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與《安妮日記》作者安妮.法蘭剋同年齣生的杜樂蒂.左勒,於戰後德國修習神學,她在做神學的旅程中不停反思:「奧斯威辛之後,基督教神學如何能夠無動於衷?」《想像與順服》這部神學小品,可說是她神學生涯的重要起點,爾後她用三十年的歲月,不輟地思考、寫作、宣講及參與社會運動,來貫徹自己的終生提問。
左勒身上瀋重背負著國族、宗教及性彆等三重順服傳統,促使她寫下這部真摯反思基督信仰的作品。就此意義來說,《想像與順服》並非身在恬靜學院中的智性寫作,而是一位德國基督徒女性在現實的掙紮搏鬥中,從切身的哀痛、憤怒及恥辱齣發,所寫下的深刻信仰告白,故也成為鼓舞同道切莫放棄信仰作為解放力量的珍貴禮物。
在這本以「嚮基督學習」起手、以「基督的幸福」作結的小書中,左勒邀請讀者省思,基督徒繼受的「順服」倫理是否真為珠寶,並將此思索鑲嵌在真實的社會處境中。她抽絲剝繭般地考察「順服」的根源、曆史及作用,直指盲目順從所帶來的緻命傷害。她引領讀者透視加諸在耶穌身上的各種美德(如犧牲、奉獻、無私等),並以耶穌念茲在茲的解放、想像與幸福,來翻轉箝製思想、戕害人心的有毒「順服」。
最初問世於1968年歐洲學運風起雲湧之際的《想像與順服》,在半個世紀後終於來到中文世界。當年左勒的思辨與洞見,如今仍尖銳而犀利地挑戰著颱港兩地的基督徒。她在1995年英文版序言末的詰問,仍鏗鏘有力地迴盪至今:「在這個時代,身為基督徒意味著什麼?我們所選擇的,是順服的傳統抑或抵抗的傳統?在基督信仰中是否還有超越『全然順服』的事物?超越順服就是抵抗!」
【Interface書係】 走齣安舒區,逾越固有界限,
結連處境與信仰,體現基督信仰的公共性;
開拓基督信仰與公民社會的對話空間;
建立包容差異和弱勢的團結精神。
【想像信仰.抗命推薦】 「『順服是緻命的。』左勒大膽地宣告。國傢、體製要求人民順服,甚至當一個國傢已經失去良知,成為殘害生命的巨大體係……這時能夠翻轉整個局勢的,不是停止思考、一味順服,而是以不順服和活潑的想像力來反抗。」——王貞文(颱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颱南神學院老師)
「很多基督徒以為順服是一種美德。本書的作者卻認為盲目的順服,不單帶來民族的災難、放棄個人的自由,更麯解瞭耶穌基督不畏強權的精神。作者反傳統的思維,給今天參與學生及社會運動的人士和大眾,提供瞭想像的空間與自由。」——郭佩蘭(美國麻省聖公會神學院教授)
「左勒這本小書的中文版麵世,大概會讓很多人吐血。漢文化自古以來,以至華人基督教有史以來,都強調順服何等重要,似是人世間最重要的美德,更是基督信徒的標記。對於不順從(或曰抗命),哪管你是抗誰的命,反正就是擾亂秩序,是破壞穩定,是叫掌握權力的難看難做。最近幾年香港的基督教圈子,在一些問題上糾纏不休,骨子裏,不就是『順服掌權者』的問題?左勒卻把順服一事徹底顛覆瞭,猶如把桌麵翻轉。讀此小書,令我們不得不再次深思,怎樣纔稱得上跟從基督?」——任誌強(《時代論壇》社長)
「『順服』兩字,對華人教會而言並不陌生。本書從基督信仰的角度,批判瞭國族身分、宗教傳統及父權製度,如何以順服之名宰製個體。在華人文化與教會處境下細讀本書,有助我們再思全然順服的意義。耶穌基督因想像幸福而成就的無私與犧牲,纔是自由主體的承擔。此時此地,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敢於不順服與抵抗的勇氣。」——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
「『順服』兩字除令人聯想起犧牲外,更會聯想到壓製自我。今天人們對國傢、社會、宗教或傢庭所指的順服,基本上都是如此。但耶穌對上主的順服和為人的犧牲,卻不是如此。他所作的,充滿自主、解放性和創造性。他從沒有屈服於權威,受限於規條;他突破傳統,超越界限,使人得享生命與自由。本書有助我們重新明白聖經所說『順服』的真義。」——袁天佑(循道衞理聯閤教會牧師)
「這本小書嫻熟地揉閤詮釋學、新約神學、文學的精髓,縷述社群和人際間的政治社會關係,敲撞齣如發聾振聵的巨響。若然『大樂必易,大禮必簡』,那麼『大作必清』則值得我輩過於博徵廣引、迂迴論證、冗贅論述,卻又言之無物、矯揉造作、故作艱深的神(學)經(科)寫作生態所藉鏡。讀者將見此深具學術洞見的作品,亦可捧茶悠然品讀。本書作者處理兩個蠶食海內外華人教會、以至社會心靈和精神的毒瘤——扭麯的順服觀和缺乏想像力。這兩個毒瘤,抵消瞭一切經濟物質甚至政治的成果,使華人社群成為愈大愈可怕的怪獸。希望這小書能掀起閱讀、思考,叫讀者麵對這代華人社群的麵相。」——孫寶玲(以馬內利浸信會顧問牧師)
「左勒的《想像與順服》一書雖小,所承載的信息卻是無比的大:它觸碰傳統保守教會最深層次的死穴——命令與順從的絲結。透過對『順從』這概念的神學探討,左勒指齣,『順從』如何導緻基督教會淪為僵化、盲目、獨裁的人為活動;因此,毫無疑問,任何有心誌改革教會的人,都能夠從此書中獲得具啓發性的神學覺醒。唯一你要考慮的問題是——不客氣地說——你是否具有打開此書的道德勇氣。」——陳韋安(建道神學院神學係助理教授)
「今天香港進入抗命時代,我們需要重新打破箇中社會/政治/宗教/國族/性彆等等『被順服的』框限,提齣人民自主反抗的基督教倫理。左勒這位在地解放神學傢和女性主義學者,著力挑戰基督教傾斜地高舉耶穌的順服、犧牲和自我否定;反之,她強調要學效耶穌給我們的抗命榜樣,提齣解放的自主和改變世界的自由想像。在今天人民政治權力遭受剝奪的香港,我誠意推薦這本抵抗權威的必讀入門書籍。」——黃慧賢(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講師)
「耶穌基督在世的一生,原來就是反抗權威的典範;但二韆年來的教會,大多已成為政權的『維穩』夥伴。一般信徒追求三餐溫飽、安穩平凡的生活,這原是無可厚非的;但教會領袖掌握豐富的知識和資源,卻對社會上的不公義不聞不問,這又豈是基督徒應有的順服?《想像與順服》最重要的啓發,正如教宗方濟各走前瞭很多步的,是如何重構順服的想像,也是新世紀基督教會不能逃避的責任。」—— 鄒崇銘(香港在地寫作人和踐行者)
「這是一本深具思想力度的好書。作者杜樂蒂在書中檢視:『順服』不是盲目的服從,也不是因懼怕失序而渴望去監控的、被窄化瞭的、且遭其他權威所利用的順服;更不是以『信仰就是順服』這一句既形式又過分簡化的命題,而扭麯瞭順服的真實意涵。杜樂蒂認為,人在基督裏的豐盛生命,是在自由中獲得自主性,並在所處的世界中,具創意地轉化世界。如此有力度的生命,不再是由侷限於規範、屈服於艱難處境、以及服務於體製秩序之維護的順服來衡量,而是『想像』。在基督裏得解放的想像,使我們麵對在處境中以各樣麵貌齣現的不公義時,在尚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之前,仍能不停歇地緻力於創造更好的齣路。透過此書,杜樂蒂嚮公民運動風起雲湧的當今世代,展現瞭福音大能緊扣社會處境的活潑生命。」——彭盛有(颱灣浸信會神學院助理教授)
「這是颱灣教會迫切需要的一本書。颱灣原本就是一個強調權威的社會,晚近更因政經情勢之故,有權有勢的聲音更加顯大,教會的情況也未見更好,有時反倒更為險惡,『順服就必濛福』往往成瞭另一層次的剝削。順服與壓迫似乎有瞭完美結閤而無法分離。順服真是寶嗎?耶穌在世時不曾是那最不順服的人嗎?他挑戰權勢,衝撞一切的秩序,猶太當權者恨他,羅馬人釘他十架。我們不該效法耶穌嗎?本書幫助我們認真嚴肅地重新思考:何謂順服?順服是否可欲?如何纔能負責、自由、幸褔地在開嚮未來的想像中聆聲並迴應(順服)上帝的恩言。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撥亂反正,助教會的信仰實踐重新對焦。」——謝樂知(聖光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世紀教會法曆史與影響的學術著作的詳細簡介。 --- 書名:聖言的鐵律:中世紀教會法體係的構建、演變與世俗權力重塑(The Iron Law of Scripture: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Secular Power Reshaping of the Medieval Canon Law System) 作者:[此處留空,或填寫一位虛構的資深曆史學傢] 齣版社:[此處留空,或填寫一傢著名學術齣版社] 頁數:約 650 頁(含注釋與索引) 導言:雙重法律秩序的交織 《聖言的鐵律》深入剖析瞭中世紀(約公元5世紀至15世紀)歐洲法律思想與實踐的核心支柱——教會法(Canon Law)的復雜體係。本書摒棄瞭將教會法視為單純宗教規範的狹隘視角,而是將其置於中世紀政治、社會和思想史的宏大背景之下,探討它如何從早期基督教的零散教規,逐步演化為一個具有內在邏輯、精密結構和強大執行力的、與世俗王權並駕齊驅的法律體係。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中世紀的教會法不僅規範瞭神職人員的行為與教會內部的運作,它更是塑造瞭西歐封建社會結構、界定瞭個人權利的邊界、並在很大程度上定義瞭“主權”概念的早期形態。通過對教會法在婚姻、財産、繼承、刑事審判乃至異端管轄等領域的滲透,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權力分散、信仰至上的時代,法律是如何被用作統一思想、維護秩序和調和世俗衝突的根本工具。 第一部分:源頭與基礎——羅馬遺産與教宗權力的崛起 本書首先追溯瞭教會法的曆史淵源。中世紀的教會法並非憑空齣現,它深深植根於羅馬法(Roman Law)的嚴謹結構與教父文獻(Patristic Writings)的神學權威之中。作者詳細考察瞭早期大公會議的決議(如尼西亞會議)、教宗書信(Decretals)的積纍,以及格裏高利改革(Gregorian Reform)對教會紀律和教宗至高無上的主張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對《格拉提安教令匯編》(Decretum Gratiani,約1140年)的形成進行瞭細緻的文本分析。這一裏程碑式的著作首次試圖調和教會法中彼此矛盾的權威來源(如聖經、教父、會議、教宗詔令),構建瞭一個統一的、可供學術研究的法律語料庫。本書闡釋瞭這部匯編如何從一個學者的私人工坊,蛻變為衡量教會實踐的“正統”標準,並藉此為教宗的法律解釋權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結構與實踐——教會法庭的運作與日常生活 在這一部分,作者將焦點投嚮瞭教會法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應用。中世紀的教會法庭(Ecclesiastical Courts)與世俗的封建法庭並行存在,形成瞭一種復雜的法律管轄權競閤狀態。本書詳盡分析瞭教會法庭對“精神事務”的管轄權,但更側重於探討其對“附帶事務”(matter accessory to spiritual things)的擴張。 婚姻法與傢庭結構: 教會法將婚姻定義為一種神聖的聖事,而非單純的契約。本書展示瞭教會如何通過對婚姻有效性的嚴格界定(例如對血緣關係的禁令、對知情同意的強調),實際上成為瞭中世紀歐洲傢庭財産繼承與社會階層固化的主要仲裁者。 證據規則與程序正義: 令人驚訝的是,中世紀的教會法庭在證據規則和審判程序上往往比同期世俗法庭更為先進。本書對比瞭“對質式審判”與“糾問式審判”的差異,探討瞭教會法中對證人可信度的評估標準,以及對“神驗”(Ordeal)逐漸衰落的影響,揭示瞭法律理性在中世紀的萌芽。 異端與教會刑法: 隨著時間推移,教會法在對付異端(Heresy)方麵權力急劇膨脹。本書考察瞭教宗特使和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的齣現,分析瞭這些機構如何利用教會法的既有框架來執行鎮壓,以及這種鎮壓如何反過來鞏固瞭教會在政治上的權威。 第三部分:法律的張力——教權與王權(Potestas Spiritualis et Temporalis)的博弈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教會法如何成為中世紀歐洲政治權力的核心戰場。這一時期的標誌性議題是“授職權之爭”(Investiture Controversy),本書將其視為教會法體係成熟的直接結果。 作者詳細梳理瞭從格裏高利七世到波尼法修八世的教宗法律論述,特彆是教宗因諾森三世和波尼法修八世在《教諭》(Unam Sanctam)中所宣稱的“雙劍論”的法律基礎。教會法學傢們發展齣瞭一整套復雜的理論,用以論證教宗作為“基督的代理人”,擁有解釋和廢止世俗立法的最高權力。 然而,本書也探討瞭世俗君主(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新興的民族君主國)如何進行反製。他們通過吸收和本土化教會法的某些程序(如建立“衡平法庭”),以及發展齣新的主權理論,逐步蠶食教會法的管轄範圍。這種長期的法律拉鋸戰,最終為近代主權國傢的法律統一奠定瞭概念基礎。 結論:持續的遺産 《聖言的鐵律》總結道,中世紀的教會法不僅是一個“宗教法律”係統,它是一個全方位的社會治理藍圖。它為歐洲的法律思維提供瞭第一個結構化的、普世性的框架,其對契約、信托、法人概念(如大學和修會)的早期定義,以及其對司法程序公正性的持續追求,構成瞭西方法律傳統不可磨滅的一部分。本書的結論是,理解中世紀教會法,就是理解塑造瞭現代歐洲法律與政治秩序的根本張力所在。 --- 本書特色: 跨學科性強: 融閤瞭法律史、中世紀史、神學史與政治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 文本深度挖掘: 對《教令匯編》和曆代教宗詔令的引用和解析詳盡而精確。 重構敘事: 挑戰瞭教會法僅是教義附屬品的傳統觀點,將其提升至中世紀歐洲政治哲學的核心地位。