。我期盼鄭博士鬆柏長青能早日完成本係列的另外三本書。
 
錢復(前監察院長、駐美大使、外交部長) 

推薦序之四

厚德載物.風範華采

 
  鄭貞銘教授有《百年大師》(上、下冊)、《傳播大師》、《新聞採訪與寫作》、《鄭貞銘學思錄係列》、《新聞編輯與採訪》、《百年報人係列》、《新聞與傳播》、《守望媒介》、《新聞採訪的理論與實際》、《大眾傳播學理》、《美國大眾傳播》、《新聞採訪與編輯》、《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中外新聞傳播教育》著作等身。鄭貞銘教授秉於「今日之新聞是明天的曆史」,以宏遠的鑑識、堅定的毅力、豐富的人脈,繼《百年大師》之後,又緻力於我國「百年係列」之撰述,使青史中的英雄豪傑得以傳述及發揚。從政治、經濟、金融、軍事、外交、藝術、教育、傳媒、宗教、法律、社會等領域,建構百年來各領域代錶性人物傳記,含:《百年報人》、《百年大師》、《百年風雲》、《百年風華》、《百年風骨》、《百年追夢》(鄭貞銘之自傳)六大部,對各該領域有傑齣貢獻者為曆史存紀錄;透過網路、資料庫和深度訪談、探索,獲得真實、公正、客觀的報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文化、成一傢之言,展現百年曆史發展的脈絡。

  鄭教授之齣發點乃是「無愛不成師」。「愛」是他任教大學半個多世紀的原動力;有鑑於青年學子沉迷電腦、手機遊戲,豐富的資訊並非全是知識,為幫助青年朋友的成長,鄭教授鑑於任何時代皆有叱吒風雲的大英雄,以堅強的意誌及堅定的信念,邀請多位賢達學人,著手探究百年係列大師的人生精華,閱讀每位大師的著作和相關報導,再以四韆字言簡意賅描繪大師的風範。

  司馬遷有雲:「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鄭教授之編撰團隊緻力於大愛、大德、大仁、大智、大勇的傳承與發揚,使資料轉成資訊、使資訊化為知識、使知識集成智慧、使智慧衍生文化內涵,提供青年立身處世的參考;感於鄭教授戮力為我國百年係列钜著呈現厚德載物、風範華采、傲然風骨,匯聚時代心聲,成就長遠影響之弘誌,故樂為之序。
 
謝孟雄(實踐大學董事長、美國賓州大學醫學博士) 

推薦序之五

不容青史盡成灰

 
  望重士林,著作等身的名學者鄭貞銘教授為瞭要為許多在中華民國百年來做過重大貢獻的人士留下信史,分彆在二○○○年和二○一三年齣版瞭《百年報人》和《百年大師》,現在又於二○一七年齣版《百年風雲》,顯示鄭教授不但是新聞教育界的名師,是我政大的前期學長,更是一位注重曆史傳承,令人敬佩的有心人。

  其實從鄭教授自己的學思錄,七十自述:《無愛不成師》一書中,就可體會到他的人生觀和他為社會服務的特色,完全是以「愛」、「報恩主義」、「飲水思源」和「傳承」為宗旨,記錄瞭許許多多他的恩師、學生、親人和友人的簡介,尤其是各人的長處和貢獻,不讓他四周各個有緣人的史蹟留白。當然我作為數十年的中國國民黨黨員和國傢公務員,最感佩的是作者多年來不論在黨政單位服務期間,或全時間從事教職時,都是用愛與智慧培育青年,與青年們深度交往,而且到世界各地宣揚中華文化以及我國的立國精神,至於近年來奔走兩岸四地,增進各方瞭解與互信,更是恰閤瞭當前時代的需要。

  鄭教授服務最久的地方就是中國文化大學:五十多年前,當張其昀先生在陽明山華岡創辦中國文化學院時,鄭教授便被他的恩師謝然之先生邀請去協助籌辦新聞係,爾後又創立廣告係,而先母葉霞翟教授也是在那個時代被張創辦人請去文化擔任訓導長、傢政研究所所長,以至副院長,所以鄭教授也是我母親當年的年輕同事。母親當年正是以愛的教育來培育青年,要學生們喊她葉阿姨,甚至拿自己的傢用來支助學生社團,還為瞭學校的建設捐瞭部分父親逝世後的撫恤金。所以半個多世紀以來,文化大學能夠培育齣韆韆萬萬的人纔,能夠達到今日的規模,實在是許許多多人士努力的結果。

  本書也把我父親鬍宗南上將收錄為《百年風雲》人物之一,對此,我傢親友覺得很不敢當。事實上,父親從黃埔一期畢業後,雖然是極少數曆經東徵、北伐、平亂、勦共、抗日、戡亂、保颱各個戰役無役不與的國軍將領,他最為人懷念的卻是他以生命活齣瞭黃埔軍魂和軍人武德,以緻澎湖有他的銅像,東引有他的紀念館,陸軍官校校史館設有專櫃,他的部屬學生每年集會紀念他五十餘年不輟,而文化大學成立後更設有「宗南堂」直到如今。

  從本書所收錄各行業風雲人物的簡傳中,讀者可以更加瞭解前人的努力和我國多年來各項建設的艱辛;創業維艱,守成不易,更重要的卻在發揚。實在盼望海內外的華人社會都能體會鄭教授「不容青史盡成灰」的苦心,而風起雲湧地共同努力,為後代留下我民族真實的曆史;另一方麵,也期待繼這一本《百年風雲》之後,我們能再看到鄭教授以他優美的文筆,豐沛的知識和人脈,在「百年係列」或其他領域中,再為海內外人士造福!

鬍為真(前總統府資政)

推薦序之六

「百年風雲」,將「風雲百年」
 
  民國初年流行一句話:我的朋友鬍適之。現在我套用「我的朋友鄭貞銘」。我在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認識鄭貞銘教授,我們同為協會理事,一同開會、一同討論、一同辯論。深知我的朋友鄭貞銘好讀書、學識淵博、文句優美、文筆快捷、著作等身,名滿兩岸。他的著作《百年大師》已為中華文化奉獻者留下不可磨滅一頁。

  他在文化大學教書培育新聞人纔桃李滿天下,有新聞教父之美譽。他教書秉持的基本原則,是要學生嚮第一流人物看齊。嚮第一流人物看齊必先知道誰是第一流人物。繼《百年大師》之後,貞銘兄這一本著作《百年風雲》正是精準地、深刻地、生動地,介紹瞭海峽兩岸百年來特殊人物,包羅萬象。有推翻韆年帝製建立民主共和之孫中山、有北伐統一中國抗日八年之蔣介石、有抗拒列強使中國站起來之毛澤東、有摸著石頭過河使中國富起來之鄧小平、有在颱灣搞十大建設,使颱灣成為東亞四小龍之首的蔣經國、有八年修憲六次的李登輝、有為愛國捐軀之張自忠、有叛國貪腐之陳水扁、有扶弱鋤強之陳納德、有揚威緬印之孫立人。百年風雲果然有溫暖的薰風彩雲、也有凜冽的狂風烏雲。鄭教授這本著作客觀公正,介紹百年來之風雲人物,讓後人以史為鑑知所更替。

  我相信《百年風雲》之齣版,必將使這本著作「風雲百年」。
 
翟宗泉(前監察委員,現任團結自強協會理事長) 

編著者序之一

曆史的賦魅

 
  「時間吞噬一切」,兩韆三百多年前,古希臘哲人亞裏斯多德反復咀嚼著這句古老的諺語;「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一百多年後,東方聖人孔子也發齣如此的慨嘆。

  時間如流水般無情,讓美人遲暮,令英雄白頭,湮沒瞭多少的人和事,埋葬瞭無盡的世代,仍舊毅然決然地、不可抗拒地奔騰嚮前,永不迴頭。

  每念及此,難免令人頗感自身的卑微與渺小,繼而垂頭喪氣、灰心失意瞭。然而,總有一些不甘心的人,不顧這籠罩周身的必然的絕望,匆匆地記錄下所聽、所看、所想的,趕在一切成為廢墟之前,固執地存留一份生命的底稿。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當後人小心翼翼地打開它們時,消逝的聲音瞬間鮮活,死去的身影重獲生機,記憶開始浮現,對話由此産生。曆史,超越瞭無情的時間之水,延續著人類的生命記憶,搭建起我們共同的心靈傢園。

  新聞與曆史皆以記錄為職責,皆須透過探索與追求纔能有較為真實的曆史麵貌與公正的評論,然後成一傢之言。最重要的,新聞記者與曆史學傢須有同樣的修養,劉知幾所主張的「纔」、「學」、「識」與章學誠所主張的「德」,纔能真正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境界。

  鑑於此,我讀世界名人傳記,輒生嚮往;讀史學傢之求真、求實,尤為欽敬;而對我國著名的曆史學傢司馬遷作《史記》,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尤深欽慕,研究其平生事蹟,更多啓示。

  兩韆一百多年前,已是不惑之年的西漢太史公司馬遷想到瞭死。因替李陵仗義執言,被漢武帝賜瞭腐刑,這對於他,無異於奇恥大辱。在生死的痛苦選擇之間,他想起瞭年輕時遊曆各地,搜集史料的場景——在汨羅江畔,高聲朗誦著屈原的《離騷》,痛哭流涕;在麯阜的孔子墓前,與儒生們一起攬衣挽袖,一步一揖,他也念起瞭父親司馬談彌留時,扯著他的衣袖,鄭重交待:「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哉!」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個人若僅以一死來抗爭痛苦,豈不是「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無異!」最終,司馬遷從沉痛中奮起,堅強地活下來,決心以最大的毅力,去完成要寫部史書的夙願。他繼承聖賢們的遺教,以其精深而完備的思想體係,「窺始察源,見盛觀衰」,把古今變化之勢理,王業的興衰,個人的遭際,通貫曆史發展的脈絡,終「成一傢之言」。

  司馬遷忍辱含垢所作紀傳體史書《史記》,氣勢宏大,文字優美,為後人治史開創偉大的先例,也為後世的各類史傢治史樹立瞭光輝的典範,被魯迅譽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九百多年前,經過一場激烈的爭論後,北宋大學士司馬光有些意興闌珊瞭。他無力阻止宰相王安石大刀闊斧的改革,又不願妥協瞭事,上疏請求外任,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無疑,司馬光的仕途不順遂,他卻由此立誌走一條不一樣的路。但見他繼承司馬遷以來史官,證明一個人對國傢社會的貢獻不是隻有一條軌道,有時殊途同歸,其貢獻更超越為官,其風範更勝於一時宦途的耀武揚威,他的影響是韆鞦萬世的。

  在劉恕、劉攽、範祖禹等著名學者兼親密師友的協助下,經過長達十九年漫長艱辛的工作,近四百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終於編撰成功。年屆六十五歲的司馬光上錶道:「臣今筋骨臒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鏇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兩年後,他溘然長逝,為瞭此書他耗盡瞭畢生心血。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資治通鑒》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曆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曆史的藉鑒,體例嚴謹,脈絡清晰,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

  1919年,馬剋斯•韋伯(Max Weber)為慕尼剋的青年學子作瞭一場題為《以學術為業》的演講,指齣瞭一個持續不已的事實:「從原則上說,再也沒有什麼神秘莫測、無法計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掌握一切,而這就意味著為世界除魅(Entzauberung)。」

  這是人類不斷走嚮理性化和理智化的時代必然,且經過近一百年的發酵,科技在飛躍,曆史感卻在消亡,如今的世界進一步被除魅,那些終極的、最高貴的價值,漸漸從公共生活中銷聲匿跡,理想主義愈加稀薄,文化品質進一步衰落。

  迴望這百年來的滄桑歲月,生逢亂世,無數人飽經戰亂流離之苦,身不由己地背井離鄉,直至跨過「巨流河」,走嚮「大江大海」。再後來,我們又經曆瞭颱灣經濟建設的興起,重塑「自由中國」,再造「美麗島」,於是我們見證瞭颱灣民主浪潮的興起。再後來就是政黨的輪番興替,反對者變為執政者,執政者又變為階下囚,然後又是跑馬燈式的你方唱罷我登場。

  其間,颱灣的民間社會快速興起、言論自由充分勃發,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們的曆史感是錯亂陳雜的,曆史給予的智慧乏善可陳,它的魅力更是無從談起。這是當下時代的命運,卻也難免不令人懷念那些曆史感充沛的年代,特彆是對這百年來曾經絢爛多彩的人與事心生嚮往。

  這便是我們編撰「百年係列」的初衷之一。爬梳百年來的曆史,你會發現,那些時勢下的「英雄」們,人生軌跡中無不透露著「求是的真,忘我的善,生命的美」。他們超越瞭單純的實踐和技術層麵,在時間的無盡流逝中創造齣永恆的價值,為世界加冕,為曆史賦魅,成全瞭自己,也成全瞭時代。

  時間永不止歇,曆史還將繼續……

鄭貞銘(中國文化大學名譽文學博士、銘軒創辦人)

編著者序之二

良知與勇氣──建構「大師工程」的理念

 
  「在自己的身上,剋服這個時代。」一百多年前,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對當代人的無謂匆忙深惡痛疾,也感慨學者一再地墮落,於是發齣瞭這樣的抗爭口號。時過境遷,尼采的這句話依然閃爍著光輝。

  人在時代中,無疑深受它的浸染與裹挾。迴溯曆史的滄桑歲月,我們一邊欽慕著「造時勢」的英雄們,一邊又不得不感慨「造英雄」的時代如此威力生猛。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厄於荒野,如喪傢之犬;阮籍倡狂至極,路遇窮途,仍不免慟哭而返;魯迅橫眉冷對,但也曾灰心喪氣,閑抄古碑以待斃……幾乎人人最終不得不成為時代的人質與俘虜,身不由己,深陷其中,直至湮沒消失。

  「剋服時代」談何容易?!

  然而,時間的潮汐之間,仍然還有殘破的足跡留存,曆史的煙霧深處,時常會有微弱的光亮傳來。春鞦戰國的混戰廝殺,消滅不瞭諸子百傢的異彩紛呈;魏晉南北朝的血腥紛爭,掩蓋不瞭竹林七賢的恣意酣暢;近現代的那座黑暗沉悶的「鐵屋子」裏,仍然走齣瞭蔡元培、陳獨秀、鬍適、魯迅、周作人、傅斯年、張其昀等成批的傑齣人物……他們掙脫瞭時代的泥淖,衝破種種艱難險阻,紛遝而至,成為我們今天的記憶與心靈。

  這是一種前赴後繼、賡續不斷的良知的傳承。「士誌於道」,傳統的士大夫曆來是「緻良知」的主角,曾參「仁以為己任」,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明末東林黨「傢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們無不以良知為明燈,穿越曆史的迷霧,照見光明的未來。誠如北宋大儒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句話道盡多少士子的心聲。

  這是一場淒風冷雨、寂寞相隨的勇氣的踐行。「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屈原自沉於汨羅江,蘇軾放逐在海南島,王守仁在瘴氣彌漫的龍場悟道,他們無不以勇氣為拐杖,踏破韆山萬水,撐起高潔的信念。誠如太史公司馬遷受盡淩辱,卻矢誌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終鑄就時間的偉業,恒久流傳。

  良知與勇氣,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精神圖騰和文化基因,經過曆代士大夫的傳承與踐行,時至今日,成為當下知識人追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注腳和座標。特彆是迴溯百年來的曆史,中國經曆瞭「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動盪與屈辱,一邊是腐朽的清政府苟延殘喘,一邊是歐風美雨吹灑進古老的土地,無數的仁人誌士在迅猛的時代潮流中,甘願放棄隨波逐流的舒適安逸,主動去走抵抗力最大的路,為時代洪流搭建起溝通的橋樑,探尋著新的齣路。

  這是一段苦難記憶,也是諸子爭鳴、大師迭齣的輝煌時刻。從器物到製度,從革命到啓濛,再到「救亡壓倒啓濛」,直至兩岸分治後,各自的抗爭與努力,時代如潮水般無情地吞噬著脆弱的生命,沿途卻開滿瞭鮮花,芳香彌漫。那是拒絕被時代挾持的知識人,一路播種,也一路收獲,終成為傳唱百年的風雲變幻、風華正茂、風骨傲然……他們已經證明,當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成為常識時,人們便可獲得知識人應有的良知與勇氣,剋服時代,抵抗荒蕪。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這是個最壞的時代」,如今,有誰能夠確定,我們已經完全地擺脫瞭這個時代的奴役與桎梏?更何況,在當今資訊氾濫、眾聲喧嘩的網路時代,知識越發缺乏,智慧更是稀有。麵對這樣的時代,我們的確多少找到瞭些「剋服」的方法,那就是嘲笑與調侃,或者索性遮罩與逃離,如今多少年輕人過著屬於自己的「小確幸」的舒適生活,自願在時代的潮流裏浮沉。

  莎士比亞曾感慨:「這是很老的故事,卻也是天天發生的故事。」曆史是過去,是未來,更是現在的每一個瞬間。今天,站在共同走過的時間渡口,重新凝視中國的過去與未來,我們會發現,那百年的風雲、風華與風骨,不是他者的敘事,而是我們的生命,我們自己。痛苦的現實仍在那裏,嚴峻的未來還會到來,良知與勇氣,屬於當下知識人與生俱來的使命,也是如今年輕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九六三年,二十九歲的林毓生順利通過博士資格考試,卻陷入瞭萬分焦慮之中——他沒法決定自己究竟應該做什麼研究。此時,導師弗裏德裏希.哈耶剋(Friedrich August Hayek)告訴他:「我所有的研究,都與我的個人關懷有關。」一句話點醒瞭這位年輕人,從那時起,林毓生真正有瞭自己的學術方嚮,那就是搞清楚「為什麼自由主義在中國會失敗」,他一輩子圍繞這個核心問題,矢誌不渝,著作等身,譽滿中外。

  親愛的朋友,你是否找到瞭你個人的生命關懷?是否獲得瞭剋服這個時代的良知與勇氣?電影《一代宗師》中有颱詞道:「練一口氣,點一盞燈。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循著百年來的探索足跡,我真誠地希望當下的年輕人,都能在鄭老師建構大師工程的艱辛中,獲得某種啓迪,相互鼓勵,彼此溫暖,共同剋服這個時代,締造齣一個新的百年。
 
丁士軒
二○一七年九月四日於北京

編著者序之三

學統與政統的競閤

 
  牟宗三先生曾說,學統即中國之「德性之學」。中國「德性之學」之傳統即名曰「道統」(西方道統在基督教)。學統,一切學術文化,從文化生命發展方麵說,都是心靈的錶現,心靈之創造。學統之成是心靈之智用轉為知性形態以成係統的知識所發展成。

  至於政統,牟宗三先生說,意指「政治形態」或政體發展之統稱。中國自堯舜三代起直至秦漢、以迄宋、元、明、清,君主專製體製屹立數韆年,此一君主體製逐漸發展齣其獨有的政治傳統。

  中國「德性之學」由孔子集其大成並發揚光大。孔孟時期仁德之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親親仁民,仁民愛物」──是感於心而能修己安人的內聖外王之學。儒學中所稱之「君子」,對後世之讀書人的德性的薰陶影響甚大。儒傢認為君子應不單指貴族或士大夫,而是「聖人之下,富有禮義規範的人」,具有高道德標準的人,君子成為儒傢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君子是儒傢倡導人們塑造自己人格理想的對象,人生的終極目標。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捨身取義;士不可不弘毅;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不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等等,都是儒傢認為君子應有的品格,這些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行事所持之準則。

  至於政統,中國的君主專製製度以君王為中心,建立瞭一套類似傢父長的權威製度。君王擁有絕對的權威,其他人都是臣子,必須絕對的服從。因此,這個政統的特色,是上位者對下位者有絕對的權威,上位者有命令指揮的權力,下位者則有忠誠服從的義務。在君主體製中,君王和大多數官員,都是以追逐權力和利益為主,因此,上下交徵利成為政治常態。但在此君主專製的體製中,由於科舉製度的建立,也引進瞭許多讀書人進入官僚體係做官,稱為「士大夫」,此時,學統和政統就交會在一起。「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例如魏徵,屢屢直諫唐太宗,不因帝王發怒而卑躬屈膝;又如明朝大臣海瑞「直言敢諫」,因為不畏權貴,平反冤獄、退還民田而被罷官下獄。到瞭近代,也有許多知識分子從政都能維持獨立的人格,而不與政客同流閤汙,如颱大前校長傅斯年,前中研院院長、駐美大使鬍適等,都有「說大人,則藐之」的氣魄。

  當然,曆史上不少知識分子從政後就放棄瞭自己的理想,與政客同流閤汙,甚至巴結逢迎,卑躬屈膝,或是為虎作倀、助紂為虐。但是受到學統的影響,許多知識份子仍然認為學統與政統是各自獨立的,即使基於改革政治的理想,進入政治為官,仍應秉持知識份子的理想與格調,以行道天下、造福民眾為己任。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正是古往今來知識份子的共同理想,即使不能在政治事業上立功,如能立德、立言,作為後世的錶率,也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如今進入民主政治體製後,學統和政統的區彆更加明顯。知識份子為瞭民主、人權和國傢前途,可以拋頭顱、灑熱血,犧牲生命而在所不惜。如孫中山、許多革命先賢、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許多年輕留學生,為瞭建立民主共和的中華民國而捐軀。到瞭颱灣,民主初立,有些知識分子投入國傢建設和改革而犧牲奉獻,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成為政治傢的典範,如孫運璿、李國鼎等人;但也有些知識份子為瞭自我利益而趨附權貴,同流閤汙,成為政客。因此,知識分子是君子還是小人,是士大夫還是政客,其差彆就在於能否知行閤一,堅持學統,能否既在紅塵中,又能卓然獨立,不同流閤汙追逐利益,而又能堅持理想,推動改革大業。

葛永光(颱大政治係暨國傢發展研究所教授)

圖書試讀

彭淮南:鐵漢柔情,炒匯殺手

彭懷南(一九三九年~今),颱灣省新竹市人。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係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國立颱北大學榮譽法學博士。曆任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科主任、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處長、中央銀行外匯局局長、中央銀行副總裁、中央信託局理事主席、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董事長、中央銀行總裁。
 
中央銀行在二○一七年九月二十一日召開瞭第三季的理監事會議,除瞭宣布維持利率連續五季不變外,在這場理監事會中,彭淮南總裁再次強調 This is my last term,重申不會續任的決心。

一九八八年,央行總裁許遠東因大園空難逝世,同年二月二十五日彭淮南接下央行總裁至今已近二十年,這任期必定會在二○一八年的二月屆滿。

在二○一七年八月最新齣爐的《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再度評選彭淮南為「A」級總裁,今年全球受評比的各國央行總裁共計八十三位,有九位總裁獲得A級評價。近二十年來彭總裁纍計共拿下十四個A,再創最多A級的紀錄。彭獲悉再得A的消息後低調錶示,「榮譽屬於兩韆三百萬國人,不屬於個人。」

《全球金融雜誌》於一九八七年創刊,自一九九四年起,依各國央行總裁在控製通貨膨脹、協助達成經濟成長目標、貨幣穩定及利率管理等錶現進行評比,讀者遍布一九三個國傢。其中A代錶「錶現優異」(excellent performance),F則是代錶「不及格」(outright failure)的最差評級。

在今年三月監察院公布一一八期最新的廉政專刊中,看到這位「十四A總裁」的財産申報狀況,真是令人吃驚!他申報瞭颱北市大安區的一筆土地、兩筆建物,存款約為新颱幣九一六萬元,未持有任何有價證券及保險;他的財産,明顯較大多數官員申報為少。彭淮南將在明年二○一八年二月正式退休,並多次錶示,卸下公職後隻打算待在傢裏多讀些書,多寫些文章。

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二○○○年三月政黨輪替、二○○一年美國九一一恐攻、二○○三年亞洲 SARS 疫情暴發、二○○四年總統大選前槍擊、二○○六年紅衫軍……等一連串股匯市重擊下,彭總裁總是能堅穩地帶領颱灣渡過各種金融試煉,每場仗都打得精采;更鮮為人知的是,從他的傢居生活中更能看齣他溫暖可愛的另一麵。

用户评价

评分

《百年風雲.二之二》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品嘗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入口時或許有些許醇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股馥鬱的香氣便會在舌尖慢慢綻放,迴味無窮。本書的敘事方式極為獨特,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指揮傢,將無數曆史的碎片巧妙地串聯起來,奏響瞭一麯跌宕起伏的時代交響麯。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瑣事,卻在不經意間揭示瞭曆史發展的脈絡,勾勒齣人物鮮活的形象。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欣賞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每一個筆觸都飽含深意,每一個色彩都栩栩如生。我曾無數次在夜深人靜時,點上一盞燈,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與那些早已逝去的靈魂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我看到瞭他們的奮鬥,他們的犧牲,他們的愛與恨,他們的理想與失落。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是冰冷的數字和事件的堆砌,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無數真摯的情感,無數不屈的靈魂所共同譜寫的壯麗史詩。每當我閤上書本,那些人物的身影便會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精神,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盞指路明燈。

评分

《百年風雲.二之二》就像一場跨越時空的盛宴,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坐下來,細細品味。作者以一種極其沉靜卻又不失力量的方式,鋪陳開來一個宏大的曆史敘事。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重要曆史節點的描述,都經過瞭嚴謹的考證,但又沒有因此顯得枯燥乏味。相反,作者將這些事實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命運之中,讓曆史的脈絡變得清晰可見。我尤其被書中那些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所打動。那些人物在麵對睏境時的選擇,在追求目標時的堅持,都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常常在閱讀時,會為書中的人物命運而擔憂,為他們的成就而欣喜,仿佛自己也與他們一同經曆著人生的起起伏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也看到瞭人性的光輝。

评分

能夠讀到《百年風雲.二之二》,我感到非常幸運。這本書帶給我的,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作者仿佛擁有一雙能夠穿透曆史迷霧的眼睛,將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不清的往事,以一種清晰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代背景下社會生活的描繪,那些生活細節,那些風俗習慣,都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直觀的瞭解。而隱藏在這些細節之下的,是人們的生存狀態,是他們對未來的憧憬與睏惑。我常常在閱讀時,會為書中人物的堅韌和智慧而感動,他們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依然能夠找到生存下去的希望,甚至創造齣屬於自己的輝煌。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百年風雲”這四個字的含義,也讓我對“二之二”的承續與發展,充滿瞭期待。

评分

我對《百年風雲.二之二》的喜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樸素的贊美。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它卻能夠深深地觸動人心。作者以一種極其平和卻又充滿力量的筆調,為我們描繪瞭一個時代的縮影。我常常在閱讀時,會感到一種久違的寜靜,仿佛所有的喧囂都已遠去,隻剩下內心的沉澱。書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那些隱忍的情感,那些難以言說的苦楚,都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細膩的展現。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僅僅是宏大的事件,更是無數個體命運的集閤。我從中看到瞭韌性,看到瞭堅持,看到瞭在絕境中依然能夠綻放的光芒。

评分

老實說,我很少會寫這麼長的評論,但《百年風雲.二之二》真的觸動瞭我,讓我覺得不寫點什麼,簡直是對不起作者的心血,也對不起自己這段沉浸式的閱讀體驗。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也映照齣我們自身。我從來沒有想到,曆史題材的書籍,可以寫得如此有溫度,如此引人入勝。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他更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能夠將那些厚重的曆史事件,轉化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去思考,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人物的選擇究竟是齣於怎樣的考量?是時代的洪流裹挾,還是內心的堅守?書中的人物,並非是遙不可及的英雄,他們也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也有著人性的弱點和掙紮。正是這種真實感,讓我更加容易産生共鳴,更加容易被他們的命運所牽動。我曾一度沉迷於書中的某個情節,反復閱讀,試圖去理解人物內心的細微變化。這種投入,是我在閱讀其他書籍時很少能體會到的。

评分

《百年風雲.二之二》在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烙印。作者的敘事方式,總能讓我感到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他仿佛是一位曆史的見證者,將那些過去的故事,以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方式講述齣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曆史事件背後邏輯的挖掘,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進程,梳理得清晰明瞭,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演變。同時,書中對人物命運的關注,又讓這份宏大變得更加有人情味。我常常會為書中人物的掙紮和選擇而動容,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地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這本書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人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

讀完《百年風雲.二之二》的刹那,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湧上心頭,仿佛經曆瞭一場波瀾壯闊的時空旅行。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這份震撼分享齣來,盡管我知道任何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無法完全捕捉書中字裏行間的深邃與宏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次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對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的細緻描摹。作者以其爐火純青的筆觸,將那些曾經模糊的、被塵封的往事,以鮮活生動的姿態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由自主地想象自己就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書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都讓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漩渦之中,無法自拔。我尤其被書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所打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深入到他們靈魂深處,挖掘他們內心的掙紮、矛盾與渴望。那些偉大的靈魂,在時代的洪流中,展現齣驚人的勇氣與韌性;而那些平凡的生命,也都在各自的軌跡上,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我常常在思考,在那樣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我會做齣怎樣的選擇?我會像他們一樣堅守信念,還是會被現實的洪流所裹挾?這種代入感,是《百年風雲.二之二》帶給我的最寶貴的財富。它讓我得以窺見曆史的真實麵貌,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评分

《百年風雲.二之二》這本書,我真的可以說是一口氣讀完,但又覺得意猶未盡。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細膩,仿佛能夠捕捉到空氣中流動的時代氣息。我被書中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所吸引,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立場,自己的故事,他們之間的互動,推動著整個故事的發展。我常常在想,在那樣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個人的選擇究竟能有多大的力量?書中的人物,有的順應潮流,有的逆流而上,但無論選擇何種道路,他們都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瞭屬於自己的印記。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曆史事件的解讀,他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留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這種開放式的敘事,讓我更加主動地去參與到曆史的解讀中來,去構建自己的理解。

评分

我隻能說,《百年風雲.二之二》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傑作。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精湛的筆法,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我常常在閱讀時,會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著時代的變遷。那些書中描繪的場景,那些人物的對話,都仿佛曆曆在目,鮮活生動。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復雜人性的深刻洞察。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人物劃分為好人或壞人,而是展現瞭人性的多麵性,包括他們的優點、缺點、矛盾與掙紮。這種真實而細膩的刻畫,讓書中的人物更加立體,更加令人信服。我曾一度沉迷於書中的某個情節,反復思考人物的選擇,試圖去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動機。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更是關於人,關於人生,關於我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生存和發展。

评分

《百年風雲.二之二》帶給我的震撼,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緩慢而深刻的。它不像那種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而是更像一場在心田中靜靜生長的智慧之樹,每一片葉子,每一道年輪,都蘊含著無盡的啓示。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曆史事件背後邏輯的梳理,他並非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深入剖析事件發生的根源,以及它對後續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全麵的認識。同時,書中對個體命運的關注,又讓這份宏大變得更加具象化,更加有人情味。我常常會驚嘆於,在那個充滿變數的時代,一些個體是如何憑藉著智慧、勇氣和毅力,在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能夠影響曆史的走嚮。這本書也讓我反思,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去麵對變化,如何去把握機遇?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人生哲學的啓迪之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