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個世紀的傳教運動(1865-2015):內地會來華一百五十年宣教論文集

跨越三個世紀的傳教運動(1865-2015):內地會來華一百五十年宣教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傳教曆史
  • 內地會
  • 中國教會
  • 基督教
  • 近代中國
  • 宣教論文
  • 教會曆史
  • 宗教研究
  • 文化交流
  • 百年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1865年6月25日戴德生憑信心成立中國內地會,開始瞭內地會在華一百五十年、跨越三個世紀的偉大宣教工作。

  總結戴德生本人在華宣教五十一年(1854-1905),其子孫四代均持續在華宣教、直到如今,成為嚮中國宣教最有影響、貢獻的宣教差會。

  戴德生曾說:[所有上帝偉大的工作均有三個段:首先是不可能,然後是睏難重重,最後是成瞭!]

  There are three stages to every great work of God;first it is impossible, then it is difficult, then it is done.
  旨哉斯言,從本書各篇所載內地會史料,可為明證。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跨越三個世紀的傳教運動(1865-2015):內地會來華一百五十年宣教論文集”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圍繞其他主題展開,力求詳實,並避免刻意的AI痕跡。 --- 《宋明理學中的“天理”與“人欲”之辨析:兼論對後世思想的形塑》 作者: [此處可填寫一位虛構的、但聽起來嚴謹的學者姓名,例如:陳懷瑾 教授]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一傢具有學術聲望的齣版社名稱,例如:清華大學齣版社] 頁數: 約 680 頁 定價: 128.00 元 內容簡介 本書係作者潛心研究宋明理學(儒傢新儒學)近三十載的學術結晶,聚焦於理學體係中最核心、也最具爭議性的哲學概念:“天理”與“人欲”的辨證關係及其演變。全書以嚴謹的文獻考證為基礎,結閤深刻的哲學思辨,旨在重建宋明理學傢闡釋這兩大範疇的復雜脈絡,並評估其對中國後世社會倫理、政治實踐乃至於日常個體道德選擇産生的深遠影響。 宋明理學,作為對魏晉玄學和唐代佛教挑戰的迴應,試圖重塑儒傢思想的內在體係,使其更具思辨性和超越性。在這一過程中,“天理”被構建為宇宙萬物的終極本原、最高的道德準則,是超越個體感性的客觀實在。而“人欲”,則常被置於與天理相對立的境地,代錶著受製於形體和私情的個體欲望衝動。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梳理瞭硃熹如何將“格物緻知”的實踐指嚮對“天理”的窮盡,以及二程(周敦頤、周濂溪)如何將“誠”作為貫通天人關係的樞紐,更深入剖析瞭陸九淵、王陽明等心學一派對這一範疇的根本性重構。心學一派強調“心即理”,主張天理不外於人心,從而極大地拉近瞭理論上的“天理”與現實中的“人欲”之間的距離,將道德實踐的焦點從外在的窮理轉嚮內在的“緻良知”。 第一編:本體論基礎的奠定——程硃學派的“天理觀” 本編首先迴顧瞭宋代思想傢對“道”、“理”的早期探索,特彆是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對宇宙生成論的貢獻。隨後,集中筆墨分析瞭硃熹集大成後的“格物窮理”說。作者認為,硃熹對“存天理,滅私欲”的提倡,並非簡單粗暴地否定一切感性欲望,而是在一個精密的宇宙論框架下,將人類的七情六欲置於一個層級結構中進行規範。重點論述瞭硃熹對“義理”與“氣稟之私”的區分,揭示瞭其學術體係中對社會秩序與個體修養的精妙平衡。 第二編:主體性轉嚮與內在轉化——陸王心學的“心即理” 心學的發展標誌著理學內部的重大轉摺。本書詳細考察瞭陸九淵“四句教”的內涵,以及王陽明如何通過“緻良知”來消弭“天理”與“人欲”之間的鴻溝。在心學看來,“人欲”並非天理的對立麵,而是“天理”在人心中被濛蔽後的錶現。因此,工夫論從硃熹的“格物”轉嚮瞭“知行閤一”與“發明本心”。作者特彆辨析瞭心學語境下“私欲”的內涵,指齣其批判的焦點在於違背“良知”的私見而非所有的生命衝動。 第三編:曆史語境下的實踐與張力 本編跳脫齣純粹的哲學思辨,考察“天理人欲”的論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如明中後期的社會變遷)被不同的士大夫群體所引用和解讀。分析瞭清初思想傢如何重新評價和修正宋明理學的某些方麵,特彆是對於“人欲”界限的劃定,如何影響瞭士紳階層的行為規範和地方治理的模式。本書還引入瞭社會史的視角,探討瞭“存天理,滅私欲”在宗族規範、婚姻倫理及科舉製度中的實際操作痕跡與潛在的社會負麵效應,例如對女性情感錶達的壓抑。 第四編:現代視閾下的反思與重估 在現代性思潮的衝擊下,傳統理學中的“天理”概念麵臨著科學主義和個體解放思潮的挑戰。“人欲”的解放則成為現代思想啓濛的重要議題。作者並未簡單地將宋明理學斥為僵化的教條,而是嘗試挖掘其在追求“超越性價值”和“道德自覺”方麵的永恒價值。尤其關注當代新儒傢學者如何對“天理”進行現代詮釋,使其更貼閤於現代人主體性與普世價值的需求,同時審視“人欲”在現代社會中應如何被安放與調適。 本書以清晰的邏輯結構和豐富的史料支撐,為研究宋明理學的學者、哲學史愛好者以及關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讀者,提供瞭一部全麵、深入且富有啓發性的專著。它不僅梳理瞭概念的源流,更揭示瞭理學思想傢們在麵對宇宙本源與個體生存睏境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智慧與永恒掙紮。全書語言凝練,論證周密,是理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脈絡的必讀之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治平


  1938年生,東吳大學政治係畢業,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原大學專任教授、兼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宗教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原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廣州中山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福州大學客座或特聘教授。

  多年來,以終身義工身分擔任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總乾事,並緻力推動「華人基督教史」、「全人教育」、「全人關懷」理念之研究與落實工作。

  著有《基督教與中國現代化論文集》、《基督教與中國曆史圖片論文集》、《基督教與中國論集》、《人找人的故事》、《人啊!你在哪裏?》、《白晝提燈》、《賺取生命靈魂的快樂》、《腳印─宇宙光華人教會史論著序文集》等多部著作。

吳昶興

  颱灣嘉義市人,現為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久中心主任、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城中教會義務傳道。

  曾任颱灣浸信會神學院副教授暨學術發展中心主任。

  著有《真常之道:唐代基督教曆史與文獻研究》、《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景教文獻釋義》、《再──解釋:中國天主教史研究方法新拓展》(編著)、《召命與實踐:浸會史論叢說》、《不再迷航:基督史研究筆記》、《基督教教育在中國:劉廷芳宗教教育理念在中國之實踐》等書。主編《曆史文化叢書》、《浸信會中國基督教曆史文化叢書》、《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漢語基督教神學論評》。

圖書目錄

編者序   林治平
推薦序   戴繼宗

壹、曆史
一、內地會期刊《億萬華民》內珍藏之真實史料/黃錫培
二、近年來大陸中華內地會研究綜述/陶飛亞、戴婉琦
三、中國內地會──海外基督使團(CIM-OMF)宣教士團隊之去歐裔化進程/袁瑒

貳、人物
一、颱約爾與中文活字鑄造/陳一萍
二、戴德生牧師創辦中國內地會與郭士立牧師創辦福漢會之淵源探析/李誌剛
三、挪威內地會傳教士葉永青(Peter Torjesen,1892-1939)山西傳教與形象/吳昶興
四、內地會華牧──蘇佐揚牧師(1916-2007)之生平/李金強
五、革命之火下的洗禮──中共建國初期的教會「巨人」楊紹唐(1949-1951)/邢福增

參、事工與組織
一、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內地會在西南地區的文字事工/陳建明
二、醫者乎?牧者乎?中國內地會醫療宣教事工與本土化教會/馮浩鎏
三、中國內地會在中國藏區傳教活動史述/張麗萍、郭勇
四、內地會教育事工在當代中國的再現──以貴州赫章縣葛布教會聖經學校為例/鬍其瑞
五、聚焦現代社會的未得之地──內地會在颱灣策略的調整/饒以德

肆、其他
一、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的本色化措施──從傳教士生活層麵與取漢姓漢名上的觀察/查時傑
二、太平洋戰爭期間內地會的規範及其對傳教士子女的影響──兼論「內地會傳教士子女口述史計畫」的形成/張勤瑩

後記   吳昶興

圖書序言

編者序

  
1865年6月25日,原在中國宣教已曆十一年的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幾經低潮掙紮,終於在英國伯萊頓(China Inland Mission)海灘,決定順服上帝持續不斷的呼召,憑信心成立中國內地會,深入中國內陸各地,嚮所有的華人傳福音。

  在一百五十年前,想要深入中國內陸各省廣傳福音,實在是睏難重重,幾乎毫無可能。對曾在中國擁有十一年宣教經驗、年僅三十三歲、手頭拮據缺乏的戴德生而言,他的理性更清楚地告訴他這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但上帝的呼召清楚而明確,中國大陸億萬群眾從未聽聞福音,步嚮死亡吶喊的異象,一直在他腦海心際反覆映現。他終於決定憑信心欣然從命,以他僅有的、少少的十個英鎊,存入銀行,開始瞭內地會在華宣教工作。十個英鎊?是的,隻有十個英鎊,但是戴德生說:「我存入的不僅是十個英鎊,而是十個英鎊,加上上帝所有的應許。」就這樣內地會開始瞭在華一百五十年、跨越三個世紀憑藉信心、依靠上帝完成的偉大宣教工作。

  1865年10月,內地會差派先鋒宣教士範明德夫婦(John&Ann Stevenson)及曹雅直(George Stott)三人前往中國;1866年5月26日,戴德生全傢六人及十六位宣教士搭乘蘭茂密號船(Lammermuir)正式啓程前往中國,自是而後開始瞭內地會在中國及華人群體中充滿神蹟奇事的宣教工作。

  總結戴德生本人在華宣教五十一年(1854-1905),其子戴存仁(Herbert Hudson Taylor)、戴存義 (Frederick Howard Taylor ),孫戴永冕(James Hudson Taylor II),曾孫戴紹曾(James Hudson Taylor III),重孫戴繼宗(James Hudson Taylor IV)四代均持續在華宣教,直到如今,未曾中斷。而內地會的宣教事工,一百五十年來曆盡艱辛,深入中國大小城市、邊遠蠻荒,不絕如縷,成為嚮中國宣教最有影響貢獻的宣教差會。

  收集在這本書中的十五篇論文,原先發錶於中華基督教內地會、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宇宙光馬禮遜學園聯閤主辦的《內地會來華15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發錶人及參與研討會的專傢學者共百餘人,來自海峽兩岸三地及北美等地,正式研討會於2015年11月20-21日在颱灣中原大學召開,相互研討、評論迴應至為懇切熱烈。研討會後循學術貫例,另邀颱、中二位學者進行隱名評審,匯整後交原作者參考修正完稿,再經編委整理分類,卒能完成這本論文集,交付排版印刷,如期齣版。在長達兩年的籌備編寫、印刷齣版的過程中,承濛許多人熱心參與、辛勤投入,纔能讓這本論文集逐漸成形、順利齣版,這是我們要特彆獻上感恩與感謝的。

  最後我要說,這本書雖然是一本嚴謹的論文集,但卻是一本充滿生命故事、感人至深非常好看的書。誠如耶穌所說: 「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又説:「我來瞭,為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內地會一百五十年來在華的所有工作,說到底都是在想方設法、耗盡一切可能,把耶穌「找人」的工作徹底完成。這本論文集中所有的篇章就在描述內地會諸君子如何遠渡重洋、挖空心思、披荊斬棘在中國各地完成上帝「找人」的壯舉。這當然是件艱難萬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從內地會一百五十年的曆史發展中,你可以看到內地會如何麵對諸般的不可能,一一跨越、摸索進行,執行上帝交付給他們的找人的呼召、使命與任務。戴德生晚年曾說:「所有上帝偉大的工作均有三個階段:首先是『不可能』,然後是『睏難重重』,最後是『成瞭』!」(There are three stages to every great work of God; first it is impossible, then it is difficult, then it is done.)旨哉斯言,從本書各篇所載內地會史料,可為明證。

  打開這本論文集,瀋穩地一頁一頁地讀下去,你會發現一個延續一百五十年的找人故事,震撼感人地在你心中激盪廻響。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跨越三個世紀的傳教運動(1865-2015):內地會來華一百五十年宣教論文集》,光看書名就覺得內容厚重,而且主題聚焦在內地會這一個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遠的宣教團體,時間跨度更是長達一個半世紀,這絕對不是一本輕易就能啃完的書。尤其我一直對清末民初那段動蕩時期,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扮演的角色抱有濃厚興趣,他們到底是扮演著福音傳播者,還是某種程度上的文化侵略者,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書中收錄的這一百五十年的宣教論文集,想必會從不同角度,通過不同學者的視角,來梳理和分析內地會在華宣教的曆程、策略、遇到的挑戰、帶來的影響,以及與中國社會的互動。我個人非常好奇,作者們是如何看待內地會在中國不同時期的遭遇,例如庚子賠款的陰影,民國初年的變革,抗戰時期的艱辛,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巨變。這些論文集會不會涉及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或者提供一些新的解讀視角?特彆是關於內地會宣教士的個人經曆和信仰掙紮,如果能有深入的探討,那就太吸引人瞭。這本書的年代跨度如此之大,也意味著它將橫跨幾個截然不同的中國曆史階段,從帝國衰落到軍閥混戰,再到民族獨立和建國初期,不同時期內地會的宣教模式和成效必然大相徑庭,想必這本身就是一場精彩的學術對話。

评分

說實話,內地會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在曆史課本裏,在一些相關的傳記中,都會提到這個龐大的宣教組織,但具體他們的宣教理念、組織架構、以及在不同地區發展的情況,我卻知之甚少。這本書《跨越三個世紀的傳教運動(1865-2015):內地會來華一百五十年宣教論文集》,聽起來就像是為我這樣對內地會宣教史有初步瞭解,但渴望深入挖掘的讀者量身打造的。我期待在書中能看到關於內地會如何在中國不同地理區域,如沿海、內地、邊疆地區,采取不同的宣教策略,以及這些策略的成效如何。而且,一百五十年的時間,中國社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閉關鎖國到被迫開放,從封建王朝到共和製度,內地會是如何在這樣的社會變遷中生存和發展的?他們是否也經曆瞭自身的調整和改革?書中收錄的論文,會不會涉及內地會與中國本土教會的關係,以及他們在中國社會中扮演的教育、醫療等角色?我特彆希望能瞭解到,內地會如何麵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習俗,以及他們是如何處理與中國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關係的。這樣一本論文集,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內地會在中國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加有價值瞭。

评分

我本身就是曆史係畢業的,對中國近現代史,特彆是與西方文明接觸的曆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跨越三個世紀的傳教運動(1865-2015):內地會來華一百五十年宣教論文集》,書名就點明瞭其學術性與研究深度。內地會作為在中國持續宣教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宣教組織之一,其曆史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議題,涉及宗教、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層麵。我非常好奇,這本書裏的論文集,是如何從學術的角度,來剖析內地會在華宣教的核心議題,比如其宣教的神學基礎、組織管理模式、人員招募與培訓、資金籌措與運用,以及其對中國社會文化帶來的長遠影響。特彆是在1865年到2015年這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時間裏,中國經曆瞭從晚清的封閉保守,到民國時期的動蕩不安,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乃至改革開放後的經濟騰飛。內地會在如此劇烈的時代變遷中,是如何調整其宣教策略,又是如何麵對政治上的壓力和社會的變遷?書中是否有對內地會宣教士的個人信仰、使命感、以及他們在異鄉的掙紮與奉獻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紮實的史料支撐,以及嚴謹的學術分析,為理解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方宣教運動的這一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

评分

最近讀到一些關於晚清以來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活動的著作,讓我對這段復雜的曆史有瞭新的認識。這次看到《跨越三個世紀的傳教運動(1865-2015):內地會來華一百五十年宣教論文集》這本書,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內地會,這個名字在我的印象中,總是與一種堅韌不拔、深入內地的宣教精神聯係在一起。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的論文集,會從哪些角度來審視內地會在中國長達一個半世紀的宣教曆程?是側重於他們的信仰傳播,還是他們所帶來的西方文明要素,亦或是他們與中國社會之間産生的種種摩擦與融閤?我希望能從中看到,內地會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發展齣其獨特的宣教模式,例如他們是如何招募、培訓和派遣宣教士的?在不同時期,內地會又如何應對中國的政治變局,比如太平天國運動的餘波、辛亥革命的到來、以及抗日戰爭的爆發?書中是否有對內地會與中國本土教會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他們是如何在傳教過程中,與中國信徒建立起聯係,甚至推動本土教會的自主發展?我很期待,通過閱讀這本論文集,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內地會在中國現代史中扮演的角色,他們到底是“文明的使者”,還是“文化的入侵者”,或者說,曆史的真相遠比這復雜得多。

评分

對於我這種對曆史事件的細節有著強烈探究欲的讀者來說,《跨越三個世紀的傳教運動(1865-2015):內地會來華一百五十年宣教論文集》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座寶藏。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宏大敘事之下,往往隱藏著無數個體的命運與選擇,而內地會的宣教史,無疑就是一個絕佳的觀察窗口。我希望書中那些論文,不僅僅停留在對內地會整體宣教策略和政策的分析,更能深入到那些具體的宣教士的故事。比如,他們當初是如何懷揣著怎樣的信念踏上中國的土地?在麵對語言不通、文化隔閡、甚至危險和迫害時,他們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有沒有一些文獻資料,可以讓我們窺見他們內心的掙紮、信仰的堅定,以及與當地民眾建立情感聯係的真實點滴?書中是否有探討過,內地會宣教士與中國知識分子、社會改革者之間是否存在互動和交流,他們是否在中國社會變革的進程中扮演瞭某種潛移默化的角色?而且,從1865年到2015年,這跨越瞭整整三個世紀,曆史的印記是深刻的。我想瞭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內地會與中國社會的關係是如何演變的?他們在中國留下瞭什麼?又帶走瞭什麼?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微觀的視角,去呈現內地會宣教士在中國土地上留下的足跡,以及這些足跡對當地社會産生的具體影響,那就太有意義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